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七集
2014/9/4   热度:129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七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九面,第三行看起,看经文: 经【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这一段是世尊对须菩提尊者的印可,就是同意尊者所说的。一开端说了两个「如是」,正如你所说的。后面这一句又特别的强调,不仅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人是第一希有,就是听到这部经,能够做到不惊、不怖、不畏,这比受持标准要降低很多了。前面所说的我们未必能做到,而此地世尊所说的标准,可能我们每一位在座统统都具足,这是佛赞叹我们甚为希有。我们看下面小注里面所说的: 【《天亲论》曰】 天亲菩萨有《金刚经论》,就是《金刚经》的注解,注解里面这样说的。 【惊,谓惧此经典非正道行故。】 有些人听了这个经,感觉得惊慌,为什么?这个经上教给我们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是世间法要放下,连佛法也要放下。有些人他得到佛法,如获至宝,所以佛法叫三宝,这得了宝,这是无量的欢喜,要依教奉行,这统统都放下了、都不要了,这还得了吗?这《金刚经》是不是佛说的?是不是魔讲的?有这个疑惑,他就惊讶。说怖,怖是恐怖,没有前面的疑惑,听了佛说的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这怎么能做到?换句话说,这完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畏,由於惊怖,不肯修学。】 对这个法门畏惧,而不敢依教修学。我想我们在座的这么多同修,听了《金刚经》这三个字都没有,我们的确是不惊、不怖、不畏,纵然是做不到,听了也很欢喜,也相信这真是佛说的,这个不是假的。所以世尊这句话,对於我们是莫大的安慰,也是很大的启示与鼓励,希望我们能把境界再向上提升一层,那就好了。 【《智者疏》曰】 隋朝,天台家的智者大师,也有《金刚经》的注解,他在注里面这么个说法: 【初闻经不惊】 听到《金刚经》不惊。 【次思义不怖】 明了佛在这个经上说的义理,不怖了。 【后修行不畏】 合《论》《疏》观之,把天亲菩萨跟智者大师所讲的话,会合起来看,我们得到一个结论: 【不惊就是信,深信不疑。不怖就是解。】 能够理解,经上讲的意思我们懂了、明白了。 【不畏就是受持】 我们敢做,也就是说身心世界我们敢放下。为什么敢放下?理明白了、清楚了,知道放下是正确的,放下才是对的,一切诸佛菩萨,乃至於小乘初果都放下了;换句话说,若不放下,决定不能证果。这是讲通途法门。即使在净宗来说,净宗是许可我们带业往生,但是你还是要放下,你才能走得了。你要不肯放下,你的佛号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什么时候放下?等我往生的时候再放下,现在阿弥陀佛还没来接我,等他来接我,看到阿弥陀佛我再放下,真的有不少人存著这个错误的观念。这个观念很危险、很可怕,因为这个念头,就是坚固的执著不肯放下,说老实话,障碍了阿弥陀佛来接引,天天盼望著阿弥陀佛来接引,到最后阿弥陀佛没来。为什么没来?因为你有坚固的执著。所以放下愈早愈好,愈早你就是愈早得大自在。你要想著少烦少恼,要想著开大智慧,要想著得大解脱,这个东西从哪里来?放下就得到了,几时放下了,几时就得到。因此放下是愈快愈好,放下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那就是须菩提尊者赞叹的第一希有。 【闻者当知,法本无定,佛不欺人。】 佛说法,前面我们读过,佛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实在说佛无有法可说。佛菩萨绝对不会欺骗世人,欺骗世人是烦恼起现行。连小乘须陀洹,八十八品见惑都断尽了,不会欺骗人,何况是如来。所以,对佛所说的话能够深信不疑,这个人就有福报,这个人就有福了。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话,句句都是最要紧的话,比其他一切大乘经典所讲的还要重要。因为《金刚经》是所有一切大乘经的总纲领,里面没有委曲婉转,句句都是直截了当,我们听了, 【何必惊怖疑畏,庶几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 这个望是希望,真正能够不惊、不怖、不畏,我们就能够有机会逐渐的去明了经义。经义怎样明了?当然最方便的是听讲。《华严》上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听讲是帮助我们解最好的一个方法。但是真正要理解,听讲的解,听别人说的,这个解是皮毛的,不够深刻,透辟的理解是要有修行的功夫去印证,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境界,我们自己要亲自证得,那个解才叫透彻,才没有问题。所以这个信解行证,证什么?证明你所信的、所解的真实不虚。如何证明?行。行就是受持,真正依教奉行,这样解得才透彻。 要想信、解、受持,不惊不怖不畏是先决的条件。我们这道场,同修们善根都非常之厚,所以听这个经,惊怖畏确实没有。会不会有人听这个经怀疑惊怖呢?有。我就见到很多,是哪些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这些大学教授看到《金刚经》,这个怎么回事,都摇头,恐怖!我们听了反而不惊不怖不畏,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他深厚,确实证明了佛所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无法理解的。世间人就怕放下,你叫他放下,他吓死了,那还得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就会恐怖。