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九集
2014/9/4   热度:169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九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四面,倒数第五行,从小注第七段看起。 【发正觉者,必应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即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切实体会。虽广修六度,而一法不执。庶几心空妄念而无实,功不唐捐而无虚耳。】 这是这一小段的结论,结得简单扼要。发正觉就是常说的发菩提心,发正觉者就是发菩提心者;正如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四个字就是指的这个。必须应当要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这是四相,四相在现象上确实有,现相上有,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佛在经上为我们婉转开导,说明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就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四相是诸法,见性就是一如,性相不二,性相一体,要切实体会。体会浅的,所谓是解悟,理跟事都明白、理解,这是解悟;体会深的,证悟。什么叫证悟?是把这一桩事情跟自己的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叫证悟;也就是后面这两句话,「虽广修六度,而一法不执」,这就是契入境界。 广行六度是无虚,我们真在做。广行六度,前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就是快快乐乐的过日子,一点都不消极,积极的、快乐的在生活,这是广修六度。虽广修六度,知道万法一如,当体皆空,决定没有执著;也就是说,决定没有忧虑牵挂。我们讲忧虑牵挂,大家印象比较深刻一点。你有忧虑,你有牵挂,就是执著。於一切法,世法、佛法,对人、对事、对物,心都清净,都无牵挂,都无忧虑,这是无实。与世尊所讲的无实无虚的教义相应。 底下总结的这两句说得好,「庶几心空妄念」,心里面没有妄想(妄念就是妄想),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是无实。你所修的功德绝不唐捐,唐捐是古时候的术语,意思就是决没有空过,功德是真的。功是功夫,什么功夫?广行六度而不著相,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清净心现前,就像本经前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得的是这个。你的心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这个功绝对不唐捐,这是无虚。无实无虚,说到这个地方,真的是讲到了极致。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就严土来遣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佛法中教导我们,你看回向偈,这都是古来祖师大德们所作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明明我们要庄严佛净土,为什么这个地方又不许我们庄严佛净土?庄严佛净土是应当要做的,但是不能够执著。这个地方是遣执著,不是叫你不做;做,不能执著。 【菩萨发心,唯一在利益众生而已。】 这个心念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菩萨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这个念头,利益一切众生。 【此中所说之病,亦与度生中相同,病在作言我当。】 前面度众生的一科,就是那一段我们明了之后,看这一段就不难懂了。佛在此地为我们指出来,毛病在哪里?在「作言我当」,作言是妄想,我当是执著。《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成佛?「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菩萨还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妄想,作言就是有这么一个念头:「我当庄严佛土」,我当是执著,四相具足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一个念头起来,四相具足,他的毛病在这个地方。 【总之,作言,便动念矣。】 作是言,这动念了。 【我当,便执见矣。】 执著四相四见。 【起念著见如是。全是凡情,何名菩萨。】 我们要问,菩萨庄严佛净土吗?菩萨念念都庄严佛净土;虽庄严佛净土,心里面若无其事,并不以为我们在庄严佛净土,他没有这个念头。广修六度,他不是不修,他真修,认真的在修;虽修,若无其事,决没有执著我在修布施、持戒,没有这个念头;他做得圆圆满满,这才叫菩萨。这是《金刚经》上所说菩萨的标准,我们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经文: 经【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这是把「作言我当」错误的所以然,为我们说出来了。他错在哪里?这个地方就讲清楚了。经文里面「即非、是名」,这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不少。 