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二讲 流通分——证劝示功德
2014/9/4   热度:201
达照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二讲 流通分——证劝示功德 昨天,我们把《八大人觉经》的正宗分已经学习过了。正宗分里面,八大觉的每一觉的内容,都是以解脱道或者菩萨道的形式,通过我们内心的觉照以及在外在行为上的行持,最终能够达到圆满成佛的目的。那么接下来做一个总结。 所有的佛经都可以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正宗分,是经典的核心内容所在。流通分,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总结经文的内容,劝说弟子流通;另一方面是讲述受持和修证的功德。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这个流通分里面包含了三层含义,这三层含义,可以总结贯穿整个《八大人觉经》的思想脉络。 那么这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证说。证就是证明,证明诸佛菩萨大人就是以这八觉来修行证道的,这需要证明给我们看。 第二部分是示说。示就是表示的示,表示再重新显示一遍解脱道和菩萨道的经文大意,这是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是劝说,也就是规劝佛弟子们,通过闻思修三慧,来修学经文中所说八项大事。 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初到鹿野苑转四谛*轮,我们叫做三转四谛*轮,三转四谛*轮也是证转、示转和劝转。 证转:佛陀说,此是苦,我已知;示转:此是苦,可知性;劝转:此是苦,汝应知。 这样就讲了苦集灭道,这世间一切都是苦的,这个苦,我(佛陀)现在已经知道了,是可以知道的,并不是不能知道,大家只要稍微觉醒一下,就可以觉察得到的,那么就是可知性。佛陀自己觉醒了,这个法又有可以觉悟的可能性,所以劝我们大家,你也要觉悟。 因此佛陀所说的一切法,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主观的个人为信仰,而是以正法为信仰。 为什么以正法为信仰呢?因为这个法是具有可知性的,是可以证明给大家看的,他具备了这样一种功能。 那么,一切佛法讲的都是我们人生的根本问题,我们的生命到底有哪些层次?我们思想境界到底有哪些区别?哪个地方是痛苦的,哪个地方是快乐的?痛苦如何去解决,快乐如何去获得?有了快乐我们如何去保护这种快乐,升华这种快乐?这个就是佛陀说法非常客观的一个事实。 因此,佛陀从初讲四谛*轮,一直到最后讲《涅槃经》,无不是劝我们佛弟子,都要通过这个法,来证明自己的修行境界。 那么《八大人觉经》也同样地贯穿了佛陀客观说法的这一精神实质,所以最后这一段话,流通分的经文说“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这句话就是证转,证说,证明诸佛菩萨是从这八觉当中修行证道的。 觉悟是觉悟什么呢?第一层含义,觉悟世间是苦的。 这世间一切为什么是苦,前面的四觉当中就有详细地说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包括后面的“多欲为苦”、“愚痴生死”。这种种贪嗔痴慢,整个五浊恶世构成了一个浊恶的世间,所以大家在这里才感觉不到生命的快乐。这是第一层觉悟的含义。 那么第二层呢?我们不但要觉悟世间是苦的,而且还要觉悟这一切苦都是可以解决的。 没有哪一个苦是解决不了的,没有大不了的事情。所以,生死是一件大事,我们不去觉悟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被苦所束缚,被这个苦所欺骗。当我们觉醒的时候,这个苦实际来说,只是一个纸老虎,只是一个梦幻泡影而已。 过去有人说,在梦境当中,被老虎追来了,这时候他非常害怕,拼命跑,最后老虎快要咬到他了,他一下子吓醒了。醒过来之后他说:哎呀,幸亏是梦,要不然我命就没了。这是他非常高兴的一点。但是想到这里的时候,他突然又后悔了,后悔什么?他说,我早要是知道是梦的话,我就不用跑了,被它吃了就算了。 所以,第二层含义,佛陀要告诉我们,生死是痛苦的,痛苦可以解决的。 那么第三层呢?是菩萨的境界。