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 经【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这里面讲「如来说」,底下有「非」,有「是名」。在科题里面,「阐明观行离相义」,这是说明离相的道理,为什么要离相。第一段是就般若 来说明,般若 是名字,前面教给我们受持,第一个是离名字相。 【第一波罗蜜,指般若 言。】 波罗蜜一共有六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一共有六种。六种里面哪一个是第一?般若 波罗蜜第一。般若 是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智慧?离相就是智慧,著相就迷惑了。《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这个意思我们应当能体会到一些,著相就迷,著相你就有分别、就有妄想、就有执著,这就迷了。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你要时时刻刻保持著心里头干干净净,本来无一物,那你就成佛,你就入《金刚经》的境界。这个境界,实在讲就是《华严经》上不思议解脱境界,你就入了,离相就入,著相就不入。般若 的意思是这个。「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到家」的意思,功夫做到最圆满,我们中国人讲到家。布施做到圆满,就叫布施波罗蜜;持戒持到圆满,就是持戒波罗蜜。怎样才叫做圆满?才叫做到家?你做这个事情,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到家了。我修布施,心里想著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帮助多少人,你这个不叫波罗蜜,里头没有波罗蜜。为什么?著相修福。 波罗蜜这三个字就是离相,离一切相就是波罗蜜。离一切相持戒,就是持戒波罗蜜;离一切相忍辱,就是忍辱波罗蜜。如果里面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波罗蜜就没有了。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於般若 ,都没有波罗蜜。修布施就是布施,修持戒就是持戒,这是修福,果报还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在六道轮回里面享福报而已。人间、天上,乃至畜生、鬼神,有福报的不少。他那个福报从哪来的?就是修这五样东西著相,乃至於修般若 也是如此,著相就变成福报;如果离一切相,那叫波罗蜜,那才是究竟圆满。 布施一块钱,布施一分钱,如果心里不著相,他这个福德是究竟圆满的。那个福报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讲都讲不出来。为什么那么小的东西会得那么大的福?他跟性融了,跟真如本性相融,真如本性没有边际。你著相布施,你布施得再多,你今天布施一百万、一千万,那个福报很小很小,就那么一点点。为什么?他不称性,他有界限,他有分别、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就划了界限,他所修的福没有办法突破他的界限,执著愈坚固,他的界限圈子就愈小;不管修多少福,他所得的就很小,小得很可怜,这个我们同学要知道。连两个人在一起都不能相融,你就知道他有多大的福,他那个福就那么一点点,不管他怎么修,也就那么一点点。由此可知,无论修学什么法,我们就是以这个六度来说,你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进也好,禅定也好,你所得的福报的大小,与你的心量完全成正比例。你有多大的心量,你得多大的福报。佛在本经上教给我们「离一切相」,离一切相那个心量就大了。你真心本性里头没有界限了,没有分别了,没有执著了,这个心,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修的那个福多大?也是福包太虚,福等沙界,他得这么大的福报。由此可知,佛在大乘经上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拓开心量而已。有念心量就小,无念心量就大。 【如来说,表其是约性而说。】 所以经文上没有说佛说,他讲的是如来说。如果说佛说,那是就事相上说的。说如来说,是从心性里面说的。 【性体空寂离相,故曰非也。】 真如本性里面一法不立,哪里来的第一波罗蜜?哪里来的般若 波罗蜜?由此可知,说般若 、说第一波罗蜜,这是假名,佛为了为我们说法方便起见,假设这么多的名相。名相是我们交换意见的工具,它不是真实的,你要执著就错了。所以我们可以用它,万万不能执著它,一执著就错了,一分别就错了,一动念头就错了。 【性体虽无相,而一切相皆缘性起。】 宇宙万相,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现代人讲宇宙森罗万象,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现在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哲学家,还有宗教家,他们天天在研究、在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从哪里来的,他们能搞清楚吗?已经搞了几百年,到现在还没搞清楚。再往下去搞个几千年、几万年,还是搞不清楚。他为什么搞不清楚?他的方法搞错了。什么方法搞错?他用心意识去研究,你就永远找不到真相。要怎样才能找到真相?离心意识,真相大白,就显露了。