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八讲
2014/9/4   热度:545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八讲 【原文】言不相应行法者,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始自得,终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 此乃色心分位,盖依前三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以行法有二,此简非心,所以立其名。此总标章,下乃别列: 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甲一、正明不相应行法 乙一、经文简释 “言不相应行法者,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始自得,终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心不相应行法一共有二十四个,从开始的“得”,一直到最后的“不和合性”,一共二十四个。 行蕴里包括相应行(即五十一个心所)和不相应行(即二十四个不相应行)。 乙二、总略开演 为什么要学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呢? 丙一、与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关系 【次第井然】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是有次第的。 心法,心所法,心所法是心法的一部分,是指心理的动态,活动的过程。 色法,心法、心所法所变现出来的。 心不相应行法,是从心法、心所法、色法上假立出来、假设出来的,所谓假设,它既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 【以喻演说】怎么领会心不相应行法?例如:空间、时间,(心不相应行法的)第一个:得。 得,我们通常说“你得到什么东西”,“你得意不得意(成就感)”,都有一个“得”。 例如,得到了一支毛笔,这个“得”就是心里感觉到得了一支毛笔。外在有一支毛笔,你心里也有去作意。这里面既包括了心法,也包括了心所法,又包括了色法,三者和合起来,假借有这么一个“得”。 【常见心相】通常的人,内心、外在,许多困惑分不清楚——到底是外在的困惑还是自己内心的困惑,分不明白。 【以喻演说】例如,一支毛笔也好,一个茶杯也好,一台摄像机也好,放在这里,我说:“这把笔送给你”,你此时此刻就会觉得今天得到了一把钢笔,其他的人就会觉得“我今天没有得到一把钢笔”;若说“这个摄像机送给你”,你就会想“今天晚上得到一台摄像机”,其他人没得到,心里就很难受;得到了,心里就很高兴。实际上这个钢笔、摄像机还在这里,实际上没有变化,但是这个话一讲出来,对人的影响就很大。 【综述】心不相应行法是我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所起的一道很重要的非常牢固的墙壁。 【喻】去法门寺参拜舍利,去的人很高兴,没去的人就不高兴。 【深入辨析】这都是有得有失的,这些有得有失是与外境是有关系的,不完全是内心(的状态)。如果没有这些外境,内心也不会有得失的状态。 【结示】这些法一共二十四个,不能归纳为心法、心所法、色法,故单立一科。 丙二、结合心续深入认知 【清醒认识】实际上,如刚才谈到的,内心上的感受——得,这个是真实的吗?也不是真实的,是一种假设。没有得到的人并没有失去什么,得到的人也并没有得到什么。 【错误心态】但是我们都在自己内心的名言习惯环境中,安立了种种与外在的隔阂、距离。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总之别人比我好,内心就产生隔阂感;我得到了,内心就觉得比别人多了点什么。 一天当中总是觉得“我今天又多了点什么东西”,或“今天又少了点什么东西”,“又没有得到什么东西”,这些都是我们内在的问题,会造成我们心中的压力。 【应机设喻】(认为)某某同行今天进步很大,得了很多的资粮,但我今天没有得到资粮;他看了很多的书,可我没看几页;他背了很多书,我没背多少。 【苦由心生】这样你内心就会有压力,时间一长就很担心、很害怕、很恐惧,慢慢就会引发很多痛苦,再下来就不能宁静、不能寂静,这些都是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的。 【正确认识】这些都是跟“得”有关系的,跟心不相应行法有关系。但是我们了解不清楚,往往认为这些纯粹都是我们心所的原因,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心所是心所的原因、问题,色法是色法的问题,心不相应行法是心不相应行法的问题。 