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二集
2014/9/4   热度:361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二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二二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22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五面,第七行,注解第十八段看起。 【世界则由一切众生,於性海中,起无明风,造此共业之所结成,故以泡喻之。色身则由性光之所变现,故以影喻之。此世此身与泡影同一缘生,可见身世亦与泡影同一虚妄,岂可迷为真实。】 这一段说得非常好。说明我们的身体、我们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是一回什么事?首先告诉我们,世界是由一切众生共业变现出来的。《楞严经》上跟我们讲,业有两种:一种叫同分妄见,一种叫别业妄见,妄是虚妄。同分就是共业,大家有相同的,相似的地方;别业是不相同的,各别的。无论是同是别,都是虚妄的。这一段文虽然不长,已经说得相当详细。「性」是真如本性。「海」是比喻,真性广大无有边际,所以把它比喻作海。这个名词在现代哲学里面称它作本体,也是说宇宙万法从这个本体生出来的,你说现出来的都可以。它是能变,它是能生,无量无边的世界是它所变、是它所生。我们把这个本体称之为性海,这是佛学里面用这个名词来称它。 一切众生是同一个性体,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从哪里讲起?是从同一个性体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平等的。诸佛菩萨也是这个性体变现的,六道众生也是这个性体变现的。不但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人也是动物之一,是性体变现的;植物、矿物乃至虚空,还是这个性海变现的。所以离了自性之外,就没有一法可得,全都是自性变现。佛在《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说的。情,是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的动物,十法界里面的正报;无情,是我们讲的生活环境,植物、矿物。因为都是自性变现的,所以叫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是成佛。佛说这个话,这是超越我们的常识,我们乍听起来很难体会。这句话要说得粗俗一点,就是人可以成佛,一切动物可以成佛,植物、矿物也成佛,这个我们就很难懂。为什么植物、矿物也成佛?同圆种智,就是统统都成佛了;因为它是一个自性,一个性变的。在有情叫做佛性,在无情我们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无二无别,都是自性变现的。 这个境界确实是很难体会,如果我们用梦做比喻也能够略知一二。梦境怎么产生的?现在一般人大概都晓得,是我们的下意识变现出来,意识心变现出来的。梦境里面有有情众生,有自己,也有许多人物;梦境里头,也有植物,也有矿物,也有虚空山河大地,不都有吗?可见得,整个梦中境界,都是自己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成佛是什么事情?成佛是讲你觉悟了,清醒过来了。这一清醒过来,梦境就没有了,梦境消失了,消失是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梦的发生也是同时的,也没有先后。我们从整个梦境里面,来体会《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比较容易一点,都是自性变现之物。 怎么会变现这个复杂的世界?下面讲,起无明风。风是比喻,比喻它动,心动。因为对於事实真相不明,无明就是不明,它才会动。假如对於事实真相统统明了,那个心就不动,不动就是不起妄念。起妄念就是因为对事实真相不了解,他才会起妄念,这就叫无明风动,无明的心动了。每一个人所迷的浅深广狭都不相同,所以一切众生共同造的业报,这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世界的生起,是这么一个原因生出来的。经上用一个「泡」来做比喻,这个比喻让我们容易体会。性海,像大海,真如本性像大海一样,大海遇到风,风吹的时候会起水泡,水泡无量无边,大海是一个,都是海里面起的水泡。形成水泡的时候,是一个水泡一个水泡,它是有各别的,不相同的;可是水泡要是破裂,又回归到大海,又是一样的。这就是你迷的时候,好像每个人每个人不一样;觉悟之后,这个水泡破碎了,回归大海,觉悟了就完全一样。迷了的时候是各个不相同,悟的时候是一样。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我们从事实的现象里面,要仔细观察能够看得出来。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可以说每一个人的妄想都不一样;纵然你说同,同中还有不同。不可能说,两个人的妄想是完全相同的,没有这回事情,不一样!但是如果我们把妄想都息掉,都没有妄想,那是决定相同的,无量无边众生也是相同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完全一样,回归到自性,回归到性海。