生死可以放下之后,实际来说,生死才是生命的真正的一个非常微妙的显现。 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个生命,拥有六根六尘六识,拥有这个世界的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种种现象,无非是体现我们生命的一种庄严,一种福德庄严、智慧庄严,无非是体现我们生命丰富多彩的内涵。这是菩萨所要觉悟的。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你完全觉悟到了每一个众生,每一个法,包括我们现在在这里所具备的身心世界。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在每一个念头当中,你都看到了他的本来面目,看到了他的真实相状,然后我们善加利用,而不会被这一切所束缚。 有一句话说得好:山河大地,身心世界,为我所用,非为我所有。不要以为我们拥有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就是我的,我们只是现在可以拿来用一用。我们拥有财富,可以拿来用,你可以用来布施,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自己享福,享受。 所以,一切世界身心无非为我所用,但不是为我所有。如果以为我们拥有了,那种绝对的有,就是一种执着,就是第一个层面的痛苦。 总结起来,我们的生命有这样的三个层次。 那么,诸佛菩萨,他怎么来觉醒的呢?就是从《八大人觉经》的这八个步骤来觉醒的。 所以,我们面对现实的世间,不要逃避,而是更加客观,更加准确地看到这个世界的各种缺陷。看到缺陷之后,我们想办法使我们的身心不要受他干扰,这个是求解脱的一个最重要的办法。 当你的身心,不再受这个世间的缺陷所干扰,那么这就是迈向解脱道的一个关键所在。 当我们明白了解脱道之后,我们不忍心看到其他的众生在受苦,我们就立即把这个道理回过来,向其他众生说,希望他们也不要受这个缺陷、局限、狭隘的世间所干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举动就是一个菩萨行了。 那么当这两种行为-解脱道和菩萨行,都做到圆满极至。也就是说,这个世间,没有哪一件事情可以影响我们了,也没有哪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看不清楚了,我们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是非好坏,他的作用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人就是佛陀。 所以,第一个段是证说,佛陀要证明诸佛菩萨都是从八觉里面证到的,不是从别处。 因为别处,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净土宗和禅宗,方法虽然非常多,但是他走的路子,无非是解脱道和大乘度众生的菩萨道这两条。 这里是总结性的,讲了一个证明地给我们看。 那么第二段,是示说,示就是表示。这一段经文里面的内容就稍微多一点。说“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这四句话,是大乘菩萨发心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在前面,我们把八觉分为前四觉和后四觉,就是因为前四觉是解脱道,后四觉是菩萨道。这是为了我们大家能够更好地把大、小乘一切佛法的前后次第弄清楚。 实际上,大乘佛法也走解脱道。可是,大乘佛法走解脱道跟小乘人走解脱道,他有一点区别。 区别在哪里?他的区别就是小乘人只求自己解脱,求我们自己看到现实太痛苦了,我自己把问题解决了,好了就出去了。 那么大乘菩萨发心,他就不只是为了自己,不只是看到自己的生命那么痛苦,同时也看到身边的一切众生都在痛苦之中,于此很不忍心。 可以说,《八大人觉经》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大乘,他的“八大人”,“大人”就是菩萨。所以《八大人觉经》被称为大乘经典。 在这个总结里面,“精进行道”,这句话是通大小乘的。 小乘为了求解脱,不舍昼夜,常行精进。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声闻弟子都是精进修行的。修行三十七道品,修行四禅八定以及修行各种各样的有利解脱的方法。