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传心法要讲记(1)
2014/9/4   热度:1014
慧律法师:传心法要讲记(1) 慧律法师 主讲 灵慧 恭录 坡主 和尚缘 校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我们已经别离了八个月,今天又再重逢,因为善的因缘——师父说法,众生听法,有这个善的因缘,我们继续再聚会一处,来共同研究佛法,互相勉励,来增进道业。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传心法要》,它是黄檗(音bo)山断际禅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开示,然后由他的弟子裴休居士,把它集合起来,变成了《传心法要》,这个希运禅师也就是断际禅师,他是禅宗大彻大悟的一个高僧。 悟道的人,他山林水下,他都解脱,日常生活,他是用一颗绝对的心,透视了一切虚妄不实的世间,他的内心,过着一个和平的日子,也就是说,他的内在过着没有战争、没有争执、没有情绪、没有执著,他是真正的天下太平——没事,一切都在他掌握当中,因为他了解了这一颗心。了解了这一颗心就是佛心,就拥有真正的生命,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颗心,我们不但没有拥有生命,而且被这个烦恼所缠缚,我们所过的日子,是日日难过,日日痛苦、日日分别、执著、斗争,甚至于诬谤,无中生有,我要生存嘛,对不对?谁跟我敌对的,我就伤害他。要是悟道的人,没有这样子的。悟道的人,他是怜悯这些愚痴的众生,只能很怜悯他,也不能代他们修行。 底下我们看,黄檗山,这个念:檗(bo)字,为了这个字,我特别的去查了这个词典,没有这个字,别的版本,它所写的有加草字头,所以这里没有加草字头,查不到这个字,应该要加上草字头,那才是正确的字(蘖)。 黄檗山这是个山。断际禅师,也就是希运,他的出生不祥,西元850年入灭,他是唐代的出家人,福州闽县人,注意!这个州,我们现在是用“省”来划分的,什么省、什么省,以前是用什么州、什么州,这是唐朝划分区域的一个单位,福州人也就是福建人,跟我的老祖宗是一样。 在家姓氏不祥,幼年出家在洪州黄檗山,幼出家在洪州,又是另一个州了。聪慧利达,学通内外,这个【内】就是佛典,【外】就是外道的书,人称:黄檗希运禅师。他的相貌很殊异、很特殊,与众不同,额头这个地方隆起,就象一个珠一样,号为肉珠。 据《宋高僧传》卷二十的记载,黄檗断际禅师曾经游天台山,刚好碰到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目光炯炯,烂然射人,我们的断际禅师,就跟他并肩而走!这个在路上,刚好碰到一条巨溪,很大的溪水。这个溪水泛泛涌溢,又急、又满,溪水暴涨。这个出家人就说:喂!希运禅师,过去啊!希运禅师于是说:你要过去,你自己走好了!这个出家人就不顾前后了,把这个衣撩起来(出家人穿长衫嘛,满好看的啦!其实出家也不难看,只是穿的是古装的。象我觉得我们这种出家的衣服,北传的也满好看的。所以他这个衣服长,就撩起来),把这个衣拉高。脚踏在水波上,就象踏这个平地一样的,也就是有神通,修行修得很好,就这样走过去了! 在目前来讲,没有看过这样的人,有看过的话,大概就是电影。电影里达摩祖师,一枝芦苇丢下去,就坐着芦苇渡江了。当然我们去看他拍片的话,就是后面吊钢绳,钢绳一放,他当然也沉下去了,目前没有这种人有这种功夫的。 他到对岸后,回顾招手曰:过来、过来!这个黄檗希运禅师就拍手呵叱:咄!你这个自了汉,早知这样就应该砍断你的后脚筋,说自渡你就自己过去,也不看看四周左右。意思就是太自私的人。 僧就赞叹黄檗山的断际禅师说:这个希运禅师真是大乘的法器,这么有慈悲心的人,我这样自己一个人过来,就骂我自私,这是我所不及的。因为发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嘛!