【诸法一如,不应少存分别执著之情见。】 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诸法」,不但指一切佛法,包括一切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它的真相就是一如,真相就是无实无虚,这是诸法的真相。不但六道如是,十法界如是,即使诸佛如来果地上所居住的一真法界,无不如是,这是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要如何才能见得到?要一心就见到。一,一如,《华严经》上讲一真,一如跟一真是一个意思。《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一如就是一真法界,一定要一心就见到了。一心是清净心;二心,起个念头就是二心,就不是一心。不管你起什么念头,只要动念就是二心。二心,一如、一真就见不到,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六道、十界,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分别,就是念头,动念了;动念就不是真心,动念是妄心,叫做识。所以不应该少存分别执著之情见,不能有一丝毫,有一丝毫的分别执著,一真法界就没有了,就不现了。 【无住生心,是於不执时却不废。生心无住,是於不废时即不执。】 但是你一定要懂得,不执著跟不废弃它是同时的,它并不是存在两个时空之中,它是存在同一个时空。今天科学家发现,空间、时空有不同的维次,不同的元次,这些现象是从众生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幻相,不是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是相同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乃至无数度的空间,是一个空间,那是一如,都是从一个空间里头变现出来的幻相。相叫幻相,幻就说明它不是真的,真相是一如,真相跟幻相不二,同时存在。为什么有幻相?因为你有妄念,妄念息掉了,幻相就消除,一如就现前。所以在此地这一句的关键就是要知道,不执著跟不废弃是同时的,也就是前面讲,无实、无虚是同时的。明了无实无虚同时,就晓得性相是同时,理事是同时。从性上讲,从理上讲,决定不能执著,所以说无住;从事上讲,从相上讲,决定不能废弃,所以说生心。因此,无住生心跟生心无住是同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知道同时,这是觉悟,这是正观。如果把它分作两截,这个观念就错误,就叫邪知邪见。 【前令发菩萨心者,离相以修福慧。】 这是前面佛教给我们,真正发了菩提心,就应当要离相,要知道离相修福修慧。 【今是令行菩萨道者,於修福慧时,不存此是福慧之见也。前后浅深,大有区别。】 经文到这个地方,佛教修菩萨道的人,你修福修慧,不能存著有修福修慧的念头,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实在说,你有这个念头,你没有离相,你离的相是离粗相,细相你没有离开,细相也不能执著。由此可知,前面所讲的离相,离粗相,离粗显的执著。《金刚经》后半部是教我们离细相,离微细的执著,这是前后浅深不一样。 【须知佛即是心,土即是地,佛土犹言心地。】 这个意思要懂得,正是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心是能现,土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就叫一如。能现的心跟所现的土是一不是二;因此,庄严佛净土就是庄严清净心,要从这个地方去庄严。 【所谓庄严者,因众生自无始来,此清净心被一切染法横生障碍。】 心跟土本来是庄严的,本来是清净的,非常可惜,众生无始劫之前迷了,迷了就被一切法染污。诸位想想,怎么会染污?被妄想染污了,分别染污了,执著染污了。我说这三个名词,都是佛经上的名词,这三个名词对於心性的染污有粗细不同。无明最细,分别比较粗,执著最粗。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染污去掉,怎么个去法?先去最粗的,最粗的是执著;执著离开之后,再除微细的,微细的是分别;分别也除掉了,最后的极微细的是妄想,是妄念,佛经上所谓的无明烦恼,这个除掉,心性就透出来,清净心现出来,佛国土就清净,功夫要这样做法。 【本来空寂,全然纷扰。本来光明,全然昏暗。】 这是讲染所产生障碍的现象,我们心里头现在是妄念纷飞,前一个念头灭了,后一个妄念又起来了,要想止,止不住。平常我们一般习惯在妄念里面生活,虽然妄念纷飞,自己不能觉知。学佛了,学佛教你念佛,教你静坐,稍微静一下;不静还好,这一静下来,妄念不晓得从哪里来的。有许多人这个情形发作,就来告诉法师:「法师,我不能打坐,我不打坐的时候没有妄念,一打坐的时候妄念就来了。」其实,不打坐的时候妄念就那么多,没有发现;这一打坐,发现这么多,不是打坐打来的,哪有这种道理!打坐的时候才发现,在念佛的时候、止静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叫它做掉举。两个现象,一个是昏沈,没有妄念是打瞌睡了,精神提不起来。这是常常在禅堂里面、念佛堂里面看到的现象,一个就是妄念不止;一个就是昏沈打瞌睡,这两个都是毛病。本来心是清净的,会有这么多妄念生起来;本来是光明的,现在变成昏暗,昏暗就是刚才讲的昏沈,这两种毛病。原本精神饱满,所以寂寂惺惺。这是两种,纷扰是掉举的现象,昏暗是昏沈的现象,这都是被烦恼障碍住清净心,产生这个现象。 【故令发广大愿,以扩其量。】 佛的方法非常之巧妙,我们修行要怎么个修法,从哪里下手,佛的教导是非常高明。首先教你发心,把心量拓开。凡夫之人无量劫来,起心动念只想自己,那个心量很小,很狭小,这个是修行的最大障碍。所以从哪里下手?拓开心量下手。