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念佛一门深入 参、三心总摄于深心


2014/9/4    热度:478   

慧净法师:念佛一门深入 参、三心总摄于深心

 

  一、三心总摄于深心

  《观无量寿经》也说到三心,这是重点: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好像有三个心,而且各不一样。可是通通包含在深心里面,一个深心就具足三心了。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观无量寿经》大意 一○三-一○四页)

  二、至诚心--内外一致的心

  首先说「至诚心」:至诚就是真实的意思,善导大师说:「至者真也,诚者实也。」所以至诚心就是真实心。

  那么什么叫做真实心呢?也就是说我们内心真实地信受弥陀的救度,这是真实的;我们口中称念这一句名号,也是发自内心地、实在地称名,不是表面上做给人家看的。表面上让人家知道我在念佛,我在信佛,我想生极乐世界,可内心却不是真正信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世界的,这样就不是真实了。

  所以,信佛、念佛,相信有极乐、有弥陀,这都是发自内心的,这样内外一致就是真实。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观无量寿经》大意 一○四-一○五页)

  三、深心--深信的心

  「深心」:善导大师解释深心就是「深信的心」。

  1.机法两种深信

  深信什么呢?

  第一、信机:深信自己是罪恶深重的凡夫,有心修行,无力修行。不仅今生今世不能解脱,无力解脱,而且尽未来际,也不能解脱,无有出离之缘。这种众生,一想到这里时,真的趴在地上嚎啕大哭啊!因为无有出离之缘嘛。无有出离之缘岂不是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一直地在娑婆世界轮回?

  那人身难得,岂不是都要堕落三恶道呢?所以一想到这一点,那种不可形容的恐惧呀,就会袭上心头的,一定的!深信这一点,就是深信我们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善导大师说到深信「机」。宗教名词的这个「机」就是指我们的根性、根机。)

  第二个内涵就是深信「法」,也就是弥陀的救度。弥陀的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称我名号的人,都必定使他往生极乐世界;称我名号的人不能往生,我就不能成佛。依靠弥陀的本愿,必定能够往生,这个就是法深信。

  前面深信「机」,机是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这种众生也可以说是五逆、十恶、谤法、犯四重、阐提的众生。如果不是这种众生,就有出离之缘,就不是无出离之缘啦,那这一种无有出离之缘,五逆、十恶、谤法、阐提的众生,不管他对弥陀的本愿了解的深、了解的浅,他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就必能往生,这一种就是机法两种深信。

  2.两种深信入一向专称

  那么如果以刚刚所讲的,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流通下去的「持无量寿佛名」,以及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来讲,都没有谈到信跟不信的,而只是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那岂不是你信、疑到了称名那里,比如说信也有深浅,疑也有种种,这一切都不管,你只要称名必能往生,岂不是信也在里面了?所以《观无量寿经》的归结就是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观无量寿经》的大意。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观无量寿经》大意 一○五-一○七页)

  四、回向发愿心--自自然然回家的心

  「回向发愿心」:简单讲就是厌离娑婆,欣生极乐。也就是说,对娑婆不留恋,甚至厌倦它,因为它让我们造罪造业,受苦受难,我们还会喜欢它吗?而且释迦牟尼佛说这娑婆世界就是三界火宅,火在烧的房屋,我们怎么会喜欢呢?所以厌倦娑婆。极乐世界那么庄严、殊胜、清净、安乐,我们怎么不想去呢?何况极乐世界是弥陀为我们建设的,是我们的家,户长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极乐世界的户长。回到自己的家,非常自然的啦;今天上班去,一到下班时间,自自然然回到自己家里边,回向发愿心就是这个样子。在娑婆世界所作的不管是善啊、恶啊,任何功德都是想到极乐世界去的,不会认为我的这些功德能使我再度为人,或者上生天堂,都不会这么想,都是回向发愿,愿往生极乐世界。

  这三心都在深心里边,知道自己不能脱离六道;知道这种不能脱离六道的众生,只要称名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都在这一念的信心里面。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观无量寿经》大意 一○七-一○八页)

  五、名号功能,破疑满愿

  《往生论注》还有一个扼要的地方,就是下卷开头「赞叹门」举出修行的现象,有如实修行、有不如实修行。

  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刚刚讲,净土法门「非修不修」--不是讲修行的,讲称名。「称名」比一般修行,既容易又超越。

  昙鸾祖师在这里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但是有一种人,现在已经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可是无明并没有破除,他的愿望也没有达成,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在这里就有解说,我们先来解释无明跟满愿。

  我们的无明有两种:一种是「痴无明」,一种是「疑无明」。痴无明就是贪、瞋、痴各种烦恼,这个叫做无明。一切的无明都涵盖在痴无明里面。另一种就是疑无明,疑无明是指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叫做疑无明。总的来讲就是贪、瞋、痴的一切无明,别的来讲就是疑无明。那么,只要怀疑阿弥陀佛的这个疑无明破除,也就是只要信受弥陀救度的话,即使贪、瞋、痴无明还存在,也没有妨碍。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贪、瞋、痴三毒烦恼一定断除。

  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是最先破除我们的疑无明。只要疑无明一破,贪、瞋、痴烦恼到时一定会破,所以先破疑无明,而且主要破的就是疑无明。

  以净土法门来讲,严重的无明不是贪、瞋、痴,而是疑。因为我们怀疑弥陀的救度,使得我们继续在这三界六道里面造罪业、受苦报。有了轮回,只要是当人,就会去造十恶,又是弱肉强食。这样讲起来,不是怀疑阿弥陀佛的这个「疑无明」的罪业,比杀人、放火、五逆、谤法的罪业还重吗?所以,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怀疑佛智、不信救度,罪业比杀人放火都重。因为由于怀疑而不能往生,而继续轮回;轮回就有机会去造十恶五逆谤法了,任何的罪业都可能造了。「疑」--怀疑弥陀的救度,是一切罪中最大的罪。

