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九集
2014/9/4   热度:158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九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9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三十五面,从第四行看起: 【经论有言:宁可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许。此明著有者易为功,著空者难施救也。】 这句话我想有许多同修都曾经听说过,古大德很多的注疏里头也都常常引用。著有、著空都是病,这是学佛同修在所不免的。凡夫著有,二乘著空,这两句话说得真正是恰到好处,所以往往凡夫的成就超过二乘。诸位想想,阿罗汉要两万大劫才能回头,我们讲的是回小向大。辟支佛也得要一万大劫,这个时间很长!而凡夫善根成熟,念佛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阿罗汉、辟支佛怎么能比得上?没有往生之前,凡夫比不上阿罗汉、辟支佛,比不上他们;这一往生,辟支佛、阿罗汉反而比不上这个凡夫。这就是凡夫著有容易对治。西方极乐世界有,你著有不怕,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当然实报土那就难了。要生实报土,必须空有两边都放下,才能够生实报庄严土,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念佛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乱。如果著有,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往生的成就都不可思议。纵然不能往生,这两个在六道里面差别也很大,著有的人相信因果报应,於是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他自自然然会小心谨慎,也就是说不造恶业,不敢造恶业;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由此可知,他将来人天两道有分。著空的人麻烦,著空,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最容易犯的是拨无因果,於是他就会胡作妄为,造许许多多的重罪,果报自然是三途,这就是世尊在这个地方为我们提出严重的警告。 著有如须弥山,须弥山是大山,单位世界里面最高的山,我们称它作须弥山,就是你著有著这么大都不怕。著空太可怕了。著空如芥子许,芥子就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麻、小米那么大,你著这个就麻烦,著这个真的佛都救不了你。为什么佛救不了你?佛为你讲经说法,你不接受,你不肯听、不相信。著有的人,佛说法他相信、肯听,能够接受教诲,这个道理在此地。 底下这一段,结显中道,这是这一段经文的一个总结。 经【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下手方法,先令二边不取。渐能空相,心地清净。】 佛说了这么多,到这个地方做一个结论。因此之故,法与非法都不应该取著;取著,心地都不清净。这个地方必须要知道的,著有,心不清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著空,空是心里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应该心清净,还是不清净!心里头什么念头也没有了,什么执著也没有了,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其实如果执著空,执著个分别执著都没有了,诸位想想他还是有,这个现象是无明。著空的人堕在无明里头,著有的人堕在妄想里面。妄想跟无明都障碍自性,都障碍清净心,所以清净心不能现前;换句话说,智慧不能现前。这也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三界之内,四禅天、四空天人没有般若 智慧,小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也没有智慧。原因在哪里?无明没破。无明就是他执著空,他不能破无明。因此我们要断妄想,同时也要破无明,两个障碍,必须要同时破这两种障碍。《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方法,「应无所住」,这是破妄想;「而生其心」,破无明。而生其心,前面讲的,佛教给我们要生布施之心;行於布施,行於布施就是而生其心。行於布施不著空,破无明。佛讲的这些方法双破,妄想、无明双破。 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诸位千万不要小看了,念佛这个功夫跟《金刚经》上讲的这些道理、原则完全相应,它也是双破。念佛的时候,教给你万缘放下,一切都放下,不著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著有;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著空。所以念佛的功夫是空有两边都不著,因此念佛的功夫可以到事一心不乱,可以到理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明心见性,就大彻大悟,跟禅宗里面无二无别,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在所有法门当中,念佛法门最方便,他的障缘少,障碍的缘少,就是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都用得上功。不像其他的法门,要有一定条件的修学环境,这个修学环境条件不具足,他就很麻烦了,唯独念佛法门容易,所以叫它做易行道。 【由是而信、而解、而行。至於究竟,亦不过两边不著耳。】 这个非常要紧。我们在《金刚经》上能够把这个道理搞明白,精神掌握住,真的是一生受用无穷。