所以起心动念就是无明风,这样造成了十法界,佛家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无量世界,是这么造成的,这么来的,经上用「泡」来做比喻。这是说明,世界是怎么回事情,不是真的。 底下一段跟我们讲身体,这个我们非常关心。我们这个身是怎么回事情?色身则由性光之所变现,故以影喻之。本性的光明,本性的光明变现出来的色身,那个色身相非常之好。佛经里面讲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变现出来的。经上讲的佛有三身:「法身」,法身就是性体,就是前面讲的性海,法身没有相;「报身」,报身是智慧集聚之身,那个相好光明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今天这个身,也是性光变现的,这是讲的「应化身」。但是我们现在这个性的光迷失了,或者说这个光里面掺杂许许多多的污染,不清净,於是变现这个身,这个身的色相就不庄严。我们掺杂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烦恼,无量无边。经上讲的八万四千烦恼,无量烦恼,我们今天确确实实是堕在无量烦恼里面,把我们本性的光明完全遮盖住。虽然遮盖,它还是起作用,就如同下雨阴天,云彩把太阳光完全遮住,它还起作用,它还会从云层透一点过来。我们今天这个色身,六道的身,乃至於饿鬼、地狱身,都是浓云密布里面性光透露出来的一分。障碍愈严重,这个色身的样子就愈不好看。我们讲迷悟的浅深,迷得浅的人,他的色相就好看,清净光明;迷得重的人,色相就不好看。我们看三恶道众生的色相比不上人天,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不但相随心转,你应当要了解,这个身的体质也是随心转。心清净,你身体一定健康。疾病从哪里来的?疾病是从妄想烦恼里面来的。人如果离开妄想,离开烦恼,他怎么会生病?所以妄想烦恼是毒素。佛经上讲贪瞋痴叫三毒,你要是有严重贪瞋痴,那你的心坏了,心不正常了,变现这个色身,身就不正常,不正常就多病,多灾多难。如何得一个健康的身体?清净心。清净心得健康的身体,慈悲心得相好光明。人慈悲,那个相就好看。你要想相貌好,修慈悲心;身体好,修清净心。这是你真正能得到的,因为这个身心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诸佛菩萨的体质相貌圆满,他为什么圆满?人家心清净,人家是大慈大悲;换句话说,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的污染,没有一丝毫的恶念,他的相貌当然圆满。所以我们见到果,要知道因。 世间人相貌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因为他念头不相同。每一个人的妄想、念头不一样。假如你发现两个人面貌一样,他们并不是双胞胎,两个人面貌一样,那么你再仔细观察,那两个人的动作举止会一样,这两个人的命运会一样。什么原因?因为他这个因很接近。就是说他的妄想分别执著非常接近,所以才会一样,这是共同的命运。到什么时候这个相貌身体完全相同?成佛,佛佛道同。因为成了佛,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断干净了,那个时候的相貌完全相同。成了佛才行,菩萨都不一样!菩萨的相貌是大同小异,你仔细观察还是不一样,但是非常接近,到成佛就完全一样。所以这个色身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变现出来的。 本性里面智慧光明,在我们佛教的名词称之为菩提。但是迷了以后,菩提就变成烦恼,我们在大经上常看到,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觉悟了,烦恼叫菩提;迷了,菩提叫烦恼。它是一个东西,一个觉,一个迷。生死、涅槃也是如此,觉悟了,叫它做涅槃;迷了,叫它做生死,是一桩事情。我们今天在迷,所以我们的色身是烦恼之所变现;烦恼就是性光迷失了,变成了烦恼。诸佛菩萨的色身是性光之所变现,我们六道凡夫性光变成了烦恼。烦恼就是性光,性光就是烦恼。但是变成烦恼,变成现在这个色身,所以用影来比喻,自性智慧光明是体,这个体的影子,那就更不实在,所以这个身体更不实在。 此世此身,此世讲我们的世界,世界是假的,千万不要误会,以为这是真的。现前我们这个身体,就像经上讲的,与泡影同一缘生。可见身世,亦与泡影同一虚妄。这都是事实,身体很脆弱,这个世界也很脆弱。岂可迷为真实,你要是把它当真,以为它实有,这个错了,与事实真相完全不符合。下面引《楞严经》的一段经文来说明,这一段经文在《楞严经》里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 【楞严经曰;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经文只有六句,这六句把宇宙人生的来源、形成、变化,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不是究竟透彻的明了,绝不可能用这么简单的语句,就把它讲得清清楚楚。起因是什么?认悟中迷;这一句就是讲的无明,一般经上常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句话就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就迷了。为什么会迷?那个原因就是第一个字「认」,这个东西麻烦。也是《楞严经》上说的,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起无明?无明起了以后,我们变成凡夫,我们要费许许多多时间去修行,把无明破掉再恢复自性。恢复自性之后,什么时候再会起无明?