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传心法要讲记(10)
2014/9/4   热度:3872
慧律法师:传心法要讲记(10) 【师一日在茶堂内坐,南泉下来,问:‘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这个道理是怎么样呢?【师云:】十二时中,十二时,以前没有时间,以前是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它一个时间是两个钟头的,所以是十二时中。我们现在称:二十四个小时中,那么古人没有二十四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是西洋人的刻划的。【‘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哎呀!没有靠一个东西啦,绝对的本体,你要靠什么东西?没有能所的意思,十二时中,就是从早上到晚上,都是这么绝对的,活生生的存在。【泉云:‘莫便是长老见处么?’】难道这个是你真正的见处吗?是真的是你的功夫吗?【莫便】就是难道。莫便是长老见处么?难道这是你真正悟道的这种见地、这种功夫吗?【师云:‘不敢!’】不敢!【泉云:‘浆水钱且置,】【浆】就是JUICE就是较浓的汁液,什么果汁浆啦,就是果汁那一类的,或是米浆啦、水果浆啦!这浆水的钱且置,就不用谈了,单单你脚上,【草鞋钱教什么人还?’】教什么人还呢?是不是啊?出家人都是用施主的东西嘛,你这个鞋子上,穿的是教谁还呢?【师便休。】【便休】就是停止了,就不说话了,不说话了。后来这个沩山,那么后来沩山禅师举此因缘就问仰山,那么这个,等一下这个沩山跟仰山,这个很重要,这两个也是很重要,我们先讲这个沩山,他是灵祐禅师,沩山灵祐禅师,西元771年至853,那么是唐代的出家人,这个是沩仰宗的初祖,他是福州人,俗姓赵,法名叫做灵祐。十五岁的时候,那么随这个建善寺的法常律师出家,在杭州龙兴寺受戒,先后碰到寒山、拾得,这个人福报比较大,碰到普贤跟文殊了,是不是?二十三岁到江西,参谒百丈怀海禅师,为上首弟子,在怀海禅师那个地方顿悟、顿悟,因此就承这个百丈之法,那么后来就在大沩山建这个道场,叫做同庆寺,皇帝命名叫做同庆,大家一起来庆祝,同庆寺。后来跟裴休都有来往问答,那个名声大噪。后来这个沩山灵祐,他的命运比较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会昌法难的时候,在唐武宗的会昌法难,灭佛,唐武宗灭佛,然后就逼迫这些出家人还俗,然后这个一些大彻大悟的人,没办法了,就躲起来,到处躲起来,因为看到出家人就抓,要不然就砍头,没有人敢现僧相,这个唐武宗,【三武灭佛】嘛,唐武宗灭佛。后来他就藏在这个市井之间,要不然命都没有了!到宣宗大中元年,就是西元847年,佛教就恢复了,大众就迎他回到这个旧寺,可是呢,他没有穿出家的衣服,因为穿了太久的在家衣服了,那么这个裴休,这个在家居士了解他的德行,就亲临劝请,然后希望他再回到出家的这个身分,出家身分。因为这个沩山灵祐禅师,住山总共住了四十年,大扬宗风,世人称为沩山灵祐禅师,那么大中七年正月圆寂,世寿八十三,法腊六十四,那么死后敕封【大圆禅师】,那有语录、警策各一卷传世,这个是沩山灵祐禅师。那么再来就是仰山慧寂禅师,仰山,慧寂,智慧的慧,寂灭的寂,慧寂禅师,仰山慧寂禅师,西无840到916,活了七十七岁,西元840到916,是唐代的禅宗的一个出家人,是一个祖师。俗姓姓叶,就是我们一般俗姓,叶什么、叶某某啊,叶启田的这个叶。九岁的时候,那么跟这个和安寺的通禅师出家,十七岁的时候,自己砍断两个指头立誓落发,那么参谒应真禅师,了悟了禅宗的这个旨意,不久到沩山灵祐禅师之内,这个沩山灵祐把他印可,后来更往江陵受戒,深研律藏,那个时候,他已经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了,又回到沩山,他因为感念他的师父,人家就说:哎呀!仰山慧寂禅师,你已经大彻大悟了,你可以去弘法了。他说:不!我要感恩师恩、感谢师恩。所以他已经是大彻大悟的圣者了,他一样在他的师父旁边十五年,十五年哦,不离开他的师父,他因为感念他的恩师,是不是?两个人,师父彻悟,徒弟也是悟道,按照道理来讲是平等的,但是他一样不坏这个世俗的礼貌,他就是跟他师父做侍者,做十五年,十五年都不离开。你看这个一个悟道的人,他有多么感恩的心,哪象我们现在的,徒弟不凶我们就算很好了,没有这样子,以前的人,他懂得感恩,他懂得饮水思源,树木有根,所以以前的人修行,很容易成就,信心清净。现在的人不一样了,动不动他就每天一天到晚批评他的师父,不一样了,大不相同!难怪现在的人,悟道的人少之又少,牛角一样的。互相激扬宗门。那么唐僖宗的时候,迁这个大仰山,大振沩山之法道,叫做沩仰宗,一个沩山,一个仰山,两个合起来叫做沩仰宗,我们称为仰山,所以有称为【仰山小释迦】,这个慧寂禅师,智慧的慧,寂灭的寂,号称为【仰山小释迦】。你看这个修行的功夫,称他叫做小释迦,你想想看!跟智者禅师一样的封号,这样子的功夫,还做他的师父的侍者十五年,现在的徒弟哪有象这样,讲两句,明天就不见人影了,差太多了!