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对“东密”的理性抉择--从密教对武昌佛学院的冲击说起
2014/9/3   热度:1916
太虚对“东密”的理性抉择--从密教对武昌佛学院的冲击说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作者:罗同兵(本文刊载于《宗教学研究》杂志2002年第1期)
提要:太虚本佛教近代化改革的立场,对回传中国汉地的日本东密作出理性化的抉择。他从教、理、行、果诸方面批判王弘愿所传东密的“非法密风”。尤重捍卫中国僧制的禁欲主义伦理及佛法理性原则。
罗同兵,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主题词:太虚 密教 冲突 理性
民国显密佛教冲突是有着多方面重要意义的事件,但迄今尚少学者关注。台湾梅静轩作有《民国早期显密佛教冲突的探讨》,其结论却颇令人遗憾。如对“王师愈诤潮”,梅氏认为“王弘愿本身对密法的教理与修持的能力不足是造成冲突的原因。”①梅文既没能正视民国时期与佛教相关的政治、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又忽视了以太虚为代表的中国佛教革新的主流动向。本文即以太虚对东密的理性抉择为核心,来显示民国显密佛教冲突的深刻文化内涵。
一、民国显密佛教冲突的近代背景
近世西方文化强势东来,如滔天巨浪,冲击古老的中华文明。儒教以基于家族伦理故最受打击而日益破败;仁人志士乃多出入佛学,以求拯救中华文化之道。然而,佛家精神的社会载体——佛教,却仍沉浸在与封建社会母胎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在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巨大转型的背景下更形落后、朽坏。
清末“庙产兴学”的呼声震醒了一代佛教精英。1913年,太虚于八指头驼追悼会上,悲愤地说佛教三种革命:一组织革命,二财产革命,三学理革命。他认为“今后佛教应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不应专向死后的问题上探讨。过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祸富作愚民的工具,今后则应该用为研究宇宙人生真相以指导世界人类向上发达而进步。总之,佛教的教理,是应该有适合现阶段潮底新形态,不能执死方以医变症。”②起其入世化、理性化、的特征宣告了一场佛教近代化改革的到来。
近代化的核心在于理性化。马克斯*韦伯指出:“要判断一个宗教所代表的理性化水平,我们可以运用两个方面相关的尺度。其一是:这个宗教对巫术之斥逐的程度;其二是:它将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及以此它本身对应于世界的伦理关系,有系统地统一起来的程度。”③以此尺度来考察太虚关于“显密冲突”的思想,我们发现,太虚的观点围绕理性化而服务于其佛教改革的目的。
二、武昌佛学院的事业及密教的冲击
1914年太虚初期改革遭挫,乃闭关普陀,反思深造,集成了他关于佛教革新的基本思想。太虚将中国传统佛教分为大乘八宗,认为八宗平等,各有殊胜,因而主张大乘诸宗平等并弘④。对出家僧伽的集团生活,太虚提出,应加以严密的修整,使其适应时势所宣,成为合理化的现代组织⑤。在家佛教徒,则依着大乘菩萨精神,组织“佛教正言会”,以社会道德为基本,实行五戒十善之人间道德,改良社会、政治、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以此平易近人的道德规律,使人人都可以学佛,从而将佛教普及人间⑥。
民国十年春,太虚接管杭州著名古净慈寺,想以此为改革僧制的根据地,因旧势力的反扑而迅速失败。民国十一年,太虚讲经武汉,其事业遂如柳暗花明而霍然开朗。
武昌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城。辛亥革命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武汉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大都市之一。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近代化的民族宗教的支撑。太虚倡导的佛教革新,以其积极的人间关怀和现实的理性精神,引起武汉先进人物的共鸣。