这就是为什么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没有办法解佛所说义,佛所讲的是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世间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没见性,没见性如何能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武则天也作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她没有说愿解诸佛真实义,她没有这个说法,那个佛跟如来意思不一样,武则天知道。她如果说是愿解诸佛真实义,她这一首偈子这两个字可以把它改掉。她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首偈子作到天衣无缝,一个字都不能改动,她作得好!称性而谈的。一切万相都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法里面,第一个依靠的就是真如本性。如果诸位学过唯识,唯识研究得很仔细,唯识里面讲九缘生法,这是粗说。《华严经》讲的是无量因缘,法相宗把无量的因缘归纳,归纳成九大类,叫九缘生法。九缘的第一个就是本性,离开本性什么都没有,本性能现相,识能够叫这个现相变化,「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为什么会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识所变。如果识没有了,只有心,心现出来的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它里头不会变了。十法界是会变的,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的。所以一切相皆缘性起,起是生起,都是依真如本性而现起的。 【此第一波罗蜜亦是缘性而起】 佛所讲的一切法相名词,都是缘生之法,都是依性而起。 【故曰是名】 是名第一波罗蜜,是名是说的这个意思。 【明其相不离性】 相不但不离性, 【仍应会归於性】 我们今天对这个相不离性,不知道,不晓得这桩事情,这是迷。不知道将一切相会归自性,就是不得受用。这个受用是诸佛如来的受用,我们得不到;他的受用就是经上常讲的,法身、般若 、解脱。法身、般若 、解脱,我们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不知道将一切法相会归自性。什么时候你能够将法相会归自性,你就得受用。怎么归性?如果你要向我提出这个问题,那我得要反问你一句。我们在这个讲堂,讲了不少天的经,每年都来讲个一、两次,你都白听了。你要真听懂了,你怎么不会会归自性?你一定会,就是《金刚经》自始至终佛也教导我们。你要还是不会,还是不懂,我念一首偈看看你明不明了,《金刚经》末后有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相信你也会念,那就是会归自性。一切法展现在面前,马上想到这是假的,梦幻泡影。花摆在这里,我可以看、可以欣赏,我绝不执著它,绝不要得到它。为什么?「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是空性。 一一法你都能会归自性,你的烦恼没有了。烦恼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会归自性,所以就生烦恼。妄想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一切现相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就打妄想了。晓得一切法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还有什么妄想!什么妄想都没有了,心就清净了。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烦恼没有了,再也不执著了。什么东西你得到不会欢喜,丢掉也不会心痛。为什么?当体即空,有什么好欢喜的,心就清净。这是得受用,受用就太大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一样,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哪里就现身,你看多自在,这真正解脱,真正自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有不少人常常心里头怀疑,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观音菩萨是什么时候人?他是做什么的?他会起这些疑问,这么多的分别,就是不晓得相不离性。观音菩萨哪有相,没有相才能现一切相。我们众生为什么不能现两个相?执著这个相就是我,所以就不会变第二个相。如果不执著这个相是我,就会变很多相。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分别执著,所以分别执著是大病。凡夫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就是因为你有坚固的分别执著,所以你没有办法超越轮回。 【此节经义,深极要极。】 深到极处,重要到极处。 【第一波罗蜜三句,正是说明不惊乃至希有之故。】 他为什么不惊不怖不畏?为什么称为第一希有?就是他明了相是性显现的,性相一如,性相一体。原来相就是性,他这个惊怖畏当然不生了,绝对不会有这个现象发生,自自然然成为第一希有;因为凡夫做不到,二乘做不到,权教菩萨做不到。 【般若 称第一波罗蜜者,因其为诸度之母故。】 母也是比喻,比喻能生的意思。 【诸度因有般若 在内,皆称波罗蜜。】 诸度是讲前五度。布施因为有般若 ,所以布施就是波罗蜜了。般若 是什么?诸位要记住,离相。前面佛给我们讲的,有个总纲领,记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般若 ;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那个布施就是波罗蜜,因为它前面有无住;应无所住而持戒律,那个持戒就是波罗蜜,如果持戒还有住,不叫波罗蜜。持戒只是世间的善行,果报在三善道,不是波罗蜜。如果是波罗蜜的话,要离相、要无住,持戒才是波罗蜜。