这些问题是大问题,根本的疑问,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都替我们提出来了。世尊解答,为什么会有无明?佛讲得很明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是知见里头你再立一个知见,这就是无明本;在这句话里头,认,这个认就是立知。这个话意思很深,我们还是很难懂。 什么叫知见?知见是本有的、是本能,是真的不是虚妄的。我们今天睁开眼睛,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在佛法叫知见,这是真的不是虚妄的。你怎么迷了?你在这个知见里头再去建立一个知见。怎么再去建立一个知见?我们看这个,这是花,这是叶子,迷了!这就是无明本。这不叫花,叫什么?那你就迷得更深,愈迷愈深了。这个意思,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的老子懂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所有这些名相是人给它起的,我给它起这个名,他给它起那个名,各人起的不一样,於是就有争执,就有误会,麻烦就来了。这个立知,立知就是妄想。你在一切境界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所见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佛菩萨的境界。所以佛菩萨没有烦恼,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一如的,法法皆是。一有分别执著,麻烦大了,一如、皆是都没有了。 悟,这个悟就是知见,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在这个清楚明了里面去建立,以为自己有知,这就坏了!以为自己有知,这就是无明。无明的意思是不觉心动,我以为自己有知,这心就动了,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明本。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无明没有开始,所以叫无始无明。无始生死根本,无始菩提涅槃,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说明什么叫无始,这个意思很深,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因为你有一认,好了,你本来是在悟中,本来是觉悟的,这一认就错了,你在觉悟当中迷了。 悟中的心是清净的、是光明的、是不动的。迷了,你在这个境界里面起心动念,你心动了,这就迷了。迷了之后就现相,这个相就改变了。诸位要知道,悟中的相,佛经上讲「大光明藏」,所以它是明的,光明的;可是一念迷了之后,光明就没有了。晦昧,晦昧是黑暗的。第一个现相,明相失掉了,在无明里面。我们的现相是不是无明?是的。太空是黑的。现在如果我们把日月灯拿掉,这个现相就现前了;日月灯拿掉,漆黑一片。「晦昧为空」,这个现相从哪里来的?迷的相。如果是悟的相,这个相是光明的,不需要日月灯,本来光明,佛法里称之为大光明藏。所以迷的时候境界变了,自性本明变成无明,变成不明。 「空晦暗中」,你在这黑暗的虚空当中,这又打妄想,打妄想它就变现相。变什么现相?物质就出来了。在法相里面讲,妄想是见分,见分它要见,实在讲它没有东西可见,於是在晦昧之空里面「结暗为色」,就变成物质。其实我们晓得,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质是什么?波动的现象。见要见,这个见的念头愈来愈强,愈来愈固执,愈来愈坚持,这个波动的幅度就愈大。这就是现在所讲的,从基本粒子组合成电子,再组合成原子,组织成分子,组织成万物。什么人在这里主宰、组织?妄念,都是从妄想生的。这是从见分变成了相分。 可是诸位要知道,见分跟相分都是从晦昧之空里头变出来的,所以无明是一切万法的根源,一切万法的根本。无明是自性不觉变现的状况,它的体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的是一念不觉!我们迷失自性很久了,这个很久就是讲,迷失以后念念都迷,我们看的是迷惑的相续相,念念都迷,真的是无量劫来我们念念都迷。有没有可能觉?当然有可能。如果一觉了之后,你念念都觉,这问题马上就恢复了,就解决了。这里讲的,无明是无始,无始就不是真的;要是有始有终,那就不能说是假的。没有开始!这个现相是刹那生灭的现象。迷是一念迷,觉也是一念觉。 我们今天听到佛法,彷佛好像有一点觉的味道,为什么还觉不过来?这一念觉了,一念觉了第二念又迷了。怎样保持第二念不迷?觉了要放下,就不迷了。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不迷了。这叫从根本上放下,从能变现幻相的那个地方放下。从事上放下不行!我们今天讲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放下行不行?那你是得一些自在,是得一些好处,可是你境界转不了。因为你是从枝叶上放的,不是从根本上放的。枝叶上放下,的确可以减轻你的负担,也就是减轻你的烦恼,减轻你的恶报,有这个好处。放下贪瞋痴,这最明显的,就是放下三恶道。你在六道里头不会堕三恶道,这不就减轻负担、减轻烦恼吗?可是你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超越十法界。 所以放下要从根本放下。「根本」是什么?念头,起心动念。如何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这个话我们在讲席当中讲很多遍,但是大家很不容易体会,要学个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从根本放下。