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根本思想——缘起性空
2014/9/3   热度:964
作者: 论佛教根本思想——缘起性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能开
内容提要:
缘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思想,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现象,佛说一切法皆以缘起性空为根本。它是从迷转悟的金钥匙,从凡至圣的宝筏,离若得乐的方向盘,能使众生拨开浓云见青天,得到一种超越自然的感觉,无碍自在。本文通过对缘起性空之名义、由来及弘传、以及其特性假名有、自性空、中道义等阐述说明缘起性空在修学佛法中的现实价值。
序言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理论亦博大精深,但总观如来一代时教,“缘起性空”却是佛法最根本的立论点。无论是原始的小乘佛教,还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没有不论到缘起性空思想的。如小乘经典《阿含经》中“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大乘经典《般若经》中亦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缘起性空是释迦如来一代教法之精髓,是般若的核心思想,更是整个佛法的命脉,它是佛陀教法区别于其他宗教外道的根本特质。
星移斗转,岁月蹉跎,佛陀化缘已尽,随即涅槃离我们而去;历代祖师代佛弘宣,度毕有缘,也撒手西归。岁月的流失,淹没了一辈又一辈大德祖师,同时也淹没了许许多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历史长河的洗涤,并没有淘汰佛教的精华。相反的,作为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却得到了多姿多彩的发展。到龙树、无著、世亲时代,已正式形成了空有两大宗派主流,特别是龙树菩萨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而创立了中观学派,对于原始缘起怀空教义更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龙树菩萨一方面以般若经思想抨击旧有的学派及外道思想;另一方面又否定其它学派思想,大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彻底提示中道第一义谛,把佛陀当初本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尽览无余。本人通过对中观论的学习,略谈对缘起性空的点滴认识。
一、何谓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性空,即是宇宙人一现象的真谛。经中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是缘起定义的具体说明。“起”是生起的意思,“缘”是果法生起时所因待的条件。合起来说,是果法生起所因待的因缘,名为缘。即是说一切法的生成需要缘来成就,需要条件的协助才得生起。如一粒种子,要有阳光、水分、空气、人工的培植等种种因缘条件的和合,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又如我们人是由自己的业力、加上父精、母血等结合,而有我们人的生命体。所以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不仅万事万物的生起须要因缘条件的和合才能成就,就是诸法还无与消亡也是需要条件的成就,只不过是破坏的条件而已。如我们人的老病死,也是因为身体的四大不调,营养不良,贪嗔痴等烦恼的腐蚀,而导致的老病死。又如花草树木的枯萎,是因为阳光、水份的不足,或土壤不肥、害虫咬咀,或风雨剥蚀等种种诸破坏的条件才构成了花草树木的枯萎。所以佛说缘起,不但说“此有故彼有”的生起是依他而有而生;而且说“此无故彼无”的还灭亦是依他而无而灭,这深刻指出缘起的内在特性。
根据这缘起的定义,观察万有的诸法,不论是内在的生命界,还是外在的自然界,法法都是缘起的。进一步观察,不但有因有缘从缘所生的内外有为界是缘起的,就是无因无果不从缘生的无为界也是缘起的。假如有人离开有为无为另外找一法来,这一法也是缘起的。因此存在的一切法,都是依缘起而建立的,离开了缘起没有一法可得。
