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净土宗探源
2014/9/3   热度:550
五台山净土宗探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肖雨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摘 要:五台山净土宗源于慧远,创于昙鸾,盛于善导,集成于法照,流行于后世。
关键词:五台山;慧远;昙鸾;善导;法照
中图分类号:B9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5)01—0014—05
净土宗是信仰诸佛净土存在、现世蒙受诸佛护佑、将来能够往生佛国净土的一个大乘佛教宗派。所谓净土,就是诸佛菩萨居住的国土,或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济渡众生的清净道场。换言之,就是一个没有四趣、五浊污秽的清净、庄严、殊胜的理想境界。实质上是一个觉悟的、至善的、清净的世界。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有无量诸佛净土。但佛经对于这无量诸佛净土的记载,主要有《弥勒上生经》说的弥勒佛的兜率净土、《阿閦佛国经》说的阿閦佛的东方妙喜净土、《药师如来本愿经》说的药师佛的东方琉璃净土和《阿弥陀经》说的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其中,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尤为庄严殊胜。
阿弥陀佛的本义是无量光、无量寿,是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的典型代表,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对释迦牟尼佛的表现。他具有菩萨的大慈大悲思想和自利利他精神。按《无量寿经》说,过去世时,他是法藏菩萨,立志证得无上菩提后,发起了救渡众生的四十八愿,经过艰苦地修行,终于成就了誓愿,在距今十劫以前成佛,现在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极乐,又谓安乐、有乐、安养。它是一个没有众苦、但受诸乐、居住着无数佛弟子圣众的美丽富饶庄严殊胜的世界。在此西方十亿佛国土外,是一个无形而有形、无时而有时的至善至美的世界,是宗教实践的对象。它比兜率净土、琉璃净土、妙喜净土都庄严殊胜,是十方诸佛国土的典型代表和大乘佛教净土的归宿。这样美妙庄严的佛国净土,众生只要执持名号,志信十念,一心不乱,即可凭佛愿力带业往生补处佛处,还是无量光、无量寿。这就契合了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迎合了苦难民众希求解脱痛苦的心理。因此,自其传人我国,就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和热情欢迎、大力弘扬,使其自东晋慧远于庐山结社念佛往生开始,便广泛流传而经久不衰,终于发展成了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兹因本宗的主旨是念佛往生,故又名念佛宗。其中“往生”之“生”是化生之生,“往生”是期待来世解脱。念佛是往生净土的实践中心。所谓念佛,一般是指念阿弥陀佛之名,故又谓称名念佛。其实,念佛分为四种:一是观念阿弥陀佛的塑画像,谓之观像念佛;二是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功德,谓之观想念佛;三是观自身及一切法的真实相状,谓之实相念佛;四是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谓之持名念佛。此中持名念佛,即称名念佛,亦谓专称念佛。其下手容易,成功率高,所以最为流行。这是因为,声声弥陀,相续无间,就会使心不散;念念不断,心口相系,就会使魔难入,心情不乱。若百声、千声,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即会一念中灭80亿劫生死之罪,往生极乐世界。《大集月藏经》还曰:“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小念者,小声念佛;大念者,大声念佛。小念多有心猿意马,易放难收;大念即会聚精会神,心意不散,易成三昧。所以,持名念佛就成了该宗主要的修行法门。
阿弥陀佛是该宗崇奉的主要对象,所以介绍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的经典《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就构成了本宗所崇奉的主要经论。此外,近代净土祖师印光大师又提出《楞严经》的《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和《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也为净土宗的经典,合为五经一论。对于前述三经一论的解释主要有五台山高僧昙鸾祖师的《略论安乐净土义》、《略释无量寿经》、《往生论注》和道绰的《安乐集》、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法事赞》、《往生礼赞》等,也为该宗的要籍。
