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六讲


2014/9/4    热度:971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六讲

 

  【原文】言心所有法者,具三义故:一、恒依心起;二、与心相应;三、系属于心;具此三义,名为心所。要心为依,方得起故。触等恒与心相应故。既云与心相应,盖心不与心自相应故。心非心所故,他性相应,非自性故。相应之义有四:谓时、依、所缘、及事皆同,乃相应也。

  甲一、经文简释

  “言心所有法者,具三义故”,心所有法有三个意义,即心所有法的定义。

  ①恒依心起:心所永远依着心王才能生起。

  ②与心相应:心所与心王必须相应。

  ③系属于心:心所是心王的一部分。

  “具此三义,名为心所。要心为依,方得起故。”只有以心为依才能生起作用,“触等恒与心相应故”,触、作意、受、想、识等五十一个心所,恒常、永恒地与心王相应。“既云与心相应,盖心不与心自相应故。”心所与心相应,心不与心相应。“心非心所故,他性相应,非自性故。”心王有八个: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心王各司其职,又有各自相应的心所;各自相应的心所与自己的心王相应。“相应之义有四:谓时、依、所缘、及事皆同,乃相应也。”时,是时间;依,是所依;缘,是所缘;事,就是同缘一件事、同做一件事,才叫做相应。“触等”触、作意、受、想、识等五十一个心所,“看与何心生时”,八个心王里哪一个心王生起时,“便属彼心之触等故,如次为三义也。” 触、作意、受、想、识,这五个遍行心所与八个识都相应,其他的识、心所不一定如此,五遍行心所与所有的心王都相应。

  甲二、如何应用百法来观照诸法实相、通达缘起

  乙一、总说以百法破二执

  【以文达意】这只是个简单的说明,实际上要看文字还不是很容易懂,或许仅仅能记住心所法的三个意义,要了解其中真正的意思就(更)不容易了。

  【学论目的】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通达无我,人无我、法无我。

  怎么通达呢?法有这么多。

  【纳法为相,借相破执】就需要去归纳,将宇宙万法归纳为一百个法,一百个概念。这是世亲菩萨的智慧。有了这些名相才可以思考,才可以破我执,才有办法来观照。

  【实用法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学习、工作、走路……都可用百法来分析、观照。

  【应用实例】有人骂我,某某人如何,或说一通话来骂我,或写一篇文章来骂我。(这时就可以用百法来)观照:这是一种声音、一种文字,语言相、文字相。文字、声音,你如果去作意,把语言文字连起来看,去缘它,就受伤害;你如果去观照它,如果把一句话,十个字、一百个字,把它当作十个字、一百个字,一个字一个字来看,就伤害不了。

  【非理作意】我们很多时候总是会去联想不好的东西,不联想好的东西,就会有很多问题。

  【破执利器】(遇到一切境界都)需要分析、归纳,无论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都观为空,就不会执着,有成就也不执着,失败了也不执着,观照是一种非常好用的方法。

  【无我观照】用“无我”观照宇宙万法的生起、存在、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缘的,都是无常的。

  【错误现行】我们常常在缘世间的名言安立,背后都有世间的“我”、“法”,即我执、法执。

  【如法思惟】百法明门论,唯识,就是要依于人无我、法无我,把我执去掉。本来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就不存在说“我”会好或不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无我来破内在的执着。

  乙二、破除二执的次第与方法

  丙一、从“我空”至“法空”

  【宗】只有真正从人无我上才能缘到法无我。即:先有人空,才有法空。

  【因】若我们不能观察到自己五蕴身心是空的,我们自己所有的观念也是虚妄的、不真实的,那么法无我也通达不了。所有的一切境界、一切法,我们用自己的分别、执着,用内在的“我”的观念去缘它,那么法也变成了一种执着。

  【喻】我们通常念经、持咒、用功,都是为了增加功德、培植福报。但我们是否真正能得到这些功德、福报呢?很难说。若不通达人无我、法无我,我们增长的只是对功德的贪着、内在的贪念,并没有得到功德。贪功德本身是一个烦恼。