下面,世尊唯恐我们还不能彻底明了,再用比喻来给我们说,这个比喻也非常有名。实在讲世尊当年说法,这个比喻常讲。 经【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在注解里面看。 【筏喻】 喻是比喻,筏是竹筏,有木筏,两种,现在看不到了。如果诸位到中国大陆去观光旅游,也许还能见到,这是过渡用的,渡水用的,是用竹子编成的,或者是木材编成的,藉它来过河。佛用这个来做比喻。 【是如来常说之法。以船筏原为过渡,既渡则舍。】 当然我们用这个是来渡水的,过了河,这个东西就不要了、就舍掉了。 【比喻佛法为度生死,生死未度,不可无法。】 生死未度,当然我们需要利用它作工具。 【既达彼岸,法亦无用。】 我们已经渡过生死的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佛法也就没用处了,佛法正如同船筏一样,过了河它就没用了。 【此示佛法可用不可执之意】 佛举这个意思,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你可以用它,你不要去执著它,就跟过河的竹筏一样;我们过河用它,绝对不会执著,这当然的,每个人都不会执著。 「佛为弟子常说者也」,所以说「如来常说」。《阿含经》里头常说,《阿含》是世尊最初说法,说小乘法的时候,世尊常用这个来做比喻。世尊常说,我们晓得如果众生不执著,世尊怎么会说?世尊要常说,可见得众生是牢牢的抓住不放,所以才劳累世尊要常说。我们能从话里头想到对面,众生一定是坚固执著,舍不得把佛法放下。世法他知道是假的,放下了;佛法是真的,佛法好,佛法放不下,那也吃了亏,也就错了。这是世尊常说的,小乘法里常说的。诸位要知道,《金刚经》是高级佛法;《阿含》等於是小学,《金刚经》是研究所;研究所也用这个来说,意思就不一样。如果意思是一样,从前学过,小学就学过,何必现在还要说?现在说的意思跟以前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此节经文,义蕴深微,不止如上所说。】 上面说,没有过河,我要用它;过了河,就不要了。前面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好懂。这个地方讲,不止这个意思。 【常说是法不需要了,则舍。】 过了河不要了,就舍掉了。 【而今为初发大心者说,乃是令於正需要时,舍法是也。】 这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正需要,正需要就要舍。这个意思跟前面讲的意思完全不相同。在从前阿含时,佛不能这样说法,说了怎么样?说了人会无所适从。那就是佛说法的对象不一样,他的程度浅,给他说深的,他不懂;说浅的,他能够领会。今天金刚般若 会上对象不是普通人,是初发大心者。这一句我们一定要把它看清楚。大心就是大菩提心,是初发大菩提心。那个志向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心的菩萨,都是发这样的心。可见得跟从前小乘只注重於自了的,那是完全不一样。我们初发大心、修大行、证大果,没有一样不大。佛法现在正需要,佛告诉我们,正需要的时候就要舍,这个舍不是舍事,是舍分别执著,是舍这个。事如果舍掉,你就落空;前面讲的空有两边,事舍掉了,你就落空。著空如芥子许,都不得了,佛都没法子救。不是舍事,是教你在一切法里面离分别执著,舍这个,舍分别执著,舍念。 【正需时舍法,法舍岂非无法。无法将何以度。这不与常说相反了吗?】 这是一般人听到佛这个说法,会产生这个疑问。 【乃又言,不应取非法。】 不应是什么?不应住空,非法是空,空不能够住。有不能住,空也不能住。我们要问,究竟是有法还是没有法?发大心,还没有成佛,还没有成无上道,需要法还是不需要法? 底下这一段,我们引用了好几节的经文。请看二十八节经说,诸位手上这个本子是讲义,不是经文,拿到经文看就方便了。 「无复我相」到「亦无非法相」,这是说无相,二十八节经里讲无相。二十九节经上说,「若心取相,若取非法相」,亦是说不取相,不取相是无相。第三十节经里面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乃是法与非法,一并不取,不止是不取相」。这一段与前面二节,大大不同的所在。这是我们把经前后仔细看一看,就晓得了,才明白佛所讲真正的意思,才把它搞清楚。下面我们就要留意,就要把这桩事情说出来了。 【所谓无,乃是令人不取。】 不取就是不执著。 【并非无法无相】 法也有,相也有,法跟相统统都有,就是叫你不要执著。 【是教人虽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无其相。然后学人才不致於偏空偏有,才有正确的下手处。】 这一段我们要细细的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够做得到,真正得到受用。佛在本经大主意,就是教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这是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了。六度就是菩萨生活的原则,菩萨生活的要领,我们天天都在做。 布施是舍,我们从早到晚都在舍,不仅仅是舍财。财里面有外财、有内财。外财,身外之物都是属於外财,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我们的体力、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智慧,用它来帮助别人、服务别人,这都在布施。家庭主妇早晨起来,整理家里环境,烧个早饭,供养一家人,诸位想想,这是内财布施。她要想工作怎么做,饭怎么烧,菜怎么去炒,怎样适合大家口味,这个用智慧、用思考,动手去做是劳力,这些都属於内财布施。你去工作,去做工,做工也要思考,也要体力,你做工也在修布施。实在讲都在行菩萨道,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很冤枉。我们看到佛跟菩萨在行布施,我们天天在干,不晓得那是布施,不知道那是波罗蜜,这是佛讲迷惑颠倒。 实在讲,凡夫跟佛菩萨用心不一样,在事相上来讲毫无差别。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一开端,不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吗?