唐朝那种根性,离我们现在大概一千多年。那么五代十国的后梁,贞明二年示寂,世寿七十七,后来敕封叫做【智通禅师】。好!这两个禅师都看完了,诸位看回来,【后沩山举此因缘,问仰山:】那个时候,【‘莫是黄檗】【构】就是伸长手臂来取物,【构他南泉不得么?’】意思就是,比不上的意思,难道是黄檗禅师境界,没有办法跟南泉相提并论吗?要不然为什么他,师便休,为什么黄檗禅师就停止不说话了呢?【仰山云:‘不然,】这绝对不是这样子喽!【须知黄檗有陷虎之机。’】再大的老虎碰到他,都要堕进他的圈套里面哦,很厉害!所以说,这个最狡猾奸诈的,那没有一个比禅师更厉害的,他挖一个坑让你跳进去,然后说你这样不对,挖一个坑让你跳进去,说你这样不对,是不是?黄檗禅师有陷虎之机,他很厉害的!【沩山云:‘子见处,得与么长!’】与处长就是,【子】就是你。哦!你这个见处,能够跟这个境界是一样的哦,【与处】就是这个处、这个境界是一样的哦,表示赞叹他,哦!你这个看法跟这个境界,都是跟他们一样的哦! 底下,【一日普请,】普请就是供养啦,要普请大众来供养。【泉问:‘什么处去?’】意思就是:你要去哪里啊?黄檗禅师就说【师云:‘择菜去。’】就是我去选择好菜来供养大众,【泉云:‘将什么择?’】你用什么方法来选择呢?哎呀!黄檗禅师就把刀子拿得高高的,【师竖起刀子。】喂!用这一支啊,我用刀子来选择啦,看好的,我就把它砍起来了!这个刀子就比喻智慧,就用刀子,是不是啊?来选择好菜。【泉云:‘只解作宾,不解作主。’】你这种方式,这个用智慧,就譬如隐含的智慧,【宾】,宾就是方便,那个【主】,不可以当作是本体,本体是不生不灭的东西,智是方便啦,那么体是究竟啊,只解宾,不作主。那么这个禅宗,常常用宾主的关系来解释,是不是啊?【师扣三下。】认同,那就知道了,是不是?所以说,最高境界也不必说什么话。象现在啊,如果用这一套,不行的,你不懂装懂吗?对不对?如果有一天,我的侍者进来,法清进来,我就跟他敲三下,待会就看到他买三碗芋仔冰回来了。我当时叫你去买三碗芋仔冰回来?听不懂啊,是晓得是敲什么意思。现在用这一套是不行的,会买芋仔冰还不错,搞不好可能会买三粒鸡蛋回来。所以说,以前的禅师,大彻大悟的人他都不必讲话啦,敲敲打打,比比手势,他统统知道你在讲什么,不可言说,是不是啊? 有一天,底下,【一日五人新到,同时相看,】你看我、我看你啦,怎么样?【一人不礼拜,】不顶礼啦,因为他表示他很有办法啦!【以手画一圆相而立。】就站在那个圆圈里面,以手画一个圆相,画一个圆圈圈,他就站在里面。【师云:‘还知道好只猎犬么?’】哪一个人能够知道,哪一只是好的猎犬呢?好的猎犬,他可以捕这个猎物啊!意思就是,你知不知道哪一个人才叫做上根利智的?你这样一来的话,就这么狂妄,你知不知道,他表示他境界很高喽,画一个圆圈喽,是不是啊?他就问了:还知道好只猎犬吗?你知不知道哪一个、哪一只是最好的,捕猎物的这个猎犬呢?意思是哪一个人的根器是最利的,他可以找到佛性啊!【云:‘寻羚羊气来。’】要捕这个猎物,找这个羚羊的气来。【师云:‘羚羊无气,】闻不出来,【汝向什么处寻?’云:‘寻羚羊踪来。’】踪,这个踪有这个形影,找这个羚羊的踪迹,是不是啊?【师云:‘羚羊无踪,】这个没有脚印呢?没有这个形影,怎么办呢?没有脚印可以寻呢?【踪】就是脚印喽!【汝向什么处寻?’云:‘寻羚羊迹来。’】一个踪、一个迹嘛,【迹】也是脚印啦!本来这个【踪】,意思是形影、影像,那么这个【迹】是脚印,这样来解释比较好。【师云:‘羚羊无迹,】如果羚羊连脚迹都没有,【汝向什么处寻?’云:‘与么则死羚羊也。’】有羚羊,一定有脚迹的嘛!黄檗禅师就不说话了,【师便休。】知道这个人没开悟啦!【来日升座退,】【退】就是退下来,升座开示以后就退下来了。【问昨日寻羚羊僧出来,】站出来,【其僧便出。】以为他要赞叹他几句话。【师云:‘老僧昨日后头未有语在,作么生?’】你觉得如何呢?我都没有回答你的话,未有语在,我统统没有说话啊,你觉得如何呢?按照道里来,【其僧无语。】其僧无语,就讲不出话来。意思就是说,这个【羚羊】比喻作我们的本体、本性,哪一个人,【好只猎犬】就是上根利智的人,可以找到我们的本性。他说:羚羊可以用气来找、用踪来找、用迹来找。可是本性是无形相的东西啊,用这样找来找去的,是找不到本性的啦!所以说,他一直说没有这个气,没有这个踪,也没有这个迹,佛性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你怎么找呢?后来这个出家人,就认为那个是死羚羊,意思就是,妙用不能现前,所以知道这个人就没有开悟。其僧无语了!【师云:‘将谓是本色衲僧,】本色衲僧就是指:我以为你是一个真正开悟的,真正的一个出家人,【元来只是义学沙门。’】义学就是只是在义理上,教义、教法上打转的一个没有开悟的一个出家人而已。将谓是本色衲僧,我以为你是一个真正悟道的,行家的一个大彻悟的这个门人,原来你只是个班门弄斧,在言说上执着的一个,学教的一个出家人而已,并不是悟道。 接下来,【师曾散众在洪州开元寺,】那么师曾经把这个大众分开来,住在这个洪州的开元寺。有一天这个【裴相公】就是裴休喽,【一日 入寺行次,】走走啦,到处走走,行次,来拜访、来走走。