  丙二、了解法相观察二空

  【分析百法断二障】学百法,目的是用百法来分析一切事物,分析我们的起心动念,分析人、自然、社会,目的是为了断除二障,断除二障才能证二空,证二空即登初地、见谛。

  【从内入手】一切障碍、问题都不是外在的,都是我们内心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给自己造成的障碍,所以必须从内在下手来清除。

  【明了自心】所以需要对内心的问题、状态、烦恼、善法了解得非常清楚,才有办法来决定今天、明天、今生、后生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依法相观】了解了法相,才有办法对人无我、法无我进行深入的观察。若不明白佛法的人无我、法无我,就是以有我、有法来观察,这就是相反的。

  我们要通过层层分析、自我剖析,才能认识无我,而不是简单的概念,说说而已。

  乙三、如理修行,以无我慧观照因缘

  【无我内涵】无我包括了非常多的内容: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因缘很重要。

  【组合因缘】

  想要有什么,就要有什么因缘;

  不想要什么,就要去掉什么因缘。

  丙一、依师经验,解经内涵

  【宗】学经、学论、听经闻法,不是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法师的思考。

  【因】人说话是有思惟的,这么思惟是有道理的,(了解法师的思惟方式,)慢慢我们的心才能(与法)相应。

  【破斥邪执】而不是说拿一篇经文,仅仅解释法相名词。要解释法相名词有法相辞典,每一个名词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要记名词)你一辈子也记不完,学这么多也不一定通达无我,都用不上。

  【喻】认识很多武器、工具,但却不一定能运用,不一定能驾轻就熟、善巧使用。

  【师父强调】学法相不是为了对自己造成伤害和困惑,造成非常大的思想包袱、负担,目的是为了通达二空。

  丙二、观照法相,入实知见

  【明识心相】我们常说皈依、依师,“皈”即回归、回头。那么,我们的心回到什么地方去?心的所依是什么?时、依、缘、事,我们缘的是什么?我们缘的是什么事?我们心归何处?我们心真正依靠什么?

  若对这些心相的问题不明白,人的心就会有动荡。

  【喻】人家批评我们,就很不高兴;人家夸奖我们,就会很得意。

  这都是世间上面我们常常会发生、会见到的一些现象。

  【法与法相】学佛,佛是觉悟、不迷惑,通达法相就不迷惑。佛通达一切法,法本不可说,一说就变成法相。

  【从观入实】学唯识本身就是在观照,从观照般若证到实相般若。

  【破斥邪执】而不一定非要把门关起来,或者在深山老林中,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去观察,若不懂方法,你依然不会观照,都会有境界。

  丙三、理事结合,不退修行

  丁一、了解理路,避免盲修

  【盲修根源】念佛、参禅、持咒,目的都是为了破迷、断执。破迷、断执,(做不到),都是卡在“理不明”上,理不明,造成行上做不了。因为不知道做事情的意义,就不会心甘情愿去做,自然就盲修瞎练。

  【理行结合】了解了道理,做起来就相对容易,理门与行门是配套的。

  【何为理门】理门,实际上是修行经验的指导,是靠经验,而不是靠文字,文字指导不了我们,必须要靠经验。

  【讲经意趣】所以要讲经,原因就在此。从印度到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不同的时代、地区,众生的业、环境、问题、事项不一样,但都可以从道理上去剖析,讲一讲问题就没有了,如果不讲,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

  丁二、学习经论,培养慧力

  【错误现行】我们常说要破执着,执着却越来越厉害;我们要集资粮,不仅资粮没有积到,贪心却越来越重。

  【观空破执】执着,单体即空,因缘所生,任何一个法都有生住灭,观它单体即空,这个执着就破掉了,不需要拿另一个法去破它。

  【师父破斥】不是说拿一个法去破另一个法,这个是不对的。

  【问题症结】观照力本身就是一种慧力,(能破烦恼),(我们烦恼的)原因就是我们观照的能力现不起来,烦恼时失去观照力,或者说,我们没有修观的能力,修不起来。

  【解决办法】所以通过分析、闻思的方法,首先从理论上承许它,然后再从理论到实践,从理论到现实,找到我们的下手处,这样我们才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用观照般若。

