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常谈\十、净土教经典
2014/9/3   热度:345
听闻无量光的名号,
一日乃至七日间,
一心不乱地念诵,
临终时无量光佛们将前来相迎,
可往生彼极乐国土。
净土信仰的起源
在东亚说到净土教,似乎一定是指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信仰,但在阿弥陀教成立前,曾历经以下的准备阶段。
第一、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自古就有过去佛的信仰,他被认为是比较近的系列当中的第七位。
第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英年早逝的天才弥勒(注:弥勒(Maitreya)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是真实的人物,曾被预言是下一位出世的佛陀。此未来佛的信仰,显然比他方佛国土亦有佛陀的信仰更为古老且更为广泛,系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所共通的。直至今日,这个信仰在东亚也很兴盛;但是即使在日本,中世以后
阿弥陀信仰也凌驾于弥勒信仰之上。参照拙著《爱と和平の象征.弥勒经》(筑摩书房出版)。)被预言是下一个即将出现的未来佛。
第三、在其它诸世界,也分别有佛陀出现的信仰产生。这些世界的构造是依据民间信仰的神话世界观(注:从《长阿含经》的《游行经》与其异译,以及巴利语《长部》的第十七经《大善见王经》(Mahā-sudassana)等看来,其中已经有由金
银宝石做成的树、七重栏盾以及由宝石做成的池子和阶梯,注满了理想的水等描述。即使在此部经典的异译中,被视为更古老的白法祖译本(300年左右)《佛般泥洹经》卷下(《大正藏》一.一六九以下)中,也已经有此叙述了。属《长阿含经》的《世记经》是一部详细描写神话世界的经典,其中已经提及七重墙、七重栏盾、七重罗网、七层行树、池底散满金砂、池的四边有梯陛、开满如车轮般大的青、黄、赤、白、杂色的花朵。池水清、冷、澄、净、无秽;有各种鸟在鸣叫。这些记述反复出现在这部经典中。此部经典的另一译本《大楼炭经》(《大正藏》一.二七七以下)也是在纪元2300年左右译出。这是描述所谓神话世界时的类型,后来为阿毗达磨论书(小乘部派的哲学书)中的《世间施设论》(现存只有藏译)所继承。《俱舍论.世间品》的记载不过是《施设论》的归纳。又请
参照上述111、142页。)构想出来的。
第四、在诸佛国土中,最初是东方的阿闳(Aksobhya)(注:有关阿闳佛的说明,详见147年来到中国的支娄迦谶所译的《阿闳佛国经》等,在东方妙喜(Abhirati)佛国土中,发愿、修行、成道,彼处同时成为理想的世界。相信此本愿而修菩萨行者可以往生彼处。此信仰也流行于束亚。又请参照上述140、141、174页。)最占优势,但不久之后,西方的无量光就取而代之。
第五、无量光(Amitābha)佛陀不久就成为无量寿(Ami-tāyus),强调其不死性。
《无量寿经》
东亚阿弥陀教以所谓的「净土三部经」为根本圣典,即《无量寿经》(通称《大经》)、《阿弥陀经》(通称《小经》)以及《观无量寿经》(通称《观经》)三者。从年代来看,被认为就是依照此顺序成立的。严格来说,这三部经典的内容稍有差异,应该是在不同背景下成立的。以下拟就被视为根
本的《大经》来考察。
所谓《大经》除梵语原典和藏译外,还现存有五种汉译。梵语本全部都是尼泊尔系的写本,都是属于近代的。汉译本依其翻译年代,分别略称为汉译(147~186年)、吴译(223~228年)、魏译(252年)、唐译(706~713年)、宋译(980年)。其中,魏译《无量寿经》在信仰上被广为读诵与研究,但在考察这部经典的成立时,汉译与吴译最为重要。
昔日,世自在王如来时,一位名叫法藏的出家修行者,发愿要在将来成为佛陀,他习知许多佛国土的情况,从那当中汲取所长(注:法藏考究了既存的许多佛国土的优缺点,历经了非常久远的「五劫」时期;此记述出现在魏译以下,但古二译无此记载。),发愿(注:古二译都是二十四愿,但顺序和内容稍有不同。魏译和唐译是四十八愿,梵本和藏译本也大致接近此数,但宋译则变成三十六愿。在同一阿弥陀教当中,也有一些分派。)依此建设自己的理想净土。其誓愿成就,现在西方有名为极乐(sukhāvati,安乐)的佛国土,法藏菩萨在那里成为阿弥陀佛。对彼国土的描写是此部经典的主要部分,其一一项目大体与前述的誓愿相应。
接着,叙述有关无量光佛陀的寿命。根据古二译,只说寿命极长,最后入灭;而后观世音继之成佛,再接下来的是大势至,但这些在魏译以下已经被省略。因为有此变更,誓愿的项目(汉译第十四、吴译第十九、魏译第十三)也就随之有了一些变化。亦即,在古二译中,是说「即使人人努力计算,也不能穷尽。」相对于此,魏译以下只作「不能穷尽」,最后产生了「无量寿」的观念。
《大经》的后半,主要讨论众生如何往生无量光佛陀的净土。
往生无量光的佛国土,按照自己的功德大小,有以下「三辈」(三种类别)的区别。(注:在此,魏译有「正定聚」、「听闻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等的问题,这些为日本阿弥陀教所特别重视的项目,并没有出现在古二译中,经文直接就进入以下「三辈」的记述。)
「最上第一辈」离开家庭、舍妻离子、断除爱欲、成为修行者、修行菩萨道、遵守六波罗蜜。一定不可以有性交的行为。如此,至诚地念愿往生无量光的佛国土,如果至心常念恒不断绝,就可以在萝中见无量光佛陀及其弟子,临终时接受他们的迎接,化生彼佛国土七宝水池的莲花中,亲近无量光佛。