【见壁画,】看到这个壁画,【乃问寺主:】就住持啊!【‘这画是什么?’】这是什么画啊?是画什么的?【寺主云:‘画高僧。’】画高僧,这裴休,他是修过禅的啦,裴休修过禅。【相公云:‘形影在这里,】这是高僧的形,这只是形影而已,【高僧在什么处?’】真正的高僧在什么地方呢?【寺主无对。】意思就是,你画的这个只是影像而已,真正的高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佛性,在哪里呢?糟糕!没开悟啊,寺主找不到了!【相公云:】裴休就问了:【‘此间莫有禅僧么?’寺主云:‘有一人。’相公遂请师相见,】就请黄檗禅师跟他见面,【乃举前话问师。】就说:那边这幅画,住持就说画高僧,我就说形影在这里,高僧在什么地方?住持没有对,那么你学禅的,你帮我回答。黄檗禅师他是大彻悟的人,【师召云:‘裴休!’休应诺!师云:‘在什么处?’】你回答了,那你回答我是在什么地方?因为这个裴休他本身没有开悟嘛,是不是?在这一句话,他应了、回答的当下,就作用,一切作用都是无我,无作用,佛性就显现出来了,佛性是显现出来的,你找不到的!师召云:裴休!这个就告诉我们本性,裴休就应:诺!本性就显现出来了,可是要找,找不到的呀!师云:在什么地方?你本性回答:诺!好!本性在什么地方?你找不到!【相公于言下有省,乃再请师开堂。】本性就是我们的主人翁,随时在作用,应缘而起,缘灭即寂。 【上堂云:‘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这个【噇】字就是饮食没有节制,酒糟就是酿酒后,所剩下的渣滓、渣滓。比喻只得残渣枝末,没有得到精华啦,就是得到这些而已啦,叫做尽是噇酒糟汉,噇就是吃那一些剩下来的渣滓而已。【与么行脚,笑杀他人,总似与么容易,何处更有今日,汝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 意思就是说,你这么样子的行脚,这样子行脚,又不悟道,笑杀他人,那简直是笑死有了!笑杀他人,用我们现在一句话就是:你简直是笑死人了!你这样行脚,连一点功夫都没有,一点悟也没有。总似与么容易,你们总是认为,修行是这么样的容易,是很不容易的,要下一番功夫的!何处更有今日,哪里才有今天呢?那么何处,你要到哪里去找?才有今天这样的因缘呢?是不是?意思就是劝大家要好好用功。你还知道大唐国里没有禅师吗?【时有僧问:‘只如诸方,现今出世,匡徒领众,为什么却道无禅师?’】大家都知道啊,大德现在,就是你啊,是出世啊,【匡徒】就是纠正、教育徒众、领众,为什么说没有禅师呢?【师云:‘不道无禅,】禅是法的存在嘛,事事物物皆存在嘛,不能讲是无禅,【只道无师。’】【无师】就是没有真正悟道的人,不可以说是无禅,因为禅是二六时中的真理,禅是本来的面目嘛,哪一个当下就是嘛,是不是?【无师】,无师就是只是缺少那些真正证悟的人,证悟的人叫做禅师嘛!禅是有,就是法的真理是统统有啦,不能说没有禅,可是没有悟道的人,只是无师。【后沩山举此因缘问仰山云:】沩山,然后问这个仰山禅师:【‘意作么生?’】 意思就是于意云何?你觉得怎么样?意思怎么样啊?【仰山云:‘鹅王择乳,素非鸭类。’】【鹅王】,那是比喻要证悟的人,那要看情况的啦,素非鸭类,【鸭类】就是不是一般的人,要大彻、证悟的人,哇!那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鹅王择乳,这是一个典故的,也就是说,这是很不不起的一个鹅王,把水跟乳放在同一个容器里面,这个鹅王只喝这个乳汁,而留下来的,统统是剩下是水,这很厉害了!牛乳跟水泡在一起,竟然喝下来的剩下是水,把牛乳全部都喝完了,很会选择的啦,水就表示众生,乳就是表示圣人啦、佛啦!这个鹅王择乳的故事,乃是比喻,觉者虽然安住在污秽的世间,也不被污染。又比喻它这个鹅王,能够明辨是非、真伪、正邪、善恶,什么是真的、什么是虚伪的;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统统知道!所以我们很了不得,有因缘看到这一段公案因缘,希望大家都当作鹅王,不要当猪王,笨头笨脑的!鹅王择乳,哦!这个鹅王,水跟乳混在一起,他可以吃到这个乳,水就留下来了,很厉害的,很会选择的!素非鸭类,不是那些泛泛的鸭,是鹅啊,不得了的鹅王啊!【沩山云:‘此实难辨。’】哇!这样子是很难办到的,这个不容易的。意思就是,要找到证悟的人,有智慧抉择,又能够这样证悟,哇!这个是很难办得到的,很困难的啦,不容易的! 【裴相一日托一尊佛,】托一尊佛,【于师前胡跪云:‘请师安名。’】就请师父安名,因为一切都是假相嘛,要安什么名?【师召云:‘裴休。’】这个黄檗禅师就说:裴休!【休应诺。】又回答出来。【师云:‘与汝安名竟。’】名字起好了。很厉害的,这个!叫一声,是不是?相公便礼拜、便礼拜,你回答了,那么名字就安好了。【相公便礼拜。相公一日上诗一章,】上诗一章,【师接得便坐却,】就是坐下来,上这个诗一章,黄檗禅师一接,就坐了下来、坐下来。【乃问:‘会么?’】我这样坐下来,你懂吗?没开悟的人,就是搞不清楚。【相公云:‘不会。’】体悟不出来。【师云:‘与么不会,犹较些子。】就是还差了那么一点点儿。【若形纸墨,】如果还要用到这个语言、文字,因为他呈了一首诗给他嘛,是不是啊?