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讲记释义: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


2014/9/4    热度:2467   

普贤菩萨·讲记释义: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三藏法师般若译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二零零四年修订)

  一者,礼敬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十大愿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阐述佛菩萨的境界,这些大菩萨的各种境界、修行的法门,有很多是我们人类无法做得到的。因为这些大菩萨所知的范围很宏广,超过我们人类的认知,他们所修的法门,我们没办法了解,但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初发心修学菩萨道的我们可依据来修学的法门,修到八地菩萨就没有这些行为表现,然后就随因缘而示现,到那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普贤菩萨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了。

  前言

  果逸

  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的主讲者是上广下超法师,现年四十七岁,肄业于南洋大学理学系。一九八零礼光明山普觉禅寺住持上宏下船老和尚为师。法师曾参访台湾、香港等地高僧,并在泰国、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地参学修道。

  除了致力于个人的参访修学以外,法师还应新加坡各个佛教团体,如:佛教图书馆、净名佛学社、普觉禅寺、大众学佛研究会的邀请,四处讲经说法,广度有缘的众生。而这本讲记,就是把法师于一九九九年应新加坡净名佛学社的邀请,所讲解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录音卡带中的佛法义理,笔录、整理而成的。

  上广下超法师的佛学渊博,深受中观、般若等经典的影响,其所演说的佛法义理精深博大,由始至终都不离此体系。

  至诚感谢佛菩萨的慈悲加被,感谢上广下超法师在百忙中为我批改与核对这些演讲稿,并增添了许多宝贵的教法,使这本讲记更具精辟、深广与圆融的法义。特此以诚敬的心,以笔录与流通此书的功德,愿法师菩提增长、所愿皆满、广度众生;愿一切法界众生皆共成佛道。同时,对发心排版的陈国义居士,发心协助改稿的苏伟林与苏玉莲二居士,其他从旁协助的道友,以及出资敬印此书的人士,我深深感谢。祈愿大家法喜充满、吉祥如意;但愿佛法常住世间。

  二00一年二月三日

  目录

  前言 ............................................................................................

  (一) 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

  (二)《华严经》的来源

  (三)《华严经》的译本

  (四)解题目

  一、解经题

  二、解品题

  (五)译者

  (六)总释经文

  一、正说大愿

  二、个别解释大愿

  礼敬诸佛

  称赞如来

  广修供养

  忏悔业障

  随喜功德

  请转*轮

  请佛住世

  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

  普皆回向

  三、偈颂

  四、总结

  后记

  (一) 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

  今晚,我应净名佛学社的邀请,在这里为大家讲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它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在《大藏经》中,《华严经》是属于大乘佛教经典,共有三个译本,即《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入法界品》的详细解说,现在我所要讲的《普贤行愿品》,是其最后的一卷。

  根据南传佛教的记载,佛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后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都在不同的地方入定。但是北传佛教的记载,佛在这四十九天中不只是在入定,其中的二十一天在别的地方为大菩萨演说佛的境界,被编成《华严经》,此时人间无比丘,所以听法者皆是菩萨。最后一品善才童子五十三参不是四十九天内所说,而是佛后来到舍卫城说不思议解脱境界时所说,此时就有声闻弟子了,因为是说不思议解脱境界,此品也被编入《华严经》。

  根据南、北传佛教的记载,佛在成道后不愿意说法度化众生,经过梵天王三请后,佛才在鹿野苑初转*轮度五比丘。南传佛教认为佛在度五比丘之前没有说法,而北传佛教认为佛一成道就为大菩萨宣说《华严经》。佛不愿意说法的原因是:佛所证悟的境界,不是浅智浅见的人类所能够了解的,梵天王三请后,佛就用人所能知道的方式、人类的语言来为人阐述修行解脱生死的道理。《华严经》所讲的佛法不是人所能知道的佛法,它超越人所能知的范围,超过人的境界,只有大菩萨才能够直接体会,所以佛成道后,先度大菩萨众。

  现在让我们来看佛一生中度化众生的经过:佛开始度化众生时,先选择那些能得度的人来度化,在人间容易得度的是有阿罗汉根机的人。除此之外,即是大菩萨,也是佛优先要度化的对象。所以佛先为大菩萨讲《华严经》,然后在人间讲四圣谛,因此,《华严经》并没有在人间流传。

  (二)《华严经》的来源

  在佛入灭五六百年后,有一位大乘的论师、修行者、大菩萨,叫做龙树菩萨,他修学了外道的法后,进入佛门修小乘佛法,再修大乘佛法。在他有神通后,进入龙宫看到《华严经》有上、中、下三部,龙树菩萨认为人类根本没办法领会上、中部的《华严经》,就只把下部带回人间。之后,《华严经》才开始在人间流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流通的《华严经》,只不过是整部《华严经》的下部罢了。

  (三)《华严经》的译本

  我国所有的佛经,都从印度传译过来,《华严经》当然也不例外。但同样一部经,往往有几种不同的译本,如《华严经》,在藏经中,就有三部不同:《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和《四十华严》。以翻译时代的先后来说,《六十华严》传来中国最早,于东晋由佛陀跋陀罗法师主译而成的。其次传来中国的是《八十华严》,于唐初由实叉难陀法师译出。最后传来中国的是《四十华严》,于唐末由般若三藏法师翻译。在南印度的乌查国国王收藏了《四十华严》,他知道中国在求《华严经》,就亲手抄写了一部,派人进贡唐朝的德宗皇帝。在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也有《华严经》。《华严经》就是这样由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来,在印度、西域一带流传与收藏,然后再由发心护法的法师们传入中国。

  (四)解题目

  在未讲经之前,本经的题目,先得略为解说。

  本经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我先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再解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一、解经题

  经(Sutra)汉文音译为修多罗,或为素怛缆;意译为经,又称为经本,或契经。"契"是契合相符的意思。契经含有二种意义:一、契理:佛所说的佛法,都契真理,不同凡夫外道倒说矫论,是可以领导闻思修者得其究竟;二、契机: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方便而说,恰和机宜,应病予药,皆令得瘥。以契理契机,译之为经。"经"有经过、通过,又有贯串的意思。即是佛弟子将佛所说的法,依文义次第,结集成卷成品,成为一部经。

  大家都相信这世间有佛出现,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佛的觉悟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智慧、知识所能够知道的。经典中说:佛在人间所讲的佛法,犹如大树上飘落下的干叶;佛在人间未宣说的佛法,犹如大树上的叶子。即是说,佛所知的世间非常奥妙,人类没办法知道,佛也没办法在一生中为我们全部阐述,佛只能在其短促的一生中让人修行达到解脱生死,所以佛在人间设立僧团,教导比丘修行解脱、证果,但是佛不只度化人,还度化天人,以及他方世界的菩萨们,这是我们人类没有办法知道的。"大方广佛"所觉悟的世间不只是个人间很小很小的世界,在佛法中,世界观是非常宏大的,其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超越了人所知的范围。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无量无数的众生,佛都会去度化。佛不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在这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一滴雨水怎么来、怎么去,佛都能够知道,可见佛的觉悟是多么深广。

  大方广佛的意思是:

  大:是无上无比的意思;此处指再也没有人能超越佛。

  方:是指方法,即佛所觉悟的种种法门、种种修行的道理、种种世间的道理和一切所知的法。

  广:是指佛的智慧很深、很广大,由此才能够知道"方"。即是世间所有的道理,以佛的广大智慧都能够知道。因此,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佛就是一切智者。所谓一切智,就是佛要知道任何事情,都能够知道。不只如此,佛还能够在一念之中,知道所要知道的任何事情;我们凡夫只能在一念中想一件事情。

  方广:是在说明佛的智慧所知的道理、佛法的宏广,也就是描述佛觉悟的广大。不只如此,佛还能够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任何一个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轮回中,任何时候所生起的某个念头,佛也能够知道它生起的原因,这是佛觉悟的奥妙、微妙、广大之处。

  大方广:佛所讲的经典分为十二种类,称为十二部。在这十二部中,有一部分是专门讲菩萨道的经典,称为方广经,也称为方等经。因为菩萨道的修行非常广,历时久远,所修的法门有无量无边,所以叫做方广。"大方广"是大乘经典的通称,也就是指大乘菩萨道的经典。

  大方广佛:是指佛的智慧广大无边,非常宏广,没有人能够超越。此为佛所证得的心境。

  古代"华"与"花"相通,《华严经》中的"华"即是"花"。华严即是佛的证悟果报、德行有如"花"那样令人喜欢。在古代人们以五颜六色美丽的花朵,及其芬芳来描述好的东西,如:花颜月貌、百花争艳、花好月圆等等。在佛法中,也用种种花来比喻佛的德行的功德清净。此处以花来比喻佛无量劫修行所得的功德果报,像花那样地芬芳、华丽。"严"即庄严,也就是装饰品,很庄严的意思。"华严"即是佛觉悟的功德不但如花般地华丽芳香,而且佛所得到的果报非常的庄严。世间人要庄严,就要穿戴种种的装饰品;要庄严场所,就要用种种的装饰品来装饰。而佛的庄严可分几方面来谈:

  1、佛的色身:佛从无量劫以来所累积的果报功德所得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的行为举止都非常威仪、非常庄严。

  2、佛土庄严:佛成道时有其成就的佛土,就是佛所在的境界。以人来说,我们居住的环境--新加坡的建筑物富丽堂皇,非常雄伟、漂亮,但是有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居住环境就很差,屋子简陋、破烂不堪,也不漂亮。人以种种物资来庄严;以天人来说,即使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宫都发光,琉璃七彩珠宝庄严,非常漂亮,这是天人的福报所致。佛是在三千大千世界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罗天宫示现佛的庄严报身净土,以及相好庄严高大的报身,那所看到的佛就不是人间示现的老比丘了。

  3、菩萨庄严:佛以大菩萨来庄严佛土,就是由佛的示现成道而转*轮,在十方有神通不可思议庄严的大菩萨集会说法。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在讲佛的不可思议庄严的境界中,各种菩萨、各种修行以及怎样修行成佛的种种佛法,这样的庄严是人间的我们所不知道的,也是人类没有办法知道的。因此,佛不可能在人间开演这部经。我要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他会认为佛没有阐述《华严经》。我要再三强调,尽量解释让诸位明白,使在座的你们对此经典生起绝对的信心。

  我们对佛要有正确的看法,刚才讲到佛在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罗天宫示现佛的庄严报身净土,以及相好庄严高大的报身。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并不只是示现人间八十岁的样子而已。根据大乘的说法,佛在人间以应化身示现成佛。所谓应化身,是众生应以怎样的机缘得度,佛即示现那样的身相来度化他们。以我们这个地球的人类来说,佛必须要以"人身"来度化,佛即以人身降生人间,让我们看到佛八十岁的老比丘的一生。小乘佛教认为佛绝对是人间的佛,大乘佛教认为佛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如果我们没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相信《华严经》,正因为佛不只是人间的佛,才有《华严经》的出现。

  为什么说佛不只是人间的佛呢?因为大小乘佛教都承认一佛度化一个娑婆世界;有所谓的须弥山、日月、四大部洲,这也是有神通的人,能看到的。大家都承认一个日月的范围,称为一个世界;一千个日月范围,称为一个小千世界;大小乘佛教都承认欲界的初禅天人有能力知道这个范围。中国人的玉皇大帝,只不过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主--帝释,它所知的范围只不过是一个世界。为什么呢?因为忉利天的天主是属于地居天,住在须弥山顶,是在一个日月的范围里。也就是说,中国人所知道的天就是局限于一个日月,如此的范围而已。此外,还有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就有一千个玉皇大帝。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成为中千世界,其范围为二禅天的天人所知。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成为大千世界,只有三禅的天人知道其范围。一个小千世界、

  一个中千世界和一个大千世界合起来,成为三千大千世界。不管大小乘佛教都承认佛的智慧超越三禅天的天人。换句话说,佛也能够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梵天的天人都能影响小千世界,那么,以佛的智慧,当然能够影响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佛不只度化这个世界的人类,也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因此,佛度化的众生、所讲的佛法很多,其量宏广;佛在人间,只讲如从树上掉下来的干叶般,如此少部分的佛法而已。对于这一点,我们要生起绝对的信心,然后才知道佛的不可思议、佛的智慧广博。知道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对《华严经》生起信心,然后才能够对《普贤行愿品》生起信心,而来修学。

  刚才说过,《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阐述佛菩萨的境界,这些大菩萨的各种境界、修行的法门,有很多是我们人类无法做得到的。因为这些大菩萨所知的范围很宏广,超过我们人类的认知,他们所修的法门,我们没办法了解,但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初发心修学菩萨道的我们可依据来修学的法门,修到八地菩萨就没有这些行为表现,然后就随因缘而示现,到那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普贤菩萨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了。

  二、解品题

  此品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什么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呢?让我们先来认识"解脱"。我们会来学佛、听闻佛法,是因为人间的不自在,以及有种种生死的苦恼,我们想要摆脱,即是要解脱。依据佛法,人间所能够知道的解脱有二种:

  1、烦恼的解脱:通过修行把烦恼完全放下,证得阿罗汉果,再也不被烦恼困扰。阿罗汉虽解脱了烦恼,然而还在生死之中,他还要吃饭、睡觉;身体累了,就得躺下来休息;时间到了,就要起床。阿罗汉还有身体的果报身给他障碍,虽是如此,但并不会生起种种烦恼,所以说他解脱了烦恼。

  2、生死的解脱:阿罗汉这一生的生命了结之后,再也不执

  著生存,再也不执著要来这世间,就此不再生了,所以阿罗汉也称为无生。当阿罗汉这一生了结了因果,不再来生死,才是真正完成了生死的解脱,也就是入涅槃。在我们人间大多数的人都能够明白这样的解脱,也有很多修行人证悟到阿罗汉果而解脱。这种解脱是我们人类的眼睛、耳朵能够知道的,因为我们知道内心有种种烦恼的情形,就能够理解阿罗汉放下烦恼的境界;我们也知道生死轮回是怎么一回事,而殷勤地要摆脱生死;佛就是在人间讲述这样的佛法,令我们明白解脱的境界。然而,大菩萨的解脱称为不可思议解脱,其含义是:此种解脱超过我们人类的思考、思想范畴,我们想象不出来。

  依据佛法,众生有种种的障碍,这可分为两大类:

  1、烦恼障:我们之所以会在生死轮回里不自在,是因为有种种的烦恼遮盖着,使我们无知、愚痴造种种业,继续地贪着、继续地再来轮回。一般人通过听闻佛法,就可以明白烦恼障。

  2、所知障:我们现前的能力、所知的境界所形成的障碍。比方说,我是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知道身边的海水、海中的生物;我知道海中的水压是很高的,我不能浮出水面,如果浮出水面,我的血管会爆裂;我的生活环境必须是在深海里,这样我就没办法知道陆地上的空气是怎么一回事?人类如何呼吸?这就是生活环境、五官、各种器官造成我们所知的能力,只局限在此狭小的范围里,称为所知障。我们生为人,有人所知道的范围;如果生为忉利天的天人,能够知道人间很多的事情,但是就不能够知道第三层天--夜摩天的范围了。所以随着能力的影响,我们所知的范围就被限制,这就是所知障。有些佛教徒对所知障有误解,认为学习了很多佛法,就形成所知障。学习了太多佛法而形成的障碍,不是所知障,而是见取见,即学习了一些见解、思想,然后执著所学的知见而形成障碍。

  在人间修行,重点在解脱烦恼障,所知障是一些大菩萨们要摆脱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菩萨们已经解脱了所知障,他们可分为十个等级,即从初地、二地、三地……至十地菩萨。

  根据经典说,初地菩萨能够化现一百个身体,出现在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中一百个不同的地方,同时在那边作用、那边过生活与做事情,所知道的范围比我们广;十地菩萨就能够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佛法说,我们的整个世间,是由心造做出来的。十地菩萨不只对世间,而且对于心念,种种身、心、外在境界都要知道。

  当菩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时,由于所知障非常轻微,他能将一个世界,如踢球般地踢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在另外世界的众生可能看到,也可能看不到,而原来那个世界里面的众生却不知道。比方说,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不受我们人类知觉境界所蒙骗,能够移动人类所居住的太阳系中的地球,把它移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而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却不知道。而这种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是大菩萨破除了所知障才能够做到。除此之外,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能够把那个世界的时间变长、变短,在里面的众生却不知道,也不知道是谁影响的,他们有这样的境界自在。这种境界就超越了人的能力所知,所以称为不可思议。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让你知道这种境界是可能发生的:我们经常因咳嗽而吐痰,痰里的细菌根本不知道那团痰已移动了位置,然后风把痰吹干,它们也莫名其妙地死了。细菌不知道,但是吐痰的人知道。痰中的细菌没办法思维人类是怎样的把它移动了,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菩萨的行为也是如此。

  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多数是属于十地以上的菩萨。十地以上的菩萨有很多,其中一位叫做普贤菩萨,即今晚所要讲的《普贤行愿品》中的主人翁,他是华严三圣之一。华严三圣是:毗卢遮那佛、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普"是普遍的意思;"贤"是贤能、吉祥的意思。

  佛经有载,后人想要见普贤菩萨,可修成就一些法门,其中一种修法称为般舟三昧,其修法是:在一百天内,站着观想普贤菩萨,不许躺下,或睡觉。很多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修到吐血,甚至有些人修到死掉。这是一个很难的修法,一百天没睡觉,很惨的!

  品是品类的意思,即一类一类的,把它归纳在一处来加以说

  明。如佛经太长,就分卷、分品,或分章、分节的意思。好像《妙法莲华经》有七卷,计共二十八品。此《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是将普贤菩萨所有的十大行愿,全部归纳在一起,予以一一说明,所以叫做《普贤行愿品》。

  普贤菩萨的著名修法--普贤十大行愿,被记载在《华严经》中,即是现在我所要为你们讲解的《普贤行愿品》。它是由普贤菩萨亲口叙述他怎样修行"十大行愿",而证得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经过。所以这品经文里,不但说明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心,而且也说明普贤菩萨以这十大愿心为修行的法门,称为行愿。行是属于实践方面的;愿是属于理想方面的。在菩萨行者的立场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如只有行而没有愿,那就不论你是怎样的勤行,结果总是浮泛而无所归宿;如只有愿没有行,那就不论你发怎样的大愿,结果势必成为空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佛法行者,必须行愿相资,不可把二者割开,以为互不相关。要知道有愿,同时要努力去实践--行,才能成就无边的功德。

  大乘佛教说佛有三身,即应化身、报身和法身。应化身:佛的应化身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出现;随着不同的因缘,佛的应化身以不同的形相、不同的方式出现。报身:佛的报身是佛的功德果报圆满所成就的身,为佛所修的果报所得,不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出现的。佛的报身出现在佛的报身净土中,即每一佛都有净土,而其净土并不在佛应化的人间,因此,佛的报身绝对不是人身。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佛的报身出现在娑婆世界的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罗天宫的庄严报身净土中。在报身净土中,佛的眷属都是大菩萨,绝对不是人间的凡夫。也就是说,凡夫不可能出现在佛的报身净土中。佛为了接引凡夫,就以应化身出现在人间。因为娑婆世界是无量无数不同众生居住的世间,所以佛在不同的世间,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应化身示现成佛。因此,释迦牟尼佛以千百亿化身来度化众生。如果众生的福德因缘好,佛的应化身的寿命也随着众生的因缘而长,好像将来弥勒菩萨降生人间应化成佛时,人类的寿命是二万岁,佛的寿命也是二万岁。释迦牟尼佛是为了度化人类百岁时的众生,因此,佛就以百

  岁的应化身出现在人间。如此,人们就会有疑问:佛为什么有千百亿化身?这是佛为了度化众生而产生应化身的种种差别,释迦牟尼佛要在娑婆世界中,以一个应化身度化众生是不足够的,所以佛要有千百亿化身。因此,经典上就称佛为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说法,在报身净土中也说法。佛在人间示现八十岁,说法四十五年就入灭,但是在报身净土中的佛还在说法,乃至于在其他的太阳系、世界中的众生因缘成熟,佛就以应化身成佛来度化他们。我们对佛的概念要弄清楚,佛在娑婆世界绝对不是以一种身相来度化众生。

  《普贤行愿品》是属于《华严经》中最后的《入法界品》,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第一参拜文殊师利菩萨,最后参拜普贤菩萨。也就是说,《普贤行愿品》是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最后一参。

  入法界:佛随着众生的因缘成熟,而出现应化身、报身,它属于因果成就的。因果所成就的法是有生、有灭的,不是永恒的。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下一位降生人间成佛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又有其业力因果,也在娑婆世界的最高的天成就佛的报身。因此,我们不能以佛的应化身、报身来看佛,因为佛并不是以这些身相为身。佛除了有应化身、报身外,还有法身。所谓法身,根据小乘佛教的说法,佛以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的功德累积成就其法身,但是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佛以法界为身,其含义是:众生迷惑,执著在身体里活动,好像人,就执著在人的身、心中活动,但是人体上的细菌,就执著它的身体,在人的身体里面活动。佛说人身是一个虫窝,很多细菌在里面生活,那些细菌就以人的身体当成它们的世间,以它身上的细胞所组成的身体,认为是它的身;人就执著身体是我们的身,乃至江神、河神、树神等,则以其他的方式或其他的物质为身。人是因为过去业报的因缘成熟,有种种心念,在其种种心念的推动下,就显现如此的身。当因缘了结了,又去认取另外一个业报,出现另外一个身。我们是以这样的身,来作为对身的认同。大菩萨能够分身,如佛在忉利天中讲《地藏菩萨本

  愿经》中说: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佛就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即是所有的分身地藏菩萨合成一个身后,佛就为地藏菩萨讲佛法。大菩萨们有无数无量无边的分身去度化众生,而这些分身各有不同的身份和形相。好像《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说:"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即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就现什么身。如此分身无数的大菩萨,绝对不会以我们这样的人身为身;众生迷惑就以现前这个会说话、有活动的身体为身。佛彻底圆满觉悟世间的真理后,就知道人身并不是真正的身,也没有所谓的身体可得;没有了这个执著,佛的心念就可以遍任何地方,显现佛的身。那么,我们就说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其实法身并不是遍一切处,而是遍一切处法身都能显现佛的应化身和报身。法身是没有场所、没有方向,这个叫做法界。法界是世间种种法的变化,都有它们的来源。在这些变化中所产生的种种形相,众生执著变化里面有能知的心、所知的境,以能知的心,认知所知的境,才是他的境界。如此,我们就不认识能知的心、所知的境都是如幻如化的。如果一个人放下了能知的心、所知的境的执著,就知道六根所知的一切境界都是不实在的,原来这一切都是法界的作用。

  《普贤行愿品》是善财童子为了了解佛的境界,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所谓佛的境界,就是佛的法身境界--法界。法身不是我们六根境界语言所能解释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有以法界为身的法身。在法界中,没有所谓生死、没有所谓涅槃可得,一切幻化、变化,总称为法界心的变化,也叫做心、法界心、法界,这就是佛非常殊胜的功德。佛认识到法界的法身,因此,就不受到时间、空间的约束,能够出现在任何地方;我们众生对于法界的变化,即一切不同的心念、不同的境界,心迷惑,对它产生执著,认为有心、有境,认为我生活在现有的世间里。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就要知道此世间是心造作出来的。如果你读《华严经》,里面就有一个很著名的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我们现前的一切,是自己的心造作

  出来的。在这造作期间,产生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然后以能知的心,当成现在的心。其实,现在的心是迷惑、业力造成的心,现在的境界也是迷惑、业力造成的境界,并不是佛所觉悟的法界的心。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后,才来理解佛的不可思议,这样比较恰当。

  (五)译者

  唐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唐:是在中国唐朝贞元年间。凡通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都称为三藏法师。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此是译经师的德号。法师本是北印度罽宾国人,后来前来中国弘法利生。法师奉当时皇帝的诏敕而译,这表示翻译的郑重。

  (六)总释经文

  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因为这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所以开头没有"如是我闻"四个字。"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是前一品,普贤菩萨称叹佛的胜功德以后,接下来,就是《普贤行愿品》。

  "摩訶萨"是"大"的意思;"菩萨摩訶萨"是大菩萨。菩萨被称为"摩訶萨",最少是十地菩萨,即要成佛的大菩萨。"称叹"是称扬赞叹,"如来"是佛,"胜功德"是殊胜的功德,在《普贤行愿品》后面的偈语中就有称叹佛的殊胜功德:佛能够在一个毛孔内放光,光中出现一个佛的世界,身上无数的毛孔放无数的光,就出现无数的佛世界,这样的不可思议境界。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并不是我们人类所能知道的。因此,

  我们有机缘听闻到《普贤行愿品》,一般上就要以"信"来入。人信佛法有二种:一、以智来入,即以智慧分析、了解来相信佛法;二、以信来入,即以相信佛说的话来入,也就是以圣言量来信仰佛法。《普贤行愿品》中所阐述的佛法义理都超越人的知识、人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以信来入。比如前面我讲过深海中的鱼,绝不知道陆地上的人是怎样过生活的。如果有一只海龟爬上岸来下蛋,看到一种众生叫做"人",是用脚来走路,会爬树,它回到深海中告诉鱼儿,那么,那些鱼儿只能凭着信来入。因为它们没有能力去接触,去了解,只能凭着海龟所讲的话而来相信。同样的,在佛陀所诠释的教法中,就有一类的佛法是超越人类的境界,我们只能先信,信了之后去修,修完成了某一定的道业后,就可以证实。