不要从枝枝叶叶,枝枝叶叶上没什么大用处!我们眼见色相,张开眼睛见外面的现相,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的见就跟诸佛菩萨的见没有两样。我们用的是见性,见外面是色性;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用眼识,见外面是色尘。尘是比喻,尘是污染,你一定会被外面境界污染,也就是说你一定会被外面境界动心。动什么心?动分别心、执著心、贪瞋痴慢的心,你会动这个念头,这就是心被境转,自己在境界里做不了主,被境界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境界转不了你;转不了你,你就可以转境界,《楞严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什么人不被境转而能转境?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有什么本事?跟诸位说,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就超越十法界。起心动念就把这个境界变成了十法界,分别执著就在十法界里头又变成六道轮回,那就愈来愈糟糕,事实真相就是这么来的。结暗为色,这是说明宇宙怎么来的、世界怎么来的?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两句是说明,一切有情众生的身是怎么来的?色是物质,我们这个身、肉身是物质,里面掺杂著妄想,妄想是精神;我们现在讲动物,动物它必须有色身、有妄想,就是说它有物质的身体,还有精神的一部分。这个妄想,我们讲心法,色心二法,色里面杂著妄想。想相为身,身是怎么来的?身是想相得来的。这个相貌,相貌是怎么得来的?想相得来的。我们世间人不明这个道理,讲什么?遗传。你细细去想想,这个遗传讲得很勉强,为什么?遗传是儿女的相貌一定像父母,多数是像父母,如果讲遗传应该普遍都是这样的,可是还有少数儿女根本不像父母,确实是父母生的,他不像父母,这个遗传怎么讲法?佛经上讲得好,想相为身,这个相貌,是他投胎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妄想。佛经上讲的,儿女跟父母有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是冤家债主一下遇到了,遇到谁?遇缘!他来投胎的时候,大概男的喜欢女的,女的就喜欢男的,把父母之身,他以为是他自己的身,所以相貌就接近了。还有亲属很近的,如果他也很喜欢,那相貌也就像其他亲属这个相貌,是他的欢喜心取的那个相。所以确实是想相为身,相貌是这么来的。但是这个相貌会变,诸位要知道,相貌会变。为什么会变?相随心转。 中国古代对於教育非常重视,教育是教导你做人,怎样对人对事对物,怎样面对著我们生活环境,环境里面包括天地鬼神。所以中国的教育是教敬教孝,那个相貌自自然然端庄。现代人不一样了,现代人对这个东西不讲究,认为这是很落伍的思想,这是过去专制时代的思想,把这些伦理道德完全舍弃了。现在人想的是什么?奇奇怪怪,真的叫不伦不类。我们中国古人所谓是妖魔鬼怪,现在的想法都是妖魔鬼怪,相貌样子也是妖魔鬼怪,这非常可怕。社会怎么能得到安定?人生活在这个世间,怎么样能够得到身心安稳?所以现在人不如古人,古人身心是安定的,现在人身心是浮动的,不晓得哪个地方安定,你说这个生活多苦!所以教育非常非常重要,教育是教人觉悟,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教育是教这些。 这是讲身怎么来的,相怎么来的。一般人讲,一个人四十岁以后,相貌与先天的距离远了,先天影响不大了,四十岁以后的相貌那就是你后天要负责。你的思想,你的见解,你的行为,四十岁是个很大的变化。四十岁以前,这个相貌是你投胎那个时候影响的,四十岁以后,是你这一生修善修恶所变现的,那个完全不相同。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这个人心很好、行很好。相貌一年比一年觉得可怕,那心术有问题,他的行为上有问题。从相貌、言行,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心地,看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所以《楞严经》上只有六句经文,把宇宙人生的来源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段经文,明白开示,虚空、世界、色身,全由众生昏扰扰的妄想之所变现。】 就跟我们作梦一样,梦中有世界,梦中有虚空,梦中有色身。一切法从心想生,诸位要常常把这句话记住,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常常能够提得起,这个人算是清醒,不迷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面想善,身心世界都善,确实随著念头就变了;心想恶,这身心世界没有一样不可恶;都在一念之间。我们念佛会成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一定会往生,根据什么道理?也是这句话:一切法从心想生。我想佛,慢慢就变成佛,所以你何必打别的妄想?为什么不念佛?念佛就是想佛。念不是口里头念,诸位想想中国的文字,念佛那个念,念是什么?现在的心,今心。现在的心里面就是想佛,这个才能起变化。口里面念,心里头不想,没用处,最重要是心里头要有,所以这个念字从心。