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常谈\九、法华经
2014/9/3   热度:411
佛陀在众人,众神以及其他众生面前,
说同样的法给他们听。
但是就如同草木有大中小的区别,
闻法者也有大中小之别。
「音声弟子」就如同小草木般,
只要一点点教法就满足了。
「孤独的佛陀」就如同中草木一般,
某种程度的觉悟就能满足。
但是,
如同大草木的菩萨们,
则以佛陀的最高境地为目标。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略称为《法华经》,梵语原典(注:最古老的写本是在中亚发现的少数断片(五世纪?)。较完整的写本当中,以六世纪初喀什米尔的吉尔吉特(Gilgit)出土本为最古老;尼泊尔系是十一世纪以降的写本,又中亚出土的二种完整本以及其它的写本,虽然字体古老,但是内容较尼泊尔本更新。)发现于尼泊尔、喀什米尔和中亚三地。二十世纪后,刊行四次,也有根据原文译出的多国语译本。
现存的汉译本有以下三种:
一、《正法华经》,十卷,竺法护译,286年。
二、《妙法莲华经》,七卷,鸠摩罗什译,406年。
三、《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阇那崛多(Jnānagupta)与笈多(Dharmagupta)合译,601年。
其中,第三本是补订第二本而成。在东亚,提到《法华经》都是指第二译。此外,藏译在内容上与尼泊尔本大致相同。再者,现存的还有古代土耳其语以及西夏语等的断片。
在此,以东亚流传最广的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来作说明。
开 场
舞台是摩竭陀国国都王舍城郊外的灵鹫山(Grdhrakuta,鹫峰)。
佛陀首先为菩萨们说大乘教法,而后入禅定。就在那时,从佛陀眉间发出一道光芒,照耀东方一万八千佛国土。在诸佛国土中,从最下层的地狱到最上层的天界都被清楚映现出来,可以看到诸佛国土中佛陀的形貌,也可以听闻其说法,并且可以看见佛陀们不久入灭,和为供养佛舍利而用宝石建造的舍利塔。
看见此不可思议的情景,大家都认为这一定是某种征兆。弥勒菩萨询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回答说:昔日,在名为日月灯明的佛陀时代,也出现过与今日相同的奇景,彼佛陀入禅定后,从眉间放光,照耀一万八千佛国土,出禅定后,说「妙法莲华」此一大乘教,之后,于夜半入灭。(以上是第一章<序品>)
三乘与一乘
不久,出了禅定的佛陀,向弟子舍利弗说:「佛陀的境地对佛陀之外的人而言是不可解的,因此,方便说「三乘」(注:所谓「三乘」就等于「小乘」。亦即⑴只以自己的解脱为最高理想的「声闻」(「音声弟子」),⑵虽然已经悟出因果道理,但只以此自满,不向他人说法的「独觉」(或名「缘觉」、「孤独的佛陀」),这二者是小乘。此外,⑶虽然知道有圆满的佛陀存在,但以为与自己无缘而放弃,此乃小乘的立场。相对于此,认为「成佛之道是任何人都可开启」的是「一乘」,亦即「大乘」,此乃《法华经》的立场。)之教。」
舍利弗察知佛陀的意图,祈求佛陀说此「一乘」。佛陀两度拒绝其请求,到舍利弗第三次请求时,才宣说此法。彼时,五千位弟子们离席而去,因为他们满足于之前的教法,所以不想听闻「一乘」之教。(以上是第二章<方便品>)
听闻佛陀的话语之后,舍利弗宣称改信大乘之教,佛陀预言说,舍利弗将在未来世成为佛陀,名为「华光」(Padma-prabha)。
