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佛名考辨


2014/9/3    热度:531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佛名考辨
  曹彦玲
  (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同037004)
  近年来对大同华严寺诸佛像的见解,已经约定俗成,似无争议。但细加考证,发现今日流传的说法,尚有若干可疑之点,本文试就一些可资探索之处,提出讨论。
  大雄宝殿内现存32尊佛教造像。大殿正中佛坛上端坐着5尊金身佛像,为明代木雕与泥塑作品,佛像高3.1米,莲花宝座高2.9米,佛像造型面相圆满,上额较宽,螺髻顶上有桃状宝珠。佛座为长圆抹角形,雕仰覆莲,座下是十字折角形。佛像背光装饰复杂,纹络细腻而繁缛,饰火焰纹,中间佛顶设金翅鸟(伽楼罗),有密教背光的特征,属于元代以采的藏传佛教系统,与中原传统佛教风格稍有不同。但这5尊佛像,仍是按照华严体系及僧人禅观需要而设,可以称作五方佛。自1984年上华严寺由文物部门移交给佛教僧侣驻锡后,僧人们给大雄宝殿正座的5尊大佛作了帷幔装饰,并以大字绣其佛名于幔头之上,其名称及位置如下:
  不空成就佛 阿弥陀佛 毗卢遮那佛 宝生佛 阿閦佛
  (北方) (西方) (中央) (南方) (东方)
  这个定名与位置布局,由于是出自僧家,且又有佛典依据,人们多信而不疑,就连如今的文物讲解人员解说,也照本宜科,以致流传颇广,其实这里是有问题的。关于五方佛的禅观修行,密宗的解释最为详尽。唐代密教在中国广为流行,按密教的仪轨造出的佛像也占相当地位。善无畏所传者为胎藏界,金刚智所传者为金刚界。两部曼荼罗(道场)的供佛则有区别。除中央俱为大日如来外,胎藏界的眷属四佛是宝幢、开敷华、无量寿、天鼓音,造像较罕见。金刚界的眷属四佛是阿闲、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佛,在内地寺庙塑像中,绝大部分是塑金刚界的五智如来,亦称五方佛。从修持禅观的“因”、“果”方面:《大日经疏》、《秘藏记》等把“因”、‘‘果’’的转换划分为:“中因”和“东因”两种。“中因”是以中央佛法界体性智为起始的发心位,次第按中、东、南、西、北而转,这是依本觉上转的次第进行的,即“从果向因”转,适应未曾流人生死轮回的“本有之理”的转法,属胎藏界。‘‘东因”是以东方大圆镜智为起始的发心位,次第按东、南、西、北、中而转,这是依始觉上转的次第进行的,即“从因至果”转,适应一切众生为无明烦恼所覆障,流人生死轮回的求智者的转法,属金刚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内的五佛,应当是金刚界的五方五佛,其全称是“五方五智佛”。此五方五智佛的名号按《菩提心论》,以“东因’’的次序排列是:东方大圆镜智阿闽佛;南方平等性智宝生佛;西方妙观察智阿弥陀佛;北方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中央法界体性智毗卢遮那佛。五佛在佛学中表达着佛法无边,佛门广大之意。换言之,即佛在时间空间上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周遍于一切事物。中央毗卢遮那佛,梵名Vairocana,意思是光明遍照。译为‘‘大日”、:‘遍照”或“遍一切处”,通常称为大日如来。据《大日经疏》记载:“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该《经》十六云:“所谓毗卢遮那者,日也。如世间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一切众生事业。今法身如来亦复如是,故以为喻也。”此佛住中央本位,统摄上下四方,是空间无边的化身,理智具足,为常住三世之净妙法身,是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无限的化身。《慧苑音义》上也说:“佛以种种光明照众生也”,表示佛法无边。毗卢遮那佛的印相有两种,一是毗卢印;是毗卢遮那佛的人定印,印相为:仰左手,右手重于其上,二大指相拄,舒著头指,左右头指中节上下重合,此印与本殿中央座上的坐佛的手印相合;二是智拳印,《略出经》说:“由结大智拳印契故,能人佛智;结跏趺坐,有大威德。”
