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首届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


2014/9/4    热度:214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首届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往今来所有的人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不能正确认识,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财富、地位、名利、爱情,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今天物质文明这么发达,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想从佛教的观点来谈谈这个问题 ——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一、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会活得痛苦,答案往往因人而异:有人会说身体不好,长年躺在病床上,感到很痛苦;有人会说没有饭吃,没能衣服穿,因为饥寒交迫,感到痛苦;有人会因为谈恋爱失恋了,感到很痛苦;有人希望当官,不择手段的往上爬,可是当不上官感到很痛苦;有人会因为生意不景气,不能赚钱发财,而感到痛苦 …… 。这是因为各人处境不同,追求不同,所以对痛苦的认识也不一样,但这些都是痛苦的现象,不是痛苦的根源。因为,一个人没有饭吃,没能衣服穿,感到委痛苦,可是,有饭吃、有衣服穿之后,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生病固然痛苦,恢复健康了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没有官当觉得很痛苦,当了官,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

  其实只要在你的生命还拥有烦恼,不论处在什么地位,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一个人要想活得快乐,必须要找出痛苦的根源,然后断除它,就像医生治病,先找出病根,从根本上去治,否则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而不治本,那是没有用的。那么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佛教告诉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无知

  “ 无知 ” 二字,很多人都会理解以有知识。在我们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知识非常重要,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财富。而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都很有知识,比如学历史的有历史知识,学哲学的有哲学知识。有知识固然能够给人尖生存带来很大方便,但是并不等于有知识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就没有痛苦了。

  那么,什么是无知呢?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无知。作为生命,我们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道生命的前因后果。我们对自己的心也很陌生,总是时而烦恼,时而欢乐;时而痛苦,时而忧愁,莫明其妙,不能把握。另外,我们对自己生存的世界也不清楚:比如宇宙有始无始?世界有边无边?在我们认识的事物中:何为虚妄?何为真实?生命与宇宙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简直一无所知,稀里糊涂的活着,我们能不痛苦吗?

  成熟观念是无知。由于我们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对宇宙人生势必就不能正确认识,因而产生许许多多我错误观念。而人们都是在自己观念指导下生活,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生。比如有人不相信因果,否认善恶报应,这种人往往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做一些不法之事,可是一旦果报成熟,他的痛苦就来了。

  人些人以为人生应该及时享乐,当他们富裕的时候就尽情享受乃至奢侈浪费,岂不知人的福报就象银行存款一样,支出一元就会少一元,支出十元就要少十元。我们这一生的福报是前生种下的,享受掉一分就缺少一分,如果尽情享受,福报完了,那你未来生命只得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甚至短命而死,所以宋代法演禅师说:福不可以享受到尽头,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也就枯竭了。

  迷信是无知。我们因为对宇宙人生缺乏认识,就会产生各种迷信的行为,比如在信仰上迷信鬼神:以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打雷有雷神,刮风有风神,下雨有雨神,城隍土地,阎罗王等,仿佛世间上的一切都有神在主宰着,人一生的吉凶祸神都由神安排,这种人就会把生命的幸福寄托在神的身上,一天到晚祭拜讨好神,这种人就会把生命的幸福寄托在神的身上,一天到晚祭拜讨好神,求神部卜。可是,人的命运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由造作善恶业的不同,招感不同苦乐的结果,一个人要想拥有美好的未来,还得现在多造善业,倘若不造善业,只知一味的讨好神,相信神会给你幸福,会包庇你的罪恶行为,到时业果现前,依然自食苦果的。

  有些人迷信算命。人是否有命运这回事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人们因为不了解因果道理,以自己的命运自然无法知道,这就希望通过算命看相来了解,但算命看相的准确程度是要受到算命先生的心智修养以及所依算命典籍可靠性的影响,倘若算得不准确,而你又十分相信他,岂不会耽误你的事业和前途?况且人的命运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原因是我们的命运取决于善恶的业力,而业力又由心造,命是心造的,心目然能改变命运,所以迷信于算命也是不理智的。

  有人说我什么都不迷,可是我们要是仔细考察一下,大凡世人都是有所迷的:贪财的是财迷,贪色的是色迷,贪权的是权迷,爱看足球赛的是球迷,爱听唱歌的是歌迷,爱书法的是书法迷,爱画画是画迷,总之,没有觉悟的众生,总是情有所钟,难免 “ 迷信 ” 二字。因为有所迷,就会有痛苦,君不见中国足球队屡遭挫败,给中国的足球迷带来了多少失望和伤心啊!