著衣持钵,著衣持钵就是穿衣吃饭;我们哪一个人早晨起来不穿衣、不吃饭?这么平常!金刚般若 波罗蜜就在日用平常当中全都表现出来了。凡夫之不能成就,用心上错误,我们讲观念上的错误;凡夫起心动念为自己,佛菩萨起心动念为众生,就这点不一样。我们只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转凡成圣,转凡夫这一变就是佛、就是菩萨。念念为一切众生,是正确的。说实在话,你要说不为众生,那是假的;你说为自己,自己在哪里?找不到,没有自己,只有众生。所以佛菩萨他们做的,是正确的、对的;我们全都错了,错用了心。 哪一个人每天不是付出?你以为你还有赚得的,没那回事情,那是妄想。《金刚经》后半部讲得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试问问,你要想能够得到的,你用什么得到?三心都不可得,能得的没有了、空了。你所得的这些诸法,包括佛法,佛在此地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包括佛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凡是因缘所生法,没有自体,当体即空。内三心不可得,外诸法不可得,你得个什么?诸位明白这个道理,参透事实真相,才会点头,佛讲得对,万法皆空。 万法皆空,你是不是就消极了?消极不行,消极是错误的,消极著空了。应该怎么做?积极。积极的目的何在?求证性,禅宗讲的求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求理一心不乱,这就对了,这才是真正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证实了。我为什么要证实它?那太重要了。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环境,这个关系多密切。证实了、清楚了、明白了,这个时候就叫你做佛,叫你做菩萨,换个名称。你不清楚、不明白的时候,就叫你做凡夫。佛天天这么做,凡夫也是天天这么做,所以从事相上,你要辨别佛跟凡夫很难辨别,如果从用心上来讲,那就非常明显,很容易辨别。 诸佛菩萨念念为一切众生。这个经一开头,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了,要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样子,那是佛、那是菩萨。好样子,空有两边都不住,所以你做起来不辛苦,会做得很开心、很愉快、很快乐,样样事情都做得很圆满,这就叫金刚般若 。般若 是智慧,高度的智慧。再繁忙的工作,再繁琐的工作,你做起来轻松愉快,这个关键是在念头如何转过来。绝对不是说,我们现在有许多工作对修行上有妨碍,这个观念错了。愈是工作辛苦,愈是工作繁杂,愈需要金刚般若 ;把你那个繁杂变成容易了,把你那个辛劳变成快乐了;否则的话,《金刚经》有什么用处?它没好处,我们学它干什么?要懂这个道理。人没有私心了,心地就清净光明,他生智慧。有私心、有欲望,心性被污染了,不但不生智慧,生烦恼!烦恼是什么?严重的贪瞋痴慢,生这个东西,那个日子当然苦,当然不好过。 学佛同修,特别是此地讲的发大心的,发大心的人,个人就要像佛菩萨一样,一切人中好样子。一切人中什么样的好样子?心地清净,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那个心多自在,充满了智慧德能。所有一切工作都做得非常如法,像六个纲领里面,布施,能舍,很欢喜的为大众服务,内财、外财统统都舍。 守法、守规矩,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无论到哪一个国家地区,一定遵守这个地区的法令规章,遵守这个地区风俗习惯,跟这个地区的人欢欢喜喜的相处,这就是持戒波罗蜜。忍辱,这个忍辱是无论做什么工作很有耐心;忍是忍耐,很有耐心、很细心、很谨慎的去做。精进是求进步,绝对不会说是我的工作到这个地方,我就很满足、很满意了,不是的;天天在求改进,天天在求进步。禅定就是刚才讲的,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般若 是充满高度的智慧。人中好样子!一个学佛的家庭,要在所有一切家庭里面做好榜样,起带头作用;全世界、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家庭是最美好的家庭,菩萨之家。你自己学佛,你一定度众生先度哪里?先度一家人,全家都是佛菩萨。你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或者是私人机关,不管你是作老板、是作伙计,你要摆出菩萨。菩萨度众生,近的这是缘,先度。你要能够影响这个团体,这个团体在所有团体里面是好样子,菩萨的团体。佛法对我们这个世间,你就晓得它有真正的作用,它有无比殊胜的利益。这叫发大心,这叫修大行。可千万不要以为说,众生难度,我好心,他不听话;众生难度就不度了,你看看,你六度到布施、持戒,忍辱那一关不能通过了,就退转了,就消失掉了,你说多可惜!要有耐心,不但人有良知良能,这个我们要承认的,他难度是什么?他迷惑颠倒,坏习气太多太重,我们要明白、要谅解,要慢慢来。 古时候,当然那个时候环境比我们好得太多了,尧舜,舜王的时候。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也是在他们自己家乡地区,看到一群人捕鱼,捕鱼人里面有年轻的、有年老的,那个鱼多的地方,都被年轻的人占去了,老人没有法子,斗不过这些年轻人,也不愿意跟他争执,就到比较远的、鱼少的地方,很不容易抓到鱼。舜就聪明,舜看到这个样子,每天他也去捕鱼,他去捕鱼怎么样?实际上他目的不是捕鱼,他要去感化这一群人,他用的方法也非常巧妙。年轻人当然里头也有几个好的,少数,会让老人,他看到这个情形就赞叹;有些人不让的,横行霸道的,他不说,一句话都不说,我们讲是隐恶扬善,他用这个办法。用了一年多,那些顽固不灵的人都被他感化了,把那个鱼多的地方,年轻人都让出来,都让老人去,年轻人到别的地方去了,一年的时间感化了。可见得人不是不能感化的,只要假以时间,以真诚心,没有不能感化的。如果你说不能感化,你要回过头来问自己,我的智慧不够、耐心不够、方法不够巧妙,所以人家不能回头。 