  东方阿闽佛,梵名Aksobhya,意思是不动,无嗔恚。《注维摩诘经》卷二云:“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设而来生此。”又《维摩经略疏》卷十曰:“阿之言无,闽之言动。”据支谶译《阿闽佛国经》说:“此佛住在东方妙喜世界,如有人勤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发愿往生其国者,死后可以转生此地。”《菩提心论》中所说:“东方阿閦佛,因成大圆镜者,亦名金刚智也。”
  阿闽佛的印相常有两种,一是破魔印(触地印),该印据《教王经》记:左手舒五指指地,右手以五指执衣角,此印与本殿之东方佛相近,但左手非执衣角而变为当胸仰掌状;二是密教说的金刚智印,左手作拳,右手持梵函。
  南方宝生佛,司理大干世界一切财宝。据《大日经疏》说:“此佛住在南方欢喜世界,长养大悲万行,开敷万德”,是为世界创造幸福和财富的佛。《菩提心论》曰:“南方宝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顶智也。”南方是修生的进程,标志万物的生长。宝生佛的印相有三种,一是满愿印,据《守获经》记:左手执衣两角,右手仰掌;二是宝形印,左右手中指屈如宝形;三是施愿印,左手为拳,右手仰掌开于外方,屈无名指与小指,中指、食指、大拇指剑立,此印与本殿南方佛相近。
  西方阿弥陀佛,梵名Amihm,译曰无量。其本意是甘露(Amita)。《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此佛住西方安养世界,他发愿引导众生往生彼地,所以又称他为接引佛。
  阿弥陀佛的印相是妙观察智定印,或名莲华部定印,是阿弥陀佛人定之印相。《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复于西方面向东坐,亦作如上金刚结跏趺端身正坐,左手仰掌当于脐上,右手仰掌重于左手上,以大拇指令头相柱,此印名为第一最胜三昧之印,能灭狂乱、一切妄念,令心一境,即阿弥陀如来之印”。此手印与本殿今列之西方佛极其相合。阿弥陀佛还有一种特殊手印,即“双手捧金莲台之印”,是表阿弥陀佛设“九品莲台”接引众生的印记。据“九品弥陀图”云,“其手印古今不同,古图来迎阿弥陀尊之手皆作安慰摄取之一印,是合于授手迎接之经文。”其形状为左右掌上下合拢于腹前者,此手印又与本殿今列之北方佛手印相合。
  北方不空成就佛,梵名Anoghasiddhi,此佛成就了自利利他事业,故名不空成就,住于北方莲花庄严世界。《莲花三昧经》说此佛与释迦牟尼佛同体异名,谓以五智而生三身时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的印相是羯摩印,—据《秘藏记》说:“左手拳,右手五指舒开当胸。”当其与应化身释迦佛同体时,则作“金刚定印”,其印相与阿弥陀佛之“定印”相同。
  上述五方五智佛的特征,在上华严寺大雄宝殿的五佛像中都有表现,但又不尽相同,所以在定位上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中央佛置于中位,本身就已越出了佛教规范,而是受中国文化观念的影响出现的。这种现象大约出现在唐代以后,以云冈五方佛排列尚呈“一”字形顺序为例,足证北魏时期尚未把中央佛置于中位。既然中央佛(或毗卢遮那佛)居于中位,那么其余四方佛如何按昭(左)穆(右)次序来体现其“五智转化”呢?佛教典籍是没有作过规定的,而按中国文化的观念思考,中央佛居中位时,最能体现的是“中因”排列,即以中央毗卢为“因”位,按昭穆由近及远规律次第而设,当如下:
  北方 南方 中央 东方 西方
  (穆) (昭)
  (果位) (2) (因) (1) (3)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五方佛的设置正是这种布局。当然这是金代的佛教观念,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的五方佛,则因其历史的原因及二次增补,就有许多迁就的措施,所以它的规律尤其不易掌握。