  不良习惯是无知。在我们的生命延续过程中,习惯的势力始终在支配着,可以这么说,习惯控制着人生,习惯左右着我们的命运。因此,在人生中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可是我们因为无知的关系,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良习惯。比如有人喜欢铺张浪费,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财富,结果不但折福,还会引来一些酒肉朋友。有人喜欢表现自己,以为通过这种举动可以取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岂不知表现自己就是树立敌人,表现自己只能导致别人对你的反感。有人喜欢赌博,赌博的人大多基于贪心出发,希望从别人那里赢到一些钱,可是一旦赌上瘾之后,就不能自拔了。因为一个人在赌博场上,倘若赢了钱,就会希望赢的更多,如果输了,他总想把本钱捞回来,或者还想赢一些,这样这没完没了的赌下去,直到倾家荡产,乃至最后杀人抢动,毁灭自己。

  我们平常不肯把心闲下来,也是一种不良习惯。大凡世俗上的人有一个特点,不肯让自己的内心有一刻的清闲,一天到晚总要不停的忙着。他们除了正常的八小时工作、干家务、应酬人际关系外,如果还有多余时间,就会不停的去看电视、看电影、找人聊天,从而养成一种习惯,只有在外境刺激下内心才感到充实,才得以平衡;倘若闲下来,无所事事时,就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这种充实是虚假的,是短暂的。真正的充实,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宁静。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宁静的内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觉得充实,根本不必要借助外境。

  2 、执著

  由于无知,我们就会产生执著,佛教认为众生执著严重,时时表现,处处表现,在经论中称为遍计所执:遍是普遍,计是计度分别,就是对一切事物进行普遍分别,当然这种分别不会是正确的,因为它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是在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所产生的分别,在虚妄分别的基础上加以执著,对于这种执著,佛教将它归纳为两大类:

  ( 1 ) 执法:对法的执著。说到法,我们通常都会理解为法律或法则,佛教所说的“法” 则不一样,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世界上一切的一切不论是精神的、物质的;有为的、无为的;善良的、丑恶的;清净的、染污的都称之为法。

  所以,法在佛教中的定义是: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是说它能使人们了解它是什么;任持自性,是说它具有保持自身的本性,或者说拥有自身的特征。比如水以湿为自性,因为它拥有湿的特征,当我们看到水的时候,就知道它为水。又如火以暖为自性,因为它拥有暖的特征;当我们一接触到火的时候,就知道它为火。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是这样。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可以称之为 “ 法 ” 。

  明白法,再说明法执,众生的法执非常普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对名言概念产生执著。在名言概念中,尤其对自己的名字执著得特别利害。我们把名言概念都看成是实在的。当听到人家恭维赞叹我们几句,比如说你长得很漂亮,很有能力,你就会心花怒放;倘若听到人家诽谤你,你就会难过死了 。其实,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符号,是人类约定俗成的,它与事实并不是一个东西,就像我们说火不会烧嘴一样,可是众生愚痴,错误的把语言概念执著为真实,当你骂他为驴子时,他思想觉得自己仿佛就成为驴子了。因而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痛苦不堪了。

  我们对身体也产生执著。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身体,一个人最关心的也是自己的身体,忙于为它吃,忙于为它穿,忙于为它住,忙于满足它的种种欲望:财欲、性欲、食欲、睡欲,人一生基本都在追求满足欲望中度过。有的人甚至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如古时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想尽办法去乞求不老之药,希望自己永远不死,事实如何呢?他们都是要死的,因为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佛经上说:有生无不死。我们把身体执以为实在,希望长生不老,一旦面对死亡时,你的痛苦就来了。

  我们也执著财富的实在。世人有很多错误的观念:比如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因此举世纷纷都在为钱拼搏,一切向钱看。当然,生活中不能没有钱,为了生存的需要,适当的财富也还是必须要有的,但有些人有了财富之后,悭贪吝啬,不肯布施,甚至自己也舍不得使用。然而,世间无常,积聚的财富终必消散,一旦天灾人祸降临,他的痛苦就来了。

  当然,众生的执著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执著地位实在,事业实在,乃至我们把一切都看得很实在,可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空的、虚妄不实的,因为我们的认识与事物真相相违背,这就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痛苦。

  ( 2 ) 我执:我,是主宰义,常一义,不变化,众生总觉得在我们生命中,有一个主宰,常一的自我在主宰着我们的生命。因此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时时为我着想,一天到晚生活在强烈的自我中,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喜欢,我讨厌,对我有利,对我有害,尊重我,侮辱我,如果我们用电脑来作个统计,我们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个 “ 我 ” 字。

  因为我们有了 “ 我 ” 的观念,进而产生我执,通常我们会执名字为我,比如你走到外面去,听到或见到你的名字,以及一些与你名字有关系的或议论的文字,你会特别留心,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赞叹这个名字就是赞叹我,毁谤这个名字就是毁谤我。其实,大家知道我们名字是后天总父母给取的,是个代号,而一个人有时会有很多个名字,怎么能说是我呢?执名字为我,为之忧喜,实在是毫无意义。

