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五集


2014/9/4    热度:140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五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5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五面,第十行,注解第二十四段看起:

  【今曰断除,是除其病,非除其法。断妄归真,便恍然大觉,了达万法一如,本是一真法界。本无人我差别,则万念冰消。】

  佛在大乘经上,常常劝导我们要断除烦恼、要断除习气、要断除妄念,这些开示非常之多。究竟怎样断除?断除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这个地方说得清楚,是除其病,断除是断除其病。非除其法,法是指法相,法相不能断除,法相是自性变现出来,怎么能除?病在哪里?病在妄想执著。断除是除我们心里面的妄想执著,不是除外面的境界相,这是要搞清楚的。

  断妄归真,只要把自己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断除,外面的境界相样样都真实,就归真;并不是离开我们这个境界之外,别有真实,那就错了。所以诸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人家住的是真实法界,叫一真法界,我们住的是六道轮回。一真法界在哪里?一真法界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一真法界。离开妄想执著的人,在六道轮回里头也住一真法界。心念上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在一真法界里变成六道轮回,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断妄是断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心原本是清净的,原本是离念,没有妄念。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殊途同归就是归到无念、归到清净心。这是前面一再所说,智念不如净念亲切。一归真就觉悟,他为什么觉悟?觉悟也是本来有的。马鸣菩萨说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是《起信论》上讲的话。本有当然可以证得,当然可以现前;本无当然可以断除,它本来无。只要一断除妄想执著的病,本有的般若 智慧就现前,这就是恍然大觉,自然就现前。觉悟的样子是什么?底下说出来,了,了是明了,通达,明了通达,没有障碍,万法一如。到这个境界,你就证得如来。大乘经上常讲的清净法身,你就证得清净法身。清净法身现前,就叫如来。《金刚经》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你证得诸法如义,你就是如来。诸法如义是什么?万法一如,诸法如了。如什么?如其性。法是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这叫一如。本是一真法界,六道、十界本是一真法界。

  本无人我差别,由此可知,只要有人我的念头,一真法界不见了,诸法不如了,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你要问,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你有人我。《金刚经》上说得好,你有我见、我相;有我相,跟我相相对的是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都起来了。我、人、众、寿是妄想,不是真的。菩萨还要有我、人、众、寿,《金刚经》上讲「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菩萨决定没有四相。不但菩萨没有四相,就本经而论,经上告诉我们,小乘初果须陀洹,他也不著我相,著我相他就证不到须陀洹果。我们在《金刚经》上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小乘初果也得要离四相。由此可知,小乘四果、大乘菩萨五十一个果位,他的功夫都是离四相、离四见。菩萨有这么多等级,就是离相的功夫有浅深不同;离相功夫浅的地位就低,离相功夫深的地位就高,一个方法、一个原理、一个原则。纵然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原理原则是一个;无论你是念佛、你是参禅、你是持咒,你修什么法门,方法不要紧,原理原则是一个,统统是离相离念而已。如果不是在离相离念上下功夫,那就是不管哪个法门,你修得再好,你也出不了六道轮回;那么所修的变成什么?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变成这个东西,决定不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说,决定达不到万法一如,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必须要知道,佛与这些大圣大贤,在他们的境界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妄想差别,所以人家才能证果,这是我们从经上得到的消息。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得到这个消息。我们对於佛菩萨相信不相信?如果真正相信,那就得依这个原理原则去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去学离四相,去学离四见,那就对了。怎么个离法?我们在这个讲席里面讲得很多。事实的真相,就是本无四相、本无四见,我们果然肯定,深信不疑,则万念冰消,妄想、杂念自然就没有。还有妄想、还有杂念,换句话说,你四相、四见还存在,还起作用。请看底下一段:

  【必须多读大乘,亲近善知识,指示修学门径。】

  这一句不太容易理解,必须多读大乘,是不是把所有大乘经都搬出来读?如果我们这样体会就错了。多读大乘是多读一部大乘经,我奉劝诸位同修念《无量寿经》,三年当中一定要念满三千遍,叫多读!不是叫你什么经都读,那你就读乱掉了。读一部经,一门深入,你才能进得去。你要问什么道理?你想想,我们修行的目的在哪里?刚才讲了,原理原则在哪里?原理原则在离相离念,得清净心。你想想看,你念一部经心容易清净,还是念上几百部、几千部,你的心会清净?这一比不就晓得了吗?我们亲近善知识,你想想看,亲近一个善知识,心容易清净,还是亲近很多很多善知识,心容易清净?一个善知识教你走一条路;两个善知识,那一条路我不赞成,我教你走这条路;三个善知识,他们两个人都有问题,我叫你走这条路;四个善知识,把你摆在十字街头,无所适从,你走哪个好?没路可走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读诵大乘,大乘经里选一种,一门深入;善知识亲近一位,不可以多,多了就糟了。