还要用这个笔来写一写,哪有什么禅宗、最上乘宗的?【何有吾宗?’】最上乘宗不必通过笔墨的,我这样坐下来,你都体会不出来,是不是啊?那么你还差了一点点,如果我们这一宗,还靠那个笔啊、墨啊、语言文字啊,哪有什么我们这一宗,禅宗的心法?裴休的诗就这么说了:【诗曰:‘自从大士传心印,】从我黄檗大禅师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他这个圆珠,额头圆珠,身高七尺、七尺。然后【挂锡十年栖蜀水,】这个蜀水,这个【蜀】本来是四川的称呼,四川省。挂锡十年栖蜀水,那么就是说,没有出去游钵,这个锡杖本来是托钵用的啦,是不是啊?那么他没有出去化缘,就安住在这个蜀水,大概是四川吧,应该是指四川省。【浮杯今日渡漳滨。】漳滨就是福建的漳江,禅师是福建人,那么这一段是指裴休他本来是一个文人,终于漂泊到这个禅师这个地方。浮杯,什么是浮杯呢?古代的人,文人聚会的时候,就用这个酒杯,酒放到酒杯里面,放着,就让这个水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喝了。就象我们现在的掷那个芋仔冰,芋仔冰,叭卟叭卟那个,以前小时候,那个针一压,就指到天霸王,还有分大颗、小颗,有这个,指针指向哪一个,就领什么。这个浮杯就放酒,放在水里面,这个杯子放在水里面,这个水漂……漂到谁的前面,他就喝了。意思就是说,浮杯今日渡漳滨,那么意思就是说,这个漳滨就是福建的漳江,那么禅师是这个福建人,漳江之滨,那么这一段,是指裴休本来是文人,现在漂泊到禅师的旁边,就浮杯漂到这个地方,浮杯今日渡漳滨,【千徒龙象随高步,】千徒、徒众,个个具有佛门的龙象,怎么样?随高步,随着禅师的修行,大家的境界都很高啦!【万里香花结胜因。】万里香花,跑得那么长远的来,用这个香花来供养,是不是啊?结这个胜因、结胜因。【愿欲事师为弟子,】愿意服侍他,为弟子,哇!这个裴休是大官,学问是好得不得了,然后要拜他为师。【不知将法付何人?’】不知道这个法是要交代给谁?然后黄檗禅师,学问也是好得不得了,【师答曰:‘心如大海无边际,】本性哪有这个东西啊?就象大海的无边啊,是不是啊?【口吐红莲养病身。】这个【红莲】就是妙法啦!我们嘴巴,我的嘴巴,讲出来的统统是妙法,来治这个生病的色身,意思就是养病身,就是给他一个治病,这嘴巴吐出这个妙法,来治疗这个生病的色身。【虽有一双无事手,】因为他证悟了无为法了,哎呀!无事,对不对啊?【不曾只揖等闲人。’】你如果不懂得见性的人、见性法门的人,只用,这一只手只用来做礼貌的,问候人家,等闲人就是一般人啦,也不懂得见性,这一只手啊,本来我们这一双手是无事手嘛,就是无为法,证悟的人的手,可是不懂得见性的人,不体会见性的人,这双手只拿来拱手作礼,就是礼貌上打个招呼。 【夫学道者,先须屏却杂学诸缘,】如果是学道的人,必须要先放下这些杂学的诸缘,杂学诸缘,知见太复杂了,我们要下什么决心呢?很简单!要求道,这几个字统统要认识清楚:【决定不求,】下定决心不求,不向外追求,【决定不著。】下定决心不著一切相,如果被相粘住了,不够资格修行的。【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届耳就是经过了,闻很深的法,就象清风很喜悦的,从前面这样吹过,【瞥然而过,】忽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这个是一切法不求、不著,这是很深的入如来禅,这样才叫入如来禅,修行才有一点点功夫了。【离生禅想。】要离开生出:我现在在修禅。所以说:离生禅想,不可以生出说,我在修禅的这种思想,不可以的!【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一心就是绝对嘛,没有二法嘛!【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因为这些都是表法的嘛,纯一觉性嘛!【决定不流至第二念。】不流至第二念,见,当下,看一切法,当下,就是无所见,那就是本来面目,不立任何见。【始似入我宗门,】刚开始类似,好象入到我这个宗门,【如斯之法,】这些法,【汝取次人,到这里拟作么生学?】【取次】就是执着次第的生灭心。你执着有次第的生灭心,取次,你这样有执着心的人到这里,【拟作么生】就是如何来学习呢?你这样有执着的一种次第、生灭的心,到这里你如何来学习这个禅呢?【所以道:】所以说嘛:【‘拟心时】当你用心的时候,拟心的时候,准备要用功的时候,就被用功的这个心魔缠住了。【被拟心魔缚。】可是你不用功的时候,【非拟心时,】懒懒散散,【又被非拟心魔缚。非非拟心时,】那么你找到一个,你不是,说:我不想要用一个非拟心,就是非非,那么就是拟心,负负得正,【又被非非拟心魔缚。’】非非,那么就是负负得正,那么就是拟心的时候,还是跟前面,恢复一样,动个念,还是一样,非不用心,那么就是用心啦!非非,第二个【非】字,如果把它当作【不】的话,那么意思更清楚,非不用心,那个拟就是用功,非不用功,那么就是用功了。你用功的心一提起来,又被用功的心就忙住了,又恢复到前面的字句。【魔非外来,出自你心。唯有无神通菩萨,足迹不可寻。】