不要说人,蚊虫跳蚤都会被感化。你们念《印光法师传记》,你就看到,印光法师七十岁以后,蚊虫跳蚤这些东西不干扰他,这个地方明明很多,老和尚一住,他们这些都搬家、都搬走了;你去找,一个都找不到。别人去住,有;他老人家去住,就没有。德行感化它,老和尚一生遇到这些蚊虫跳蚤,他不伤害它,也不把它赶走;看到这个东西,生惭愧心,我的德行不够,所以它还来扰乱我。自己老实念佛,修清净心、修德、修慈悲心;果然没错,到七十岁以后,他的德行可以感化这些动物了;这些小动物只看到老和尚来了,它们乖乖的都搬家了。连蚊虫跳蚤都能感动,哪有人不能感动的道理?所以不能感动,实实在在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这个是对的,绝对正确。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以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没有不受感动的。方法,这就讲要用智慧了。以真诚慈悲,以善巧方便,打他、骂他也都是好事,目的是叫他觉悟,目的是叫他回头。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应当要学习。佛法,我们讲弘法利生;弘法,绝对不是说多盖几个庙就能弘法利生。现在这个世间庙不少,为什么起不了作用?这就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自己去检点。庙盖得很多,经印了不少,我们也不断在讲,没人做,那个有什么用处?讲也没用处,空谈。要做到,真正做到。大家为什么不肯做?不相信,对於佛法认识不够彻底、不够明了。真的彻底明了相信,你会去做;到做了之后,你就会欲罢不能,这是真的。为什么?真快乐、真幸福!果报实在不可思议,他怎么不干?你没有干的时候,佛法好的味道没有尝到,不知道。一听说,摇头。就好像我们从外面来的人,听说东南亚的水果之王,榴槤,从来没吃过,闻到那个味道好难闻,都害怕;你们尝到味道、吃到了,欲罢不能,就这个道理。我们对佛法没尝到味道,尝到味道才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能跟这个相比,这个真的带给我们一生圆满的快乐幸福。 所以佛法要做,不必说。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一开头就做出来给我们看,一句话也没说,被须菩提尊者看出门道了;须菩提也不简单,别人看不出来,他能看得出来。为什么?因为他也做了。不做你不晓得,佛法要行,不能住;不可以住,要行。所以要知道我们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天天都在修布施。实在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做得很圆满,都认真在做。帮助人解决困难,是无畏布施;教给人技术能力,法布施。我们只有做得多、做得少、做得大、做得小而已,都是天天在做。现在要紧的就是把念头转过来,我不为自己做,我为众生做;学菩萨、行菩萨道,从自己本身做起,再扩大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逐渐逐渐向外扩展。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没有做不到的,没有感化不到的。这个心量一定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有这么大的心量,你做这些事情就没有烦恼了。心量小的时候,他里头有得失,才会生烦恼;心如太虚、量周沙界,决定不生烦恼。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清净心对於所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甚至於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不清楚,「心无其相」,这样的生活空有两边都不住。经上所讲的「行於布施」,那个布施是涵盖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我们的生活、个人的生活、家庭的生活、团体的生活,都包括在「行於布施」这一句之中,都在这一句里面。 【当知第一义中,剿绝情识,斩断葛藤。法与非法皆不取,非即剿绝斩断乎。】 我们先看这一句。这一句跟禅宗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禅宗以外的教下,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修行的路就长了;路长,当然你所遭遇到的困难、障碍一定也就多了,一定的道理。这个手段叫快刀斩乱麻,直截了当。第一义就是真如本性。说第一义中,就是清净心中、真心之中、本性之中,就是这个意思。真性里面没有情识,情识从哪里生的?从妄动生的。这两个字,情是烦恼,识是分别,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执著;情是执著,识是妄想。修行人要想明心见性,必须要把妄想执著除掉,要把它断掉,剿绝就是断。所以底下讲斩断葛藤,葛藤是比喻,像藤子绕著树,一圈一圈的围绕,比喻情识,情识障碍自性就像葛藤一样,必须用快刀的手段把它斩断。怎么斩法?只要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著,就没事了。不分别,妄想没有了;不执著,烦恼没有了。 诸位必须要晓得,妄想跟烦恼不能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来了,你的妄想烦恼愈多,换句话说,你这个问题会愈来愈复杂,愈来愈难解决。古今中外的伟人、大人物,遇到国家有大的事情、难的事情来了,他们怎么办?他找一个清静环境的地方去休息,找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放下个一、两天,再处理事情,他容易了。这个方法跟佛法讲的原理相应。遇到难事、遇到大事,所有念头,就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让整个心静下来,清净心生智慧,要智慧才能解决问题。