「想」,心里面就有相,心里头有个相,叫想。那个相要好相,佛的相好,究竟圆满没有丝毫的缺陷。你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想菩萨? 想佛、想菩萨,尤其是年岁大的人,退休之后没事情做了,在家里天天想佛、想菩萨,好啊!慢慢就变成佛,变成菩萨了。许许多多退休的人,退休之后没有工作,感觉得无聊,天天想无聊,天天胡思乱想。没有两年,头发也白了,皮肤也皱了,两年好像过了二十年一样,衰老了,什么病痛都出来了。那是什么?妄想打出来的。胡思乱想把这个身体糟蹋掉了,这个念头改变了身体的组织,使这个组织不正常,它就产生病;有了病,就天天想病,於是这个病愈想愈严重,愈想愈复杂,这个病怎么能好得了?这是我们看到很多退休的人,一、两年就衰老。你再看那个样子,很可悲,变化太大了,什么原因?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是真能够天天想菩萨、想佛,就不容易衰老,不容易变化。变化是有,他一年相貌比一年庄严,一年身体比一年好。不需要进补,不需要用药物来治疗,用不著!那些东西都会起副作用,都会伤害身体。只是一个清净的念头,清净心,能够叫你的身体恢复正常。 【妄想本非真实,刹那生灭,由其变现之身世 (变现的身体跟世界),岂能真实乎。】 能变的妄想,妄是虚妄,决定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身是假的,比喻作影像,世界像水泡一样,梦幻泡影,刹那生灭,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真相清楚明白了,自然就不起妄念,对著这个境界不会再起心动念,不会再有分别执著,这个就恢复到正常。底下还是解释偈里面这六个字: 【水中之泡,极其脆薄(水泡很容易破掉),最易坏灭。殊不知世界亦然。】 今天我们对於世界成住坏空这个事实,知道得相当清楚。在天文台上,从天文望远镜中观察宇宙,每天都发现有新的星,世界形成;每天都观察到星球消失,或是爆炸、或是没有了,这就是经上讲的世界的成住坏空。我们这个世界也不坚实,不坚牢,很脆弱。外面这个星,地球禁不起碰撞,一碰撞就完了;碰撞的机会有没有?当然有,这个机会很少就是了,不是没有。何况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人类自己糟蹋这个世界,自己要毁灭这个世界,这也是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大家的共业。所以事实真相唯有佛法看得清楚、看得真实、看得透彻。世间人以为的这些吉凶祸福,贪图种种享受,在佛法里面看到都是一场空,都是了不可得,而且都是经上所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我们举一个浅显的比喻,诸位能很清楚的看出来。我这个年龄,小时候念书,生在抗战时候,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我们上学没鞋子穿,出门没有车,都是走路。抗战期间我走了几万里路,我走了八年当中,江南走了十个省,都是两条腿走的。现在人上学都开车,说是现在人有福报,我们那个时候没福报,我不以为然!我觉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大自然当中,有乐趣。好比我们是野生动物,现在年轻人是家里养的,不一样!那个快乐不相同,我们的快乐他想不到,我们跟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现在人出门驾汽车,我们那种快乐他作梦都想不到,说老实话,还是那个生活乐。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不一样,真的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看到佛经,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你生在哪一个时代,你在那个时代享受,那里头有真的乐趣。那个见闻、常识、经验、智慧不相同,不是现在年轻人能够有的。现在年轻人确确实实笼子里头养出来的,虽然很幸福,到时候什么都有人为你,可是那个智慧、经验、阅历,差太远太远了!所以说哪一个有福,哪一个没福,都一样!在佛法里头,我们能够看到平等法。 【楞严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这也是《楞严经》上讲的,所以《楞严经》对於宇宙,我们今天讲的是物理,讲得很多,经文里面讲得很丰富。现在所讲的太空物理学,《楞严》上讲得多。「空生大觉中」,大觉就是前面讲的性海,真如本性。虚空不大,过去人认为好像虚空没有边际;现在科学家认为,虚空有边际,而且虚空是有弧度的,这些科学家头脑相当聪明。佛经上讲的就是这样的,虚空不是无际的,性海是无际的。所以佛在《楞严经》上用一个比喻说,把性比作虚空,把真如本性、性海比作虚空,把我们现在这个虚空比作云彩。虚空多大?太虚空当中的一片云彩而已。所以虚空的确不大。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个人做个人的梦,个人有个人的虚空;醒来之后,虚空都没有了。才知道,虚空不是真的。但是在《百法》里面,有为法没有列入虚空。什么原因?虚空生灭的相不显著,所以把虚空列在无为法里头。无为法有六种,六个无为法,但是六个无为法里头,只有一个「真如无为」那是真的,那是性海,那个是真的;其他五个无为法,生灭的现象不显著,所以列到无为,是相似的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相似的无为。 虚空什么时候会没有?觉悟就没有了。你没觉悟就有,觉悟了就没有。