净土思想源于印度,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到元魏永平元年(508),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三经一论,即净土思想传人我国,净土信仰也就普遍流布开了。至于五台山弘扬净土信仰的最早僧人,当是首推弥天释道安及其高足慧远法师和元魏昙鸾大师。这是因为,东晋永和九年(353),道安“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弘扬佛教之故。《元和县志》曰:“汉改恒山为常山。”《括地志》又曰: “北岳,释家谓之青峰捶。”《清凉山志》卷2还说:“五峰之外,复有四埵。东曰青峰埵,即常山。”常山即恒山,恒山为五台山东埵。故曰释道安是将佛教传人五台山的最早僧人,所立之寺塔,也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塔。《高僧传》卷第5《释道安传》曰:“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临终之日,还“备睹兜率妙胜”,感佛来迎。道安还著有《净土论》6卷,为中国佛教弘扬净土法门著作之嚆矢。他的特点是专修弥勒净土,求生兜率内院。兜率内院在娑婆世界,欲界本土,最为切近。但它不易修、不易生,又不及弥陀净土庄严殊胜,经论上也记载不多。所以,只在《弥勒上生经》译出之后,盛行修此法门和供养弥勒圣像。到唐代玄奘、窥基师徒之后,就淹没无闻了。但唐代时五台山还盛行此法。因此说,道安也是五台山弘扬弥勒净土信仰的先驱。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人”。“楼烦古邑也。迤崞北三十里许”。即今原平县大芳乡茹岳村人。他还在故里建胜井院,北齐时改称娄烦寺。现存门楼1座、乾隆三十一年(1766)御制《楼烦寺》匾1块、金代石塔1座、万历四十一年(1613)《重塑慧远禅师像碑记》碑一通等文物古迹。1990年又重建大殿和僧堂10间,并新塑了慧远禅师彩色塑像。又《代州志》4《重修白仁岩寺记》云,原平县茹山白仁岩禅“寺创于晋远公”,至今还有远公“说法台”、“古南庵”、“试心石”、“枰心石”等古迹。原平县民间传说:“先有楼烦寺,后有五台山。”原平县与五台山接壤,茹山为五台山之支脉,楼烦与五台山近在咫尺,楼烦寺和白仁岩禅寺近逼仙都,均为五台山的著名古刹。因此说,慧远是继道安之后将佛教传人五台山地区的最早僧人,所建之寺也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庙。慧远为东晋杰出的佛教学者,一生专心著译,弘扬教义,持修戒定,崇护僧制,结社念佛,德才感人,皈依者众,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初祖,也是五台山净土宗的初祖。他所宣场的念佛三昧,不同于五门禅中的念佛观,也不同于专称名号的念佛观,还不同于脱离教戒的达摩禅。因为它是由《般舟三昧经》建立起来的一种依据教戒、思专想寂、志一不分、气虚神朗的观想念佛。它把弥陀净土看成是由报业所感的应土;又把佛本愿力看作了自力,认为凡夫只能往生事净土,所以就成了一种以高人、隐士等知识阶层为伍的理论派。尽管它对以后的华严、唯识、天台、三论诸宗有过一定影响,但它脱离了苦难深重的广大民众。因此,它不及后起的昙鸾派发展迅速普遍、家喻户晓。
昙鸾(476--542)是五台山的著名高僧,14岁上出家于佛光寺,潜心研究《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佛性论》,对龙树一系的思想和涅槃佛性很有见地,被称为四论宗高僧。当他注释《大集经》时,因病搁笔,遍访名医治疗。因闻茅山道士陶弘景之大名,于大通年中(527—529),离开自己生活了37年的五台山而去了江南求取长生不老之方。路经梁都建康时,曾面见梁武帝,谈论佛性义,受到赞扬。后至茅山拜访了陶弘景,受《仙经》10卷。返回魏都洛阳时,遇到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授予《观经》,且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遂将《仙经》焚之,专修净土,自行化他,流靡弘广,皈依者众。所以魏主尊为“神鸾”,并敕住交城玄中寺。其著作有《调气论》、《赞阿弥陀佛偈》1卷、《略论安乐净土义》1卷、《净土往生论注》2卷。他以“五念门”和“十念相续”的方法解决了往生弥陀净土的问题。又以“佛本愿力”和“二道二力说”解决了进入净土后得不退转、早作佛的问题。