  有些佛教徒强调人间佛教,其实佛不只在人间度化众生,佛教不只是人间的佛教。相信人间佛教的人,就没办法相信某些菩萨的境界。因此,南传佛教就不信《普贤行愿品》,但是南传经典中有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母胎中就放光了,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都看到。从这点说明,佛绝对不是"人"来成佛!依据大乘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一出世,有很多天人欢庆,当时佛就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我是佛。那么,讲这句话的人不用再修行了,所以佛从兜率天来人间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灭都是在演一场戏。也就是说,佛并不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出家、修道而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但是有很多学者、南传佛教的信仰者,认为佛是人来成佛,这样,就没有办法信《普贤行愿品》了。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普贤行愿品》绝对是先以信来入的。

  如来的殊胜功德:以人间佛教来说,佛从无量劫以来修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八不共法,身口意无失、一切种智等等,但是以大乘经典来说,佛不只有以上的功德,佛还能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任何地方,随着因缘示现成佛;佛能在任何时候,于一念中把过去、现在、未来全都看完。不只如此,佛的功德还能变化世间。如上个星期所说,不可思议菩萨能将一个世界踢到另一个世界去,而那里的众生还不知

  道。这些就是普贤菩萨所称叹的,但是这是前一品,没有阐述,我只在此略说。

  "普贤菩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财是怎么样的人呢?在印度的福城,有一位很尊贵、很富有、有智慧的长者,大家称他为福德长者。长者在晚年得了一位爱子,名叫做善财。善财童子这个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当母亲怀他的时候,家里就出现很多财宝;他出生的时候,有更多的珍珠财宝从地下涌出来,这是他所修的功德所形成的。孩子呱呱落地后,长者请一位相士来替儿子看相,相士看了认为这孩子是个有大福德的人,应取名善财。佛的阿罗汉弟子--须菩提在出世时,也有这样的现象:母亲怀他时,家中的财宝全都不见了;当他出生时,财宝又全都失而复得。善财童子从久远劫来修行菩萨道,到处参学,他第一位参学的是文殊师利菩萨,然后文殊师利菩萨介绍他去亲近另外一位善知识,于是善财开始走上参访善知识的生涯!善财如此参拜了各个不同的善知识,了解菩萨修行的法门,最后参访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先为他赞叹佛的殊胜功德,然后再继续为他说法,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普贤菩萨再教他修十种广大行愿。就是说,普贤十大行愿是一位初学菩萨道,直到成佛之前的菩萨,都能修习的法门,并不是专给大菩萨修的。

  大乘佛教相信有无量的世界、有无量的佛。在这无量的世界中,有一个娑婆世界,即释迦牟尼佛成佛的世界,就具有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娑婆世界的佛要度化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众生。在三千大千世界以外,还有其他的佛世界,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重又一重,很宏大、复杂的。"假使十方一切诸佛",十方是: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维),上和下。即是在现前娑婆世界以外,十方一切诸佛都在赞叹其他佛的殊胜功德,这也包括释迦牟尼佛在赞叹其他世界的佛,因此,我们才有机缘听闻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如果佛不阐述,我们人类根本没有能力知道,乃至阿罗汉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阿罗汉所知的范围无法超越一个娑婆世界。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即使诸佛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大劫,如此长的时间来赞叹其他佛的功德,都没办法穷尽。

  "不可说不可说"有两个意思:一、一直讲都讲不完;二、真的说不出来,言语说不清楚的,即在我们人类的思想里,没办法了解。就是说,佛法里的不可说是能够了解的,但是不是人类的思维所能了解的,因为人类的思维只能了解人类所说的话。这里的不可说是不能用人类的思维来了解的意思,比如佛法说"世间不是真实的"、"无我"等道理。如果可以用思维全面了解佛法,那么,学习佛法就没有闻、思、修,即先听闻佛法而生起闻慧,然后思维佛法而生起思慧,最后经过修行生起真正明白佛法的修慧的次第了。大乘经典所说的

  "不可说"又有两种意思:一、数目不可说;二、其所说的境界,不是我们人的思维能够知道,而是要到达那个境界,自然知道。

  "劫"是代表时间,"一劫"是以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来算的。根据佛法说,娑婆世界的人寿会增长,会减短,最初的人寿有八万四千岁。可是由于人心的每况愈下,就每过一百年,减少一岁,如是一直替减到人寿十岁,是为减劫。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各自觉得,这样长期下去,总归不是办法,于是回心向善。因为人心向善,人的寿命渐增,即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如是一直替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是为增劫。如此一增一减,总共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合起来,成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劫。这样计算起来,一个大劫的时间是很长的。人类的寿命从八万四千岁减到一百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人间示现成佛。人类的寿命会继续减到十岁,然后会再增加,一直增加到二万多岁的时候,弥勒菩萨降生人间示现成佛。在这一增、一减,如此变化的悠久岁月中,诸佛赞叹其他诸佛的殊胜功德,都说不完。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如果要成就这些功德门,就应该修习普贤十大行愿。

  一、正说大愿

  经文: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从凡夫开始发菩提心时,是以观想、想象来修习,最后就成就了。当其成就的时候,就类似众生完成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一样,那就是,当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时,就能够立刻供养十方世界的一切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有这样的境界,是我们南赡部洲的人很难想象的,那么,我们只好凭信入,然后去修。开始修时就凭观想,为了成就观想,就要打破现前的世界观,不然就会对观想生起怀疑,因为普贤菩萨的功德力,他能够在十方诸佛的面前现身,而且每一身一礼就能够礼拜十方诸佛。如果你认为想象是能够做到,但是实际上真的是办不到的,那么,你的信心就不足了。

  关于这一点,让我们先来谈论普贤菩萨和我们的世界观:我们是人,业报里带来人的眼睛,其能力太有限了,看不到远处的东西,就凭借望远镜来看;望远镜看不到,就用更大的无线电望远镜,用测量电波的方式来看。人的眼睛看不到很微小的东西,就用放大镜来看;再看不到的时候,就用显微镜;显微镜看不到的时候,就用电子显微镜,可见人的眼睛太差了!如果一个人通过修行,得到了天眼通,不管多大、多小、多远、多近,他都能够看到,这是天眼的功德。所以说,如果你有天眼,要看地球上新加坡的背后是什么,就能够看到。人的肉眼,墙壁挡住就看不到了。如果有天眼的人,能看穿墙壁,看到墙壁后面的东西,这就是天眼的境界。我们人类从出生以来,就相信眼睛所见、耳朵所闻,所有的知识都以眼睛所见、耳朵所闻来确定其真假,这不是很愚痴吗?

  虽然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各个器官的能力有缺陷,但是人类有智慧,可凭借着各种仪器来观察,还是可以见到眼睛所不能见到的东西、耳朵所不能听到的声音,但是这还是很有限的!我们眼睛看的光线是有范围的,所能看的光谱从光带较低的红色,到最高的紫色。红色以外的红外线,紫色以外的紫外线,我们就看不到,人的眼睛太局限了,我们竟然相信眼睛、耳朵的所见、所闻!世界就是这么样吗?这世间不只是如此喔!

  根据佛法说,人的生活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众生和我们同住,比方说鬼道众生,你现在所坐的椅子,可能是一个鬼坐的喔!你听了很可能被吓坏喔!因为你有你的六根、六识,它有它的六根、六识,你的六根的知觉没办法知道它的存在,因此,你们两个相安无事。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我关起房门来,偷偷做一件事,只有天知、地知、我知,就没第四者知,不一定喔!可能旁边有一个鬼知道。

  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给你们听:有一次,我带一群佛教徒去印度朝圣,在一个旅馆里闹鬼,我的一个学生有阴阳眼,能够看到鬼,她在旅店里洗澡,有一个好色鬼在看她脱衣洗澡,她很气煞,但是我看不到,你看不到,大家很安心的冲凉洗澡。意思是说,你看不到,但是有人看到,那么,你看不到,不要说没有。这样的一个鬼道众生与你同住,你竟然看不到,就是因为你的眼睛,只能看到红外线与紫外线之间的光线而已。我们的耳朵所能听到声音的频率也有限,一般上,听觉最好的人,只能听到每秒振动二十次的最低音,以及每秒振动一万五千次的最高音,超出此极限的超声波,我们听不到。现在市场上有售卖一种超声波驱蚊器,你们知道吗?蝙蝠的眼睛只能看到几尺之内的东西,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它的耳朵听得到;超声波非常集中地反射回来,它就知道距离有多远,蝙蝠就是靠超声波来飞行的。我们听不到超声波,如果走进蝙蝠洞里,里面是寂静无声、静悄悄的;如果拿着一个超声波测量器,就会知道里面是很吵杂的。

  根据佛法说,我们身体接触物质也有范围,人的肉身物质是我们人身的物质,天人身体的物质比我们人身体的物质还要

  轻,鬼道众生也有其身体的物质,因为它们的物质和我们的不一样,所以我们就没办法摸到它、没办法听到它、没办法看到它,但是这不等于没有。所以佛说,千万不要相信眼睛、耳朵告诉你的一切,是不准确的。我说这些的用意,是要打破你的执著,打破你现前所认识的境界。你的能力既然这么有限,还认同它,那不是很可笑吗?佛说世间重重无尽,以佛的能力能够出现在任何的地方;佛的一个念头,能够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这些都是人类认为不可能的事。我会陆续再解释这些现象,让你们慢慢开阔眼界。

  刚才已经说过,天眼能够看见任何大小的事物,有天眼的人,你身上的一个细胞,他要看都能看到,不需要靠望远镜或显微镜。有些人今生通过修禅定,加上过去的业报功德殊胜,就有天眼这种能力出现;印度有很多外道,他们就有天眼。神通除了天眼通以外,还有:

  1、他心通:能够知道其他众生之所想、所念。

  2、神境通:能变多为一,一为多;大为小,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所障碍,且能凌空飞行自在,来去无碍。

  3、天耳通:能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4、宿命通:"宿"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处来。

  5、漏尽通:"漏"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这些都超越了人的能力。前五通外道也能修获,漏尽通是佛与一切阿罗汉必有;六神通有深浅不同,唯有佛才能究竟圆满。

  现在要为你们讲解的《普贤行愿品》中所教导的修法、所观想的境界,就超越我们人类的能力。佛说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等时间的观念,是我们众生迷惑的境界的一种认识。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不但是不可得,对于那些神通自在的大菩萨们,能够把过去、现在、未来颠倒过来,也能够把它们挤在一念里出现,这又是我们不能想象的。我们认为时间是一分、一秒不断地向前进,这些都是错误的。这究

  竟是怎么一回事?

  让我们先来看"业"。我们大家都是佛教徒,相信业力因果,那就无需我再费唇舌来说明。我们众生造了无量无边的业,有很多的业力果报,今天眼前所见到的一切,这包括了我们的身体、心念、烦恼,现在拥有的智慧、能力,所坐的椅子以及所看到的佛像,都是我们过去业力果报所成就,以及现世所做的无量无边的种种业所带来的。我们有这样多的业,为什么不是一下子全都出现?那就跟我们的执著有关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如果有一个人很喜欢一样东西,当那样东西在他的眼前出现的时候,期间必然有一段非常短促的时间,他被那样东西迷住,什么都不知道,只在那边想着有关那样东西的事物。这就好像当你们来到净名佛学社时,看到这尊佛像,当时什么都没想,整个心全都投入在其中,只想有关这尊佛像的事。这事件说明,我们众生在每一念里都执取现前境界,思维、回忆与它有关的事物,其他的事就不去注意了。这些境界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就形成了你生活中的一天、一月和一年,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去,这就是业的显现。如果我们都相信眼前的果报,所享用的、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业报所带来的话,你就必须相信现前的每一念,每一刹那的境界,就是业的显现。业的如此显现,让我们觉得我们生活在世间,然后就以为真的有世间。

  根据佛说,世间是一个幻相,我们自以为是真的。当心如此迷惑时,佛以做梦来形容,一个人在梦中所见都以为是真的,梦醒时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场梦。这场梦不能说是有,也不能说是没有,但是却很肯定的是,这场梦是心在作用而显现,不是有个真实的境像。那么,我们现前的世间是心在作用,而业报使到我们的心在现前的境界中作用。我们有无量无边的业,心去捕抓这些业使它现前,然后就认为这就是我们的现在。以佛法来说,我们现前所见的一切,并不完全是我们的现在。很简单,以我现前来说,我现在坐在这里,等一下就回精舍了;回精舍后,就看到我要睡觉的那张床。现在那张床还在吗?大家都认为还在。它虽然不在我现前的境界,但是它还在作用中。你无量无边的业也就是如此,它们都在

  作用中,但是并不在你现前的境界。我们的心将业兑现时,作了选择,执著要看的东西,它就去看,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了你一分、一秒的生活。而你每一分、每一秒现前的境界,只不过是你在业里面,拿一部分来眼前看,就认为这才是你的生活、你的现在。所以现在你拿这边的境界来看,等一下,你拿家里那张床来看。如果你不拿来看的时候,那张床还是活动的。就是这么一回事,但是你并不是这样看,你是说,下课了,你从这里回家,然后睡在那张床上。如果你放下对这个业现前境界的执著,就有能力在一念之中,看完所有业的境界。就是说,因为你一直捕抓现前的境界,认为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就不承认自己有能力一下子看完所有的业。

  以佛来说,佛能够一念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法,而我们也有此能力,但是我们一直执迷在现前境界里,以为这才是,其他的不是。如果你明白了此原理,以后你在修普贤十大行愿时,你要相信你的心有此能力,你的观想能够成就,以后你一念就能够出现在十方佛的面前。因为这些都在你的业境界中,只要你不执著其中某个,它们就可以全都出现。有些人有宿命通,能够知道人的前世,这是因为他能够不去执著现前的境界,去拿其他时间的境界来看。此道理很简单,一点也不玄妙,整个关键是我们执著现前的每一念,把它们当成是真实的,其他的被我们排挤掉。虽然你把它们排挤掉,但是它们仍然在我们的业里、心里继续活动。

  比方说,有些修弥陀净土法门的人,在此念阿弥陀佛,观想极乐世界,其实当他那样做时,其心是在造与极乐世界相关的业,然后在极乐世界的境界中,当时他的莲花就慢慢地生长。如果他修得够好,当他临命终时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就开了。也就是说,当他往生极乐世界时莲花已经开了的话,肯定那朵莲花不是忽然来的,而是他在娑婆世界的时候用心慢慢地种的。你看,他竟然能够在娑婆世界慢慢地种极乐世界的那朵莲花,奇怪吗?其实也没什么奇怪,都是在心里做。如此修行成就后,他拿现前的境界来看,看到极乐世界那朵莲花,他就出生了。喔,就是那么一回事!

  你今生在新加坡出世、新加坡的境界、你的母亲、你母亲怀胎、你在母亲的胎里、你出世……是不是等你出世后,这些境界才出现呢?也不是。让我们把它们颠倒来看:现在你在这里做人,假设明年你死了,在另外一个地方出世,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事,就在影响着你明年出世的行为--你的父母亲互相认识了、布置新房、筹备婚礼、举行婚礼、准备生子、时间到你就出世……这一切行为都跟你的业有关系,到时你就投胎,出生在新加坡了。也就是说,你出世的那一天,不过是你拿无量的业海中,跟你父母有关的境界来看,在这之前你不看他们怎样生活。我们现在只看这个佛堂,其他的不看,一个有神通的人就能够看,我们执迷在里面就看不到。如果你相信你的心、你无量无边的业、心念的种种作用,是能够随时任选一个境界来看的,但是你迷惑、执著,只看眼前的一切,认为这才是真实,因此,你认为有很多东西不可能。

  根据佛说,佛、众生与心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华严经》更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众生心的作用跟佛心的作用,都是同样心的作用,是没差别的。因此,佛说你也能够跟佛一样修行、证悟,所以当我们具有这样的信心,《普贤行愿品》里所讲的一些观想的做法,你就可以去修、去做,这样你就可以成就。千万不要说:"哎哟!这是假想的,这是幻想的,不懂是真是假的!"我们要相信一切都是心做成的,不要产生怀疑!

  普贤菩萨从开始发心修行,直到成为法身大士(即要成佛的菩萨),都在修习这十大行愿。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在这十大行愿中,有"行"和"愿"两件事:"行"是要努力去实践实行,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愿"是心中的志愿,即心想要完成的事情。

  经文: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问:"大圣,什么是礼敬諸佛,乃至普皆回向?"

  二、个别解释大愿

  1、礼敬诸佛

  经文: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第一大行愿--礼敬诸佛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礼敬,就是好像现今莘莘学子在学校修学世间的学识,上课时向老师说的三部曲--起立、行礼、坐下中的"行礼",这是学校教育中德智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敬礼。古代人们要向老师学习手艺或知识,除了要供奉老师外,同时还要虔诚地礼敬老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如此恭敬地敬礼老师。古代人尊师重道,学习佛法时,就更加虔诚地礼敬法师;现代修学佛法者,对于礼敬法师根本就谈不上。有些自以为学问很好、受高深教育的大学生、学习了很多佛法的大居士,认为出家人算得了什么,在这一类居士的心目中只礼敬佛,除佛以外,就全都没值得他礼敬的了。

  为什么我们要礼敬诸佛?我们世间人心中感激一个人,或是感激一些鬼神,都会去拜,去礼敬。那么,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不但对佛要有恭敬心,更要生起非常感激的心来礼敬佛。为什么?因为佛经无量劫修苦行悟道,都是为了众生;佛降生人间是非常难得的;佛的种种功德、德行、智慧使到我们都想顶礼佛,我们要以此种心情来礼敬佛。对于礼敬诸佛,我们要认识到也有些人去到庙里看到什么都拜,他们拜佛、菩萨、鬼神的心是一律平等的,他们礼敬有神通,超过人能力的鬼神,如此的敬礼者,是不包括在学习普贤行愿之数。

  修学普贤行愿者,最基本最基本的条件,即是要发菩提心、发愿、成佛、度化众生。如果这些都还没做到,他就不可能有心要修习普贤行愿。一个人既然发菩提心要成佛、度化众

  生,必然对佛菩萨有相当的了解,那么,他以了解所生起的恭敬心的礼敬,并不是一般那些迷神通者那样的礼敬。所以我们每次一到佛堂,看到佛像就一心一意地顶礼。我们是以尊敬老师,尊敬佛的品德的心情来礼敬。如此礼敬时,身口意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起源于印度,流传到世界各国后,基于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而以不同的方式礼敬佛。中国佛教徒礼敬佛时,是站着合掌于胸前,拜下去,然后站起来,如此三拜后,还来个问讯;藏传佛教是以五体投地,整个身体扑在地上,手伸出去接佛的足,如此顶礼佛,叫做大礼拜;南传佛教是以跪着,然后拜下去,不站起来,如此三拜顶礼佛。

  根据佛经的记载,最恭敬的是藏传礼佛的方式,甚至头发都要铺在地上,让佛踏在上面走过。古代的男、女都留长头发,所以他们有这样的条件来礼敬佛;同时,要以最恭敬的大礼拜方式来礼敬佛,也要有场地空间,新加坡的庙堂都很小,以中国佛教的方式来礼敬佛就可以了。这些都是礼敬佛时身体的行为。

  我们去庙堂看见佛像,在礼敬佛时,口中要念: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同时还要观想佛站在我们的面前,然后才顶礼下去,并不是礼敬那尊佛像,这样才算完成了礼敬佛的身口意的仪轨,这是正信佛教徒所必须知道的,但是以这样的方式礼敬诸佛,跟以下的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礼敬诸佛完全不一样。

  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我在开始礼敬佛时,知道所礼敬的并不是眼前这一佛而已;我的礼敬是非常广大的,从法界开始,礼尽佛在人间示现的应化身、摩醯首罗天宫的庄严报身净土中的报身和法界中的法身。

  有人说法界就是心,即众生的心、佛的心,一切心都没有差别,它显现世间的万法,称为法界心,也称为法界一心,有

  些人把它称为一真法界。法界之意是:一切法都从那边显现出来,好像眼根所对的外境叫做色尘,眼根也叫做眼界,色尘也叫做色界;从中生起眼识,这样去知道世间。法界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法,也包括了佛、凡夫、世间一切物质。它们全都是从法界中显现出来,显现中有种种虚空、空间、种种物质、种种众生、若干等心。

  现在我所礼敬的是从法界所变化出的无量无边的虚空界中的无数过去、现在、未来的佛,称为十方三世诸佛,无数的佛土中有无数的佛。

  经文: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我以普贤十大行愿的愿力,心非常决定、肯定的相信,而且了解、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如对目前",法界中的虚空界,虚空界中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一切佛土中的佛世尊,就像全都出现在他的眼前一模一样。这是普贤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凡夫的眼睛一次只能看一个界。比方说,如果现在我们的眼睛看眼前的东西,就没办法看太空的东西,没办法看显微镜里的东西,即只能看现前的境界;有神通的人眼前能够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同时也能够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好像有些人在一个地方看到鬼,我们却没有看到,这其实就是等于说,他的眼睛除了看到我们的眼界所看的境界以外,还能看到我们眼界所看不到的另外境界;这显示他的眼睛能够看到一个界以上的境界。有些人的神通能够看穿墙壁,看到很远的地方,那他的境界就更广了。现在,普贤菩萨的境界就是在眼前所有十方虚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都现前。这种情形是可以发生的,只是众生迷惑办不到。

  好像,当你一心一意很投入地看电影,银幕上的影像就是你现前的境界,在那个时候,旁边的人在做什么,你都不知道,但是有一些人可以很专心地看戏,又可以注意身边的事物。我用这个例子,比喻他们看到了两个境界。这个比喻虽然是

  不恰当的,但是让你了解:当你一心投到银幕上的时候,你忘记身边的境界,你只知道银幕上的境界;当你不专注在银幕上的时候,你同时就可以看两方面的事物。我们众生的业报,使到我们都没有看过去无量的业的境界,只专注看现在所看的境界。我们不相信能够知道现在以外的境界,因为我们的心执著现前的境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普贤菩萨没有这些执著,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那他的心就不执著,也不以眼前的某一个境界为界了。

  再打个比喻:当你走过卖电器的商店,有三架电视机播放第八波道、第五波道、首选波道的节目,你一眼看过去都知道这三个波道的节目的存在,但是我们众生的业力,如果你要专心观看,只能观看一个波道的节目;如果我们想要同时观看三个波道的节目,是办不到的。因为我们的业习执著而办不到,所以我们对现前境界也是办不到,只能看一个境界,而我们不知道只要放下我们的业习执著就办得到。所以我们要相信普贤菩萨说: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为什么?因为当我们礼敬佛,并不是礼敬眼前那尊佛的塑像,而是观想佛出现在我们的前面,然后礼敬。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我们平时在礼敬时,每次只观想某一佛而已,如果你要修普贤十大行愿,就要一次观想所有十方三世诸佛都出现在我们前面,我们不要参杂其他的念头,一心专注地,恭敬至诚地,以清净的身语意业,经常不断地修习礼敬诸佛。

  经文: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极微尘数,是有如原子那么多的数目,就是无量无数的意思。我先观想现出无量无数的佛世界,然后观想我出现在无量无数的佛面前;在每一佛的面前,出现无量无数的我,每一个我在礼敬无量无数的佛,就是以这样广大的境界来礼敬诸佛。这是普贤行愿所要行的礼敬诸佛。

  经文: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修学普贤十大愿王的人,要做到在所有的虚空界都去礼敬诸佛,都去完成这个行愿;因为虚空界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我这个礼敬诸佛的行愿都到无量无边的世界去做。其实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不管你是菩萨,或是刚发菩提心的凡夫,不管你到任何地方,都要完成这个礼敬诸佛的行愿。

  经文: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

  乃至有众生的地方,我也要做这个礼敬,到没有众生的地方为止,乃至没有众生出现了,众生烦恼尽,乃至没有烦恼众生的地方,我礼敬诸佛的行愿才完成。意思是,我修习普贤十大愿中的礼敬诸佛,原意是为了成佛救度众生,因此,我的心愿是一心一意要到任何有众生、有烦恼的地方修习这普贤十大愿。

  经文: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不管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有众生的地方,我都要去实践普贤十大愿,乃至于有众生造业、众生有烦恼的地方,我都要去实践普贤十大愿。这样的一个愿望,从凡夫发菩提心开始,是一种观想,如果修到普贤菩萨的境界,即修到完成普贤菩萨的德行时,就不只是观想,愿力就结果,真的能够做到了。我们要有信心,自认也能这样礼敬诸佛,以后就可以完成普贤菩萨的境界。因此,普贤菩萨说,一定要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你们生起坚固的信心,我再为你们重复解释所谓境界的问题。

  依据《华严经》的说法,所谓的佛、菩萨、阿罗汉、凡夫都是我们的心造作的。我们的心去作佛、菩萨、阿罗汉、凡夫,

  同时心也显现其所作的那个境界里的一切境像。这一切在我们凡夫的感觉中,都是过去业力显现。因为我们凡夫迷惑,只执著某一道业,在里面完成一生。我们执著眼前的境界,是属于空间、物质里面的境界。佛、菩萨、阿罗汉再也不执著眼前的境界,就知道一切都是心所幻化变出来的;这个能变化的心,是没有分你、我、他的。这没有界限的心,是诸佛、菩萨,乃至凡夫都具有,而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一个心即是法界,从法界幻化出佛、菩萨、阿罗汉、凡夫,还有他们的境界;本是一片光明幻化,有如电影中的光影变化其中本无时间、空间及人我的差别。阿罗汉不再执著虚幻的境界,心就回归常寂光土,在一片光明中,没有分你、我、他,他也不再执著虚空境界,那个时候,阿罗汉就在涅槃的常寂光土里。因为阿罗汉害怕虚空界里的生死轮回,他就呆在常寂光土里,再也不幻化了。佛和阿罗汉一样,也在常寂光土里,即在一片种种光明中,但是佛非常清楚,在这片光明中可以变化出种种境界,就在幻化的种种境界中示现度化众生。因此,佛就可以随其所幻化的光明中去度化众生,这是佛不执著在常寂光土、虚空界里,佛知道一切都是心的变化,就在这光明变化里,示现种种度化众生的事业,而这种行为,这种度化众生的方式,佛的心是如如不动的,佛并没有跑进我们迷惑在其中而以为实有的虚空界里,此即是佛的不可思议境界。菩萨则在虚空界与常寂光土的境界中两头跑,还不能像佛那样能在常寂光土内如如不动的示现,这是菩萨的道行不够。因为他们的道行高低不一样,有种种差别,他们所了解的境界就不一样,这就是《华严经》里所说的种种境界。

