《金刚经》研究述评


2014/9/3    热度:478   

《金刚经》研究述评
  杜正乾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金刚”是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佛教以此来比喻佛法,喻其能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梵语音译,意指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亦为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架彼岸。《金刚经》自传译到中土,就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佛教经典,[1],达到了几乎人人持诵,家家传习,不唯佛教奉为圭臬,即外道异宗,亦复尊重的程度。[2]《金刚经》历来被认为是大乘般若类经典的精髓。[3]
  《金刚经》在佛教经典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因此历代高僧大德对其研究、注疏的成果层出不穷。粗略言之,梁代昭明太子曾对金刚经科以三十二分,晋傅大士居士、宝志和尚撰有《金刚经赞》。唐禅宗六祖惠能撰有《金刚经口诀义》一卷、《金刚经大义诀》二卷,大白和尚《金刚经诀》一卷,卢求《金刚经报应记》三卷、《金刚经口诀》一卷,郑覃等撰《唐六译金刚经赞》一卷,僧应之有《四注金刚经》一卷。[4](P5186)明清时期,明太祖有《集注金刚经》一卷,并且明成祖作序。[5]宗泐《金刚经注》一卷,洪恩《金刚经解义》一卷,王日休有《金刚经解》四十二卷,何湛之《金刚经偈论疏注》二卷,张有誉《金刚经义趣广演》三卷等,[6](P2455)形成五十三家注《金刚经》的盛大局面。[7](P844)
  近年来,《金刚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20余部。现分以下几方面,对已有的论著成果予以概述:
  一、关于《金刚经》的宗教哲学思想
  《金刚经》所反映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历来是对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金刚经》可以说是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金刚经》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其“性空幻有”、“扫相破执”为主要内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大般若经》中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金刚经》也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从现代哲学的眼光来看,《金刚经》之所以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因为其般若思想关涉的达成佛教的认识论问题。18,赵建军先后著文对《金刚经》“妙行无住”、“正信希有”、“法会因由”之义理进行了阐释。认为佛教经典《金刚经》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对这部佛经国内学术界还重视不够。如有的学者提出此经为晚出佛经中的精品,因此不必过于推重。而事实上《金刚经》的思想最为朴素并体现大乘般若的思想特点。“法会因由”是《金刚经》的开篇部分,述及释迦牟尼的起居、行乞生活,其中隐含着整部经义理诞生的信息。并对其中第四分“正信希有”分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认为之中包含着大乘般若学的核心原理、佛学证悟的途径、方式及释迦牟尼对佛教未来行世的预测等内容,认真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准确把握《金刚经》和佛教义理具有重要意义[9]慧昭法师著文认为《金刚经》对禅宗六祖慧能及其禅宗经典《坛经》、对荷泽神会以及南岳怀让系、青原行思系,乃至于近代禅门临济派下星云大师均产生了深刻影响,《金刚经》的人间佛教思想使“星云大师不但继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而且承袭着慧能大师以来南宗禅的最上乘法,更是真正将《金刚经》的重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践与人世间。”对星云大师弘法取得的伟大成就,第一次从佛教义理上探讨了其根源。[10]冯殿忠认为《金刚经》可以说是阐述佛教世界观的根本著作,《金刚经》所阐述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而且可以说是“最精妙的唯心主义”,作者对这一“最精妙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11]艾畦认为《金刚经》是一部产生于公元一世纪时的最早的大乘经典之一,它基本包括了可直接溯源至释迦牟尼的有价值的大乘思想,并阐释、发挥了释迦牟尼的不少其它重要思想。在佛教经典中属于相当好的一部。但也有对释迦牟尼思想的偏离和不足之处,主张要全面分析,不可盲目信从。[12]此外,田光烈对吕潋先生提出的法趣义、三假义、无住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读。[13]
  二、关于《金刚经》的美学思想
  关于《金刚经》所蕴涵的美学思想,赵建军认为《金刚经》作为在我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的美学命题,如“美是虚幻的感知”、“美无表象”、“美感即了悟”、“美,即非美,是名美”等等。剖开这些命题的宗教神秘主义外壳,我们不仅可在其中发现与儒、道并行的东方美学的另一侧面,而且可在其中找到至今仍值得批判继承的东西。《金刚经》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金刚经》中的某些美学观点与儒道的合流。儒家的重视德性、内在人格的修养,道家的崇慕虚静、净心养性,都与《金刚经》的修炼智慧、超度无极能找到聚合点。另外,《金刚经》中的美学思想也是独特的。尽管人们多从宗教角度研究它,但它所倡导的关于美在虚幻,美无表象,以及了悟心性的主张,都鲜明地体现出与西方美学不同的特点,而且还在挖掘美的奥秘方面有不失深刻之处。[14]
  三、关于《金刚经》的艺术影响
  在美术史论方面:刘道广认为《金刚经》的义理思想对我国南朝刘宋时代的画论家宗炳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宗炳本人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曾追随庐山僧团领袖、般若学大师慧远。在佛学理论上著有《明佛论》,在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从佛学受惠很多。受金刚般若学说的“见诸相非相”思辨主旨的推动,他写下了《画山水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的先河。宗炳之所以能对山水的观览、山水画的创作、鉴赏作出系统的认知,从“理人”、“行人”达到“畅神”的领悟,他认为主要是受惠于佛学的修养,这也是以往研究者所忽视的地方。[15]