火宅喻
在此,佛陀说了一个譬喻。
有一位大富豪,住在大豪宅里,豪宅的出口只有一个。某日,突然起火。当时孩子们正玩在兴头,虽然听到「赶快出来」的叫声,但却置之不理。「外面有好玩的东西喔!这里有羊、鹿、牛拉的车车,快点出来外面玩喔!」听到这些话后,小孩们就往外跑,富豪给每一个小孩一辆白牛拉的漂亮车子。富豪心想:「这些都是我可爱的小孩,一定要给他们最好的车乘——大乘Mahāyāna,怎么能够有差别待遇呢?」(以上是第三章<譬喻品>)。
穷子喻
接着,预言其它有代表性的弟子都会成佛。
摩诃迦叶等四人借着以下的譬喻来证明自己的幸运——某男子离开父亲,到他国流浪了好长一段时间。期间,父亲成为大富豪,但是无日不在思念自己的儿子。经过五十年后,儿子碰巧经过父亲的豪宅,他想「像我这样的乞丐,来这种地方是没有用的」,就想赶快离开。父亲一眼就认出自己的儿子,想到「来日不多的今天,终于可以把全部的财产都留给我的儿子了」,于是就命人去叫他过来。乞丐害怕以为要被处罚,就晕了过去。不久,被泼了冷水以后醒来的乞丐,为自己能被释放,感到非常庆幸。父亲特别再命令两位看起来很穷酸的男仆去追他,告诉他说:「要不要和我们一起工作?薪水不错喔!」青年很欢喜地被雇用为打扫秽物的清洁工。不久,富豪自己也换上粗布衣来接近那青年,与他慢慢熟悉,之后在此二十年间,青年都是从事低贱的劳动工作,即使在自己的父亲家出入,依然是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不久,主人就将全部财产完全委托他管理。最后,到了临终时,就在亲族、王族(注:在此,并不是指具大势力的国王,只不过是地区的统治者。就社会背景而言,打扫秽物的清洁工成为富豪的继承者,这种布局有点牵强。因为在种姓制度严谨的印度一般社会中,这毕竟是很难想象的。)和地方士绅面前,宣布说那位青年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让他继承全部的财产。
摩诃迦叶等人讲了这个譬喻后,就说我们自己就如同是那大富豪的儿子。佛陀之前向我们开示小乘之教,这就好像让我们做低贱的工作一般。我们相信佛陀所说的话,依教奉行努力不懈。但是,今日佛陀宣布我们就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佛陀的后继者,才知道迄今一直以为与自己无缘的大乘之教,竟然为自己所拥有。摩诃迦叶等作如是说后,对自己的幸福感到欢喜。(以上是第四章<信解品>)
草木喻
听了摩诃迦叶等的话后,佛陀加以赞赏,又接着说了以下的譬喻。
在这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植物。乌云出现,全世界下了一次雨。降下的雨水都是一样的,但大中小的草木则依各自的需要吸收水分,开出不同的花朵,并结出不同的果实。
佛陀也完全一样。佛陀在众人、众神以及其它众生面前,说同样的法给他们听。但是就如同草木有大中小的区别,闻法者也有大中小之分。「音声弟子」(声闻)就如同小草木般,只要一点点教法就满足了。「孤独的佛陀」(缘觉)就如同中草木一般,某种程度的觉悟就能满足。但是,如同大草木的菩萨,则以佛陀的最高境地为目标而精进。(以上是第五章<药草喻品>)
醉酒喻
接着,佛陀预言(授记)摩诃迦叶等四人在遥远的未来都将成佛(第六章<授记品>)。又预言许多佛弟子们也都会成佛(第八章<五百弟子授记品>、第九章<授学无学人记品>)。