  《华严经》说,佛的不可思议境界就是在光明中变化,所以佛要让一些初发心的菩萨知道,就在他们面前放光,每一道光中出现不同的佛土,让菩萨看到佛在佛土里度化众生。当菩萨的某些障碍没有了,就看到佛放光。其实,佛是无时无刻都在光中度化众生,而我们众生看不到,这是境界的差别。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要相信我们有这样的能力,也有与佛一样的光明,我们现在就在光明中,看到现前的世界,只不过我们执著在这个世界罢了。如果你要修行普贤菩萨的十大

  行愿中的礼敬诸佛,就要有此信心,观想你能够变化无量无数的身出现在佛的面前,礼敬无尽无数的佛,这样就可修到普贤菩萨的境界;反之,则办不到了。

  关于"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又关系到众生的因缘,有些众生听了不信,有些众生相信,但认为办不到,那就很难修习了。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一愿就说"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绝对是如此,因为这是真实的境界。你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那就办不到,所以你一定要绝对相信心有变现一切的能力。当我们造业来做人的时候,就是心里业的显现、变现出来的;当我们造恶业,受到地狱的果报也是我们的心显现出来的。现在你所看到的一切,其实是你执著的心的显现,可是你不了解心有能力让你看到这个样子。如果你相信你无量劫以来生死轮回,其实就等于相信你的心无量劫以来变化出无量无边的事。你的业就是你个人的心,它跟别人无关。你的心在变化、在做,可见你的心能变天、变地狱、变人间等各种众生。你看它多了不起、多厉害,你竟然不相信它!那你又说你相信业力、因果、轮回,真是矛盾!所以你要绝对相信,这就是你的心造作的。心虽然有此能力,但是又迷惑,认为不是它做的,它认为眼前的境界不是它显现的。其实我们眼前的一切境界,就是业力所现前;业力就是我们的心,离开心,业力就无法运作。所以我们要深心相信,心具备此能力,是我们迷惑认为不能。由此可见,我们的心能够变现过去无量劫、未来无量劫、现在的一切,心能变现三世。很多人梦见过去世的事情,这是因为在做梦时没有执著眼前是真的,就能随意的显现。梦也是心的变化,在你的梦中可以清清楚楚地出现儿时的境界,可见在梦中心比较自由,因为它没有加上今生学来的知识。你从小到大学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束缚、欺骗、套死了你。所以你从今生的梦中,也可看到心的自在变化,但是你认为梦是假的。尽管是假的,也是你的心变的;你认为眼前的东西是真,其实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存在,全都是心变的。因此,你要深心地承认心有显现一切境界的能力,然后,深信心能够让你在所有佛的面前出现,礼敬一切佛。

  这是很难很难相信的境界,让我再为你们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们相信科学说的万有引力,地球吸引月亮,其实是地球吸引着月亮上的所有物质,月亮上的每一个东西都被地球吸引;月亮吸引地球,是月亮吸引着地球上的所有物质;反过来说,地球上的每一个物质吸引着月亮;更进一步地说,地球上的每一个物质,在吸引着月亮上所有的物质。换句话说,你身上的一个细胞,在吸引着月亮上所有的物质。物质与物质之间,如身上一个小小的细胞,就能够吸引着无量无边的物质;心念与心念间更不用谈,我们的心念能够影响所有众生的心,所有众生的心念也影响着我们的心念。因此,我们才互相有业的联系,才会见面。所以我们的心可以遍布所有众生的心。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细胞所发出的吸引力,遍布所有的物质,我们动一个心念,也能够影响所有众生的心,但是我们不知道。经典说,我们动一个心念,佛都有能力知道。并非唯有佛能够,是心本来有如此的力量,只是迷者无法用此能力。所以你要绝对深信:我现在动一个念头,观想我现出无量无数的身,在无量无数的佛面前,礼敬无量无数的佛。我们应该以这样的信心来修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中的礼敬诸佛。我们凡夫迷惑,以为不可能有此境界。

  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说,我们所做的亏心事,都逃不过头上三尺的神明。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也都要相信,我们做任何事,佛要知道都能知道,逃不过佛的一切智。

  经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以普贤行愿之力,面对佛陀而行礼敬时,念念相续,没有间断,不会在身语意业上觉得疲厌。

  2、称赞如来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二愿是称赞如来。上一回所讲的第一行愿是以重重无尽、很广大的境界来礼敬诸佛,现在所讲的第二行愿是以无量无边很微小的境界来称赞如来。

  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所谓极微,是佛法中以印度人的观念,建立起组成世间物质的最小单位;以现代人的知识来说,即是原子。海会的"海",是形容众多的意思;如同一滴一滴的水会合而成大海一样。

  在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世界,每一个世界中有无量无边的极微,在这最小的一一尘中,都有无量无边佛的世间,在无量无边佛的世间,都有无量无边的佛,而在无量无边的佛所,都有无量无数的菩萨众围绕着佛。

  经文: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我以普贤菩萨行愿非常深信的心,非常殊胜地明白了解,没有怀疑,确定、肯定心中知道就是如此。

  关于世间的现象,在小乘的教法中,认为世间只有娑婆世界,没有他方世界;娑婆世界中只有释迦牟尼佛,而且佛会入灭。在大乘教法中,认为世间不只有娑婆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佛世界,每个世界中的无量无边的佛都不曾入灭,与这些佛有因缘的众生就可遇到、见到佛。在小乘的教法中,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极微,而极微是不可再分割的。世间人认为把极小的单位分割,就成为更小。但是大乘教法说,在最小的极微中,可以显现极大的境界,即在极小中可包含极大。也就是说,很大的可以包含很小的事物,很小的境界可以包含无量无边很大的境界,大跟小互相包含。这样的境界,不是一

  般世间的凡夫所能知,也不是阿罗汉所能知,只有大菩萨才能真正的见到、知道。虽是如此,并不是绝对不可知,在小乘的《阿含经》中记载:有些身躯很大的天人站在海中,海水只不过到它的膝盖而已,这样巨大的天人,可住在很小的锥头里。就是说,一个身形巨大的天人,可以住在人类眼中所看到的锥头那么小的点里。当它住进去时,并不认为小,却恰恰好。

  佛在戒律中制定,比丘不可以随便拔草、踏草地,但是这绝对不是一般平平的草地,而是没有人烟、草长得比较高的草丛。因为有很多鬼神把草丛当为村落,住在草丛里面,比丘拔草有时会破坏鬼神村。当它们出来时,身体比草丛还高大,所以说,这类的众生所看到的境界,跟我们人所见不同,它们看草和人类所见不同,草对它们来说并不小,它们可以住进去。这就说明这样的境界,在小乘的经典里有记载,在戒律里也有讲到,但是我们凡夫以自己眼睛的境界来说,眼睛看到很小的就是很小,看到很大的就是很大,小的不能容纳大的,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境界,事实并不是如此,可能刚好相反。我们看这是一间雄伟壮观的佛堂,另一个众生很有可能看到这间佛堂是在一根草里面。

  根据大乘的说法,众生依各自的六根,所看到世间的各种境界是不一样,虽然大家住在一起,但是都不知道对方的境界。此处经文说,在一粒微尘中,就能容纳一个世间。也就是说,有如一个原子那样小的微尘中,就可以出现一个世间。比方说,一个原子受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加给它的力量的影响,这么小的原子也在影响着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我们有能力、智慧,就能够在一个原子里面,观察三千大千世界对它影响的力量,从中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力量。只是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说不能,没有这一回事。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相信就在一个原子里面,可以观察到三千大千世界。

  现在再倒回来看人,人是一种古怪的动物,现在科学家将破解生命密码,清楚了解人类每个基因(gene)的生物化学组成。生物细胞中都含有所谓的染色体(chromosome),它包

  含着决定细胞如何发展的遗传物质,称为基因体。染色体的遗传物质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而每一个双链形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则由四种核链(nucleoties)排列而成。人类的身形、体状可以藏在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核的染色体中,科学家可从某个细胞割出来,培植出与他一模一样的人;现在科学家从克隆羊身上切割一些细胞的组织,已成功培植出与克隆羊一模一样的"多利羊"。由此可见,我们认为那么微小的细胞核里,竟收藏了要完成那只羊所具足的一切,而那只羊又包含了它身上的一切细胞。我们的身体是这样,世间的一切也是如此,但是我们的智慧不够就不相信。

  现在他说你要称赞如来,不是去到佛的前面认识佛后,回去跟人家叙述佛是怎样地伟大。佛不只是眼睛所看到的而已,在每一粒微尘中都可以看到佛的存在,只是我们没此能力。同样的,我的一切生命密码都在细胞里,你可以在我的细胞中看到广超法师,只是你没有能力看到。你没有能力,并不等于不可能。当你要称赞如来时,要深信佛遍满一切处。所谓遍满一切处,并不是很大很大无量无边里面有一小小的佛,而是小小小小里面也存在着无量无边大大的佛,极大如地球里面包含着一个极小人身形的佛,在这个极小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有无数的佛。这些佛都跟极大的佛一样,有无量无数的菩萨围绕,这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境界。你要这样的了解,非常肯定,决定的相信,确定是如此,一点也不假,好像眼前所见,绝对没有假的。你以那样的境界,来称赞那样境界里的佛。

  经文: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

  各以比胜过辩才天女微妙的舌头,每一舌根出无量无数的舌根,每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每一音声出不同的语言,称扬赞叹一切如来所有的功德。

  辩才天女是欲界的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也是欲界魔王所住的天中的一个天女,它的舌头能够变化出无数的舌头,一个舌头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每个不同的声音又可以配合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微妙音乐,而且其声清澈和谐,使人听了生大喜乐。

  经文: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普贤菩萨将以如此的语言音声,尽于未来际,相续不断地,尽于法界的任何处所都称扬赞叹如来所有的功德。

  他用自己的身体观想有这样的语言能力来称赞如来的功德,这是普贤菩萨广大的行,并非一般人能够做到。普贤菩萨刚开始修普贤行愿时,也是跟我们一样做不到的,他是以甚深胜解信心去做,最后他完成了。其实不必像普贤菩萨,只要像辩才天女那样的能力就能够完成了。所以我们不用执著,认为我不能、不行,要等到修成菩萨那样的境界才能够,那样就不叫做行愿了。行愿是"行"与"愿"配合,修习直到完成为止。当你开始修的时候,就用观想;你修完成了,就能够做到。

  经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经文,在第一大行愿中已讲解过,我就不重复解释。

  关于赞叹如来的功德,佛到底有什么功德值得我们赞叹?今天报纸上赞叹书法家、诗人潘受是新加坡的国宝,这也是一种赞叹。不过,这样的歌功颂德是由于他在文学、艺术上为新加坡作出一些贡献;有很多人受过他的恩惠;有些人将受到他的影响,甚至将继续影响到下一代。所以潘受去世后,

  就受到人们的赞叹。在中国就有很多这样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但是佛就不一样,经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在佛教中,小乘的经典赞叹佛,大乘的经典也赞叹佛,但是它们所赞叹的范围有狭窄、有深广的不同。在小乘的经典中是属于狭窄的赞叹佛,就是以作为一位觉悟者来观佛,看佛有什么功德值得赞叹,以这样来看,一切的赞叹都是针对释迦牟尼佛来说的;在大乘教法中说,各个世界中有无量无边的佛,每一佛以适合各种众生的方式教化众生,不论净土或秽土都非常殊胜,所以大乘经典中就赞叹佛的非常殊胜的功德境界。

  我先讲讲在小乘经典中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的情形:一般上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就是从佛的过去、成道,直到涅槃前的一切。我们赞叹佛的功德可分几方面来谈:一、以佛过去的修行;二、以佛成道后,佛的智慧、心念的清净;三、以佛外表的行为来赞叹佛。这是以世间所有的众生所没有的,唯有佛具有的智慧、德行、相貌、威仪来赞叹佛,如此才值得我们佛教徒的赞叹。这样把佛值得赞叹的所有功德,菩萨、阿罗汉以及世间一般人所没有的法,称为佛不共法。有时候把佛不共法讲成十八不共法,有时候叫做十力,有时候说成四无所畏。

  现在我就为你们介绍十力。所谓十力,是佛有十种智力,世间任何的众生都不具有,同时也做不到。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佛的智慧能够知道什么是处,什么是非处。所谓处与非处,是指一切因果现象中,所做的一些行为或事情,它们的因果是对的,或是错的。比如现今人们热烈讨论的课题--安乐死,即人患上严重的疾病,没办法医治,应该死了,但是现在医学发达,发明了很多延长生命的仪器,在病人快要死之前,为病人急救,装上这些延长生命的仪器。有人主张一针打下去,让没药救的病人好好死去,这样可以减少他所承受的痛苦,活人也不需要被拖累受苦,付出昂贵的医药费,大家都安乐。人们就谈论这样在因果上是对还是错?以佛法来说,那样做因果上是错的,称为非处。

  如果一个人患上绝症,不用服药来医治,让他病情恶化,他的业报自然死去,跟打一支针让他安乐死,因果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在医学不发达的时候,因为没有延长生命的仪器与加倍护理,患上严重病的人很快就死去,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是处、非处是在因果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众生所作的事在因果上是对、是错,佛都非常清楚,就称为是处非处。

  二、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一切众生所应做何业?所应做哪一些行为?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佛都有能力知道。意思是说,一个有困扰的人来请求你帮忙指示他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有时你也没办法给予正确的指示,但是佛都很清楚,所给予的指示都是正确的,绝对不会错。这里不是针对众生有困扰,请求指点迷津,重点是在修行上的指导,佛知道个别修行人的修行步伐与程序,如有人应该先修善业,应修布施,佛就教他先做布施;如果有人应该修定,佛就教他修定;如果有人什么都不应该修,应该先照顾家庭,佛就叫他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所以佛并不是碰到所有的人都说:"哎呀!来呀,来呀,来修念佛往生净土;哎呀!来呀,来呀,来修禅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自己都不太清楚,别人也不清楚,佛就有这样的能力,给予我们正确的指示。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一个人在修禅定的时候,入什么定,是在定中,或入了禅定,佛都知道。定有二种类:一种是动中的定,一种是静中的定。静中的定叫做三摩钵底,有时动中的定只叫做三摩地,三摩地在动中、静中都有。佛都知道这种种不同的定。经典中有载,曾经有一个人入了定,连文殊师利菩萨都不知道他所入的定,要叫他出定都没办法。某些定境,菩萨都未必有能力知道。关于各种不同的定,在小乘的教法中,只阐述四禅八定;在大乘的教法中,有无量无边各种各样的禅定,名称说不完,数都数不尽,超越我们的所知。关于这些禅定,佛全都知道。外道也有入不同的定,以世间的禅定来说,一般都是指四禅八定。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关于各个众生的根性、智慧,是比较有智慧,或是比较迟钝,佛不必询问都知道。也就是说,佛

  知道所有众生的根性。一般上,你去参学,法师往往都会问:你学过什么?修得怎么样?然后他才看要怎么教导你,这就是他没有能力知道你的根性。因为众生有各种不同的烦恼、业习、执著,造成他有一些偏好,造成学习能力有限,就是所谓的根性。有些人对音乐很敏感,我们说他有音乐细胞,有些人Do,Re,Me都分辨不清楚,五音不全,这就是他的根性;有些人练习气功,对气很敏感,有些人对气很迟钝,气功师不说他很有气功细胞,而是称赞他很有慧根。

  五、知种种胜解智力:佛对不同的众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很巧妙地把佛法诠释出来,叫做种种胜解。比方说医学系统,你生病找西医,医生用西医的方式解释;你找中医,中医师用中医的方式解释;你找神医,那些神鬼用它们的方式解释;你找气功师,气功师用气功的方式解释。虽然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你的病情,但是都可能医治好你的病。佛对不同的众生,就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佛法,使众生放下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槃。因此,一旦佛涅槃了,不同的众生听闻不同的佛法之后,他们就起争执,各个执著他所听闻的佛法是佛说的,他没听到的就认为非佛说,甚至认为自己所听到的佛法才是正确的,别人所听到的是错误的,这就造成佛教分裂成各个部派。就举个例子:有一次,佛在山区讲法,山区的石子路难行,石头尖尖的,没有穿鞋,每每踏破脚,如果穿木屐则很难行走,如果穿草鞋又不耐穿,所以佛准许比丘穿最贵、最耐穿的皮鞋。佛不允许平地的比丘穿皮鞋,不但不许穿皮鞋,还必须赤脚,因为平地的很多穷人没有鞋子穿。如果你们到过印度,就可以看到那里的人是赤脚的,我们这里最普通的一双塑胶拖鞋,是他们出远门才穿的。那么,在这种地方,佛就制定比丘不可以穿鞋。山区的比丘穿了皮鞋来到平地,平地的比丘说:"你犯戒!犯戒!"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佛依种种方式、种种需要跟众生讲解怎样修行,怎样去实践种种佛法,甚至也根据众生的能力来解说佛法。以这样的方式来宣说佛法,唯有佛才有能力做得到,如最基本最重要的佛法--四圣谛的内容,唯有佛才能够把它圆满地阐释。佛还没有出世以前,没有人有能力宣说。意思是说,在

  佛出世之前,有些修行人已证悟辟支佛果,都没能力演说四圣谛。这就是佛的种种胜解善巧,唯有佛才有这种智慧。

  六、知种种界智力:"界"就是界限、范围的意思。世间事物的分门别类;佛法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种种心念,比如嗔心是属于哪个界的心念,掉举是在哪个界生起,佛全都一清二楚。

  七、知遍趣行智力:"趣"就是兴趣的意思。众生因烦恼、行为造成心朝向某个方向。在小乘教法中,就以贪嗔痴三种类来分,即修行人有种种的兴趣,比如嗔心重的人兴趣于丢东西;贪心重的人兴趣于收东西;痴心重的人,就不知要或不要。如果要教导这些不同的人修行,要知道其趣向,要教导不同的修法--嗔心重的人听闻很多佛法,他会很厌倦;贪心重的人听闻很多佛法,他越听越高兴,就越修越有乐趣。在如此的教导下,他们的修行很快就会有成果。对于各种不同的趣,不同的行为,要怎样地去教导,佛都一清二楚。我们的贪心、嗔心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如果你很在乎食物的口味,那么,你去到菜肴很差的道场,食物不如意的地方,就不能修行。如果你对别人的斥骂无所谓,你去到一个是非很多的地方也无所谓,可以修;有些人去到有很多是非的地方,就受不了,走了!这是众生不同的志趣和方向,这些人应该怎样教导,佛全都知道。众生的根性是其智慧的迟钝与敏捷;众生的志趣是其所爱好的方向,两者是不一样的。根据佛法说,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要具备这些能力,如果缺少这些能力,就不是一切智者,只是觉悟不圆满的圣人。

  八、知宿命智力:佛知道一切众生过去世的任何一种因缘。比方说,现在你们两个人并肩地坐在一起听闻佛法,必定有其因缘,我们不知道,但是佛就知道,甚至两个人在某个时候发生一件事情,那件事情的因缘,佛也知道。就是你过去种种因缘、行为,反应到现在,佛都知道,这叫做知宿命智力。

  九、知死生智力:众生死后投生到哪里,在那边做什么事,佛都知道。

  十、漏尽智力:众生的烦恼断除的程度,佛都一清二楚,叫做漏尽智力。佛曾经说过,只有佛才清楚地确定谁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其他的人不一定很清楚。有些阿罗汉能够知道某某人证什么果位,但是并不是一定全部都清楚。漏尽通跟漏尽智力是有差别的:阿罗汉知道自己的烦恼断除了,可能也知道某一些阿罗汉的烦恼断除了,但是不一定知道所有的人的烦恼断除的实际情况,这就是漏尽通;佛是知道所有众生的烦恼断除到怎么样的程度,称为漏尽智力。

  以上是以佛的十力来诠释佛的功德。佛称为正遍知,也称为一切智者,佛什么都知道,就是佛的智慧有这十种力,如此才有资格当人天的导师,才值得我们赞叹为人天师,才有资格说觉悟圆满;如果缺少了这些能力,就表示觉悟不圆满。所以觉悟圆满的十种力,是觉悟不圆满的人所没有的,叫做佛的不共法,这些是值得我们赞叹的佛的智慧。

  四无所畏:佛具十力的智慧,明了决定,而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所以叫做无所畏。

  一、说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是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这有如佛所说:我是一切正智人,所以得安稳,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天王,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

  二、说漏尽无所畏:"漏尽"是惑业生死俱尽;这有如佛所说:我一切漏尽,所以得安稳,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天王,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说障道"是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这有如佛所说:我说障法,所以得安稳,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天王,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是说能尽诸苦之道法;这有如佛所说: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所以得安稳,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天王,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尽苦道无所畏。

  十八不共法:佛的功德、智慧超过一切,不与凡夫、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所共有,称为佛不共法,总计有十八种,所以称为十八不共法。

  一、身无失:"失"是过失的意思。佛从无始劫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圆满,所以一切烦恼俱尽,身体的行为举止完全没有过失,不会令众生起烦恼,称为身无失。

  二、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的法,随众生的机宜,皆得证悟;同时佛所说的话,统统没有过失,称为口无失。

  三、念无失:佛修很多甚深的禅定,心念绝对没有过失,佛的心不会散乱,不会想歪邪的事情,称为念无失。佛的心念一点过失也没有,不用去保护、维持;阿罗汉还要保护、维持正念。

  以上三个不共法合起来,称为身口意无失。

  佛身、口、意三业都无过失,在行、住、坐、卧中所做的一切,不但不会损害众生,而且众生看到都会生起欢喜心;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可能会有一些过失。比如有一位阿罗汉叫做牛食比丘,因为过去世做牛的业习,吃东西时,会把食物吐出来,然后再把食物吞回去,这就是身有过失。人讲话时,喜欢眉来眼去,佛绝对没有这些身体的过失。佛在语言上绝对不会损害众生;阿罗汉解脱生死后,心中虽然没有烦恼,但是讲话无意中可能会刺伤人。《大智度论》中记载:一位有神通的阿罗汉经常要过一条河,知道河中住着一个女河神,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

  "女河神就把水分开,断流给他过。他小婢,小婢的叫多了,女河神起烦恼,认为阿罗汉轻视它,就去找释迦牟尼佛理论。佛就问阿罗汉可否有说此话?是故意的吗?阿罗汉承认有,说是无心冲口说出来的。佛就跟他说:"你必须向那个女河神道歉。"结果他又心直口快地就说:"小婢,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所以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但口业还有过失。

  佛没有不好的心念。一个人在修行时,就要观心,生起不好

  的念头,就要放下;生起好的念头,就要保持。有时候阿罗汉会有念过失,不记得一些心念,比如他可能答应了人家一些事情,过后忘记了,此是属于心念上的过失。这类身、口、意的过失,是不妨碍生死的。如果证悟者没有清理这方面的过失,还是会有的。

  四、无异想:佛不会因为众生对佛有什么行为,或与佛有什么关系,如舍利弗是徒弟,净饭王是父王……而生起另外一类的感受、另外一类的心,称为无异想。佛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平等普度,心无简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众生执著眼前的境界,认为眼前所见就是: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妈妈,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妹妹等种种关系,但是在佛来看,任何人都曾经做过佛的父母亲、兄弟姐妹、儿子女儿……跟佛有缘,佛都能够看到、都能够知道。佛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佛绝对不会说这个人是我的什么人了。就是说,当佛看见一个人的时候,会知道这个人跟佛今生的关系、前生的关系、过去世的关系,几百劫以来的种种关系,佛都能够看到。所以对任何众生,佛不会说这个人跟我有特别的关系,甚至人间一个非常好的人--大慈善家,佛也不会对他生起特别的看法,因为大慈善家可能过去世也做很多恶事,今生做大慈善家而已;可能他十年前是恶人,赚够了很多肮脏的钱才来做慈善事业。佛对这些都很清楚,不会因为你恶、你善,因为你好、你坏而有不同的看法。

  五、无不定心:关于定,佛在小乘教法中讲四禅八定,乃至第九个定,叫做灭尽定;但是佛在菩萨道中就讲各种的定,叫做三昧,也叫做三摩地。三昧、三摩地并不是入禅定罢了。就是说,入禅定是一种定,另外一些定,不必在禅定里,在现前,心也在定中,比如大乘佛法中的首楞严定、那伽定。

  "那伽"就是龙的意思,即是龙的定。佛的心无时无刻都在定中。有人就会产生疑问:"佛时时刻刻都在定中,那佛怎么说话?说话就要出定嘛?"佛时时刻刻都在定中,佛没有出定或入定,行、住、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当佛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是在定中;佛没有入这些禅定的时候,心也在定中,称为无不定心。阿罗汉就不是这样,

