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净德昭彰──净嵩法师的德行与遗志


2014/9/4    热度:412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净德昭彰──净嵩法师的德行与遗志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净德昭彰

  今天晚上我们看到书院挂上「净德昭彰」这四个字的挽幛,这是印顺长老的挽词,由小鱼写的。我觉得这四个字的意义非常好,可以说是我们净嵩上师(编按:现代禅李元松老师,末后现出家相,法名释净嵩)历史地位的盖棺论定,也只有「净德昭彰」大概可以形容上师最后这一段人生的心行。

  「净德」这两个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方面是上师本身之德;第二个方面是上师本人修持净土法门之德;第三个方面是上师弘扬弥陀救度的净土法门之德。

  上师本身之德

  第一、上师本身之德。如果我在这里向大家讲上师的德行,那真的所谓班门弄斧,可能大家了解的比我感受的更深。而我要讲的是一位师父或一位师长,他之所以能够感人不是靠他的学问,也不是靠他的辩才,也不是靠他的手腕,完全是凭他的德行,这个德行真正感动对方,能够使对方一生都念念不忘。所以能感人的不是其它,就是德行,德行当然从慈悲所流露的。

  昨天下午我有事要出门,想到必须要交待,那时大家都在专心念佛,我就简单写张字条,刚好遇到净本就拿给他,他就立刻送我出门。因为我这几天发现净本还有其它师兄弟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对上师的忠诚、虔敬,好像怀着无尽的感恩,我就跟他讲这一点。突然间净本眼眶就红了,他说:「上师对我的恩德是一生都报答不尽的,上师不是对我这样而已,几乎对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我听了很感动,我对上师的了解真的不及大家的十分之一,这个就是上师「净德昭彰」的地方。所谓「昭」就是太阳出来朗照宇宙,光芒万丈,大家都看得清楚,感受得到的,我们上师真的是「净德昭彰」。

  上师修持净土法门之德

  第二、上师修持净土法门之德。所谓「净土法门」就是指弥陀本愿的救度,才是真正的净土法门,如果不是弥陀本愿的救度,就不是净土法门了。因为净土法门的定义就是「易行道」,易行道必须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的。也就是说,除了像上师这种上等根器的人能够获益,像其它或如我这种下等根器的人也能够获益的才是净土法门。上师本身对弥陀本愿的净土法门有修持之德,譬如他发给教界的公开信,就吐露他的真心,他说:

  至心发愿往生弥陀净土,

  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能够讲出这短短的几句话,我觉得是很有智慧的。

  一个人生命中如果没有「南无阿弥陀佛」依靠,他一生没有平安、没有喜乐;反之,如果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依靠,他即使贫困的睡在桥下,他都甘之如饴,而且随时死掉都很满足,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生命之中没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依靠,虽然贵为王侯将相,或者是对社会有丰功伟业的贡献,他的内心之底不可能有平安、有喜乐。因为人生无常,面对临终的时候,他的身份、功业,其实都不能了脱生死轮回的,那个时候就正如《无量寿经》所讲的: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那时就会懊悔、恐惧,就会说:「唉!我一生中官位做这么大,为社会付出那么多的心血,可是从来没有为我自己的生死轮回去做考虑、准备,现在要临终了,我来不及了。」所以就懊悔了,等到这一口气断了,孤独、黑暗,到底要到哪里去呢?可以说六道茫茫,前途黑暗,充满不安与痛苦!所以生命中必须要有阿弥陀佛的依靠,除了阿弥陀佛的依靠之外,其它的都靠不住,都不能做我们的依靠啊!所以我觉得这段法语,我们的艺术家小鱼可以写下来,然后看挂在哪个地方,这是关于上师本人修持净土之德。

  上师弘扬净土法门之德

  第三、上师弘扬净土法门之德。上师带领大家修行可以说是有阶段性的,到了最后功果圆满,归终结顶的就是进入弥陀的净土法门,弥陀救度的怀抱。这样大家能够给弥陀救度,而且今生也可以随缘、随分、随力、同心协力去发扬弥陀救度的法门,这个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上师本人以身作则示范给大家而来的,如果大家将来能「自信教人信」,这种无形的弘扬之德可以说非常大的。

  昭慧法师有一篇报导,里面引用上师常常讲的一句话,那一句话就是:一「依」二「要」。一「依」就是上师说:

  净土法门是众生最后的依归

  二「要」是:

  大家要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扬本愿。

  这是二个要,要一心念佛,要弘扬本愿。上师这一种遗志、遗愿,我想大家会把它摆在心中的第一位,然后想办法去推广、弘扬来满上师的遗愿,是不是?这一段话也很好,也请小鱼把它写出来。