从而,本上解决了往生净土的一系列问题,阐明了净土立教的本义,奠定了净土宗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后世尊其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祖师。其实,他也是五台山佛教净土宗的二祖。人唐以后,昙鸾派的净土教相当盛行。因为自鸾公以后即有300余人传其道法。其中,特别是玄中寺道绰、善导及五台山的法照大师。他们继承了鸾公的净土教旨和慧日、承远的净土思想而相次宣说。一面从思想理论上探索,一面又作弥陀尊像、净土变相,遂使净土信仰传遍大江南北,深入僧俗民间。如在五台山文化圈内的交城、晋阳等地,皆是7岁的儿童口念阿弥陀佛,90岁的老翁日夜思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还感佛来迎。阿弥陀佛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简直成了汉地佛教的代名词。因此,五台山与京都长安一样,成了唐代净土宗的中心。
唐代是五台山佛教的极盛时期,各宗各派都至五台山弘扬教义,组织队伍,开辟道场,成立宗派。净土宗也不例外,也把五台山看成了自己的道场。这是因为,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创造的,迦叶、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马鸣、龙树、世亲弘扬的。同时,也是文殊、普贤的归宿。《观佛三昧经》云:“佛记文殊当生极乐世界。”《文殊发愿经》也曰:“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所以,唐代时五台山就有了慧远、善导、慧日三派的净土教。
慧远派 又名庐山派。它是由远公继承和发挥佛图澄和道安的净土思想及般舟三昧之法,期待见佛往生,提倡实相念佛之派。所谓实相念佛,则是观察自身和诸法实相,实相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诸佛即可现前。唐代五台山总因寺沙门福运修的“忘我相,了空色”的法门,就是实相念佛。
善导派 又称玄中寺派。它是由善导继承和发展昙鸾、道绰的思想,力唱依靠佛本愿力,强调持名念佛,主张凡人报土之派。该派力倡的持名念佛,又叫称名念佛、专称念佛,是该派的一大特色。为什么呢?“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称名易故”。①“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一念尚且如此,何况“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呢?所以,他再三强调“称名礼拜,相续不断者,现世得无量功德,命终之后定得往生”,②而且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③可见,专称念佛功高易行,三辈九品都可奉行,不论愚罪人,只要念念相续,即可往生。因此,专称念佛就会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和普遍接受。这又是净土宗迅速普遍流行的一个原因。总之,从昙鸾到善导,终于完成了净土宗的思想理论体系。特别是经过善导自行化他,弘扬广大,开辟道场,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净土队伍。《佛祖统纪》卷第28载,隋唐时候,恒州(即今河北省正定县)僧人宋满,“念佛以小豆计数,满三十石,设斋庆赞。佛、二大士化作三僧,至会乞食。满曰:‘弟子愿生西方,师来赴食,深副本心。’事毕即见天花异香,乘空而行。未久,满遂面西坐化。”仅举一例,即见昙鸾派即善导派净土法门影响之广矣!大矣!深矣!因此说,净土宗实际上是创于唐代,交城玄中寺是净土宗的祖庭,昙鸾、道绰、善导确实是继慧远初祖之后净土宗的祖师。
慧日派 是以慧日为首的承远、法照一派;以唐玄宗曾敕赐慧日为“慈愍三藏”,故又名慈愍派;是以禅、教、戒、净四行并修而着重念佛往生之派,是一种佛教的综合思想。因为修学的目的在于解脱,解脱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涅槃是人生的归趣。若约人说,涅架就叫如来;若约土说,涅檠就叫佛土,佛土即是净土。其达到涅繁的方法“行持戒律”、“修习禅观”、“断惑证理”和“念佛往生”等法门。其中慧日认为菩提道八万四千门中,唯有净土一门最妙而功易成。它代表了佛教融合诸宗、终归净土的趋势,对后世宋、元、明、清佛教影响很大。这一思想由慧日的法孙、承远的高足法照大师传人五台山。