1922年,在武汉政要及工商精英的支持下,太虚创建武昌佛学院,以实践他的佛教革命思想。武昌佛学院“课程参取日本佛教大学,而管理参取丛林规制,学生在家出家兼收。第一期是造就师范人材,毕业后,出家的实行整理僧伽制度,分赴各地去做改进僧寺及办理僧教育的工作。在家的依着人乘正法论去组织佛教正言会,推动佛教到人间去。”太虚自豪的认为:武昌佛学院以前的宏法社及华严大学,不过是“讲经法师的养成所”,与他造就改进整个佛教的人材相差得很远。所以,他对武院期许颇高:“这就是改进佛教理论底进一步的事实,也就是改进僧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⑦
不料,密教适于此时兴起,以外地冲击了武昌佛学院的事业。1916年,日本密教仗“二十一条”所定“日人在华自由传教权”,要求回传中国,借传教之名行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之实。应此刺激,太虚乃于《整理僧伽制度论》中,主张派人留日、留藏习密,以重兴中国密宗。1918年,太虚沪主纂觉社丛书,得王弘原所译日本东密新义派僧正权田雷斧之《密宗纲要》,遂广为流播,极力提倡,冀中国密教早日恢复。
1923年,大勇从日本学密归国传法,“各处的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是唯密是尚的风气。”⑧持松继于1924年归国传播东密,恰在武汉影响最大。武院多数学僧、院董及数百居士,纷纷入坛学法,结印持咒。“院董们更迷于印咒,借词经济不敷,不愿继续支持,几使武院关门大吉。”⑨
藏密也将武院的有生力量吸引开去。1924年春天,大勇发心进藏求法,秋后创建佛教藏文学院。武院职员大刚、超一及研究员法尊、观空、法舫等先后参加。25年4月藏文学院改组为“留藏学法团”,途经汉口时,武院的严定法师、会中法师等又加入。武院同学中,有人认为此举抽空了武院的力量。法尊法师的记录反映:“也有几位老同学,来拦住我们,说些什么母院无人,西藏难去等理由。”⑩武院的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不能说与人才流失没有关系。
最严重的是,王弘愿得权田赏识,掀起“非法密风”,危及中国佛教的根本。1924年,权田雷斧来中国潮州传法前,太虚以“其年七十余时犹娶妾”,认为“只能以哲学者视之,不能以密教阿阇黎视之也。”○11。然传法一周而毕,王弘愿得传法灌顶,成密教阿阇黎。王遂积极活动,并连续发表文章,贬低显教,抬高密教;1927年在广州六榕寺为僧尼灌顶,招致全国缁素纷纷谴责。太虚指出:“今者非法之密风侵入,与夫国人迷著之提倡及盲从之附和,于是学者瞽惑乎新奇,黠者剽窃以裨贩,涣汗纷拿,漫无轨道,致使我国禅、净、律、净调和一致之教风,顿陷于极混乱之状态,渐有弁髦戒行,土苴净业之危险!”○12本已困顿的中国传统佛教又遭雪上加霜,太虚的佛教革新道路也遭障碍。
三、太虚对东密的理性化抉择
太虚对王弘愿的批驳,涉及教、理、行、果各个方面,全面反映出他对佛教理性化道路的抉择。
理:评“六大缘起”论,世界观上贯彻佛法理性。1924年,太虚作《缘起抉择论》,从“理”上批判东密以“六大缘起”为究竟而凌铄诸家的狂论。缘起法可说是佛教版的“上帝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答案。太虚曾作《无神论》、《破神执论》等,谓“高至摩醯首罗天王,下至一蚁子,同为缘会虚幻而生,自作自受,唯心唯识,绝对不容作万物者主万物。”○13在佛法理性的“缘生”法则下,造物主“上帝”无从存在。所以,佛教对“上帝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答案,主要体现在佛教根本原理——缘起法上,并因贯彻缘起法则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太虚将缘起说综合为三类六种:六大缘起、业感缘起属“色心缘起”;空智缘起、无明缘起为“意识缘起”;真心(法界)缘起、藏识缘起为“心识缘起”。“六大缘起”以地、火、水、风、空、识为构成世界的六种基本元素。虽然太虚归之为色、心二类,这种朴素哲学实际尚未突破二元论。所以,太虚指出:业感、赖耶、真如、法界、六大诸缘起说中,“于所知法,于能知人,皆当以六大缘起为最浅!”○14