这是小乘解脱道的“精进行道”。 大乘菩萨也需要“精进行道”。大乘菩萨修的是六波罗蜜乃至十波罗蜜,而且六波罗蜜和十波罗蜜都是以般若波罗蜜为核心。 我们念的《心经》,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他的重心就是在开般若智慧。 所以,大乘菩萨的精进是这样子的,与小乘有所不同。 那么《八大人觉经》里面讲到的“精进行道”,实际上来说,可以修二乘人的解脱道,三十七道品、八正道,也可以修菩萨的六度万行,如此种种的方法和行为。 在这里面,有一个地方很关键,就是 “精进行道”的“精进”二字特别重要。“精”就是精纯不杂;“进”就是进而不退。这样子,我们的内心就会很清净,就能够把解脱道和菩萨道这两样,贯串在一起了。 我们要求解脱,就要求一个让我修行的方法,我们中国大乘佛法里面,各种修行方法都符合解脱道和菩萨道。比如说净土宗的念佛,这个念佛法门,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内心清净的时候,你就把解脱道和菩萨道这两样,贯串在一起了。 为什么说贯串在一起了呢?你这句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听得也清清楚楚,这个时候,那么,世间无常、苦空、无我,贪、嗔、痴等种种现象,在当下就没有起来。你要念清楚,发自内心地念出来,要听清楚,耳朵听进去。就在这一念,世间的一切杂染都没有起来。 诸位现在就可以试试看,你念一句阿弥陀佛,专注的念,这个时候,你就是解脱的了,这就是解脱道。 我们总以为,今天念了三句佛,明天没有烦恼了,以为这样就是解脱,不是的。当你这句佛号念得专注的时候,就是解脱。 如果这样一种心态,你习惯了,不再染著世间的这种心态,你习惯了,那么你整个身心就不会受世间的影响。 大乘的这个净土宗的修法,就是一句佛号。当然了,他还需要一个,就是发菩提心。修净土的人,不发菩提心,他就不明大乘净土行。 净土宗要求信愿行,发愿往生西方,要乘愿再来度众生,发这样的愿。那么有这样的愿,就是大乘菩萨度众生的一个根本所在了。 所以,当我们专注念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自性众生也在度,解脱道也同时上路了。 禅宗亦如此,当你参话头参到专注的时候,或者你这句话头真的提起来的时候,世间的一切就与此隔绝了,如果说破了本参,那就更具备大乘菩萨行了。 密宗持咒,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如果有人学习密咒是为了求得升官发财,求得福报,那么他出世间的解脱道的法还不够,还只是修习世间的资粮而已,还是世间法。 那么如果你是发了大菩提心再来修密法,这个时候你持咒,你的身心就清净,就是解脱道和菩萨道同时上路了。 那么,这个《八大人觉经》的“精进行道”,精进二字很关键。精就是精纯,纯而不杂,不要杂修;进,就是进而不退。所以修行的关键,在于我们学习了一个方法之后,你就要秉持这个方法,精纯不杂地去修,要进而不退。 比如说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念习惯了之后,你的这种心态就能跟禅定吻合,也能跟菩提道吻合,那么世间这一切就影响不了你。持咒也是如此,参禅也是如此,天台的观法也是如此,所以叫我们要精进,不要杂进,不要杂乱地修。 我们这个凡夫有很多毛病习气,今天求这个法,修了两天以为没有效应,实际上是有效应的,只是我们不懂得这个修行的诀窍,以为还有特殊。 因为不懂得方法,明天看这个法好又修这个,后天又修那个,那么这样一来,你的每一个法都没有形成一个习惯。 因为你没有习惯,对法不习惯,修法没有形成一种力量,所以我们平时还是在五欲六尘当中打滚,还是以我们原先的贪嗔痴来指导生活,这样子一来,我们就不叫行道了,而是杂乱无章。 许多高僧大德,每一个宗的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都要劝我们说,就是这个法门最好了,你只要修这个法门就一定能解脱,能成佛,这个话一点都不错。 那么,我们看到每一个宗派,弘扬自己教法的这个祖师大德,说要专修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他把自己说得好,把别人说得坏。 怎么说呢?如果要说只有我这个最好,别的都不好,这个“别的都不好”不能在公众场合说,因为不能普遍地这样看待,每一个法门都是最好的,都是最重要的。如果是针对某一个弟子说,这是可以的。 