所以我们要多多发心,我们不能弘法利生,至少随喜赞叹,那也是一种功德。过了一会儿,这个人就不见了。 后游京师,遇年纪大的一个老太太指示参访了百丈怀海禅师。并大开心眼,要注意听!这个大开心眼,就是指证悟,入道证悟,就是净土宗讲的花开见佛,花开见佛,不是一朵莲花,然后藏着我们的神识,然后再慢慢的开,然后我们看到佛,不是这个意思。花开见佛的意思,就是心花开,即见佛,心花开了,见一切相非相,即相离相,那就是见佛,见到无相的佛、法身的佛,清净心,这就是大开心眼,那就是我们净土宗讲的花开见佛啦!得百丈所传的心印,一时声誉弥高,人皆赞为大乘之器。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之心要,四方的学子云集而来。 那个时候河东(山西省)节度使裴休,负责、管理宛陵这个地方。裴休,是一个大护法,是个大居士。裴休要建寺庙,迎请说法。因为断际禅师,酷爱旧山,喜欢以前的黄檗山,所以凡是所住的山,统统以黄檗称之。 以前都是这样子的,什么莲花山九品寺,什么光明山弥陀寺,都是命名一个山,明明就是没有山,可是他就是一定要加一个【山】,出家人从以前的观念就是,什么山再什么寺,叫做什么【山】什么【寺】,就是这样子。那我们,象我们内门那个叫做龙山,【龙山文殊精舍】。那我们文殊讲堂这里没山啊,那就不必命什么山什么寺,所以不必拘泥古时候的命名方式。 大中四年示寂,年寿不祥。大中四年是西元850,唐宣宗的年号。皇帝给他的封号,叫做【断际禅师】。【际】就是生灭,有分过去、有分现在、有分未来,这个【际】就是时间的总称,时间的总称就是生灭,【断际】就是指断除了生灭。断了生灭的一个禅师,那就是不生不灭的一个圣者了,叫做断际禅师。他的坐下,有临济义玄禅师,睦州道纵禅师等十多人。这个裴休就辑师之语录,成为一卷,并题名《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广行于世。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编者裴休小传 诸位看我们的补充资料,裴休,西元797到870,这个是很不得了的一个在家居士,就象我们现在的李炳南老居士一样这么伟大,裴休居士,非常的护法!唐代孟州济源人,是河南济源人,另外一说是河东闻喜人,一般都是用第二个为依据,河东,就是山西。在长庆年间,也就是西元812年到824年,举进士。大中年间,847到859,以兵部侍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前这个官名很长的,他一个人兼两个职责,兵部侍郎,然后这个中书省门下的平章事,【中书】,就是以前唐代的一个大的单位,就象我们现在是什么行政院,行政院底下再是什么部,交通部、财政部,等等的……所以说中书门下的平章事,又里面的一个部分。那么在后来,任宣武军节度使。这个节度使,就是我们现在指的司令官,一般没有战争的地方,就比较少用这个,唐朝比较有战争的地方,就用这个节度使,就象我们现在的金门,它是战争的边缘,那么就派一个金门司令官,在那边坐镇。迁昭义、河东、凤翔、荆南等节度使。 这个人看起来非常的坦荡,这个风度闲雅,看起来就是不急不躁,而且也很优雅,操守又很严正,对自己的约束很严格。宣宗曾经称他叫做【真儒者】,哦!这是一个真正拥有孔子思想的一个儒家的人,也就是学儒的人的思想,他这样子是够得上资格的。能文章,楷书遒媚有法,简单讲就是说,他写的这个书法,是有所格局、依据,又自成一派。 一向是信仰佛教,随圭峰宗密大师学《华严》,我们将来讲《华严经》,诸位就知道,这个圭峰宗密大师,这个很了不得的!宗密著这个经疏,每请裴休为之撰序,曾迎黄檗希运在宛陵,宛陵是一个地方、地名。共商禅道,笔记他的言语,成《宛陵集》,大行于世。武宣之际,就是唐武宗跟唐宣宗之际。佛教新遭大难,裴休以重臣出而翼护,保护,就象这个母鸡,两个翅膀张开来,保护这个小鸡一样的,翼护:在左右帮忙。所以不数年间,佛教得复旧观。中年以后,断肉食,焚香诵经,世称【河东大士】。著有《劝发菩提心文》,我们《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也有作过。