“六大缘起论”没有进探“六大”之来源。若将佛教缘起法则贯彻到底,所谓“六大”亦不过因缘和合所生,其性本空,并不具备本原性质。所以说,“六大缘起论”虽谈“缘起”而不彻底;太虚判之为“色心缘起”而评为“最浅”,是在世界观上将佛法理性贯彻到底。
行:斥“僧俗男女搅成一团”,以理性法则组织现代僧伽。
“行”上的抉择主要集中于“戒行”,这是太虚批判东密的核心所在。太虚正是因权田娶妇,“空言无行”,而否认其传法资格。当时中国佛教界,有人“虽欲独据大乘律以废除七众律仪之次序高下,因向来建世轨众之规制如此,未能昌言以毁去之。”七众律仪是依据佛弟子的性别及所受持戒规区分的,是根据佛教根本原理而建立的不同层次的伦理系统。在此系统中,比丘僧团居最高位而统率余众。近世僧团地位受到居士挑战,实为佛教“入世”要求使然,故也是中国佛教近代化的一种选择。正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为使佛教近代化而放弃僧制,让僧侣普遍结婚。所以当时若放任权田作风滋漫中国,必将使中国佛教赖以轨众的七众律仪毁于一旦。在这种情况下,“适有僧制先坏之日本传密教僧来,但为获得支那最先布教权之名利恭敬,将比丘众主教传法之名位授之在家男女;援曼荼罗之形相,曰俗形居中台也,曰定妃为女形也,以神其说。由是男女僧俗,僧俗男女,搅成一团者曰密教;男女僧俗,僧俗男女,律仪七众者曰显教。”○15中国佛教近代化道路的抉择就这样与显密之争搅在了一起。
太虚的抉择非常明确:“以男女僧俗混然一团谓之密,斥去显理显律者,非显密问题,乃佛魔问题也。密依显理显律则转成佛;密离显理显律则还为魔。”○16太虚为何如此严厉地维护“比丘众主教传法之名位”?
在《整理僧伽制度论中》,太虚说“佛教徒则不独为住持化仪,当守远离俗染之别解脱戒律;即修禅定,亦必诃五俗、弃五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泯绝意志,方能相应。非舍俗为僧者,不足证法身、延慧命”○17。把“远离俗染”、诃欲弃盖当作“证法身”的必要条件,这显然是禁俗以求理的主张。在太虚看来,“出家”就是要出离欲望:“沙弥等五众人之特殊性,只在已依佛律仪,誓终身舍离YIN欲为根之亲眷,及取著为根之财产耳。”○18这种禁欲主张的根源在于佛教的教理。佛教认为,人妄执“我”而生欲望,这些都是无明烦恼。故讲缘起无我的真理,使人证性空以破我执。因此,在理欲冲突中,修行者必须舍欲从理。
禁欲还有“克已崇仁”、调和群体的作用。1925年,在“僧制先坏”的日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上,太虚特地讲《僧格之养成》,论述“僧之六和义”、“僧与俗区别之要点”、“佛教须有僧之故”等内容○19。“六和”是佛律为保障僧团“和合”而对其成员身、语、意、见、戒、利等六方面做出的规定。太虚1924年所作《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在解释“六和”后说:“使融小乘归大乘之律宗得施之实际,乃真能一切视听言动皆合于自他本然之关系法则而无不调和,成就克己崇仁之行为,由仁体——谓自他调和的群体——发为种种无碍之妙用。予昔者所著之《整理僧伽制度论》及《新僧篇》,亦据斯义而发挥其少分耳。”○20可见,太虚认为,禁欲僧团中戒律的实施,能实现“一切视听言动皆合于自他本然之关系法则”,进而通过“事和”达到“理和”,同证生法二空择灭无为的道理。这无疑是以禁欲僧团为佛教理性法则在世间的最佳制度载体。