比如说我们患了肝炎,医生拿肝炎病的药来告诉我们说,这个药就是最好的,这个话一点都不错。所以,善知识告诉弟子,针对这个人,针对这个病的时候,这是对的。 如果这个弟子不服这个药,然后出去给别人说,我的善知识告诉我,就是这个最好了,你不要去修别的法,就是这个最好。那么诸位想一想,这可是大错特错。 我发现有许多修学佛法的人,比如说善知识告诉你,你要专修净土,专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是最好的了,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你听了之后,自己没有精进去修行,也没有专注地念佛,然后还到处去跟别人说,把自己当成善知识,劝别人不要学经,不要听法,你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最好了。 诸位,这里面你就看到了,善知识的苦口婆心在你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什么呢?是不是对机下药,对机施教呢?就不是了。 所以,“精进行道”的这个“精”就是精纯不杂,“进”就是进而不退,就像钻木取火一样,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指导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的法门去修,我们凭籍这个法门,就可以了生死,就可以度众生,开大智慧。 所以,这个是我们修行解脱和行菩萨道的一个关键所在。 大乘菩萨不但对法门要精进修行,精进行道,而且还要“慈悲修慧”。 “慈悲”就是要为了众生而发起慈悲心,我修这个法门不只是为了自己解脱,等我解脱之后,我会用种种法门来教导众生,使众生得解脱,这才是真的慈悲。 如果我修这个法门修成功了,我就把这个法门弘扬给天下一切众生,别的任何法门,我是绝对不学,绝对不弘。如果发了这样的愿,那是很不慈悲的,因为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妙法,佛法的范围极为广泛,如果你只是局限在凡夫众生一己之见上,这个是背离了佛法的根本宗旨。 当然了,如果有众生适合某一个法门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专门弘扬这个法门跟他适应,这也是可以的。 净土宗三根普被,法门深广,那么这样子,他适应的根基就更为广泛了。 但是诸位要知道,虽然净土宗这个法门是三根普被的,但是却不见得所有的众生都有这个缘分,有这个愿力,所以这里面非常复杂。 我们修学佛法的大乘菩萨,是以慈悲心为根本的,慈悲心的根本就是没有法执,没有我执。 没有法执的意思就是:不要以为我弘这个法,这个法弘出去了,我心满意足才高兴;也不要以为现在我是法师,我是弘扬佛法的,我是佛弟子,我让大家高兴了,这就好。不是这样,我和法这两样都不能执着。 为什么呢?要看到众生有痛苦,看到众生有佛的这样大智慧,他们却不知道。我们是为了众生,一切都以众生为根本,为着眼点。这个在前面讲八觉的时候,每一章中都提到这一点了。所以,这个慈悲心很重要的。 那么,有了这样的精进心,慈悲心。精进当然是要学习法门了,一个法门又有大慈悲心为本,这样子,我们就可以乘法身船了。 这个乘法身船,诸位,一般我们看法身,就是佛陀有法身、化身和报身。其实我们众生跟佛,之所以我们每个众生都能成佛,就是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与佛完全等同的法身。每个众生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是无二无别的,没有差别。 那么乘法身船的意思就是:法就是我们的身,以法为身。 为什么叫以法为身呢?当我们修学净土的时候,念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这句阿弥陀佛能够使我们从苦难当中超脱出来,当你妄想纷飞,不知所以的时候,你就提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世间一切顿然销圆。一切烦恼痛苦都会当下灰飞烟灭,那么就这个时候,你实际上是与法身相应了。 我们的法身非常微妙,你说他有,却看不见;你说他没有,却能够消除一切痛苦,一切染著,一切执着。 一切染污都会在法身面前变得毫无影响,毫无障碍,所以叫法身遍一切处。 