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弥勒雕像谈弥勒净土之信仰
2014/9/3   热度:263
从历代弥勒雕像谈弥勒净土之信仰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大愿
前不久到大陆佛教圣地朝拜,发现佛像群中最高大的雕像竟是弥勒菩萨,这些雕像有北魏时期、中唐时期还有清乾隆时代的作品,为何古人对弥勒净土如此提倡,与现今对弥勒净土甚少人倡行有著天坏之别,又塑像与笑弥勒(布袋和尚)像大大不同,这些问题不断的引起笔者思考研究。以下是有关三处弥勒雕像的故事。
(一)是北京雍和宫万福阁供奉的弥勒雕像—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衣饰庄严,手持莲花的密宗造像。是由一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地上高十八公尺多,地下埋有八公尺,头顶部有八仙桌那么大,手指有大人的脚那么粗。
据记载,西元一七五O年清乾隆皇帝派兵平定了西藏郡王朱尔默特的叛乱,并把西藏政权交给第七世达赖喇嘛,达赖为了报答乾隆皇帝,特用大量珍宝从尼泊尔换回这颗大白檀树相送。从西藏运到北京就花了三年时间,待运到雍和宫后,乾隆皇帝命察罕活佛亲自设计,并由皇宫养心殿造办处的广木作、漆作、木作、雕銮作、如意馆五处匠师和中正造办佛像的喇嘛工匠共同雕刻完成。佛像雕好后,因过抄高大,只好先把佛像立好后,再建造万福阁,前后又花费了三年时间,并费去八万两雪花银。目前已列入金氏纪录。
(二)是四川的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城东,是大渡河、岷江·、青衣江三江汇流处。大佛高七十一公尺,是世界第一高的大佛。如此巨大的佛像是怎样雕造而成呢?它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西元七二二年),由海通和尚四方募化集资开始建造。他先在城西石像山下雕刻小像作范本,然后再根据小样放大。开工时,“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盛况空前,不数载而圣容俨然。遗憾的是“全身末毕,禅师去世”。造像工作后继无人而被迫停工。廿七年后,即开元廿八年,当时代理剑南道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以“俸钱二十万以济其费”,朝廷又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重开营造。可惜资金不足,不数年又告停顿。又过了四十年,韦皋出任剑南道西川节度使,以俸钱五十万佐其费,又继续营造。经过了十四年的工夫,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西元八O三年)才使这尊“极天下佛像之大”的弥勒大佛圆满告竣,前后历时九十年。是尊圆满庄严的坐姿佛像,头上刻有发髻,与一般菩萨像大不相同。
(三)是大同云冈石窟第十三窟中的交脚弥勒雕像—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十六公里武冈山尘。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有五十三个,加上许多小窟,共有大小佛龛一千一百多个,大小遗像五万一千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它开凿于北魏兴安二年(西元四五三年) ,大部完成于太和十九年(西元四九五年),而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其中五十三窟中,分作东、中、西三部份。以中区(编号十六至廿)中的昙曜五窟、露天大佛及六窟和五华洞的内容最丰富,瑰丽多奇,是艺术的精华。十三窟中的弥勒雕像,高十三公尺,是尊交脚坐姿菩萨遗像,右手臂下有个矮小的托臂力士,可惜外观受风化的关系,彩画已斑驳脱落。
以上三个朝代,三种不同造型的弥勒雕像,也引发了笔者对佛教史的探讨。
佛教在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此时便把弥勒净土的思想一并传入。当时从士林缙绅到贩夫走卒,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坏,从山林老妇到乡间小孩,无人不知弥勒菩萨。见闻者无不发恭敬心、欢喜心。尤其佛教徒不论大小寺院,每逢大年初一都共同举行礼赞称念弥勒圣号。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弥勒净土的信仰已深入民心,与生活融为一体。以下三个时期即是弥勒净土传播最盛期:
(一)魏晋时期—记述弥勒菩萨圣迹的经典,最早为东汉末安世高所译的“大乘方等要慧经”。但所译的四十多卷中,涉及弥勒净土的只有少部份。到了西晋,竺法护是第一个比较有系统介绍弥勒净土的人;他所翻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弥勒下生经”,很快地被佛教信徒所接受,奠定了初期净土宗的理论基础。
接著东晋的道安法师,不但毕生以弥勒净土为修持法门,并弘传弥勒净土。据“高僧传”卷五记载:“符坚遗使送外国金铂倚像,高七尺,又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辄罗列尊像。”因此可见,道安法师的巨大影响。当时流行一句谚语,“学不师安,义不中难。”概括了人们对道安法师的仰慕之情及对他崇高的威望,才使他倡导及弘传弥勒净土信仰一呼百应,蔚成风气。他又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其弟子们在道安法师言传身教下,遵守师道,也以修行弥勒净土为职志。
另一位笃信弥勒的法显大师,他于西元三九九年至四一五年,西去印度取经。当他进入北印度的陀历国时,特地前去礼拜弥勒圣像。此圣像是由一位罗汉,以神足力将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带往兜率天上,亲睹弥勒菩萨的慈容,然后下来作像。这位雕塑家曾三度上兜率天观看弥勒,方完成其像。该像高八丈,足趺八尺,斋日常见光明。