  入定的时候才是入定,出了定就没有在定中。他有作观行时,就生起三摩地,叫做毗婆舍那三摩地;他没作观行时,三摩地不生起,也就没有时时刻刻在定中。也因为这样,古代人们雕塑佛像,佛头上有个圆形光圈,另外还有一道从头顶射上天空的光,你可从泰国佛像中看到佛的头尖尖的,就是那一道光;不论是坐着,或站着都是如此,这就是表示佛在定中。如果你看斯里兰卡的佛像,它们塑佛像的头上有一把火,有火光,这表示佛无时无刻都在定中;阿罗汉只有头上圆圆的光圈,头顶没有一道光射上天空。

  六、无不知已舍:"知已"是已经知道的事情。"舍"是心没有造作--平等心。佛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万法,都时时刻刻保持在平等心。比如有些人要出门,忽然间下雨了,认为天不作美,心就不欢喜,这就是没有平等心。在此"舍"有舍弃的意思,如舍弃贪嗔痴三毒烦恼,或原谅他人的过失。阿罗汉有时候也会没有平等心,不是时时刻刻保持在舍心中。佛知道任何东西的时候,都保持平等心,称为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欲"是心中的志向。比方说,今天我一定要静坐一个小时,而静坐一个小时就是心中的志向,称为欲。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绝对没有放松过,心无厌足。虽然佛对众生没有期望,没有执著要找谁来度化,但是佛时时刻刻都处在要度众生的状态,甚至佛要涅槃的时候,有一个外道来找佛,五百阿罗汉都说不行,连阿难尊者也不让他见佛。佛知道了,还是让他前来问法,可见佛有多慈悲,至死前那一刻还说法度化众生,所以称为欲无减。佛要给众生利益的心,从来没有退失。如果是修解脱道的人,他的欲是时时保持内心自在、解脱的状况。

  八、精进无减:"精进"就是努力。修解脱道者,进入修道的状况,时时刻刻都会生起精进心所,这就是精进的力量。当精进心所退失了,修道就没有那么精进。世间人很努力做事,是因为心中有一个目标,有一个计划、任务要完成,所以很努力去干,这也叫做精进,但是不叫做精进的心。精进无减中的精进是一种心念,不只是精进的行为罢了,它是一直存在着的精进心所。然而凡夫所生起的善心或者恶心,都不过

  是偶尔生起的心念而已,那是有增有减的。当修行人的精进心所在的时候,就会持续地自动观察佛法,这属于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在修种种善法、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等种种行为上,佛都很努力地做,其心也一直在很努力着,称为精进无减。

  关于精进心所,我这样讲述你们可能听不懂,但是当你在修行,它生起来的时候,就会知道,它一直存在着。我再举个比喻:有个孩子出了远门的母亲,开始时的每一天、每一秒、每一念都有思念着孩子的心态;精进也是一样,就是修行者对他所修的法,无时无刻都在那边想着做它,正在进行中,或正在做。佛度众生、做善事……都时时刻刻保持着精进的心,而我们众生有时候要做,有时候不要做,好像今天要布施,明天不要了。我们在修道时也是一样,有时候精进心所很强,有时候就没有,放假了。当阿罗汉的精进心所退失时,也会放假去了。

  九、念无减:"念"是指念力。当修行者有了一定的修行功夫,他现前所想念的事情,念念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个叫做念力。佛每一念都清清楚楚,不但是每一念,过去、现在、未来佛都清清楚楚,称为念无减。

  十、慧无减:当我们观察世间的时候,专心地去看它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就叫做慧。如果没用心,看了就算了,那就是没有智慧;有智慧的观察,就是看到任何东西,都对它生起选择,看它是对呀,是错呀,把它看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佛做任何事情都不曾离开慧的观察,称为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佛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的心境,称为解脱无减。阿罗汉虽然解脱了烦恼,但是并不是解脱无减,他解脱的状态会减轻。意思是说,当阿罗汉的定力退了,就没办法享受证果的快乐--现法乐住,那快乐就退了,解脱就减了。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知道一切修行解脱的方法和道理,称为解脱知见无减。佛的解脱知见是无量的,知道众生应该怎样修行,才能达到解脱。不同的人要以不同的方式让他得到解脱,如果对解脱知见不清楚,就不能度化人,好像佛在

  世的时候,有些人要快乐的修行,佛都允许。即是修行不一定要吃苦,有些人是在很快乐的心情下修行。怎样讲呢?比方说,如果这个地方很吵闹,你在这边修很苦,要找个很清净的地方来修,这就是一种追求快乐的方式来修行。有些人吃得好,睡得好,同修好,老师好……统统好,他就能够修了;他修得很快乐,就修成了。这些人应该以这种方式朝向解脱,佛都能够知道,这些是阿罗汉所不会的。有些阿罗汉修某些法而解脱,其他未修的法,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阿罗汉的解脱知见是有限度的。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称为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称为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无明迷惑,称为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有用智慧度化众生了。

  佛在还没做身、口、意业之前,就知道了,如此,就有办法以智慧来看要怎样去做。比方说,我不知道待会儿要坐什么车牌、几号的巴士回精舍,但是佛能够预先知道,就以智慧观察该不该坐那辆巴士。即是事情还没发生,佛就能够以智慧决定要不要做。因此,佛先以智慧观察,然后才做身、口、意业,这是阿罗汉绝对做不到的。阿罗汉是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才以智慧去看该不该做,这就有很大的差别。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这也就是佛的十力中的宿命智力。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这也就是佛的十力中的死生智力。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如果一个人知道某某人过去是做什么的,这只不过是宿命通而已;根据佛经的记载,三千大千世界中过去、现在、未来任何的一滴雨水怎样发生,佛要知道,都能够知道,这就是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现在无碍。这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即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而佛是无所不知,称为一切智智。

  以上是佛的不共法,佛的不可思议功德,是一般众生、阿罗汉、菩萨都办不到的。佛值得我们赞叹的功德力、能力、不可思议的境界很多,是讲不完的,我只略讲到此。至于佛的种种果报,等下面的经文谈到时,我才为你们解说。

  3、广修供养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三行愿是供养如来。根据佛法,供养摄于布施,对于三种福田,应行布施,即是:一、敬田,对于有德可敬的人而行布施;二、悲田,对于有苦可悯的人而行布施;三、恩田,对于有恩须报的人而行布施。在此处的供养,是指敬田。供养有两种:一、财供,即以财物来供养;二、法供,即以佛法真理来供养。这里所讲的是财物的供养。

  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其所要供养的对象与第二行愿中的一样,即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刹的极微尘,每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中有一切世界,而这个世界有微尘数佛,一一佛有种种菩萨围绕。我

  们要这样的知道,然后以妙诸资具而为供养。"妙诸供养具":以佛法来说,成就供养的因缘有:供养的资具,供养的心,以及所供养的对象--十方过去、现在、未来极微尘数佛--福田。以一般来说,你以一生中最有价值,最多的资具去供佛,功德最大,但是在这里不只如此,还要你做一些观想,因为以人类所使用的资具来做供养,根本供养不到那些地方去。

  关于做供养观想,出家人在做早晚课中的施食,就念施食真言,观想一粒米变成几千万粒,施给鬼神,如果那些鬼神的心在那边作用的话,它们就可以收到。又如做法会中的放焰口,焰口主--金刚上师也要做观想,观想丢出去的食物变成无量无边,而布施给鬼道众生。就是说,有一类的众生是通过精神跟人类沟通,然后,通过我们心力的影响,它们就得到那些东西。因此,中国人祭拜祖先的时候,金银纸一张一张慢慢地烧,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出精神力量;同样的,一些出家人把一些经咒,如往生咒印在纸上,在纸上画很多圆圈,死者的眷属每念一遍往生咒,就用香烧一个圆圈,然后把那些纸烧给死者。如此,其作用并不在那张纸上,而是通过这个仪式发出他的精神力量,有些心灵感应很强的鬼道众生就能够收到,但是,如果是你,或者是我,就收不到了。怎么讲呢?可能你前世的子女在祭拜你,他们念了很多往生咒的金银纸烧给你,你根本收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不在那边作用。同样的,当我们用心做供养时,佛菩萨能够知道,因此,我们可以用观想来做供养。

  经文: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所谓华云:即观想如云的莲花、茉莉花、菊花、玫瑰花等遍

  满虚空,来供养佛。

  鬘云:鬘是花串,南传佛教国家的人们,喜欢用针线把花串成花串,戴在头上,或挂在颈项之间,叫做花鬘。观想以无量无边的花鬘,如云遍满虚空,来供养佛。

  天音乐云:观想以如天人奏出那样悦耳的音乐,如云遍满虚空,来供养佛。

  天伞盖云:古代人会为其所尊敬的人撑着一个圆形的伞盖,无论走到哪里,都为他遮盖。观想以天人的伞盖,如云遍满虚空,来供养佛。

  天衣服云:观想以天人的衣服,如云遍满虚空,来供养佛。

  天种种香:观想以天种种香云,如涂香,人间可涂在墙壁上的香油、香水;烧香,一种要燃烧后,才散发出香味的香,好像檀香木;末香,是粉状的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这样多的香云遍满虚空,每一种香云都好像如须弥山王般。

  "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种种灯,如酥灯:酥是由牛奶提炼出来的一种容易凝固的油;油灯:液体的油;诸香油灯是一些用香油,如芝麻油、花生油、椰子油等来点的灯。

  "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炷"是灯芯。观想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观想常以如是等资具,供养无量无边的佛。当修行者修普贤行愿到有天人的能力时,就可以神通变化出那些资具。其实神通变化,也是心变。因此,你现在变化不出来,心也在变;心是以观想如此变化去做。

  经文: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你以种种资具供养,不如法供养。因为一切佛都恭

  敬法,一切佛都赞叹法,佛不会赞叹那些供养的资具,是我们凡人赞叹资具供养,所以佛说法的供养是最殊胜!所谓法供养是指下列的七种:

  一、如说修行供养:按照佛的教导、所说的修行,即依据佛所教导的种种方法去修行。

  二、利益众生供养:你到处去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也是佛的教导。

  三、摄受众生供养:任何众生来,你内心都接受,不排挤他,把众生摄受争取过来。唯有摄受了众生,才可以救护、教化他们,所以摄受众生是很重要的。摄受众生的方法:讲好话、给他利益、帮忙他、与他交往等等,如此与众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四、代众生苦供养:众生有苦事,你代他做,代他受苦。比方说,有人扛很重的东西,很辛苦,你自告奋勇地帮助他,其实你是很辛苦的。

  五、勤修善根供养:努力地修种种善根。善根可分为两种类:一种是无贪、无嗔、无痴,即努力地修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的心;另一种是你所累积修道上的资粮,即在修道上要有戒、定、慧,要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六、不舍菩萨业供养:你没有舍弃修菩萨道所该做的事情。很多人发愿修菩萨道,但是一旦遇到违缘逆境,就不做了,或是修到生起嗔心,对某些人不做了,这都是舍菩萨业。

  七、不离菩提心供养:发菩提心者,念念都很肯定地知道:我要成佛,度化众生,不是我要赚钱,我要成家立业,我要有一辆车……菩萨念念都想要成佛,度化众生,这是不离菩提心供养。

  在以上的法供养中,一个比一个殊胜,最殊胜的法供养是"不离菩提心供养"。

  经文: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

  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前面华云、鬘云、烧香、油灯等是属于资具供养,资具供养不过得福;法供养是心转向修道,即修戒、定、慧,可成就波罗蜜行,所以资具供养不如法供养的最小的极微尘数分。因此,不但要作资具供养,更要作法供养,而法供养则更加的殊胜。俱胝:十万,即古代的亿。那由他:百万,即兆。迦罗,梵语一毛之百分之一。算分:是以算术方法算得出的最细微的分数。数分:是可数得出的最细微的分数。喻分:是以譬喻可以形容得出的最细微的分数。优波尼沙陀:即极微尘数。

  经文: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供养大乘三宝,应以如说修行等为真供养。所有的佛都尊重法,按照佛的教导去修行,最后能够出生诸佛。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是因依法如说修行而成的,即法能够生佛。如果菩萨行法供养,即得到成就供养如来。意思是说,行法供养,就完成供养如来。

  经文: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4、忏悔业障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四行愿是忏悔业障。佛法说,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造了无量无边的善恶业。我们会在世间出现、所在的世间,就是业所带来的果报;我们身体的样貌、健康,也是我们的业所影响而带来的果报;甚至我们的心念也是业报所带来的,这就造成了有些人的心地比较善良,有些人比较险恶,各种各样的烦恼--善心、恶心、烦恼心。在过去世,我们贪嗔痴的烦恼发动身口意,造了身口意业,现在的我们还深受着它们的影响;在今生受果报的同时,又继续造作新的业,业如此进一步地向前推动、扩展。

  根据佛法,与修道有关的业,是善业。如果我们行一些善事,与修道没直接关系,但是它帮忙我们将来容易修道,称为修道的资粮,也是善业。如果我们做一些损害众生的身口意行为,都是恶业。我们要忏悔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无量恶业。我们做错了一些事情,心中非常后悔,但是不一定以后不再犯,很可能还会犯。所谓忏悔,是我们把做错的事情,说给大家知道,或说给你心中所信任的人知道,称为忏;然后发誓不再犯了,称为悔。这与后悔是不同的,后悔是把所做的错事埋藏在心中,不说出来,虽然心想是不应该,非常后悔,但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众生有"覆"的烦恼,所谓覆,就是遮盖的意思。即是隐藏自己的过失、错事在心中,怕给人家知道。这种过失对修行是个障碍,因为此心念,你就把过失留住、收住。忏悔就要把所做的错事拿出来丢掉,不要再把它收在心中,所以忏悔是一个很重要的修法。

  佛在世的时候,如果修道人犯了过失,就去找其认为清净的出家人做忏悔。比方说,修道人犯了某条戒,就要找没犯戒的出家人作忏悔。就是说,你不可以随便找人做忏悔,好像一个小偷偷了别人的东西后,非常后悔,然后向另一个与他一起去偷东西的小偷忏悔,你认为他忏悔之心会生起来吗?绝对不会,大家都偷,跟他忏什么悔?所以说忏悔时,你所发露过失的对象要让你生起清净心,不让你生起罪恶的心,

  那个人才有资格接受你忏悔。因此,忏悔有忏悔的对象--清净的比丘,忏悔有忏悔的内容--所犯的过失,你要把所犯的过失讲给对方听,如果没有讲出来,不叫做忏悔。你讲完之后,你忏悔的对象认为你确确实实很诚恳、很真心地把自己的罪过挖出来,自己承认了,然后你再向他发誓以后不再犯,对方才接受你的忏悔。这样的忏悔,你是知道所做的过错,接受你忏悔的人也知道你所犯的过失,这叫做忏悔罪业。这与现在所要讲的忏悔业障不相同,因为我们不知道从过去无始劫由贪嗔痴所造的身口意的恶业,其数有多少,全都讲不出来,到底有没有杀人,有没有偷东西,全都不知道,这叫做忏悔业障。前面所讲的忏悔罪业中的"罪业"就是指恶的行为;忏悔罪业就是对于我们所造的恶行为,发心忏悔不再做了。我们对于自己所造的罪业做忏悔后,它就不会障碍我们。比方说,你打死了一只老鼠,依律部说就有堕入地狱的业,现在你找一位清净的比丘忏悔,就不会有堕落地狱的恶业,因此,它不会障碍你。但是我们过去世造了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恶业,它们就会障碍我们修行。比方说,如果你发心去修道,就有很多事物来干扰、阻止你,障碍你,使你修不好,这就叫做业障。业会障碍你修行,才叫做业障。

  业可分为善业和恶业,一般上,我们所要忏悔的业障可分为两大种类:

  一、烦恼障:由贪嗔痴等各种各样的烦恼,引发我们去做恶的行为,使我们生起不好的念头,以及错误的见解,这些都叫做烦恼障。我们过去造的恶业,带来今生很多的烦恼,有些烦恼还没有兑现,所以我们不知道。比方说,有一个人行善五十年,有一天,儿子被人打死了,他的嗔心生起,可能买凶手去报仇,杀人放火的勾当都可能做,所以佛经上说:

  "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就是此意思。他在行善的五十年间,嗔心没有机会生起,但是到了第五十一年,机会来了。我的意思是说,你除了拥有现前的很多业之外,还有很多不为你所知的业,因缘会遇时最终都要兑现,这些都会障碍你修道,忏悔业障就是包括现前的、未现前不知道的业,都要发心去忏悔。因为当众生的烦恼很重的时候,忏悔后会忘得

  一干二净,忏悔所造的恶业后,又有可能再犯,就要重新忏悔。如果犯者忏悔过后又再犯,只要犯者愿意忏悔,佛都接受,可见佛的慈悲与伟大,这样他就会慢慢改过。如果犯者不愿意忏悔,不愿意改过,以后就会造更严重的恶业。因为众生的烦恼业障太重了,有时候善的心念生起,有时候烦恼的心念生起,为善或为恶,那就要看哪个心念走在前头。因此,忏悔做多了,善的心念会越来越强,就不会去造恶,所以忏悔很重要。

  二、所知障:我们对自己所知的某些境界无知,而形成障碍,叫做所知障。有很多人误解了所知障,认为学了很多佛法对修行产生障碍,这是不正确的。所谓所知障,是你在所知道的境界里,有很多东西无知,造成犯错。

  菩萨开始修行时,要断除烦恼障,同时也要断除所知障;修解脱道的修行者,只要断除烦恼障,不必理会所知障。菩萨在忏悔业障时,不只要忏悔烦恼障,还要忏悔所知障;修解脱道的修行者,只要忏悔烦恼障。因为我们现前有很多无知、愚痴的心,造成迷惑而形成障碍,而忏除业障就是在转变我们的心。

  经文: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我们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恶业有体相--真实性,有真实的本体存在着的话,尽整个虚空都不能容纳!当我们忏悔业障时,要有个正确的概念,那就是:业不是实在的,它是在烦恼所推动下而造成的,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本身是没有自性,是性空的。因为它没有自性,所以会随着因缘转变。就是说,不管你造了怎样的业,都是照着因缘的法则而转变,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通过因缘的法则来转变恶业。因此,忏悔业障就是发露内心的恶念,誓不再造而转变那些恶业,因此,此处经文说,业并不是实在的。比如我造了一个地狱的业,就可以通过忏悔把它消灭掉,但是造五逆罪: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上血、破和合僧,是不能通过忏悔而消除的,死后肯定下五无间地狱,佛

  也救不了,好像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因为听信提婆达多的谗言,把父王频婆娑罗囚进监牢,篡位称王。后来频婆娑罗王病重,在监牢里死去。阿阇世王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向释迦牟尼佛诚心忏悔,归依三宝,做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依据佛的教导而修行,然而死后还是堕落地狱。虽然如此,但是学佛后的他有很大的功德力,堕落地狱中还能忆念佛,很快地又出离地狱,免掉了很多苦。所以佛有说如此减轻业障,但是不能免除!

  还有,造业不只是心的事情罢了;假设我把净名佛学社的会长--刘居士杀死,明天我开始修忏悔,甚至毕一生的精力,都在忏悔这一件事。但是,如果刘居士对我起嗔心,不管我怎么忏悔,他都要找我报仇;不管我怎么忏悔,他都要找我算帐。因为我发我的心,他发他的心,虽然我诚心做忏悔,如果因缘会合,我遇到他,最终还是要被他杀死。这个是不能忏悔的。为什么?因为我忏我的心,不能忏他的心,所以忏悔消业障是从你的心消,恶业不会在心中现前,那恶业就消了。但是有些业不是你个人的事,跟别人有关,不能单方面解决。业无有体相说明了业是随因缘而出现,并非有一个业在等着我们。若业有自体有自相,那么业非因缘法,如此则无法容于虚空界中,因为虚空界是因缘幻化无有体相,无体相的法不能含有有体相的法。

  经文: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当一个人忏悔恶业的时候,必须生起善的心、做善的行为。意思是说,如果我昨天打死一只老鼠,今天我找一个人做忏悔,当我忏悔的时候,心中还想杀另外一个人,这样是不能忏悔的。所以当你在忏悔时,还有恶心在活动,即你的三业--身口意业中的意业不清净,是不能完成忏悔的。如果你在忏悔的时候,还使用着一个偷来的东西,还穿着一件偷来

  的衣服,这样也不能忏悔。即是不管你过去的身口意业有没有清净,但是在忏悔的时候,身口意三业一定要生起清净的行为。不只忏悔者的身口意业清净,所发露过失的对象也要清净;在这忏悔业障的观想中,清净的一切诸佛菩萨是忏悔者作忏悔的对象。因为你觉得佛菩萨是清净的,就依清净的境界,生起清净的三业,面对清净的境界,生起忏悔的心。而我们过去在不同的国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世界所造的恶业无量无边,遍法界、虚空界。因此,现在忏悔时也要观想到种种的国土、种种佛世界,找清净众--佛菩萨,向佛菩萨忏悔。如此忏悔时,必须承认自己有很多不良的行为,有很多烦恼,有很多无知、愚痴,全部从内心发露出来,诚心忏悔,发誓以后再也不做恶了。因此,忏悔后要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即要持好戒,因为持戒就不会去造恶。

  经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忏悔业障,与前面相同,还是要发愿:凡是有众生的地方,我都要去忏悔,如是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的忏悔无有穷尽,然而要到成佛的时候才尽。为什么呢?因为成佛的时候就会觉悟到虚空不可得,众生不可得,一切幻化不实,到那个时候,我的忏悔就尽了。

  刚才我说业障有烦恼障和所知障,你要很恳切地对你现前所看到的一切,被无知障碍而做忏悔。佛法说,众生与佛本来平等,因为众生迷惑执著,造成不知道的东西很多,而执著现前的境界是众生最重的烦恼,所以要忏悔。别以为只需忏悔所造的恶业,你要忏悔执著现有身心的活动,要忏悔你迷惑于眼前的一切,这些都是过失,也就是所知障。你的烦恼又在现前的境界里执著,因此忏悔业障并不只是忏悔世间人

  认为善、恶行为中的恶行为罢了。因为障碍你的不只是现前恶的行为,还有过去无知恶业的行为,还未生起的烦恼,以及还没有现前的业报……所以都要忏悔。

  我们可以通过忏悔业障把所有的业都忏除掉吗?一个迷惑的众生认为一切业都是过去,现在的心念是他的心,而过去所出现的全都是境界,其实一切都是心在作用。因为一切都是心在作用,所以忏悔就从心来转变,心一转变,业也就转变;当心真正放下烦恼,那一切业也就放下了。因为业是我们的心去"抓"出来用的。就是说,我过去有无量无边的业,我偏偏不干,就只干广超法师这一生;你们也是一样,偏偏不选别的,就选择这一生,这个样子来干。即是你有无量无边的业,你的烦恼执著去"抓"出来,如果你的烦恼执著不再去抓的话,这一切业就不能影响你了,所以业还是能够从心忏悔而转变。当心不再执著身心境界为实在的时候,心就转变了,因此业就通过这样来转变。如果你还是认为业有真正实在、外在的东西在作用,那任由你怎么忏悔,业还是忏除不完。

  5、随喜功德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五行愿是随喜功德。所谓随喜功德,是你对别人做的一些好事生起欢喜心。随是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是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我们众生有很多烦恼,其中嗔的烦恼包含很广,可分为:妒嫉、忿、恨、恼、怒……人类之间产生斗争,多数是由嗔心所引起的。如果你有随喜的心,那很多嗔的烦恼就不会生起,就不会跟众生竞争了。只要众生做一点善事,你心中生起欢喜心,就是随喜。有些人不但随喜,他还会很高兴地参与。比方说,寺庙中放置捐钱箱,上面就写着"随喜功德"。这里的随喜并不是别人做的好事,你也参加一份,而是别人做了好事,当时

  你生起欢喜心。随喜有很多功德:能够降伏嗔心,也能够培养慈爱心等等。有随喜心的人经常会看众生的优点,不会看众生的缺点;世间人很爱找别人的毛病,专看别人的缺点。如果你经常看众生的优点,烦恼就减少;如果你专看别人的缺点,那你就很烦恼。不但如此,而且还会把烦恼传回给对方,甚至你还自以为了不起,要纠正对方的缺点。如果你随喜做得好,你的慈心就会越来越强,嗔心就越来越少。我们应该从随喜佛的功德做起。

  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的时候,为成就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所谓发心,是指发心要成佛的时候。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称赞佛的伟大,佛的了不起,他也要成佛,这不是发心,这是贪心。发心并不是喜欢佛的种种相好庄严、殊胜功德、慈悲伟大……发心最主要是深知自己的苦,众生也在苦海中漂泊,自己知道能够依据佛的教导,通过修行种种法门,成就种种观行,放下各种执著,就能够脱离苦海,同时也要引导众生出离苦海。然后决定不要先求个人的解脱,要先利益众生,就发心修习种种法门,具足无穷的智慧,以及修习无量的福德,不只要自己解脱,还要成佛广度众生,引导众生出离苦海,如此生起慈悲心。因为他知道世间充满着各种苦楚,却愿意接受这些苦,愿意再来世间救度众生,这才叫做发心。发心是愿承受种种的苦,而不是追求种种的乐。如果一个人

  认为佛很好、很美妙、很快乐,他也要成佛,自己乐,大家也乐,那样还不能够算是发心。

  所以发心"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成佛,佛具备一切智,要知道什么,都能够知道,所以佛被称为一切智者。