应无所住而修忍辱,那个忍辱就是波罗蜜。由此可知,应无所住就是般若 波罗蜜,就是第一波罗蜜。 【是诸度不能离般若 】 诸度,这五度是纲领,展开来就是无量法门。菩萨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六大类,叫六度。由此可知,一切法都不可以著相。所谓一切法是什么?就是我们一个人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而实际是包括我们生生世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有一切的活动,一切生活的全部。在菩萨讲,叫菩萨万行,万行归纳六度,明白这个意思,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修要抓到纲领,什么是总纲领?般若 波罗蜜是总纲领。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学无住、要学不著相,那就对了。稍稍有一点分别执著就错了,那不是学佛,那是在世法里面修一点善法。这一点善法是真善是假善?是圆满的善,还是偏邪的善?是满善还是半善?你仔细去观察才知道。世间有许许多多人把假善当作真善,修假善果报还是在三途,唯有修真善,来生才能得人天福报。所以单单讲一个善,善有真假、有虚实、有大小,不相同!这里面学问很大,不是含糊笼统的。世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佛法,没有真实的智慧你怎么能得到!真实的智慧,一定从清净心当中生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 。你心不清净,你怎么会有智慧!心要怎样清净?离一切相就清净。一丝毫还没有离开,你那个心就不清净;不清净,你就会造业,你就会堕落。这是世尊为什么在这个经上,自始至终这样的强调离相的重要性。 【是诸度不能离般若 ,般若 亦不能离诸度而别有存在。】 这是说明两者的关系,因为般若 是理,前面五度是事,事跟理分不开的。从事里面显示出理,理一定要事表显出来,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所以事理是不可以分的。 【虽不别有,非无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执著耳。】 总而言之,它的重要的意义,全不能执著。事不能执著,理不能执著,假名也不能执著。学道之人,一定要叫自己这个心,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这个境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无论在人事环境、在物质环境里面,都要保持清净,这个人叫真用功,这个人就是真正学佛,可以不拘形式。在中国大家晓得,完全把形式摆脱掉了,古时候有个济公活佛,人家这叫真修行。但是一丝毫的迹相你也看不出来,看到这个人疯疯颠颠;他的心真清净,一切境缘当中他都不染著。济公确有其人,《高僧传》里面有他,但是跟市面上卖的小说不一样,小说是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的。我们一般人都被小说欺骗了,所以真正要了解济公,要看《高僧传》里面的济公传,那就没有错了。 【佛所说法,无有一法能离般若 。】 这一句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正是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就是没有离开般若 。四十九年给我们说得太多太多了,世尊没有一个字执著,没有一句话他有分别,他不是从分别心里面说出来的,不是从执著里面生出来的;换句话说,不是从有意思里头说出来的。我们天天还在研究,这一句经、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佛没意思,你去研究什么?你所研究的意思都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意思,这是佛经难懂的地方。正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佛说出来,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你要是有意思说,就一个意思,不会变成第二个意思。你看世间人写的文章,它就是一个意思,不能做第二个解释,那个话叫死话,说死了。佛没有意思,所以佛的一切经,古来大德做注解的,一百个人注就一百个讲法。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讲法?因为它有无量义。就是我们自己读经,我们的智慧没有开,功夫不到家,因此我们读诵进展很慢。但是累积这个时间,一年一年做个比较,你一定会发现,同样读这一部《金刚经》,去年念的跟今年念的不一样。一年比一年进步,从哪里发现?看到这个意思不相同了,一年比一年看得深,一年比一年看得广,可见得它是无量义,它要是一个意思,你怎么会有这种境界出现?所以这一部经,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专门学《金刚经》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念上三大阿僧只劫,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都有悟处,所以他读得开心,读得快乐。如果只是一个意思,念了会疲厌,人会疲倦会厌烦,没意思念这个东西;就是因为它有无量义,所以你念到不疲不厌,永远都不会厌,你真的入进去之后法喜充满。 你在工作的时候,感觉到疲倦累了,你《金刚经》念一遍精神就恢复了,体力就恢复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精神体力会恢复?因为他不著相了。你为什么会累?著相,著了我这个身体,著了我的工作的相,我这一天已经做了八个钟点,应该累了,所以他就累了。