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中:中国佛学 一、佛教创立(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2014/9/4    热度:204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一、佛教创立(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佛教发源于印度,中国佛教的源头在印度。考察中国佛教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发展,简要回顾印度佛教的思想渊源及其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前565年—前485年),又称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城(位于今尼泊尔南境),为该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其生卒年代大致与我国的孔子相当。

  释迦牟尼,俗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据佛经记载,释迦太子从其母右胁而生,刚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会走路。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浑身呈金黄色,更有“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所以其父净饭王为其取名悉达多,意思为“奇异吉祥”。不过,释迦太子出生才七天,其母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他由其姨母摩诃波阇提夫人抚养成人。

  释迦太子出生不久,据说有位占相的阿私陀仙人来谒见净饭王,替太子看相。阿私陀仙人说:太子今后若在家,定能成为转轮圣王,统领天下;如果出家,则定能成为*轮王,利益天人。这一预言使净饭王极为不安,担心太子日后出家,王位无人继承。因此,净饭王用尽一切办法想使太子安于世俗生活。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便为其纳婆罗门种姓的摩诃那摩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并且生下一子,名罗睺罗。净饭王替太子建造春、夏、秋三时宫殿,广造园林池台,物色大批宫娥彩女,供太子游玩取乐。可是,太子生性怪癖,爱好沉思默想,悲天悯人,越是享尽荣华富贵,越是觉得这一切到头来终是一场梦,热闹浓艳之场,转眼倍生凄凉;富贵奢华人生,最终还是一抔尘土、几根白骨。太子老是闷闷不乐,总想认识宇宙人生的究竟实相,寻求一个彻底解脱之道。

  有一次,太子驾车到城外郊游,出东城门时,看见一位老人发白面皱,曲背弯腰,行动十分困难。太子便想,光阴似流水,人难免都要年老,届时耳聋眼花,精力衰竭,欲听不能,欲行不便,真不知有多少痛苦。再有一次,太子出南门游玩,看见一位病人,面黄肌瘦,气喘呻吟,形容枯槁,倒在路旁,便大为伤感。太子说:“这个身体真是苦恼的根本。然而世间的人偏偏在这里无端寻求虚假的快乐。青壮年时,贪娱YIN欲,一旦四大失调,疾病缠身,关节疼痛,坐卧不宁。人生在世,实在如同那波浪中的月影一般,没有一刻安静的晨光。”又有一次,太子在西门外看见一个死人,淤血流溢,臭秽难闻,这使太子更加伤感,感叹道:“人生在世,贪名贪利,贪恋女色,一死之后,竟然是这般模样,生前所有的东西,一样也带不去,就连恩爱的父母、兄弟、夫妻、儿女,都永远地抛去了,自己的身体,也脓血溃烂,虫蛆攒食,只剩白骨一堆。人们贪染爱欲,所以沉沦苦海。殊不知有合必有离,有生必有死,世间那有不死之人?我虽贵为太子,也难免要死,现在应该趁早寻求摆脱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方法才是正道。”正好在一次出北城门游玩的时候,太子遇到一位梵行沙门,圆顶法服,威仪有度,托钵持杖,怡然自得。太子一见十分仰慕,一问方才知晓这是一位为摆脱生老病死烦恼痛苦而出家修道的沙门。太子喟然叹息说:“善哉善哉!这才是令人向往的生活啊!”太子于是下定了出家修道的决心。

  此后,释迦太子请求父王允许自己出家修道,而净饭王含泪恳求太子不要出家,并且表示愿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太子表示如果能够保证自己不老、不病、不死,他就不出家。净饭王无能为力,但仍然严密设防,不让太子离开王宫出家。但是,太子出家的决心丝毫不动摇。在二月初八的深夜,释迦太子骑着马,逾城而出。太子离家出走,到达离城六由旬的阿奴波村。他将自己所有的首饰交给随行的仆人车匿,打发他回城。然后,太子用剑削去自己的头发,换上了修道者所穿的衣服。这样,太子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出家修道生活。

  释迦太子出家后,先后在几个地方隐居。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名叫阿罗陀的仙人在打坐,便双手合十,恳请仙人指教。阿罗陀成为他的第一位老师。在阿罗逻·迦罗摩仙人的指导下,他学习了古老的《吠陀经》和《奥义书》,掌握了苦行术。但是,当他知晓此种修行的最终果位仍然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内时,他认为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究竟之道。于是,太子决定放弃这种修行,远走他乡,另择名师。释迦太子又拜郁头迦·罗摩弗为师,但仍然未能达到自己的修行目标。此后,他在摩竭陀国漫游苦修,或藏身密林、盘腿静坐,或节食废寝、禅定数息,最后,太子变得瘦骨嶙峋、形容枯槁,但却没有丝毫成道的迹象。这使释迦太子对这种修行方法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毅然放弃苦修,到尼连禅河中洗净了身躯,并接受了林中牧女的乳糜供养。这时,一直追随太子修习的五位侍者,以为太子已经放弃了修道的初衷,感到很失望。他们离开了太子,前往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去继续修习苦行。在五位侍者离去之后,释迦太子便到尼连禅河外十里之外的一颗菩提树下,铺草打坐,并发誓说:“不成正觉,誓不起坐!”如此经过四十九日,于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时,太子豁然大悟,随即成就佛道。释迦牟尼佛在此时所感悟的真理,主要的内容就是后面要讲到的“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内容。