你要想断烦恼,说老实话,你心量小,你的烦恼决定断不了。心量大了,那个烦恼不断自然没有了,解放了。《金刚经》一开端,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头就告诉我们,般若 修行的特色就是大而化之,这个讲法妙,大而化之。我爱我的亲人,把爱我亲人大而化之去爱一切众生,那就行了。我要想为自己得利益,把这个念头大而化之,我应当为一切众生的利益,那就是菩萨。他跟权小修行真的不一样,首先把心量扩大。所以一开端就教你发心,要度无量无边众生,要发这个心。发了心之后真干,不真干不行,也就是说,一定要认真去做,认真去做就是修行。 【修六度行,以除其私。】 就是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转换过来,念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 【离相离念】 他这个说法也是三个层次,第一教我们把心量拓开,破坚固的执著;然后再教你修六度万行,去分别;最后教你离相离念,除妄想。这个次第顺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将所有分别执著等凡情俗见,扫除洗刷,复其本性德能。】 佛法的教学无过於此,终极的目标是恢复性德。性德恢复了,就是佛,就是菩萨。迷失了性德,这叫凡夫;恢复之后,就叫佛,叫菩萨。 【无以名之,强名庄严。】 庄严是不得已勉强说的一个名字,庄严也不要执著,也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微细的妄想。 【实则无所谓庄严也】 这是讲真话,哪来的庄严?你的心本来清净。「我的心清净」,你心本来清净,哪有什么清净可说的!是因为你清净心被污染,污染去掉了,恢复清净,本来清净。可见得清净不是修来的,不是新得到的,是你本有的。 【虽炽然庄严】 「炽」是非常认真努力在修,修什么?除妄而已。认真努力在除妄想分别执著,在干这个事情。而除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工作当中,在日常应酬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修六度万行,在这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这叫炽然庄严,也就是真修,从来不放弃。 【而忘其为庄严】 这句话重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若无其事,这才行。 【庶几与空寂之性相应】 不这样做就不相应,与性德就不相应。与性德不相应的这些善法,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有漏的善法」。诸位想想,佛讲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你虽然修善法,善法里面含著有烦恼,不是清净的善法。譬如前面所讲的修六度,六度是善,布施是善法,持戒是善法,忍辱是善法,乃至於禅定、般若 都是善法。可是你的烦恼没断,你所修的叫做有漏的善法,果报在六道里面得福报。我这个说话,诸位也要听清楚,六道里面去享福报,六道里头有畜生道、有饿鬼道,地狱道里头没享福的,那都是受罪的。畜生里头有享福的,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很享福。畜生里头有享福的,前生修的福报。饿鬼道里面有享福的,我在新加坡也看到很多有福报的鬼,我看到你们常常祭祀的大伯公,那就是鬼神,有福报的鬼神,多少人去拜他,去祭祀他,他很有福报,鬼道里面去享福去了。都是过去生中修六度万行,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得这样的果报。所以与空寂的心性相应,是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做了之后若无其事,绝不分别执著,绝不以为我做了多少善事,这就坏了,不能有这个念头。如果这个念头没有,妄念息了,你所修的功德,前面讲「功不唐捐」。这底下讲: 【光明自显】 光明是智慧,本经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光明自显,自自然然的显露出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都现前了。有丝毫的分别执著在,你的光明福德就不能现前,得的是三界六道有漏的福报,那个实在讲真正可惜。 【庄严佛土,如是如是。】 由此可知,庄严佛土我们要不要作意去修?不必要。修清净心,修清净的梵行。清净梵行,恐怕初学的同修听了又不懂,什么叫清净的梵行?清净的生活。清净生活怎么修?穿衣吃饭,我们穿衣要考究,要穿什么样的料子,穿什么样的款式,穿得心里很欢喜,不清净!为什么?著相,执著了。你有分别、有执著,这就是你心不清净。吃饭要讲究色香味,这就不清净,只要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清净。怎么样穿衣才清净?随便什么衣服穿了都好,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穿衣清净。吃饭,像世尊在本经一开端,他老人家到舍卫大城去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丝毫分别执著,这个吃饭就清净,梵行!梵行在哪里?日常生活当中,本本分分去做,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这个意思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不加一点点在里面,一切行都是梵行。穿衣吃饭工作,迎宾接客,我们今天讲一切应酬,都是梵行。有一点分别执著在里面,那就不是梵行。这里头的事跟理都非常微细、非常深广,要细心去体会。 