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41-50章)


2014/9/4    热度:411   

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41-50章)

 

  四十一、不可向内找信心

  不可向内心寻找信心,凡夫之心皆妄不真;

  应不顾内心之妄想烦恼,直承外在之弥陀救度。

  一、弥陀救度是修行人最后之希望与安慰,舍此法门无往生之道,无解脱之光。经言: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不可向内心寻找信心,凡夫之心皆妄不真。应不顾内心之妄想烦恼,直承外在之弥陀救度。但静心思惟外在之佛力救度,「衣里明珠」之信心自现。

  古德言:

  久向妄心问信心,如拨断弦责清音;

  何知微妙梵音响,嘹亮觉物远且深。

  又言:

  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

  二、梦见女人及畜牲,乃三毒习气故;静坐狗现,乃宿世业障故;应常念佛,能淡习气,能除业障。出家之人,无俗事缠身,应日念万声以上。善导大师言:「弥陀名号相续念」,「念念不舍」,「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三、心不生欢喜之众生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正机。众生烦恼深,业障重,何能常生欢喜;有时欢喜,也是遇缘则现,缘散则失;但思弥陀救度,则喜在其中。

  四、善导大师设问答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故净土法门即是:「十方众生,愿生极乐,一向称名」,则「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无论如何,吾等皆是十方众生之一。

  五、道不同不相为谋,应与个性相投之同参共住。若只一人,恐生懈怠,甚或还俗。

  二○○一年十月六日

  【附来函】

  从未提笔,实在惭愧。虽已出家几年,却一无所获,反感压力很大,烦恼炽盛,罪深障重;自感自己造业太深,实感「惭愧」二字自己也不配说。

  虽然有缘今生能得入「净土门」,闻「本愿念佛」,全靠弥陀慈父慈悲,法师您的摄取,善知识帮助;但是自己却是愚痴之人,「闻当没闻,听当没听」,因为自己感受不到佛摄受,内心生不起自然欢喜心,得不到佛给「一个信心」。实不相瞒,我师兄、师叔,骂我下愚、混球、不开智慧,还说在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道场不开智慧,上哪去开?我说去极乐世界,师兄说我去不了。自己也恨自己,晚上作梦,有时梦见女人,有时梦见畜牲,有时静坐,心感狗往近前跑,我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还望法师慈悲予我,在百忙之中希求解答一二,出家人感恩不尽。以上是一个问题。

  下面还有几个问题,出家人真心请教您。

  第一、自己虽念佛,但感心不安,有时心里很闷,有时以上境界还出现,这是怎么一回事?怎样才能安心?

  第二、法师慈悲,您寄来的书,我也看了几本,但为什么感受不到佛摄受?内心生不起欢喜心。内心是不是生不起欢喜心,佛就没摄受,就没安心,就不能往生报土?

  第三、我想一生以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为主,不管心中生不生欢喜,心中怎样,这样是否也能往生?报土?

  第四、从前刚开始我接触《极乐家园》报刊,见二○○○年九月十五日第三期,第二版〈净宗答疑〉善导大师开示「二种深信」曾经生起欢喜心,后感心闷业障,疑虑能不能往生。以前当时的欢喜心,是否就算信心,佛摄受了?后来又有疑虑,这样算不算得到信心?想我这样的人佛还能要我吗?我可能是往生无份吧?不然为什么感受不到欢喜?