  对中国书法史的影响,由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任总编、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王志远、中国诗书画研究院院长何首巫任主编的《金刚经千禧百家书画典藏》面世。该书木质书封,镀金版上镌刻有赵朴老题写的书名,封面上刻有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书写的经文。该书其内容包括主编及数位高僧大德之题辞,以及唐代《金刚经》扉页的说法图、著名书法家任步武先生用小楷书录的金刚经全文、当代中国100位书法名家书录之精品、100位国画名家配画之佳作。[16l
  江杰来介绍了生产丝织古籍作品《金刚经》的工艺设计及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织机效率所采取的措施。丝织《金刚经》融丝织、佛教及书画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该作品的独特设计,填补了国内外纺织产品的一项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7]
  四、关于《金刚经》的语言学
  《金刚经》流传极广,又为禅宗藉以弘扬之显典,故历代注释者不下百余家。敦煌千佛洞藏经室所藏多部《金刚经》抄写注本,其中以《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最具价值,其写本共有11份之多。但是又与诸多《金刚经》经本及注本,殊多歧异。褚良才对这些版本予以相参互校并训释解诂。”[18]艾畦对《金刚经》进行了释词。在解释“四相”时,作者认为,在众多解释中,以南宋进士王日休的解释最为明白、贴切。他在注释第三十一分中“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时说:“我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宾有我也;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实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也。”他是解释“四见”,但有此见识必有其表现,见识加上表现就是“相”,所以他的这种解释也可适用于“四相”。在解释四句偈时,认为只有将“四句偈等”这四个字连起来,理解为“四句偈的复数”,即是指本经文中的所有四句偈,这样才行文顺畅、意思圆满。本经中出现了十四次的“四句偈等”四字,从而认为四句偈指的是本经文中所有的三首四句偈,即: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2“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并认为“法”字应有四种含义,“如来”、“菩萨”、“福德”均有两种含义。[19]在《金刚经》研究中,即非是名这一特殊句型学者们颇为关注;有人将《金刚经》的这一说法格式作为佛教般若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称之为“般若学的三句话”。日本学者铃木大拙等称此论证格式为“即非”论理学,并给以极高评价,认为远非其它论理辩证者可比。在佛教界,有人将此称为斩绝一切相的“金刚宝剑”。李利安认为“即非—是名”三句话可以简单概括为“现象,非本体,只是假名”。称“即非—是名”为双遣否定法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这一方法的特点。这种双遣否定法是佛教内部出现的一种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的出现,迎来了佛教变革的新时代,成为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大乘中观学派及中国空宗建立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方法。[20]
  五、关于《金刚经》的思想文化价值
  《金刚经》不仅在古代佛教经典中地位重要,在现今社会,其思想文化仍有可以借鉴的方面。吴言生认为《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金刚经》的无住生心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人们面对着惊涛拍岸的物质大潮,必须立定脚跟,以金刚般若的破相精神,将该悬搁的坚决悬搁,将该否定的坚决否定,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无住生心,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光明澄澈的高度之境。[21]杨明通过对金刚经的翻译情况、对禅宗六祖慧能的深刻影响的分析以及其对僧俗两界的广泛重视,认为其对世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木刻本;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是《金刚经》扉页的佛教绘画;现存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石刻经文之一是山东泰山经石峪的石刻《金刚经》。此外,柳公权、赵孟頫等书法大家所书写的《金刚经》手迹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少与《金刚经》相关的文学作品仍流传至今”。并对其现代意义也进行了发掘,认为“今天,现代人在物质生活相对满足、精神需求日益突显的情势下,普遍追寻人格的完善,希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利益民众社会,在实现外在价值的同时达成心智平和的内在状态。《金刚经》中“性空幻有”的般若智慧和“扫相破执”的修行实践对现代人生还是颇有启迪意义的。”[22]济群法师认为《金刚经》是佛经中流通最广、注疏最丰富的家喻户晓的经典,《金刚经》对六祖慧能、禅宗经典《坛经》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为《金刚经》首要解决的是人心问题,只有降伏其心,“拥有健康心境,是建立快乐幸福的根本”。《金刚经》称:“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表现为增长福德、消除业障、开发智慧、通达实相、消除烦恼以及成就无上道等。[23]
  此外,在敦煌学研究中,学者们对敦煌出土的《金刚经》及其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如敦煌出土的《金刚经》达数千号,有的经文上还有题记。过去对此类经典的整理不多,一些题记也未引起重视。方广铝对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进行了梳理,并对现藏国内外的敦煌《金刚经》及其注疏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介绍,对一些题记也做了移录,有的经文还做了版本考证,并指出它们对研究佛教写经、义理探寻、敦煌历史、佛众结社、雕版印刷、官吏宫廷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24],另外,学者们还对敦煌《金刚经》变文的研究,《金刚经》变相的研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25]