  现在人比起古人,环境的确有胜劣不同。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得经书方便,想要什么都是现成的,连想要一部《大藏经》都不难,都可以得到。从前人哪敢动这个念头,一部《藏经》是天大的大事。藏经从哪里来的?皇帝颁赠的。这个地方有大道场,有有道的高僧,有真正修行的人,法缘很胜,这才报到皇帝那里,皇帝批准颁赠一套《大藏经》,那是这个地方无上的荣耀。那个经本每个人顶在头上,顶戴来接受欢迎。往往一个省才只有一、二套《大藏经》,哪有那么多?现在在台湾这个环境,几乎每一个学佛人家里头都有一套《大藏经》,家家都有,摆在那里供养,没人看,摆回家去供养去了。从前得来不容易,希有之宝,看的人很多。你自己要想拥有一部经典,那就抄,你要不抄哪来?所以自己到寺庙藏经楼去借经来抄,通常一般藏经楼的经不可以出门的,你在藏经楼里面去抄,每天到里面去几个钟点,去抄经。现在在这一方面,我们比古人缘胜,胜过他们。可是在修学,亲近善知识,我们就远远不如古人。现在佛学院办得很多,佛学院里面课程很多、老师很多。我上过佛学院,我上课的时候跟学生介绍,净土好!下一堂课一个法师去上课,我在旁边听听,他就说净土是骗人的,老太婆教,那个不行!我听到这里,我听了很难过,学生听的这个法师说这个好,那个法师说那个好,所以学生学了四年之后,懵懵懂懂不晓得哪个好?这就是不如古人的地方。

  古人亲近一个老师,没有第二个老师。世法、佛法自古以来所讲的师承,真正拜一个老师,拜一个老师,就永远要听这个老师的话,这在现在没有了,我算是非常幸运,沾了那么一点点边。真正遇到善知识,跟他有缘,他也很喜欢教你,你也愿意接受他教导。这个我在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老师对学生三条戒律:第一条,只准听他一个人的,除他之外,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说法一律不准听;这是第一条戒。第二条戒,没有经过他许可的任何书籍,包括佛经,不准看,要经过他同意。第三个条件,你从前所学的,实在讲,我在亲近李老师以前,只亲近过章嘉大师三年,一个人。他对章嘉大师非常佩服,他说这是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至於他是什么境界不晓得,但是身心清凉自在,这是决定可以肯定。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再去拜李炳南做老师,他就把那三年都否定,你从前学的我不承认,你要做我的学生,今天起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你想想看,能接受,你就到我这儿来,我收你做学生,教你,不能接受呢?外面善知识很多,你随便亲近哪一位。我想了一想,还是接受,完全接受。接受之后,老师后头还有话,我教你五年;换句话说,五年之内你要决定遵守。五年之后,你可以去参学。参学就是什么人讲经说法都可以听,什么样的书你都可以看,就是完全开放,这个五年是决定不开放,要听他一个人的。

  诸位想想什么道理?培养你的清净心,没有别的。听两个人,刚才讲两条路;听三个人,三条路,你自己没有主宰,你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真假,所以完全听老师指导。五年以后,你身心清净,烦恼轻、智慧长,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老师如果不开放,那老师就有罪过,对不起学生;有这个能力开放。开放叫参学,参学是你有能力辨别是非,你听得再多都没有关系,你知道哪一个说得对、哪个说得不对,有能力辨别,这才叫你出去参学。参学成就后得智,在老师会下这个五年,老师的责任是帮助你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般若 经》上讲的般若 无知。所以五年老师教导是要成就你无知,也就是此地讲的无念、无相,学的是这个。你根本智、无知成就了,般若 无知成就了,老师把门打开,让你去参学;参学成就什么?后得智,无所不知。「般若 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参学得来的。

  我们读《华严》,《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家都知道。善财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他在文殊菩萨会中成就根本智,也就是成就无知,成就清净心。得清净心之后,善财童子,就劝他出去参学,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德云教他什么?念佛法门。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人所学的法门不一样,他统统去参访,他不妨碍,他自己有主宰;样样我都懂,样样不执著,那个文念得非常有味道。末后一段「恋德礼辞」,恋德是谢谢你给我的成就,让我长智慧;辞是什么?我不学你这个法门。你的法门我懂不懂?懂。要每一个法门都懂,我并不学你的法门,我还是学我自己一个法门,念佛法门。你们能看出善财念佛,第一个人教他是念佛,我们讲先入为主,到最后一个,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这个参学很有味道。一个开头,一个结束,这两个最重要。这就是说明,善财童子自己所修的,自始至终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当中无论参访多少法门,样样都听,样样都观察,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来没有改换过。我对於念佛法门相信,是从这个地方得到的,是得《华严经》的启示;文殊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也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善财是他的学生,哪里有例外!所以善财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华严经》的确是其味无穷。