  第五、我想以后不在寺院住了,是非太多,不如到偏远山区劝人念佛,不知行不行?自己不在乎吃穿,只在乎愿心能安。

  盼求法师慈悲摄受,解除出家人心中一切苦恼,自己别白来世上。祈盼法师指点迷津,还望法师慈悲、再慈悲,给予解答。

  四十二、净宗标准

  凡事真心,凡事感恩,

  凡事不打妄语,凡事为对方设想,

  凡事肯吃亏不计较,凡事质直而柔软。

  有事无事,随闲随忙,一句弥陀,不离心口

  敬阅大作,巧妙引用经言祖语,一气呵成,如水畅流;旁述自义,深顺佛心,令人赞叹。若能如是,欢喜信受,如说奉行,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则如印光大师所言:「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净度之名,可谓实至名归。

  净宗教理,以善导大师、法然上人为准,是究竟实义,直截稳当。后人所述,若有不同,宜斟酌取舍。

  人生归宿是极乐,方向在西方;虽在西方,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处事为人则是「学佛大悲心」,有善恶因果报应观念。心不妄念,口不妄言,身不妄行;存善心,说善话,行善事;心存忠孝,行有节义。凡事真心,凡事感恩,凡事不打妄语,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凡事质直而柔软。行公义,好怜愍,存谦卑心,常与真理同行。有事无事,随闲随忙,一句弥陀,不离心口。

  令慈喜打麻将,此乃习气。道念若重,俗念即轻,宜启其欣厌之情。莫在石火光中,争长竞短;蜗牛角上,较雌论雄。可告其每日念佛万句以上,则光阴无虚度。

  寄去皈依证。全家既已皈依,是佛门中人,净土法眷,甚为稀有,深表恭喜;愿今后依教奉行。若于法义,欲更深入,可取近就教于净宗法师。

  二○○一年十一月九日

  四十三、回归祖师

  众生皆因业障故,

  初信而又疑,疑后方能深信。

  来函敬悉,众生皆因业障故,初信而又疑,疑后方能深信。《小经》言:「为诸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盖因五浊恶世众生,皆有见浊故,欲其一信到底,总须破其见浊中对弥陀愿力之疑。

  令堂及家属能念佛愿生极乐,甚喜。真愿往生,又信念佛必能往生,而一向念佛者,已是极乐圣众,已非轮回凡夫,可庆可贺。

  在家人先宜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吃素念佛,三业端正,而又教理通达,则可为一方之导。

  法然上人思想,全依善导大师,甚为契理契机。至于亲鸾,若对其思想领解不正确,则易走偏峰,甚而反成堕落,所谓逐观念之信,而失实际之行,「逐信失行」之言甚是;故净土法门必须回归祖师(善导大师)。

  净土法门之早晚课极为简单,皆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为原则,若欲诵经,则加入《阿弥陀经》一卷便可。虽拜佛亦是专拜阿弥陀佛,不念不拜其他。拜下时念「南无阿弥陀佛」五句,起来时亦念五句,一拜共念十句,默念出声皆可,拜多拜少亦皆如此(念几句亦可随人之机宜而定),符正定业之旨。

  二○○一年十二月廿九日

  四十四、弥陀正客

  念佛时妄想纷飞乃自然之事,

  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弥陀正客;

  若无妄想,则非弥陀对象。

  来函详悉。给○○之文,中肯切要。想下笔时,必甚悲叹,令人同情,同感无奈;只有更加仰凭弥陀,以待时局澄明。

  凡大事之创新或改革,切忌躁急,或盼速效,此必遭反扑,阻碍进程。总宜审时度势,一方面暂时顺应旧习,一方面从顺应中渐次转化。若当下欲求全盘彻底改变,难免有反对之人;尤其若激烈否定对方,或纠举对方,则对方也会对我鸣鼓而攻之。故宜怀柔平稳,循序渐进,以期化敌为友。

  念佛时妄想纷飞乃自然之事,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弥陀正客;若无妄想,则非弥陀对象。故应以有妄想而更深信机法一体;能作此想,则妄想即是惭愧、谦卑,与安慰、法喜之源。

  又事多务杂容易令人心烦气躁,使念佛不静,应以尽分而随缘的观念看待一切。因缘和合的世间,缘起缘灭,不必过分看重。

  道埸大众,若能和睦相处,便能身安道隆。欲求解脱困境,只有系念弥陀,任佛安排。

  圣道门的悟,是极智慧彻悟本性,见性成佛。

  净土门的悟,是还愚痴彻悟本愿,往生成佛。

  悟字相同,意则不同。何况彻悟本愿之人,是人中上上人,稀有人。虽愚痴卑贱,毫无圣道之悟,亦无所求,无所欠,且当之无愧。望能彻悟本愿,安住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六月一日

