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专集:37 金刚般若经略谈(明.观衡)
2014/9/4   热度:145
金刚经专集:37 金刚般若经略谈(明.观衡)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八字乃一经之总题。金刚是喻,即金刚宝最坚,万物不能坏;最利,能坏一切物。般若是法,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此慧之体本寂,即实相般若;此慧之用圆明,即观照般若。实相之体,生死等法不能到故,喻之金刚最坚,一切物不能坏。观照之用,能空生死等法故,喻之金刚最利,能坏一切物。此金刚般若,在大部中,名能断分。则知今喻金刚,唯重能利能空一切法也。 此经从须菩提启请已去,至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通是用观照般若之法,不取心佛众生之相,又照心佛众生无性,又照心佛众生本寂,成一清净菩提心。然现前心佛众生有实体用,如何得知无性、本寂而不取耶?后以金刚观察深喻,喻之心佛众生,皆是有为,如梦幻泡影,则心佛众生诸法,不待排遣而自空矣。既是本空、本寂,欲何所取?是知行般若时,只是一味不取。则世出世法一无所有也。 又诸法不是因不取而后无,唯其本无,因妄取成有,但不取,自还本来面目。是则金刚之名,即梦幻等喻;以梦幻等喻,喻空一切法,故称金刚喻。经中先法后喻,题中先喻后法。首楞严经云: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如幻即金刚也,三摩提宝觉即般若也。 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即到彼岸,以梵语多倒故。盖般若乃诸佛众生共有之佛性,众生不善用,用之见色为色粘;用之闻声为声转;不能超声色之外,逐境流转,名为此岸。诸佛善用此佛性,用之照色色空,用之照声声寂,能超声色之外,达境唯心,名为彼岸。是此岸彼岸,非有两地,同是一境,但超与不超,名为此岸彼岸,是转名不转体也。 般若、妄见,亦只一佛性,因觉不觉,故别其名,亦无实性也。 经之一字,即文句之假名,以贯摄为义,是能诠言教,即文字般若也。依相言,则有喻有法有体有用,差别名义,合之,故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依性言,唯一如如不动清净菩提心,了无能所、法喻、体用之分也。 此金刚般若经一卷,虽文义重沓,总不出须菩提所赞所请之义。所赞:「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所请:「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也。如来所答,先总答菩提心,以酬所请之意。然后展转发明,使其信受清净,即见所赞不虚也。 先总答菩提心。从「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起,至「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止,是也。其中初答降伏其心,即发起大悲,能降伏我心。以大悲,能度一切众生,若无智运之,即堕生死,故以智运之,虽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下,征明其义。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是悲不离智也。 次答云何应住,即发起大智。于一切法,应无所住。以无所住,能远离一切相。若无悲运之,即堕涅槃。故以悲运之,虽是不住于相而行布施,饶益众生,下征明其义,谓何故既行布施,又不住于相,盖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方是无漏,犹如虚空,广大不可思量故也。 后结答须菩提问。意谓汝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菩萨发菩提心,但应如我所教而住。是真实菩萨,是真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知菩提心无别自体,唯悲智和合,故名菩提心。又大悲降伏我心,即不取心相;大智不住一切法,即不取众生、佛之相。既不取心、佛、众生三相,是三相无有差别,同一清净菩提心也。 上既总答菩提心行相如此,下为发明以见如来护念付嘱菩萨之善巧。因总标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虽分示六尘之法,未指陈六尘之法所在何处。故下为指明六尘在处,即佛与众生也。既六尘通该佛与众生,不住六尘,即不住佛相、众生相。 不住,即不取也。不取佛相,即不取乐相,不取出世间法相;不取众生相,即不取苦相,不取世间法相。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起,至后「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止,是也。其中先不住佛相,佛有福慧二相。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起,至「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止,是不住佛福相,即不取福果也。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起,至「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止,是不住佛慧相,即不取智果也。 上护念菩萨不取如来福慧二果,恐疑谓发菩提心为求菩提道,今于佛福慧二相都不取,即菩提道亦无,何用发菩提心耶?故下引四果及佛菩萨皆以不取而后证果,因不取福慧二相,其福慧乃能广大无漏。若取相,即属有漏,非菩提心也。初引声闻不取四果,次引如来不取菩提,后引菩萨不取庄严。然后结成以一切圣贤都是不取而后证果,是故菩萨发菩提心,亦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不应住如来福慧二相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真清净心也。文从「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起,至「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止,是也。 上开示结成以不取为菩提心既明矣,即付嘱信受,使传持佛慧命相续不断。文从「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起,至「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止,是也。 此经是顿教,不历修证渐次,随分一字一句,义皆圆满。故即请经名,文从「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起,至「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止,是也。 上发明证成付嘱此菩提心,了然明白,当机领解,陈自所解,如来复为印证。文从「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起,至「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止,是也。 已上护念、付嘱,总是护念菩提心,不住如来福慧二相;下护念菩提心,不住众生相。从「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起,至「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止。是护念,不住众生相。又从「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起,至「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止。是付嘱。此不住众生相。清净菩提心,使传佛慧命也。 上发明菩提心不取佛,不取众生,清净行相意义已周。恐疑谓菩提心要上求佛果,下利众生,乃成菩提心。何故教佛与众生皆不可取?若不取佛与众生,则菩提心云何而生耶。是教离相发菩提心,则无菩提心可发矣。