  上华严寺现在完整地保存着一通明成化元年《重修大华严禅寺感应碑记》,此碑叙述了大雄宝殿五尊主佛造像的来龙去脉,其中所载中央三尊主佛是明宣德初年由高僧洽南洲弟子了然禅师“以增修为己任,飞锡云游,募缘四方,历二年,遂造金像三尊,由京师遥请至此”,“于宣德二年孟夏之日,迎佛人城”。·由此可知,中间三佛为当年了然禅师由京城(北京)请来的三尊佛,为木质金身,大约在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开始,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宣德二年(1427)阴历四月安装在大殿之内。这是第一批造像,当时的初衷是供养毗卢三像。碑文明确记云:“安毗卢三像。”按佛教仪规毗卢三像既是以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的“三身佛”,即毗卢遮那为“法身佛”,卢舍那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为“应身佛”。这三种佛的摆法,按中国文化传统,中间“法身佛”,上首(佛左侧)为‘‘报身佛”,佛右侧为“应身佛”。这种毗卢遮那佛居中的摆法,印度佛教则不采用,而是多用自右至左的—字排列法。这种布置保持了一段时间,经过两代住持和尚的更替,到资宝任住持时,又化缘补塑泥像两尊,碑文云:‘‘推首僧澄涓住持焉,瞪涓既没,复荐首僧资宝,任为住持,化缘塑佛两尊,共辏五如来”,这就改变了原来了然和尚的供佛观念而变为改供五如来。五如来当然是五方佛,这就出现了要在原“三身佛”的基础上改变为五方佛。如何改变?碑文未载。了然禅师当年的三尊木佛为毗卢三像,已经是定位的“三身佛”,接受供养也有数年,而资宝补泥塑两尊离了然不远,不可能否定原“三身佛”的摆法,而资宝再加两像的原因可以找出若干条,如:为了补充九间的空间;为了适应禅观的需要,《成化碑》明确指为“禅寺”,还有宗派的不同等等,那么仍以毗卢遮那的“法身佛”为中央佛,是顺理成章的必然之举,而卢舍那的“报身佛”与释迦牟尼的‘‘应身佛”如何安置,又是必然考虑的前提。据《同资秉记》载:“其金刚依礼忏文等,于五佛之中,中东合是法身;南西合是报身;北方是应身,此竖也。”这样,北方佛和应身佛释迦牟尼,又可确定一位。关于释迦牟尼与北方佛的相合,佛经记载颇多。有释迦佛与北方佛是“同体异名”的说法。这就剩下报身佛该选择配合那一方佛了。按五方佛中,对南方宝生佛的记述最少,对宝生佛的身世、功德、应世等描绘也最略c所以资宝造像(泥塑)时,也较难选择此佛。同时宝生佛的抽象性与报身佛的抽象性,又多相似,作为南方佛靠近中央佛亦较顺适。这就使资宝和尚添造两佛时可以确定造东方与西方两佛,最为恰当。这样,资宝和尚的五方佛就成为如下布局:
  阿弥陀 不空成就佛 毗卢遮那 宝生佛 阿閦佛
  西方 北方 中央 南方 东方
  (3) (4) (5) (2) (1)
  这自然形成了一种“东因”的顺序。从中国传统的昭穆序列上看,可以说是——种“大昭穆”,即:昭方取第一,第二位,穆方取第三、第四位,中方主“果位”。而昭穆两方又皆呈白外而内的内转趋向,又与金刚界“从因至果”的次第相合,可以说是五方佛昭穆格局的一次革新创举。
  这种布局与当今僧家所列的次序,区别仍在手印。它与《瑜伽经》所列之“五佛羯摩印”最符合。其经文云:“一大日,智拳印也,即此中央之毗卢印;二阿闽佛,触地印也,右手垂而触地(这与此东方佛的左手触地有别);三宝生佛,施愿印也,仰右手掌(这与此南方佛之右手置膝上,仰掌作施愿形状完全吻合);四阿弥陀佛,三摩地印也,舒右手之五指安於左掌上(这与此西方佛之‘手捧金莲台’印亦相合);五不空成就佛,羯摩印也(这与此释迦牟尼之定印一致)”。此经所列五佛手印,为后世塑像所通用。其中除东方阿 佛之触地印,只是左右手不同,该像乃取《教王经》之“左手舒五指,指地”者。其右手仰掌或为造型生动,或示坚牢不动,亦无大妨碍。
  以上见解与今日流传的中印合璧的“五智转化”排列有区别。所谓:“中印合璧”是指既有中国的中央佛居中位设置,又有东南西北四方佛依印度佛教右旋法则”的排列,实际上这是不合规范的排列法。西方佛与北方佛的穆位,虽是小变动,却完全符合了中国文化式的中央定位,左昭右穆,次第而设的规范格式,比僧家帷幔文字所示的排列法更趋合理。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