法照(?一821),南梁(今四川省阆中县境)人,原为南岳云峰寺僧人。因于大历二年(767)在定中见“五台诸寺”和“大圣竹林寺”等化境,大历四年(769)又于定中得到化文殊的指示去五台山,遂于大历五年(770)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曾作《五台山化境实录》,宣传文殊圣境;贞元年间(785-805)又建竹林寺,开辟般舟道场,弘扬五会念佛;后至并州、长安教人念佛,亦及五会,被德宗封为国师。“长庆元年(821)入逆旅,避雨逡巡转甚泥淖,过中没食则以彘肉煮夹胡饼食之,且无耻愧,但仍至夜还念《金刚经》”,④异迹颇多,是一个感通大圣的高僧,故敕谥“大悟和尚”。其著作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3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2卷。《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略称《五会法事仪》,作于大历九年(774)十月北京(今太原市)龙兴寺,内容分为十门,广述五会念佛的行仪作法,故称广本。原有3卷,久不传。公元1908年,法人希伯和敦煌发现中、下两卷,故现存本为2卷。其上卷、中卷是意遣群疑、归心净土。卷中具体内容为《佛说阿弥陀佛经》、《宝鸟赞》、《相好赞》、第八赞益门(其中有《观经十六观赞》、《阿弥陀经赞》等十四首赞偈)、第九化生利物门、第十回向发愿门及广引众经证明念佛可以往生。卷下是从第八赞佛得益门中分出的23首赞偈,并指出念诵时要用第三会念佛和之。此书的一个重要价值是保存了慧日的《般舟赞》、《厌此娑婆愿生净土赞》和《西方赞》,是研究慧日思想的宝贵资料。同时,也保存了善导的《西方礼赞文》和《西方赞》,也是研究善导思想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窥见法照综合净土三派思想的特点。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略称《五会法事赞》,作于大历元年(766)南岳般舟道场弥陀台。内容分为序文和本文两部分,是简述五会念佛的仪作,故称略本。若广作法事,则依《五会法事仪》广本;若略作法事,即依《五会法事赞》略本。广本作于略本之后,是对略本的完善和发展。在其《五会法事赞》中说:“零零五会出衡山”,“智者慈悲传五会”。说明五会念佛作于衡山,源于《大无量寿经》,是他模仿经中的风吹宝树发出五种声音所作的念佛方法。“五者,数也;会者,集会。彼五种音声,从缓至急,唯念佛法僧,更无杂念”。⑤其仪式是集合威仪肃整、声音幽雅之道俗数人,分为五会,依五种高低缓急的音调念佛。第一会是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二会是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三会是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第四会是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五会是转急念“阿弥陀佛”四字。念完之后,即诵《宝鸟赞》、《维摩赞》、《相好赞》等等赞文。此五会念佛具有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急成就五分法身等利益。它实质上是一种融忆念于音声之中的法事仪式,即一大权巧方便法门。此五会念佛创于南岳弥陀台,实行于五台山竹林寺,弘扬于并州、长安等地。所以,法照国师也称五会法师。
《往生瑞应删传》载,洛阳尼悟性,“于衡州遇照阇梨,发愿念佛万遍。大历六年(771)入台山,忽染疾,闻空中音乐。尼曰:‘我得中品一生,见同念佛人,西方尽有莲花也,身金色光明’”。《佛祖统纪》卷第28还说,长安李知遥率众为五会念佛。可见,唐代时五会念佛已遍及大江南北、宫廷内外、僧俗之间了。《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也记载了五台山竹林寺的“斋礼佛式”,且“将五台山的念佛三昧用于比睿山”,⑥传于日本。今天,日本真宗本愿寺派还盛行此念佛三昧。《广清凉传》卷中《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曰:“文殊师利告言,汝以念佛,今正是时。诸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切要。念佛是诸法之王。此世界西有极乐国,彼当有佛,号阿弥陀。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当须系念谛观彼佛,念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中,永不退转,速出三界,疾得成佛。”可见,法照既继承了慧日派的净土思想,又受到了昙鸾本愿力说、道绰并行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善导时教相应论和起行作业、重视礼赞的影响,而主张福慧双修,禅教净戒并行,主唱五会念佛,往生净土,疾得成佛的融合思想。因此,谥号“大悟和尚”,后人还谓“善导后身”。
总之,唐代时法照大师至五台山弘扬净土教义,开辟了竹林寺净土道场,从化者也数以千计,遂形成了融合净土诸派思想特色的五台山净土宗。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