在此记述(第八章)中,弟子们向佛陀叙述以下的譬喻。
有一男子醉倒在友人家中。友人老早就想帮助这位男子,但因为有急事,离去前就将一颗珍贵的宝石缝在男子的衣服内。男子醒来以后,流浪到他国,做苦工,过着贫穷的生活。两人碰巧又相遇了,友人看见那男子的窘状,就说:「当年我特别给了你宝石,你还在这里做什么啊?怏点去都城,将那宝石卖掉,用所得的钱来经商才是啊!」
弟子们讲完此譬喻后说:「往昔,佛陀虽然授与我们菩萨道,但是我们将它遗忘,只满足于小乘教。」
宝塔出现
佛陀与弟子们谈话时,在他们面前,有一七宝巨塔突然从地面涌出,高高静止在空中。从美丽的宝塔中,有声音传出:「释迦牟尼佛啊!善哉!善哉!您讲说《法华经》,您所说的皆是真实。」大家都觉得奇怪,想知道其缘由。佛陀对此疑问,作了如下的说明。
往昔在东方,有佛陀名多宝如来(Prabhuta-ratna)。那佛陀曾经发愿说:「凡有宣说《法华经》的地方,必定会出现收藏我遗体的宝塔,而加以赞叹。」那位佛陀入灭后,有大宝塔被建盖,就是现在此处所见的七宝塔,刚才听到的就是多宝如来的声音。不过,为了礼拜塔中多宝如来的全身,一定要将此释迦牟尼佛的分身全部集中在此。
此世是净土
在此,《法华经》进入一新的阶段。亦即正在王舍城郊外的灵鹫山说法、为弟子所围绕的释迦牟尼佛,有广布十方世界的无数佛陀作为其分身。而且,为了证明现在正在讲说的《法华经》的真实性,收藏多宝如来全身的宝塔出现在面前。
如是,释迦牟尼的佛国土——就是我们所住的世界——在那瞬间变成理想的乐土,没有山、河、海的区别,除了出席此法会者以外,什么都不存在。地狱等当然也不存在。
作为释迦牟尼佛分身的无数佛陀聚集于此。在此,释迦牟尼立于空中,将右手指放在宝塔上,门左右开启,中间出现多宝如来的全身。释迦牟尼接受多宝如来的邀请,进入宝塔内,两个人各就半座。释迦牟尼将大众唤到跟前来,让他们立于空中,并作如是说:「在你们当中,有谁能在此娑婆世界广说《法华经》呢?我不久即将入灭了。」(以上是第十一章<见宝塔品>)
《法华经》的行者
听到佛陀这么说,许多菩萨与「音声弟子」等都发愿说,无论在此世界或在其它世界,都要弘扬《法华经》。在这时候,佛陀又预言其养母摩诃波阇波提(Mahāprajāpati)与耶输陀罗(Yasodharā)王妃等数千比丘尼将来都可成佛,他们也都发愿要弘扬《法华经》。(以上是第十三章<劝持品>。其它译本是第十二章)
佛陀的寿命
又在此时,从他方佛国土来的许多菩萨,禀告佛陀说,如果佛陀允许的话,他们也要在此娑婆世界努力弘扬《法华经》。对此佛陀回答说,在自己这个娑婆世界中,已经有很多菩萨,当自己入灭后也不用担心了。为了证明自己所说,从地下呼唤出许许多多的菩萨。释迦牟尼佛说他们都是他以前所教化过的人,借此解答大家的疑问。
按着,又有新的疑问产生。释迦牟尼原来是在作太子的时候出家,于接近伽耶(Gayā)城的菩提道埸成佛以来,不过只有四十多年;在那么短的期间,如何能教化那么多的菩萨呢?譬如说,有一位二十五岁的青年却说百岁老人是自己的儿子,有谁会相信呢?(以上是第十五章<从地涌出品>。其它译本是第十四章)
以此疑问为契机,显示新的真实。亦即,佛陀并不是在伽耶城郊外才成佛的。实际上是从无数年月以前,佛陀就已经成佛了。佛陀的寿命是无限、常住不灭的。但是,如果认为佛陀一直都会在我们眼前,人们就会轻忽而怠于修行,因此说佛陀出现于世是极罕见的,即使出现也会入减。有关于此,佛陀说了如下的譬喻。
医者喻