集希运之语要,而成《传心法要》。好!我们将这个裴休的资料简单念一遍,知道这是个了不起的在家居士。 【集并序】 裴休集合了这些资料而成书,同时自己写了一篇序文。 好!我们现在对这个断际禅师有个了解了,再看《传心法要》,传什么心?传着佛的心。【法要】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心法,言简意赅,直契佛陀的本怀。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峰下。】 “讳”念hui,就是对已故的尊长名号的称呼,这个师长往生了,我们称为他的法讳是希运,比方师父百年后,就法讳慧律。希运禅师,我们讲过了,就是黄檗山断际禅师,这个都是同一个人。这洪州高安县,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县。 【乃曹溪六祖之嫡孙】 【嫡】就是正统的,也就是正统相传的徒孙,叫做嫡孙,不是旁门左道的,是正统的,六祖的继承人。六祖传给南岳怀让禅师,再传马祖道一,再传百丈怀海,再传黄檗希运,所以他是六祖的正统相传的徒孙,简单讲,就是大彻大悟的人。 【西堂百丈之法侄。】 他还是西堂智藏禅师、百丈怀海禅师的法侄,这个【法侄】是指晚辈。 我们现在先来看看,他们这个祖孙的关系,这个很重要,对禅宗的渊源,才知道哪一个人是传给哪一个人。 最上面,六祖慧能大师,传给南岳怀让禅师,怀让禅师传给马祖道一,有的人看了这个,因为他是初学佛,他看到马祖,然后他弄不清楚,以为电视上在演的那个妈祖,说:哦!妈祖也是六祖的徒弟哦!那就很惨了!牛头不对马嘴!这个马祖跟那个妈祖是两回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那个妈祖叫做林默娘,是宋朝的,那么这里是:马祖道一禅师。这个【马祖】是地名,【道一】是禅师真正的名字。 道一禅师功夫比较好,传了四个大彻悟的徒弟,这四个都是接衣钵的,叫做西堂智藏禅师,百丈怀海禅师,南泉普愿禅师,归宗智常禅师,那么这四个是师兄弟,都是不得了的圣者。所以以前衣钵都是传给一个的,他现在传了四个,钵很便宜嘛,是不是?你只要开悟,我买个大钵给你,那没有什么,表示那个法嘛。我们现在的钵,这个是吃饭用的,当作饭碗,以前人传那个衣钵是表法的,表示他彻悟了! 百丈怀海祖师,福报比较大,徒弟比较争气,出了这个临济宗的祖师黄檗希运禅师,黄檗希运禅师传给义玄禅师。再来,沩山灵祐禅师(沩念【gui】,乌龟的龟音)也是怀海弟子。再来沩山灵祐禅师弟子就是仰山慧寂禅师,两人共创沩仰宗。那么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法脉。 好,我们再来看百丈怀海禅师的资料,这个也很重要,因为黄檗禅师的师父是百丈怀海。我们常常讲:【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这个老人家制定的,他以前的刻苦的生活,这很让我们赞叹、景仰。 百丈怀海,西元720到814,哦!这个人不得了!世寿九十五岁,跟广钦老和尚差不多,这个前世可能也是放生放得很多,要活到九十五,这很难的!我才四十四岁,就已经象风烛残年了,象这九十五岁,后面还要撑五十几年,这想起来,路途很遥远、很辛苦的! 唐代僧,也是福州长乐人。俗性王,有的人认为他是姓黄,这个历史的记载,没有办法统一。象我以前出国的时候,他们那个资料都没有查清楚,因为那个就写俗家的名字,叫林益谦,他上面是把我写:身高175公分。这个资料要是留给后代,民国僧,西元1953年,诞生一个慧律法师,人高马大,身高175。(法师笑)因为资料错误啊,175改过来,要调到前面来:157。我就跟那个导游讲——因为我们出国嘛,去欧洲嘛——我说:怎么身高给我写175?他说:不会有人看那个啦,你就是一直走就对了!出国那不看你这个资料的。所以说上面乱写的,这个记载会错误,都是这样子的啦!我看到我的身高,我吓一跳,真的!写175呢! 