  【师父破斥】否则我们无法运用文字,只有对文字越来越执着,这是肯定的。你看到“佛”、“菩萨”、“涅槃”,你很喜欢,看到“地狱”、“饿鬼”、“畜生”就不想看;看到“功德”很欢喜,看到“过失”、“罪过”,心里很害怕。这是对文字着相!

  【喻】看文学作品,看到何种境界起何种心。

  【超越名相】我们学习经论的目的,是培养观照力。观照力才是真正的智慧,观照力培养起来了,才不会在名、相上打转。

  丁三、以理导行,把握方向

  【借相起修】念佛、念经,都是属于有相修,只是这是好的相,不是世间不好的相。刚开始要借助好的相,但是若弄过头了,反而变成一种执着。

  【理事区别】事修与理修是不同的。事念佛,一心不乱;理念佛,无佛可念,能所双亡。

  【知理方立】念佛只有从事一心不乱证到理一心不乱,才不会退,如果不能见到理一心不乱,人都是靠意志力去坚持的,很少人能坚持下去,一年、两年……十年、八年,一般人坚持不下去。一般人有意志力,认为“我做这个事情,天天干,干多少年”,但不明道理是很费功夫的,是很不容易做的;学教理、学法的目的就是要懂道理,如果不明道理,学佛就学错了方向。这些都是比较关键的一些问题。

  丙四、认清根器,广大希求

  【上根利智】上根利智的人,一听到“一切法无我”,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如(佛世时的)五比丘,听到苦集灭道四圣谛便即刻开悟。

  【对比认识】现在我们不行了,必须很深入、很详细的分解,我们听了多少遍,依然有我。这样就需要去学习。这是非常关键的!

  【识自根机】我们要认清楚自己的根机、根性、条件,知道自己是什么状态,然后才知道我们该怎么去学。我们是钝根呢,利根呢,我们在道次第上的什么位次?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喻】开车,如果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哪里,再往下就不好开了。因为你要开很远很远,什么地方可以休息、什么地方可以加油,这些都要很清楚。如果不清楚,再往下开,开到一定时候,加油也没地方加,要吃东西也没得吃,车坏了也没人修,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譬喻晓理】只有很清楚,才不会遇到这些问题,才不会处于混乱、被动、无可奈何的状态。

  【师父破斥】我们通常认为这个事情我们很熟悉,不会出问题,这都是麻痹大意的状态!总认为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些人、事,这些需要去努力的地方,都很熟悉,不需要花太多心力,不需要学习了,慢慢我们学习的心就没有了,向别人学习的心就没有了,希求学习的心就没有了。

  【策发希求】世出世间的学问非常深广,穷一生都学不完。我们只有(具有)广大的希求心,认认真真去学,才能够不断进步、提升。

  丙五、缘光明面,破观过习

  【结合现实】我们一生至今,能让我们回忆起来的事、记在心里的人是很少的。每人都有父母,每个人都觉得父母恩德大,应孝顺父母。但实际上,有多少人一生中很多时间与父母同住呢?一旦同住,就容易观过。

  【观过恶习】兄弟姐妹如果真正住在一起,也会互相观过、排斥,问题很多。

  老师也如此,老师教我们很多知识,但真正在一起生活,肯定就会观过。

  佛门里面也是一样,住久了,因为有烦恼,所以就会观过;因为有观过的心,所有与你接触的人都会观过。

  【近则不逊】实际上我们一生当中我们伤害的人都是最亲近的人,无缘无故的人不会去伤害,缘分不好的,躲都躲不及,也不会去伤害。(只有)缘分很好的同行善友,时间久了,就会观过、障碍,业障生起,产生问题。

  【可用心处】这些都是可以用佛法来观照的。

  【师父破斥】我们一生,从小到大,好人好事没有记住多少,不好的人、不好的事记了很多,都是记得一些负面的东西。这样的心非常有问题,不是一般的有问题!