没有神通的菩萨,足迹是不可寻。意思就是,不会显露那个起心动念的执着的相,叫做无神通菩萨,足迹是不可寻。【若以一切时中,心有常见,】若在二六时中,你心有这个常见,【即是常见外道。若观一切法空,作空见者,即是断见外道。】一切法空是指否定哦,不是我们缘起性空那个空,这个弄清楚哦,是否定的顽空哦!【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犹是对外道、邪见人说。】这个还是对外道、邪见人说的,才讲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若说法身,以为极果,】那是对极果,以为极果,【此对三贤十圣人言。故佛断二愚,】那两种愚痴呢?【一者微细所知愚,二者极微细所知愚。】佛断这两个,微细所知愚,第二叫做极微细所知愚,微细所知愚,二乘人大概了解:极微细所知愚,那么诸佛菩萨了解,就断这两个。一者微细所知愚,二者极微细所知愚,佛断这两愚痴。【佛既如是,】不论是微细,或者极微细的统统断!【更说什么等妙二觉来。所以一切人,但欲向明,不欲向闇;】这个还是对立、还是无明,不是佛性。【但欲求悟,不受烦恼无明。便道:佛是觉,】就说:佛是觉悟,【众生是妄。】如果你用这样对立的见解,【若作如是见解,百劫千生,轮回六道,更无断绝。】那么我们就知道了,见一切对立的相,恩恩怨怨,统统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统统用不生不灭的空性,用虚空来透视它,就观照,虚空有生灭否?没有!现在的生生灭灭,当体即空,如同虚空一样,用虚空的胸量,去处理现在的生生灭灭的事情,等于没有处理,就自然处理,我们不去处理,就自然处理,见一切相,如同虚空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何以故?无常,自性本空,求也不得,今天你拼死命的,在里面对立,搞烦恼,搞到最后,只是徒增疲劳而已,白忙一场,眼睛一闭上,什么也没有,你不必等到眼睛闭上,现在就什么也没有,现在你拥有什么?你只吃那么一碗饭,睡那一块榻榻米,你什么也没有,就是拥有也是假的,所以用虚空的心,过活我们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那么就是佛。所以说,便道:佛是觉,众生是妄,若作如是见解,百千生轮回六道,更无断绝。【何以故?为谤诸佛本源自性故。】本源自性一切平等,一切无相,一切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统统没有,更没有所谓的明跟暗,也没有所谓的觉跟迷,没有的!【他分明向你道:】他分明跟你说:【佛且不明,】佛也不是说,他有一个光明,佛是离开明暗的,他不可以取明这一端,所以佛不可以有明的这一个角度来看的。【众生且不闇,】为什么?绝对的本体这个法身,【法无明闇故。】明暗是对立法,是代谢之词、是生灭的东西,法是绝对的存在。【佛且不强,众生且不弱,】这个没有所谓强弱啦,强弱完全是缘起法,对立的思想观念。【法无强弱故。】站在相,无量的差别,说有强、有弱。【佛且不智,众生且不愚,】佛也没有说,他特别有智慧,众生也没有说有个愚痴,为什么?清净的法身,没有所谓的智跟愚,没有的!所以【法无愚智故。’】这个也是对立的,愚智也是对立的。【是你出头,总道解禅,】是你出来显露,总是显露自己,认为你了解这个禅。【开著口,便病发。】你开了口,毛病就跑出来了,怎么样?【不说本,只说末;】不说本心,只说末,【不说迷,只说悟;】不说众生这个迷,当下就是悟,当下就是本体,你只说那个地方的心性这个悟。也不说,不说体,只说用,【不说体,只说用。总无你话论处。】话论处就是谈话、议论的地方。不说我们绝对的本体界,只说这些千差万别的作用,总没有你讨论的地方、讨论的地方,是不是?【他一切法,且本不有,】这一切法本来就是空,【今亦不无。】不无就是有啦!缘起,也不可以说它是有,所以【缘起不有,】缘灭,也不可以说它是没有,所以是【缘灭不无。本亦不有,本非本故。】说到本来,它也不能说有,因为这个本,就不是所谓的本,因为【本】是无一物的东西,你用一个【本】,它这个相又不对,所以本无本相,就是本非本故,【本】不可以加一个相,所以说:本就非本相故,没有相可得。【心亦不心,】心本身也没有心相啊,【心非心故。】心就是绝对的东西,空无一物的东西,它本来不是一种东西啊,你不可以著有一个心相,所以心也不心,【不心】就是不可以有一个心相跑出来,认为那个是实体的东西,竟把这个心法,绝对的心法,化作一种实际的境界来解,这错误的!所以心非心故。【相亦非相,】因为是缘起、不可得嘛!是唯心所造、影现的啦!所以【相非相故。所以道:】所以就这么说了:【‘无法无本心,】没有所谓的法的相,也没有所谓本心之相,怎么样?【始解心心法。’】你就了解佛的心、众生的心,都是一体的,平等无二的。【法即非法,】法的本身当体即空,没有所谓的法这种东西,那么没有这种东西,一切法平等,那就是法。【非法即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没有所谓的法,也没有所谓的非法,因为法当体即空:它没有所谓的非法,因为妙用现,前是不是啊?