念无我相、无人相,我也没有,人也没有,工作也没有,一天做到晚他怎么会累?不累!机器二十四小时叫它工作,天天叫它不休止的工作,它没有叫疲倦,它没有叫厌倦。为什么?它没有念头,没有妄念。人也是一个机器,为什么比不上一般的机器?因为他有妄念在,他要是没有妄念,他比那个机器还能干。那些人造出来的机器,比不上身体这个机器。所以这身体机器反而不如人造出来的机器,就是因为有妄念,有妄念就没有般若 。 【则菩萨道、菩萨行。】 这个经上讲道,多半是指的存心。菩萨道就是菩萨心,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 【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这是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提倡修行的要领,五个项目,以后又把五德加上去,这就变成六个科目。五德是孔夫子的修养,在《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夫子的学生在闲谈的时候,大家互相评一评我们老师有哪些德行?结果同学们公认老师有五种好的德行:温良恭俭让。老师很温和、温厚;恭敬,无论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节俭,在日常生活当中一点都不浪费,夫子的生活很节俭的;善良,心地非常善良;忍让,对一切人都能够忍让。温良恭俭让,夫子有五德。世间圣人都具足这五种德行,我们学佛,佛是高高在上,超出世圣太多太多了,假如连这五条德行都没有,那还学什么佛?所以我们拿这五条做基础,从这个五德里面建立佛法。 佛法的建立第一个是「三福」,《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叫三福,净业三福。世尊在这三条末后,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的很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他怎么修行成佛的?这三条是他的正因。由此可知,三世诸佛绝对不是修一个法门成佛的。这些诸佛在因地当中所修的,个人修个人的,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可见得这是共同的基础。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都在这上面奠定基础。如果没有三福,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决定不能成就;如果你要是有成就,那释迦牟尼佛这句话不就变成妄语?由此可知,三福重要。我们学佛的人要不能把这三条十一句做到,你学的什么佛!念佛能往生?不见得!念佛的人不能往生的太多太多了,他为什么不能往生?这个基础没打好,没有从基础上修。好像盖房子一样,这是打地基,他没有打地基,所以他房子盖不成,盖不到一半就倒了。这就是为什么许许多多念佛人,念了一辈子不能往生,因此这个三福要细细的来讲求。我过去用专题讲过,好像有录音带,题目就是「净业三福」,非常非常重要。学佛从哪里开始?从这里开始。 「六和」是六和敬,这是佛告诉我们的。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团体独立去生活,也就是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大众,我们生活一切所需都要靠大众,我们穿的、吃的、用的一切,都要靠许许多多人来供养。不能离开大众,要跟大众在一块相处,要怎么相处法?佛教给我们这六条,这六条是与大众相处基本的戒条,决定要遵守,不遵守不是佛弟子。学佛有很多假佛弟子,不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三福、六和没做到就是假的,就不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一定会把它做到,真正去依教奉行。第一条就是「见和同解」。我们现代人常讲的建立共识,也就是说我们大家对事、对人,看法、想法要接近,愈接近愈好,因为接近就没有争执,我们意见就相同,人与人相处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所有一切纠纷,乃至於发展到战争,你要问什么原因?见解不相同,意见不相同。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见解、思想不相同,勉强凑合在一起,那个不能长久,那个里面有问题,戒律再怎么严只是控制一个外表,一旦控制不住就爆炸,问题就发生。所以这一条非常重要。 世尊叫我们怎样建立见和同解?佛说:「你们的看法、想法都错了,我是正确的,你要放下那个,要跟我学」,行吗?一定会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你没有什么了不起,你那个看法错误的,我是正确的,你要跟我学。没有不打架的!佛法高明,高明到什么?教我们把名字相、言说相、境界相统统都放下,每一个人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见和同解了,这个高明。佛没有说你要学我,我要学你,咱们大家都不要学,只要把所有一切看法、想法统统放下,没事了,天下太平,高明到极处,不能叫人不佩服!所以佛不牵著人鼻子走,不叫人学他,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佛法里面一入门就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不是皈依释迦牟尼佛,皈依自性三宝,高明!没有说皈依释迦牟尼佛,皈依哪一个人,没有! 佛是自性觉,这个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以前都迷惑颠倒,从迷惑颠倒里面回过头来,从今而后依觉悟,不迷了,这叫皈依佛,是你自性觉,不是叫你皈依释迦牟尼佛。