其次,「中辈」是不能出家者,受戒、行布施、相信佛陀的教法、供养出家众食物、造寺、建塔,供养香、花、灯明和装饰。此种人即使往生无量光佛国土,五百年间不能见佛闻法。
最后,「(第)三辈」不及前二辈,惟能断除爱欲、慈心、精进、不发怒、斋戒清净,当其一心念欲往生,即可往生彼佛国土,五百年后始能到达无量光佛的面前。
以上的「三辈」是个标准,但行不杀生等十善、断除爱欲、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间斋戒清净而念往生者,都能往生无量光佛国土,最后就能成为上述的第一辈。
以上的「三辈」之文大致上也出现在魏译,在此,宗教仪式的义务(供养)与伦理的要求(功德、持戒)转弱,代之而起的是信仰的感情(信心欢喜、至心回向、至诚心)。相当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的地方被改为「十念」乃至「一念」,「中辈」和「第三辈」的五百年等待期间(注:在之后的一节,无量光与其佛国土出现在这些听众面前。根据魏译与唐译,其中的「胎生」者虽然出生于彼佛国土,但须有五百年的等待期间。这些都是对于教法有疑惑者,虽然好不容易因善行的酬报,往生佛国土,但是却不能马上见到佛陀,听闻说法。这就如同被幽禁在豪华宫殿的一室,生活无虞的王子。借用古二译中有关第二辈、第三辈的记述(特别将焦点放在疑惑上),用作强调信心的手段。),从此被删除了,魏译之后的唐译、宋译,完全没有「三辈」的记述,因此阿弥陀教是逐渐往此方向发展。
《大经》接着赞赏出生在无量光佛国土的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活得很充实,并说明相较之下,此世间的人们耽溺于愚痴和恶事,自己造成不幸(三毒、五恶)。于是,劝导仁慈、博爱、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接着,应听众的要求,无量光佛及其佛国土出现在众人眼前。
顺带又以我们这个世界为首,举出十四个佛国土名,并且说不只是这些世界,所有佛国土的人们都可愿求往生无量光佛国土,本经由此进入尾声。
《阿弥陀经》
以《阿弥陀经》之名而为人所知的《小经》,一般读诵的是鸠摩罗什的汉译,此外也有玄奘的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梵语原典是以悉昙文书写的写本,九世纪以来的写本在日本被保存、书写,1880年在英国出版。另外,也有藏译。
《阿弥陀经》是《大经》的缩略:㈠关于极乐世界的描写,说到有七重栏盾、罗网、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金沙、四边的阶道、楼阁、如车轮般大的青黄赤白莲花、天上的音乐、花雨、珍鸟等;㈡那里没有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㈢佛陀的光明是无量的;㈣佛陀与人民的寿命也都是无量的;㈤成佛以来,经过十劫;㈥弟子也是无数的。
接着,㈦听闻彼佛国土者发愿;㈧听闻无量光的名号,一日乃至七日间,一心不乱地念诵,临终时无量光佛们将前来相迎,可往生彼极乐国土。
㈨现在在此世界,释迦牟尼佛赞赏如量光佛,同样地,在东西南北上下的各个佛国土中的佛陀,也都加以赞赏;㈩于是,以赞美此部经典作总结。
这部《小经》是在《大经》开展后,达到某个阶段的摘要,虽然简短,但并不是先成立的。由于经中没有记述法藏菩萨的本愿等,而被认为是在预设有《大经》后才归纳而成的。
《观无量寿经》
在被称为「净土三部经」的经典当中,《观无量寿经》是东亚阿弥陀教成立时最重要的资料。
这部经典显然是预想有《大经》而作成的,文中也有出现「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一语,因此已经知道有魏译《大经》(的原本)。
梵语原典和藏译都已不存,虽然现存有回纥语译的一叶断片,但是被认为是根据汉译译出的。汉译只有一本,是西域人畺良耶舍在五世纪初期译出。
《观无量寿经》属于被称为「观经」(注:与「观经」有关连而应该考察的有《般若三昧经》(现存汉译四本及藏译之外,还有梵语原典一叶)。)一类的经典。汉译现存的「观经」有东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译《观佛三昧海经》、刘宋昙摩蜜多(Dharma-mitra)译《观虚空菩萨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刘宋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以及此《观无量寿经》,除此之外,据说《观世音观经》与《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也曾经存在。
《观无量寿经》的主角是韦提希,她是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的妃子,亦即阿阇世王的生母。这部经典述说了如下的故事。
阿阇世王受到提婆达多的挑拨,将父王频婆娑罗幽禁起来。韦提希用牛奶和蜂蜜把谷粉涂在身上,把果汁倒进装饰用的宝石里,去见国王,让国王食用。佛陀的弟子应老国王所愿,前来为他说法。