【故是心心法。】心心法。【忽然瞥起一念,了知如幻如化,即流入过去佛。】如果你动一个念头去注意到它,那已经化作生灭了,虽然你就是知道幻化,那么已经落入过去佛了,你动一个念头,过去了,动一个念头,已经过去了、不可得了,意思就是说,你动一个念头,不是绝对本体的存在的一种透视性,你动一个念头,去知道说如梦如幻,这个也是落入生灭,已经流入过去佛了。【过去佛且不有,】那过去佛已经过去了,是不是啊?现在讲三心不可得啦,这一段是讲三心不可得。【未来佛且不无,】未来佛,意思就是说,也不可以说没有啊,不可以说没有,不错,【又且不唤作未来佛。】可是不唤作未来佛,也不能叫未来佛,因为未来还没有到啊,是不是啊?不能叫做未来佛啊,还没有到啊!【现在念念不住,】现在念念抓不住、掌握不住啊,可是也【不唤作现在佛。】也不可以叫做现在佛,你讲现在,马上又过去了,如果我们真正一个悟道的人,当我们【佛若起时,】就是我们起佛的这种觉性,纯一个觉性的时候,那么我们必须要知道,【即不拟他。】就不可以用揣测的角度,那么要用这个用功的角度,说这个本性、说这个佛的心,【是觉、是迷,是善、是恶,辄不得执滞他、】【辄】就是这个【则】字,原则的则一样的,也可以当作是【即】。就是不得执滞他,不可以执着,或者停滞他,也不可以去【断绝他。】不可以断绝他。如果佛若起的时候,是不是啊?我们真的是起这个佛的心,那么这不可以用猜测他,什么是觉、是迷,是善、是恶,统统不可以停留,也不可以去断他。譬如说,如果一个人,【如一念瞥起,】我们这个念头一起来,【千重关锁,锁不得;】念头不是用任何东西可以锁得住的,念头也不是万丈的绳索,可以把它捆绑起来的,【万丈绳索,索他不住。】绑不住的!既然这个念头,是锁不住、绑不住的,【既若如是,】那么怎合,就是怎么可以便拟灭他、止他呢?【怎合便拟灭他、止他?】因为灭他,就犯了止作任灭的毛病;止他,也是犯了止作任灭的止病啊!在经典里面,分明就向你说:尔焰识、尔焰识,尔焰识就如同阳焰不实,尔焰识,如同阳焰一样的,不实在的,春天的阳光,映射到原野的沙漠尘埃,然后这个气,看起来好象有,好象光、又好象水,这个口很渴的这个鹿,看到前面的光,影现出来的好象是水哦,跑过去看,哇!没有了,看不到水了,所以意指我们这个分别心,妄,从妄而起,看起来好象有,象我们现在,眼、耳、鼻、舌、身、意,看起来好象看到这个影象是实在的,可是我们看的都是影象啊!我们这个色身,用X光一透视照射下去,它就剩下几根骨头啊,没有真正的一个人的存在,可是我们的眼睛,眼、耳、鼻、舌、身、意,错觉,严重的错觉到,我们执此为实在的东西啊,对不对?我们不晓得,这个都是在妄想的建立。【分明向你道尔焰识,】就是阳焰不实的意思,【你作么生拟断他?】你如何要断他呢?这本来就没有啊,你如何断他呢?是不是啊?哎呀!说:我眼睛痛、我眼睛痛。眼睛痛看出来,空中有花、空中有花,你说:某某法师啊!你帮那空中的花把它拿掉。你这不是笑话吗?这不是笑话吗?眼睛看出空中有花,空中的花是假相,是眼睛有毛病,才显现出来的,眼睛有毛病,产生出来的假相,这已经不是实在的了,你还要把它拿掉,不是笑死人了吗?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妄想、分别的境界,本来不是实有的啦,你要断它什么?这断它什么?放下就是,就没有了,放下就是真如了!你这么生拟断他,你怎么如何断他?【喻如阳焰,】阳焰刚刚已经讲过了,这个春天的开始的时候,这个荒郊野外、沙漠的地带,日光映地,辉映着这个飞扬尘土、尘埃,看起来好象真的,又似幻境,似光又似水,这渴鹿见到水就奔,奔来就饮,到时候看不到水,这个叫做渴鹿阳焰。【你道近,十方世界,求不可得;】最近的了,我们的佛性是最近的了。【始道远,看时只在目前;】你说很近了,你跑到十方世界去,你找不到的,它是很远的,不悟的话就很远了!你说很远,悟道的人就很近了,就在你的眼睛前面啊,是不是啊?你说大嘛,象虚空,你说小的,比针孔更小,本性没有大小的。【你拟趁他,】也就是去追逐了,【他又转远去;】又转得很远了;【你始避他,】你开始避他,【他又来逐你。】他离不开你的。【取又不得,舍又不得。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尔,】一切法本来就是生生灭灭,本来当体即空,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即不用愁他、虑他。】太棒了!如果诸位!你会的话,任何时间发生什么事情,就安住如如不动,放下就是,即不用愁他、不用虑他,你不要去烦恼他,你不要去分别他,就没事,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拿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正因为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去克制我们的情绪,克制我们的执着跟着相,所以我们会活得很累,我们也会活得很辛苦,弄得自己焦头烂额,彼此之间又不欢喜,又不愉快,是不是? 