性空有二义:一是否定错乱的执见,二是不碍缘起之假名。“性”是自性,“空”是空寂。即是说一切缘起法都没有实在、不变、独立的自体。此性空并不是否定宇宙万物存在的现象,只是显示其真实性是空,揭示出万事万物的真实状态,让人了解“空有不二”的中道义。从而离去种种错误的执见,离一切戏论而不著现觉无分别的本性空寂。总之,缘起性空是指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都是各种条件的关系决定的,没有恒常不变、独立存在的自体,都是因缘和合假名安立的,缘起的当下即是性空,性空的当下即是缘起。所以佛法常讲诸法皆空,无有实体,这就是缘起性空涵义的关键所在。
另外,若以深层的哲学角度说,从宇宙观上看,缘起性空思想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无始无终的因果网络中,都是缘聚生起,缘散分离,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从人生观上看,缘起强调本体的自觉性,强调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并将一已的解脱与广度众生联系起来,自利利他;从方法论上看,缘起性空的理论非常注重辨证思想与逻辑推理的综合运用,用以说明阐述佛教本怀教义的最佳方法。
二、缘起性空的由来及弘性
佛教之所以在当时印度宗教哲学已经相当发达,文化水平也达到高度成熟的阶段,而成为最有力量、最有地位,以及成为当今世界五大宗教中的一大宗教,确有他的特质存——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最出生于印底的释迦牟尼牟佛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悟发现的,是宇宙人生的直实现象,是佛法的根本思想,是佛陀法区别于其他宗教外道的根本特质。佛陀之所以超出任何宗教家及其他学者,而被称为“无上士”,称为“佛”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能以豁达周遍无碍的锐利智慧,觉悟了“缘起性空”这一宇宙人生究极真理,并将这一真理揭示给众生,使之悟入。佛陀这一伟大的发现,给大千世界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象一盏永不息灭的智慧明灯,消除众生心中的暗昧愚迷,成为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航标。同时,也给那些高唱上帝创造出来的宗教家们以及执着诸法家有的外道一个无情的打击。
一次佛与外道谈话,外道以种种方法建立自己的观点,都被佛——一击破,于是就问佛:你究竟说的是什么呢?佛回答说:“我说缘起。”当年舍利弗出家,就是闻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当下见道,感悟出家的。又佛说法其要旨在对治众生的烦恼,然而烦恼的根本即是无明,能对治这无明的唯有缘起。如《中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六十如理论》云:“为应以何法,能断诸生灭;敬礼释迦尊,宣说诸缘起。”《缘起赞论》云:“如是于依怙,希有称赞门;除说缘起外,谁能得馀者。”……
佛灭后,由于时代的间隔,环境的影响,众生根机的差别,导致了对缘起正义的理解发生分歧。到龙树菩萨所处的时代,这种分歧愈演愈烈。当时南天竺引正王(一说为中印度侨萨罗国引正王,崇信婆罗门教,极力排佛,迫害僧尼。龙树菩萨为了振兴佛教,以他渊博的学识,超人的智慧,卓越的功行,先是分别说诸法,后说诸法毕竟空,广破外道邪魔,及偏颇之小乘,盛弘大乘佛法。开创了佛法的新纪元,大乘佛法从此确立,使面临垂危的佛教如日中天,并传遍全天竺及中国、西藏、日本、韩国等地,成为胜行北方的大乘佛教。
总之,缘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教义,是龙树菩萨中观学最得意的哲学理论,也是末法时代佛教所推崇的一种较适宜的教学方法。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最高原理,同时也揭开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密面纱,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我们认识人生,改造人生的重要理论方法。
三、缘起相待之假名
缘起是佛法的核心,是宇宙间一切人和事的形成法则,也是宇宙一切现象的基本原则,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因缘构成相待而有的。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以及有情的生命体,大小方圆,高矮胖瘦等。哪一法不是相待假名安立的呢?大是依小而安立,小是依大而成就,若离开了大则小不成,若离开了小则大无法安立,方圆等亦复如是。又如“生灭、断常、一一异、来去”八法,涵概了宇宙万法,即宇宙万法即不出这八法的范围。“生灭”是从法体上说的,表示事物的存在与非存在;“断常”是从时间上说的,表示事物的连续性与间断性;“一异”是从时空上说的,表示事物的统一性与差别性;“来去”是从运动上说的,表示事物在时空中的运动状态。