【心感外境】我们看到、听到、接触到的,至少这样东西你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比如眼前的一尊佛像,我们看到他非常庄严,是我们认识到佛像很庄严,而不是我们的眼根、耳根、身体与佛像碰到一起,它不是这样的境界。 其实很多外在境界,仅仅是我们所认识、所感知、所了别的对象。 【起诤】我们修道要解脱,如果你认为这些问题是外在的,那外在的东西这么多,宇宙万有,太多的东西,怎么解脱得完呢? 【如理认识】解脱是(消除)我们内心对外在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困惑。 解脱了,就把它去掉了;没有了,就解脱了;有,就被束缚。 解脱都是从人的心上来讲的。 【分别所致】当然它与外在的境界也是有关系的,有关系是因我们(对外境)认识、分别的过程中发生了问题,所以造成我们不能寂静,造成我们躁动。 【常见误区】一个境界是大家都可以缘的,比如佛堂里的佛像,谁都可以来拜,十人,百人,千人,都可以来拜。同样一个境界可以作为千万人所缘的境界,并非我们所缘,别人就不能缘;我们得到了,别人就会失去。这些都是我们通常人认识上面所发生的偏差和问题。 甲二、转识依智观五蕴,调伏烦恼如法行 我们为什么要讲戒定慧呢?为什么要讲转心?为什么要讲转依?转依,我们整个的人生、我们的生命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果不是的话,就很难。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怎么叫做如梦,怎么叫如幻,怎么叫如泡,怎么叫如影?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 乙一、色蕴如梦 如梦,就如我们做梦一样。佛菩萨、圣者看我们,都是在做梦。 【梦】我们做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只有醒来才知道是做梦。 【类比认识】色蕴也是如此。我们(第一眼)看到色蕴本身、看到色法,我们会认为它是真实的,只有第二个念头,你去作意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说:哦,它是物质。 【作意方识】你真正去缘它的时候,这个色法会变成我们内心上面的一个行相,你会把它当成是心里的一部分。只有去作意,去正解,用慧去观照,才知道这个是外在的东西。 这就是色蕴如梦。 乙二、受蕴如幻 【幻】幻,如变魔术,无中生有。 【受蕴如幻】受蕴,是人的感受。如幻,它是不真实的。 【万千差别】人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有人吃昆虫,吃蚯蚓,我们就很难想象。 【苦乐感受】人种种的生活习惯以及追求,都是一种感受,有人认为这样很快乐,有人认为这样很苦。 【现实为喻】没事的人天天打牌、搓麻将、打游戏机,他认为这个很快乐;有些人觉得这个是玩物丧志,在浪费时间,是很苦的。 【无知如盲】大部分人在从事事情本身的时候,不知道这个事情究竟是对还是错,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 【智慧观照】只有用智慧去观照的时候才能知道苦乐的感受都是如幻的,不实在的,这样才能解脱受蕴。 【随业流转,难脱生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前生到今生,就会随着我们自己的习性、习惯,去缘那些我们认为比较快乐的感受,去远离那些我们觉得痛苦的感受。 不愿意接触的人,我们不愿意同他接触; 不会的东西我们不愿意去学; 麻烦的事情我们不愿意去碰——觉得这样很麻烦,你心里面不好受,就不愿意去碰。 这样我们就不容易进步了,不容易转变。 乙三、想蕴如泡 【泡】泡,泡沫,水泡,浪花。看起来水泡一个个是真实的,实际上它很快会过去。 【类比认识】想蕴是取相,然后给它安立种种名言。这些取相安立的名言与事物本体、诸法实相不能划等号。 【错误认知】我们在想蕴上无法做到这一步。我们认为所见、所闻、所认识到的脑筋中的这些影像(取相)和我们用语言来描述、表达的(名言)是完全正确的(符合诸法实相)。 【错识过患】这样我们就在想蕴上不断坚固,难以超越。 乙四、行蕴如影 【诸业如影】我们所造的业犹如我们的影子一样。我们人走路,太阳光下如影随形,业就是我们的影,一直跟着我们。 因为业是如影的,所以是可以忏悔的。否则,无始以来我们所造的业不计其数,多如恒河沙,尽虚空遍法界容纳不下。 乙五、识蕴如露如电 色、受、想、行如梦、幻、泡、影,识蕴如露亦如电。 【露】如露,朝露; 【电】如电,下雨时打的闪电。 露是从空间上来讲,我们看得到,很快,露水(就消失了),它是(比喻)事物空间的表现。 电是时间上的表现,非常快速。 【认识万物】(有)时间、空间(上)的表现,万物才能够被我们的心认识。 【心念无常】心本身也是如露如电的,我们心念的生灭是非常迅速的,非常无常的,我们一下这么想,一下那么想。 