  【严重后果】(这样的心态就是)一直在熏习一些不好的种子,熏习来熏习去,最后我们增长的东西都是恶法,不是善法。

  【心的感知】这样的业,对方是能够有感受的。内心善良与否,对方都能感觉得到,语言再组装都是其次的问题。就像一两岁的小孩,他还不会说话就能感觉出来好人、坏人。语言能表达的是很有限的,都是人内心的感知。

  乙四、摄彼等意

  【识心用心】学佛法、学唯识,就是把这些基本的心相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相,原理是什么,然后告诉我们如何来把握、通达。

  【安住实相】学佛法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心住在究竟诸法的实相上,而不是安住在诸法的妄相上。住在诸法的妄相上,我们永远无法解脱。

  【结示】所以,①二无我是非常好用的方法;②一切缘起法都是无我;③转意,要依智不依识。

  【学习次第】从前面九十四个有为法来通达无为法;从有为法的生灭相来通达无为法的不生不灭相。如果一下就(进入)不生不灭相,我们是很难通达的。只有从生灭相入手,我们才容易学习。

  甲三、如何应用百法来承担实践,发菩提心

  乙一、以实践为目的而学习

  【如理认识】从经验上面观察和从文义上面来理解、看待,是不同的。

  有经验的人,和通达文字的人,是两回事情。

  【学法动机】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要把一篇文章弄懂,还是要去使用,这两个动机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本身没有希求,认为听了法要去实践,没有思想上的准备和希求,听完了是不会去做的。

  【喻】投资课,听完课是否准备去投资?若单单只是听课,觉得讲得很好,听完就完了;如果要去投资,他听完(去投资)就有可能发财。

  【引申】听法也是一样的,我们听完法后想不想去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否则哪怕我们听了一百次,如果没有一次想要去做,那就是白听了。

  【重在行持】如果我们听完了、知道了,就能去做、去行持,那效果就不一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佛法、修观,才是真正意义上来认识自己的心。

  乙二、在承担中学习把握缘起

  丙一、认识心相,破除自我

  【心为根本】我们学习广论、百法,都是与心有关,都要用心,生死轮回、还灭涅槃,都是因为心。

  【认识心所】世亲菩萨在部派佛教思想非常发达的时代造本论,简明扼要,让我们容易学,并且他讲得非常形象。如心所,三个定义,先界定什么叫心所。如果我们没学过,可能只是知道很多心所,如信、惭、愧、慧、定,等,但是究竟什么叫心所不知道,只是举了个别心所的定义。

  【不识之果】这样就是不明白佛法告诉我们的心所的意义,就非常容易从自我的身份来看待问题。自我的身份,比如说你是一个什么“头”,负责人,就很容易以你的身份去看问题。

  【应机譬喻】以前春节广化寺法会的负责法师,工作干不好,大家都不听他的,光杆司令。这就是佛法没有学好的表现。

  只有通达了缘起法才有办法去组合。

  【我执行相】若自己认为“我比别人要高,安立这个位置就是要去命令别人”,那是不行的!

  【了解缘起】你要对现实缘起了解得清清楚楚,要花心思,如庙里有些什么事,有多少人,事情是怎么分工的,如何执行的,等等。上面的人要告诉下面的人使他明白,下面的人不明白问上面的人要能够回答,不能一个人一个说法,毫无章法。

  【师父策励】(这些缘起),要去关心、学习,才能掌握。

  【破斥误区】如果认为与自己的工作无关,就不会去管,心就会收得很紧,慢慢人心就收死了。这样我们内心的智慧就不能增长。

  【认清我执】我们吃饭、工作、休息、拜佛等,做任何事,其实背后都有一个“自我”在起作用。这样的话,吃饭、穿衣、拜佛、做事,都是增长我执、扩大我相的表现。事情做得好,大家称赞,我执、我相在增强;做不好,别人批评,也是在增强。