一切处的意思,就是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无论你是什么职位,什么地位,什么身份;无论你是在家,还是出家;无论你处在烦恼的痛苦当中,还是处在自在的喜悦当中,只要你与法相应了,你的当下,你的身心自然解脱,这个时候是真正的乘法身船。 这个“船”字,就是指苦海的此岸能够到达苦海的彼岸。那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这个法身。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证一分法身,见到佛性了,这是证得一分法身,就是圣人。 那么凡夫呢,凡夫的法身是相似的法身,相似的法身是怎么样的? 比如说开悟有相似的悟,天台讲的,相似即,分证即。那么这个相似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修一个法门的时候,如果说禅宗,你修着修着,觉得自己能所两忘,身心空寂,此时一切烦恼就像天上的乌云和白云一样全部都散开了,只有明亮的太阳挂在空中,或者是万里无云,完全是清澈透明。 那么,当我们的整个身心处在这种状态之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逐渐地快要离开苦海了,相似的要离开苦海了。 所以,凡夫是乘相似的法身之船。 到了真正解脱了生死,解脱了轮回,他那是乘真正的法身船。 这个法身船,确切地说,他只是一个比喻,比喻要从苦海的此岸到达苦海的彼岸,可以乘法身这条船。 实际上,从此岸到彼岸,法身一直都在,是充满了的。如果拿苦海来说,这个法身,应该说是在苦海上面的一座桥更合适。因为桥就是此岸到彼岸,中间没有间断,随时随处都充满了的,其中没有任何痛苦,因为你在桥上就不会沾到苦海了。 所以,只要你与法身相应,在圣人的时候相应了,你没有痛苦;在凡夫的时候相应了,你也没有痛苦。 如果从自己修行的角度来说,菩萨要明白这种法身从此岸到彼岸没有痛苦的这样一种心境。所以,最后这一句叫做“至涅槃岸”,涅槃的彼岸。 彼岸和此岸,这是很怪的两种现象。彼岸是涅槃,涅槃没有生死,而我们凡夫呢,恰恰有生死;彼岸没有烦恼,而我们此岸有烦恼。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我们经常会想,在这个轮回的世间,我们如何到达彼岸,涅槃又是什么意思。其实有个比喻说得好,我们生病了,生病之后就去吃药,吃完药之后病好了。涅槃是什么意思呢?就相当于病好了,相当于这样一种状况。 那么,“病”好了之后你会很快乐吗?我们大家在这里听闻佛法,现在坐在这里就没有生病,没有生病你很快乐吗?好像也感觉不到快乐,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你很清楚,没有病痛。 涅槃是什么呢?涅槃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事情,不是生死轮回当中的凡夫所认为的快乐,比如说五欲之乐,不是这种快乐。 我们现在感觉到的所有快乐的概念,包括,比如说有些人在这个世间忙得很乱很累,觉得到深山里面很轻松,放松一下,那应该很快乐的。实际上,涅槃也不是那样的。也就是说,涅槃的快乐不是我们这个世间所认为的快乐。 所以,涅槃没有快乐,涅槃只是没有痛苦而已,我们这世间感到的所有痛苦,涅槃里面没有,确切地说,我们这个世间所感到的所有快乐,涅槃里面也没有。 那么,当我们把这个世间的一切烦恼杂染、快乐、痛苦,也就是苦苦、行苦和坏苦全部消除了,消失的当下,涅槃就现前了,解脱就现前了。 所以,当我们体会到这层解脱之后,那么这个示说的第二层,也就是现实的解脱道和菩萨道。第二层是什么?就是“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这个是指菩萨先求解脱道。说我们菩萨,发菩萨心要度众生,你先要乘这个法身船到涅槃岸。然后你再回过头来,回到生死的此岸,普度众生使他们能够解脱,叫“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就是以前面的八大觉,以八大人觉的这个事情来开导众生。从这句话,诸位就可以看出,《八大人觉经》实际上是可以贯穿整个佛法的一切内容。 那么度众生的时候,他的目的在哪里?如何去度?“开导一切”,开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开示,讲开示,请某一个法师来讲开示。 “开”就是把真理开出来,把生命的痛苦开出来给我们看,把生命的宝藏也开出来给我们看。 