  释迦太子成佛之后,被信徒奉为圣人,同时赋予其十大尊号:第一,“如来”,其意思为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第二,“应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第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第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都具足。“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着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第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第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第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第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第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第十,“佛世尊”,这一名号可以分解为“佛陀”、“世尊”两方面去理解;“佛陀”,意为“觉者”、“知者”,即觉悟真理者;“世尊”则说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从释迦牟尼的修道过程以及十大名号来看,佛教确实具有不同于一般宗教的特征,即不太注重信仰、苦修,而是更为注重“智慧”和“觉悟”。而这一特征,一直贯穿佛教发展的始终。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就开始了其长达45年的传教历程。最初,佛陀前往鹿野苑度化因为太子放弃苦行而愤然离开的五位侍者。在去波罗奈城鹿野苑的路上,释迦牟尼佛接受了几位商人的供养和皈依,这便是佛陀的第一批在家信徒——优婆塞。到鹿野苑后,佛陀向昔日的五位侍者宣讲自己所证得的真理,这就是常说的“初转*轮”。初转*轮,佛陀演说的主要内容是“四圣谛”及“八正道”,示离爱欲及苦行之二边而行中道。五位侍者听闻佛陀的如此说教,便心悦诚服地皈依佛陀。这样,第一个佛教团体——僧伽组织便组成了。这标志着佛教正式诞生。与此同时,佛陀又在波罗奈城度化了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及其亲友出家。

  佛陀在教化长者耶舍等人之后,更赴尼连禅河附近之优娄频螺聚落,度事火外道优娄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人。又入王舍城,为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说法,接受其皈依。当时,迦兰陀长者,以其拥有的竹园奉献佛陀,并在园中建精舍,礼请佛陀。这就是迦兰陀竹林精舍的来历。佛陀又教化住于王舍城附近的删阇耶外道舍利弗、大目犍连及其徒众250人,至此,佛陀座下总有1255名弟子。

  后来应净饭王的邀请,佛陀归迦毗罗卫城省亲,并为父王及妃等说法。在净饭王宫,佛陀的异母弟难陀、罗睺罗、阿难陀、提婆达多及释种之理发匠优波离等,同时出家为弟子。教团顿时扩大。稍后,佛陀赴王舍城,为舍卫城长者须达多说法,长者接受佛法,还国后,购舍卫城太子祇陀的园林,建大精舍奉献佛陀。这就是“祇树给孤独园”的来历。佛陀随即应须达多之请,游化舍卫城,教化国主波斯匿王。又因毗舍离国王之请,游化彼地。后又为调停迦毗罗卫城与拘利城之间所起的水利争论,第二次回迦毗罗卫城。适父王崩逝,而参与葬礼。当时,姨母波阇波提及妃耶输陀罗等都出家为佛弟子,至此有了比丘尼教团。

  僧团的建立与扩大,是佛陀成为宗教教主的最重要的标志。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这个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开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后,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入教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比丘尼)。僧团在开始的时候并无严格的制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学说,不分种姓贵贱,均可加入。在僧团内部过着平等的生活。以后为了防止僧团的混杂,避免与世俗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其它伦理道德相抵龉,使僧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才制定了奴隶、负债者、杀人犯、盗贼(悔过的除外)、残废、病人以及年不满20岁者不能加入僧团的具体规定。起初,僧团以云游乞食为主,无固定的住处。后来为了适应雨季安居的需要,才开始在僧众的所在地,建立僧院。在僧众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又陆续制定了有关衣着、饮食、用具、礼仪、居所、医药等日常生活细则,作为僧团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戒律等。

  佛陀在创立僧团的同时,还给在家的信徒以相应的地位。凡遵守不杀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为佛弟子。他们在家修行同样可以证得涅槃。相传,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优婆塞和优婆夷。此后,在家信徒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

  释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传,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里的僧人,向他们讲有关保持僧团不衰的原则,要求他们“依法而不依他处”,然后离开王舍城北行,开始了他最后的游化。他带领弟子们,经过那兰陀、波咤厘弗多罗,渡恒河,到达吠舍离,受到当时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罗)的供奉。以后便来到吠舍离附近的贝鱼伐那村(竹林村)。时值雨季,释迦牟尼决定在那里安居,留阿难陀一人随从,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处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过后,又继续起程,向西北地区巡游讲说。到了南末罗国的波伐城(亦译“婆瓦村”),驻锡铁匠纯陀的芒果林中,并吃了他供献的食物。食后,释迦牟尼中毒腹泻,病情转重。行至离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译阿利罗跋提、阿恃多伐底)河边的娑罗林,在两棵娑罗树之间,右胁而卧,半夜入灭。临终前,他告诫弟子要依法精进修行。又为求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使他成为最后一个弟子。终年80岁。

  释迦牟尼逝世后,遗体火化。遗骨(舍利)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罗迦波的跋离族、罗摩伽摩的拘利族、波婆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特岛的婆罗门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这就是“八分舍利”的传说。

  佛陀涅槃之后,其弟子遵照佛教的教诲,继续光大僧团。

  一般史书,将佛陀开始弘法直到其涅槃之后约百年间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此一时期,佛教主要传播于印度恒河中游一带。在当时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各宗教之间,佛教具有独特的教义及组织。教团由在家信徒与出家教团所构成。在家信徒遵守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在家众受出家教团的指导,并对出家众作衣、食、住方面的供给(布施)。出家僧团是佛教的核心。他们平时不从事生产事业,但努力修行及弘法。这一时期的佛教教义,以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无常、无我等理论为核心,并弘阐“三学”(戒、定、慧)、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正断、四神足、五分法身、五根、五力、七觉支等教义。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