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论三大师考
2014/9/3   热度:322
新三论三大师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三论宗是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三部典籍为理论依据建立起来的,它在印度的传承是文殊――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罗什把龙树的学说传到中国,继罗什之后,有道生、昙济传播三论学思想,此后三论学在中国的传承中断了;直到梁武帝时,历史记载有辽东僧朗善讲三论,三论学又兴起了,僧朗后传承三论学的是僧诠――法朗――吉藏。吉藏是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著作很多,有一个较完整的思想体系;然而他的思想是受到新三论三大师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理清新三论前面三位大师的这段历史,对于探索和研究三论宗的思想就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罗什、僧肇的传承还是较清楚的,是龙树、青目一系,罗什的三论学中断后,没有人再传了,而高丽僧人僧朗来华后,使这一学说重新兴起;僧朗是复兴三论学的一个重要人物,然而他的思想传承,却不甚明了。僧朗的师傅是法度,法度是黄龙人,然而法度的师傅是什么人,历史上并没有记载,《高僧传》中说法度“备综众经,而专以苦节成务。”【1】又说:“度常愿生安养,故偏讲《无量寿经》,积有遍数。”【2】传记中并未说法度以三论学见称,而说他信仰净土,讲《无量寿经》,所以僧朗虽是法度的弟子,但三论之学,未必是法度传给他的。而吉藏在《大乘玄论》中说僧朗从北方学习到了罗什所宣扬的思想,这又没有凭证,吉藏这么说,只是为了把三论宗的传承弄得纯洁一些罢了,僧朗的学问或许是从古代三论注疏中学到的,这也是可能的。总之,复兴三论学的僧朗,他的传承不如罗什的传承清楚。僧朗的传承不明了,或许与他一直住在山中隐居,随缘度化,没有做较多的传法活动有关。
有趣的是,历史上有一个河西道朗,人们常把他和高丽僧朗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河西道朗曾作《中论序》,并助昙无谶译《涅槃经》。这在吉藏的《大乘玄论》中有记载:“河西道朗与昙无谶共翻《涅槃经》,作《涅槃义疏》。”【3】吉藏称河西道朗,则必以河西二学加在其名字之前以示区别。而对于高丽僧朗,吉藏则称他为“高丽朗”,“朗公”,“摄山大师”,“大朗法师”,“摄岭”,“摄岭朗”等。
在历史记载中,只是说到僧朗是高丽人,精于三论思想,而且还说到梁武帝曾命人向他学习。《高僧传》中说:“朗本辽东人,为性广学,思力该普。凡厥经论,皆能讲说。《华严》、三论,最所命家。”【4】吉藏在《大乘玄论》中说:“摄山高丽朗大师,本是辽东城人,从北土远习罗什师义,来入吴土,住钟山草堂寺,值隐士周顒,周顒因就师学。”【5】在《大正藏》的《三论兴缘》中,日本沙门圣守记载了僧朗大师的一段传奇,圣守说:“时梁武帝专信三宝而无验无益,故召诸国相师令相占之,一切相师同云:‘今以青衣比丘讲经者,必兴佛法。必盛宇内。'时帝求青衣于何所在耶,方乃人白曰:‘会稽西霞山寺有高丽僧朗法师,必不脱青衣,服青衣而修道。'王大欢悦,即以躬诣山寺而礼请受,即于宫内讲说《金光明经》,即年天龙欢喜,阴阳顺时,彀叶丰足,宇内大盛,时大王欢喜,即推问论宗。僧奏白三论。”【6】
僧朗由于学问精深,梁武帝就派了僧正智寂等十人到山中向他学习。《大乘玄论》中说:“次梁武帝敬信三宝,闻大师来,遣僧正智寂十师往山就学。”【7】《高僧传》中也说:“今上深见器重,敕诸义士受业于山。”【8】在所有向僧朗学习的人中,只有僧诠学有所成,《三论兴缘》中说“梁武帝告之大法师,汝等所将弟子中,取上足弟子二十人,并六十人,令教三论义……时得三论义意即止观诠。”【9】
从这几段记载中可知,僧朗的传承虽不很清楚,但他擅长三论是事实,而且还培养了三论学的一个重要传人僧诠。僧诠也就是三论宗第四祖止观诠。《续高僧传》卷九中称他“初受业朗公,玄旨所存,唯明中观。顿迹幽林,裨味相得。”
历史上僧诠也有两个人。《高僧传》余杭方显寺僧诠云:“僧诠,姓张,辽西海阳人,少游燕齐,遍学外典。弱冠方出家。复精练三藏,为北土学者之宗。后过江止京师,铺筵大讲,化俗江南。”【10】这是指余杭的僧诠。他“特进王裕,及高士戴顒,到诠墓所,刻石立碑。”【11】梁《高僧传》写到天监十八年为止(519年), 它里面写到僧诠去世,王裕及戴顒为他刻石立碑,而这时,止观诠正在僧朗处学习,可见这两个僧诠不是同一个人。而余杭的僧诠也有弟子法朗,梁大通二年(529年)才在青州出家,这显然与《高僧传》中法朗也不是同一个人。