阿阇世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也将母亲幽禁起来。韦提希向佛陀祈愿,佛陀就带着弟子们出现在她面前。韦提希说想要看看没有痛苦的世界。佛陀为她示现十方诸佛的净土。在那些净土当中,王妃特别想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就在那瞬间,从佛陀口中发出五色的光芒,照映到频婆娑罗王的头顶,老国王瞬间就已经快接近圣者的境地。
佛陀接着教导韦提希往生西方极乐的方法,即修行「三福」:孝养父母、十善等道德方面的善;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宗教心;追求大乘觉悟的修行。更进而说十六个观想方法,此乃经典主要的核心。
十六个当中最初的十三个,第一是从日落的观想开始,详尽地观察阿弥陀佛、观世音与大势至二菩萨,以及极乐世界的相貌等。包括每一个日、水、地、树、八功德水、宝树、宝地、宝池、莲花等。这些项目基本上与前面说明过的《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大致相同,但是现在这部经典的一个特色是一再出现「八万四千、八十亿、六十亿、五百亿、百千万亿」等巨大数字。《无量寿经》中多少已经有这个倾向,但是并没有这么显著。罗列出巨大数字的特色也见于其它的「观经」,这是「观经」的共通性,一种从现实世界游离出来以达至空想的飞跃之手段。
其中第十三观的文中,说:「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一丈六尺)像在池水上……阿弥陀佛……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由此可知信奉此部经典的团体曾制作佛像并对其礼拜。而且,还明示其高度为「丈六」或「八尺」。但仅就高度这一点来说,或许可以认为《观无量寿经》信仰盛行的地方,应该和建造出现存于阿富汗的巴米扬(Bāmiyān)峡谷的五十三公尺和三十五公尺等巨大佛像的佛教文化,没有什么关系。)
在十六个观想当中,最后三个是将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方法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加以说明,更进而细分为上生、中生、下生,所以实际上有九种类(九品)。此三品的想法显然是根据《无量寿经》中的「三辈」,但在此《观无量寿经》中,毋宁说是以信心为首要。如果分成《大经》的古二译,《大经》的魏译,以及《观无量寿经》三阶段来看,其变化就很明显。
第一、在古二译中,根据佛教正统派的思考方式,只说「三辈」。
第二、到了魏译,附加「闻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一段作为「三辈」的前文。
第三、到《观无量寿经》时,更进一步,将魏译本前文的部分编入在「上品上生」的本文中。因此,「发至诚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三心者必能往生」也就被放在最前头。但由于也不能完全无视自古就有的想法,所以在同样的「上品上生」一文中,接着又说「复有「三种众生」」,「一是……戒行,二是诵读大乘……经典、三是思念(佛、法、僧、戒、舍[布施]、天[诸神]六者的修行)。
从经典的成立来说,能够守戒、阅读经典、实践佛教的修行是最高者(上品上生),作恶者是劣等(下品下生),这些阶级差别在《观无量寿经》中也很明显。
再者,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间,往生极乐的方法也有上下的区别。上品上生者临终时,阿弥陀佛带着许多菩萨前来相迎。但是对下品上生者,阿弥陀佛只有派遣使者前来,自己并不出面;而且纵使往生而化生在莲花中,有四十九日也会被禁闭在莲花里。到了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者,不被迎接,而且必须经过长久的等待。唱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时才出现在下品上生。「南无阿弥陀佛」此文句并未出现在《大经》与《小经》中。
《观无量寿经》的主要部分「十六观」在阐明上述的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后结束。听到这些说明的韦提希王妃大为欢喜,而持守坚定的信仰;五百位侍女们也都发愿往生彼佛国土。如是,以经典的命名,结束全卷。
影 响
在中国和日本,名为「净土三部经」者,原来并不是有计划地一贯制作而成。像其它佛教团体的经典一样,这些经典是在信仰无量光佛陀的团体里,因个别机缘而被制作、改订、传承的;中国在某个时期将其总称为「三部经」。即使在阿弥陀教团之中,似乎也因时代和地区之别而有小的分派。在汉译中,偶然被摆在一起的三篇,就细部而言,彼此也有矛盾和不统一之处,但是作为宗派的净土教称此三篇为「三部经」,视为根本圣典。实际上,以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为首,而到日本的法然,也都是以《观无量寿经》(特别是其下品下生的往生部分)为所依的。亲鸾称《大经》的第十八愿为「至心信乐愿」,特别重视它;但是若无《观无量寿经》里始出现的对阿弥陀佛像的礼拜及「南无阿弥陀佛」的唱名念佛,则亲鸾一派的他力信仰也不能成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