当我们就看到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啊,我们原来只是拥有生命痛苦的这个层面,没想到生命里面还有极为快乐、极为富有的这一层面。 开示有好几层含义,一层是开出我们的痛苦,另一层是开出我们的快乐,还有,就是开出我们最究竟,最真实的诸法实相,这是开。 “导”,就是引导。开出来之后,我们看到了这个宝山可能会空手而回,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获得财富,怎么离开这个痛苦。所以菩萨还要引导我们去做。 “开导”,“开”和“导”是两码事。“开”是言教,“导”是身教,就是身体力行。 我们通过自己的修行,要得到解脱之后,再来引导。诸位都知道,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导游,导游对于所引导的这个旅游风景,他要很熟悉,然后他才知道从哪个地方走,走到哪个地方有什么好的风景。 菩萨通过修行,从快乐的情景之中走过来,从解脱之中走过来了,当你也获得解脱的时候,他会非常的高兴,非常欢喜。 实际上,菩萨没有什么痛苦,也没有特别要表现快乐的地方。但是,菩萨给我们讲经说法的时候,比如说讲到解脱的时候,他会满心欢喜,表现出非常快乐的样子。 这就像导游一样,实际上,他早就从这里走过来了,没必要在这个地方来感受快乐,他随时都能感受快乐。但是,为了引导众生,他就在这里要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同时,他对生死不会痛苦,生病也不会痛苦,但是为了引导众生感觉到生死的痛苦,所以菩萨在生死当中也要表达出痛苦的样子。 诸位看到的许多高僧大德、佛菩萨,像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在涅槃之前还告诉弟子,说自己有背痛。 讲到有背痛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就会问,佛都已经究竟圆满地觉悟了,为什么还有背痛?诸位,他是“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这是重点所在了。 他不但要表现出涅槃寂静的快乐,而且还要表现出炽热的生死痛苦。世间本来就有生老病死,这个痛苦谁都不能免,世间是无常的,他要开导给我们看。 同时,他在痛苦当中,又表现出不受痛苦所束缚,不受痛苦所局限的自在,所以在痛苦当中非常潇洒。 过去有一位黄龙慧南禅师,他是国师。他平时讲大乘禅法的时候,呵佛骂祖。 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如果我们凡夫众生在心目当中把佛,种种概念把他树立起来之后,成为法执,在此当中,牢不可破的法执形成了之后,就很难得解脱。 所以,祖师大德为了方便,甚至就是连佛菩萨,他都要骂,叫呵佛骂祖。 其实,不是说在禅师的心中,佛菩萨值得骂,而是我们凡夫执着的这样一种影相,执着佛菩萨的这样一种概念,这是我们凡夫硬加上去的一种概念,不是实际的佛菩萨的境界,那么这种情况就需要呵斥了。 他这么呵斥,到了晚年,有一次,他偏风了。半边瘫痪,嘴巴都歪到耳朵底下去了,说话都说不清楚。 他的侍者,常侍在他身边的一个弟子气得直跺脚,吓得就哭起来了,说:“你看看,师父啊,你平时呵佛骂祖,这回因果报应到了,这叫大众怎么看待佛法,你是一位国师,是一位大德,居然晚年的果报是这个下场。” 黄龙祖师就跟他说:“你看看,现在你居然还在这个上面这么执着名相,你要是还放不下的话,我大不了把他掰过来就是了。” 这个慧南禅师把手拿到耳朵下面,把嘴巴一端,嘴巴就端正了。 所以,佛菩萨、圣人,他们是于法自在,表现的痛苦,是表演给众生看的。 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以前八事,开导一切”的这个“导”就是引导,通过种种形相引导我们,让我们离开对痛苦的执着。 那么“舍离五欲”,诸位,我上次已经说了,在这里再强调一下。“舍离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还有色声香味触,这叫五欲。 舍离五欲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把家里的财产,物质世界,一下子全部把他破坏得干干净净; 也不是说,比如说诸位有的长得漂亮的,不是让你拿刀把脸割一个疤,让别人看起来难看; 也不是说你现在名气很好,然后就故意做坏事弄得名声扫地; 也不是说现在吃得挺好的,然后什么都不吃,把自己饿坏了; 也不是说你现在休息得很好,然后一天到晚不睡觉搞得精疲力竭,身心憔悴。 