自幼即喜欢游访寺院,这也是很有善根的。我从小,人家就带我去庙里拜神,拜那个有胡子的,都不懂佛法是什么。 年二十,从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后来就跟着南岳之法朝律师,来受具足戒。没有多久就到卢江,就是四川那个地方。研读经藏,刚好碰到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康弘法,乃倾心依附,倾心就是全心的去依止他。 注意这个【倾心依附】,这个是一个学道的人他必须具备的条件,全心全力的,没有二心,就是依附,在《金刚经》里面讲的那一句,诸位一定要注意,你亲近一个善知识,一定要具足那八个字: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对你的师长有成见,乃至于说有瞧不起,乃至于说,有其他的不同看法,你别想成道,你不可能了,他讲的法明明是正的,你也会说他讲法有问题。 他的信心清净,就能够产生实相,就悟道。如果我们信心不清净,那免谈了!他讲的法是正确的,你也没有用了,为什么?对师父不相信啊,对善知识存疑啊,善知识不增不减,可是你呢?你不能入道啊,佛法是心法嘛,你内心里面,对善知识动一个念头怀疑,没有信心了,就停止了,道不能入的。 我常常劝要准备出家的人,你要跟这个师父出家,你要把你的上人,当做佛这样来看待,看到我们觉得跟我的看法不一样的,就想:这是示现的。他对他就是很有信心,这样你跟着他出家,没有问题!要是对这个上人没有信心,跟他出家,一天到晚找他的毛病,一天到晚造业,不要说你悟道,你不下三途就很难了!所以我常常劝导他说:一切出家人,或是这些在家人,我们这个法,不与这个善知识相应,没有关系,我们离开,不要说东说西,我们也不要造口业,我们不是因果的主宰者。如果我们能够倾心依附,信心清净,那他所讲的法,一句:就是无住无求。你马上就悟道,为什么?你的心清净,一点就破了嘛!心不清净,你怎么打也打不进去嘛! 譬如说,我跟你们讲说:我们要清净心!然后他就会说:师父!你清净心了吗?然后我每次讲:你们要大彻大悟!他想:师父!你开悟了吗?然后叫他们:放下!师父!你真的放下吗?你想想看!你从哪里修行?你没有办法修行的,你一劝他,他反过来劝你,你一劝他,他就劝你,那就障碍住了,那没有办法修行的,永远就是在那边打转的,永远没有办法。你说:无求!师父!你无求了吗?无著!师父!你无著了吗?那就不必再讲下去了,只好各人走各人的路了,这个没办法修行的!因此这个倾心依附,是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否则的活,我们没办法入道。 百丈怀海全力以赴的,依附善知识,所以得到道一的印可,认同他。因为与西堂的智藏禅师、南泉的普愿禅师同入室,同拜一师,同依一个师(大家都依马祖道一禅师),时称三大士。 后来出来负责江西奉新县的百丈山,自立禅院,制定清规,率从修持,实行僧团的农禅生活,尝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不劳作,一天就不吃饭,这一句,影响我们中国非常的大!影响我们整个所有的佛教,不管修哪一个宗派,都非常的大,这一句代表了整个出家人的刻苦、耐劳,不求、不著,志气、勤俭的一个美德,后代的人,很多的出家人都是这么样子。 但是时代变了,我们总是要改变,以前的人种田,皇帝赏赐一百甲给出家人,所以以前的道场很大,道场一建起来,皇上就赏赐一百甲,然后你就出租给在家人耕种,然后出家人就收成多少,养活那里面一千个出家人的生活。现在没办法了,现在你哪里去种田?我们文殊讲堂在这个地方,哪里去种田?没办法!我们现在只能扫扫厕所啊、清清大殿啊、抹抹桌椅啊。我们用法会等等不同的佛教活动,我们也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嘛!是不是啊? 众生是比较差一点,众生是不一样,众生是一日不造业,一日不吃饭,一定造业的,不造业不行,不讲很难过啊,那张嘴巴忍不住啊,没办法啊,然后动不动就要报复、就要伤人,跟他看法不一样的,就说那个人是魔。