特别在应酬当中,我们学佛的同修,跟人家在一块应酬,这免不了,我们不能离开社会生存。我们吃素,人家吃肉,跟他在一起应酬,这个时候你心清不清净?如果起个念头:「他们这些吃肉的,看到气味也难闻,这造罪业!」你虽然修的是善,但是不清净。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他?这个里面千变万化,无有定法。我有一个老朋友,我们几十年,我没有学佛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他的年岁比我大,今年大概有七十五、六岁。 他告诉我一桩事情,所以他对佛法有很深刻的印象。他没有学佛,年轻的时候,在抗战时期,跟日本人打仗,他做地下工作,也就是作情报人员。南京沦陷之后,被日本人占领之后,他在南京做工作,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有好几个朋友,有的被抓到了,都被杀掉。有两、三个逃出来了,他们逃到南京城外一个寺庙,日本人对於学佛的都还很尊重。老和尚看到他们三个人来,他们三人告诉老和尚,日本宪兵队要抓他们。老和尚明了,马上把他头剃掉,给他穿一个海青,大家都在念佛,叫他插到队里面去,日本人到处找没找到,这样子保了命。日本人投降之后,胜利再回到南京,就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这是终身难报的,於是他们三个人在南京酒楼里面,叫了一桌很好的酒菜,恭恭敬敬的请老和尚来应供,诚意!老和尚一来,那一想,桌上都是鸡鸭鱼肉这些东西,才知道这个不好,这怎么办?表现得很尴尬。老和尚了不起,坐下来之后,请大家坐,照吃,把他们都吓呆了。老和尚是不是开了荤、犯了戒?没有!诸位要懂得这叫开缘,人家并不是有意的,诚心诚意但是他不懂,满他的心愿照样吃,这几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是说明在应酬里头如何修梵行。假如出家人如果自己有意思:「我不好意思吃肉,你请我吧!」那就错了,那就叫犯戒,叫破斋犯戒。不是的!彼此心都清净,老和尚清净心,他们是真诚恭敬心,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梵行。这是真正有智慧。不像我们,我们功夫不如老和尚,看到人家吃一点肉食,在旁边心里不高兴半天,口里头还嘀咕,这哪来的清净!佛无有定法可说,法都没有一定,要看当时的情况。老和尚的开缘,度这些众生,使这些众生对於佛法更能够深刻的认识,知道佛法活活泼泼,佛法不是想像当中那样的迷信,那样的执著、固执,不是这样。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才可以在应酬当中也修梵行。 【广度众生,大悲也。】 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佛菩萨,佛的四众弟子,要学佛的大慈大悲。慈悲就是爱护众生,照顾众生,这里面没有任何条件。无条件的爱护众生,无条件的关怀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悲。 【清净心地,大智也。】 心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是迷,那个没有智慧。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是智慧,心就是智慧。般若 里面讲的「实相智慧」,实相智慧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这是《般若 经》上常说的,「般若 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清净心,无所不知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它起作用无所不知。 【大悲大智,所谓无上菩提也。】 由此可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就是大悲大智,就是广度众生,心地清净。广度众生,心地不清净,有悲无智;心地清净,不度众生,有智无悲,都不是菩萨。菩萨的条件是悲智等运,平等的运作,那是菩萨。 【然行者不可存一此是大悲大智之念】 《金刚经》后半部,所谓是唯深无浅,意思就在此地,就怕你还有这个念头:「我修菩萨道,我修菩萨行,我要修大悲大智。」还有这个念头在,有这个意思在,这就不清净,这就错了。 【少存此念,便是法执,不名菩萨。】 稍稍有这种意念存在,你还是执著,前面讲的情执,情执是烦恼。这个地方讲法执,法执是分别、妄想;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上依旧有污染,不过这个污染比一般污染要轻,还是有污染,还是没有达到真正的清净。 经【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是佛给菩萨说出一个标准,怎样才能成菩萨?一定要通达无我、无法。这个「无」字是贯到下面,无我、无法。 【证得诸法一如,谓之法无我。通达一如之诸法,谓之无我法。】 法无我、无我法,这个意思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先要证得诸法一如。这个地方的证,跟前面所说的相同,有浅有深,浅的是解悟,深的是契入。解悟,我们一般也讲开悟,某个人开悟。开悟未必证果,开悟是理他明白了,事也明白了,他自己有没有做到?那还有一段距离。自己真正做到,那叫证悟,那是契入,也就是得真实受用。所以,证得诸法一如,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论是在体上,是在作用上,是在性上或在相上,就像《法华经》上所讲 的十如是。十如是,第一个是如是相,相是根本,到最后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皆是此处所说「诸法一如」的意思,这叫「法无我」。 