  "勤修福聚",当一个人发心要成佛的时候,就要修种种的福德,如果福报不够,就没办法利益众生。一个人发心成佛之前要做菩萨,做菩萨要穿金戴玉,在所有菩萨的庄严相中,除了现出家身的弥勒菩萨、地藏菩萨外,其他的菩萨都穿金戴玉,满身珠宝。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要有这些金银财宝来利益众生,所以菩萨一定要"勤修福聚",各种各样的福报都要去修、去做,对修习福报绝对不会厌倦;修解脱道的修行者就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瞎了眼的比丘,不能穿针来缝衣服,他喊有没有人愿意帮他,佛说:"我来帮你。"佛亲自为一个比丘穿针。虽然佛的福慧已经圆满,但是佛为末世众生以身作则,继续修集福德。所以菩萨获知哪里有修集福德的机会,他都会很高兴地去做。因为这对自己好,具足福德后,将来也能够给众生利益。"不惜生命",菩萨为了成佛愿意舍弃一切,甚至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劫",当他发心以后,就到无量无边不同的佛世界去修道,同时在无量劫里长远地累积智慧与福德资粮。"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头目手足",佛在修道的过程中,有人向他乞求头目、手足,他都愿意布施。不只如此,一切财物,他也愿意布施,甚至连国土、妻子、儿子都布施。世间人认为怎么可以布施妻子呢?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人跟他化缘,他就把妻子布施出去,这不等于他不爱妻子,当菩萨的功德具足的时候,就有这种愿意被布施的妻子。

  我在这里顺便讲一个故事: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一世做一位很能干的太子,叫做须达拏,因为他的福报,所以有一只很会打战的白象。在古代多数骑马或骑其他的野兽来作战,那只白象很大,它一吼,所有的野兽都跑掉,因此其他国家都不敢来攻打他们。邻国的国王就请教一些人,有个外道告诉国王:"这位太子很爱布施,您就跟他化缘,跟他要

  那只象嘛!"国王说:"他哪里会给我那镇国之宝?"外道却持着相反的看法。邻国的国王就去讨,结果太子真的把象布施给他。他这么布施,举国上下的人民都很讨厌他,认为他是一位亡国的太子,连保卫国家最有利的武器都布施出去,哪里有用!因为老百姓的不满,国王没办法,就把太子放逐到别的地方。临走时,国王给他一些金银珠宝,太子没有埋怨,带着妻儿离开。一路上,他把所有的金银珠宝全都布施给了贫穷的人,最后只剩下妻儿,就在树林旁边住下来。后来,他又碰到一个外道来跟他化缘,要他的儿子,他想把儿子布施出去,妻子伤心流泪,哭得很惨,他不理会妻子的哭泣,把儿子布施了。最后,那个外道来跟他化缘,要他的妻子,他也把她布施出去。为什么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能够这样布施呢?因为他看到世间苦、众生苦,一心只想到要利益众生。为什么他的妻子(耶输陀罗的过去世生)接受被布施呢?因为在燃灯佛降生人间的时候,善慧菩萨(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生)要供养佛,但是他没有东西,看见宫女拿着莲花,他就跟她化缘,宫女看到菩萨相好庄严,很喜欢他,就对菩萨说:"你要我的花,就要发愿生生世世娶我为妻。"菩萨说:"可以,但是我很喜欢布施,我可能把你布施掉。"宫女说:"没有问题。"因为她发愿生生世世要跟着善慧菩萨修行,既然修行就要布施啰!佛什么都布施,包括他自己也布施。曾经有一世,佛也是做太子,在森林里看见悬崖下有一只母老虎,肚子饿得很惨,很想吃掉自己的小老虎。太子从悬崖上跳下去,要让给老虎吃,但是却没死,因为有护法鬼神保护他。他再跳下去,撞到树枝、石头,把自己撞死,然后给老虎吃。这样的布施是很不容易的。我再讲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在过去世曾经与佛一起发愿要行菩萨道。有一世,有一位天人为了要试探在修菩萨道的舍利弗(过去世生),便化做病人,向舍利弗声称他得了一种病,医生说必须吃人的眼睛才会好,他就向舍利弗化缘,舍利弗将左眼挖出来布施给他。那个人拿了左眼说错了,应该是右眼,不是左眼。舍利弗再将右眼挖出来给他,那个人拿了右眼说:"你的眼睛是臭的,我不要,我不能拿

  来做药!"结果就把它丢掉。因为这样,舍利弗想:"哎呀,菩萨太难做啰!"他就退心,改修解脱道,在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时证悟阿罗汉果。你们想不想做菩萨呀?成佛可真不容易,要历尽千辛万难才能完成,所以我们要随喜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除了要行种种难行苦行之外,还要圆满种种的波罗蜜。所谓波罗蜜,就是度到彼岸,即修种种的法门,使你从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波罗蜜有六种,也叫做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华严经》中复由智慧波罗蜜开出:方便、愿、力和智波罗蜜;总共十波罗蜜。菩萨圆满了这些波罗蜜的功德,就证入种种菩萨的智地。菩萨分很多不同的等级,简单的说有:初地、二地、三地……十地。初地菩萨就能够化现一百个身体,除了能在此世间讲经说法以外,同时还能够在其他的一百个世界做其他的事情。然而初地菩萨还有迷惑,还不圆满;十地菩萨更可分身千百亿到处变化出现,甚至于示现成佛来度化众生。

  "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最后成佛,功德圆满之后,果报身要结束就入涅槃,焚化后烧出舍利。所谓舍利,就是佛的骨身,有的一粒粒好像珍珠,晶莹可爱,有的好像花;白色的是骨舍利,赤色的是血肉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也有杂色的舍利,是骨、血肉、发综合所成,此是佛生前依戒、定、慧熏修,无量功德所成,世间没有东西能损坏。佛的舍利有神变,是活的,不是死的,即舍利子不但会生长、变大、变多,而且还会跑动,有人诚心祈求供养,它就跑来;如果没有诚心供养,它就跑掉。这就是舍利子的神变功德。

  "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当我们听闻佛从过去修习菩萨道,乃至最后分布舍利的功德时,都要生起赞叹佛不可思议、不得了,如此的赞叹、生欢喜的心,就是随喜。这里所指的随喜,并没有观想诸佛都在面前,只是随着你知道、听到佛的种种功德时,就生起随喜的心。

  经文: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四生即一、卵生:由母体先生下一个蛋,把蛋加以孵化,然后才有一个新的生命,如:鸡、鸭、鹅等;二、胎生:在母体中先已完成了一个新的生命,到了相当时期就从母体中生出来,如:人、猪、马、牛、羊等;三、湿生:先从母体中生下卵,而卵在阴湿的地方,到了相当时期以后,借着地下的湿气以完成新生命,如:虫、蚁、鱼、虾等;四、化生:不需要这肉体的凭借,而是随业发生的,如:中阴身、天人、地狱众生等。在此世间形成的时候,人是从光音天堕落下而化生人间,不从父母生,除此之外,还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

  乃至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即天趣、人趣、阿修罗趣、畜生趣、饿鬼趣和地狱趣。"四生"即上面所讲的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对于生命的分类,佛法依据六道众生以四种生的方式来解说。总之,一切种类、所有众生,只要他们做一点点善法的功德,乃至一微尘那么小,我都随喜。世间人很难做到随喜一微尘那么小的功德,比如有很多人很讨厌乌鸦,甚至打乌鸦,其实乌鸦有它的功德。所有的飞禽长大后,都离开它们的父母,只有乌鸦会养父母,乌鸦这种反哺的美德--在双亲年老时加以奉养,有些人标称万物之灵,也自愧不如,所以我们要随喜乌鸦的功德。

  经文: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现在讲小乘的圣人,即声闻和辟支佛。就是说,, 除了佛以外,那些证果的圣人有两种类:一种是听佛讲法而证果的,叫做声闻,即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另一种是在没有佛法的时候,自己修行而证果,叫做辟支佛。任何时候都有辟支佛,即在

  没有佛法,甚至有佛法的时候都可能有辟支佛。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迦叶尊者本来要成就辟支佛,但是佛出世,他跟佛学习,就成为声闻。迦叶尊者跟佛说过一句话:"佛呀,就算您没有出世,我也能够自己解脱。"佛说:"是的,没错!

  "也因为这样,有时候释迦牟尼佛让半个座位给迦叶尊者,让他坐在佛的旁边,表示尊敬他。在佛的弟子当中,唯有迦叶尊者获此殊荣。

  声闻乘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称为有学圣人。证悟阿罗汉果的圣人已断除烦恼和证得涅槃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称为无学圣人。有学、无学中的"学"是指学解脱的法门,不是指学菩萨的法门。所有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果的圣人的功德,我都随喜。就是说,有人要去修行,你要随喜,甚至有人要出家,你也要随喜。不论一个人出家的因缘怎么样,甚至是很不对的,只要他有因缘出家,我们都要随喜、赞叹。

  经文: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一切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难行苦行,乃至他们发心要成佛,以及种种其他广大的功德,我都随喜。

  经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的随喜功德是只要有众生在的地方……有众生烦恼的地方,见到值得随喜的,我都随喜。

  6、请转*轮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六行愿是请转*轮。根据《妙法莲华经》的记载,当释迦牟尼佛刚刚成道的时候,观察到其所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人是不能理解的,不但不会接受言教,而且很可能生起毁谤,这对众生太无益,因此佛决定不说法,要马上进入涅槃。梵天王知道了,从梵天下降人间,到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请佛出世说法。然后,佛观察谁有机缘听得懂佛所证悟的法,佛认为佛的一位外道老师应该有机缘,但是他已经去世了。后来佛再观察,就选择了与佛一起修苦行的五个侍者,在鹿野苑为他们说法,这就是佛为五比丘初转*轮。

  所谓"*轮"是佛教的专用语,把佛说法度化众生,称为转*轮。因为佛在人间的鹿野苑度五比丘时,为他们讲的佛法,重复讲了三遍,就结集成《转*轮经》。因为这是佛在人间所讲的第一部经,所以就以"*轮"来表示讲法。"妙*轮"是指佛讲的佛法非常微妙、非常深广。

  根据经典的记载,佛要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登金刚座之前,在一条河边丢一个盘,然后发愿:"不成正觉,誓不起座。"此盘逆流到河的源头,一只黑龙王看见了说:"昨天一佛涅槃,今天又一佛出世。"即在人间几千万年才有一佛出世,但在龙王看来,只不过是昨天至今天而已。所以说,佛成道时,世间的人都不知道,有神通的天龙八部、鬼神先知道,而最先知道的就是这只黑龙王。佛成道了,为什么梵天王会先知道?因为当修行人有了相当的成就,其心清净,具足种种功德,就出现种种光明,一般的凡夫肉眼看不到这些光明,但是有很多的天人、鬼神看得到。凡夫往往狗眼看人低,因为用肉眼来批判人,就失去了其准确性。即是人类无知,以为他看到的才是对的。不过,佛成道时,如果没有种种光明普照,天人也没办法知道那是佛。一切天人的光明都

  比不上佛的光明,它们就知道佛的功德、智慧非常殊胜,由此证知这就是佛了。如果你们看阿罗汉,基督教的先知、天使以及道教的道士的画像,他们的头上都有一个光圈,这是修道人修得好,就有光圈出现,但是这样的光圈是很普通的,佛放的光明是很特别的。所以佛在这世间成道,先请佛说法的并不是人,而是天人。

  佛不是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吗?为什么成佛了不说法,要梵天王邀请佛才说法?因为世间的一般凡夫是难以理解佛法的,所以佛不随便说法,要选众生来度化,谁有机缘,能听得懂,佛才说。如果听不懂,不能生信,反而毁谤佛,造恶业,那要下地狱的,因此佛不随便说法。除此之外,世间的种种学问,为了表示其为尊贵,也要请了才说的。甚至古代的国王,要请一些有贤有德的人士来帮忙治理国家,也要亲自去请的,比如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来帮他治国的故事!佛法是世间最尊贵的法宝,更是应该请了才说的。因此,佛成道后,在我们人间不随便说法,甚至佛在人间度化的时候,也不随便度化。佛每天都观察,看看哪些人有机缘才去度化;不像我们自以为了不起,随随便便要去度化某某人!如果佛要对那些修行有成就的大菩萨说法,他们不需要邀请佛,佛只要放光,或使地震动,十方世界的佛菩萨、天龙鬼神都知道,就来集会,等他们都到齐了,佛就开始跟他们说法。所以佛对不同种类的众生,有不同的说法方式。

  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

  在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世界佛土的微尘里面,在一一佛刹的微尘中,又可以出现无量无边的佛刹微尘广大佛刹;就是非常多,非常多,一个重重无尽的佛刹。

  经文: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

  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

  这里所指的请转*轮,不单单只是在人间佛住世八十岁时,梵天王下降人间请佛说法而已,还要包括法界、虚空,因为在佛的境界里,就是每一个佛刹的微尘里,佛都能够变现无量的佛刹,无量的佛刹里,可以变现无量的佛,这是佛的功德成就。像这样的一种功德成就,很多大菩萨都有能力知道,也有能力去应这个集会。就是说,像这样的境界里,出现个个成等正觉的佛,然后那些菩萨也来应会,在佛成等正觉的境界里出现,围绕着佛。

  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并不只是在人间那八十岁的一生,佛称为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佛就在三千大千世界里应化出现,度化有缘的众生,这还只是应化身而已。佛以应化身在凡夫的面前出现,就有千百亿化身;在大菩萨的面前,佛是无量无边的。所谓佛觉悟,并不是带着一个人间的肉身去觉悟,以大乘佛法来说,佛的觉悟是遍满一切世间的,即佛觉悟成道的时候,在所有的世界里,凡是有神通力的菩萨们都知道、都会看到佛觉悟。这样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肉眼能够看到的。在这样的佛显现觉悟的境界里,佛让菩萨们知道而来围绕的法会中,我们要知道有这样的情况,然后发心请佛继续转*轮。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一般上是在早上吃完饭以后,大家就请佛说法,这也叫做请转*轮。

  经文中说:"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即请转*轮不只是刚才所讲的外在示现境界而已,它还跟心念有关系。如果你修到菩萨的某个果位,只要动一个念头,心观想见佛,佛就会出现成正等觉跟你说法。也就是任何人有能力摆脱六根的现前境界,达到有神通的菩萨境界,随时生起一念,就可以看到佛示现成等觉、说法。当菩萨有因缘应该得度的时候,佛就会出现在他的心中,让他看到佛不可思议的境界,让他听到佛说法。因此,当你动要请转*轮的念头时,

  佛就能够让你看到佛在说法,你也就可以请佛说法了。一切佛在众生的念念中都在说法,佛没有不说法的时候,但是我们众生认为佛有说法的时候,也有不说法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心的变现,佛很清楚,只要众生的心念一动,佛的心念就能跟众生相应,让众生看到了。

  经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7、请佛住世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七行愿是请佛住世。请佛住世就是劝请大慈大悲的佛陀永远住在这世间,不要离开。为什么呢?当知佛出现在这世间是极为稀有,极为难得,极为宝贵的大事!我们常说佛出世间,好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世间,指引苦恼的众生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使众生获得身心的解脱!

  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如是诸佛要示现般涅槃,我就要请诸佛不要入涅槃。

  说到诸佛入涅槃,就要讲到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人间说法四十五年,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也要离开人间。根据佛法说,佛与三明六通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力,保持色身不死,住世一劫。佛在涅槃之前,跟阿难尊者说:佛有能力住世一劫。可是阿难尊者戆头戆脑,懵懂无知,没有立刻请佛住世,听过后就当耳边风。佛如此暗示了三次,阿难尊者都没有请,结果佛就在八十岁的时候入灭,不住世了。这其中是有因缘的,根据大乘经典的记载,当时阿难尊者只不过是个初果圣人而已,魔王影响尊者的心念,使他不懂得请佛住世。其实佛有神通,也能让阿难尊者听到,醒悟而请佛住世,但是佛不如此做。佛随顺众生的业力因缘来做一切事,原因是,如果佛久住世间,众生就不努力修道了。为什么?反正佛还在,住世一劫,如果我今生八十岁,随时还可以碰到佛,那怕什么?等我吃喝玩乐够了才修行吧!意思是说,娑婆世界人间的人心很钝,很痴,佛知道久住世间也没有用处,所以佛在人间八十岁就涅槃。在大菩萨的境界中,佛是没有出现涅槃的境界的,佛只在人间示现涅槃,因此,佛示现涅槃是比较低的境界。佛除了在人间比较低的境界里度化众生以外,还有在比较高的境界里度化菩萨,其所见是,佛能够一一毛孔里出现无数的佛刹和无数的佛;在人间比较低的境界里,佛跟人一模一样,在人间走路、托钵、化缘、吃饭,在这样的境界里,佛才入涅槃。因此,在此段请佛住世的经文里,没有讲到很广大的境界,此境界低到没有种种菩萨围绕,因为在菩萨看来,佛在人间入涅槃只是应化身的示现,是一种假象,没有必要来人间请佛不要入涅槃。在菩萨的境界中,佛是没有入涅槃的。

  "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以及所有的菩萨、声闻、缘觉,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果的圣人,甚至所有的善知识,我都劝请他们不要入涅槃。

  "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希望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不要入涅槃,继续留在人间无数劫来利益众生,这样的请诸佛

  住世。我不只请诸佛住世,甚至那些修学有成就的圣者、任何修学有成就者、会说法度化众生的善知识,都尽量地请他们住世,这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

  经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在请转*轮和请佛住世的两个行愿所面对的境界差别很大,原因是在大菩萨的境界中没有涅槃,在凡夫的境界中才有涅槃这回事。因此,在修习请佛住世的行愿的时候,不可以请在一一毛孔中的无量佛刹中的无量数佛不要进入涅槃,因为在那种菩萨的境界里是没有这一回事的。

  什么叫做佛进入涅槃呢?所谓涅槃,是修行者努力修行,只剩下一次的生死轮回,在最后一生了结以后,不再出现轮回的现象了,我们就说这位修行者证入涅槃。这样的证入涅槃是站在我们众生迷惑世间,认为有一个我,认为我在世间很苦,前世造业,今世有出生而说的。人不可能知道有轮回,但是有神通的凡夫、鬼神、天人都会看到自己生死轮回的情形:前世是某某人,今世做天人,下一世去做狗……他认为有一个众生在轮回中来来去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因为这轮回只是迷惑而有的现象,所以佛说修行觉悟后,可免掉此生死轮回。因此,佛就教导众生修行,其修行证悟后,就放下这些烦恼执著,不再执著有一个"我",不再执著我在生死、我在轮回,了结了生死轮回,不再轮回,就是涅槃。

  涅槃又有不生不灭的意思。我们认为世间有东西生起来,有东西消失,但是在涅槃的境界中,是没有东西生起来,没有东西消失,所以涅槃又叫做不生不灭。对于一个有生死轮回的世间人,我们说要修行,要入涅槃;对于一些已经解脱自在的菩萨们来说,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如此,其所见的一切都是心的变化,心变化出此世间,心变化世间里的一切境界。当我们凡夫看到自己的心在变化,就以为真的有一个众生在

  里面来回生死;当大菩萨知道是心的变化时,他们就知道没有所谓的"我"在里面,没有一个"我"在轮回。既然没有我在生死轮回,也没有所谓涅槃可以进入了。因此,在大菩萨的境界里,涅槃跟生死都不可得,但是对于一些执著有生死的人,他们就说:我要进入涅槃。当一个人修行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不会说:我要进入涅槃。因为他也看到生死跟涅槃是没有差别的。对于一个迷惑的人,他认为生死跟涅槃有差别,在这种境界里,我们就要请佛、菩萨、阿罗汉、一切善知识久住世间,其实这是我们的迷惑与执著。比方说,如果你对一个人有好感,或认为他对社群有贡献,当他死时,你会觉得很可惜,但是以佛法来说,没什么嘛,他有因缘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利益众生嘛,为什么要长期跟你在一起呢?我们众生执著,一定要他留下来,既然如此,这些圣人更应该请住世间啰,所以我们要请佛不要入涅槃,请菩萨、声闻……不要入涅槃。

  根据南传佛教的说法,涅槃可分为两种: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阿罗汉已没有因烦恼而产生的苦,然而生、老、病、死的现象还在--行苦,这是他的苦报,不能避免。所以阿罗汉会在大热天流汗而发痒,也会难受而擦一擦汗,牙痛或给蚊子叮了,也会感受到痛。阿罗汉的身心还有活动,没有了结,还是有苦,叫做有余涅槃。当阿罗汉今生果报受尽,这一生死了,不再来受生,身心活动不再延续,将来不再受生死之苦,所以阿罗汉的死又叫做"无生",那才是真正的一了百了,叫做无余涅槃。

  8、常随佛学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普贤十大行愿的第八行愿是常随佛学。佛所做过的事情、所修过的万行,我们都去学习,即佛从过去发心开始修道,然

  后修成菩萨,最后成佛,成佛了继续度化众生……这一切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经文: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

  此处例举娑婆世界的毗卢遮那如来,原因是毗卢遮那如来是报身佛,此是佛觉悟最圆满的果报身。所有的修行者成佛都有三身,即应化身、报身和法身,其中法身遍法界虚空,没有相貌、处所,佛要显现的地方,就能让你知道佛的存在。佛的报身有一定的处所,很多菩萨知道佛的报身所在处;佛报身的处所很庄严,有很多光明,因此,在报身净土中只有一佛。为什么?因为只有那么一佛,就足够让所有世界有神通的众生看到、知道。在凡夫的世间,是用能力有限的肉眼来看东西;你看我,我看你,我们也用这两只眼睛来看佛,因此境界很小。在境界很小的地方,佛就要在很多地方变现成佛,所以要有很多应化身佛。毗卢遮那如来是菩萨成佛的时候,最先完成的报身佛;应化身佛是不同的众生在不同因缘底下,才出现的佛。我们人间需要看到那样的身相,佛就用八十岁的人身应化出现;在另外有人住的地方,现在可能有佛出现在那边。就是说,众生的境界太小了,佛就要出现很多身相,不然众生看不到。假设你要度化细菌,你不可以用人身去作这项工作,必须要变现成细菌才可度化它们。佛就是用应化身来度化人,这应化身还不是很圆满,真正圆满的是佛的报身,因此,此处以报身佛来说。从凡夫开始发心,到成就报身为止,我们全都要向佛学习。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佛从开始发心修菩萨道,精进不退,修布施,宣扬佛法,用皮来做纸,用骨来做笔,用血来做墨,书写无量无边的经书,其所"书写"的"经典"多到堆"积"起来"如须弥"山那么高。须弥

  叫做妙高山。

  古代人以为地球是平的,不是圆的,太阳没绕着地球转,地球没绕着太阳转,而是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后来,科学家哥白尼说地球是圆的,天与太阳在转,所以我们每天就看到一次太阳。之后,科学家发现地球不只自转,还绕着太阳转。现在,更发现太阳也没有静止,还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转,这是我们人类的境界。

  在另外一些有神通的人的境界中,并不是如此,他看到人类居住的地方叫做南赡部洲,它是在一个日月的范围,这个太阳与月亮是绕着须弥山转。须弥山下有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有四种不同种类的人,好像我们南赡部洲的人是这样的高度,而北俱卢洲的人非常高大,跟我们是不一样的身量。须弥山住着一些天人和鬼神,不是人住的地方,从我们人住的地球到须弥山,要经过七重的香水海(不是咸水海),还隔着七重的山,所以在这样的境界里,有这样一座的须弥山。须弥山顶是欲界第二层天称为忉利天(三十三天),天主名帝释(玉皇大帝)。此天的一日夜是人间的一百年。虽然,同是太阳绕着须弥山转一周,在须弥山下海(非地球上的海)上的南赡部洲的人,看到太阳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日夜,但是须弥山顶的天人看到太阳转一周是人间的一百年。可见须弥山并不在人间,因为须弥山上的天人所看到的时间跟我们的不一样。一个包括日月范围世间,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因为它经过一个小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

  经文: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菩萨可以拿他的皮、骨、血来为佛法做事,不惜生命,更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等一切所有。佛经中有载:释迦牟尼佛过去世在修菩萨道的时候,曾经碰到一个吃人的

  罗刹讲了一句佛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听了很欢喜,但是罗刹只讲上半句,菩萨要求它再讲下一句,罗刹不肯说。它对菩萨说:我肚子饿,要吃人。菩萨答应让它吃,但是在吃之前,要为他讲下一句佛法。罗刹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菩萨很高兴,就让罗刹吃掉。菩萨为了一句偈言,都愿意让罗刹吃掉。从此故事看来,释迦牟尼佛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不只向修行人学佛法,也向吃人的恶魔、罗刹求佛法。只要是佛法,不论是从谁的口中讲出来,都是佛法;如果不是佛法,即使是出家人讲,也不是佛法。

  经文: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以及一切难行苦行,菩萨都去做。关于这个难行苦行,佛在过去世修菩萨道的时候,的确做了很多,但是当佛做悉达多太子的这一生,出家修道,在苦行林中所修的难行苦行,不是修行。意思是说,佛在做菩萨的时候,修种种难行苦行,但是当他成佛的那一生,并不是修苦行而成佛,而是做给众生看。为什么?因为众生很愚痴,认为修苦行才是修行;初发心菩萨开始时,不懂怎样修行,也把苦行当修行。所以菩萨要来人间成佛度化众生,可真不容易,要做所有众生满意的事情给众生看,众生愚痴,见到修行人吃苦,他们就赞叹;如果修行人吃好穿好住好,没有人要赞叹。净幢菩萨Svetaketus(悉达多太子的前世生)从兜率天降生人间,就知道自己是来成佛的。十地菩萨来人间何必修苦行?成佛后还说修苦行没有用?因为菩萨把人间所有的苦行都做完了,告诉你没有用,你才相信。因此,当时印度外道所有最难的苦行,菩萨都去做,才能够降伏这些修行人。悉达多太子在苦行林修行的六年中,每天只吃一粒麻,这是没有人做得到的。如果你到印度,就可以看到一个修苦行的裸体外道的塑像,叫做马哈威拉。他的雕像跟佛像是一样的,但是是裸体站立着,有粗大的藤缠住他的脚。因为他站着不动,连藤都生来缠住他的脚。悉达多太子修六年苦行时,鸟在他的头上造窝,孵蛋。鸟孵蛋最多不过二个月,但是站立着脚被藤缠

  住是要更久的时间,因为他入定,不出来。印度有这样厉害的外道,信徒们都很佩服他。直到现在,印度还有一些外道,把自己埋在泥土里,几天后才被人挖出来。佛要降伏那类外道,就要一天只吃一粒麻啰!