烦恼、妄想决定不能解决问题,佛法里面用禅定的功夫。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情的真相。 我教给大家一天九次十念法,你就会晓得这里面的用处大。十念法,我教给你三餐吃饭的时候,合掌念十句佛号,这个时间虽然很短,身心清净、一念不生;你在修一分钟的禅定。这一分钟不要看它时间短,你吃的饭会吃得很香,会帮助你消化,会帮助你吸收营养,真的是这样的,好处多。你在工作之前,合掌念十声佛,这一分钟的清净心,一分钟的定功,使你恢复头脑的清净,你办事、处理一切事务,自然就聪明,自然就有智慧。不要以为时间短,当然时间长力量就更大;但是再长,我劝诸位同修不要超过五分钟,为什么?如果超过五分钟,里头又生杂念了,又打妄想,那个效果就破掉了。所以时间短就是里头一个妄念都没有,那个才有用处;一有妄念,就不行了。 譬如古人讲画符念咒,画符那个符很灵,符怎么灵?同样一个道理,清净心。他一点下去,到这一道符画成功,没有一个妄念,这个符就灵。如果这个符画下来,里头打了个妄想,这个符就不灵。念咒也如此。所以你们晓得有很多人念大悲咒,那个大悲水很灵。过去在台湾,我有一个师母,我一个老师的太太,周邦道的夫人,她的大悲水在台湾是出名的;许多中南部都到北部来求她的大悲水,真灵。为什么别人念不灵,她念灵?她的心真诚,一遍大悲咒念下来的时候,一个妄念都没有,她的水灵。大悲咒很长,八十四句,你们念念看,里头有没有妄想?一遍咒念下来,恐怕有十几个、二十个妄想,所以你的大悲咒不灵,道理就在此地。大家晓得佛门里面,楞严咒的功德最大,当然楞严咒两千多句,两千多句念下来,没有一个妄念,好功夫。从前人念楞严咒灵,现在念楞严咒不灵,妖魔鬼怪照样来找你,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你那个咒里头的杂念太多了,妄想太多了。於是你才晓得,古人讲的话很有道理,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佛号短,容易摄心,就这个道理。 我教给大家一天九次的十念法,你要是真正照这个去做,真的去做,两个星期就见效,时间不长。三个月到半年,效果显著。就是你要有恒心,你要真干,一天九次,一次都不缺,会有很好的效果,刚才讲,对你身心健康、对你的工作,无论哪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再懂得《金刚经》上的原理,无住生心,你的效果就更不可思议。这是要把妄想杂念去掉。我们烦恼习气很重,没有办法去掉,但是很短暂的时候行,时间长了就不行,很短暂行。前面我们曾经读过,净念相继,就是从一念累积而来的。我们一天九次这种修行法,你修行个三年、五年,你的时间就可以长了,就可以延续到五分钟、十分钟,看你的需要。早晚没有事情,有时间我念五分钟、十分钟。工作的时候,没有时间,我念一分钟、两分钟,不妨碍工作。方法是活的。真正帮助你恢复到清净心,真正帮助你剿绝情识,斩断葛藤。 所以法跟非法,在日用平常当中,知道了,都是虚妄的。执著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何况决定得不到。人生在世间,最幸福的人,生活快乐、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最幸福、最快乐!我出家受戒的时候,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师,他老人家在戒坛上跟我们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是事实。他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已经出家了;年轻出家,还是作小和尚的时候,他们的家乡在苏北,江苏泰州这一带地方。地方上有一个乞丐、要饭的,他的儿子发了大财,是地方上的财主,父亲在外头讨饭。因此他们的亲戚朋友对他都不原谅:你家这么富有,你怎么可以叫你的爸爸到外面去讨饭?他觉得也没有面子,很难为情,就派了很多人去找,把他父亲找回来了。找回来之后,好好的供养,给他洗澡,换了新衣服,打扮也漂亮了。哪晓得这个老人不习惯,过了没几天偷偷的跑掉,又去要饭去了。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个快乐、自在,无忧无虑,到哪里都有的吃,哪里都可以住,一天到晚游山玩水。这个人了不起,他有他的福报,他有他的享受,天天游山玩水,身上一文钱都不要带,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晚上随便找一个破庙住一下就行了。这个人懂得享受,懂得享福,那叫真正享福。 不要以为,我们这是有钱有势的人,不懂得享福;福报是有,不会享。吃要讲求吃的怎么好,吃得一身病;福报大,请多少护士日夜照护,哪有健康的人自在?所以那个不是享福,真正享福是享受大自然,那是真的享福。像我们在冷气间里头不是享福,大自然才是享福。所以真实的福报,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特别你平常积功累德、断恶修善,你走到什么地方,人家都欢迎你、都欢喜你、都接待你,这才叫真正的福报。所以真正的福报,我的福跟大家享,大家都照顾我,大家都欢迎我,这个人是真正有福报、真正会享福、真正会修福。样样都为自己的时候,没有福报;纵然有钱,走到哪里,人家都瞧不起你;还有很多人要来抢你、要来绑票你、要来抢劫你,你看看,身心都不自在。出去都怕遇到危险,提心吊胆,那个人有什么福报! 我们冷静去想一想,谁有福、谁没福?像我前面跟大家讲的,讲这个果报,修福不修慧,堕落到畜生,畜生里头还享福,变成人家的宠物。那宠物真享福,一家里头它的福报最大,所有人都要伺候它,它真有福,这都不是假的。还有一种人也很有福报,我早年在台湾各地方讲经,遇到不少位,有一些企业家,发大财的,在风景好的地方,他们都有别墅,别墅造得很漂亮,请工人去住。那个工人很有福报,请他去享福,主人一年去住一天,请他还要给他钱,住那么好的房子,他自己都不能住,都没有福报住,你看看!所以我到那儿一看,点点头,真有福报。这个世间,你说哪个人有福、哪个人没有福,你仔细一观察才晓得。不是讲做大官的、有很崇高地位的、有很多财富的,没有福报,好可怜,活得好辛苦。