「通达一如之诸法,谓之无我法。」「无我法」的意思比「法无我」要来得深,为什么?他已经契入。「通」是没有障碍,障碍去掉了,我们讲烦恼障、所知障,惑障、业障、报障,障碍没有了。「达」是达到,说明他已经契入,这是属於证悟。前面那个证得里头有深有浅,这一句里头唯深无浅,这是真正证入。「一如之诸法」,一如诸法跟诸法一如,有什么不一样?「诸法一如」是从相上看体,诸法是相,一如是体、性体。「一如之诸法」是从体上再看现相,原来森罗万象都是从一如变现出来的。一个是从相见性,一个是从性见相,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在佛学术语里面,用「法无我」、「无我法」这两个名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上文,在一百二十八节,诸位翻开经本能看得到,一百二十八节,「佛说一切法无我」,我们回顾这一段,世尊所说最精彩的几句话。 【因佛已证无我理,具无我智,能於一切法中无我,故曰法无我。】 我们看这一段细细去体会,佛实实在在难得,的确不容易!他居然能够在一切法里面,都通达无我,也就都做到无我。这是诸法的真实义,诸法的真实相,真实相是无我。我们凡夫、二乘、权教菩萨,在一切法里头都有一个「我」这个念头,与事实真相违背。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无我,哪里来的一个「我」?佛证到彻底,证到究竟圆满,见到彻底的真实相,为我们说出这个事实。后面是归结处,在一百六十四节,在后面,一百六十四节我们没讲到,我们这是一百三十一,在一百六十四节里面说「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 【是明其不但於一切法能知无我,且安忍於无我,故曰法无我。】 这是说明不但他事实真相完全通达明了,他能够安忍。「安」是讲那个心安住在那个地方,「忍」是同意、认可的意思。为什么他同意、认可?因为事实真相如是。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无我,完全同意,完全肯定,接受了,自己也确确实实契入这个境界。 【此处是令通达本来无我之一切法,故曰无我法也。犹言去分别之妄心,见本无分别之真性耳。】 这两句话解释得很好。这一段为我们说明,这名相当中,一个「法无我」,一个「无我法」,差别在哪里。总而言之,佛的意思是教我们离妄想分别,这个念头决定不能有,唯有离妄想分别,真相才能大白,这是本无分别的真性。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所以妄想分别执著都是假的,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事情。我们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想明心见性,就是想恢复我们的真心。佛告诉我们,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的真心永远不能现前。不能现前的原因就是被这个障碍住,你必须把障碍去掉,你的真心才能现前。佛为什么要这样强调恢复真心?他用意何在?这是我们不能不明了的,明了之后,你才懂佛的意思,你才愿意接受佛的教诲。我们学佛,目的是不是想求得圆满的智慧?所谓圆满的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是不是想求这个?我们是不是想恢复我们圆满的德能,在一切法里面随心自在?而圆满的智慧德能,佛告诉我们,是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确实是圆满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假的,是真的。我们可以一念回到过去世,我们也可以回到未来世,确实有这个能力。不但是此界他方应念即到,神通的能力无量无边,比孙悟空七十二变,那真是大巫见小巫,孙悟空不能比!我们就是想恢复这个能力,恢复智慧。佛告诉我们,去掉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明白,你才晓得这个重要! 我们学一部经,这个经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怎么苦学也不懂?障碍就是在妄想分别执著。把妄想分别执著拿掉了,不认识字,学《金刚经》也一接触就通达,这真有其人。过去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就是的。《金刚经》这么深,念的人还不懂,他在旁边听了几句,他就都懂了。什么原因?他心清净,他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比别人少,他一听就懂了。我们今天无论怎么苦学用功都搞不通,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佛来讲也听不懂,也体会不到里面的意思,真正的原因在此地。可见得破妄想执著的重要性。刚才说过了,就在生活上,一切随缘度日,不要攀缘。随缘是一切随顺自然,这是随缘。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讲求,那就是攀缘。我要穿什么衣服,我要吃什么饮食,我要怎样怎样,那里面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随缘是一切恒顺众生,决定没有计较,随缘度日。出家人随缘,完全听从在家人的供养,供养什么都好,都没有分别,这就很好了,随缘!不要去要求。在家人也要懂得随缘,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从事哪一个工作,都好!做生意,今天赚了钱,很好;今天赔了本,也好;没有得失心。