所以他讲得叫你没话说,真的我们心服口服,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皈依法,法也不是经典,佛没有说「我说的法都是正确的,你们想的都是错误的」,佛没这个说法。佛叫你皈依自性正,正知正见是一切众生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佛的正知正见透出来了,为什么透出来?因为他一切障碍放下了。众生的正知正见为什么透不出来?因为你们有烦恼、忧虑、牵挂,你放不下,这些东西把你自性里头的觉正净障碍住,没人障碍你,你把它放下来之后,你就觉、就正、就净了。佛是教我们皈依这个。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我们常讲出家人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取我们自己的清净心,在一切顺逆境界里面都是一尘不染,就是从一切染污里面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个人。多少人皈依:「我拜某个法师,那是我的皈依师。」我听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可怜!他本来够迷惑颠倒了,又加了一层迷惑颠倒,糟糕不糟糕!本来污染已经太多太多,又被一个出家人污染了,又被佛法僧污染了,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诸佛看到这个样子都摇头叹气,你们把我的法全错解了,这个开经偈要改了,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这叫佛都喊冤枉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事实真相,我们才得佛法真实的受用,佛法里头所教给我们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丝毫都不假,你在这上面下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的受用,你下两分功夫就得两分受用,非常现实。这是说明见和同解,佛法里头讲得非常高明。 六和第二个是「戒和同修」。六和讲的戒跟六度讲的戒,都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五戒、十戒,像比丘戒、比丘尼戒,这都是狭义的,它有戒条的。六度讲的跟六和讲的戒是广义的,广义的意思就是守法。不但佛给我们讲的戒条,我们要知道遵守,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的教训,那都是戒、教诫,我们都要遵守。除了佛教导的之外,刚才讲了,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群,社会有组织,组织里面有国家,国家有宪法、有法律,我们也要遵守,那都是持戒,在持戒的范围。每一个地方,有它单行的法规,像美国这个地方,除了国家有宪法之外,每一州它有州的宪法,每一个州都不一样,每一个都市有每一个都市的法律,这个都市的城市法律跟那个就不一样。我们到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地方的法令规章一定要遵守,这是守法。这是有条文的,还有没有条文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没有文字的,也要遵守。一个守法的人,一定得到当地人的欢迎。这样我们才能跟他共住,我们才能把佛法传授给他,教导给他。所以不管哪一个地方,人总是喜欢守规矩的人、守法的人,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是佛教给我们跟社会大众相处,一定要做到。 然后「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身同住,这个里面也是广义的,必须要随和潮流,这样才同住。不能随和潮流,人家看到奇怪,奇奇怪怪的,於是他就很难接受,这个社会大众不能够接纳你。佛教到我们中国,那些弘法的大德们懂得。身同住就是普贤行愿里面「随喜功德」,他能够随缘。印度人穿的服装跟我们的服装不一样,到了中国,他把印度服装脱掉,换成中国的服装,我们中国人一看到很喜欢,他跟我们一样,跟我们中国他能够融通。一直到建筑、建道场,印度道场那个样子跟中国不一样,他没有建造印度的式样,他建中国宫殿的式样,使我们中国人一看特别亲切,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传教,丝毫障碍都没有,朝野普遍的欢迎。为什么?他做到身同住。我跟你们的风俗习惯完全一样,我随顺你,绝对不叫你随顺我,我随顺你就行了,就成功了。 基督教就不懂这个道理。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在基督教教堂还混过两年,有一个牧师对我非常好,是美国人,是一位老太太,对我非常好。有一次她很感慨的对我们说,大概我们有五、六个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很感慨的说,她说基督教传到中国一百年了,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有十亿人,他说基督教徒才多少?还不到一百万。一百年,十亿人里头,信仰基督教的人还不到一百万,所以她说起来很感慨,好像很难过的样子。那个时候我没有学佛,不晓得什么原因,到以后学佛才知道,他不能够随和,不懂得身同住,不懂得随喜功德。建的教堂一定要建外国样子,我们中国人一看,洋鬼子地方,可别进去。他就不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不懂。佛教一到个地方,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界限完全没有了。 同样我们今天到美国也很感慨,佛教传到美国大概也有一百年的历史,最早是日本人传进去的,一直到今天,佛教在美国还是日本主流,大概百分之九十的道场是日本人的。可是度了几个美国人?不多。可能还不如基督教在中国。什么原因?