故须菩提重复请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前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意谓发菩提心降伏何等心?故曰:云何降伏其心。住于何法?故曰:云何应住。如来答意谓发菩提心应降伏我心;应住于无相,是清净菩提心。今问云何应住。谓菩提心要借外缘而生,云何应于无相而住?又菩提心要借内因而生,云何降伏我心。若无内因外缘,则菩提心无因而生矣。是前后问辞似同,问意[迦-加+向]别。下如来所答,亦是辞同意别。经云:「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生如是心。」此句是总答。谓发菩提心,当要生如是清净心。内降伏我心,外不住生佛名相。此重一当字,谓当要生如是清净心,方名菩提心也。故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释明其义,经云:「所以者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以实无有法一句,释明当如是生清净心。谓若实有法,如来何故强要汝等不取。以实无有法,众生妄见,内取心相,外取生佛之相,故成迷倒。汝若不取,即正知见,故名菩提心。是以实无有法为正理。以不取内心,内因正;不取生佛之相,外缘正。因缘既正,能生正智,故名菩提心。是则一有所取,即背正理,所生皆颠倒见,非菩提心。故发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上答明其意,下引证。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起,至「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止。是以如来实无有法得成菩提,菩萨实无有法庄严佛土,证成菩萨应如是不住于相,应如是降伏我心,是名真发菩提心也。 上以实无有法一句,总答明菩提心应住降伏之义,未详明「实无有法」是「实无何等法」?故下广明实无有法之法字。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起,至「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止。通是广明实无有法之义。以心佛众生诸法既都实无所有,则了无一法可取,即达清净实相,以显如来护念之善也。 其中初明心无我。文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起,至「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止,是也。 又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起,至后「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止。是明佛无我也。其中初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起,至「得福德多」,是明佛福因性无我。又从「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起,至「是名诸相具足」止。是明佛福果性无我。总此二章,通是明佛福性无我。 又从「须菩提汝勿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起,至「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止。是明佛智,所说法无我。又从「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起,至「如来说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止。是明佛智,所证法无我,通此二章。是明佛智性无我,并前福性无我,是护念菩提心,实无有佛可取也。 既护念不取佛,福慧二严,其心清净;后付嘱生信受持,故云「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等,又从「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起,至「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止。是明众生无我。 上历明心、佛、众生三法皆实无有,是正明实无有法。 护念菩提心,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故得清净。但未知有法发心有何过?若有法发心无过,即依有法发心亦可,何故必竟要依实无有法发心耶?故下以有相见佛为非,反成上实无有法发心为决定义。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起,至「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止,是也。上来证明反成,总明心、佛、众生三法实无所有,以破执实有我法之常见;又恐执实无有法,不作福德,成断灭见。故下又破拨无因果之断见。并上破常见,通是于心、佛、众生三法上,远离断常二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此破断见之文,从「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作是念」起,至「是故说不受福德」止,是也。 前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起,至「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通是破遍计性,遣人法二执,以不取心佛众生等法,护念菩提心,清净离相。 从须菩提重请「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起,至「是故说不受福德」,通是破因缘性,明人法无我,以明心、佛、众生三法无性,是菩提理趣。以理趣本无一法,成上菩提心行相应不住不取也。既实无心佛众生,了无一法可得,即真清净。事事法法,同一如如不动,故示圆成性,以明人法一如。 从「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起,至「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止。是显圆成性如如之理。其中初以如来若来若去,明法性身如。次以世界微尘无成坏相,明法性土如。身土一如,即如如体。 从「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起,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止,是明圆成性正智之照。 其中初明现量智,从「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起,至「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止,是也。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即如来现量正知正见,是究竟菩提心。 次明比量智,从「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起,至后「应作如是观」止。此用金刚观察十种深喻。比心佛众生有为诸法,如梦幻泡影,了无实性。以喻比观,故名比量。观察入理,故名正观。以正观之比智,合上正智之现智,通是如如全体大用。 是前破遍计性,远离人、法二执,成就正智之大用;又破因缘性,通达人、法无我,显说如如之本体,是合如如正智,为圆成性。分圆成性。为实相、观照二种般若。是圆成性,远离遍计,成就正智;远离因缘,成就如如,即如如正智,合为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此经大旨,尽于此矣。是知此经始终只是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来善护念,善付嘱,只是成就得一发字。已发者,护念发起清净心;未发者,付嘱发起信受。此就多分言。已发方堪付嘱,未发更要护念。总之要成就一发字,是佛善巧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