赚钱,要认真努力去做;赔钱,也认真努力去做,这叫随缘,这叫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日子很快乐。得失不相干,这就好了。日子好过,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这就叫真正修行,在修行里面真正得到功夫。再看底下这一段: 【一切法皆无我,则一切皆无我法。】 可见得法无我跟无我法关系非常密切,你要是不懂一切法无我,你就没有办法达到无我法。「无我法」是功夫,一切「法无我」是知见,你真正明白、真正了解,是解;后面「无我法」是行、是功夫。 【故自著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无我之法也。】 《金刚经》一开端是这么发起的。世尊每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没人发现!这一天被须菩提发现。当然,这些都是示现的。须菩提为什么不早一天发现,为什么不晚一天发现,偏偏这个时候发现?因为这个时候,大众的机缘成熟了。也就是说佛为大家讲「法无我、无我法」,大家能够听得进去,能够听得懂,听了能觉悟,这就是缘成熟了。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就像表演双簧一样,一问一答,他们两个演戏,让大家看著听著开悟了。所以佛法也是因缘所生,也讲因缘的。这一提起,大家就警觉到,果然没错!我们应当学习。六度万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实在讲显示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示出「无实无虚」,显示出法无我、无我法。佛通达一切法无我,所以他自己也成就无我法。 【此正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气象。】 气象也是气分,确确实实入了这种境界。 【不离众生,故曰善护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嘱。】 这都是须菩提尊者说出来的,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平常所做的。佛没有舍弃众生,没有离开众生。虽然居住在道场,每天要到城市里面去乞食,天天不离开众生,这是善护念。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关怀,佛关怀众生,爱护众生,没有离开众生,护是保护他。用什么方法?自己做一个榜样,自己做一个好样子,给一切众生看。释迦牟尼佛的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都随缘,心地那么样的清净,这给众生看。烦恼轻一点的人会觉悟:我为什么斤斤计较,自寻烦恼,日子过得这么苦?虽然富有,富还是过得更苦。释迦牟尼佛什么也没有,他生活过得那么自在,过得那么快乐。会令众生去想这个问题,这一想他就觉悟了,他自然就放下了。佛不必用言教,做出一个榜样来给你看。他这个护是真的护,这不是假的。「行不言之教」,不说一句话,教化一切众生,做样子给你看,这是我们中国人讲身教,言教不如身教,一定要做个样子给大家看。 【若善能通达,又何劳世尊开口。】 要像须菩提这样子,一看就明白,不必要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说了那么多话,说得那么累,用不著!看看他的生活行为就开悟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学佛的生活,要学佛工作的心态,要学佛处事待人接物,这个真正叫学佛。从事上讲,佛无论在哪一方面,比我们都做得圆满,都做得周到,我们不如。从精神生活来讲,我们跟佛相差那是天上地下,天渊之别!佛心多清净,佛心平等,佛心慈悲,我们这三样都没有。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不平,我们没有慈悲,不但不会爱护别人,说实实在在话,不爱自己。你爱自己,怎么会生烦恼?一个人天天生烦恼,那是爱护自己吗?爱护自己,不可以让自己生烦恼,爱护自己,不能让自己不快乐;你不快乐、生烦恼,连自己都不知道爱护,你还爱护别人吗?佛菩萨真正自爱,懂得自爱,能自爱而后才能爱护别人。你细细在佛经里面去观察,你去体会,这里头其味无穷,法喜充满! 【若未能通达,将更说方便,令得通达。】 确实,所谓上根利智之人,少数,一看就明了,就通达,毕竟是少数。多数中等根性的人,必须要加以说明,我们才能通达;要不说明,我们看不出门道。像我们读《金刚经》,初学的时候读《金刚经》,不懂!经古来这些大德一解说,再一看:不错!是这个意思。这才能明了,才能通达。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人,世尊不得不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来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令我们也能够通达。 【即下文「开佛知见」是也】 底下一段经文要讲这个主题。 【由是言之,谓开佛知见,尤为无我之妙法可也。】 诸位要晓得,开就是开示,为我们讲解说明,说明什么?说明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换句话说,是一个觉悟人的知见。真正觉悟人的知见,就是此地讲的通达无我法者。明了法无我、通达无我法,这个人的思想见解就是佛知佛见。 【虽然,法即非法。若闻开佛知见,而有一知见存,便又成法执,又是我见,岂佛知佛见哉。此理当深长思之。】 这是佛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自古以来多少学佛的人走到这个地方走不通,没有方法突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能力突破?