好!121页,前面算来第二行,第十个字,【如言:】如果说,【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前一念是凡夫,后面一念却变成圣人,【如手翻覆一般,】前面翻来、后面又翻来,这是在对立上的角度来说,【此是三乘教之极也。】因为我们绝对的本体犹如虚空,凡,当体不生不灭,圣,也是不生不灭,没有翻来翻去的对立的相,那么这个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不是最上乘,所以这是三乘教之最终点,就是这样说。【据我禅宗中,】禅宗里面的,【前念,且不是凡;后念,且不是圣。前念,不是佛;后念,不是众生。】为什么呢?在绝对的本体里面,无所谓的圣,无所谓的凡,所以这个唯识学里面,转识成智,那个【转】字也是方便说,弄了一个转,是因为众生迷了,由迷转悟,那么如果有转的话,悟也会转成迷,所以我们应该讲: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迷,哪来的悟?为什么?好端端的在那个地方,正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当下毕竟空寂的这个本体,所以我们才转来转去的。所以后面这一句话说:【所以一切色,是佛色;】这个意思要注意听,一切色的意思就是,当悟道人证悟的时候,一切色法都不能动摇到我们的清净心,所以一切色法无碍,这个叫做一切色是佛色,这个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就是一切有形相的东西,它都不能障碍我们这一颗清净心啦!我们没办法啦,我们只要一点点的那个,那就执着得不得了了,甚至于就是说一句话,都要好几年不讲话,我们没有办法啦,一点办法都没有,除了内心里面那一些烦恼的冲动性以外,再来加上外在的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又不懂,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看到什么,就陷入什么景象,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一切色是迷惑色,迷惑颠倒,一切色是无明色,看到什么就是著什么,甚至于自己稍微持一点戒律,就:我持戒,你们都不持戒。我精进,我好精进念佛,你们都懈怠懒惰。这个自我,也是一种陷阱,众生就是这个坑跳出来,又跳到另外一个坑,就永远挖洞,永远跳进去。我们一切相不著,我们没有洞可以跳了,说你要跳甲的洞比较深,还是跳到乙的洞比较浅?聪明的人,我两个洞都不要跳进去,我两个洞统统不要跳进去,我才不傻瓜呢!跳进深的洞会摔死啊,跳进浅的洞会半死啊,我为什么要跳下去?有的认为说:哎呀!跳到比较浅的那个坑洞里面,那个人比较聪明。我说:那个还是很笨啊,统统不跳进去,不是很好吗?对不对?哪有说是非跳进去不行的,执着就是自己的坑道,就是非跳进去不行,知道吧! 【一切声,是佛声。】何以故?因为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嘛!声音,声生,声音,可是我们的闻性呢?那还是不动,如果我们的闻性随着这个声音而去,第一声,譬如说,声不声?声!有声音嘛、有声音,闻不闻?闻!闻不闻?闻!那我们不敲,闻不闻呢?还是闻啊,就是一片寂静,它还是闻,闻性不会动的啊,闻性还是存在的嘛!如果说,我闻性随着这个,闻不闻?闻!现在不敲了,闻不闻?不闻,那糟糕了!那你不能闻的话,随着声音而消失了,再敲,你就闻不到了。闻性不会随着声音而跑掉的,闻不闻?还是闻到声音啊,现在不敲,闻不闻?还是闻啊!为什么?没有声音,一片寂静,它还是闻啊,闻性还在作用啊,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还在作用啊,是不是?有没有声音?有!有声音了。现在有没有声音?没有声音,这样讲是对的啦,对不对?这个敲下去,有没有声音?有声音。现在不敲了,有没有声音?没有了。这样讲就对了!可是我们换过来,用本性的角度来说呢。闻不闻?闻啊!闻不闻?闻,还是闻啊,为什么?闻到寂静,一片寂静声嘛,它继续闻嘛,是不是?再继续敲,它还是闻,就是不敲,它还是闻啊,闻性不动嘛,它一直在作用嘛、存在,它不须要你外面的尘,声音动、静,它统统闻啊,是不是啊?这个叫做不生不灭的清净觉性,永远在作用,是不是?这很简单嘛,是不是?这没什么!所以说要知道,一切声是佛声,就是一切声音,统统化作我们的觉性,也不受到声音的影响。【举著一理,】一理就是性空之理,【一切理皆然。】举这个缘起性空嘛,那么一切,这个空性,哪里都是一样。【见一事,见一切事。】为什么?这一个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绝对的平等,那么一切事当然都是空性,可以贯串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一心就是纯一觉性,那么见就见到一切,你到哪里都是用一个纯一个觉性的,毕竟空寂的心在看,那哪里都是平等啦,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来去的,只要你照见五蕴皆空,那哪里就是觉性。