我看到了,这是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这是我们一定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佛教给我们是正确的,必须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统统放下,积极的为众生服务。你在家庭,为一家服务;你不要以为,为一家服务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这个观念,有这个观念执著就错了。用清净心!你一家好,你的邻居看到,他起羡慕。自自然然这个影响就像水的波纹一样,慢慢往外扩散,他会影响。释迦牟尼佛每天到舍卫大城去托钵,著衣持钵,天天做这个,长年累月这样做,深远的影响。乍看看不出来,潜移默化,所以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能够感化一家人、感化你的邻里乡党。你工作,你一定感化你的团体、感化你的机构。团体当中,六和敬非常重要。佛法里面讲修六和敬是众中尊,众就是团体,世出世间所有团体里面,最尊贵的就是六和敬的团体。无论团体大小,要明理。中国古人,表面是讲,作官的、帝王,现在讲是政务官,机关的首长,儒家孔夫子所说的,他们基本的条件,也就是他的天职,包括了三个字,君、亲、师;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实在这个意思,可以能够推广到所有团体。最小的团体就是家庭,主管,他一定有这三个责任。君是领导人,你是这个团体的领袖,你是领导人,这个团体所有的人,都是被领导的,你有这个职责。第二个是亲,亲是父母亲,你要把你这个团体里面的分子,都当作你的儿女,你要爱护他,你要养育他,你有这种心。第三个是老师,你是他们的老师,那些人都是你的学生,你要教他,要教导他。诸位想想,儒家教导的精神能够把他推展到大的团体,国家的中央政府,小的是家庭;每个团体负责人,都能够担负起君亲师的使命,这个世界马上就变成极乐世界;西方世界可以不必去了,马上就变成极乐世界。这些道理世出世间的圣人讲得太多,讲得很详细、很明白。我们学了之后,要从自己本身做起,先去把它做到,这就叫护持佛法,这就叫做弘扬佛法,这就叫做续佛慧命。可见得不在建道场,不在搞这些东西,要从我们自身去做起。 【般若 正宗是无住】 正就是真实的,宗就是修行的宗旨,修行的纲领、原则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不执著,空不执著,有不执著,这是讲的两边。 【而两边不取】 不取也就是不执著。在小乘法,辟支佛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我想很多同修都应该记得很熟,这是佛学常识。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一直到老死,这个十二条。十二条里面,无明跟行是过去世的,过去世我们对它无可奈何,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老死是来世的。因此,去掉前面四条,过去、未来的,现在世的只有八条。八条里面其中五条是果报,果报也没办法。真正要断,要在因缘上断,因缘总共只有三条,爱、取、有。此地经上讲两边不取,那就行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取就是取相、著相。爱、取、有这三条上都可以断,只要断一条,他就超越六道轮回了。所以,缘觉修行的方法,比声闻要巧妙多了,善巧方便多了;但是比大乘,那还是不如,像《金刚经》上这个比他那个更容易了。 【此便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即经所谓的无上菩提法。】 菩提是觉悟,最高觉悟的方法,或者说修学最高觉悟的方法,就是无住。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永远保持著心清净,那就是无住的相,无住的样子。心才有住,决定就不清净了。因此我们要学菩萨,菩萨虽有若无,实在讲不管他有没有,他心里头决定没有。事上有没有,随缘;有也好,没有也好。有,他也不动心;没有,也不动心。不像我们凡夫,有就喜欢,没有就忧愁得不得了,这是凡夫心,这是轮回心。菩萨,有,没事;没有,也没事,这才行。心永远是定的,永远是清净的,这样的心,前面经文讲过,福德不可思量,福德无量。无量的福德、不可思议的福德,从哪来的?性德,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佛要我们去得这个福德,这个福德是真实的享受。 【欲领悟经中真实义,唯在至诚恭敬的读。】 这是最初下手之处,读经。读经要用真诚的心,至诚是诚到了极处,真诚到极处,恭恭敬敬的去读。这个不仅是有感应,感应是自然的;心地清净真诚,就跟诸佛菩萨起感应。感应现前,经里头的意思自然就通达了。这两天我听说有几个年轻人来找我,要发心出家,要学讲经。这个事情是好事情,但是不容易。我年轻的时候,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的会下,我就是学讲经。李老师也鼓励我,教我学讲经。老师很慈悲,年岁大的人阅历经验丰富;他看年轻人,凡是看到这个相、命很薄的人,李老师都劝他发心出来学讲经,培福。我年轻的时候没有福报,命相都很薄,我自己也很清楚,短命。李老师会下不只我一个,有两、三个人;一看很薄,所以他劝我们这些人学讲经,修福、培福。讲经的福报最大,果报最显著,转业力特别显著;但是这个不是容易事情,一定要发真诚的心,假不得。世间事情,那个心假都不能成就,何况是佛法,一丝毫的假都掺杂不得。假是什么?名闻利养,有这个念头那就完了。何况经典浩如烟海,古人常讲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晓得从哪里读起,一部《二十四史》才三千卷,分量不多;佛经超过它十倍都不止,佛法真的浩如烟海,你从哪里进去?何况你通佛法,不通世间法,你也没办法讲经。你跟世间人格格不入,你没有法缘。所以讲经,世间、出世间法都要通达。 李老师就举个例子,他说:我们不说,世间法不讲别的,现代的科学知识,外国的不谈,单说中国这一部《四库全书》,你能不能通得了?没法子。佛法那一部《大藏经》,你能通得了吗?不通就不行;要通这是决定做不到,不可能。那个时候,他教我一个方法,传我四个字,至诚感通。一定要通达,通达靠什么?求感应。怎样求感应?诚、真诚。真诚到极处,这就有感应。