  经文: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

  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在我们的娑婆世界,所有的菩萨都不在房间里成佛,是在郊外、树下成佛,释迦牟尼佛或过去的诸佛都是如此。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一下子就出现佛的宫殿,在宫殿里出现报身佛,这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你要在娑婆世界成佛,就得学习娑婆世界的佛在菩提树下成大菩提。

  "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菩萨成佛后,就显现种种神通、生起种种的变化,这种种神通变化有种种的差别:佛在人间示现的神通,专门要降伏外道;佛如果要降伏天人,就要显现另外一些神通了。为什么呢?因为佛要降伏梵天王,就要示现比梵天王的色身还要庄严的佛身才行,佛如果示现梵天王身,人间的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到。就是说,如果佛在人间,用度化更高层的众生的神通来表演给你看,你眼花花,一无所见。所以佛在人间所显现的神通:左边出水,右边出火;这边飞过来,那边飞过去;大变小,小变大;天人看来非常普通。

  我就以神通广大的目犍连尊者来说:有一次,尊者要降伏一条龙,那条龙有神通把身体变大,环绕须弥山七圈,我们凡夫连须弥山都看不到,更何况绕七圈!目犍连尊者却有神通降伏这么巨大的龙,但是我们人就看不到了。所以说,佛的

  种种神通变化更加厉害!

  佛有一位阿罗汉弟子,在还没有遇到佛的时候,是一位神通很厉害的外道首领,他有一千个弟子。有一次,佛为了度化一些外道,来到一群外道所居住的地区,佛为了使其他的外道信服,没有说话,利用他心通跟那位阿罗汉沟通,阿罗汉就故意在那些外道的面前对佛说:"佛是我的大师,我是佛的弟子。"然后向佛顶礼三拜,结果很多外道都很惊奇。为什么?因为他们所敬佩、神通很厉害的首领,竟然跟佛讲这样的话,佛什么也不必表演了。那么微小的外道神通,就降伏人类了,所以佛在人间的神通变化是很小的。

  然而,佛并不鼓励以神通教导人类,佛在人间度化众生是一种教导,佛说:人只能自度,佛没办法度,佛有如带路者,告诉众生修行解脱的道路;佛有如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予药,然而病者要吃药,病才会好。佛不鼓励以神通教导人类的原因是,因为奇妙的神通和解脱生死毫无关系,外道也有神通;此外,世间人很容易被神通迷惑,以为有了神通就是成就。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很普遍,即修行者经常用神通来使信徒信服他的成就,这是因为那个地方的鬼神太厉害了,所以神通的降伏很重要。但是佛教真正的教导是使修行者开发智慧,而不是神通;神通只不过是修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

  再举迦叶尊者的例子:刚才说阿罗汉可以住世一劫,佛的最大弟子--迦叶尊者,就拿了佛的法衣住在鸡足山里,不是在山里搭房子来居住,是他到鸡足山时,山打开来,他进去,山又合起来,他就住在泥土里。等到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人间的人非常高大,比一百五十层的高楼还要高!当迦叶尊者出现,要把释迦牟尼佛的法衣交给弥勒佛的时候,他以神通飞上去,当时的人以为他是一只蚊子。结果,迦叶尊者就以神通把自己变成跟他们一样大。就是说,现在我们的身体是这样小,到了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人的身体非常大,相对的,我们现在的人身就有如那时候的蚊子那么小而已。

  "现种种佛身",佛除了有种种神通变化以外,还在不同的地方,现出不同的身相,有不同的名称,度化有缘的众生。所

  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佛示现各种不同的身相,到各处各种的法会去,为诸众生说法,所以说"处种种众会",众会,就是众多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法会。众会虽多,大约有下面几种:

  一、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这是以圆满报身,处在诸大菩萨的众会道场中,为诸大菩萨说法,在此法会中的听法者,不用说,都是诸大菩萨,其他众生是不可能会在这法会中听法的。

  二、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这是以应化身,处在声闻以及辟支佛的道场中,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法,在此法会中的听法者,自然是声闻以及辟支佛根性的修行者。此时的佛就是人间成道的佛了,以人的形相来度化人。

  三、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这也是以应化身,处在转轮圣王、小王眷属的法会道场中,为他们宣说仁政之道,要他们好好的爱护人民,减轻人民的痛苦,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令国家风调雨顺,避免发生流血战事!

  所谓"转轮圣王",简称转轮王,或轮王,是人间最有福德的王,亦是最有威力的王,而其福报亦是超过任何其他的国王,可说是人中最为第一。此轮王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当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佛经上说:"转轮圣王千子围绕,七宝随身。"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的差别。小王,是指我们此世界所有各国的国王。眷属,是指小王的家属。

  四、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刹利,是印度四种姓中掌握政权的贵族,汉译田主,也可说是王或王种(因为他们世世代代做王,所以称为王种)。婆罗门,是印度四种姓中掌握宗教以及教育大权的一族,汉译为净行,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在印度凡是财产多,地位高,有道德的人就被称为长者。居士,在印度四种姓中属于第三种姓,即从事农、工、商业而富有的人。所以居士的本意是居财之士,后来佛教的居家学佛之士,也称为居士。佛有时在这些人的法会中,说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法。

  五、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所谓天龙八部,

  是大乘佛法中所指的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其第一部是天,所指的是最低的四天王天,其他七部是指由东、西、南、北四大天王所统领的鬼神。

  天:四天王天或以上的众生都叫做天,即所谓的天人。根据佛法说,天人有以下的福报:一、身上有光明;二、身体很高大;三、天人所穿的衣服很轻;四、天人所想要吃的食物自然会出现;五、天人都是化生,即天人有YIN欲,但是孩子都是化生的。其实,人死了之后也是化生,即人在死的时候,精神离开身体,还没有去投胎的期间,变化成另一个身体(中阴身)出现,这时的身体就是化生。开始的时候,化生的身体跟其原来的形相一样,七天后化生死掉,又出现另外一个化生,期间一直变化,直到要去投胎的时候,化生变成要去投胎的样子,然后就去投胎。天人并不是如此化生,它并没有投入母胎,而是直接化生出现在母亲的脚上,然后很快就长大,即天人一化生,马上就长得跟父母亲那样大。

  龙:龙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中国人所画的龙有四只脚,但是龙有很多种类,有些龙的身上没有脚,然而头上却有角。有些龙的头上是有一只角,但是中国人所画的龙头上有两只角。龙的福报很大,但是,因为众生过去世愚痴、嗔心很重,所以才堕落做龙。虽然如此,但是它还是享用很大的福报。就是说,有一类龙的福报很大,具有神通力;有一些龙跟地上的蛇一模一样。所以龙有很多种类,这里所指的是有神通、会飞,又会变成人形的龙。

  夜叉:是一种能够飞的鬼,口中长有獠牙,头颅顶上凹陷下去。夜叉能在空中飞,能够变得很大,它们什么都吃,甚至吃人。

  乾闼婆:忉利天的天主--帝释的乐神,它喜欢演奏音乐,所演奏的音乐很好听。当帝释天王一想它,它就出现,一些鬼神是找不到它的。根据佛经的记载,有另外一类比较低级的乾闼婆,其实就是一些中阴身的众生。

  阿修罗:阿修罗的体状跟人一模一样,女阿修罗很漂亮,男阿修罗很丑陋。因为众生的嗔心很重,才堕落做阿修罗,但

  是它修集了很大的福报,所以说阿修罗有天人的福报,然而却没有天人的德行。阿修罗的头、手脚被砍掉了,自然会生长出来,其寿尽了才会死,砍不死的,这是它们的福报,因此,阿修罗王每每跟帝释天王打战。

  迦楼罗:所谓的金翅鸟,它们不是飞禽类,是一种很大的鬼神。虽有神通但形相是鸟,其翅膀张开来有几百公里大。

  紧那罗:它也是帝释天王的乐神。根据大乘经典的记载,紧那罗中的王者--紧那罗王是一位菩萨,它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所演奏的音乐是一种佛法,能令听者生起修行的心。有一次,紧那罗王一奏起音乐,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迦叶尊者就跳起舞来。这就是紧那罗王菩萨的功德力,使身为阿罗汉的迦叶尊者都跳起舞。

  摩睺罗伽:一种大蟒神,类似一种龙,生长在地上,它也是帝释天王的乐神。

  天龙八部是属于鬼神道的众生,它们都被四大天王所统领、管辖。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很多天龙八部都是佛的归依弟子,发愿护持佛法。在南传佛教中,天龙八部只不过是一些小小的护法鬼神,其道行不如阿罗汉,但是在大乘佛教里,很多天龙八部中的王者都是菩萨。

  人非人:这些众生是人又不是人,叫做人非人。

  不论哪一类众生,需要佛教化,佛都会在各种众会道场中,为各众生说种种不同的教法。

  经文: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佛参加以上所说的各种众会道场,"以圆满音"声为众生说法。佛说法的声音,有时称为一音,有时称为圆音。这里的圆满音,就是圆音。佛以圆音说法,就好像天上的雷震动一样,所以说"如大雷震"。现在我是以华语为你们说法,但佛不同,不管以什么声音来说法,广东人听来是广东话,福建人听来是福建话,客家人听来是客家话……所以说:"佛以

  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说法的声音,像大雷震那样,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但我们的声音,就小得很可怜。好像现在我在这里说法,还要靠麦克风的帮助,如果麦克风坏了,或电流忽然中断时,就算我喊得很大声,坐在后面的居士们还是听不清楚的。

  佛随听法众生所喜欢听的各种佛法,而为他们宣说,所以说

  "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佛成道后,就不停地游行各处,说法度化众生,一直到示现入涅槃,所以说"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经文: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如以上列举的一切,我都发愿随佛学习。为什么呢?因为过去诸佛都是修这种种难行苦行而成佛的,所以我要成佛度化众生,当然也要学习诸佛所行的一切啰!

  经文: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不只要随世尊毗卢遮那修学,而且也要向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学习;于念念中,我都不断地随佛修学,学佛的修诸万行,学佛的教化众生,学佛的宣说妙法,学佛的一切一切……所以随诸佛学,是菩萨行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9、恒顺众生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九行愿是恒顺众生。"恒"是常常不停歇的意思;"顺"是依顺不违背的意思。所以恒顺众生就是常常随顺而不违背众生。

  经文: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所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所有佛刹中所有的众生有种种的差别,佛教把众生分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生。此外或有依地、水、火、风而生住的众生。意思是说,有些众生是依于固体--地,液体--水,热量、能量,也包括火本身--火,流动的空气--风,这四种的其中一种而生住的。根据佛法,地、水、火、风任何地方都有众生依靠而住。比方说,太阳的温度很高,热烘烘的,简直是火,而太阳里面也可以住众生。有些众生或有依"空"中,以及依"诸卉木"而生住的;住在卉木中的众生跟人类比较接近,所以我们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在佛所制定的戒律中有说到,很多的树木、草丛中都有树神、花神、草神居住,它们以花草树木当

  成身体,中国人把它们叫做精灵。有些人收藏水晶,每天浇水,它会结晶生长,变大;佛、菩萨、阿罗汉、高僧等寂灭后火化,其生前依戒、定、慧熏修,无量功德所凝结而成的舍利子像石头一样,也会生长;这是石头通过结晶的方式,就能够生长。我们不要认同生物学家说有机物的活动才有生命;佛教说,有些众生是依地、水、火、风而生住,有些众生是依空、草木当成身心而生住。

  "种种生类",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出生方式,现在,科学家从克隆羊的身上,割切出一些细胞组织,培育出一只与克隆羊一模一样的羊--多利羊,这也是一种生。这种生并不见得奇怪,根据佛经的记载,有些人的头上长出人,即有些人不在胎里长,偏偏在人的头上长。报章曾经报道,在欧洲有发生过这种事:有人的头上长一个胞,把它切开,里面就有一个人。"种种色身",众生有种种身体。"种种形状",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好像细菌,它们有奇特的形状。"种种相貌",众生有各种各样的相貌。"种种寿量",众生的寿命,长短不尽相同。以佛教来说,现在人的寿命大概是七十五岁,在很早期的人类寿命有几万岁,将来的人寿命会减短到十岁,之后又会增加到几万岁。"种种族类",在同一种类的众生中,又有不同的族类,好像狗类,有哈巴狗、狼狗、北京狗……"种种名号",在同样的众生中,有很多种名称,好像狗,中国人叫狗,英国人叫dog,马来人叫anjing等种种名称。

  "种种心性",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有的是温柔的,有的是刚强的,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暴戾的,真是千差万别。

  "种种知见",众生对世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思想正确,有的思想邪恶等等。"种种欲乐",众生有其追求喜欢、快乐的事情。"种种意行",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心念去做不同的事:有时心意向善,去做善业;有时心意向恶,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种种威仪",众生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动作:有人浮动,有人镇定,有人喜欢蹦蹦跳跳,所以每个人的威仪都不一样。

  "种种衣服",众生有种种衣服,人类有各民族的服装,野兽

  以皮毛为衣。"种种饮食",众生吃不同的饮食:有的吃饭,有的吃面,有的吃中餐,有的吃西餐等等。

  "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生定居在村里,"营"所指的是一直搬移,不同的住所。众生聚集住的小地方叫做聚落,大的叫做城邑,在城邑中,其邑主所居住的地方叫做宫殿。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上次已讲解过,我就不重复解释。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众生以脚来分类:没有脚如蛇类;两只脚如人;四只脚指兽类众生,如猪、马、牛、羊等;多只脚指虫类众生,如蜈蚣。"有色、无色",有身体、没有身体的众生。根据佛法说,有些众生的定力很深,当它们进入很深的定时,只有心的活动,没有身体的活动。如果它们的因缘到,就出定;当它们修得不好,定力减退,又堕落来欲界、色界,这时又有身体了。"有想、无想",有些众生有思惟心想的活动,有些众生没有思惟心想的活动。"非有想非无想",凡夫众生修到三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而在这天上的众生,没有如其他众生粗想的烦恼,叫做非有想;非无细想的烦恼,叫做非无想。

  三界是:一、欲界:有物质的生命活动,此界的众生有饮食、睡眠、情爱(YIN欲),这三种欲望,然而人类还加上爱财、爱名,共五种欲望,称为五欲;二、色界:有物质的生命活动,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光明微妙的色身;三、无色界:没有物质的生命活动,此界众生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即它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心念的活动。

  经文: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修普贤十大行愿的菩萨要随顺以上如是等类的众生,要为他们服务,做种种供养,尊敬他们如父母、师长以及阿罗汉,乃至与如来一样,没有差别。根据佛法说,我们无量劫生死轮回,大家会见面,都是过去世有缘,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大家都是有缘人,虽然我们不知道缘分有多深,其实我们是有感觉的;有时候我们看到某某人,会很高兴,觉得跟他很投缘,这就是我们过去世跟那个人的缘分很深,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可能是我们的师长,可能是我们的父母亲,可能是我们的儿女……大家一起生活得很融洽,很快乐。修普贤行愿的菩萨要随顺这些众生,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跟他曾有各种亲密的因缘,所以他要生起如敬父母,如奉师长……的照顾众生,把他们照顾得如阿罗汉,乃至如佛那样,平等没有差别。意思是说,修普贤行愿者从第一个大愿一心想佛修起,修到第九个愿的时候,他就要对佛、对众生都一样平等供养。

  菩萨行者应以以下的方式去随顺众生:

  一、于诸病苦,为作良医:菩萨可做良医,以医治众生各种不同的病苦。此外,对于众生有种种烦恼,菩萨都要帮忙解决。

  二、于失道路,示其正路:众生在人生的大道上或在修行的道路上走错了路,菩萨都要教导他走向正道。

  三、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于暗夜中看不清楚,暗夜中摸索探路,不知道怎么样行走的时候,菩萨就好像提着灯笼的人,为他照明,引导他上路。

  四、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伏藏"是埋藏在地底的金银珠宝。对于贫穷的人,菩萨要帮忙他得到伏藏。意思是说,菩萨帮忙贫穷的人,使到他也有本事具有一些财产,远离贫穷的苦境。"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这是广显菩萨以大悲心而行。修普贤十大愿的菩萨,于被济度的人,并没有轻视心,等于供养父母、师长,乃至如佛,所以叫做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经文: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为什么呢?如果修菩萨道的人能够随顺一切众生,这就等于能随时随地供养一切佛;如果对众生生起尊重、服侍的心,这就等于尊重、服侍如来;如果修菩萨道的人,不去损害众生、扰乱众生、打击众生……且能随时随地随顺众生,使到一切众生欢喜,那就等于使到诸佛如来欢喜。为什么?因为佛本来就是要度众生的,现在菩萨行者在做佛所做的事,佛当然欢喜啰!

  经文: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佛都是要拔除众生的苦,此为大悲心。佛是以大悲心出发,才会去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才会去行种种的难行,最后成佛。

  菩萨因为要解脱一切众生的苦恼,拔济沉沦苦海的众生而起大悲,因为有大悲心方能发起要觉悟的心--菩提心,因为菩提心而使菩萨完全的觉悟,即成等正觉。

  经文: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

  这是用比喻来说明。旷野,就是空旷荒野,没有人居住的地方。沙是细沙,碛是小石块。譬如在旷野有很多沙、石子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王,如果树根吸收到水分,枝叶、花、果都会长得繁茂。

  经文: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在我们无量劫的生死旷野之中,修菩萨道犹如要开花结果的菩提树王,所谓菩提树王,即菩萨修行的身心,是以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为其花果。意思是说,一个人想修行成佛,要以众生做为根本,如果没有众生做为其修行的对象,没有一个人能够成菩萨、成佛。这里用一棵树来譬喻,树根(众生)是根本,诸佛菩萨是菩萨行者修行所获得的花果。修菩萨道者若整天期望成佛而不要理会众生,那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行菩萨道者,先要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最后才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而不是成佛后,才来度化众生。

  经文: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为什么呢?如果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就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合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正觉,即对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确觉悟;声闻、缘觉也可证得,但不能普遍;菩萨虽能普遍,还没有圆满,不是无上;唯佛所证圆满,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正等正觉:诸佛觉悟都是一样平等,没有差别,没有任何一佛的觉悟比另外一佛来得高。

  经文: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所谓成佛道,是在有众生处才能完成,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好像我们要修行,要行善,没有众

  生,你向谁行善呀!什么也没得做!尤其是当你修成天人的时候,你根本没办法向其他天人布施。为什么?因为你有的它也有,它不需要你的施舍与救济。所以菩萨修到有一定的能力,有一定的福报的时候,都要"下化众生",即往下界去救度比他能力差的众生。因此,菩萨需要众生做为其菩提树根,才能开出灿烂的智慧花,结成美满的菩提果!

  为什么成佛叫做证菩提呢?原因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所以用菩提来形容觉悟。这不但表示佛的觉悟不是一般的觉悟,而且还有一个强烈的说明:即是在娑婆世界所有的佛,都是在印度的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的金刚座觉悟。如果你们去印度朝圣,就会看到后人用洋灰在金刚座铺成一个座位,上面还有两个脚印,标志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用草铺成的座位,佛就是在此地方成道。很多信徒去印度朝圣时拼命礼拜那个位子,你应该要明白礼拜的是佛在此位子成道,而不是那个座位。不只如此,过去的佛在此金刚座成道,将来的弥勒佛也在那边成道,但是当弥勒菩萨降生人间成道的时候,另外一棵树在那边生长,那棵树不叫做菩提树,是叫做龙华树。

  经文: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此处的善男子是称呼那些要修普贤十大行愿的人。你对于此道理,应该如是的了解。

  在此更进一步强调,众生跟心是平等的,即每个众生的心都是平等,没有高低的。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如果我们表演一场戏,有人在戏里扮演国王,有人扮演乞丐,但是那些演员本来是平等的。在我们这些众生当中,有些愚痴,有些有智慧,有些有福报,有些贫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只是大家的心在演这场戏:你在演你这一生的戏,下一生你演另外一个角色;这一生你演穷人,下一生你可能演皇帝。所以

  不管你演穷人,或演皇帝,那也不过是你的心在做戏。你要知道心、佛、众生也是平等幻化的,你看到的这个众生的外貌,是他演出这个戏的形相罢了,不是确实、非永远如此的,一直变化,没有穷尽。当你如是知道后,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为什么呢?原来众生演这戏时,他迷在里面以为是真实的,在里面烦恼受苦。菩萨觉悟众生受苦非实,觉悟自他平等才能够圆满大悲心,若受苦是真实,则大悲心就无法解救。因为众生演这些戏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才能够度他。如果那个戏是真实的,你就度不了啰!就是说,我们的生死现象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实的,大家都是一样平等,跟佛也是一样平等。所以说,如果你如此了知,就能够成就圆满大悲,以此圆满的大悲心随顺众生,你就能够成就供养如来。

  经文: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10、普皆回向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十行愿是普皆回向。在大乘佛教中非常强调,不管你做什么善事,心都要观想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不要一切都归于自己,要与众生分享。在小乘的佛法中,修行者为了自己的解脱,其所修的一切功德,都是属于自己的。

  经文: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悉皆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现在发心的菩萨将从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一行愿的礼敬诸

  佛,一直到第九行愿的恒顺众生所修的功德,心中观想,愿意把它们全都无条件的回向给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经文: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但愿众生常得安乐,没有种种的病苦;希望众生要做坏事都做不成;反之,其所修的善法很快就得到圆满成就。

  经文: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所谓恶趣门,是指畜生、饿鬼、地狱三恶趣。希望众生不在三恶趣中轮回生死,希望众生能够听闻到做善事生天、做人,乃至解脱涅槃的正道。

  经文: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希望众生因为过去世所做的种种恶业,将来所感到的种种极重的苦报,或感受三恶道的苦果,或是堕入无间地狱所受的苦果,我都愿意代他受;使他能够得到解脱,很快地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经文: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回向不是佛教专有,其实很多人都希望给人好处,其方式有:世间的人去讨好鬼神,希望鬼神能够帮忙他的亲人;信上帝的人,就尽量做一些讨好上帝的事,使上帝高兴,希望他的

  亲人得到好处;中国人就祭拜一些鬼神,希望得到保佑,这样做也是回向。

  南传佛教一些爱讲理论的人说:佛教主张因果是自作自受,你造的业你受,我造的业我受,怎么我造的业回向让你受呢?这违反了业的因果,所以他们说回向是没有用的,不能成立的。实际上,南传佛教在诵经的时候,也做回向,而且所做的回向比我们北传佛教所做的更有意思:他们在诵经的时候,要拉一条绳子,一起念经的人把绳子圈起来,之后拿一瓶水,大家一起念经,念完了经,然后把念经的功德,通过那条绳子,大家一个个传下去,传到最后有一个人把瓶里的水倒出来,念经的功德就随着所倒的水,传给对方。可见南北传佛教都有做回向。

  现在让我们来看迷信者如何做功德:有很多人的亲属死了,他们就用纸张做大屋子、床、汽车、电视机等烧给死者,甚至烧阴钞,希望死者得到。那么,这样做功德回向给死者,到底有没有效应?其实这些是得不到的。我问你,纸屋烧了之后,没有电流,电视没的看;水龙喉开了没有水,因为没有烧公用事业局(水供局),没有烧发电厂,所以你看,是不是愚痴?以后你看到别人烧这些东西,你叫他要把整个城市烧去才可以,不然是不行的!还有,为何不把夫或妻、儿女都烧给死者?为何不把亲属也烧给死者?烧这些东西是没有用的,真正的作用在于心,心发出的精神力量才有用。即是我们众生的心可以互相影响,当他的心念很强烈地发出去,就能影响对方了,但是他不会,就用这种方式来做。

  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世间的一切是由心造作出来的,心念可以转移很多东西,甚至可以让别人感应到一些东西,比如有一些人很思念家人,其家人也可以感觉到。又好像我们做过一些善事,是可以回向给别人的,因为回向也是一种业。就是说,我做了一个善业,如果没有做回向,这善业的因果就到此为止;如果我再加心念下去,此善业的因果就会再继续增长。造业者在造业时所用的心重,所造的业也比较重;所用的心轻,所造的业也比较轻。可见造业、造业的轻重……绝对被心影响。我们所造的业能不能转给别人呢?我们要知

  道,世间的一切物资是我们过去的业和心所造作出来的,现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既然是我们的心造作出来的,我们的心就能够影响它。然而能不能影响,关键在于有没有发心;如果你发出回向的心,就能够影响你所造的业转给别人。你在做回向时,所用的心有多少,有多强,你回向的影响力量就有多大。