生是相待于灭而安立,灭依生而成就。《中论》在“生”等八法前一一加个“不”字,即否定生等八法有自性,说明其性不本空,只是缘起相待的假名,根本没有实在的生来灭断常等之体可得。可见宇宙万法都是缘起的现象,都是如幻如化假名安立的,没有实在的自体。《金刚经》亦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因众生智慧被无明覆盖,无始颠倒错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真相,执断执常,执有实在的我法,才赞成生死戏论。佛为了引导迷惑的众生破除自性见,了却生死,故随顺世间的方便,说缘起之假名有,令入诸法实相。
四、缘起之功用
诸法虽空不可得,但缘起幻相的作用形态,并不是空无所有的,如氢(H2)氧(O)合成的水,有止渴涤物的作用,有体积流动的状态。又如色受想行识五蕴所组成吾人的生命体,有改造自然的功能,有高矮胖瘦等种种形状的差别,不可因为谈空,便以为什么都没有了,最后连道德也不要了,戒律也弃了,好事也不做了,道也不修了,一切顺自然,因为一切皆空嘛!哪里还有什么凡圣差别,因果报应呢?因此而堕入顽空、恶空的境地。然而诸法本空,因果丝毫不爽,有其因必有其果。如种黄豆只能结出黄豆,而结不出西瓜来。但此因果也是缘起无自性,假如实有自性因果的话,那么凡夫永远是凡夫,再怎么修行也成不了圣人。然而,圣人却是由凡夫而修成的,非自然成。正因为诸法缘起无自性,所以我们才发出家修行,断烦恼证菩提,乃至成佛度众生。正如《中论》所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而不成。”
缘起的内在特性,就是缘起法的万有因果律,人们了解这一规律,明白因果法则,利用它于日常生活中,知道何者可为,何者不可。相信恶因苦果,善因乐果,从而进入“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境界。其他宗教家虽然也讲“真善美”,皆因建立于他们错误的世界观上,不是因果,而使这一意义有所欠缺。如基督教把一切都归于神或上帝,把真善美说成非人为的;西欧哲学家,由于有唯心唯物两派的分歧,而使真善美只现于“纯形式”的纯粹理想化,以及把对现实享乐的追求认为是真善美。所以只有具备缘起这一世界观,掌握万有因果律,才能建立真善美的社会人生。
佛法之所以特别强调空,一方面因空是普遍无限永恒不变的诸法实性,另一方面空义是佛对外道作思想战最锐利的武器。这一锐利的武器,在思想战所要击败的主要对象是诸法实有的自性见。自性见,即执着世间的一切法都是自成、独存、常在的,见不到它缘起生灭变化的真实相。世间学人,佛教学者,不管是站在怎样的角度,或如何运用巧妙方法,建立他的思想体系,只要出发于自性见的都将在空的思想战上被击败。佛弟子每次对外作思想战,都是由于用空这一锐利武器,而最终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龙树菩萨就是用“空”这一锐利武器,以一法不立之慧剑,横扫内外,锋芒犀利,所向披靡。正如《十二门论》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又如《中论》云:“若人有问,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与彼疑。”是故以空布阵,可令对方无懈可击,以空出周,无敌不破。
佛法的目的,主要是转迷成悟,转染成净,从现实人生出发,揭示众生之所以不自在、行为不正、沉沦苦针对这一点,故佛为众生开示诸法无自性,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就法的本来状态怎样,仍还它怎样而已。诸法本来是空的,所以就说它是空。此空不仅遮遣一切迷情戏论,同时也在开诸法寂灭之真实相——凡缘起的,其自性都是毕竟空的。不但五蕴组合吾人的生命体没有实自性,就是组成生命体的五蕴自体亦空无所有,因为五蕴的各自元素,同样是缘起和合有的,如色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而建立,四大亦无自性,根本找不到它的本源。所以佛法不但说生命无我,亦说诸法无我。生命无我显示我空,诸法无我显示法空。缘性性空即是空总显内而身心,外而器界的一切法空无自性。若有人以为我空而法不空,则不能得见佛法的真实义。佛陀就是洞察了无我,所以特别为众生开示无我之教,希望众生从我见的妄执中醒悟过来,不要再为自我之所狂惑,不要因为自我而受无谓的痛苦。
一切皆空,连空也不可得,因空也是缘起的假名,若众生不执诸法有自性,空也无从说起,说空只是为了对治众生之自性执。故经中说:“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无为无边际,无始无终本无性。”《金刚经》亦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假如有个空理在,那还须要破除,因为任何一种有所执,能执的东西,都不是真理,都与佛本怀、与缘起性空之空性义相违背。所以《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五、缘起之中道义