【见一道,见一切道,那一定的道理嘛,哪里有道,哪里统统是解脱。一个见道的人,看到一棵树悟道;看到茶壶他也悟道;上厕所小便,他也悟道;诵经他也悟道;拜佛也悟道。所以师父重复的告诉大家说:哎呀!法会如果悟到心法,法会就是究竟。办这个法会,如果不悟到这个心法,所有法会都是方便法,拜了好几年的梁皇,贪嗔痴还是没有除掉,那有什么用呢?它的意义在哪里呢?拜山,这个山从那个山、大的山拜到小的山,统统拜了,拜了那么山,内心里面的烦恼还在,你拜山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要问,参禅就是要起疑心,我们要问自己:我们这些举动,它的意义在哪里?对不对?如果拜山拜了以后,反而执着说:我很有修行。那糟糕了!那拜山不但没有解脱,还增加一个我慢。所以说,一切法都是这样子的,一尘不染的,用这种心去修行。见一道,就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真是讲得太好了!哪里统统是道,是不是啊?为什么一切处?一切处都是缘起、都是性空,这是小乘,对小乘人、二乘人的讲法。那么大乘人,因心成礼,一切处无不是道,万法唯心所造,哪里都是心。所以二乘人讲缘起性空,因为他离不开见闻觉知,六根的这个思想,所建立的这个根、尘、识的这个思想。那么大乘不是,大乘这个当下唯心所造,因心成礼,毕竟空寂。所以说:一切处无不是道,哪里都是缘起,哪里都是性空,当然一切法,都是从缘起展开来的,大乘也是不例外,缘起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性空学是一切法的根本。这个注意!缘起跟性空,这个可以划等号的、划等号,这是开悟的人讲的话,但是讲:不变跟随缘,这个是没有开悟的人,才讲这样子的话的。缘起跟性空,这可以划等号,缘起,就是因为它是无常,有生生灭灭,有因、有缘、有果,缘起跟性空,这个可以划等号,这是大彻悟的人讲的话,是可以这样,但是不变跟随缘,这个不能划等号的,这个是无明,不变跟随缘,怎么可以划等号呢?不变跟随缘,你怎么划等号?随缘就是有增有减、有因缘果报,这个叫做随缘,有生生灭灭叫做缘嘛,那它会变的啦,那个不变,不可以划等号,等于随缘的呀,这是中国人没有悟道的人讲的话呀,这是无始无明啊,这是没有开悟才这样讲的呀,不变随缘,这是不对的呀!随缘就一定要变,他讲不变,是指当体即空,而不是说有个不变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叫做自性见,如果你认为清净的本性,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叫做自性见,它不是观念,它是契入无常的空性,当下它就是解脱的实证的东西,而不是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那边等着你,不是这样子,一切都是缘起法,而缘起法里面体悟,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当体即空,是这样子讲不变,是可以的。所以缘起跟性空,中间可以划等号,因为它无自性,但是你把不变跟随缘划等号,那就完蛋了!就外道,自性见的外道。所以很多的注解也没有悟,然后乱写一通,然后后来的人,就是这样照本宣科,也不知所以然嘛,因为听不懂,自己也不懂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很好听嘛,是不是这样子?那你完蛋了!好了!说: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都是这样子的。【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何以故?都是空性嘛!是不是?所以在《楞严经》里面,性色真空,真空性色,【又见一切法,即见一切心。】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就是有啊,【不无即妙有。】是不是啊?负负得正嘛,不无,没有一个无,那当然是有啦。【有亦不有,】不有就是无了,有也就是没有嘛,有也就是无。【不有即有,】那无就是有嘛,是不是啊?所以【即真空妙有。】为什么加一个【真】呢?叫做绝对,当你一切法,都能够进入绝对的空性的时候,那么那一些烦恼全部都没有了,所产生的就是不可思议清净的心所产生的作用,这个叫做妙有,妙有就是大用现前,所以真空就是体性寂然,妙有就是大用现前,用不离体嘛,体用一如,所以叫做真空妙有。
---------------------------------------------------------------------------------------------------------------- 更多慧律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