相反,对于世俗社会组织——“家”、“国”所据以建立的人欲,太虚则称之为“执障”:“家之与国,皆不外二事为执障:一曰、YIN爱为根之私亲,二曰、占据为根之私产。”○21太虚认为:“中国民族以至中国佛教最大之弱点,则在家族性太深,中国佛教僧寺亦变为一个一个家产,此为中国僧寺没法整兴之症结处。”○22这样看来,破除家族性,不仅是振兴佛教的关键,还是振兴国家的关键。太虚正是赋予佛教禁欲主义僧制以这样重大的意义:“故佛教之出家,质言之:即舍此YIN爱所生私亲,占著所成私产而已。乃儒《礼运》所说大同之世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选贤与能,天下为公’。”○23僧制简直成为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太虚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马克斯·韦伯指出:“伦理的宗教——尤其基督新教伦理的、禁欲的各教派——之伟大成就,即在于打断氏族纽带。这些宗教建立起优越的信仰共同体,与伦理性的生活样式的共同体,而对立于血缘共同体,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相对立。从经济的角度上来看,这意味着将商业信用的基础建立在个人(于其切事的职业工作上所证明)的伦理资质上。”○24这种共同的禁欲伦理以其高度的系统性使信仰共同体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国家制度与经济活动——全面理性化,从而促进了近代化国家及资本主义的形成。太虚后来曾说:“近人论社会制度之演变,每根据马克思之学说,指中国为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过渡阶段。其实,中国数千年来之社会,乃以家族为中心之一种特殊组织。……故孙中山先生欲令家族化成国族,实为中国复兴的要著,惜尚无化家族成国族的方法耳!”○25
太虚选择以僧制改革为核心的佛教近代化道路,与他对僧制禁欲伦理的重视密切相关。只有在这种意义下,我们才能理解太虚在“显密之争”中捍卫僧制的苦心。
果:论“即身成佛”,以实践佛法理性的各个层次为果
东密以“即身成佛”标榜其特胜而睥睨显教。1925年,太虚作《论即身成佛》,依天台六即义来理解“即身成佛”:
即诸法实相身本来圆满成就曰即身成佛——理即佛,大乘诸家皆有此理。彻悟此诸法实相曰即身成佛——名字即佛。即悟修诸法实相身观行相应曰即身成佛——观行即佛,由此行人三密与本尊三密相应,谓即身成佛。此不惟密教有之,若天台止观,贤首法界观,念佛、参禅等各宗,亦莫不有之,惟下手不同耳。即悟修诸法实相身而获其效果曰即身成佛——相似即佛。诸宗皆可至此,并非密教独有胜义○26。
“诸法实相”,即万物“缘起性空”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万物是因缘和合所生,没有独存的实体;虽无实体,但因缘和合时则显现相状。此即所谓“真空妙有”,是一切事物的真相。应该说,这是一种高度辩证、理性的世界观,是佛教的根本法则。太虚对“即身成佛”的解释,层层不离“诸法实相”——即佛法根本理性,将“即身成佛”解释成实践佛法“理性”的成就程度。这对时人‘即身成佛“的迷著贪求与盲目崇拜,无异是一副清醒剂。
教:批判“显密二教”论,以理性法则破斥宗派情绪
王弘愿遭缁素谴责后,仍顽固不改。1932年7月,他在六榕寺为僧尼授戒;同时于《解行特刊》发表评论,以“教主不同而殊胜”等理由说明密宗异于其它宗派的十项殊胜。1933年,太虚化名“密宗革兴会”发表《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他指出,王师愈执密宗独胜,“乃大抵根据空海之显密二教论、十住心论”。“空海以大日为密教教主,谓与显教教主释迦绝然不同,以是由教主二而教二,剖割为两个对待角立之教,使整个佛教破裂而为二。”空海这种危害佛教整体的论调,是出于非理性的“狠气戾气”:“日僧空海之东密成立于狠诤之上者,观空海妄传金殿现通压倒诸过之谰言,可见其如何自赞毁他而一切排斥矣。二教论、十住心论等,皆建筑于此狠气戾气之上”。对王弘愿等“密教为法身佛所说而独胜”的滥调,太虚痛加针砭:“空海、王师愈等以所奉‘持发髻冠、璎珞天衣示同摩醯首罗天王之大日如来’为法身,则系认胜应身(大化身)为法身。”“密宗人不明教理,有如聋子之不怕雷”!○27
太虚认为,王师愈诤潮不过是空海“末流曼衍中国,乃发生如斯怪剧”,故将批判矛头直指空海,以佛法理性从根子上剿绝王弘愿等宗派情绪的老巢。
太虚批判王弘愿的“非法密风”,是为了“革去东密之荒谬部分,摄其精要,融合台密、藏密及被轻实重之所云杂密,继印度超岩寺重建系统之组织,以小大戒律绳其行,以性相教理轨其解”○28,以重兴中国密宗!