中论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佛法中,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最大原理,是诸法实相,是真知,也是圆成实性……总之,它体现的就是佛法的中道思想。中道,不是折中于有无二边,而说亦有亦无或半有半无的中,而是超越于有无之上,离一切戏论的空寂。依于缘起的正见。能得到不落空有二边,正见缘起的中道。从缘起性空的关系上来分析它,缘起是一切法的因果假相,性空则是说事物现象的本质是空无自性的。二者看来,似乎一个言有,一个言无。事实上,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一种事物的两种看法,一是现象,一是本质,有则同有,无则同无。从现象看是缘起的,但透视它的本质,是自性空。如五蕴所组成吾人的生命,有高矮胖瘦等种种相状,不可说无,但透视它的本质,是刹那生灭变化,终归于灭无,不可说为实有。缘起性空就是如此毕竟空寂又宛然有,宛然有而又毕竟空寂,它超越一切又不离一切,相即相入又互不相碍。如北宋大文豪办东坡《题西林壁》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道以空而开显,空依缘起而成立;依缘起无自性明空,无自性即是缘起,就证见了缘起的中道。所以缘起、空、中道在佛字母的巧便说明上,虽有三语的不同,而三者的内容都不外用以显示事物的本性。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即明确地说到缘起、空、中道三者的同一,龙树菩萨深刻的把握了这个,突窥见了佛陀自觉以及为众生说法的根本心髓,唯有这,才是佛法的究极心要。故《中论》开头即标揭八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即空即假即中的缘起说。
六、缘起性空在佛法中的重要性及现实价值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住世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无非是让众生断烦恼证菩提,出生死轮回,所说之法概括起来就是诸法实相——缘起性空。若能体达缘起性空,并把它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就不会贪恋执着,没有执着,就不会造业,不造业也就不会感果受报,善恶果报没有了,当然也就解脱了。
1、依缘起说二谛教——理
佛法是依佛陀所下觉的境界而施设的,佛所证觉的缘起正法,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本不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禅宗所说的张口便错,动念即乖。但不说众生就不能悟入,于是不得不方便假说,以真俗二谛的言教来阐述佛陀的一代时教,显示缘起性空的真义,最后达到无相的涅槃境界——成佛。
俗谛依世间相对的相状言,指凡夫的常识境界,即世间各式各样的虚妄流变的事相,依缘起法。本不可称为谛(谛是真实不虚之意),因凡夫把这事项执为实有,故随顺世间而说。佛陀说法就是依人类共同认识的常识境,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引导众生进入圣者的境界。真谛(胜义谛)是出世间绝对的真实,指圣者自觉的殊胜境界。如《法华经》中所说:“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见于三界,不如三界所见,非如非异。”所见对象虽同是三界缘起,但所悟解的却与三界众生不同。佛陀所见到的是最深夜最彻底而特殊的底里——胜义空。虽然,真谛说空,俗谛说有,但空有不二,真俗相即,二者相辅助相成,互相显现。佛陀善知众生机,故随顺世间方便说此二谛,此二谛是佛陀说法的根本方式,具有调解佛教内外不同的学说矛盾的功效。不同思想家,甚至同一思想家,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中都难免有矛盾,这些矛盾都可以用二谛来化解。如老子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就是因为他不明缘起性空之理,而执有实在的我法,并以之为患。若明缘起性空之理,其吾不可得,其身不实,用功办法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随缘自在,何患之有?佛以缘起说二谛,就是要我们从迷妄中清醒过来。进一步离妄入真,才能体悟诸法的真实相,获得真正的解脱。所以《中论》云:“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是世俗谛,二是胜义谛。若不依世谛,不得第一谛;不得第一谛,则不得涅槃。”可见整个佛法都没有离开二谛。