  上师于弥陀诞往生,佛陀成道日荼毗

  上师是在弥陀诞那天往生的,今天佛陀成道日荼毗。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但是弥陀诞只有一天,上师在弥陀诞这天往生,很多人盼望能够在这一天诞生或者在这一天往生,但是不一定能如愿;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佛陀成道日也只有一天,很多人也想在这一天诞生或者在这一天往生,但也未必如愿,可是我们上师在这两天都圆满达成了,这是非常有特殊意义的。

  上师虽然往生了,可是几乎每一天都还示现在各位同修的面前,大部份的同修是没有看到,但是少部份的同修能够看到,可以说上师虽然往生,但没有离开大家,还是跟大家常在一起。

  以身作则「舍禅归净」

  上师可以说是以身作则「舍禅归净」,怎么说「以身作则」呢?论起上师的根器是非常高的,出生就已经显现出他很聪颖的一面,小时候看书能够几近一目十行,甚至几乎可以将字典背起来,不但记忆力超强,领悟力也非常高,从小就饱读诗书,一旦接触到佛法,就很勇猛的栽入法海里面,深游法海。

  为了自利利他,上师创办了「现代禅」,但是我们知道,众生的根基有所谓上、中、下,上等根基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等的根基也分中上、中中、中下;下等根基也分下上、下中、下下。论起上师本身的根器是属于上等根器,可是一般大众──像我的话其实是下下根,普遍是中下等的根基,如果要像上师那样学禅而得到解脱,是非常困难的,可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上师最后就是考虑到这一点,为了使大众都能依佛法得到解脱,所以他就以身作则,示现卑下之身来引导大家归入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就是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法门,除了上根的人能够依净土法门得到解脱成佛的利益,像在座各位中根,以及像我下下根的也能够依这个法门平等的获得解脱生死轮回,往生成佛。这个就是上师的示现,也是上师的苦心。

  上师的开示和遗志

  所以上师的开示和遗志就这么讲:

  我至心发愿往生弥陀净土,

  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其实人生在世,有形的、无形的都不能作为我们的依靠。我们即使学问再怎么高深,到临终的时候,这些所懂的学问都不能让我们依靠;我们的修养道德再怎么好,怎么优秀,可是到临终的时候,这些也不能够让我们依靠,最后能够让我们依靠的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上师就是示现跟大家一样依靠「南无阿弥陀佛」,只要有「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必定会脱离三界六道轮回,而往生净土成佛。

  学佛目的在于解决人生之大事

  学佛并不是为了其它而学佛,而是为了人生一大事而学佛的,所以始终都是往着解决人生这一件大事作为学佛的目的,也作为我们出生为人的目的。如果出生为人不晓得有这么一件人生的大事要去解决,那么虽然出生为人,可是等于入宝山空手而回。因为在六道轮回当中,要解脱只有一个机缘,这个机缘唯有生在人道;既然生在人道了,不能听闻到佛法,或者听闻到佛法学佛了,但却没有往解决人生之一大事的目标前进,那也是在佛法上结个缘而已,生在人道就空来一趟了;这样论起来跟猫、狗其实相差不多,因为过了几十年,还是又轮转而去。所以既然生而为人又得闻佛法,必须掌握这一辈子,依靠佛法来解脱生死轮回。

  归依净土,一心念佛,弘扬弥陀本愿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阿含、般若、禅、密、净当中,唯有净土是三根普被,而且是直接圆顿的一个法门,上师引导我们大家归入这个法门,可以说为现代禅划下了一个很完美的句点。所以上师最后说:

  净土是众生最后的依归,要一心念佛,

  行有余力,要弘扬弥陀本愿。

  众生有「凡夫众生」──六道的众生,有「圣人众生」──菩萨、声闻、缘觉,可是连华严会上普贤菩萨最后也要以「十大愿行」引导华严会上的菩萨、大众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上师很有智慧、很有辩才,所以他就直接了当的说「净土是众生最后的依归」,同时他要大家「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扬弥陀本愿」,归纳起来的一句话就是一「依」二「要」。一「依」就是「归依净土」,二「要」就是「要一心念佛,要弘扬弥陀本愿。」这是上师的心愿,也是遗志。上师的心愿尚未达成,所以同修仍需努力继续去完成上师的遗愿,让弥陀本愿的法门能够弘扬遍满全世界每个角落。

  为现代禅划下圆满的句点

  上师又说:

  引导大众归入弥陀本愿的救度,了却了我对大家一桩愧欠和责任,也为现代禅划下一个圆满的句点;