  「满愿」,愿也有「总」和「别」。「总」,就是我们人生的愿望非常的多,又要这个,又要那个;又希望那样,又希望这样,愿望很多。「别」来讲,就是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愿生之「愿」。

  其他的愿虽然多,只要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愿满足的话,其他的愿也就能达到。因为只怕不成佛,不愁成佛而不能满愿的。成了佛,就有智慧、有神通,能够如意自在、千变万化,应以何身救度,便能够显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满愿先满往生的愿。这往生的愿是一切愿的根本,只要这个「愿」满足了,其他的愿就能够满足。

  六、为何称名,不满所愿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够破我们的无明,能满足我们的愿,可是还有称名的人无明还没有破除,而愿望还没有满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不如实称名

  昙鸾大师就总地加以解释说,我们虽称名,可是这种称名不是如实地称名--只要有疑心,就不是如实地称名。如果具足信心的话,那就是如实的称名。

  2.二不知

  这一句名号既然能够破除我们的疑心,使我们起信;一起信,往生的希望就达到了。可是为什么不能破我们的这个「疑」,使我们起信呢?是由于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祂本身就是实相身、为物身。也就是不知道这一句名号的原理,来龙去脉,生起本末。如果能知道的话,这个「疑」就会破除,就会得到信心。

  什么叫做实相身,什么叫做为物身呢?

  实相身,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报身,成佛之身。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实相身就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自利之身。自己已经成佛了,这个叫实相身。如果还没成佛的话,祂还是菩萨。既然还是菩萨,我们就不能满愿断疑了。如果是成佛,我们往生就能够达到、满足了。为什么呢?往生的资粮、往生的功德、往生的地方,都在祂成佛这一句名号上啊!所以一旦祂成了佛,是实相身的话,那名号就出现,那名号的本身就是我们的信。名号的显现就能破除我们的疑。所以说实相身是弥陀自利之身,也就是「设我得佛」的那一种已取正觉的「正觉」。

  为物身。物,就是众生,为物身就是救度众生之身,是利他之身。阿弥陀佛本身的存在就是要救度十方的众生,而且能够救度十方众生。如果不能救度十方众生,根本不能成佛;祂既然成佛,就能够救度十方众生。

  我们由于不明白阿弥陀佛已经成为这一实相身之佛、为物身之佛,所以我们的疑心不能破除。这是从佛来讲的;从自己来讲,是由于「两种不知」的缘故。

  不知实相身,不知为物身,这叫「二不知」。

  3.三不信

  因「二不知」就显现为「三不信」,也就是第一、信心不淳,若存若亡;第二、信心不一,无决定;第三、信心不相续,余念来间断。

  第一、信心不淳:信心不淳也就是说,你既然不知道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是成为实相身、为物身的佛,既然不知道,那么,我们内心这个「信」也就不淳。不淳就是跟原来的样子不一样。若存若亡--有时候觉得有把握,有时候觉得没有把握。「淳」,一般解释,好像一块原木,原原本本从山上运下来,还没有经过雕刻,没有经过颜色的彩绘,这个叫做淳。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实相身)救度众生(为物身)的悲愿,原原本本领纳在我们心中,不加上我们自己的盘算、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筹量计度进去,所以这个信心就淳了。所以说信心淳,就永恒性地破除疑。信心不淳,那就还有疑。

  第二、信心不一:阿弥陀佛是这样子(原原本本)地救度我们,我们不认为是这个样子,而认为自己应该这个样子、应该那个样子才能被救。或者是:虽然有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可是我们要往生,哪有那么容易呀?我们要累积这一点、累积那一点,甚至修这个、修那个,才能够往生--不一。因为不一,所以这一颗心往往在那里晃动,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永远没有决定。都是在那里或许这样、或许那样,加上这个、加上那个,好多种,没有一个决定性,这个就是「信心不一」。

  第三、信心不相续:既然不一的话,就不可能永远这个样子下去呀!所以就不相续。烦恼来的时候,就觉得往生没有把握了;或者是人家讲说其它的法门很殊胜,就转到别的法门去了;不可能都是信受弥陀,称念名号,永恒不变地持续下去。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往生论注》大意 二○七-二一二页)

  七、信心与称名一致

  由于有二不知,所以有三不信。如果「二知」的话,就是「三信」。「三信」是从三个角度来解说的,其实「三信」,就是一个信心,因此,真正的称名念佛在哪里呢?在于一个信心。

  你有了这个信心,自然会称名,这一种称名就是如实的修行,如实的称名。如果没有这个信心,就不是如实的称名。不过这个都是就我们这里来讲,如果就阿弥陀佛本身来讲,祂救度的是十方众生,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信与不信,祂都要救度。只怕因不知道、不信,所以跑开了;如果能够不跑开,永远的在那里,就是说,永远的称念这一句名号不改变,那也照样往生。因为这无形中,信也就在里面了。无形中,这一句名号都在那里自然运作了。

  所以昙鸾祖师在前面一方面说:「愿往生者,便得往生」,一方面又说:「要有三信才能如实修行」,那岂不是互相矛盾吗?其实也不矛盾。这种一辈子都保持愿往生心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称名念佛的人,信心自自然然就在里面了。不然他怎么能够这样呢?如果他能够这样的话,不管怎么样,也就是他的宿善。同时,无形中信心就在里面了。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往生论注》大意 二○七-二一二页)

----------------------------------------------------------------------------------------------------------------

更多慧净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