  参访善知识叫参学,自己没有根本智就没有资格参学;你到外面听人家讲,随听随跟著人家转,心被外境所转,这种人不能参学,参学就坏了。真正有资格参学的,像《楞严经》上讲的「若能转境」,这就有参学资格。不被外面境界转,而能转境界,这才有资格出去参学,那就是广学多闻。很多学佛的年轻人,在这里产生了很大的误会,认为学佛一定是要广学多闻,没错,四弘誓愿上念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我是应当要学,那是参学。但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前面一句,你忘掉了,「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掉才能够学无量法门。刚才讲,烦恼断掉了,就是根本智成就,根本智就是离念;烦恼没有断,不能学法门,学得愈多烦恼愈多。不能亲近很多善知识,亲近很多善知识,是非很多,中国古人常讲「识人多处是非多」。心清净,接触人再多,心还是清净,一点是非都没有,那个可以,你有资格去接触大众。心被境界转的,认识人多不好,有障碍。所以你知道事情多的时候,你烦恼就多。不但知道事情你生烦恼;知道经多了,烦恼也多,所以经都不许知道。为什么教你学一部经,不准你去看第二部经?真正好的老师限制你,不准你看一切经,为什么?生烦恼。佛在这个经上讲空,在那个经上讲有,释迦牟尼佛到底是空是有?搞得我一塌糊涂,连佛都怪起来了。他不知道佛说空说有,说的对象不一样,这个人执著有,佛就讲空,破他执著而已;那个人执著空,佛讲有,破他执有的执著。佛有没有说法?没说法,破众生执著而已,佛哪有法说!而是我们执著,听说佛有就执著有,听说佛空就执著空,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两句非常非常重要,意思一点都不能错会,错会我们的亏就吃大了。

  必须多读大乘,诸位要晓得,一部经经熟之后会开悟。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他读了十年,见六祖的时候顶礼头没有著地,六祖看到了。他拜完之后站起来,六祖就跟他说,你刚才礼拜我的时候,头没有著地,你一定有值得骄傲之处,他就承认了,法达很老实承认了。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读《法华》三千部。《法华经》很长,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部十年,念了十年《法华经》,别人没做过,值得骄傲,所以礼拜头不著地。六祖就考他,《法华经》既然念得这么熟,《法华经》讲的是什么?他说不出来。读是读得很熟,《法华经》什么意思不晓得。他反过来请教六祖,六祖说我不认识字,我没有念过《法华经》,也没有听人念过,你念给我听听。法达就念给他听,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好了不要念了,我都知道了;六祖给他一讲,他就开悟。这个时候对六祖佩服,再拜头著地了。你才晓得,一部经熟了,他心清净、他心定,所以遇到高人几句话一点,他就通达。如果你搞得很杂很乱,没有办法,遇到再高明的人对你都束手无策。我们今天学佛犯的过失在哪里?搞得太多。俗话讲,胸中里面是垃圾堆,很糟糕;再高明的人都没有办法把你清除,把你清理出来,这就说明东西要专、要精,不能杂。诸位要记住,佛门有个原则,一经通一切经通。你不要以为,我念好多才通,那你就完全想错;一样通了,一切都贯通。六祖没有学过《法华》,《法华》通达。一听就通,什么道理?前面讲了,万法一如,他已经证得一如,所以一接触就明了。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念《涅槃经》,《涅槃经》念得很熟,意思也不懂,她念,六祖给她讲,她开悟了,见性证果。我们在古人这些学习当中,你要细心去体会,他为什么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我学杂、我学乱了。人家学的是专精,一门深入,他真入进去了。

  希望我们记取这历史的教训,古大德成功的教训,我们循著他这个路子去走,他走通了,相信我们自己一定也能够走得通,这个非常非常重要。现代时代不一样,师生的关系跟从前大大的不相同。李老师虽然对我们这几个学生,还是循用古老的方法,但是已经放宽太多太多。我们现代人所谓是求知欲望很旺盛,老师教我们学一样东西,我们不甘心、不情愿。老师也知道,知道我们的想法是错了,他那个法子才对,但是我们不甘心、不情愿、不能接受。於是老师也就大开方便之门,这方便门怎么开?只准学一部经,一部经学会之后才可以学第二部经,他给我们开这个方便门,可以多学几部,但是一部学会才可以学第二部,一部没学会不可以学第二部。什么叫会?什么叫不会?他老人家的标准是上台讲经,上台讲过,你可以学第二部。譬如我学《弥陀经》,我正式大座讲过《弥陀经》,他才算你这部经学过;你没有上台去讲过,不算学过,上台讲过一遍,你可以跟他再学第二部经,这就是大开方便之门。古时候不如此,古时候真的就是一部经到底,至少是五年。这就是从这个地方来讲,我们今人就不如古人,缘分、福报都比不上。所以古人成就得快,成就数量多。现在虽然得到科技方便,我们在修学方面反而不如古人,成就慢,成就的人很稀少。