  四十五、念念称名

  欢喜与踊跃、惭愧与感恩、千言与万语,

  一切不留,皆转化为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六月十日、廿一日来函敬悉。

  炼铁成钢,教法也要深耕火炼,才更契理契机,才能更臻圆熟。

  体验或感受是一机一缘,非普机普缘;体验感受是一时一境,非恒久普遍。故善导大师言:「纵发清心,犹如画水。」

  又体验感受之后,其体验感受即置之,其心口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洪名。因为凡夫皆妄,动念即乖,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是以古德言:「世间皆假,唯佛独真。」

  故本愿文之「至心信乐」归在何处?在于「乃至十念」之称名念佛。

  故《观经》世尊亲言:「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若不称名,其人已堕地狱)。

  龙树菩萨言:「念我称名」,又言:「执持称名号」。

  昙鸾大师言:「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道绰大师言:「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善导大师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学者学此,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欢喜与踊跃、惭愧与感恩、千言与万语,一切不留,皆转化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念念称名。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七月四日

  四十六、乃至一念

  「一念回心」,

  必定自然一生称名不退,毕命为期。

  「一念喜爱」,

  必定一生称名,非感恩,非不感恩。

  「但使」等者,但能使自己一生念佛不退,而不需随缘杂善之回向之意也。如善导大师言: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此「但使」之用语有几处,如:

  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花盖自来迎。—— 以上善导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慈愍

  唐诗亦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向专称之人,不至于得「精神病」,若因宿业故,得「老人痴呆症」,亦必往生;因为此乃官能上身业之症状,非心理上意业之退转。

  往生净土,「缘」很重要。《般舟赞》言:「若非知识教称佛,如何得入弥陀国?」

  不「一心愿生」,恐不得往生,以其不一心愿生故。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等,乃就「愿生」之上而言,故必得往生;除非禽兽(如鹦鹉)并无「不一心愿生」,故得「彼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之自然往生。

  凡言「一念、十念……」等者,皆是摄上摄下之言,非仅「一念、十念、一日、七日」之语。

  「一念回心」,必定自然一生称名不退,毕命为期。

  「一念喜爱」,必定一生称名,非感恩,非不感恩。

  「一念喜爱」或「乃至一念」,皆如大师所言「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之义。

  「一念信心正因,一生称名报恩」,此乃净土真宗之思想,大师不作此解。宜依善导,方不生弊。

  个人或少数人可不用法器;若多人共修,则引磬、木鱼不可免,以动作一致,则庄严生敬故。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四十七、唯照念佛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般舟赞》

  四月二十五日来函敬悉。

  《净土宗略要文》第十二章之标目言:「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此标目乃法然上人所立,此标目与《选择集》第七章之标目:「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摄取念佛行者」之文大致相同。

  法然上人乃势至菩萨示现,当时被佛教界誉为智慧第一,一生专一深入善导大师思想,于《观经四帖疏》阅读八遍;如此之人作此标目,应有其深义。

  古来对此「照」与「摄」之异同有三说:

  一、照摄俱通诸行。

  二、照通诸行,摄局念佛。

  三、照摄唯在念佛,普照本意,唯为念佛故。

  《般舟赞》云: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

  《观念法门》云: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

  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若以此等之文来看,不摄取谓之不照,照、摄共限念佛。法然上人所言「不照」,据此祖传之义。

  由此亦可知《往生礼赞》所言:「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之「照」,亦是照摄念佛之照。

  又,善导大师《观经疏》亦言:「光摄有缘」、「光所及处,偏蒙摄益」、「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由以上等文可知:唯照念佛,不照余行。

  盖,佛号即是光明,光明即是佛号。是故,念佛即照,照即念佛,虽不知不求,自然有此之益,乃自然之理也;不念佛即不照,不照即是不念佛故,亦自然之理也。

  凡标目皆为显示文中大意,此标目兼有废立之义。

  南无阿弥陀佛!