【心如宇宙】整个宇宙也是时间空间的,宇,指时间;宙,指空间。我们的心念也是宇宙,也是有时间有空间的,并且变化非常快,宇宙的运行变化也非常快。 乙六、摄彼等义 所以我们就要去思维五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都应作如是观。 【如理辨析】“应”,不是“应该不应该”,而是是否与这种“观”相应。 【法与非法】如果与这种观相应,才是佛法;如是观,才可解脱。如果不是如是观,只有积累负面的东西、世间法的东西、有为法的东西,只有越来越沉重,就不是我们佛法用心的方法。 【师父强调】应作如是观就是我们与这种观法是不是相应。与之相应,观五蕴皆空。 【人空与法空】五蕴皆空就是人无我,人无我就是法无我的一部分,人空是法空的一部分。如果不能人无我,怎么能法无我呢? 【观人无我】怎么来观察人无我呢?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五蕴空,这是人无我。 【何谓假我】无我,假我,什么叫假我?不真实的。 我(的特质是)常、一、主宰,(实际上)它不是常,也不是一,又不能主宰,所以是假我。 假我是否重要呢?假我也很重要。 【二假有别】佛法中的“假”,不是世间上“真假”的意思。 ◇世间上,一百块钱,这个是真的就可以用,这个是假的,是伪造的,不能用。 ◇佛教中的假,是假借、凭籍之意,一切法是仗因托缘(而有),因为仗因托缘,所以是假的。 【常见误解】我们所理解的“假”常常是“真假”之“假”。 如:我这个人怎么是假的呢?我们明明看到一个人,怎么说他是假的呢?明明看到前面一桶水,怎么说是假的呢?明明看到一碗饭,怎么可能说是假的呢?假的你可以不要吃饭,吃泥渣。 【如理认识】不是这么回事,不是真假的假,这个假(的意思是)假借、凭藉。 【识假破执】任何法都要假借因缘而存在,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这个法所假借的种种因缘,我们就不会执着;否则我们就会被法本身障碍住,就变成有我了,有自在心,有生死心,有常、有一、有主宰,就会引来无量无边的苦恼。 【借假修真】我们四大五蕴的身体、宇宙的万有,都是我们假借来修道用功(的助缘)。 【心存感恩】既然这些都是假借众缘和合而有的,我们就应该对万物、也对自己,有一种报恩、恭敬、虔诚、尊重的心情。(因为只有)众缘和合(我们才能生存),如果没有人煮饭给我们吃,我们过几天就死了;没人给我们水喝,我们过几天也死;没有人给我们造房子,我们也会死。这些都是我们人活在世上的缘,仗因托缘我们才能生存。 【如法观照】这样去了解佛法、了解五蕴、了解世界,自然而然我们种种的观过就会消除。 【观过根本】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肯定会观过,因为你都是在事物的表相上来比较,一比较,就有长短、得失、你我、高下,这是肯定的。这不是我们佛教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这是世间法。 【了知区别】 ◇世间法是要追求事物的差别相; ◇佛法是要从事物的差别相趋于事物的无差别相,回归到诸法的本性,明心见性。 甲三、大乘行人发心起,安住当下精进修 乙一、通达二空,发菩提心 丙一、如理认识大乘发心 【错误心相】我学习佛法,自己受用就可以,当自了汉,不需要学那么多。这个我空、法空、大乘佛法,我也做不到,也不要学那么多。 【以发心论】大乘、小乘,不在于经论本身,而在于我们的发心。 发大乘心,就是大乘;发小乘心,所学的一切都会变成小乘法。 发大乘心,所学的一切都变成大乘法的支分,如小乘的四念处,大乘也可以用。 大乘法包括了小乘法。 关键是我们怎么发心,大小乘是以发心来论的。 【不在经论】大小乘不是从经论上来论的。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部经是弥勒佛讲的,它是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的大乘,不是我们的。我们学了后,能不能变成大乘,这是比较关键的问题。 【大乘发心】大乘,我们常讲的菩提心、广大愿,愿心、行心,大悲心。 大悲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要救度所有的、无量无边的众生。 【成佛必需】大悲,不是因为众生有苦所以我们需要悲心;大悲众生,就是大悲自己,是我们自己要有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我们自己成佛要去培养这种大悲。 【师父破斥】并不是说,外面有这么多众生,有这么多人需要我去大悲,那你这个法都用错了。 【如理思惟】地藏菩萨讲:“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过去常常有人问:“众生那么多,度不完他就不成佛了?”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包括我们修行,大家都发这个愿,所有的众生不是靠一个人去度,不是地藏菩萨一个就能度完。