医术高明的医生不在家时,他的孩子们吞了毒药。医生回来后,配药给他们吃。神智还算清醒的小孩马上就把药吃了,立刻痊愈;但是毒药攻心的孩子却不想吃药。父亲就想了一个办法,自己跑到别的国家,不久传回他已经过世的消息。孩子们想起了父亲,于是就听父亲生前说过的话,吃了药,恢复了健康。被认为已经死去的父亲就在这个时候回来了。同理,说佛陀入灭同样也是种方便。(以上是第十六章<如来寿量品>。其它译本是第十五章)
《法华经》的功德
《法华经》的主要部分至此结束,接着又说人们听到佛陀的寿命无量,心生欢喜,发愿弘扬此部《法华经》;还提及信奉《法华经》的功德和毁谤《法华经》的不幸。(第十七章<分别功德品)、第十八章<随喜功德品>、第十九章<法师功德品>、第二十章<常不轻菩萨品>。其它译本是从第十六章到第十九章)
如是,佛陀更进而将十方无数世界的相貌显现在大家面前。十方一切世界都赞赏弘扬此部《法华经》的释迦牟尼佛。(以上是第二十一章<如来神力品>。其它译本是第二十章)
最后,佛陀激励菩萨们,请多宝如来等各自回到原来的世界,在众人欢喜之际落幕。(以上是第二十二章<嘱累品)。其它译本是第二十七章)
结 论
以上的梗概是《法华经》二十八章(其它的译本是二十七章)中,我认为属于「原初的」十八章(注:剩下的十章中,第七<化城喻>、第十<法师>、第十二<提婆达多>、第十四<安乐行>这四章原来一定是各自独立的经典。第二十五<普门品>也是如此,现在以《观音经》此一别名,普及甚广。再者,第二十三章等显然是附加的部分。在天台的解释中,将《法华经》分成两个部分,前半是从现实出发,逐渐到达高处,所以是「迹门」(垂迹);后半讲述永恒的佛陀本身,所以是「本门」(本地)。在此乃从本文批评的立场,作如上的说明。)的内容。
信奉《法华经》的群众是行动派的。在纪元一世纪之前,似乎已具经典的形式(注:现存最古老的资料是译者不明的《萨昙分陀利经》,或许是纪元220年以前的译作。以<提婆达多品>为主体,是独立的经典。),后来在传承时,产生种种的分派。即使比较现存的诸本,大概也不可能将这些还原为原初的一本。 影
响
在印度,《法华经》也为《大智度论》(注:相传此书为龙树的著作,不过仍有争议,此点已如先前所述(143页),而其引用《法华经》的部分有十几处。)引用,也有世亲(Vasubandhu)注释的《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但现存的都只有汉译。后来,《大乘集菩萨学论》也曾引用其原文。
鸠摩罗什所译出的大乘经典在中国都广为读诵,《妙法莲华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五世纪左右开始,以光宅寺法云的《法华义记》为首,写就了许多的注释书;智顗(538~597年)根据《法华经》组织天台宗,后来也成为日本佛教的主流之一。
在中国与此种教学倾向有别的,另外还有行动派的《法华经》信徒。仿照第二十三章<药王菩萨本事品>的本文,将自己的指头、手腕或者全身投入火中,称作「烧身供养」的实例,从南北朝开始到宋代的数世纪间都有记载。日本奈良时代也有这种例子。
在日本,以传说是圣德太子所作的《法华义疏》为始,就有许多的研究书籍,但传教大师最澄以来,依据天台所作的解释最为一般人所接受。与此并行发展,依据通俗信仰形态的法华行者,在奈良和平安时期活跃于民间。日莲可以说是综合《法华经》的教学与实践两方面的人。从此部经典的本文所推知的印度《法华经》团体的行动性,可说是再现于日莲以及踵继其流的新兴教团中。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