  佛教导我们行一些善法,以行善法的功德,以心力观想把功德传给对方,那么,对方就能够收到。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利益存亡品》中说:"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即在七分功德中,生者得六分,亡者只得一分。所以回向是心的力量在作用,不是所烧的那些纸屋、纸床、纸汽车……在作用。当我们回向的时候,要有十足的信心,认为自己有修善法的功德给对方。如果你的亲人死后堕落饿鬼道,你就要拿食物,礼拜后观想,希望它得到这些食物,它就会得到。根据佛经上说,饿鬼道的众生,在你通过一心一意希望它得到食物的观想中,它可以得到,原来饿鬼道的众生是吃食物的精华--气味。

  所以南传佛教那些爱讲理论的人所说:"个人造业个人受。"这句话是很错误的,因为造业并不是自己做而已。比如我打死一只苍蝇,是我自己做,以后的果报我自己受,千万别把此业报因果看得那么简单。当我打死那只苍蝇,它对我生起嗔心,它也在做,知道吗?可见造业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业是一个人在做而已。你在造业的时候,发出回向的心念,把所做的业转给活着的人或死去的人,与他们相应、感应,他们是能够得到的。

  经文: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

  前面阐述了十个大愿之后,普贤菩萨接着就说:善男子,这是菩萨摩诃萨的十个大愿,菩萨摩诃萨有无量无边的愿,这

  十大愿可以说是所有菩萨摩诃萨的心愿。比方说,地藏菩萨的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他个人的愿。当初发心菩萨修到菩萨果位的时候,称为菩萨摩诃萨,即是所谓的大菩萨;所有的菩萨摩诃萨都有普贤十大愿,而且会圆满完成这十大愿。

  经文: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

  如果菩萨依这十大愿修行,就能圆满成就三件事:

  一、成就众生:当每一位菩萨成佛的时候,所度化的众生,都是他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所指导、引导、教化的众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与他有缘的众生就跟他一起出生在人间,再接受佛的教导而得度。因此,菩萨要成佛,就要具备那些得度的众生,与他同时出生在人间,即是成熟一切众生。

  经文: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菩萨要有智慧完成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三、菩萨除了这十大愿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愿,称为愿海。普贤菩萨除了十大愿之外,还有很多的愿,修学菩萨道的菩萨要完成普贤菩萨的愿海,就要圆满完成这十大行愿。

  经文: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所以善男子,普贤十大愿有如此的功德、利益,对于此道理,你就要这样的了知、认识。

  经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

  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此处比较功德。前面称善男子是指大菩萨,此处称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一般发心修普贤十大行愿的男子、女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无量无数如微尘那么多的世界,拿那些世界所有上妙的七宝来布施。"上妙七宝"是当时人类能够得到的七种珠宝,即金、银、珊瑚、玛瑙、砗磲、赤珠、摩尼。珊瑚是珊瑚虫的外骨骼,七宝中的珊瑚是指红色的珊瑚;几乎全世界的海里都有白色的珊瑚,所以它不称为宝;只有某些海中才有红色的珊瑚,物以稀为贵,所以才称为宝。玛瑙是一种矿物,有红、蓝等各种颜色,可以做贵重的装饰品。砗磲是一种玉,上面有花纹,体坚色明。赤珠是一种红色的珠子。摩尼是指夜明珠,在黑暗中能放光的珍珠,此珠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佛教称它为如意珠宝,即心想要财宝、衣服、饮食种种之物,此珠就能生出,令人如意。佛经有载,摩尼珠是在海龙王的龙宫中,不在人世间。

  以及布施诸人、天最胜安乐给众生,以七宝与人、天的安乐布施给那么多的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以及供养那么多的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过无数的佛世界,而且经过无量无边的时间,如此不断地做布施供养,所得到的功德;如果有人有因缘听到普贤十大行愿的功德,比前面所做的布施、供养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就是说,众生在无量劫生死轮回中,能够听闻普贤十大行愿,是个很殊胜的因缘;众生在无量劫的生死中,很容易得到种种珠宝,却不容易听闻到佛法,更何况是听闻到普贤十大愿。所以说这个是非常非常难得的,甚至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菩

  萨都比不上有机会听闻到这样的佛法功德。为什么?如果众生遇到佛,可能听闻到的是修行解脱的法门而已,听闻修行解脱的功德比不上修行菩萨道的功德,而在菩萨道中的菩萨心愿、境界就在普贤十大愿王之中,所以此功德是更加殊胜,完全比不上哦!

  经文: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现说明受持、读诵等功德。或者有人以甚深信心,于此普贤十大愿领"受"、忆"持"、念"读"、背"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所谓一四句偈,好像"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如此四句合成一偈,称为四句偈。就能得到下列的功德:

  一、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谓五无间业,就是造五逆罪而坠落的业,即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你们都懂得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没有人弑得了佛,但是却能够伤害佛,使佛身体受伤流血。破和合僧:四个以上一起修行的比丘,称为和合僧;你搞破坏,使他们产生矛盾,争执、合不来,称为破和合僧。这五种罪,叫做五逆罪,造这五种罪的众生将堕入阿鼻地狱,也叫做无间地狱。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记载,五无间业是众生随其所造五逆罪的业,受此苦报,无有间断。在无间地狱的果报是,一、时无间:堕此地狱的众生,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就是世间一直在变化,众生受苦不断,很长的时间,没有间断,即使娑婆世界坏了,再移置他方继续受苦,所以叫做时无间;二、形无间:阿鼻地狱纵广八万由旬,一切众生于中受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所以叫做形无间;

  三、受苦无间:堕落在此地狱的众生,于剑树刀山、碓磨锯凿、洋铜铁汁,备受诸苦,无有休歇,所以叫做受苦无间;四、趣果无间:不问男子女人、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所以叫做趣果无间;五、命无间:堕落此地狱的众生,受苦至死后,立刻又生;就是在此地狱的众生受苦时,会苦到死去,好像我们在人间被火烧,会烧死掉。它被烧死,马上再化出一个身来,又再被烧,所以说,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才得受生,所以叫做命无间。

  现在让我进一步来为你们阐明"业"。佛法说,业分为定业、不定业。如果我造了一个定业,是不能转变的,一定要受报,但是受报有轻、重之别。假设一个人通过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因重业而所受的果报就会减轻,其原理是:因为通过修行,烦恼少,心力强,重业所形成的果报在承受的感觉上就相对的减轻。所以这里所说能够灭除五无间业,并不是说定业也能够灭除。我曾经跟你们说过,佛有三不能,一、众生度不尽:每一佛发愿度众生,所谓度尽众生,是度尽佛心中的众生。什么叫做"心中"的众生?即众生的心都互相为因缘,而显现出境界,我们就在境界中看到众生。意思是说,我们的业、心互相关系,那么,你就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就出现在你的面前,所谓的你,不过是我心中的你,但是我们却认为你是在外面。与佛心中有缘的众生,佛都去度化,佛就是如此地度尽与佛有缘的众生,但是众生绝对不可能全部成佛,所以众生度不尽;二、无缘不能度:任何众生的心与佛没有缘,没办法见到佛,佛就不能度他;就算有缘看到佛,但是现前没有好的因缘,佛也没有办法度。这好比佛在世时观察有个老太婆今生能够证果,就去找她,要为她说法,但是她却溜走,跑回家。佛走到她家门口,她就把门关起来。佛以神通进去,她从后门跑掉。佛再继续观察,发现她跟目犍连尊者有缘,就叫尊者去度化她。隔天,尊者去到那个老太婆的家托钵化缘,她看到尊者很高兴,请其进去坐,然后就作供养,之后再请尊者说法,说完法她就证果了;三、定业不能转:有一些业的果报绝对要成熟了,谁都不能转变它。

  打个比方说,我今生做定男人,谁也没有办法转变,你已经看到我出生了。那些还没有出世的呢?那些还没出来的是因为你无知。怎么说呢?就好像我上回所讲的阿阇世王造了五逆罪,这一生死后一定堕落地狱,佛都没有办法转变;他只能通过向佛忏悔、依据佛的教导来修行,以减轻受阿鼻地狱的业,却不可能把它灭除。中国人有句老话:"米已经煮成饭了。"怎样改变?!但是,如果一个人今生有因缘,对普贤十大行愿生起极大的信心,是绝对不会造五逆罪的,就不会堕落于阿鼻地狱中。

  二、消除身心病苦:"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脑,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这就要有甚深的信心,比如有人很有信心念大悲咒,就感应;有人念来念去都没有效果。这完全要看心的力量,如果心的力量发得出来,就做得到。

  三、能得到魔鬼的拥护:"一切魔军",是说有很多魔。根据佛法说,为恶浊世间中的恶众生,能够害人,能障害出世善根,叫做魔。魔分为四种:一、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五蕴能生一切苦;二、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三、烦恼魔:指贪嗔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四、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在三界中的欲界最高的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叫做波旬,它是魔王,其有非凡的能力,凡是修行人修得好,它就会来捣蛋、恐吓,使修行者不能修行。当修行者要证阿罗汉果,要出离此世间,魔王就会干扰。当菩萨要成佛的时候,魔宫就会震动,魔就会来捣乱,好像悉达多太子要成佛之前,就震到魔宫,魔王就来人间跟悉达多太子捣乱。如果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一些业障,魔就会来干扰,比如有些修行人听到恐吓的声音,一些修行人看到某些现象……这其中,有些是魔的干扰,有些是自己的烦恼魔在作祟。你不用担心魔王会来光顾你。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当你要出离欲界,出离三界的时候,魔王才会来捣蛋。如果你没有能力出离三界,魔王是不会理你的,只是那些协助天魔办事的手下--魔军来捣蛋,其为夜叉、罗刹、鸠槃茶、毗舍阇、部多等。前文所讲的天龙八部中的金

  翅鸟、龙、阿修罗、乾闼婆、紧那罗都不属于魔军,它们已归依佛,修善业,但是在过去世修不好,就堕落;夜叉、罗刹都是吃人的鬼。罗刹是在人间,即食人鬼,其心很凶恶,专门食众生。夜叉在人间、天上、海里都有,行走很快,到处扰乱,手执兵器,飞行天空。鸠槃茶,相貌很丑陋难看,专门吸人的精气、经血。毗舍阇是专门吸人精气,部多也是专门饮血的,这些都是专门饮血啖肉的恶鬼。

  如果有人很有信心受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书写经书、偈语,这些饮血啖肉的恶鬼都会远离你而得安宁。不但如此,有些还会发心亲近守护,成为你的护法。即是一个人认真修行,修到某个时候,都会有一些鬼神做他的护法,其原因是:有些可能是他过去世的好朋友,做了鬼神,现在看到朋友修行,很高兴,就来帮忙,做护法,此鬼神与他有缘,专门为了保护他而来护法;有些鬼神被佛菩萨度化,就发愿护持某个咒语、某部经典的受持、读诵者,这类鬼神是专门护持佛法而来做护法的。

  经文: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如果有人专门诵持普贤十大行愿,他在世间来来去去,就不会遇到鬼神、恶业等障碍,犹如天空中的明月,透出于云翳以外,再也不受其阻碍而大放光芒。不唯如此,而且还获得

  "诸佛菩萨之所称赞",如果有人很有信心地诵持普贤十大愿,就有一些人天鬼神来礼敬,一切众生都应该来供养。

  经文: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修普贤十大行愿的大菩萨很容易得到人身,而且能够圆满普贤菩萨的功德,不久就能够像普贤菩萨一样,很快成就佛的微妙色身,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

  为什么说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因为修普贤十大行愿的菩萨,将会继续来人间,不会堕落。如果修得好,就会从女身转成男身。根据佛法讲因果功德,女身的业障比较多,男身的业障比较少,所以女众修行者修集大功德后,都会转男身,然后就会得到要成佛的福德--三十二大丈夫相,即是:

  一、足安平相: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奁读音

  "联",是匣子的意思。奁底即是盒底。)

  二、千辐轮相:辐即是车轮中的辐。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

  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纤细圆长,端直佣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过其他的人。(佣读音"充",是均等的意思。)

  四、手足柔软相:手足极妙柔软,即手足柔若无骨。

  五、手足缦网相:手指中间,缦网交合,纹同绮画,犹如鹅王之足。

  六、足跟满足相:跟就是足踵,即足之踵圆满具足。

  七、趺高好相: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种种庄饰,妙好圆满。

  八、腨如鹿王相:腨就是股肉。足腨渐次纤圆,如鹿王之腨,纤好第一。

  九、手过膝相:双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过膝。

  十、马阴藏相:阴相藏密,犹如马阴,不可见。

  十一、身纵广相: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身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右旋上向,青色柔软。

  十三、身毛上靡相:身诸毫毛,都右旋向上而偃伏。

  十四、身金色相:身皆金色,光明晃耀,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

  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处平满相: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

  满端正。

  十八、两腋满相:左右两腋平满。

  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

  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平直不伛曲。

  二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

  二二、四十齿相:常人但有三十二齿,或三十六齿,佛具足四十齿。在人间,有些人也有四十颗牙齿,如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二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

  二四、四牙白净相:四牙最白而大,莹洁鲜净。

  二五、颊车如狮子相:两颊车隆满如狮子王。

  二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

  二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

  二八、梵音深远相: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

  二九、眼色如金精相:眼目清净明莹,如金色精。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就是眼睛的旁毛。眼睫殊胜如牛王。

  三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拉起来很长,放下去的时候右旋婉转,长放光明。

  三二、顶肉髻成相:头顶有肉,高起如髻,也叫做无见顶相,即一切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皆不能见的缘故。

  经文: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修普贤十大行愿的菩萨不生恶趣,经常生在人间、天上,在善道中,不生边地下贱,必生家世清白,具有道德,有威望的家族中。

  经文: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修普贤十大行愿的菩萨不会再造恶,永不会堕落恶道,而且

  能够远离一切恶友,同时能够用强力压制,使一切外道的修行者驯服。

  经文: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狮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修普贤十大行愿的菩萨能够摧伏其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如狮子王一出现,一切猛兽都被降伏。此菩萨解脱烦恼,所以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经文: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佛法说,人一共有二十二根,简单的说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人死的时候,六根就慢慢地散坏,不能用了;一切亲属都离开,一切威望、势力都没有了。不但普通人如此,甚至贵如国王死的时候,辅相、大臣,宫殿、象马车乘、珠宝、收藏的财宝,这一切都不能跟随着他。"辅相"就是帮助国王管理全国一切事物的宰相。

  如果修普贤十大行愿的菩萨修得好,唯有此愿王不相舍离。就是说,如果此菩萨念念都能修持得好,维持着普贤十大愿的心愿,唯有此愿王不相舍离,不管什么时候、任何事情都以十大愿王做为引导,当他死时,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刹那"是极短的时间。即是修普贤十大愿王有成就的菩萨,在娑婆世界死后,马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经文: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

  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

  修普贤十大行愿的菩萨往生极乐世界,马上见到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的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有很多菩萨围绕着他。此菩萨看见自己生在莲花中,蒙佛为他授记。

  这里举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观自在菩萨代表大悲,弥勒菩萨代表大慈,这些菩萨都出现。为什么这个样子?因为当此菩萨在修普贤十大行愿的时候,就有观想礼遍十方诸佛,当时菩萨都围绕在佛身边,所以他一死,往生就看到这些菩萨。

  "蒙佛授记":当一位菩萨行者修到其道心非常稳固的时候,就有佛来清楚地告诉他,将来在什么时候,哪个世界成佛,佛号叫做什么,弟子有多少,在世多少年,正法多少年,像法多少年,末法多少年,父母种族如何,上首弟子是何人等,一切预先为他记别交代清楚,以坚定他成佛的信心,以策励他勇猛精进的修菩萨道,这叫做授记。根据佛法说,如此这样的一位菩萨,如果在娑婆世界中修行,所需的时间是从初发心修到成佛的三大阿僧祇劫中的第一个大阿僧祇劫,好像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授记。就是说,如果修普贤十大行愿的菩萨已经修菩萨道有相当的时间,才有信心,他修得好的话,往生极乐世界时立刻见到佛,得到佛的授记。这样的往生跟修弥陀净土的人往生极乐世界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差别:

  在《观无量寿经》中说,修弥陀净土得到"上品上生"的人在死的时候,会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种种的化佛、比丘……这些佛菩萨来到他的面前接引他;观世音菩萨拿着一个金刚台,接着他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极乐世界。他去到极乐世界之后,听闻佛说法,证悟无生法忍--觉悟,然后就去所有的世界,在诸佛之中授记。修弥陀净土得到"上品中生"的人,临命终时看到佛菩萨来接引他去极乐世界,但是他需要听闻佛法七天才觉

  悟,一个小劫后才蒙佛授记。由此可见,修普贤十大行愿的修行者的菩萨行比修弥陀净土的修行者的高明,因为他不必佛菩萨来接引,自己往生;不必佛为他说法,就蒙佛授记;所以他绝对不是修往生净土。因为前文说修普贤十大行愿的菩萨生人、天上,可见他是修了好多生才往生的。

  经文: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无量无数,数也数不清的劫,到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去,以智慧力,随着众生心理的要求,为众生做一切利益的事而度化他们。

  经文: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根据经典说,释迦牟尼佛是在蒙佛授记后的一百劫中修其三十二大丈夫相,而修普贤十大行愿的菩萨是在蒙佛授记之前就累积其三十二大丈夫相了。这位菩萨蒙佛授记了,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就最无上的觉悟,然后转妙*轮,说法度化众生。菩萨在修普贤十大行愿时,就以无量无数的世界中的众生作为境来修,因为发心是这样,所以成佛的时候,也能够度无量无数世界的众生发菩提心,随着众生的根机,教化成熟,乃至未来无量无数的劫数,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经文: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

  无知者。

  善男子,如果有这样的众生听闻、相信了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到处广为人们宣说,其所得到的功德,除了佛知道以外,其他的一般人、二乘圣者,甚至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等,都不知道。

  经文: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普贤菩萨说:所以你们听闻这十大愿王不要生起怀疑的心念,要把它当成真理(谛)来接受,接受之后要能够读,读了之后要能够诵,诵了之后要能够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即到各个地方去,向大众解说十大愿王的道理!

  经文: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如此之人,在修普贤十大行愿的时候,每一念中都能够修获无量无边的福聚。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有能力拔济众生,令其出离苦海,使众生都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三、偈颂

  所谓偈诵,是佛教经典的一种体裁,佛教经典文字的体裁有两种,即长行与偈颂。以现代术语说,长行是散文的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如前面讲过的经文;偈颂是韵文的体裁,有四字一句,五字一句,七字一句的不同,四句合为一偈。

  以下的一部分偈语,现代的中国佛教把它摘入《早晚课诵本》中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内。如果诸位要修《普贤行愿品》,首先要把这部经读熟,然后根据课诵本中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的修行方式,念诵以下普贤行愿品中的偈颂,在你每念诵一个行愿的时候,都要作观想,不要只是口中念诵,那样只是鹦鹉学语,没有用,只是修福报而已。比方说,你念诵第一个行愿的偈颂时,观想自己现出无量的身,到无量的佛世界的佛前礼敬佛,当无量的身在礼敬佛时,每一个身都在礼敬无量无边的佛。如此每念一段行愿的偈颂,就作有关的观想,然后礼拜,这样的来修。

  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当时,这位普贤大菩萨讲完十大行愿之后,以七字一句的偈语,重新宣说其十大行愿的内容: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是普贤十大行愿中第一行愿--礼敬诸佛的偈语:我心中观想所有十方世界中,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以清净的身口意来礼所有的佛。我用观想念力,在一切佛前出现;每一身在如来前又现无量的身来礼无量的佛。"人狮子",佛的别名。狮子为百兽之王,有大威力,降伏一切猛兽。佛也有勇猛威力,为人中圣,能摧伏一切魔外。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是普贤十大行愿中第二行愿--称赞如来的偈语:在一粒微尘中显现出无量无数的佛世界,在每一佛身边都有菩萨围绕;法界无量没有边界,微尘也是无量无边的,深心的相信诸佛在任何的微尘中都出现佛的世界。就是说,深心的相信佛的境界就是那样的广大无边,在极大、极小中都可以有诸佛的出现。我以各种各样最好的音声、最好的言语,尽未来的一切劫,称赞佛的一切甚深功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这是普贤十大行愿中第三行愿--广修供养的偈语:我观想以最好的妙花、鬘、伎乐、涂香以及伞盖如云般遍满虚空,如是最好的庄严具,庄严布置周围道场来供养诸如来。除了上述各种庄严具外,另外还有最好的衣服、妙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都累积得很多、很高,积聚如须弥山那么高大,我都拿来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以非常广大、非常正确了解的心,深信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佛,诸佛也都是以普贤菩萨的大行大愿大威神力,普遍供养一切诸佛。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是普贤十大行愿中第四行愿--忏悔业障的偈语:我于往昔所造的诸恶业,都是由于无始以来,受贪嗔痴三毒烦恼之所推动,从身语意三业之所产生的,所有一切恶业,我今悉

  皆忏悔。在中国佛教不论受什么戒,在受戒之前必定以这四句偈语做忏悔。在忏悔时要后悔过去所做的恶业,发誓将来不再做。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是普贤十大行愿中第五行愿--随喜功德的偈语:所有十方一切众生--凡夫;二乘是指缘觉、声闻,声闻乘的初果、二果、三果称为有学,无学是指阿罗汉;一切如来与菩萨所具有的功德,我悉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这是普贤十大行愿中第六行愿--请转*轮的偈语:"世间灯"是佛的德号之一。佛出世有如灯照明世间,灯比喻智慧的光明,照破众生烦恼的黑暗,所以佛称为世间灯。十方所有一切佛,乃至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请其转妙*轮,以教化众生,使众生得以离苦得乐,使众生得以证悟真理。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这是普贤十大行愿中第七行愿--请佛住世的偈语:凡是一切佛欲示现涅槃,我都至诚恳切地劝请,希望佛能久住世间,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这里把所修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请佛住世、请

  转*轮、随喜功德、忏悔业障七个行愿的诸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以及无上菩提。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这是普贤十大行愿中第八行愿--常随佛学的偈语:我常跟随一切如来学,修习圆满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供养过去诸如来,以及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圆满的,我发愿过去、现在、未来都跟随诸佛修学,希望很快就成佛。"天人师"是佛的十种德号之一,佛有资格指导人与天人修行,所以叫做天人师。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这是普贤十大行愿中第九行愿--恒顺众生的偈语:在恒顺众生的行愿中,是以菩提树来做比喻:即在佛所居住的极为广大、极为清净,而又极为微妙庄严的佛土中,有很多庄严广大的法会,众多菩萨围绕着佛,在菩提树王下,一心恭敬地听佛说法。

  菩提树王的脚底下一定要有其树根,这里的树根是指一切众生,所以菩萨成佛,其基层一定以一切众生为根。菩提树王的根,如得大悲水灌溉滋润,即能开菩提之花,结菩提之果。意思是说,菩萨要成佛先要有大悲心,菩提树就是成佛的果,而长出菩提树的根,就是以众生为基础所生起的大悲心而建立的,所以要恒顺众生。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他们远离忧愁、灾难,常常处在安乐,得到甚深的佛法利益,而且灭除种种的烦恼。

  以上的九个行愿,前面都已经解释过了,所以现在我只是简单地再把偈语讲解一遍。

  接下来是普贤十大行愿中第十行愿--普皆回向的偈语,它就有些特别。如果你要做回向,是你做了一些善法,修了一些功德,才把它回向给一切众生。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就不能做回向。而普贤菩萨从开始发心修学菩萨道,直到成就普贤十大行愿,每个次第所修得的种种功德,他都一一回向。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回向一:菩萨于六道轮回中修道。

  菩萨行者为成佛修行的时候,希望在轮回生死的人趣、天趣、畜生趣、饿鬼趣、地狱趣中不迷惑,有宿命通,记得过去世的种种因缘。具有宿命通有几种的情况:一、鬼神加持,让你记忆起过去世的事情,这就是通过外来的力量获得宿命通;二、现代人可通过催眠回忆起过去世;三、通过修行而具有神通,也可以知道过去世;就是你的修行非常好,投胎的每一生都知道从哪里来,即"一切趣中成宿命。"这就不是加持、也不是修成定力所获得的,而是你每到任何一道都有宿命通。有些人出世后会记得过去世,根据佛法说,畜生道的众生也有宿命通,比如牛,众生堕落做牛,会做很多世,当它最后一世做牛,要转世做人的时候,就有宿命通;其他的猪、狗、羊也是有这种情形,当它们最后一世做猪、狗、羊时,就知道下一生要转世做人。初发心菩萨的身口意业不是很清净,所以会堕落,会在一切趣中生死轮回,有时候做猪、狗、牛、羊,有时候做饿鬼,希望出世在那些地方后,能够回忆起过去世,才想到修行。菩萨行者更希望能够出家,修持佛的净戒。戒持得非常好,叫做"无垢"。护持净戒,不破戒,叫做"无破"。持戒有犯戒和破戒两种情况:犯戒了就有垢,但是还可以忏悔;破戒就是已经没有戒了。出家人破

  戒后,就不可以当出家人,所以破戒对出家人来说有如死刑;犯戒有如坐监牢,坐完监牢出来,还是活着的。戒持得不好就有漏洞,叫做穿漏。那么,垢与破都是穿漏,所以没有犯戒与破戒,就是"无穿漏"。