  这是怎样读大乘,怎样亲近善知识,在此地也都提供诸位同修做一个参考。真正善知识到哪里去找?没有。善知识头上又没写字,你怎么会认识!愈是真正善知识,愈客气、愈谦虚,他不承认;真有道德、有学问,你去亲近他,他不承认。他说我没有道德,我没有学问、没有修持,你在外面听,听误会了,那是别人过分的赞叹,不是事实,多谦虚!假的善知识不一样,处处标榜我就是善知识,你们来亲近我就行了,我不比哪个差,那未必是善知识。於是善知识难求。在从前还有一个方法能找到,现在这个方法失效,找不到了。以前什么方法?闭关的,住茅蓬的。打听哪个地方有闭关的,叩关向他请教,那是真正善知识。住山、住茅蓬、禁足的,这是真正善知识。这样的人都是参学回来以后,也就是说他的根本智、后得智统统都得到了,得到为什么去闭关、去禁足?没有人请他讲经。弘法要有启请的,不能说我到你这里讲个经,这个不可以,讲不出去,那个话讲得多难为情,那就是自大傲慢,不可以的,一定要有人启请。没有人启请怎么办?就闭关、禁足,自己自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待龙天推出,也就是等待机缘,所以那是真正善知识。你参学的人去找这些人,这些人你去参访,他给你解答的要是不满意,或者是解答错了,你就可以把他的关房打开,来!跟我一道去参学,你还不够资格闭关,那是真的。这是从前住山禁足闭关的标准,都是这个样子。另外还有一个标准,也可以禁足、也可以去住山,是什么样的人?他不一定是智慧开了,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他没有到这个程度,但是他的福报太大了,我们今天讲知名度太大、名气太大,拜访他的人很多,搞得他自己根本不能修行,所以他可以宣布闭关、住山,把这些所有应酬都辞掉,这个可以,那个闭关真的是进修,他不是真有成就。这是大福报、大名声的人,行!住山跟闭关只有这两种人。

  现在民主、自由、开放,没有限制了。我出家受戒之后,有一个居士他有一个别墅在山上,我去看了很满意,那个地方念佛倒挺好,他要供养我,我说好,我就去住山了。我把这个事情向老师报告一下,被老师骂了一顿,老师才告诉我,住山跟闭关,刚才我讲的,他说你有什么资格?你是开了悟,还是名气太大、应酬太多,那两个条件都没有,还是乖乖的到处参学。所以我才晓得,原来我没有资格,但是我的师兄弟们,不少人都闭过关。我有一个师兄觉斌法师,过去做过槟城极乐寺的当家师,他圆寂在极乐寺,他跟我同届,同一个老师出家的。他受戒之后就在南部闭关,闭关三年。我到关房里面去看过他,他给我讲,佛教界里面出些什么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他统统知道,我都不知道,他都知道,我说你真厉害。在关房里头,到处打听一些事情。他要看经,我收藏的经书很多,他向我借一部《中观论疏》,线装本十二册,他带到关房去了。到第二年,两年了,我去看他,也把这本书顺便要回来。书拿回来之后,十二册他才看了第一册,第二册都没动。

  这就说明,现在闭关跟从前闭关的性质不一样,所以善知识也找不到,真难!这不得已,才想出第三个办法:找古人,这没错!今人,哪个是善知识?找不到。我找古人,以古大德做老师,记住,跟一个人学。像我们这次讲《金刚经》,我们找到江味农居士,我们所讲完全根据他所说的,一家之言,这就没错。思想体系完整,章法结构整齐这就好了,这也是从前李老师教给我们的。我们要学一个经,当然要靠注解,找一个注解,依一个人,这样才不会错,这样子假以时日当然有成就。一个老师会下奠定基础,扎下根基,然后再去参学,心里面智慧开了,就有能力辨别得失、辨别是非、辨别邪正,有这样的能力,那就错不了。

  这两句千万不能误会,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断掉之后才可以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是参学,就是善财的五十三参。善财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就是修烦恼无尽誓愿断,他的烦恼是在文殊菩萨会里断掉的。断了之后,老师就叫他出去,出去参学,没断烦恼没有资格参学,所以四弘誓愿是有层次。现在人搞的麻烦在哪里?前面两愿不要,专要后头两愿,度众生也不要,断烦恼也不要、不理它,一开头就学法门、成佛道。没有几天,他就宣布他成佛了。四弘誓愿前面那两个不要,那糟了,像盖楼房一样,四层楼,一、二楼不要,我盖三层、四层,现在人干的是这些。所以没有古人踏实,没有古人的成就。再看底下的文:

  【首先要明了六尘等境,唯虚无实,不为所迷。】

  这是真实的智慧。前面一再跟诸位同修说过,我们眼前六尘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只不过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不会被境界迷了;也就是说,在一切境界里不会起心动念,不会有妄想执著。你要是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妄想执著是决定不能避免,有妄想执著就搞六道轮回,离妄想执著就出了三界。

  【知一切法唯心,心外无法。】

  这几句是般若 的核心,《般若 经》里最重要的开示,在这几句里头真的有体悟的话,那个成就快速不可思议。

  【此是遣荡尘境之方便,渐渐乃能胸无点尘。】

  胸无点尘就是我们讲的心地清净;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真实的功夫。心清净,智慧就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 智慧,所以这个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修来的。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读大乘经念多会开智慧,没那回事情。不但是宗门不承认,教下也不承认。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的注解,《华严经疏钞》讲过,「有解无行」,这就是大乘经读得很多,无行是什么?没有认真修行,认真修行是离念离相,无行就是没有离念、没有离相,大乘经念得很多,那个结果是「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是增长邪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才晓得真正善知识为什么叫你读一部经,不叫你读两部经。你心没有清净,还有妄想、还有烦恼、还有是非、还有人我,你读得再多,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有些人有个错误观念,我只要认真用功就行,不需要去解这些大乘经,不要读经,在家用功,参禅也好、念佛也好,统统都不要,清凉也说过,「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错了。这是华严宗祖师说的话,哪里会有错?这就像《金刚经》上讲的原理,空有两边不能著,著一边是错误,著有错了,著空也错了。因此行门当中,一定是解行相应,那就对了,解行要相应。一定要有老师指导,才不至於走错方向,才不至於走许多冤枉路,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底下说:

  【纵有念头,亦极微薄,然后乃能断之。】

  真修行人断念当然难,可是比一般人念头要淡得多,这是真的。只要肯认真修行,我们的妄想,一年比一年少,一个月比一个月少,这是好境界,这个有进步。如果我们修行,我们妄想、分别、执著这个烦恼跟去年没两样,甚至於没学佛时好像烦恼还少,学了佛之后烦恼多了,愈学愈多,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佛法的修学,在功夫检点上来讲,决定是烦恼轻、智慧长,你的功夫就得力,你修学的就很顺利,功夫得力。假如不是这个现象,你要认真去反省,你错了。错误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理论上的错误,一个是方法上的错误。一定要把错误纠正过来,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开智慧是转凡入圣之枢纽。】

  无论修哪个法门,念佛也是这个样子。念佛人会开智慧,愈念心愈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现前,转了,这个境界慢慢在转。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萨心。轮回心是什么?贪、瞋、痴、慢、疑,这是轮回心,你只要有这个东西,这就是搞六道轮回。菩萨心是什么?慈悲喜舍,你能从这个地方转,就好!轮回心是烦恼心、污染的心;菩萨心是清净心、是觉心,觉而不迷。所以大家学佛,入佛门,一进门就受三皈戒,三皈戒讲的是什么?转凡成圣。教你三个方法:皈依佛,佛是觉,觉而不迷,转迷为觉,这叫皈依佛;转邪为正叫皈依法;转染为净叫皈依僧,这个讲法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惠能是唐朝时候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他给人传授皈依,这种讲法我们可以联想到,佛法传到中国是后汉永明十年传来,公元六十四年。在传到中国之前,在印度已经传了很久。在中国书里头记载,佛灭度一千年,佛法传入中国,这是佛经上通常讲的,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释迦牟尼佛佛法传到中国是像法,正法终结、像法开端的时候传到中国来。在中国传了这么久,法就愈传愈讹,就有了偏差、有了错误,大家对於三宝佛法僧,逐渐逐渐错解,不知道佛法僧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於是皈依不得利益,皈依是有名无实。所以惠能大师给人家讲三皈依,就不用佛法僧,《坛经》上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这么讲法,然后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给我们这样解释,使我们对於三宝意义清清楚楚,不至於迷惑。所以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迷邪染是凡夫,觉正净是佛菩萨。从迷邪染转成觉正净,就是转凡成圣,这么个转法,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翻是反过来。世间人都依迷邪染,做佛的弟子了,反过来依觉正净;不迷、不邪、不染,这叫真正皈依三宝。所以要开智慧,不能迷惑颠倒,无量劫迷惑过日子过到今天,还要继续再迷下去,那真的对不起自己,一定要觉悟,一定要回头,不再迷了,这样子就开智慧。

  【经云,以是名字奉持。名字是金刚般若 。】

  讲了这么多,到这个地方才点题,才把经文扣起来。

  【故此经所明义趣,皆是开其金刚智。】

  般若 智慧里最殊胜的是金刚般若 智慧,不是普通的般若 ,是至高无上的金刚般若 。这个智慧怎么开法?也就是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怎么个奉持法?