  我们也人执身体为我。色身乃是四大的假合,何尝有我,我们却把它执以为我,因此有人为自己色身长得丑陋感到自卑;有人为自己色身魁武而自大;有人为色身衰弱而忧愁;有人为色身强健而欢喜。世人终身都在为之奴役,难怪老子曰: “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复有何患。 ” 佛教也说: “ 身为苦本。 ” 之所以这么认为,都是因为执身为我的缘故,由于众生强烈的执身为我,才造成了人生的种种痛苦。

  我们也执服装为我,当一个人穿上高级漂亮服装时,他会觉得很神气,高人一等,倘若穿的是破破烂烂,他就会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我们也执工作为我,有人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神采飞扬,觉得我与众不同;有人因为自己工作低贱而觉得我不如人家。其实,工作、服装与我又有什么关系,而众生无知,妄执为我,才有了种种烦恼。

  众生的执著千差万别,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举要言之不外乎我法二执,由此二执故不能正确认识世界。无我执我,无常执常,不净执净,执苦为乐,由于颠倒认识和执著,有执著就有牵挂,有执著就会去造业,有执著就有痛苦。

  3 、 烦恼

  如果说无知和执著是生命痛苦的根源,那是因为无知和执著会导致烦恼的出现。烦恼能引起生命的痛苦,而烦恼本身就是痛苦。原因是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心理,它是我们生命里本来具足的,但它的产生与外在条件也有关系。众生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为他生命里拥有烦恼,一个生命只要存在烦恼,无论它走到哪里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所以,烦恼是造成痛苦的直接原因。

  那么,众生的烦恼究竟有哪些呢?佛经中称八万四千种烦恼,这里包括欲界烦恼,色界烦恼,无色界烦恼,在三界之中不同的生命层次有不现同的烦恼,这些烦恼又把它归纳为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根本烦恼是其它烦恼生起来的根本,又是烦恼里最基本的,随烦恼是随根本烦恼生起,又是根本烦恼的分位,当然,这里不能一一介绍,只能把重要几种提出来说说。

  在根本烦恼中的第一种是贪心所,贪心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贪是对自己喜欢的境界,产生一种染著占有的心理。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如贪著自己的财物,以为是生命的资粮,是快乐的源泉,是生活的保障,是处世的资本,就会对财物悭贪;贪著于自己的地位,以为高人一等,就会表现出骄慢自大;贪著别人的地位,或别人的财物,就会表现出诌曲的心理,想尽办法地去讨好他人、奉承他人、乃至欺骗他人,然后达到谋取他人地位,或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贪的范围也很广泛,论中称曰: “ 于有有具染著为性 ” 。三界现象及能招感三界现象的因缘,都是我们众生贪著的对象:我们贪著自己的身体,贪著自己的家庭,贪著事业,贪著地位,贪著居住环境,贪著财富,贪著男女色相,贪著已有的名誉,贪著美食,贪著睡眠,贪著美好的山水,贪著建立的人际关系,贪著一切的一切。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贪著,就有许许多多的挂碍,内心也就不得安宁,不得自在。又因为贪著进而就希望占有,于是拼命追求,得到了也仅仅是暂时的满足。如果不能得到,就有求不得苦。所以,贪著是烦恼,贪著是痛苦。

  与贪相反的一种烦恼就是嗔,嗔也是活动频繁的一种心理,它是对自己不喜欢的境界产生一种排斥或损害的心理。嗔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当你遇到人家骂你、打你、毁谤你、挖苦你、以及损害你的利益时,你就会怒火中烧,暴跳如雷,事过以后怀恨在心,时时想着报复,嗔恨心使你内心失去平静,嗔恨心使你坐立不安,嗔恨心又使你恼羞成怒。可是,假如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拥有嗔恨心是一种很愚痴的表现,你说我嗔恨某人,很烦恼,可是某人并不知道我对他的嗔恨,倘若知道而你没有付诸行动,对他并不能构成伤害,你不是自寻烦恼吗。假如把嗔恨心变成行动,这种行动大多是不理智的甚至是犯罪的,犯罪的行为对他固然没有好处,而对你又何常不是坏事,佛经上说: “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 又曰: “ 火烧功德林 ” 。无不显示了嗔心的过失。

  嫉妒也是嗔恨心的表现,如果愤恨心理的产生,是因为别人伤害了你的利益,还情有可原。那第嫉妒心的出现实在是莫明其妙了,看到别人荣耀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尽管在很多情况下,他的这种荣耀,并不会影响到你的利益,可你就是要嫉妒,没有办法。嫉妒显示了人的自私,体现了人的狭窄心量,破坏了人的平衡心境,嫉妒使人干出很多蠢事。