但是你必须要发这种心,你才能成佛。 【平等发心】你的心对所有的众生是无分别的,这些众生是否与你有缘,是否能够接受,同你有没有业障,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不是你自己发心的时候有区隔:这些人你给他大悲,那些人你不给他大悲;这些人给他小悲,那些人不给他慈悲。那这个就不是佛法,大慈悲心绝对是不舍一切有情。 【无智难发】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你有没有来培养这种能力? 只有真正通达我空、法空,否则绝对做不到。 【清醒认识】这个过程中会有种种障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你去给人家帮忙,不一定人家都说你好,有的时候可能还会相反,你越给他帮忙,人家越会讨厌你,越会嫌你烦,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不是说你有好心就可以。 但是不管别人嫌你烦不烦,你都有大悲心,那就是一种境界。 丙二、广设方便实现大悲 【错误认识】我们想:我们要究竟了义,这些方法不重要,善巧方便不重要,可有可无。 【如理认识】恰恰唯识的说法刚好相反:方便才是究竟了义。 【开演阐释】究竟了义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只有佛才能究竟了义。 方便才是佛出世的究竟了义的本怀,方便就是有无量无边的法门。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不开设无量无边的法门,那众生怎么来信佛、学法呢?这本身就是佛陀出世的本怀,究竟的本怀就在这里。不用种种的方便,人是很难信佛的。 【师父破斥】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说这些可有可无,那你就错了,很严重的错了! 你认为说:“我只要求真实,不要方便。” 没有方便的话就达不到真实。 最后你求到真实了吗?你有没有得到真实?真实难道就这样求吗?那都是不实的。 【综上所述】方便是跟大悲配套的,只有大悲没有方便,悲心没办法实现。 所以我们要掌握种种技能、方法,才有办法帮助更多的人,否则就帮不到。 丙三、淡化宗派随机度众 【师父破斥】我们学佛法,不能随便把人划分成大乘、小乘、宗派,你这个划分本身就有问题。更何况,并不是说你学了哪部经、哪部论,就能代表哪个宗派。学了大乘经论就能代表大乘,学了小乘经论就能代表小乘,绝对不能这样划分的! 【应机逗教】释迦牟尼佛说法,是根据众生的需要、根机而讲的,不是哪些人看得顺眼给他讲得深一点,哪些人看得不习惯给他讲得浅一点,这些都是世间法的心态,不是佛法的心态。 【不识病因误导他人】我说这个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不能认为:别人学法学得不专、不好,我要告诉他一个方法让他专一、让他学好。 他本身已经有了一个障碍,你拿另一个障碍再去障碍他,只会越来越麻烦。 他本身有了一个麻烦,你再告诉他一个方法,他就越来越麻烦,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题所在】这个问题是所知障,是人内心的认识、知见上出了问题,他与佛法的相应程度还做不到,他的所知还达不到,所以就成了所知障。 【深入辨析】人有能知、所知。 心是能知,所知就是我们心上面所知、所缘的境界。 他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想去达到,却又达不到,所以内心就成了障碍。 他内心(已经)产生了障碍,你又说“你一定要这么去做,才能达到,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会怎么样……”这样,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毛病,你再去说,他就病上加病。 【应善用法】我们学了很多佛教的理论,这些理论我们怎样用来观察、观照?我们不能用这些理论来观照自身心相的话,就会拿这个理论去要求别人、衡量别人、判断别人。 【法镜自照】所有的理论是要观照我们自己的心相,只有观照到我们自己的行相之后,才能够我空、法空,才能真正去帮助别人,才能真正帮助得了。 【智慧摄持】往往我们很好心想去帮助别人:“你要学这个法门,你要学这部经论……”都是好心,都是好意,但我们如何判断、辨别这种对人的培养和引导是正确的呢?这个就很关键了。 【误区一】心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所用的方法可能是错误的。 【误区二】今天想要帮助你,过两三天,觉得“这个人这么难教!”就不教了。 【误区三】今天刚刚学完,这个法好,世界上最好;过两天听到另一个法师讲,又觉得这个法最好。 【师父破斥】他认为这个法最好,意思是其他的法就不好。