僧诠与僧朗一样,常常住在山中不出来,所以僧诠又被嘉祥吉藏称为山中师或止观师。他怕三论学传出去招人诽谤攻击,所以就对弟子们说:“出讲堂不许与人语。”因此当时学习三论学的人并不多,人们大多数仍是学习涅槃、、与成实。僧诠虽足不出户,与世无争,但声誉很高,他为断宣讲《智论》、三论及《华严》、《大品》等经。《续高僧传》中说:“摄山诠尚,直辔一乘,横行出世。”又说他:“大乘海岳,声誉远播。”【12】
僧诠有弟子数百人,其中有四人很有名,那就是被称为“诠公四友”的四句朗、领悟辩、文章勇、得意布【13】。四句朗也就是兴皇法朗,他是僧诠三论学的传人。法朗先住在山中,后来到扬都兴皇寺弘法。而智辩则住在长干寺,慧勇住在大禅众寺。僧朗把三论学从北方传到南方,经过两代高僧(僧朗、僧诠)在寺庙里的传播后,到了法朗时,三论学者就开始走出山林,在都市里得到了大力弘扬。而且他们一走出来就勇猛异常,把三论家善于辩论的宗风显示出来了。而不是象僧朗和僧诠那样,住在山中,与世无争了。法朗是将军出生,意气雄伟,所以又称“伏虎师”。《百论疏》说:“大师每登高座,常云不畏烦恼,唯畏于我。”【14】《陈书》中记载他讲学时的况:“兴皇讲说,听者云会,挥汗屈膝,法衣千领,积散恒结,每一上座,辄易一衣。帝王名士,所共尊敬。”【15】《中观论疏》说法朗一出山,就“斥外道,批毗昙,排成实,呵大乘。”【16】《大乘玄论》中记载他批成实时说:“成实小乘,而托谈空之名,极易乱大乘中观之正义。”【17】然而成实论在这以前一直兴盛,对于刚复兴的三论学,自然是力加排斥,所以成实和三论的争论,由于势均力敌,显得急烈异常。《续高僧传》中记载灵睿在四川弘扬三论,寺中的僧人多习成实,“嫌此空论,常破吾心,将相杀害。”【18】他们争论如此急烈,以致发展到相互倾轧,性命相争的地步了。但三论学经过新三论三大师的弘扬,此时人们倾向大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小乘成实论已是强驽之末了。
兴皇法朗在三论学上颇有建树,他的门人在全国各地弘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慧哲、智炬、明法师、吉藏四人。吉藏是三论宗的创始人,其生平及思想都较丰富,此处不专门阐述。慧哲有象王哲之称,其学人有三百多,其中五十人学有成就,他们有惠睿、智嵩等。智炬在建业建初寺讲三论,听者通常有一百多人。开皇十九年,移居长安,住日严寺,写了《中论疏》。明法师的记载不多,但他是兴皇法朗道统的传人。法朗在自己将迁化前,推举“吾坐之东,柱下明”来继承他的学统,众人见明法师平时的言行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听了法朗的这番遗嘱,很是疑惑。因此法朗又说:“今问论中十科深意,初未曾言,而明已解,可一一叙之。”【19】明法师讲述后,众人听了,都心服口服。后来明法师搬到茅山居住,终身不出,弘扬三论;唐初三论学名人,大多是出自于他的门下,而且禅宗牛头禅的创始人法融也曾受学于明法师。法朗之学,有“山门义”之称,其传人明法师的思想也就被称为“山门之致”了。
法朗教人的宗旨,散见在他的弟子吉藏的著述中,从《胜鬘经宝窟》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吉藏说:“家师朗和尚,每登高座,诲彼门下,言以不住为端,心以无所得为主。故深经高匠,启悟群生,令心无所著。”【20】后来吉藏大讲三论宗“无所得”的思想,就与他的老师法朗的思想是一致的了。
后来,吉藏又反复申述其师一切法不可得的思想,并在阐述中,又批判其它各教,显示了三论宗风。《中观论疏》中说:“三论未出之前,若毗昙、成实,有所得大乘,及禅师律师,行道苦节。如此之人,皆是有所得,生灭断常,障中道正观。”【21】这里就指出小乘因有所得,而障中道正观,是直接与佛教根本教义“缘起”思想相违背的。所以,吉藏接着说:“既障中道正观,亦障假名因缘,无方大用。”【22】这种尖锐、严厉的批判、破斥是直接继承了龙树中观学的宗风。