  【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离念是也。】

  这就是奉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的方法。我们要记住,受持金刚般若 ,不是每天把《金刚经》拿来念一遍,就叫受持金刚般若 ;那个搞法,你还是搞迷邪染,你还是搞六道轮回,搞错了。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念,是不是在念《金刚经》的时候我们离相?经放下来了,我们生活当中又著了相。《金刚经》是课堂作业,上课,学了要会用,你在生活当中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离念。你每天上班工作,在工作里面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离念,你每天许许多多的应酬,跟一切大众往来,也要离名字、离言说、离念,那就叫真正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你的心境真转过来,你不是凡夫了;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不是凡夫相,这才转过来。《金刚经》受持是这么个受持法。

  【离念即是断无明,无明分分断。】

  念就是无明。换句话说,你的念头愈少,你的无明愈少;你的妄念愈多,你的无明就愈多。从妄念变成执著,执著就是烦恼,是最重的无明。我们断,先断执著,这是最重的、最粗的;再断妄想,就是一些分别;最后再断念;要分成这三个阶段,从粗到细,这个方法比较恰当。无明一分一分的断,法身一分一分的证。大乘经上讲,无明有四十一品,破第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教初住菩萨。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法身圆满显现,那就是圆教的佛果,我们也称为妙觉位。《楞严经》上称妙觉,等觉上去就是妙觉,妙觉就是佛。「等觉菩萨,复用此法。」还是用这个方法,离念而已。这个法是讲法则、原则。还是用这个原则,「断最后一分极细无明而成佛果」。这不是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吗?佛法的修学,无论大乘小乘,无论哪一个宗派,无论哪一个法门,它的原理原则是一个,就是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离念。如果掌握不住这个原则,不管修学哪个法门,统统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你的心不能恢复清净,这个道理不难懂。我们再看后面这两段,这是小注的总结。

  【总而言之,此两节经旨】

  这两小段经的宗旨。

  【即是先须了彻无有定法】

  明了,彻底明了无有定法。

  【以清妄念之源,此是智慧。】

  这两句话,它的意思我们懂了没有?妄念之源跟无有定法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很大,我们凡夫总以为有一个定法,一天到晚打妄想去找这个定法,多少人去找,几千年来没一个找到,你说这个关系多大!这是妄想的根源。你看这个世间,可以说无量劫来,大家看到自然的现象、宇宙的运行,都很有秩序、很有规则,四时的变化,在从前二十四个节气,真是清清楚楚一点都不错乱,这样的规则都认为是有定法。谁在安排的?找来找去找不到,於是就发明一个上帝,上帝安排的。上帝是人发明的,想不通了!总以为是有定法,这就是妄想;所以科学是妄想,哲学也是妄想。最近我在洛杉矶,净宗学会他们的小刊物里面,刊载一篇中文翻译,有爱因斯坦一段话,这是西方的大科学家,他到晚年说出科学不是真实的、是妄想,哲学也是妄想。这很了不起。怎么个虚妄法?他没说出来。知其当然,未知其所以然。妄想从哪里来的?他没说明,这在佛经上也清楚了。我们知道这一切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有定法,我们就不会再打妄想,不去想它了;不知道,会去想。人从哪里来的?宇宙怎么形成的?地球是什么年代形成的?怎么形成的?这在打妄想。现在多少科学家还继续不断在打妄想,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那些答案都是似是而非,不能叫人心服口服。所以知道无有定法,知道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连续相,我们就不再妄想,把它放下。这是正本清源的妙法,不想了,这就是智慧。不想,智慧就现前,这一想,烦恼就现前。你们诸位记住这个话,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只要去一想,烦恼就现前;不想,智慧就现前。不想,心清净,心清净照见;这一想,照就没有。心不清净照就没有,落在意识里头,意识不是智慧。

  【更须破除攀缘心想,以截断妄念之流。】

  妄想起来,实在讲还不可怕,怕的是妄想不断的去发展,妄想继续不断的延续,这个可怕。所以佛又教给我们,要把攀缘心断掉;攀缘心断掉,虽有妄想,妄想不会扩展。换句话说,妄想起来是有限的,有限好控制,有限容易断,决定不能让它继续的增长。所以要把攀缘心断掉,一切法里头不要攀缘,随缘就好。世间人不懂随缘的道理,用攀缘心过日子,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这也就是说,世间人放不下,名利放不下、财产放不下、亲情放不下,这是攀缘,所以日子过得好辛苦。你那个无明妄想不断在扩张,不断在发展,这个事情麻烦,果报就变成三恶道,绝对不是一个好事情。学佛的人,最低限度要深深相信因果报应,要深深相信人生在世「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果然能够深信不疑,攀缘的念头会息掉一大半。知道打妄想攀缘也是枉然,命里没有;命里有的,不打妄想、不攀缘,它到时候就会来了。