觉悟,自己晓不晓得?晓得。哪一天起,你看到这个虚空统统是明亮的,你就觉悟了,虚空就没有了。诸位要知道,虚空是黑暗的,在密宗里面叫大黑天,那就是虚空,晦昧为空。觉悟之后,这个暗的现相没有了,一片光明,那个虚空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境界,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的时候,虚空就没有了,突破了。性是光明的,识是黑暗的;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虚空就没有了,就突破虚空。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沤是水泡。虚空是什么?虚空在性海里头是水泡而已。有漏微尘国,微尘是比喻多,就是世界,我们今天讲的星球。无量无数的星球,这星球存在哪里?都存在虚空当中,都没离开虚空。皆依空所生,空是什么?空是性海里头的一个水泡;迷失了自性,在自性里头变成这么一个境界。有漏微尘国,就是前面讲的,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这就变成有漏的微尘世界。沤灭空本无,这个水泡要是破了,灭掉了,虚空本来没有,禅宗机锋话里头,所谓是粉碎虚空。虚空能粉碎吗?能,不是不能;因为虚空不是真实的,虚空是情识所变的,也是从心想生。虚空是假的,世界是假的,哪里说三有是真的?三有是有情众生,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是讲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这个身哪里是真的?虚空世界都是假的,我们的身还会是真的吗?佛在经上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破了。我们读多了看多了,再读《金刚经》上这一段经文,你体会得就更深。 【三有,三界也。】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做三有,也叫做三界。 【有漏】 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的意思就是不健全、不是完好的。 【明其必坏也】 它存在的时间长短,我们今天讲存在是讲它的相续现相,它相续现相能够支持多久?全在想像,一切法从心想生,全在众生的想像。念头转了,境界就转。这个想像,不会永恒不变;实在讲,想像是刹那在变,但是变的幅度不大,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现相似乎是一个相同的相续相。其实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刹那生灭,实实在在是了不可得。 【一切学人,当常观此理。】 学人是指修学佛法的人,一切学佛的人,要常常观照这个事实真相,要常常在日常生活当中体会这个道理。 【虚空尚是晦昧昏扰扰相】 这是佛在《楞严经》上讲的。虚空是什么?虚空就是晦昧昏扰扰相。通常用两个字来说它,「无明」,无明就是晦昧昏扰扰相。 【渺小如泡,何况世界】 这个地方说它渺小,它要跟性海来比较,它就太小了,虚空就太小了,何况世界呢?虚空跟性海比,虚空像空中一片云彩一样,而世界是包括在虚空里面,那么世界不就更小了? 【何况此身,何足道也。】 我们身再跟世界比一比,太渺小,微不足道。这都是讲的事实真相。 【虚妄现有,考实则无。】 眼前种种境界是虚妄现的假有,不是真有。虚妄是什么?妄想。所有一切境界都是从妄想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妄想变现出来的。考实则无,你要是细心去考察一下,实实在在没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从它的本质上说,它没有,从它存在的时间来说,它几乎是生灭同时。 【因心造业,循业而现。】 这两句是说明它所以然。这个世界的假相,为什么会有假相?假相是依据什么而发生的?这两句话回答得清楚,是因心造业;心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造业。循业而现,现的就是相,所有这一切相就是你业所变现出来的。业是因,相是果报,业因果报。但是诸位要晓得,业因果报的变现,它确确实实是现相,但是它所现的这个相是极其短暂,真的就像闪电一样,一刹那它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相好像存在,就是它刹那刹那的相续相,并不是这个相真的会存在一段时间,没有这回事情,决定没有!刚才讲了,它相续的时间长短,完全看你因心造业的时间长短。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都是循业发现的。 【寿夭好丑,因果难逃。】 寿是长寿,夭是短命。这就说明,这两个字是代表这个幻相、连续相,它连续时间的长短,时间长的我们叫它做寿,时间短的我们叫它做夭,你所看到都是一个相续相。「好丑」是讲它现出来的相,「寿夭」是讲它存在的时间。因心善,现出的相就善,三善道的相,四圣法界的相:声闻、缘觉、佛、菩萨。因心不善,现的是六道的相、现的是三恶道的相,那就是丑。好丑就是讲境界的善恶,都是自己造的,因果难逃。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回什么事?实实在在讲,就是因心造业循环无间刹那生灭相续现相,就这么回事情。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一样是实在的,没有一样是常住的,没有!全是刹那生灭。 