  【师父破斥】自己做好做不好都是在增强,看别人也是在增强,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增强我执法执,看不惯时觉得很讨厌;他人与自己相应,都是增长自己的执着、分别。这些都是同我们修道相背离的,都是注重外在的体相,不是真正观照内心。

  【师父提醒】这些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否则到一定时候很难治。

  【善用其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如何用心?观照自己的心,观照外在的缘起。

  【认识缘起】缘起不是一种借口,不是说事情解释不清楚,我们就说“缘起如此”。佛说缘起,事情的产生、出现是由什么因缘而起的,这些因缘都是可以观察、改变的。

  【由内到外】首先我们要从内在来观照,然后从内到外。从内心的改变来改变外在。

  丙二、善观缘起,如理应对境界

  【应机譬喻】游客吃饭不排队,你争我抢,甚至发生纠葛。怎么做能很快恢复秩序?就要去观察。如果方法不对,还会火上浇油。本来境界很平静,你去了反而更乱,你自己还会起烦恼。

  【前行调心】事先要有心理准备,这种混乱的局面,我要怎样做?如不清楚只有乱上加乱。

  这时都对我们是一种考验。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做好前行。心态平静之后,还要有方法。

  【善观缘起】这种方法,即是对缘起的观照。

  如:语言如何表达让大家能够听到、能够理解,且大家愿意照着去做?

  其中大有学问。要观察大家的状况:男、女、老、少,学佛的,不学佛的,等。

  【不识缘起的错误案例】我们常常批评别人排队不好,罪过多大;饭没吃干净,“下辈子要下地狱”。刚刚学佛的人,(听到)吓都吓死了:“庙里边饭没吃完就下地狱,以后再也不敢来了。”其实这话是祖师大德对我们的策励,不能随便乱用。我们应该告诉他,庙里面的饭来之不易,大家不要浪费粮食,他就会听。这就是表达不当(的一个例子)。

  【何谓缘起】缘起,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错误案例二】如果这件事情不是你管的,你跑去管,别人也不好阻挡,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我们内心里面还很难明白。

  【师父提醒】事情该不该我管?我什么时候去管?怎么去管?这里面都有很大的学问。

  心王、心所,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恰当,虽然动机是好的,行为是好的,但方法是不好的,也会引来很多问题。

  【正确心态】我们要去观照,如何表达对事情的解决有帮助,而不是在这个境界上显示自己比别人高一筹、能力比别人强,而是看如何表达对事情的解决、顺利成办是有利的,同时让大家容易接受,都能高兴,这些都是要去考虑的。

  乙三、认识诸法实相,策发广大心力

  丙一、如理策发承担动机

  【把握动机】社会上做事,动机和目的是很清楚的,佛门里面更清楚。佛法本来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讲动机的。

  【喻】商品的成本、利润、税收、分红、奖金等,都清清楚楚,公司才能办下去。

  【对比认识】佛教里面讲“功德”,功德是无形相的,世间上物质的财富是有形相的。

  ◇有形相的东西来分的话,就会患得患失。

  ◇无形相的,你只要去说好话,赞叹、随喜功德、观功念恩,你要它有多大就有多大。

  【无私发心】只要看你怎么去作意、思考,看你有没有这个心,是不是愿意把这个功德分享给大家。这种能力是很不容易培养的。但只要我们培养起来以后,自然而然就很好办。

  丙二、如理认识世间虚幻

  【众缘和合】我们学佛法、唯识,就是要去明白:世界、人、社会都是众缘和合而成,包括我们个人,也是众缘和合而成。每个人及他的行为都是一个缘,你、我、他……所有人都是一个缘。