不是这个意思。 舍离五欲的意思,是让我们的身心不要受这五欲的折磨,这是重点所在了。 如果你为了财、为了色、为了名、为了食、为了睡而折磨自己,这样子的痛苦是极不应该,是对我们生命内在尊严的一种残酷的虐待。 如果我们因为五欲,因为色声香味触而折磨自己,那你就是虐待自己的生命,那么佛法里面绝对不允许这样虐待的。 舍离五欲,是要让我们先没有这一切障碍,然后我们的心才能安住在与佛菩萨、圣人相应的这个法门上面,才能够修道。 所以说,“舍离五欲,修心圣道”的前提是感觉,觉悟到生死的痛苦。再重新地示范一遍,就是讲了《八大人觉经》的所有内容。前四觉是解脱道,后四觉是菩萨道的就是这一段。 最后一段是劝说,这是流通分的本意。流通分的真正内在含义就是劝说众生。那么劝的是什么呢?经文说:“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若佛弟子”,就我们大家学佛的人,“诵此八事”,诵就是背诵、读诵。读是对着经文读诵,背诵就是把这记下来。这八事,诸位要记得,不是经文里面的文字,而是里面的义理。 只要你想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念念之中求得解脱,念念之中求度众生。不忘记众生,不忘记解脱,只要你起了这样的念头,你就是跟这八事符合了。 所以,“于念念中”,并不是你整天拿着这个经文在那里诵经念经,不是这个。 但是,初步是可以读诵这个经文的,理解这个经文的含义。那么理解完了之后,把他形成我们自己的人生观。 所以,这个“于念念中”,就是指我们平时的每一个念头,都能够把这个人生的观念树立起来。观念树起来,就是看到这个世间的众生有这样的痛苦,然后有一种解脱,可以让我们解脱,解脱了之后,我们还可以享受我们生活。 这样一种观念,你形成了之后,这个“于念念中”,每一个念头都能够灭无量罪。 每一个念头是什么概念?比如你要吃饭的时候你就想到,哎,我应该吃饭了,这是一个妄想,在这个妄想当中,你知道你这个妄想背后贯穿着是解脱道、菩萨道的这样一种人生观。 在这种人生观当中,你的所有念头都回归于解脱,回归于菩提。所以,每一个念头当中都是“灭无量罪”。 为什么会有无量的罪呢?那反问一下,我们平时为什么会有无量罪呢?就是因为我们平时的一切行为动作,都是落脚在五欲六尘的生死世间。 我们不学佛法哪里会知道这些道理?不学佛法,没有树立这个解脱道和菩萨道的这种观念之前,我们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甚至学佛,也是为了装点自己的知识。 许多人知识分子喜欢佛法,只是把佛法当成自己的一种知识,炫耀自己,说:你看,佛法道理我也懂。 许多知识分子来学习佛法,最怕的就是这一点了。一个知识分子觉得自己样样都懂,就觉得自己很光荣,很体面,这正好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中的名,贪著于名相,虚妄的名相,那么如果是这样,我们念念中就有无量罪。 我们学习一切法,树立了这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念之后,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那里不高兴了,你想一个办法去劝他,让他高兴,让他能够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学习;看到自己的家人不高兴了,你想尽办法让他们高兴,让他们更好地做人,更好地享受这个生活和觉悟自己的人生。你的方法,你的方便手段无论如何,每一个念头生起来,都能够灭无量罪,一个罪恶都没有。 比如说有人请客,你去参加这个宴会的时候,人家要让你吃荤的,你在吃荤的时候,你要不忘记解脱道和菩萨道。 普度众生需要同甘共苦,然后还要从中解脱出来,不因为此而受到什么狭隘的,局限的束缚。不要觉得,哎呀,我又怎么样怎么样了,然后因此而痛苦。不要痛苦,事情来了该怎么做就怎样做,你的内心很清楚,你的目的很明确,这样子,你没有罪过。 “于念念中”,这个“念念”包括所有的妄想,所有的方便法门,你都能够从中消灭一切罪过,一切罪恶。 所以,这里面就非常重要,进趣菩提就能够“速登正觉”。这个“速登正觉”是什么?就是在念念之中超越一切,超越色声香味触法,当下解脱。 慧能大师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这个“速登正觉”是极为快速的,所谓顿悟法门,顿证法门。 