这个起心都是错误的! 【喻】小孩所吃的东西,先要喝奶,然后吃米糊、吃面、面包、馒头,在各个时期吃的都是为了让身体长大的,都是需要的。不能讲馒头就是最好的,或者米饭是最好的,面条是最好的。 【引申】我们所学的东西,都是佛法,前面学的东西,也都是长养、滋养我们法身慧命所必需的。 【师父破斥】如果我们去对立,说今天吃了这个面包是最好的,过去吃的米饭、面条全部都是错误的,这个假设怎么能成立呢?都是不对的。这只是今天的一种感觉。 【错误现行】我们学佛法就是常常落入这样的断见、常见之中,然后就一直否定自己:我学错了,我学得不好,然后信心就越来越弱。这些都是我们的问题。 【问题症结】就是不能真正认识到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生命中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如何来获得、拥有、巩固。 【严重后果】如果不知道,肯定是患得患失的,一听到一堂课、一堂法,就容易拿自己今天的心得来怀疑自己过去成长过程的种种不足,非常容易这么去分别。到了明天,又想“昨天那个讲法也不对”;到了后天,又想“昨天那个也不怎么样”,一直来怀疑自己所作所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乙二、向内用功,精进修行 丙一、明确所求,做生命的主人 我们如何认识生命的本性,认识到我们的本心?向内用功,莫向外求。 【生命真正所求】 人的才能、技术、学问都属于世间法的范畴; 生命潜能的开发,人的觉悟、智慧,是不共世间法。 再多的知识,再多的学问,再大的能力,都不能开发智慧。若用得好,对我们觉悟,对智慧的开发是有用的;若用不好,(反而会)起反作用,成为我们心所缘的境界。 【生命的超越】反过来,我们体悟了无我,超越了种种事物的生住灭相,把握了诸法仗因托缘和合的假相,(就能组合缘起、改善生命)。 假相,是不真实的,是能够改变的、能够过去的。 不好的,让它变成好的; 好的,让它仗因托缘,一直持续,并且好上加好。 【师父提策】这是我们生命要去着力的地方。 【自我放逐】如果我们的生命不在这些地方着力,我们的生命就非常容易在现实世界的边缘上存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会认为,“现实社会、现实缘起是众生共业所感,我没有办法改变世界,也不想去改变,但是呢,我也不能说我不活,所以,算了,我不和你们大家站在一起,我到最边缘的地方去。”所以你不知不觉就活在这个世界的最边缘。 【结合当下】在一个团体中也是一样。慢慢就会认为(团体)不重视我,自己好像边缘化了,其实没有那回事。 【深入分析】为什么会认为自己被边缘化了呢?说明你自己缺乏主人翁意识,或者说,主人翁意识在退化。 【喻】我们是中国人,你不会怀疑这一点。 【引申】我们学佛法也是一样,我们住在一个道场也是一样,你本身就是(团体的一员),但你却一直不相信,一直怀疑,最后你法也学不进去,从此你会引发很多很多问题,都是因此产生。 丙二、安住当下,远离颠倒梦想 【心的轨道】正见出了问题,正念、正知、正行都会出问题,一切都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让心走到正路上,走到心的轨道上。 【念念相续】我们人的心念念持续不断。 真如法性是如如不动的,是超越生命的,无为法是超越生命的; 心念,有为法,是念念生灭的。念念生灭,一直伴随着我们一生,伴随着我们的生生世世。 【错误心态一】我们的心念念相续,但是我们往往忘失本心,舍本逐末、舍近求远。 【明辨心相】 ①舍近求远,就是总觉得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才是好的,什么是最不容易得到的呢?最远最远的东西不容易得到。在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或者大海的最深处,不容易得到,他认为是最好,这就是舍近求远的标志。 ②舍本逐末,就是(认为)外在的成就才是实在的,内心的成就是不实在的,所以不会重视在内心上观照、做功夫。 【师父破斥】我们向外去求,怎么能够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呢?这是不可能的事! 【错误心态二】有人认为,我现在因缘还不到,还不需要好好修行,等因缘到了,再好好用功、努力。这也是错误的事情! 【师父破斥】(何时才算因缘到了呢?你难道要等待他人)建一个非常好的房间,一个非常好的修道的环境,然后来请你:“某某你到这里来修行吧!”这有可能吗?你还想等待什么? 【清醒认识】没有什么等待不等待,都是念念相续。修道的人绝对不能说我还要等待、期望,期待以后谁给我教什么东西,谁给我们讲什么东西……这些都是颠倒梦想,都是不知道佛法的知见是在自己内心上面用功。 【问题症结】我们种种的幻想、梦想,是造成我们无法安住当下的最根本原因。 