师父说法,然后他讨厌师父:哎呀!慧律法师说法,造业哦、造业哦!我说:对啊!造善业嘛,你讲得正确!就是这样子,看法不同,他一定把你否定掉的,这就是众生的心。 古来高僧大德所修的方法,跟我们不一样的,古来高僧大德修行还没有开悟的时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有了一点功夫之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么后来大彻大悟以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以前可以这样子啦,现在我们文殊讲堂这里,没有山、没有水,那不能用那种方式修行,我们到马路的时候,见汽车不是汽车,见摩托车不是摩托车,那完了,一下子就死掉了,撞死了!!你走出去会被撞死的,这个不行的,见汽车它就是汽车,赶快跑啊,你记得要跑,见摩托车,它就是摩托车啊,他要赶快跑的,以前那种修行方法要改变一下,那一套暂时不可以在这边用,出去走路,还是特别小心一点。 元和九年入寂,世寿九十五岁。封号【大智禅师】。塔号:大宝胜轮。就是他的灵骨塔。以前都是把师父火化,然后在自己的道场盖一个塔,装师父的灵骨。泰国不是这样,泰国是把师父的骨灰打成粉末,成粉末以后,就掺杂一些原料,然后印制成他师父的相片,每一个人用项链挂起来,在泰国我们有看过这样子。象我这样一点点,今天去称才五十一公斤,用火化以后,剩不到几公斤,水都脱掉,再磨成粉末状,没多少了,那么听录音带的人,几百万、几千万,一个人分一点点,打个喷嚏就不见了,没办法分的,我这骨灰没办法分的! 座下以黄檗希运禅师、沩山灵祐居首。其后,宋、元诸帝,又谥号【觉照禅师】、【弘宗妙行禅师】,这个都是皇帝给他一个尊号,封什么禅师都不重要啦,最重要的是在世的时候,利益整个众生、利益整个佛教,这是最重要的,关于死后要封什么,我觉得这个已经不重要了,是不是啊?我死后如果是总统令,再敕封什么,那没什么意思啦,我们在世的时候,要尽心尽力的为佛教、为众生。 【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 【佩】就是顶戴。戴着什么呢?就是指心悦诚服的仰戴着,就是独佩。只有他戴着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因为他悟道嘛!我们那个印是有文字的,他这个印是没有文字的,表示心法是离一切相的。 【唯传一心,更无别法。】 注意!一心就是无心,纯一觉性,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只有传无心法。这个【一】 不是一二三四的一,因为它是理性、感性、智性的统一、和谐,方便称做为【一】。 【心体亦空,万缘俱寂。】 我们的心体,就是我们的觉性,也没有相的存在。【万缘】就是一切的缘起法,【万缘俱寂】就是所谓的【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俱寂就是当体就是绝对的空性。如果诸位,这四个字看得懂,就大彻悟了,绝对的空性,就是我们绝对的觉性,我们看一件事情,我们用X光透视一下,诸位看看!毕竟空寂,所有相的生灭,它都是生灭不实的造作,你不取、你不舍,不即、不离,当下如如不动,当下觉性妙用现前,所有妙用,都是俱寂,空性的极致,就完成了佛道了!两个种头,你听了一句会入,你就大彻大悟!所以师父常常说:什么叫做大彻大悟的心境呢?绝对的存在。 诸位!什么叫做绝对的存在?我现在借一朵花。我眼睛看一朵花,不管花好不好看,什么色我都很清楚的,可是我内在这里面,充满着智慧,没有任何的执著,没有任何的分别心,虽分别,不作分别想,不落影像,影像也无碍,当下空寂,不生不灭,花虽有生灭,可是自性不动,法离见闻觉知,法即见闻觉知,就是这个道理。 万缘俱寂,就是所有的缘起法,当下就是绝对空性的本体,没有什么好说的,法无来去相、法无生灭相、法无增减相,一切法不可得相。再来就是没事了,吃饭、穿衣统统是道了,都是本来面目嘛!