【然五蕴本身,已了不可得。】 五蕴是我们讲的精神、物质那些因素,这是造成身心世界的条件,这些条件都是虚幻而不可得的。 【何况假合之幻身】 四大五蕴假合的我们这个身体,身体决定是虚幻。「其为似有」,好像是有,我们能够见到,能够接触到,好像是存在,就跟梦境一样,实实在在是「实无可知」,这是真的。 【了不可得者,有即非有也。】 你这样才能真正见到事实真相。有即非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哪有这些事情?唯有业随身。造业它没有中断,我们现前清醒的时候造业,造业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睡觉了,睡觉还在造业,没有中断,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作梦的时候,你觉得你在那里造作;你不作梦的时候,还在那里造作,如果你不造作的话,你的身相就没有了,还是在造作。所以这个造作永远没有间断,因此这个色相,相就不灭。你造作的因心变,这个相它就会变,你变的幅度大,那个相变的幅度也大;念头变的幅度小,这个相变的幅度也小。现相是果报,果报是随著因心去变的,正因为事实如此,佛法里头才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晓得事实真相,他要想现好的相,他一定修善因;他不希望见到恶的相,所以他决定不起恶念。恶的念头,一定感得不善的相;好的念头,一定是感得美好的相,这一定的道理。谁做主宰?自己念头在做主宰;决定不是外面来的,确确实实是自作自受。一定要认清楚「有即非有」,即使境界相现前也若无其事,可以受用,不可以执著,这就得自在了。 【识心如幻】 识心是妄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佛法里面也说三心,这个三心跟《金刚经》上三心的意思不一样,《金刚经》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讲这个三心。佛法里面一般讲三心,是讲心意识,「心」就是讲阿赖耶识,「意」就是讲末那识,「识」就是讲第六识。六识、七识、八识,我们称它作三心,叫心意识,这是所有一切现相变化的根源,它是能变,一切现相是所变。心意识是能变,它是幻,不是真心。 【世界如泡(前面说过),此身如影。】 梦是总比喻,梦是总喻,梦幻泡影。 【身心世界,虚幻非实,一切有为法相可知矣。】 有为法相不但包括世间一切法,出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世出世,界限是在六道。六道里面是世间法;超越六道,四圣法界叫出世间法;合起来,世出世间法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都不出这个范围。所以一切有为法,包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都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如露如电】 这两个字是比喻它存在的时间短暂,极其短暂。 【所谓生命在呼吸间】 这是我们要警觉的。人命无常,要有这个认知,这才是个觉悟的人。 【当加紧用功,如救头燃。】 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光阴之可贵。我们今天在世间,世间哪一样东西最可贵?光阴可贵。迷的人把时光浪费掉了,那叫真可惜;觉悟的人,一分一秒都不空过,他要用功办道。用什么功?看破、放下,这叫真功夫。什么叫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像这个经上所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在眼里,这是看破,一点都不迷,晓得所有一切境界无非是业因果报循环的刹那生灭相续而已。念念如是观,知道所有现相是刹那生灭根本不存在,这叫看破。什么叫放下?在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放下了。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了,这叫真看破、真放下,彻底看破、彻底放下,用这种功夫。这个功夫用的,你看不出来,你所看出来的是什么?人家念佛,拿著念珠阿弥陀佛,这个用功你看出来了;在读经,你看出来了;在拜佛,你看出来了。你看到的是有形的,那未必是真的,真功夫是一切明了、心无挂碍,那叫真功夫,这个功夫要念念无间。如果一念功夫失掉,你一念就迷了。迷的相是什么?又分别、又执著,又搞牵挂,这就迷了。所以光阴宝贵,宝贵在这个地方,决定不容许一念迷惑颠倒,决定不容许一念又搞分别执著,这里讲「加紧用功,如救头燃」是这个意思。 【观此六喻】 这首偈子里面讲的这六个字。 【虽是观诸法空相】 身心世界,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经文表面上是在这一面,这一面是从事相上说,理事不二,性相一如,从这一面就能看透到另外一面, 【即是观如如之性】 所以从相上你就见性了。 【以性相本来融通】 融是圆融,通是无碍的,正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故观缘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动。】 前面两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讲自性、性体、性德;不取於相是讲功夫、修德。性修不二,性修一如,你在诸法空相里面,当然就契入如如不动。