  我满怀感恩与喜悦,难以言表。

  上师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他既然创办现代禅,他就有责任引领现代禅的大众迈向佛法的最高峰,也就是成佛的境界,可是他知道他的业报已经将尽,不必再受这个业了,所以即将离开娑婆往生净土,可是如果没有引导大众进入一个可以解脱的法门,岂不是他的责任未了,永远都是愧欠呢?所以他说引导大众归入弥陀本愿的救度,他的愧欠跟责任就了却了,当然剩下的就是我们的责任了,也就是要「自信教人信」。

  有缘同生净土

  上师又说:

  我自己信佛、念佛,并喜得以往生净土──希望与我有深缘者,亦如是。

  上师自己信受「弥陀的救度」,之后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并且很欢喜,因为如此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可以说是「吃好逗相报」(台语),他也希望跟他有深缘的人能够跟他一样。当然跟他最有深缘的就是原来现代禅的同修大众,其实他这一句话就是对现代禅的同修大众一种深深的期盼。

  安心、喜悦、感恩

  上师又说:

  我自勉勉人:

  同修都能在安心、喜悦、感恩、惭愧、谦卑、宽恕中相互提携扶持,共同以生死大事为重,皈依弥陀本愿,常行念佛。

  这也是他对大家的期盼,之所以有这种安心、喜悦、感恩的心情,必须是信受弥陀的救度;没有信受弥陀的救度,我们都会为了生死一大事而不安,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如果大事已明,当下就能够安心,虽然我们大事未明,可是我们往生有望、解脱可期,因此我们安心。阿弥陀佛说: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归入弥陀本愿,信受弥陀的救度,我们的恐惧当下消除。所以唯有信受弥陀救度才能安心,有安心就会有喜悦,然后感恩之情就会从内心流露出来。所以这个法门非常注重感恩,而且深入这个法门也自然会感恩──是顺境我们感恩,是逆境我们也感恩。我们感恩师长、同修,也感恩我们的家人跟环境,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如同机器当中缺少了一个零件,就不能运转。或许我们学佛有家人的支持,或许我们学佛家人是反对的,不管是支持或反对,是顺境或逆境,这都是引导我们归入弥陀本愿的方便,因此不管顺、逆、苦、乐,我们都要怀着感恩的心,这是上师对大家的开示,要安心、喜悦,然后凡事知恩、感恩、报恩。

  惭愧、谦卑、宽恕

  同时对自己要惭愧、谦卑、宽恕。惭愧什么?我想大家学现代禅到现在,如果深心反省自己的话就会惭愧,为什么?修行是有心的,可是修行无力,这个时候我们的头就会低下来,我们的心就会谦卑下来,然后有惭愧,惭愧自己根基之低,惭愧自己业障之重,因此就谦卑下来;同时在这当中就会宽恕别人,唯有深受其苦的人才能同情别人的苦。我们既然深觉自己是一个苦恼的凡夫,自然就会体谅别人,在体谅当中就会显示宽恕,所以这是上师希望大家彼此要互相宽恕,你宽恕我、我宽恕你,互相体谅,不计较也不比较。在台面上的执事固然要尽心尽责,在台面下的同修也应该在幕后协助,大家互相提携、互相扶持,共同以生死大事为重,这是上师的开示。

  本是同根生,本皆念佛人

  最后一段上师说:

  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协助各组组长,并且在佛法上要相亲相爱,

  因为:本是同根生,本皆念佛人。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秉持着上师的遗愿,去完成上师的遗志。宋朝时代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师叫做永明延寿禅师,他的四料简偈,其偈曰: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又说: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我想上师是「有禅有净土」的,他已经往生极乐世界,现在是跟大家常在一起,但是不久之后应该又会示现到这个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像我们虽然无禅,可是也没有缺陷,因为我们有净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坐上了莲花,我们的烦恼心、贪瞋痴就转为觉性,到了极乐世界,六根碰触到极乐世界的六尘,都能够大彻大悟的。「但得见弥陀」,这个弥陀并不只是指弥陀本身,因为阿弥陀佛的依报(极乐世界)、正报(报身)都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不管眼睛所看到的是正报或依报,耳朵所听到的是什么样的声音,当下都能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两千六百年前的今天夜睹明星,当下大彻大悟──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也能够这样夜睹明星,大悟彻底。

  希望大家秉持着上师的遗志,要一心念佛,同时互相提携扶持,共同来弘扬弥陀本愿。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三.十二.三十)

----------------------------------------------------------------------------------------------------------------

更多慧净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