  因此,近代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一生极力的提倡《了凡四训》,提倡《感应篇》。《了凡四训》、《感应篇》都不是佛经,老法师一生大力提倡,你要问什么道理?道理就在这一句,明了因果报应,我们的攀缘心会息掉。袁了凡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他与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对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云谷禅师对他佩服得很,认为他这个功夫很高。一般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太可能,问他:你的功夫不错,这么长久的时间不起一个妄念。了凡先生很老实,没有承认自己有功夫,只说明: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要想也是妄想,所以干脆不想了。云谷禅师这一听哈哈大笑,原来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为什么是个凡夫?他这个不想,只是因为命里头算定。他清楚得很,哪一年,一年怎么样,一月怎么样,自己清清楚楚,照著命运去过日子,所以没有妄念。这个凡夫我叫他做标准凡夫,他是标准的凡夫,正常的凡夫。我们不够标准,我们是非常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他是个标准凡夫。标准凡夫心清净,相信命运、相信因果报应。所以云谷大师给他开示,告诉他:命可以转,命不是定的,你一生都没有把命运改变,那你当然是凡夫。所以给他说明,改造命运的理论,改造命运的方法。了凡先生的《四训》里面,把这个就写得很清楚,而且说明改造之后的效果,效果非常显著,真的他就变了。所以你要肯改,你要懂道理、懂方法、肯去做,命运就改变了。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初学佛的时候,我的老师章嘉大师就这样教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说:你求,求不到、求没有感应,那是什么原因?你本身有障碍、有业障,你要忏除业障,障碍没有了,感应就现前。章嘉大师给我讲得简单,《了凡四训》里面写得详细。现在录音带流通量很多,台湾有些居士发心,要做三百万套流通,现在书也印出来了。那边的同修催我,我过去讲过的,我讲得详细,一共有二十多个带子,现在同学们把这些录音带都已经做成文字。我是在前几个月,上一次,三个月前,我在这个地方,每天我在看这个稿子,里面有些错误的地方给它改正,也补充一点意思进去。现在这个稿子完成,有不少同修拿到,他们要发心印送流通,好事情。想印光法师当年极力提倡,不是没有道理。所以破除妄想心很重要,这个攀缘心。以截断妄念之流,就是不让妄念继续的发展。

  【此是能断】

  能断就是金刚般若 的意思,就是受持的意思。

  【作观、念佛,乃能断之方便。】

  教下用功的方法是修学止观;净宗修学的方法是持名念佛,这些手段都是能断烦恼、能断妄想、能断妄念的方便。

  【奉持,即是念念不忘佛说。】

  这叫奉持。佛在经上所说的道理,所讲的方法,要求我们遵守的这些教训,我们时时刻刻记在心里,依教奉行,这叫奉持。所以念念不忘佛说,为什么?每天读经。为什么要读经?不忘佛说。所以经要念得很熟,时时刻刻能记得。

  【念念不违如来】

  前面说佛说,这个地方说如来,这个意思不一样。如来讲的是自性,也就是念念不违性德。自性是清净的、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不动的、自性是具足的,要念念不违自性。

  【即是一心念佛也】

  一心念佛这句是广义的,这叫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是狭义的。广义的做不到,广义就是念念不忘佛说,念念不违如来,那叫一心念佛。这就说明,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念佛法门,是这么个说法。我们净土宗是狭义的念佛,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专求往生净土,所以我们一心念佛,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

  【求生净土,即是一生究竟圆满。】

  前面广义念佛就是:不管哪个法门都是念佛法门,因为它念念不忘佛说,念念不违自性,所以统统是一心念佛。统统一心念佛要知道,如果不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这一生不能圆满,这是真的。纵然开悟、明心见性,你也不过是证得圆初住的地位而已,别初地,距离圆教的佛果,还有很长的距离,所以他不能够一生究竟圆满。唯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一生究竟圆满。到这个地方,只是讲这个经里面「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说了两桩,不执著名字相、不执著言说相;这底下的经文是不著境界相,不著境界相就是离心缘相,心缘就是执著,这是第三个意思。

  第六十六段里面,不坏假名,示不著境界相持,不著境界相奉行。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经文字字句句含义无限的深广。读《金刚经》的人很多,能在《金刚经》看出意思的人的确不多。为什么?他要真看出来,他就会做到,真的依教奉行。读《金刚经》为什么不能奉行?里面的意思没有看出来。像这样的句子问答,实在讲,我们要是不听讲解,很难懂得。请看小注:

  【凡一切法,皆有差别之相。就其差别,安立名字。】

  因为相不一样,所以就给每一个现相都安一个名字,好称呼它。但是要晓得,

  【相是幻有,名是假名。】

  这个你一定要懂得。所以你不可以执著,相不能执著,名也不能执著。名是假名,相是假相,相不是真的,刚才讲了,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不是真的。「《老子》云:名可名,非常名。」可见得他懂得,名是假名,不是真的。懂得假名,假名有没有用?有用,但是不要执著,执著就错。相是幻有,幻有有没有用?也有用,不能执著。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执著,不执著什么事都没有,事事无碍;一执著就变成事事都有碍,都不通了。