【生命的扭曲】实际上,绝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外在上的成就,如刚才谈到的舍本逐末、舍近求远,这些梦幻泡影的境界,海市蜃楼的境界,就是我们生命状态的扭曲。 【正确心态】如果生命状态没有扭曲,非常正常、非常健康,有判断力(有慧就有判断力),他就知道怎么办,时时刻刻知道当下怎么办,而不是期望,期望再过几年怎么样。 【所求明确】判断力就是时时刻刻都知道要做什么,今天、明天,都非常清楚。 【如理抉择】我们要去追求的、安住的,是我们真正生命本质上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 【明见过患】(追求)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最后就会造成我们远离大众、远离师法友。 【开演阐释】你跟大家在一起,但你另外想“我要去得到一个什么东西,你们都没有的,我要去得一个比你们都高一点的(东西)”,这种念头就会造成你不能安住,就会造成你远离师法友,就会造成对佛法的体会越来越遥远,这是用心用错了。 丙三、熏习正见,认清幻相得解脱 【执幻为真难解脱】我们要安住当下,我们需要安住当下,但不等于想安住就能安住。 为什么不能安住呢?就是有种种幻象,如梦幻泡影的幻象。 我们不能通达人无我、法无我,就无法消除这些幻象, 若不能消除,我们会把这些如梦幻泡影的景象信以为真,认为它是真实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所要拥有的。 这样我们就无法解脱。 【修行目的】我们信佛、修行、用功,这一切都是要认识我们的本心,认识我们本心所创建的种种幻象,来净化我们的本心,而不是停留在对佛法种种内涵和法相名词、意义假设的这些观念上。 【行持为要】你没有做到,都是一种假设,你只有真正去用它,它才会变成我们的东西。(佛法)只有真正去用,用到我们当下,才是有价值的,否则都是假设,甚至学得越久,你的假设越多,你的问号也就越多。 【邪见过患】如果我们一直串习那些不正确的知见,很有可能就会让我们内心瘫痪,不能起正常反应,就如我们身体瘫痪不能走路(一样),内心瘫痪,心就不能正常运转。 【对治方法】只有不断去熏习这些正确的(知见),(才能真正认识本心、净化本心,得到解脱)。为什么叫如理思维呢?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若不如理不如法,我们的思维绝对出问题。 【烦恼根源】现在大部分人为什么烦恼不能安住呢?(因为)他认为这个假借之身(是真实的),在这个假相上面去计较、比较、分别,去追求外在的成就。 丙四、破除现行误区 【错误现行一】有人认为,我工作非常忙,等我把工作忙完了再来修行、用功,最好功课只要半个小时,或者15分钟。 【师父破斥】实际这都是很颠倒的!他把修行、用功、学佛法这些根本的事与做事对立起来。 【本末倒置】其实修行才是我们的正事,我们从事的职业、工作只是活在这个世上必须的一种要求,不是正事,本末就这样颠倒了。 【错误现行二】很多在家居士说,我只要持之以恒每天做它十五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的功课就可以了,有空才去庙里,没空,就跟佛菩萨请假。 【师父破斥】这个心态都不是真正有法的心态! 【如法表现】真正得到了法义,真正理解了无我的精神,不是说不要做事,反而要饶益有情,要做更多的事,就不会说要等工作完了以后,事情忙完了以后,再来修行、用功。 【结合当下】在寺庙里也有这种状况,就是把做事和修行对立起来。 (有人认为),我忙不过来,把修行放一边; 有人说,修行是第一位的,做事是第二位的。 这些都是会有可能发生的偏差。 【如理认识】(做事和修行是相辅相成的) ◇做事本身也是实践大菩提心、大悲心,也是最高的佛法; ◇念经、念咒、礼佛本身也是修行的一种方法、法门,远离外在的一些境界,让人能够更加清楚认清自己的本心和心相。 你这样认识才对啊。 【非理作意】如果不是这么思维,你看到别人那么忙,你会觉得他做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世间法;反过来,别人成就了我们,让我们在这里用功的时候,我们又无法真正洞察自己的心相,反而在起烦恼。 【明辨心相】我们在起什么烦恼?我们在起对别人观过的烦恼。但我们还不会认为自己在观过,反而认为我们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 【烦恼过患】这样,一天到晚都不会喜悦、快乐,只有不断串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串习对别人观过的心态。 【问题根源】这些都是我们知见上的问题,都是不能通达无我的表现。 【结示】无我能够用到一切地方: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最后都汇归到我们的心,汇归到性与相的问题,即我们的本性和诸法的差别相上的问题。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