建的道场都是中国宫殿式的,日本人也建的是他们神社式的,叫人一看,外国文化。所以那些外国人看到,外国人看我们也是变成洋鬼子,他也不跟我们往来,也不进我们的道场,这个错了。我到美国去之后,我就劝请许多法师,我劝他他不肯听,我说你们有能力建道场,应该建什么样子?建美国白宫那个样子。叫美国人一看他就欢喜,他自然就进来了,你不请他他也会进来;那个佛像面孔一定要塑成美国人,他一看,美国人成佛了,才行!这都包括在身同住里头,你才晓得佛经里头它这个含义是多么的深广。你怎么跟他同住?我们到一个国家去,要跟这个国家的国民同住,要跟它这个历史文化同住,佛法才能生根,才能发扬光大,才能够利益一方众生。我们讲的这些东西,都把圈子讲得太小太小,太窄小,所以都不起作用。 「口无诤」,这个好懂,没有是非,没有争论。「意同悦」,大家在一起共修欢欢喜喜,即使不是共修,跟整个社会大众相处一团和睦,才能够影响这些地方,才能够潜移默化、移风易俗,这是佛法教化的功德。末后「利同均」,利同均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财富拉得愈近愈好,平均分配。但是财富决定是不平均的,什么原因?每个人过去生中造的业因不相同,所以他的果报不相同。佛的教化让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劝导富有的人帮助贫穷的人。利同均是这个讲法,不是勉强的。是要叫富贵人明白道理,你过去修的善因;要叫贫穷人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过去世没有修,使这些贫穷的人也不怨天不尤人,这个社会就安定。贫穷的人积极的修善因,我今世贫穷,来世我就富贵,如果这个善因造得积极,我现在贫穷,过个五年、十年之后我就富贵。善因必定结善果,要懂这个道理,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要不把道理说清楚说明白,事实真相解释清楚,凡是勉强都产生后遗症,后面都带了许许多多复杂的事情,无法解决的。尤其是我们看到现代这个社会,整个世界每一个地区,复杂的问题,严重的问题,是愈来愈多、愈来愈不容易解决,以世间聪明智慧没有办法解决的。为什么没办法?他不知道问题的根源,他不晓得这个道理。他只看到眼前果报,他不知道果报前面什么原因造成的。了解根源,那个结才能解得开,根源不了解,勉强是做不到的。由此可知,我们能肯定唯有佛法能够解决问题,对於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复杂的问题,佛法能解决,能够彻底解决,叫人心服口服。这样好的教育,可惜没有人重视,没有人把它发扬光大,这是真正可惜,佛法确实能救世间,确实能够挽救劫运。所以我常常勉励年轻的同修们一定要发心,认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三福、六和是基本的戒条,必修的科目。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学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必修科目,一定要在这个地方扎根基。然后,戒定慧三学,六度,《般若 经》上所说的,十愿,《华严经》上所说的,才能落实,这是我们修行的纲领。科目并不多,很容易记,每一条都要好好的记住,天天要反省我们做到了多少,要认真努力去做。 【日用寻常处世待人接物,一一无非般若 也。】 这些都讲的事,用清净心来修这些事,全都变成波罗蜜。 【由是可知,法法不离般若 ,法法皆圆,皆可名第一。】 世尊在本经前面表现的著衣持钵,这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皆是第一波罗蜜。释迦牟尼佛穿衣是第一波罗蜜,吃饭也是第一波罗蜜。我们每天穿衣吃饭是什么?学了《金刚经》就应该学会,我们穿衣吃饭、处世待人接物,点点滴滴统统都是第一波罗蜜,那你的《金刚经》没有白学了,你在《金刚经》会上是真正得受用。 【则般若 之称第一,乃是假名也。】 这些言说,缘生的,名相也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统统不要执著。 【当由悟得说「非」,说「是名」。无非空其著相之病,并非坏其相也。】 没有破坏一切现相。佛教我们离相,不是离事相;佛教我们离一切名相,也不是把这些名词术语都不要了;佛教给我们离言说相,不是叫我们一天到晚不说话,不是的。离的什么?心里面的执著相,离这个东西;这些事相摆在面前不碍事。《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妨碍。性不碍相,相也不碍性,这是理事无碍;不但性相无碍,相与相也没有碍,那叫事事无碍。障碍在哪里?障碍在你心里头的分别执著妄想,从这个地方产生障碍。由此可知,离掉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就天下太平,什么事也没有了。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刚才讲了,跟我们的生活融成一片,跟我们的生活习惯也打成一片,我们处处有碍,他处处无碍,在生活上完全没有两样,但是在心里上完全不一样。人家的心是清净的,一个妄念都没有。我们的心不清净,随著外面境界打妄想,分别、执著、贪瞋痴慢,患得患失,搞这些东西,忧虑牵挂,自找苦吃。本来你没苦,都是自己找来的,本来你没有病,病也是自己找来的,这冤枉!佛教给我们,我们只要把著相的病去掉,外面境界自然就事事无碍;所以不必破坏外面的境界相,用不著。 【若於般若 义趣未明,虽读其他圆融经论,既未在根本义上用功,其见地何能彻底。见未彻底,又何能圆融。】 这是说实实在在话。大乘经,像我们中国人特别爱好的《华严》、《法华》、《楞严》,都是圆融的经论,这些圆融了义的大经,如果没有般若 的基础,你看不懂、你也听不懂,当然你更不能做到了。喜欢,只是向往而已,实在那个喜欢不是真的喜欢,假的。怎么说是假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今天晚上那边可以赚到一百万,有一大堆钞票等著你,什么《华严》、《法华》,丢到脑袋去了,就到那儿去了,这马上就证明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禁不起考验的。