  二○○二年五月十二日

  【附来函】

  师父慈鉴:南无阿弥陀佛!

  今再拜阅「净土宗略要文(原文)」,受益匪浅,但对其中第十二条「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的两个「照」字,有些不解。因为《观无量寿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又《往生礼赞》云:「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

  师父:用「弥陀光明不摄余行者,唯摄念佛行者之文」,是否更好些?

  以上请吾师赐教,并真诚请吾师恕愚劣不恭犯师之罪。

  南无阿弥陀佛!

  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拜书

  四十八、真佛弟子

  盖信佛必然学佛,学佛意在成佛,

  而忆佛念佛,即与佛同在,

  决定往生成佛,是真佛弟子。

  你们于七月十五日发心皈依,宿缘成熟,足堪深庆。由于皈依证直到昨天才凑齐,所以迟至今日才寄去。凡此次皈依之人,应详阅《书信集》中「念佛真皈依」之文,依教奉行。

  皈依法号是「佛」字辈,盖信佛必然学佛,学佛意在成佛,而忆佛念佛,即与佛同在,决定往生成佛,是真佛弟子。希望大家从今以后,思佛所思,言佛所言,行佛所行,念念不舍,常念佛名,深生尊重珍贵之心。

  南无阿弥陀佛!

  二○○二年八月二日

  四十九、不论一切

  净宗行人,不可寻奇觅巧,喜好别异;

  应该平凡、平常、平实、平淡,

  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

  弥陀救度,主动平等无条件,不论一切,超越一切;任何人只要愿生极乐,专称佛名(「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之意),零度亦救,一百度亦救。善导大师于「二河白道」形容弥陀之保证、弥陀之呼唤而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因此,凡是「专称佛名愿生」(一心正念直来)之人,则不应有水火湿烧之畏(不畏烦恼之意)。

  弥陀救度,既无条件,则不可以心情之如何论弥陀之救与不救。心情乃是无常,遇缘则生,缘过则灭,缘生缘灭,本无实体;佛言「观心无常」。尤其业障深重、烦恼炽盛之凡夫,易随境转,然而不管转喜转忧,皆无碍弥陀之悲救。因弥陀之救度,过去、现在、未来,皆犹如金刚,永恒不变。

  净宗行人,应具「机法二种深信」。

  「信机」:即是信知自己从出生到老死,始终都是烦恼深重之凡夫,如是之人何能心花怒放?有,也是遇缘则现,缘过则灭。

  又,世间善不能解脱,出世间善我们修不成,所以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信法」:即是如此之人,若乘托弥陀愿力(称名愿生即是乘),定得往生。

  是故,应信任何人,凡是一向愿生专念者,即已被救,心情之如何,一概不论也。如是信知,则虽遇缘烦恼,内心安然无畏。

  又,既已信机,即知吾人皆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所造罪业无量无边,负人债务不可胜数,应入三途受其苦报,今虽幸得为人,亦因果自然的时有恶缘逆境;然信机之人,处如是境遇,自会作还债想,而甘心顺受,既不怨天尤人,亦不自苦自恼;且愈觉惭愧忏悔,而更柔软谦卑;否则即非真正信机。

  何况被弥陀救度之人,乃是天下第一幸运之人,第一幸福之人,是多善根、多福德之人,可说福慧双俱;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久客,未生极乐已是极乐圣数;佛光摄护、圣众影随;何不满足,而妄自菲薄,妄自苦恼乎!

  如是思惟,则大安心、大满足,孜孜念佛矣!

  阿弥陀佛没有任何条件,既无「心花怒放」的条件,也无「一百度」的关卡。十方众生,各以其今生当下的根机被救。既然如此,我们何可执着自力,自我设限!