下面一段开佛知见,如果我们心里面真的还有一个念头:开佛知见、佛知佛见,又完了!这个路就不通了,又走死了。这就是前面讲的层层细入,每一个环节都要突破,都要解开。如何突破?一切不执著。必须要用若无其事,这样才能够突破,稍稍有一点意思在,就不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实在讲,我们如果有个念头「要留意、要知道」,那又坏了!这难处在此地。真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是什么?怕你落实在言语上,一落实在言语就错了。 【众生於一切法,动生障碍,不能通达,因偏执故。】 这一段讲凡夫的毛病,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种种环节没有方法突破。原因在哪里?这一动就生障碍了。动是什么?念头。所以世尊在本经末后教给须菩提,教须菩提实际上就是教我们。他教须菩提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为人演说,用现在的话讲是弘法利生。世尊在这个经上,从头到尾不晓得讲了多少遍,「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受持、去读诵、去为人演说?佛讲了一个原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因为法无我;如如不动,是无我法,不就是这两句吗?我们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都要记住这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重重关卡一帆风顺就通过了,没有障碍了。你起心动念,就障碍了,你就不能通达;不能通达,说老实话,不但不能进步,会退步。怎么会退步?执著。愈是严重的执著,愈是虚妄的分别,就愈往后退。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的因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这个东西愈严重,退得就愈多。「因偏执故」,偏是偏见,执是执著,偏见是妄想。这两个字「偏执」就是妄想执著,因为这个缘故。 【偏执即是我见】 有了我见,当然就有我相,於是四见四相统统具足,这又退到凡夫,菩萨就退到凡夫。麻烦在此地,错在这个地方。我们学佛,大家现在都知道,不是这一生才开始,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善根、福德诸位都了不起,过去生中都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落得如此地步?原因在哪里?念念《金刚经》都明白了,原因就是执著四见四相,没有办法把四见四相舍掉。换句话说,没有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没做到;如果做到了,早就成佛、成菩萨。取相就是著相,眼见色,耳闻声,动心!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就著了,就动了心,起了烦恼,妄想分别执著三样都具足。所以学佛也不行,大家在一块共修,维那师法器敲错了一下,都生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他为什么会生烦恼?著相。这才晓得难!为什么生生世世搞到今天这种地步,没有成就,我们的病就在此地。所以你才晓得,后头这两句开示,是我们这一生修行成败的关键,真正能够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面如法也好,不如法也好,都不执著,心永远保持清净,永远保持光明,这样才能突破。还得要无住生心,这无住生心,无住是样样放得下,无住;生心,要生起真诚热心去帮助一切众生。这个帮助,前头讲到这里讲得很多,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就是帮助,不一定说「你有什么麻烦,需不需要我帮忙?」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做一个好榜样就是帮助,像释迦牟尼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那就是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做出一个放得下那个样子,做出一个随缘的样子,不要搞成一个攀缘的样子。 【今令开佛圆见】 圆是圆满,圆是圆融。 【圆则不执】 稍稍有一点执著就不圆,知见就不圆了。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这里有几位同学发心将来学讲经的,经要讲得好,见解要圆,要能达到圆解,我们教下常讲大开圆解,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跟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要怎样才能做到?还是《金刚经》上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古德的这些注解,我们可不可以看?可以看。要怎样看?不取其相,要这个看法,要如如不动,你才能看出意思。换句话说,古人注解提供我们做参考,这个可以,不可以执著,执著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著?连佛都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可说,简直就是无有法可说,你怎么能执著?不能执著,不执著就对了。我可以听,我可以看,我绝不执著,心永远是清净的,这个听了会生智慧,会开智慧。