对不对啊? 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品尝到涅槃的讯息,会想:万缘俱寂,那是什么东西?绝对存在,那又是什么东西?因为我们的心中,如果没有东西,我们没办法去讨论的,禅困难,就是困难在它离相,它无相,又绝对的毕竟空寂,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它没办法讨论,看不到、摸不到、没办法讲,没办法想,想也不对、讲也不对,没办法接触、没办法观想、没办法假设,统统不对!而我们生在【有】的这个世间,无法了解那什么东西?没办法!然后认为:那什么东西都不是。又落入【什么东西都不是】,一个空的见解又跑出来了,那个是无的见解,又落入两边了。禅难,就是难在这个体悟很难,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有相里面,每一个人都著有,你一下子叫他全部放下,他没办法,你叫他依靠在哪里?他顿失所依,不知所云。所以这个要慢慢体悟,慢慢来,等待时节因缘。 【如大日轮升虚空中。】 大日轮就是师父讲的,绝对的空性,绝对哦,不是对立的哦!所以师父才告诉大家说,天台宗立一个空、再立一个假、立一个中,有偏颇。你说虚空要立什么?虚空它是法性,就是我们的觉性,虚空也是法身,法身也是虚空,虚空不是法身,法身也不是虚空,不可以作二解,也不可以作不二解。大日轮,就象是升在虚空,绝对的存在,大日轮就是光明照耀,比喻这个大般若智慧。 【光明照耀,净无纤埃。】 净无就是清净而没有纤,【纤】就是丝毫,【埃】就是污染的尘埃。那么光明照耀,净无纤埃,就是清净,而没有丝毫的染污尘埃。 【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 因为毕竟空的这个东西,没有任何的什么叫做新,什么叫做旧,过去诸佛是这样,现在佛也是这样,谁悟到,就没有所谓新旧,见到永恒的真理嘛,佛佛道同嘛,你未来悟到,也是一样。就象虚空,我们的虚空有新有旧吗?是不是?有多出来、有少吗?没有的!法身无相,当然也没有深浅了,浅是对深讲的,深是对浅讲的:新是对旧讲的,旧是对新讲的。 所以诸位!这一句话也可以翻译成:证之者,没有对立法,只有圆顿妙湛,圆顿清净无相、绝对。所以这个无新旧,说没有对立,新旧就是对立,浅深就是对立。那如果一个人,证悟到那种没有对立的,那你就没有敌人了,就没有烦恼了,我们今天就是把这个外在的相死守着,谁对不起我!然后内心里面,一天到晚想要报复啊、攻击啊,那就对立了。那一个人有钱,我就对他好一点,这个也是对立。所以我们因为从以前到现在,都是生活在这样子的对立的思想,因此很难证得到平等、毕竟空性的思想。 【说之者,不立义解、】 没有立义理跟解释,因为它没有义理跟解释。 这个没有办法!就象我以前去大学上课,有那个博士班的,他们都是学那个数理的分析的,然后他也看了一些佛经,我跟他谈一谈,他就用那个数理,要分析这个佛法,我说:你用那一套,你怎么分析都不对的!因为数理,都是妄想的产物,你怎么能够分析到清净的佛性呢?所以我跟大家讲,你要修行啊,世间的那一套要放下来,不管你有多大的才干,不管你有多大的学问,那一套用不着的,不是读博士就能了生死啊。一个没有读书的人,他能够懂得心法解脱,他能够了生死的,不是一天到晚在义理里面打转的,义理是增上缘,是帮助我们理解,更有机会顿悟嘛! 说之者,不立义解,因为立了以后又怕执著。 【不立宗主、】 【宗】就是宗派,宗派之主叫做宗主。现在就是立什么真佛宗、什么宗的,现在是很多宗啦,是不是?来自于什么山的、什么佛的,有男佛、有女佛,自已立什么宗派的,现在很多了!象我们台湾有什么万佛宗、什么宗,这很多,但是他(断际禅师)没有,意思是不摆架子啦! 【不开户牖。】 【牖】就是窗户、门户。这是指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不开户牖,也就是在学术上说:哎呀!你这是什么派的,什么法派的、法流的。 断际禅师没有这样,意思就是一视同仁、平等。 