如果跟诸佛菩萨没有感应的话,想靠自己能力去通达,做不到,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下手,用至诚恭敬的去读,这是一个入门很好的方法,是一个正确的方法。读的时候要知道,我们是修行,不是跟一般学生背书,那个不一样。一般学生念书念得很熟会背,没用处,不是修行。我们这个读经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我读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确确实实戒定慧统统都有了,修戒定慧。戒律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的时候,心里面真诚恭敬,当然一个恶念都没有;诸恶莫作,小乘戒圆满具足了。经典是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读经那是修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世出世间止於至善是经典,这个很多人不晓得。所以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戒具足了。读的时候专心,恭敬至诚是专心,专心是定。念一个钟点,修一个钟点定。那个盘腿面壁打坐,只修定,戒没有、慧没有。我们念《无量寿经》念一个钟点,我们有定、有戒、又有慧,比他强多了,这很多人都不晓得。我们得三个,他只得一个。如果他盘腿在打坐的时候,要是还胡思乱想的话,他一个也得不到。静坐会有胡思乱想,那个念头、妄念止不住的。但是你读经没有,读经的时候,专注的时候,他有境界对面的时候,不容易打妄想。由此可知,读经比打坐要好很多。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字,没有念颠倒,那是慧,根本智。根本智,《般若 经》上讲般若 无知,无所不知;那是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所以读经,戒定慧三个都得到了。读的时候不能想经里头什么意思,一想意思,三个都没有了,全都破坏掉了。恭恭敬敬的去读,老老实实去读,纵然读的时候有意思现起来,不管它,不要理它,依旧读下去,这样就好,这个才是修戒定慧,那个读经的功德就很大。读久了,自然开智慧。为什么?他得定,他戒定具足,他怎么不开智慧? 真正会用功的,「常常观照其一段、二段,或是一句、二句。」就是用经文里面一、二句,或者一、二段,不定哪两句,也不定哪两段,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像我们念《金刚经》,这个境界现前了,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起了贪心,想到经上两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贪心没有了,马上就对治了,就管用。看到不顺眼的人、不顺眼的事情,瞋恚心生起来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平了。看那些难分难解的事情,繁杂得不得了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马上就平了,这叫观照。所以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用得上,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用这个方法保持你的清净心,保持你高度的智慧;你在境界里头不迷、不邪、不染。这个人生真有意义、真有价值,没有白过,没有空过,你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那个人怎么不快乐?怎么不欢喜?法喜充满! 哪里像现在的一些人,过的日子过得好辛苦;我们看到许多同修,平常没有事情来看我,都是来诉苦的。我都劝他们读经,为什么过得这么苦?事实真相、道理没搞清楚,你不会过日子,你才会过得这么苦。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很会过日子,你过的比谁都自在。怎样才能搞清楚?读经、听经。所以我劝同修们听经,听一部,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容易得定。听多了,科目太多,不太容易得定。一样东西容易得定,一样东西听个三年、五年,然后可以再换一样。最初下手,定最重要。定是佛法修行的枢纽,戒就是守规矩、守法;教你一门深入,你就一门深入,那就是持戒、守规矩。道心定了,智慧开了,多看一些,没有问题,那个不碍事。现在初学不行,初学心是乱的、心是散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把散乱心给它对治,要能够收摄到一心,才有效果。这是用一、二段,或者是一、二句经文,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能够提得起观照功夫,非常有受用,非常得力。这底下讲: 【观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须尽离一切妄想杂念,澄心静虑,一心专注。不在文字上生解,便是不取法。又将全神贯注在经上,便是不取非法。这就是修定。】 这里讲的更明显了。读经是修定,定里面有戒、有慧,三学一次完成,这叫会读经。不会读经的人,特别是初学讲经的人,他想经里头什么意思,这个话怎么讲?想来想去都想错了、讲错了。什么原因?你是用妄想心、妄念来解释佛经,把经全解错了,这个不可以。所以讲经是很难的一桩事情。初学讲经没有定功,智慧没开,那怎么办?古人讲经跟我们不一样,所以古德高明、如法。古人讲经,得了定以后、开了智慧以后,才出来讲经。不像现在,现在烦恼重重就上台讲经,所以讲的大家怎么能不生烦恼?他当然生烦恼,道理在此地。古人的标准高,古人不标榜自己。真正自己有受用、有心得,才提出来跟大家报告,都很谦虚。没有像现在这样好名,好利的就更没有了,人家名闻利养真的没有。 现在讲经的人少了,不讲又不行。李老师教给我们这些烦恼没断、心不清净的人,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第一个要我们用真诚心、恭敬心。