2、缘起性空为解脱之桥梁——事
真正的行者,不仅要从理论上知道什么是缘起性空,更重要的是要在事相上付诸于行动,把缘起性空思想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的解脱,自利利他。天台智者大师就是最好的例证,当他初到天台山,舍众独往华顶峰行头陀,一日忽于后夜大风雷震,魑魅千群,又作师僧父母之形,悲咽流涕。但深念实相,体达本无,恐怖忧苦之相即刻消失,强软二缘所不能动。缘起性空,其实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如果偏重于缘起的一面,只有悲济行而无般若智,那就是凡夫;如能透视缘起观察性空,只有般若智,而无悲济行,那就是小乘;若能明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般若智与悲济行相结合,并以无所得的心去做一切事,那就是菩萨。大菩萨们正是因为能够通过缘起的假象,而透视性空的原理,才没有住于生死,更可贵的是,他们又能以性空为基础,建成立缘丰收的事相,普济一切众生,故又能不住涅槃。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能够“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随类示现。又如人间佛教的推行者星云大师,之所以能将佛法推向世界,走进人群,就是因为他洞察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之理。若从具体说,缘起性空的实践价值包含了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法的实践,五乘凡圣的解脱没有离开缘起性空。总之,通过缘起性空,可以达到专门利他的境界。也就是说,缘起性空告诉我们完全彻底的境界,属于般若智;性空告诉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境界,属于悲济行。高度理解它们,实践它们,就可以实现菩萨大愿,真正成就人生解脱——成佛。因此缘起性空的实践价值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说清的。如果我们把它融入慈悲中,就会焕发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而以尽虚空遍法界的博大胸怀去容纳众生。如能把它融入布施中,则施者、受者、所受物都成为不可行,这样必可成就三轮体空的清净布施;如把它融入戒律之中,那么我们于日常生活中对所犯与不犯都清楚明了,就必能于了了自律中无所犯,亦无所得;如把它融入忍辱中,就会成就无生法忍,进入大菩萨的境界;如把它融入禅定之中,就会于乱不嗔,于定不昧,而得到真正的受用;如把它融入智慧中,就必能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得真实般若智而大自在,对世界了了无碍,成就佛的境界。
当今时代,物欲横流,一般人就是不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真理,于是被糖衣炮弹的金钱、美色、虚名等所迷惑。整日沉醉于花天酒地的生死网中,烦恼、苦闷、嫉妒、虚荣、精神空虚,致使杀盗YIN妄,贪污受贿,如此正须要佛法苦露的滋润,迫切须要缘起性空理论的救度。作为一个佛教徒,不但要以缘起性倾家荡产之理自己身体力行修学,更要将此法门发扬光大,宏扬到每一个角落,让无数众生都能得到救度,普见佛法的光明。若人人能依照缘起性空之理行事,则三界火宅化为清凉莲池,五浊恶世便是人间净土。缘起性空之理,就是要灭除虚妄的自性见,洗尽一切不合理的邪执,不落空有二边,自在无碍达到圆满人生究竟解脱。
起性空,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核心所在,亦是引导末法众生修行的航标,更是识别佛法与非佛法的标准。欲辨其学说之邪正、真伪,不可不学缘起性空,欲知佛法之真义,不可不知缘起生空。它是断烦恼证菩提之根本,所以我们不仅要悟解缘起性空,还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一个人只有彻底体达缘起性空真理,才能证得真正解脱,然后才能利生无碍,圆满自他行。否则如蒸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可得。
参考文献:
(1)、演培法师著《佛教的缘起观》
台北市、天华出版社出版
(2)、印顺法师著《妙云集·中观今论》
正闻出版社出版
(3)、印顺法师著《中观论颂讲记》
厦门大学出版1998年6月
(4)、印顺法师著《妙云集·性空学探源》
正闻出版社出版
(5)、宋慧皎著《佛祖统记》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