【直下便是,动念即乖,然后为本佛。】 当下就是圆满清净的觉性的寂智。这个动念是指两个角度,一个是指执著,第二个是指分别,你只要动到执著的心、动到分别的心,【乖】就是违背了绝对的本体。我们本来,无始劫以来,都不了解我们这一颗清净的本佛。 【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 黄檗山的断际禅师,所讲的法这个语言、文字非常的简单、简洁、简要。【直】就是直捷,其理直捷。【峻】就是高大、高远的意思。【孤】就是独、独特、孤高。 【四方学徒望山而趋,】 这个【山】是指黄檗山,【望】就是向。四方的学生们,向着黄檗山急走,赶快要亲近善知识,一个善知识,百千万劫难遭遇,怎么可以让他白白的过去呢? 【睹相而悟,】 【相】就是禅师的法相,见到禅师的法相,就开悟了!有这个因缘,睹相而悟,有的人根器很利的啦,看到他的人就开悟了,然后就印证一下,就回去了。很快的! 到现在我还没有听到说,人家看到我的面相,马上就开悟的。有一个人见到我:哦!我知道了,你真的这么矮!他“开悟”了,以前听人家讲,他不相信,现在看见了,也“开悟”了! 【往来海众常千余人。】 【海众】就是集于丛林的一会众僧之称,又称为大海众、清净大海众。任何姓氏、种族出家,皆称释氏,恰如百川入海,便灭本名,百川入于这个大海,这些本名统统没有了,但有大海之名,众僧一味和合,湛然而离差别相。 【予会昌二年,廉于钟陵。】 予就是我也就是裴休。这个会昌二年,也就是西元842年,是唐武宗时期。【廉】就是指察访、视察,我们现在讲的巡视,总统到高雄巡视,以前就是用【廉】字。我们现在都是用【巡视】:总统来高雄巡视,宋省长来高雄县巡视察访。钟陵就是江西省进贤县的西北。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在唐武宗会昌二年,巡视于钟陵的时候。 【自山迎至州,憩龙兴寺,旦夕问道。】 州就是州府,我们高雄市政府,以前叫做州府,那就很大了!这个州府、这个州长,就不得了了!自山,就是从黄檗山迎到这个州府来,因为他在那边负责的。【憩】就是休息。休息于龙兴寺,日夜问道,日夜都问这个修行。 【大中二年,廉于宛陵。】 唐宣宗大中二年,西元848年,巡视宛陵这个地方。 【复去礼迎至所部,】 【去】就是致。致礼,表示礼请。【所部】,在我看来应该是所属的,他管辖的这个地方,叫做所部。那么就迎接到他负责的地方。 【安居开元寺,旦夕受法。】 安居于开元寺,早晚听法。 【退而纪之,十得一二。】 这个【退】,就是请法之后退回来,这个【纪】就是记载,就是把它记录起来。讲了很多,得了少许。 【佩为心印,不敢发扬。】 【佩】就是心悦诚服的,心中顶戴着这个禅宗的心法。但是呢,不敢发露,不敢弘扬出来。 【今恐入神精义不闻于未来,】 【入神】就是非常的神妙,入神就是形容非常神妙的心法,【精义】就是精要的义理。就是恐怕将来的众生,没办法听到非常神妙、精要的这个心法的义理。 【遂出之,授门下僧太舟法建,】 【出】就是出示,拿出来公开。授门下僧太舟法建。 【归旧山之广唐寺,问长老、法众,与往日常所亲闻,同异何如也。】 回到黄檗山的广唐寺,问长老、法众,与他们过去常常亲近黄檗禅师,亲自听到的这些心法的义理,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其相同和相异的地方,是什么样呢?这样一一来校对。 【时,唐大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序。】 就是宣宗,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也就是西元857年写序。
---------------------------------------------------------------------------------------------------------------- 更多慧律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