你在念念之中这样灭无量罪,他的速度是没有前后相对之别的。 我们现在一般所谓的这个相对速度,比如说汽车的时速100公里,他就比50公里要快一点。现在称时速为150、200公里的称为高速。这个速是相对的速。 然而,“速登正觉”的速,他是绝对的速。绝对的速是什么?打破了时间的观念。 如果诸位现在的当下,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时空,顿时脱落,没有时空观念,这一下你就是真正地与正觉相应,速登正觉。 那么即使你现在能够证得当下的正觉,可是我们这个生死的习气,无明烦恼还会笼罩着我们,还会不时地生起来。 所以,当你证悟这一点之后,我们要在生活当中,再来观察自己的习气,慢慢地破除习气,那么一直到把最后一品无明全部破除干净了,这个时候,才是永断生死。 这个永断生死是指两层,第一层是断分段生死,断分段生死的这个时候,是菩萨的解脱道;第二层是断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之后是真正的成就佛道。那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永断生死”。 那么当我们永断生死之后,就能够“常住快乐”。永远都安住在快乐当中。 这里面刚才说的第三段,规劝佛弟子们,通过闻思修这三慧,来修学经文当中所说的这个解脱道和菩萨道。 诸位要知道了,闻思修这三慧,诸位在这里听我说,包括看经文,这个属于闻慧-听闻的智慧。你只是听闻而来的。 你不来,你不听,那你就什么也不懂,听闻了之后,你懂了,但是,你不要因为是听了某一个法师说的,或者是看到某一本书上写的,你就以为这已经是事实了,你就不再思考他。所以第二个阶段还要来思考。 思考的意思,就是把听闻来的内容,在生活当中再对照起来,看看能不能对照得上。讲世间苦,他到底是不是苦的;讲世间无常,他是不是真的无常;讲世间无常、苦、空是可以解脱的,是不是真的可以解脱。这样子你观察,对照的过程,就是思慧,通过大脑,理性地思维,来确定下来。 那么第三,修慧。修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要有一个具体的法门,使我们能够度脱,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这样子,佛陀,释迦如来讲《八大人觉经》的内涵,就到这里已经圆满结束了。这样就把这个方法以及我们听闻之后如何去做的这个后面的事情都已经说完了。 那么《八大人觉经》,我分开五个部分跟大家介绍的还要最后一个部分:第五—结束语。 结束语就是对大家有一个交待,本经的开头没有“如是我闻”,结尾也没有“信受奉行”。 这个开头,按照一般的经典,大乘经典的记载,是不符合佛经体裁的。因为佛经的体裁需要开头有“如是我闻”,结尾有“信受奉行”。 这个情况为什么是这样,我在前面跟大家已经说过了,因为《八大人觉经》是属于结集的经典,属于后人汇集的一种经典。就是把整个佛说的经典当中精要的这几部分摘录出来,放在这里的。 这个经文的内容、义理非常符合佛法,可以统摄整个佛法义理的小乘解脱道和大乘菩萨道。并且,是从凡夫的现实苦恼的世界着眼。 现实苦恼的世界是什么呢?就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从苦恼的地方着眼,从我们现实的地方着眼,逐步修法获得解脱,然后念念不忘众生的疾苦。 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忘记社会大众的疾苦,要回到苦难的众生当中,修习一切大乘佛法,最终获得大乘佛法的精髓。 大乘佛法的精髓就在于彻底地领悟诸法实相,从而得到成就圆满的佛果。可以说这是一部“佛法修证次第”的略论,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指路明灯。前四觉的解脱道完全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后四觉的菩萨道也完全符合“一实相印”的大乘法印。这就是真正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重要法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更多达照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