  【缘起性空】这样就需要去剖析世界上的虚幻相,才能达到诸法实相。如果不能观察到这些假相、幻象,就容易被迷惑住。

  丙三、如理修行发菩提心

  丁一、广发大愿服务社会

  【如理认识】我们常说这个人不正常,那个人情绪失控,其实,按照佛法的标准看,所有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为什么说不正常呢?一个正常的人,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及未来,都是非常清楚、非常笃定的,而且越走越有把握,越走越坚定。

  【错误根源】社会上面各行各业的人,外在的成就背后都是自我的成就,自我意志的加强,实际上都一种执着。外在的成就是一种表相、我相,是我所提出、所表现出的一个法相。内在实际上都是一种自我的成就感。佛教里面讲,恰恰我们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我”引起的,(这样)自然就会不正常。

  【社会现状】这些不正常的人一多,因素一多,就会造成整个社会上面的失衡、失调。用比较新的名词来讲,叫做“人类集体心智的失衡”。就是整个人类,大家集体的、心理的、智慧的失衡;就是大家普遍内心有问题,智慧有问题。所谓智慧有问题,就是没有真正的智慧。

  【结合当前】比如现在的猪流感,过去都是没有的。

  【究其根由】为什么会有这些奇奇怪怪的疾病?都是因为我们人不尊重其他动物,不尊重大自然,只想到我们人本身,没有考虑到其他道的众生,没有考虑到其他的环境。这就是一种失衡,就是跟其他道众生的一种失衡,人跟自然环境的失衡、人跟社会环境的失衡。

  【连锁反应】大家都这么想、大家都这么做,不正常的东西就变成正常。不正常的东西变成正常,自然而然正常的东西就变成不正常,社会就发生很多不正常的现象。

  【广发大愿】社会上面所出现的种种的这些现象,我们只有用佛教里面的菩提心、菩提大愿才有办法转变。否则你(的业)是很微弱的,转变不过来。问题太大,只有真正发大愿、发菩提心,才有办法(转变),我们自己内心才有力量来面对。菩提心发起来,自然而然这些问题就变小了。

  【如理认识】我们在社会上常说的“意识形态”,意识里边现行出来的一种状态,我们心里面的状态,意识里面的一种形状、一种状态。其实这是佛教里面的话,唯识里面的话,即“在意识心里面所现行出来的一种状态”。

  【菩提大愿】佛教里的意识形态,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大愿。

  【串习发心】不断去串习,就能熏习这种力量,最后就能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愿为先导】如果我们心里的训练不够,在行为上的约束是很难的。只有在意识,在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把这些形态、把这些法相建立起来之后,我们才会有真正的行动力。

  【面对境界】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没有大愿力,遇到社会上的种种权力、贪婪、纷争等境界,就很难过得去。

  丁二、依师法友修行,建立善法等流

  【以法护心】我们知道了一种方法,我们有这种教理的一种学习和熏习,即便我们看到别人的思想、行为有偏差、有错误,也不会给自己心态和行为造成扭曲,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应机譬喻】有时我们看到别人不用功,会给自己作为一个不用功的理由,认为“他也不用功,所以我也不用功”,“他也做不好,他也做不好,我做得还可以,做得还不错”,自然而然就会有这种心态,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认为说这是对的、这是正常的,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并且我们周围的同行也是这么看的,慢慢你就在一个非正常的状态下熏习,一直在熏习这些错误的现行。

  【烦恼之因】这些本身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烦恼的一些行相,看到别人的烦恼行相,再来熏习自己的烦恼行相,就更加烦恼。

  【通达无我,如理取舍】我们学唯识、学百法明门论,就是要对这些行相进行剖析,从而通达二无我;剖析后我们就能知道,究竟哪些行相是我们要的,哪些是我们不要的。

  【启善等流】我们只有知道了哪些要,哪些不要,好的行相才会在我们内心相续当中等流。佛菩萨(的等流)叫法界等流,我们(的等流)叫做轮回、流转、流浪,都是指烦恼。

  【依师法友】所以需要转意,需要智慧,需要听经闻法,需要师法友的这种环境和条件。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