  综上所述,学界对《金刚经》的研究,在其义理思想、文化价值、现代意义、艺术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进展。但是仍有一些尚待加强研究的领域。如对中国历代《金刚经》信仰的研究。就中国传统文献记载来看,其中保存了许多有关《金刚经》俗信仰的材料,如唐代孟献忠就搜集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验记》,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六《金刚经鸠异》和宋代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102至108有关《金刚经》的报应类中,前者集中有关《金刚经》灵验故事20余则,后者则保存了100余则,大大丰富了金刚经信仰研究的史料。另外,明代王起隆辑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新异录》一卷,清王泽注编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感应(故事)分类辑要》一卷、周克後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持验记》二卷、[26](P166)甚至邻国日本净慧和尚也集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灵验传》。[26](P183)更值得庆幸的是,20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约5万余卷文书中,佛教文献约占95%以上,这其中也有许多关于金刚经信仰的宝贵史料。“一般人佛教之信仰,最显著者二事。一为善恶报应。二为施与功德。”[27]如此众多的灵验记,使得《金刚经在诸多佛经中迥异突出,在中国古代的知识界、思想界形成《金刚经》的普遍信仰。但是,学术界对其研究明显表现的不够重视。佛教俗信仰研究,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特别瞩目。就目前所取得的已有成果来看,多集中在观音信仰、弥勒信仰、地藏十王信仰等方面。而作为佛经中流通最广、注疏最多的《金刚经》的信仰,学术界还无系统的研究。[28]
  金刚经乃至整个佛教经典的研究,必须借鉴其它学科研究法。对《金刚经》版本或文献学意义上的研究,目前是其弱项。严格意义上的版本学,在中国传统学问序列中属于古文献学。而加强《金刚经》研究史,则属于佛教史学的范畴。有学者倡导建立佛教史学,这其中就包括“对佛教史料的整理、研究与阐述,以及对佛教史载和史学的整体评价,都必须以历史的与宗教的双重角度进行之”。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古今佛教徒的心路历程和佛教在中国流传的真实轨迹,对史学与宗教学都有意义”。[29]上文已经谈到《金刚经》在中国历代王朝僧俗两界广为信仰,流通着各种版本,而且其注疏也很纷杂。对于这些《金刚经》的不同文本,如何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找出其在学术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很有必要。而今出版的大多数金刚经著作,多在讲说《金刚经》哲学义理,不重其它版本或文献上的考证。[30]这是需要亟待加强的。
  参考文献:
  [1]济群.《金刚经》的现代意义上[J].法音,1995.2.
  [2]赵建军.平凡的原始——《金刚经》“法会因由”之义理阐释[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1.
  [3]杨明.《金刚经》及其文化价值[J].华夏文化.1997.3.
  [4](元)脱脱.《宋史》卷205·艺文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明)朱棣注.金刚经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清)张廷玉等.明史卷98·艺文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剐续藏经(第38册)·金刚经五十三家注[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民国82年.
  [8]王月清.佛门的智慧之母——《金刚经》的思想价值及其文化义蕴[J].中国典籍文化,1998.2.
  [9]赵建军.超越内外虚空——《金刚经》“妙行无住”之义理阐释[J].常熟高专学报,2001.1.
  [10]慧昭.论《金刚经》人间佛教思想对南宗禅的影响与发展[J1.普门学报13辑.
  [11]冯殿忠.《金刚经》哲学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1996.4.
  [12]艾畦.《金刚经》新解[J].中华文化论坛.1995.4.
  [13]田光烈。吕澂《金刚经三义》解读[J].法音,2003.6.
  [14]赵建军飞金刚经》美学思想初探IJ].文史哲,1994.4.
  [15]刘道广.《金刚经》和《画山水序》[J].美术研究.2002.4.
  [16]金刚经千禧百家书画典藏[J].法音.2001.11.
  [17]江杰来。丝织《金刚经》的工艺设计与生产实践[J).现代纺织技术,2001.2.
  [18]褚良才.敦煌写本《金刚经颂》校诂[J]1.浙江大学学报,1996.2.
  [19]艾畦.《金刚经》若干词语的解释[¨.中国典籍文化,1996.3.
  [20]李利安.《金刚经》双谴否定法赏析[J].华夏文化,1997.2.
  [21)吴言生.《金刚经》的精髓及其人文意义IJ].运城师专学报,2000.3.
  [22]杨明.《金刚经》及其文化价值IJ].华夏文化.1997.3.
  [23]济群飞金刚经》的现代意义(上)[J].法音.1995.2.《金刚经》的现代意义(下),法音1995.4.
  [24]方广铝.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J].世界宗教研究.1995.1.
  [25]杨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补跋[J)敦煌研究.1987.4.史苇湘:论敦煌艺术的世俗性——兼论“金刚经变”在莫高窟的出现和消失[J).敦煌研究,1985.
  [26]己:续藏经(第149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民国82年.
  [27]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7.
  [28]杜正乾.唐代的《金刚经》信仰[J].敦煌研究.2004.5.
  [29]严耀中.试论佛教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2.3.
  [30]陈燕珠编述.金刚经要义自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摘自:《五台山研究》2007年第1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