“王师愈诤潮”与太虚建设武昌佛学院在时间上恰相仿佛;而王所宣扬的东密,在教、理、行、果各方面都与武昌佛学院的宗旨相抵触。太虚主张八宗平等,王则标榜密教独胜。太虚坚持僧伽本位,王则以“居士为传法阿阇黎反胜比丘”○29。太虚主张人乘正法,王则标榜“即身成佛”。太虚坚持佛教理论化,王则专重宗派情绪。可以说,王所传东密与太虚选择的中国佛教近代化的道路恰好形成冲突。然而,“王师愈诤潮”所表现的“显密冲突”,实际并非佛教显密之间真有实质性的冲突;只可看作中国佛教近代化的一次路线抉择。
太虚对东密的理性抉择,是中国佛教近代化的宝贵经验,至今仍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秦人)
①梅静轩,《民国早期显密佛教冲突的探讨》,[J].《中国佛学研究》,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1999,3:251
②太虚,《我的佛教改革运动史略》,[M].《太虚大师全书》,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第19编57册78页。
③[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M].简惠美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337
④太虚,《首楞严经摄论》,[M].《太虚大师全书》,第7编26册1531页。
⑤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M].《太虚大师全书》第9编33册1-186页。
⑥太虚,《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M].《太虚大师全书》第19编57册83页。
⑦太虚,《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M].《太虚大师全书》第19编57册94页。
⑧法尊,《著者入藏的经过》,[C].《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吕铁钢、胡和平编,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359。
⑨郑群辉,《王弘愿与东密》,[J].《人海灯》,潮州:岭东佛学院,1994,2:78。
⑩法尊,《著者入藏的经过》,[C].《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吕铁钢、胡和平编,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361。
○11太虚,《复王弘愿居士书·六》,[M].《太虚大师全书》,第17编51册第128页。
○12太虚,《中国现时密宗复兴之趋势》,[M].《太虚大师全书》第7编30册第2883页。
○13太虚,《破神执论》,[M].《太虚大师全书》,第13编41册301页。
○14太虚,《缘起抉择论》,[M].转引《太虚大师年谱》,印顺编,正闻出版社1993年3月修订一版,《妙云集》中编之六,179页。
○15太虚,《今佛教中男女僧俗显密问题》,[M].《太虚大师全书》第9编34册608页。
○16太虚,《今佛教中男女僧俗显密问题》,[M].《太虚大师全书》第9编34册609页。
○17太虚,《整理僧伽制度论》,[M].《太虚大师全书》第9编33册22页。
○18太虚,《新僧》,[M].《太虚大师全书》,第13编44页1024页。
○19太虚,《僧格之养成》,[M].《太虚大师全书》第9编33册192页。
○20太虚,《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M].《太虚大师全书》第14编46册94页。
○21太虚,《新僧》,[M].《太虚大师全书》第13编44册1024页。
○22太虚,《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M].《太虚大师全书》第9编第219页。
○23太虚,《新僧》,[M].《太虚大师全书》第13编44册1033页。
○24[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M].简惠美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349
○25太虚,《怎样建设现代中国的文化》,[M].《太虚大师全书》第13编40册124页。
○26太虚,《论即身成佛》,[M].《太虚大师全书》第7编30册第2875页。
○27太虚,《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M].《太虚大师全书》第19编62册1431页。
○28太虚,《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M].《太虚大师全书》第19编62册1438页。
○29太虚,《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M].《太虚大师全书》第19编62册1422页。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