刚才讲了,你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如如不动,就回归到自性。这是古德常讲的销归自性,销归自性是讲的法法都销归自性。佛在这个经上为我们显示,释迦牟尼佛一开端,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穿衣销归自性,吃饭销归自性,走路销归自性,样样都销归自性,自性是什么?如如不动。所谓如如不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样销归自性。由此可知,销归自性就是在事上见到理,理事不二,就销归自性;在相上见到性,性相不二,就销归自性。 【无为法性】 这四个字是形容真如本性;一切万事万法的本体,它是无为法。所谓无为,没有起灭,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所谓如如不动。 【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 这是教给我们修观的方法。所谓修观,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从哪个地方下手?《金刚经》这句偈非常好,教我们观一切有为的法相,身心世界如梦幻泡影;虚空如泡,人身如影,都不是实在的。 【便是两边不著,合乎中道。】 两边是空有两边,有为的这一边我们要修,修而不著相,就是无为。换句话说,认真努力断恶修善而不著相,心地清净若无其事,但是在事上还是认真努力的去断恶修善,这就对了。这就是两边不著,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佛与大菩萨们的成就,就是这样修成的。 【三性、三无性,为法相宗之精要义。佛说法相,原为明此。若知此义,则於缘起性空,更能彻了。修持观行,更易得力。】 三性、三无性,底下这几段再细说。性是性质,法相宗为我们分析,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外乎这三种性质。第一种「遍计所执性」,遍是普遍,计是计较,这是妄想执著所变现出来的。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是抽象的概念,决定没有事实。可是这种抽象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你不能说没有这个事,但是它确实无实,这是一类。如果在《百法》里面讲,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就是属於遍计所执性。第二种「依他起性」,这是讲所有一切的现相,现相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缘生之法,缘就是条件,「他」就是条件,是依许许多多条件而生起的,这一类就属於依他起性。可见得,依他没有自体,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譬如,我们的身体是依他起的,四大五蕴集合现起这个身相;四大五蕴离开了,这个身相就没有了,这个身没有自体,是四大五蕴组合。「他」,就是我们今天讲,种种条件凑合而有的。像这个房子,房屋是依他起的,这个我们更容易看得出来。这个房子里有钢筋、木材、砖瓦、水泥,许许多多这些条件组合才成一个房子。这些材料堆在那边,我们不叫房子;把它组合起来,那成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是依他起的。所有一切的色相全是依他起的,所以叫缘起性空,它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第三种叫「圆成实性」,这是真的,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实在,不是假的。这是讲什么?这是讲宇宙万有的本体,是讲我们的心性,心性才是圆成实。除了心性之外,不是依他起,就是遍计执,依他起、遍计执完全是假的。为什么叫三无性?你要执著有这三个性,你又错了,这是妄想。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建立这三个名词,你要以为这三个名词是真有的话,那你就又错了,你又迷了。佛要把你这个妄想执著打掉,所以用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才叫你心地干干净净。这是法相宗的精要之一。 佛说法相,目的就在此地,就是叫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相说得很详细、很繁琐,它的好处就是样样都说得仔细,它的缺点就是太罗嗦,讲得太多了,费的时间太长。《般若 经》跟它恰恰相反,《般若 》完全是抓纲领,一点都不罗嗦。若知此义,你对法相稍稍能够通达明了一些,对於《般若 》里面讲的缘起性空,你就会更清楚,更明白了。法相是细说,《般若 经》是略说,但是内容旨趣完全相同。一个是不厌其烦的细讲,一个是简单明了的略说,这是对不同根性的人所用的善巧方便。上根之人听佛一说,他就明了,不需要那么麻烦、那么解释、那么罗嗦。中下根的人,听佛略说他不能够了解,必须要细说。上根人听了佛的细说,他更清楚。中下根人听了佛的细说之后,然后再听佛简单扼要的来说,那在修持上更容易抓到纲领。这样修持观行,观是修正我们看法、想法,行是修正我们做法、说法,真正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思想行为依照佛真实的教诲来修行,这样就更容易得力了。底下三性、三无性,我们下一次再说,今天时间到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