什么原因?没有般若 ,不能透彻的了解,纵然读诵这些大经,大经的义趣你不能明了。听人家说这个经好,你也说好,这迷信,没有搞清楚就相信,那个信就叫迷信;真正搞清楚了相信,那有理论的依据,我不是随便相信的,我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没有理论依据的,那就是迷信,人云亦云,这个信心非常薄弱。这些话就是教给我们要在金刚般若 这个地方打基础,然后这些大乘圆融的经论就不难了。《金刚经》的好处是经文短,只有五千八百个字,容易读诵。无论是理,无论是事,经文虽然短,它讲得很透彻,一点都不罗嗦,简单明了,容易受持。我们中国古来这些大德,不管是哪一个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可以说多半都是在《金刚经》得受用。所以到以后他选择的法门,他不难体会,修行能够有成就,能够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根基都是在金刚般若 上奠定的,这个几乎是不可否认的。《金刚经》教给我们什么?看破、放下而已。 【佛所说法,本来法法皆圆。】 无有一法不圆。佛门当中也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不要说讲这些大乘圆顿的经论,我们拿外教的经典,基督教的《新旧约》,我去讲比他们牧师讲得好,他讲不过我。他讲不圆的地方,我讲得圆融,我有办法把它讲圆,他没有办法。天主教的经典,乃至於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我都能把它讲得很圆融。明白道理就行了,理不能不明白,理是一个理,不要以为佛经这一切经论是一个理,其他的还是这一个理,不是给你说明了吗?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理是什么?理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个。如果你能够会归自性,哪一法不圆融?法法都圆;你会不过来,是样样都不圆,说老实话,《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圆。由此可知,看破、放下是真重要,不能不放下。看破之后才肯放下,真肯放下,那真的看破了,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助缘。 【学者必当时时以此圆义,於自心上,於一切法上,微密观照,精进用功,以去其偏执之凡情。然后自己之圆解,庶几可开。】 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这个境界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名词不一样,是一个境界、一桩事情,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做到。如果做不到,佛决定不在这个世间说这个法;佛说出这个法,世间人做不到,你想想看,那佛就是拿我们开玩笑,来吊我们胃口,佛就太残忍了,佛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凡是在我们世间讲的,都是我们世间人可以做到的。怎么做?《金刚经》上告诉你,放下就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你不肯放下。在经教上讲,你要求大开圆解,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怎么样才通?放下就通了。你今天研教,为什么研得那么辛苦?因为你有知见,你有烦恼,经上讲的,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就不相应,你的心不清净。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上面很多灰尘,肮脏得不得了,照东西怎么会照得清楚?《金刚经》教什么?把那肮脏东西统统去掉,都不要它。这一不要的时候,那个镜子就放光明,就样样都照清楚了。你要晓得,所有一切的知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全是垃圾,全是污染,把自己本有的光明全部障碍遮住。诸位要了解这个事实,决定不要再爱惜你那些污染。众生为什么不肯放下?就是对这些污染成了习惯,非常爱惜!佛劝你把它擦掉,舍不得,舍不得,舍不得去掉,所以才落得今天这么多的麻烦。看经看不懂,听经也听不懂,明明经里面许许多多的意思好得不得了,就是看不出来,就是体会不到。看都看不出来,体会不到,你怎么能应用到生活上去?你怎么会在生活上得自在? 末后这一句话好,非常之好!「去其偏执」,偏是偏见,你的见解不圆满;执是执著,错误的这些执著。凡情,凡情是妄想、是烦恼,贪瞋痴慢,这是凡情。这个东西去掉之后,大开圆解就很有可能;换句话说,以清净心读经,以清净心听经,会开悟。我常常勉励同修们,我们要用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慈悲心,只要用这四种心,学佛法、学世法、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不成功的。这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切法从真实心中作」,不能用妄心。什么是妄心?偏执、凡情就是妄心,就是障碍。我们必须要认识它,它是障碍,它是虚妄的,它害得我们很惨,生生世世都被它害了,这一生把它认识清楚了,决定把它去掉。怎么个去法,前面讲过很多遍,后面还会讲到。这是世尊在这个经上的慈悲,不断的给我们说;也就是不断的提醒。知道我们习气太深,一遍、两遍不管用,多次的薰习,长时期的薰习,然后我们才会觉悟,才会记住,才会认真去改。今天就讲到此地。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