  善导大师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又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故,不以心情如何论往生,应以愿生称名论往生。

  净宗行人,不可寻奇觅巧,喜好别异。应该平凡、平常、平实、平淡,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老实念佛、守愚念佛,轻松自在念佛、心无挂碍念佛、行住坐卧念佛、时处诸缘念佛、念念不舍念佛,欢喜则欢喜念佛,烦恼则烦恼念佛;总之,唯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弥陀身心遍法界,进入众生心念中;

  众生常念弥陀佛,弥陀众生一体融。

  南无阿弥陀佛!

  二○○二年十二月十日

  【附来函】

  师父,您是我等众生的大善知识,是给我们带来弥陀呼唤的导航人,虽未谋面,但对您敬仰已久;有幸拜读您所编著的宝书,真是几劫修得的佛缘。

  南无阿弥陀佛,在未接触善导大师思想之前,我的念佛老实说是用来压烦恼的,很迷茫,错用弥陀的慈悲,不知弥陀的心愿。自从信受后,这六字洪名就从心里往外冒,自然而然地流出南无阿弥陀佛……(节略)

  师父,说心里话,越来越觉得娑婆虚假,人生无常。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的会遇到逆缘逆境,会碰到不顺心、不如意、难以预料的事,就无明,就烦恼,也很痛苦,摆脱不下。我觉得我现在的心情离心花怒放、花开见佛的状态还有一段距离;就好像一壶快要烧开的水,已达八十度到九十度之间,还差一把火的力量才到沸点一百度。望师父慈悲开示指点,给我添上这关键的一把火。盼望。

  南无阿弥陀佛!

  敬祝  与佛同在

  二○○二年十月廿五日

  五十、佳节思亲

  念佛人信同愿同行同,

  目标同目的同

  身虽异地,此心相同;

  犹如祖师云:「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大家好,中秋节快乐。

  仰蒙弥陀慈光加佑,慧净在大陆所到之处,都受到莲友们热烈的欢迎,一切皆甚平安圆满,请大家不要挂念。

  慧净虽在神州,而心系蓬岛,遥念同修们,念佛相续否?和合无诤否?相忍为教团否?

  在这中秋前夕,很想立即飞越海峡,与大家共赏明月,欢享佛恩;然而行程未了,昨天下午离开东北之长春(吉林省省会),上午来到辽阔的中原,先在石家庄(河北省省会),与此地莲友会面之后仍然继续前往其他城镇。好在念佛人,信同愿同行同、目标同目的同,身虽异地,此心相同,在不同地方,行相同任务;犹如祖师云:「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又如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月圆人团圆的光明之夜,大家必然格外地想念上师,也会由于不能与上师再度团圆而感到伤心难过。此情此景,慧净颇能体会,想上师在净土光中,必能感通大家的心情。上师的精神生命在教团,教团是上师以生命所建立,凡是怀念上师、感念上师,若能守护教团,巩固念佛会,自行化他,唯以念佛,则此心此行既与上师相契,何时何地亦必与上师同在,即使中秋月夜,上师亦与大家同赏明月,共度良宵。

  「此心唯乘弥陀愿,愿为静默往生人」,此句是上师最喜爱的法语之一,在此想与大家怀念上师,并叙述我对「静默往生」的体悟。

  「静默往生人」就是所谓「老实念佛人」、「无诤念佛人」,「老实念佛、无诤念佛」即是不讲理论、学问,不谈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不计称讥毁誉、苦乐顺逆,也不爱攀缘、不爱炫耀,既不突显个人,亦不装模作样,只是安份守己,安于念佛,守愚念佛,有事无事,一句佛号常挂心口,做好自己本份的事,也默默协助他人。这样的念佛人,往往预知时至,顺利安然、自在庄严地往生极乐净土。

  最后要以大家皈依时,慧净所引用的最后四句话与大家互勉:

  相尊重不相轻视  相亲近不相疏远

  相体谅不相批评  相帮助不相袖手

  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

更多慧净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