  菩萨行者在轮回六趣中修道,将会遇到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众生,都以一切众生的语言为一切众生说法。虽然这是初发心菩萨的堕落,身不由己,但是菩萨却能在六道轮回中继续修行。释迦牟尼佛刚开始修菩萨道的时候,也堕落做蚊子、猴子、大象等等。如果你们发心行菩萨道,修弥陀净土者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则免了这些事;修普贤行愿者就要在娑婆世界中修行,因身口业不圆满而很有可能会堕落。虽然如此,菩萨依然有菩提心,正好可以为那些堕落的众生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回向二:菩萨于世间道已得解脱。

  刚开始修菩萨道的行者,胡里胡涂地伤害到众生而坠落在六道轮回中修行,现在已经能够勤修清净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生生世世都不会忘失菩提心;初发心菩萨这一世发菩提心,下一世可能会忘记,但是慢慢地累积,他就不会忘记了。因为他精勤地修清净波罗蜜,就可渐渐地将烦恼障垢清除干净,不让它有一丝的剩余存在。已经灭除了"障"碍与烦恼"垢",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顺利地成就。

  菩萨此时已经能够坚固菩提心,对于迷惑的业境,以及魔的境界,在世间道中内心已经得到一部分解脱,好像莲花是出于污泥而生长于水中,可是它能出于污泥而不染,生于水中而不着于水。这也好像太阳与月亮,每天都从天空中经过,但都没有留下来。譬喻菩萨已经达到第二阶段的修行,如小

  乘人般的解脱,不执著世间,再不被种种魔境所迷惑,同时也能够记得菩提心,此时的菩萨已经懂得修解脱道了。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回向三:菩萨已出离恶道,经刹尘劫轮回度众生。

  菩萨行者再也不会在恶道中轮回生死,可以在善道中继续修行,对众生生起平等的心,给予一切众生快乐;如是经过无量无边的时间,到十方世界去利益一切众生。

  因为在之前菩萨已经修得清净,接下来再也不会堕落恶道了。他开始产生救度众生的能力,能够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恒修广大的普贤行愿。即是在这之前,他只不过开始发心,还不懂得修普贤行愿,后来他先坚固菩提心,除掉烦恼与业障,能够把握自己,不再堕落恶道,然后才在未来劫继续修普贤广大行愿,利益一切众生。由此可见修此法门者,不急于往生极乐世界。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回向四:菩萨已能常与菩萨老师们同集会修学。

  菩萨行者修习广大普贤行愿到了一个时候,就会遇到很多菩萨--同修伙伴。即是当菩萨开始发心修菩萨道的时候,是很孤独、很寂寞、很可怜的,因为他发愿要跟世间的众生在一起,而众人却不知道他发了菩提心。现在他经常跟菩萨们在一起,彼此间的身口意业都是同等,没有参差不齐,大家都是同修普贤行愿,都同样发愿成佛,发愿度化众生。

  菩萨行者希望经常遇到好的老师,为他开示普贤广大的行

  愿;这就有如《华严经》里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处去参访善知识,询问普贤菩萨的行愿。希望经常遇到修习普贤行愿的菩萨,常愿这些善知识能够与我同集会,而且他们看到我就生起欢喜心。这时的菩萨已经找到同伴,有能力跟其他发同样愿望的菩萨在一起修行了。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回向五:菩萨已能常生在有佛处,供佛闻法修习。

  菩萨行者修行完成了某个菩萨果位,具足了一定的功德力,更进一步能够出生在有佛的地方,经常遇到最好的老师--佛,以及诸佛子们围绕;菩萨就经常去供养佛,尽未来劫都不感到疲厌。

  菩萨行者更进一步发愿能够修持从佛所学到的微妙法,能够实践佛所教导的菩提道的行门,更进一步能够清净普贤行愿的道果,尽未来劫常修习。菩萨以修此行愿的功德皆回向。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回向六:菩萨已能见到尘刹佛土。

  "有"是存在的意思。有众生的地方叫做有。"诸有"即指世间众生;广大的讲有二十五有;简单的讲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叫做三有。

  菩萨行者在"一切有"众生活动的世间里,所修的福智永远没有穷尽,此时菩萨已经得到了定力、智慧、种种方法,同时也解脱自在,获得种种无尽的功德,具足种种神通了。现前就能够看到每粒微尘中有无量的佛刹,无量的佛刹中都有

  佛,一一佛处都有菩萨围绕,看到佛为会众开演菩提妙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回向七:菩萨已能到十方佛刹修学。

  "海"形容甚深广大而不可穷尽的意思。此时,菩萨行者能够到诸佛世界,能够到十方的一切佛刹去,每一毛端中有三世的佛与佛土,我现在能够遍去这些地方修行了,而且不是短时期的,是无量无边的劫海。一切佛的语言清净,每个语言中,可以让众生听到不同的无量音声。这是说,我们在人间看到佛跟比丘单独说法,这是佛在人间应化给我们看到的境界;在大菩萨的眼中,所看到的并不是这个样子,菩萨现前所看到的,就是报身净土中的佛,以神通力发出无量的声音为不同的众生说法。也就是说,这位菩萨不但能够到一微尘中的无量的佛世界去参学,而且能够明白佛以一音声同时为不同世界的众生说法,不同的众生则随着自己的根性而了解的情形。佛经常都在阐明微妙的佛法道理,此时菩萨行者的智慧能够达到这种能力了。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狮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回向八:菩萨已能一念入三世佛境界。

  菩萨行者能够在一念中知道一切劫,在一念中能够进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在一念中能够见到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也能够经常进入佛的境界,而且很清楚这就是如幻如

  化的解脱自在,以及如幻如化解脱的威力,此时菩萨行者即进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什么叫做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在此境界里,时间、空间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情况,叫做不可思议。此时菩萨行者只要动一个心念,都能够完成了,这叫做解脱的威力。这些都是心的如幻变化。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回向九:菩萨已能一毛端显现佛的一切事业。

  菩萨行者能够在一毛端的极微中,显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无量清净庄严的佛土,去那边亲近诸佛,同时深入其间而完成佛土的清净。

  "照世灯"即是指佛。佛出现于世间,为世间带来了无限光明,照耀着黑暗的世间,好像一盏明亮的灯,所以称佛为照世灯。

  "群有"即是众生。

  所有未来的佛,都要经过成道、转*轮来度化众生,当佛把本身应该做的利生大事完成后,就要示现涅槃。在这各个阶段中,菩萨行者都去亲近,这是因为他具有神通力,能够入十方的净土,能够知道哪里有佛成道,哪里有佛说法,哪里有佛示现涅槃;他不但去亲近,同时还能够在其中现出庄严的净土。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着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回向十:菩萨开始成就佛的十力,降伏一切魔。

  菩萨行者普修普贤十大行愿,以更进一步扩大其种种的力量,现在具足了普贤菩萨所有的种种力量了。前面我说过佛有十力,这里一共有十二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有些人的神通有限,比方说,有些人只能变化一个东西,有些人则能够变化多个;有些人只能在这里变,有些人则这里、那里都能变。"速疾"是非常快的意思。

  "周遍",任何地方都能达到的意思。即是菩萨具有非常快,任何地方都能达到的神通力量。

  "普门遍入大乘力",修大乘佛法的菩萨,能够具有如观世音菩萨那样的普门示现能力,即哪里的众生有因缘,菩萨就示现适合众生的形像来度化,这就是普门示现的力量。

  "智行普修功德力",菩萨具有智慧,修得种种无量无边功德的力量。

  "威神普覆大慈力",菩萨有了这些功德,就有威神力,能够产生大慈大悲的力量。

  "遍净庄严胜福力",菩萨不管去到哪里,都是清净庄严的,即其具有殊胜福报的力量。

  "无着无依智慧力",菩萨此时没有执著,不用依靠佛,也不用依靠佛法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本身就具有智慧力了。刚开始修学佛法的人,有很多执著:依靠佛是执著,祈求佛慈悲加被是执著,要求佛法也是执著。

  "定慧方便威神力",菩萨具有定力和智慧,就产生种种方便的威神力。"方便"就是种种善巧度化众生的神通。

  "普能积集菩提力",菩萨具有修集菩提--成佛果的道业的力量。

  "清净一切善业力",菩萨具有清净一切善业的力量。

  "摧灭一切烦恼力",菩萨具有降伏一切烦恼的力量。

  "降伏一切诸魔力",菩萨具有降伏一切魔的力量。

  "圆满普贤諸行力",菩萨已经圆满普贤菩萨的种种行愿的力量。

  当菩萨行者具有这些能力的时候,已经降伏一切魔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境界已经超出魔的境界。因此,大乘佛法说,菩萨成佛以前,魔对他没有影响。虽然菩萨成佛的时候没有

  所谓降魔,但是菩萨在人间成佛的时候,还是示现降魔。佛不但在人间以应化身示现成佛,还在色界的最高天以报身示现成佛,而欲界的魔王是没办法干扰色界的众生的。即是佛在色界最高天成佛没有降魔这回事,因为魔王都不到那个境界里。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回向十一:菩萨进一步圆满普贤行愿。

  菩萨行者已经完成了十地菩萨的功德,等着成佛了。他能够显示一切佛刹的清净,而且也能够去度化众生,令无量无边的众生得解脱。"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能够了解分别清楚一切无量无边甚深的佛法,而且能够入佛甚深的智慧。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他无量无边的行为都是清净的。就是说,佛的智慧清净、身口意清净,此时,这位菩萨的智慧、身口意也清净,所有的愿全都圆满了。"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菩萨能够亲近承事供养无量无边的佛,也能够在无量无边的劫里继续修行而无厌倦。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种种的行、种种的愿,菩萨都设法圆满地修习,而且以普贤行愿来完成其最高无上的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回向十二:菩萨已成就普贤行愿。

  一切如来,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有长子。释迦牟尼佛座下的长子名字叫做普贤菩萨。其实,不但释迦牟尼佛的长子叫做普贤菩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长子,都叫做普贤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佛菩萨的圣号,都是以其本身的功德而命名,你有什么功德,就立什么名号,能成为佛长子的大菩萨,必然具有同样的功德,所以有同一名号。"长子"即是世间人家中的大儿子,是继承父亲一切事业的人,现在比喻这位菩萨如佛的长子,能够继承佛的一切事业。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此处的"我",是指发心修菩萨道的行者。即我现在愿将自己过去修持种种道行,所得的所有一切善根功德,完全回向于普贤菩萨的大行愿中,但愿一切智慧与道行都能够跟普贤菩萨一样。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但愿身口意业都清净,一切行为以及所在的佛土也清净。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具有这样智慧的菩萨就叫做普贤,但愿我现在跟他一样。菩萨以从初发心到完成普贤菩萨的道行,所修的功德皆回向。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回向十三:菩萨进一步圆满智慧文殊的功德。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遍"是修完的意思。我为了修完清净的普贤菩萨行愿,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要圆满他们所有的事业,一直保持精进的修行,到未来劫也永远不生厌倦的心

  理。为什么要向这两位菩萨参学呢?因为很多的菩萨都以普贤菩萨的行愿为指导,以普贤菩萨为老师;所有的菩萨在智慧方面都是以文殊师利菩萨为老师而成佛,即文殊师利菩萨为诸佛之师。所以这两位菩萨都是所有菩萨参学的老师。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我的修行无量无边,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安住无量的诸行中,得到了一切的神通等等。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文殊师利菩萨的勇猛智慧,普贤菩萨所有的智慧行业,也同文殊师利菩萨一样。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我今回向在修行中所修集的一切功德善根,跟随着这两位菩萨修学,如时常学习他们所有的大智慧、大行愿,以及其他的一切。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总结回向:以上的种种回向是一切佛都称叹的,而此普贤十大行愿也是佛所称叹的,我要毫无保留地回向这一切的善根给一切众生,为的是要完成普贤菩萨的殊胜行愿。换句话说,是要得到像普贤菩萨所有的特别殊胜功德。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修普贤行愿者说:我愿在生命欲结束的时候,尽除一切所有的障碍,面见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意思是说,我修行成就后,就要去见佛,得到佛的授记。一般修弥陀净土的人,见佛是想去极乐世界继续修行,但是这位菩萨完成了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后,见佛是让佛为他授记。他到了极乐世界,现前已经成就了十大行愿,一切已经圆满了,同时也利乐了一切众生。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花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法会中都是清净众,那时,我在最殊胜的莲花中出生,亲眼看到如来无量光,现前就为我授记。

  "无量光"就是阿弥陀佛,是印度话,汉译为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之所以叫做无量光,是因为佛身上的光明没有限量,能够照到十方世界,没有什么地方照不到的。佛为我授记之后,我立刻到处化身,此时我的智慧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我愿到十方一切世界去度化众生,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没有穷尽的时候,我的愿望永远没有穷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此段以下是偈诵的总结,劝修与赞叹。

  如果有人在十方世界,用庄严的众宝来供养佛,用最安乐的东西来布施给天人,经一切所有的佛刹,经一切所有的劫。又,如果有人于此殊胜的行愿,一听到就生信,而且一生信后,就非常渴望自己依照普贤十大愿王去实行,以实现仰求以久的殊胜菩提。换句话说,即是想要完成佛果。此人的功德非常殊胜,胜过上述供养如来,惠施众生的人所得的功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菩萨能够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的恶道,就能够很快地见到阿弥陀佛,具足普贤最殊胜的行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菩萨能够得到长久的寿命,而且经常从善道来人中生,"人中生",佛法称为生处尊胜,最适宜修学佛法,所以不久他当成就如普贤菩萨那样深切的修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过去由于没有辨别善恶的智慧力,致使造了极恶的五无间罪,念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就能够很快地消灭那些罪业。消灭罪业的原理是:你以很大的智慧福德推动,使过去所造的罪业没有机会兑现,但是并不是罪业消灭掉。如果这些罪业能够消灭的话,释迦牟尼佛就不会遇到提婆达多来对抗,佛的脚就不会被刺伤,也不会头痛。就是说,业力因果是随因缘显现,当你的善心力量很强的时候,善业全都要显现;当你的恶心很强的时候,恶的业果的力量全都显现。因此,如果你现在以普贤行愿此善的心力,有了智慧不再迷惑,罪业就不能出现,那你就继续修善道,过去所造的罪业就不能兑现,如此叫做消灭罪业,并非断灭见者所说的把恶灭除。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不但将来出生的家族、种姓、种类圆满,以及容色姝妙,相好庄严,而且智慧也很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一切魔以及外道都不能摧毁其道心,值得三界的众生所供养。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此菩萨很快就能够到菩提大树王下,坐已降魔、成正觉、转*轮、度化众生,使诸众生都得到利益。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如果有人能够读诵、受持以及演说此普贤行愿,这样的果报唯有佛才能知道,决定能够证悟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如果有人能够发心读诵此普贤行愿,我说他的一点点善根中的每一念都能够让他完成圆满清净的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这一偈颂是总结回向。菩萨发心修行,都把所得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所以普贤菩萨说:我此所修的普贤殊胜行愿,无边的胜福皆回向;希望沉溺在苦海中的众生,很快地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

  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那个时候,普贤菩萨摩诃萨在如来前,说了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语之后,善财童子听了跳跃欢呼,一切菩萨都非常欢喜。如来赞叹:"很好!很好!"

  经文: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此普贤行愿是属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法门,其解脱自在是世间人想象不到的一种境界,这样殊胜的法门有其不可思议之处,即一念就能够遍三世,三世中有无量的念,每一念都可进入三世;在一粒微尘中,就可以显现无量的佛刹,无量的佛刹可在一粒微尘中,如此的不可思议解脱。

  当讲此法门时,在诸大菩萨中,以文殊师利菩萨为首的出家众,有六千比丘皆是大乘行者;以弥勒菩萨而为上首的菩萨众,有贤劫一切诸大菩萨众;以清净无垢的普贤菩萨为上首,皆是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以及从十方世界到此集会的菩萨众,其数目多到犹如极微尘数。

  "贤劫":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每一次的生成与灭坏,有所谓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其中有一次的成住坏空,一共有一千位贤人成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三佛,第四佛是弥勒佛。贤劫的前一个成住坏空称为庄严劫,只有三位菩萨成佛。

  "一生补处菩萨":尽此一生即能补到佛位的意思。为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居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娑婆世界的一

  生补处菩萨;在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虽然阿弥陀佛叫做无量寿、无量光,但是也会涅槃,所有的佛最终要涅槃,所以当阿弥陀佛涅槃之后,观世音菩萨就在极乐世界示现成佛。

  所谓灌顶,是印度的太子受王位时,取四海水灌太子的头顶。

  "住灌顶位":在十地菩萨也有灌顶仪式,即菩萨修到十地的果位,就有很多佛为他灌顶,证实他完成了十地菩萨的果位,然后等待因缘做一生补处菩萨。

  以及其他十方一切菩萨众,都来参加此华严法会,聆听普贤菩萨宣说十大愿王。佛在讲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并不是在人间,而是在华严世界。

  经文: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

  在诸大声闻中,以大智舍利弗、神通第一的摩诃目犍连而为上首。佛是在华严世界讲普贤行愿品,为什么此处又有人间的舍利弗、目犍连尊者呢?那是因为,当佛在人间说法的时候,其他地方的众生就来这里,彼此就看到对方;当佛在某个境界里说法,那个境界的众生在场,其他地方的众生也可以到场。当佛处在大乘法会的时候,佛有一种神通的力量,能够使这两种境界一起出现。就是说,人间的人可以看到,另外世界的众生也可以看到,大家是在一起的。此现象就好像我们这个地方,有人在活动,也有一些鬼在活动。我们每每说庙里最多鬼,因为每天施食给鬼神,又摆了一大堆神主牌,然而人有人的物质活动,鬼神有鬼神的物质活动,大家在同一个范围里,你不知道它,它不知道你。那么,佛有神通力,在那场法会中,让参加法会的众生互相看到对方。曾经有一次,舍利弗尊者问释迦牟尼佛:佛啊,每一佛的佛土都很清净,为什么您的佛土那么肮脏?释迦牟尼佛用脚登地一下,使用神通让尊者现前看到佛清净无比的净土。就是说,舍利弗尊者现前同时看到佛的秽土和净土。所以佛在开始讲

  一些大乘经典的时候,就会用神通震动世界、放光等等,很多众生本来看不到的境界,都会看到。再者,《妙法莲华经》上有载:当龙女在另外一个世界成佛的时候,当时在人间的灵鹫山法会上的听众也看到龙女成佛。所以,虽然此华严法会不在人间,然而与此法会有缘的世间人就可以看到!

  《华严经》不是佛在成道时说的吗?当时还没有度化人间比丘,怎么会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弟子呢?是的!《华严经》是佛成道时说不可思议的佛境界,对象是菩萨。后来佛在舍卫城的给孤独园,再度开讲佛的境界时,人间听众唯有五百大阿罗汉弟子,经中说这五百阿罗汉:"依于如来虚空境界,离结使缚……于佛智海,深信趣入。"他们有资格听闻此不可思议境界,其他人如聋如哑而不知道。

  经文: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一切世主"是指在世间称王,做领导的人,他有很大的福德,或是金轮王、铁轮王,但是绝对不是小国王。什么叫做"轮王"?轮王是转轮圣王的简称,为世间第一有福的人。根据佛法说,当一个人修行功德力很大的时候,他来到人间做王,不必东征西讨,其他的小国王都向他降服。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福报很大,具有很多宝物,其中有一只任何野兽看到都会怕的象。古代两国发生战事,是骑着野兽来作战的,其他的野兽看到那只象,就不用打了。除此之外,轮王还有一辆会飞的战车。不但如此,金轮王的神通还能够上到忉利天。人间的世主就是金轮王。每一层天都有它的主人,即天的世主,在忉利天的天主就是帝释。还有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切大众,听到佛讲普贤行愿品,都非常高兴,发愿要去修行。

  四、总结

  《普贤行愿品》,就讲到这里结束。诸位如果要发心修持,就要具足信心。就是说,修持普贤行愿要在无量劫里修持,一直修得见阿弥陀佛,那么,佛就会为你们授记,这是修持普贤行愿的道路;释迦牟尼佛所走的修行道路就不一样,是燃灯佛为善慧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前世生)授记。当善慧菩萨得到燃灯佛授记时,就立刻会飞上天空,即他的业力成熟而神通又恢复、显现出来了。菩萨被一佛授记将来要成佛之后,还必须继续修行。

  在普贤行愿中,他从发菩提心开始,就把所修得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如果你们要修持普贤行愿,就要有信心,学习普贤菩萨从发菩提心开始把所修的所有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然后,你们就能够在世间道得解脱;之后,你们就能够开始修普贤行。你们开始修持普贤十大行愿的时候是作观想,机缘成熟了,就慢慢都能够完成。因为这是个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你们对它要很有信心,确实有这样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然后才有可能发心修持普贤行愿。如果你们连这个不可思议解脱境界都不懂,那么,你们的心量是很微小的;那很微小的心是不可能修持普贤行愿的,因为这是个很大很大的愿!

  后记

  回想我在一九九零年参加由"大众学佛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四大佛山朝拜团",在行程中,除了朝拜四大佛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和普陀山外,还参观中国各地的寺庙。当我朝拜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时,在某间庙堂看见在喧喧嚷嚷的朝拜人潮中,有一位中国男子(事后获知他是一位教师)站在一座祖师的纪念塔前抄抄写写。我很好奇他到底在抄些什么?走上前抬头一看,噢,原来他在抄刻在塔上的《心经》!"在新加坡到处都可以请到《心经》,但是,在中国想拥有一本《心经》却要站在塔前一字一字地抄下来。哇,在这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神州大地上,佛经、佛书很缺乏!"我想。于是我转过身子问他是否需要一些经书,他听后满怀欢喜地和我一起走到旅行巴士上,我便把从新加坡带来的经书送给了他。

  先受益于广超法师所教导的佛法,后又有那么一段的因缘,愿为佛教稍尽绵薄的我回国后,就用有限的能力,不成熟的文笔,以挖宝的心情,把法师所开演、阐释的佛法义理的录音笔录、整理成书。在法师们和孙丽珠等居士的协助下,陆陆续续在新加坡等地出版流通:

  一、佛学基本知识(1992年)

  二、大乘百法明门论(1994年)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2000年)

  四、四圣谛讲记(2001年)

  五、普贤行愿品讲记(2001年)

  六、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2003年)

  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2003年)

  回想在我笔录这些讲记之前,有一位人民协会的记者发心把《甘露法雨》录音带中的《四禅八定》笔录,广超法师在佛友资讯透露需要有人帮忙修饰及整理,我听闻消息马上自动请缨,努力把它完成,同时也笔录那系列录音带中的其他开示,合辑为《佛学基本知识》;接着与如月居士合录《大乘百法明门论》,笔录还没有完成,我就大病不起,在病中没

  有放弃,坚持完成;疗养了四年多,又从法师口中获知笔录了的《心经讲记》与《金刚经讲记》需要修饰及整理,我重新收拾心情,再次出发,完成了以上的笔录。

  笔录广超法师所开示的佛法应具备:世间文笔、佛学知识以及完成某些修心法门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懂得修心法门,仅仅世间文笔好、文字驾驭能力强,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的,因为法师所开演的禅定境界、无为法如涅槃、佛与圣者的境界等等,都不能以言宣;讲记中的一些修心法门、如来藏教法等等,都是非常难以文字来表达的。

  我没正式上过佛学院,自知佛学知识浅薄;今世所受的教育不多,才疏学浅,何况这十多年来都在病中渡过,没在文字堆里花时间,所学的世间文字只有退步没有进步;我不是觉悟者,所幸曾经受益于广超法师、远青法师、密宗白教迦举派苏曼嘉皇上师(Zurmang Gharwang Rinpoche)以及在马来西亚哥打丁宜的极乐苑坐禅中心修习缅甸马哈希(Mahasi)部派的四念处时Sujiva法师、槟城马来西亚坐禅中心的Visuddhacara法师等等的教导,略懂一些修心法门。以如此浅薄的知识与有限的能力,要完成广超法师所开示的佛法笔录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更肯定地说,我是不可能完成这件事的。所以我笔录得痛苦万状,也求救无门,孤军作战的滋味真不好受;更何况笔录者往往被主讲者的语言、语法,遣词用字等所影响所牵制,在我笨拙的秃笔的三催四请下,有些文字才肯就座,那些不肯就座的文字,只得恭请法师代劳。然而法师在开示时所用的语言是很口语的,其书面语却是文言的,结果在讲记中出现时而白话,时而文言的现象,我常对法师戏言:"十七八岁的姑娘(白话文),怎能与七八十岁的老翁(文言文)相配呢?"所以这项笔录的工作,不会有完美的结果。

  因此,讲记中有些言语表达不尽理想,佛法义理、句子、文字上的错误等等,敬请读者见谅。笔录做得好是应该,做得不好……做得不好也实在没有办法,只是尽人事就算了。

  修订讲记的工作能得以完成,衷心感谢佛菩萨的慈悲加被,感谢广超法师在百忙中再度为我批改、核对这些教法;感谢

  一群佛友发心协助,如打印稿件、为我传稿、改稿、校对、排版、设计封面等等;感谢出资敬印此书的人士。祈愿大家法喜充满、吉祥如意。特此以诚敬的心,以笔录与流通这些讲记的功德,愿法师菩提增长、健康长寿、广度众生;愿已故恩师上松下年老和尚乘愿再来,广度有缘;愿丁门历代祖先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愿父亲丁积瑞居士、母亲林桂英居士业障消除、离苦得乐;愿现在眷属、师长、亲戚朋友、同学、学生、冤家债主等吉祥如意,身体健康;愿新加坡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安居乐业;愿世界和平;愿一切法界众生皆共成佛道;愿正法常住世间。

  二00四年四月十日

  果逸写于新加坡兀兰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