从上面对新三论宗的三大师的历史与思想的探索中,可以看出,由于罗什的三论学与僧朗的三论学中间有一段空缺,这就使得新三论宗思想与古三论宗思想有着一定的区别。古三论宗思想处于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期,带有着印度中观学的色彩,而新三论宗则是处于中国佛教的发展时期,它不断吸收佛教其它宗派的思想,开始讲如来藏,并以中道说佛性。正是由于新三论宗大师们对各家学说的吸收,才使得吉藏在隋朝时建立较完整的三论学思想体系,创立三论宗成为可能。尽管三论宗在吉藏后,就不再有人传播了,但三论宗宣扬的般若思想对中国佛教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古三论宗大师们对般若学的宣扬,使得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摆脱了对老庄玄学的依附,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而新三论宗大师们的努力,也为隋唐时代,在成熟的般若学思想基础上,佛学大师们依据佛教重要经典,建立各种佛教宗派奠定了基础。因此研究新三论宗三大师的历史和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佛教的般若思想,以及它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1】、【2】《高僧传》梁 慧皎撰, 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第一版331页 栖霞山的开山祖师法度,在《高僧传》中有着明确记载。《高僧传》中说,法度是宋末黄龙人,从小就出家,修苦行。当时有名士明僧绍,隐居在琅琊摄山,“挹度清徽,待以师友之敬。及亡,舍所舍山为栖霞精舍,请度居之。”(《高僧传》第331页)这块地方,原先有道士想在此盖道观的,但住进去后,人就死去。后来盖了寺后,还是经常有不祥的事发生。但法度住在此山后“群妖皆息”。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此山有一山神,名为靳尚,统治此山有七百多年了,一天,靳尚化为人来拜访法度,说:“神道有法,物不得干。前诸栖或非真正,故死病继之,亦其命也。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高僧传》第331页)由此可知,法度的道德,是神、人都钦服的。
【3】、【5】、【7】、【16】《大正藏》第45卷 《大乘玄论》吉藏著 卷三、卷一、卷一、卷五
【6】、【9】《大正藏》第70卷《三论兴缘》日本沙门 圣守 著
【4】、【8】、【10】、【11】梁代慧皎撰的《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第一版332页、 332页、272页、273页
【12】《续高僧传》道宣著
【13】得意布,又称慧布,他没有象法朗、智辩、慧勇一样走出山林到外面去弘法,他以誓不讲说,护持为务。他很重视无得正观的实证修行。他的实证之深,得到禅宗二祖慧可的称扬,慧可称他: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又曾拜访天台南岳慧思禅师。禅师以铁如意打案曰:万里空矣,无此智者。
僧诠的另一个弟子慧勇,住在大禅众寺一十八年,声名藉甚,讲说相继。
智辩则住在长干寺,他在太极殿讲说,很是尊荣与显贵。《高僧传》中载有智辩是中假师,为兴皇法朗所斥。但嘉祥大师认为中假师是诠公的另一门人慧静法师。吉藏没有认为慧勇与法朗的见解有什么冲突。而兴皇法朗则是在扬都兴皇寺住了二十五年,讲《华严》、《大品》、《四论》各二十多遍。他的门下人才济济,有朗门二十五哲之称。法朗门人很多,而吉藏最有成就,他就是三论宗第六祖,嘉祥大师。至此,三论宗一脉,在中国的传扬真是极盛一时了。
【14】《大正藏》第42 卷 《百论疏》吉藏著
【16】、【21】、【22】《大正藏》第42 卷《中观论疏》吉藏著。在《中观论疏》卷五中, 吉藏还说到了法朗对八不的解释,他说:“师云:标此八不,摄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心之所行,口之所说,皆堕在八事中。今破此八事,即破一切有所得人,故明八不。所以然者:一切有所得人,生心动念,即是生;欲灭烦恼,即是灭。谓已身无常为断,有常住可求为常。真谛无相为一,世谛万象不同为异。从无明流来为来,返本还原出去为出。裁起一心念,即是此八种颠倒。今一一历心,观此无从,令一切有所得心毕竟清净,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也。”
【15】、【18】、【19】转引自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9月第一版 第546页、第546页、第550页
【20】《胜鬘经宝窟》吉藏著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