法显大师在其“佛国记”里记述,他在瞻波国时,听天竺道人诵经云:“佛钵本在吡舍离,现在犍陀罗,若千百年,当至月支国、于阗国、屈支国、师子国、中国:若千百年,远至中天竺。其时上兜率天,弥勒菩萨见之,叹日:释迦文佛钵至,与诸天华香供养七日,还至阎浮提,海龙王持入龙宫。至弥勒成道时,佛钵始出,四天王献与弥勒。以贤劫干佛共用一钵。”法显大师当时欲写此经,天竺道人说:“此无经本,我只口诵耳!”由佛国记的这一记载,可知当时印度已有种种有关弥勒经典的传诵。
法显大师赴印度求法,途中亲见弥勒之像,亲闻传诵弥勒之经,其对弥勒之信奉,由此确立。中国的弥勒信仰,经过道安与法显二位大师的传播,加上弥勒经的译出,中国人纷纷皈依信仰弥勒菩萨,形成盛况。
何以弥勒净土之所以深入人心,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因在当时南北分立,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心惶惶不安。而佛教高僧纷纷提出解除苦难的法门,各种佛教学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石窟雕刻成风,寺塔遍布各地。处在水深火热的民众,期盼早感弥勒下生成佛,救度孤苦无依的众生。
(二)南北朝时期—在此时期由抄朝廷的极力提倡,佛教信仰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自然弥勒净土信仰也得到广大的传播。不仅在上层统治者,在下层的民众当中,修建弥勒石像蔚然成风,从有关佛经的译出及石窟的开凿,可知当时的盛况。
译经有刘宋时沮渠京声译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另外,还有“佛说弥勒下生经”的节抄本“佛说弥勒来时经”。可见当时宣讲和信仰弥勒净土的人极为广泛。
此时弥勒遗像为最多,江南地方当时极盛行修持弥勒净土。据高僧传卷十记载:“当时会稽剡县人僧护发愿造十丈弥勒一尊。从西元四九四年开工,到西元五一六年完工,历时廿二年。从此我们可知,为了建造此弥勒像,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是相当大的。如果弥勒净土信仰在当时没有普及,深入人心,人们不会有这浩大的;工程。另弥勒净土信仰在南方得到流行,其因是梁武帝极力的提倡,他对弥勒像也极力修建,他的儿子昭明太子也热衷于弥勒信仰。
在北魏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修建弥勒像更是不遗余力。从当时开凿的云南石窟和龙门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北方对弥勒净土的信仰不亚于江南地区。
何以弥勒净土在南北朝普遍得到信仰,其原因可归纳下列几点:
其一:修造弥勒石像能够让大众在顶礼膜拜时,心存弥勒菩萨的慈心三昧,消除旷劫无明烦恼,又能延未来空宗妙果。普沾法雨,觐见弥勒,到弥勒下生成佛时,能随在龙华树下,听闻佛法,证道觉悟,永离三涂。
其二:超度亡灵父母。在当时修造石像的铭记中极为多见的。
其三:由于当时社会和民族都处于矛盾动荡的情势,且长期战争,让众生有朝不保夕之感,因此希望透过造弥勒石像,修持弥勒净土法门,而获得弥勒菩萨的保祐。
(三)隋唐时期—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宗派已初具规模,而弥勒净土信仰在隋唐时期,经玄奘大师、窥基法师的倡导,达到了一个中兴时期。玄奘大师于贞观三年西行求经,历十七年回国,取回经典六百五十七部。他回国后,述及当时西方道俗同信弥勒净土,且极力提倡修持弥勒净土法门,他说:“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行,大小乘师皆许此法。弥陀净土恐存鄙秽,修行难成。为旧经论,十地以上菩萨随分见报佛净土;依新经论,三地菩萨始可得见报佛净土,岂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此是别时之意,未可为定。所以西方大乘许,小乘不许。”他曾画弥勒像一千福,以资供奉。并依经译出“赞弥勒四礼文”,用作礼拜时唱赞之用。大师一生常作弥勒业,临命终时,发愿上生,觐见弥勒。他的弟子窥基,亦继承师志,崇信弥勒。曾游五台山,感梦造“弥勒上生经疏”,并在作疏时感应许多舍利。另一方面,说明当时弥勒信仰极为普遍,因而有作疏的需要。
另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弥勒信仰者,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
从上可知弥勒净土信仰在南北朝已经普遍流行民间,至隋唐时期更达高峰。因而渐被一些作乱份子所利用,他们假借“弥勒出世”的名义,图谋不轨。因而把弥勒净土信仰由纯粹的宗教教义牵连到政治漩涡中,引起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对抗,导致了弥勒净土信仰成为一大禁忌,致使弥勒净土信仰后来被弥陀净土信仰所替代。从这里我们可知,弥勒净土信仰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近代太虚、慈航大师等亦极提倡弥勒净土。弥勒下生成佛时,即是人间净土重现时,没有战争和冲突,人人安居乐业,财物丰富,常乐我净,安稳自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可称太平盛世。与我们现在所住的五浊恶世完全不同。而且佛法昌隆,龙华三会中,有无量众生发菩提心,得阿罗汉果。
家师 圣开上人毕生弘扬佛法,推行人乘佛教,以娑婆世界的清道夫自居。希望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早日变成人间净土,欢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亦与弥勒净土相应。因此信仰弥勒净土的人们,只要净化己心,遵持五戒十善,广修六波罗蜜,就能与弥勒菩萨相应,感应来时龙华三会得度。
摘自《人乘》第19卷第2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