稍稍有一点分别执著,就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会跟著别人转,被别人牵著鼻子走,你没有智慧。这个要紧!当然,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我们开头学,一定要跟著人家走,这是自古以来初学的人不能避免。为什么?自己不认识路,只好跟著人家后头,等到自己认识路,不要跟人了,可以走在前面带著别人走了。不认识路的时候跟人走,没错;认识路的时候,带路、带头,带著别人走。诸位从这个比喻当中,细细去深思。所以圆融的知见、圆满的知见非常要紧,圆就没有执著,执著就不圆。「开佛正知,正则不偏」,偏就不正。 【欲开通无我之智慧,达到无我之理体,必先通达其知见,俾得见无不圆,知无不正。】 这个就是像《华严》、《法华》里面所讲的「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个很重要。圆知、正知,《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出这个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观察、来衡量,是不是圆知圆见,是不是正知正见,就不会错误;换句话说,凡是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这个知见决定不圆、不正。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他的知见就是圆、就是正。符合《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如、无实无虚,符合经上所讲的法无我、无我法,这个知见才是圆、才是正。底下讲: 【无我法,亦可分为无我、无法。然无论人我、法我,总一我执。而法我细於人我。】 这个要懂,不能不懂!佛跟我们讲两种无我,法相宗一入门,法相入门的第一本书《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的,这是相宗入门的第一本教科书。《百法明门》讲的是什么?百法是讲一切法,它里面讲两桩事情,一句话两桩事情,「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把它归纳成一百法,百法,一切法。无我里头讲两种: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里头无我。可见得「法无我」这三个字,一部《百法明门论》就解释这个名词,就解释「法无我」这句话。无论是人无我、法无我,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个我执。但是「人我执」粗,这个执著粗;「法我执」细,还是我执。破了人我,就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了,人我执破了。他还有法我执,法我执还是我执,但是那个执著微细,不像前面这个粗重。法我执到什么时候破尽?破尽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法执,最微细的法执。谁执著法执?当然还是我!没有我,哪个执著?你才晓得,等觉菩萨还有非常微细的我执,那个断掉之后,完全做到无我法。无我法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等觉菩萨都不行。等觉菩萨懂得法无我,还没有做到无我法,一定到成佛,如来的果位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是到无我法;两种执著:人我执、法我执,统统断尽。 【法我无,人我自无。】 这是一定的道理。人我执断了,法我执在;法我执断了,人我执一定断。这是粗细的差别。 【故不必局分二事说之】 法相宗里面把它分成两桩事情,说得很详细。性宗,没有那么繁琐,它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所以往往在一句话里面,统统把这个意思圆圆满满的包含。这是性宗跟相宗说法的义趣不相同。中国人的根性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所以对於性宗,中国人是特别的爱好。禅能够在中国,这样的普遍,这样的殊胜,有它的道理,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味道。法相宗也不容易,玄奘大师辛辛苦苦把它传到中国来,到现在对於法相爱好的人比较少。为什么?太麻烦了,说得太详细、太繁琐,反而叫人不太容易接受。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工作繁忙、生活紧张,分秒必争,哪有时间去分析这些复杂琐碎的法相?所以法相在现代这个世界要推行,有它困难的因素。这些我们都要明了,自己修学循著哪个方向。劝导一切众生,要知道选择哪一种法门,最简单、最容易的,无过於念佛,道理懂也好、不懂也好,没有关系,只要老实念都能成功,这是大家最欢迎的。中等根性的人说:「叫我老实念,我老实不起来,我不明了道理,为什么要这个念法?」那就跟他讲解净宗经典就可以了。把西方世界详细的介绍,他知道了、明了了,产生信心、产生愿心、产生向往之心,他的佛号就得力。果然能够把这个世界不再牵挂,都能放下,他就决定得生。这是在所有一切法门无比的殊胜,就是它简单、容易、直捷、稳当。所以《金刚经》,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讲解《金刚经》,注释《金刚经》,劝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功不唐捐。如果不生净土,依《金刚经》理论、方法来修行,很难成就。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