  【体不变,相常变。体是本,相是末。】

  体是什么?真性、真心。我们净宗讲清净心是体,这个不变的,我们要求的是求不变的。

  【不应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是凡夫,那就错了。迷相忘体,六道凡夫都干这个事情,都是舍本逐末,都是迷相忘体,迷执在幻相上,以为幻相是真实的,这个亏吃大了,苦头吃多了,无量劫到今天没完没了。根源在哪里?这两句可以说是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告诉我们「不应著」,你不著才符合事实真相;你要是分别执著,跟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错在这里。

  「离与不著,乍看似同」

  离相、不著相,粗看好像没有两样,「细审不同」,你要细细去思考它,这两个字的意思并不一样。

  【各不相涉曰离】

  不相涉就是我们常讲不相干,各个不相干,那是离的意思。

  【於显用时而不为其所缚,是为不著。】

  不著的意思在这里,这个意思更深。我正在用它的时候,不被它所缚;不被它所缚就是:我正在用它的时候不被它所迷,这叫不著。我不是不用,天天在用,时时刻刻在用。名字相我也用它,境界相我也用它,我们身体是境界相,我用它。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人事的环境、物质的环境,我们生活不能离开它,时时刻刻都用上它。用它而不执著它,就是用它而不迷它,不被它所迷。怎么不迷?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样用,你说用得多自在、用得多开心;这就是经上所谓,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游戏神通。因为他不执著,所以就游戏,游戏是快乐、神通。我们凡夫当真,当真就苦。这就好比我们在戏台上演戏,演戏都知道假的、空的。虽然在表演,表演得很快乐,心里并不真的起烦恼,假的!必须知道,诸佛菩萨在九法界示现度化众生,都是在演戏。他自己知道他在演戏,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一点烦恼也没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在六道里头也是在演戏,不知道是假的,把演戏当作真的,你说这糟糕不糟糕,这就错了,不晓得是假的。几时知道这是假的,你变成佛菩萨了,你就转凡成圣,你就转六道为一真法界;一觉悟就转,一迷就堕落。所以离跟不著,意思不一样。

  【修行人先应证体,体明必须达用。】

  有体、有用。明体就是明性,前面跟诸位讲的,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体,根本智是无知、般若 无知。体得到之后要有用,必须大用。大用是什么?无所不知,那就有体有用。我们今天搞错了,我们今天下手学什么?有知、求知,什么都要知。到最后怎么样?什么也不知道。你所知的全是错误,没有一样你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你那个知叫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如果你体得到了,你的知见就正,就正知正见。因为有用,所以不坏相,名字相不坏,我们用名字相;境界相不坏,我们用境界相,都变成了享受。享受里头不生烦恼,享受里头不迷、不邪、不染,在享受里面显示出觉正净。否则的话,你觉正净从哪里看出来?从哪里显示出来?就在享受当中显示出来。在享受里头,不迷,觉了;不邪,正了;不染,净了。所以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整个的生活,是生活在觉正净的境界之中,这就是圣,转凡成圣。如果你对於名字、对於外面境界,你还是迷、还是邪、还是染,你过的是六道轮回的日子。大家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人家问你,你为什么要学佛?我不想再过六道轮回的日子,我要过佛菩萨的日子,为这个学佛。我不愿意再搞迷邪染,我要过觉正净的日子。迷邪染是苦,觉正净是乐。学佛是离苦得乐,你是不是真的离苦、是不是真的得乐?是不是真的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年比一年快乐?果然你天天快乐,你对了,你学佛有了受用,受用就是智慧现前,烦恼轻了、少了,一天比一天快乐,法喜充满。

  【虽达用,终应会归於体,故又不可著相也。】

  相有受用,不著就是体,不著相就会归自性。穿衣、吃饭会归自性,一切工作会归自性,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会归自性。

  【体会得但是尘多】

  这是经文上面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

  【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

  大千世界怎么来的?无量微尘累积的。散掉了就是微尘,世界相就没有了;聚积起来就现。可见得这个相是因缘所生,假相,根本没有这个相;微尘聚就现这个相,散就没有这个相。不要等到它散,你才晓得没有,正在聚的时候就知道它是假相,它没有,没有三千大世界。有即非有。

  【依正二报,自不执著了。】

  依报是大千世界,正报是身。身是四大五蕴聚集现这个身相;四大五蕴散开、离开了,身相就没有了。身有没有?没有。四大五蕴之聚散而已,哪有身相!大千世界有没有?大千世界是微尘集聚的,微尘聚散现这个相,离了微尘哪来大千世界!这是教你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去体会,相即非相;懂得相即非相,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自然就没有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