第二个要我们讲古人的注解,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古人的注解是文言文、是文章,我们把他的注解翻成白话,在讲台上翻译。如果错了,他错,我没有错,可以推卸责任。如果自己要想怎么讲怎么讲,那自己要负责任,那个错了的时候,可不得了。古德讲,「佛法错下一个字转语,要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因果可不得了。那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初学讲经的时候,完全依照别人的注解;我就照他注子讲;错了,他注子错了,我没错。李老师教我们那一批学生,用这个方法。心要真、要诚,平常要读诵,要真的去修戒定慧。参考用古人的注子。我们是用这个方法培养出来的,而且我们那个班是速成班,真的是速成班。李老师开班,那个班只办了两年,培养了二十多个讲经的人才,大多数是在家居士,这里面出家人大概只有两个人。我们有二十多个同学,两个出家的,其余统统是在家居士,个个都会讲,就是用李老师这个方法。所以这是个基本的修学法。 这一段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我们要记住、要效法、要学习。读经,就是老老实实的读,不可以想里头的意思,不在文字上生解,老实读;因为我们是修戒、修定、修慧,是修戒定慧,不是在研究,要用研究这个心去读经就错了。不可以生解,这就符合不取法相;全部精神贯注在经上,这是不落空,不取非法相,正是两边不取。这样读经,符合金刚般若 的指导原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经上用上了。由此可知,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念佛,我教给大家一天九次念十句佛号,也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们想想对不对?时间短就是了。一分钟当中,这里头有戒、有定、有慧,所以它的力量才有那么大,这个一般人不晓得。 如果你要是把这个搞得很熟、很明白、很通达,连穿衣吃饭都是戒定慧三学。你们想想看,释迦牟尼佛、菩萨们所表现的,那不就是的吗?他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仔细一观察,圆圆满满具足戒定慧三学,具足菩萨六波罗蜜,具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点点滴滴,起心动念都圆满具足。《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清清楚楚、明明显显的在生活点滴当中,我们看出来了,那叫做觉悟人的生活。我们要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这一招。这一招学到了,无论你现在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是从事於哪一个行业,你都会最快乐、最幸福、最成功。为什么?因为你的生活上、你的工作,乃至於迎宾接客,都是充满了三学六度,都是圆圆满满的佛法。 佛法之好,佛法之圆满,没有深入不知道;没有接触、没有深入,不知道!如果要是不好,诸位想想,我不会去学这个东西。我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名的老顽固,我在机关服务的时候,我的同事、长官都知道我是老顽固,要想叫我佩服一个人,点个头,好难好难。所以我在这个机关年纪很轻,二十几岁,影响力很大,多少这些高官、位置很高的,对我都很客气。原先我都以为他们很谦虚、很难得,爱护晚辈;以后听别人告诉我,我才晓得,那不是的,怕我说他坏话。我说:那为什么?他说:别人说他们、批评他们,他们无所谓,你批评就不得了!我说:怎么呢?你不随便批评人,不随便赞叹人家,所以那个影响力很大,会影响他的前途。我才明白,我那么个小地位的,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没想到过。这个地方,我们才晓得。到我学了佛,我们那个机关、那个团体,上上下下有三百多人,对於佛法态度都改变了。虽然他们也不懂,我也没说什么,他们平常谈话当中说,这个老顽固学佛了,佛法里头一定有东西,一定有好东西;没有好东西,他怎么可能去学这个东西?这个影响力就很广、就很深。 它里头真的有东西能吸引住我们,像磁铁一样,它吸引著你。你在这里尝到味道,得到好处,前面我讲,欲罢不能,真尝到味道了。确实身心自在,没有一样不舒服,这是佛法的好处。不但不妨碍工作,任何工作都不妨碍,任何行业都不妨碍;它是智慧,智慧怎么会妨碍?你们想想看,智慧会妨碍哪个东西?没有妨碍的。智慧只会帮助你成功,只会帮助你解决问题,不会给你为难,不会障碍。一般人看到佛法,看到是表面的,表面什么?佛教是宗教。真正的佛法没看见,不但没看见,听都没有听说过。所以前些年,我用一个专题「认识佛教」,讲过几遍,那个很要紧;现在他们印成书,也做成录音带。确确实实要帮助他们真正认识佛法、了解佛法,他才会欢喜来修学,欢喜修学就是欢喜改进我们现在苦难的生活,这个的确非常现实。也可以说是佛法是非常积极,绝对不消极,绝对有殊胜的利益。 所以这一段文字,不仅是用在读经上,用在生活点点滴滴上,都用得上,你能够把原理原则抓住,那才得真正的受用。归根结柢,到最后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纵然我们能应用在生活上,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无明烦恼不能彻底断掉,这是事实;换句话说,出不了三界。这一生很快乐,来生一轮回,这一生都忘得干干净净的;来生有没有机会再遇到,谁也不敢保证。如果一迷了,又往下去了,你想想看,那多可惜!所以江味农居士四十年在金刚般若 上,最后还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晓得念佛重要。往生是我们必须要去的,不能不去的。一定要有这个认识,要有这个愿望,要认真努力的去修学。今天时间到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