  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嫉妒又是一种人们比较容易出现的心理。所以在佛经中就特别宣扬随喜的功德。随喜功德是很廉价的布施,比如别人做了一件慈善事业,花费了十万百万财富,而你一分钱也没有失去,可是,当你看到别人在实行此事过程中,你由衷地感到高兴,并用美妙的语言去鼓励他,赞叹他的功德,你的功德就跟他一样,随喜是廉价的且能成就你的功德,似乎很容易做到,但因为我们有嫉妒心理时常作怪,随喜之心则难以生起,不过有了随喜,就能对治嫉妒。

  慢也是重要烦恼之一,它是抬高自大,夸大自我的一种心理表现。所以慢的定义,是执持自己为尊为大,蔑视他人,对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谦下,固步自封,我行我素,由此造诸恶业,导致生死轮回之痛苦。

  慢心所,通常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他人不论在哪方面,比如道德、智慧、学问等等,确实都不如自己;或者他人在这些方面,都与自己不相上下。这时慢心重的人,就会对不如己者加以轻视,说他样样不行。对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会说他没什么了不起,还不是同我一样,有什么值得我尊敬呢?这叫慢。如有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相等,但自己却觉得超过他;或者有人不论在哪方面,确实超过了自己,可是他却觉得别人并没有超过自己,最多不过与自己水平相等而已,像这样的心态,这叫过慢。如某人不论在哪方面,都胜过自己很多,但他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如,反而认为自己处处胜过某人。听到别人对某人赞叹,自己就不服气,像这样的慢心自负,叫慢过慢。五蕴组合的生命体上,本来是没有我的,但由于自己的妄见,以为其中有个我,这已经是不对了,可他还夸大自我,抬高自我,表现自我,轻视他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别人都应该尊重我,都应该为我服务,都应该听我指挥和差遣,乃至希望整个世界都应围绕着我行动,这叫我慢。有些学佛的人,在修道过程中,稍微有了一点成就,就误以为自己证到了什么了不起的果位,这叫增上慢。有人生性自卑,但对别人学问渊博也不以为然,觉得他有学问是他的事,我虽然没有学问,但还不是一样的活着吗?没什么了不起,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全然不知谦下,不会尊重别人的学问道德,不懂得向上追求,自甘沉沦,这叫卑慢。世间上有些人没有什么实际德行,但为了博取世俗名利,就不择手段地到处宣传自己,自欺欺人,以期达到自己追求的目的,这叫邪慢。

  慢也便得人与人之间很难处好关系。一个我慢重的人,他的自尊心会特别强,时时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又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随意伤害别人。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得尊重别人,倘若你瞧不起别人,甚至任意伤害别人,自然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自尊心强者,情感是很翠弱的,他只能适应恭维赞美之调,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就容易崩溃,因此,这种人是不堪一击的。

  4 、 造业

  前面简单地介绍了几种重要烦恼,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烦恼使我们不得自在。烦恼又促使有情去造种种业,业是一种行为的后果,在佛教中把人的行为从伦理的角度,大体分成三种:善、恶、无记。其中唯有善与恶二种行为可构成业力,无记的行为是不能成为业力的。

  那么,善恶行为是如何判断呢?《成唯识论》说: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有漏行法为恶。这里对于善恶分别是贯彻现在世及未来世的两世来看的。一种行为必须要对现在世及未来世都有利益才称为善,比如布施是一种善行,一个人修了布施行之后,能够克服自私悭吝,培养慈悲济世的博大胸怀,是现世乐;通过修布施行,在未来生命里能招感无尽财富,是未来利益乐。相反的,对现在世与未来世都有损害的行为是恶法。

  与善恶不同的还有无记行。无记是不能记别它是善是恶,比如坐的时间长了,到山上走一走,口渴喝几口水,肚子饿了吃两块面包,睡觉前洗洗脸,都算是无记行。

  另外在《十善业道经》中也谈到善恶的区别标准。经中说: “ 言善法者,谓人开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 。皆以此法为根本而得成就,是名善法。 ” 这是从结果上来比知行为的善恶,能够成就世出世间五乘果位的行为善法,如人天乘的五十善,声闻缘觉乘的三十七道品,菩萨乘的六度四摄行等,都是善的行为,而能招感三恶道的十恶行,则是不善行。

  善恶行千差万别,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十恶。先说十恶行:一、杀生,是以恶心断有情命根的相续。具五种条件成杀业道: 1 、故意有杀心。 2 、杀他有情。 3 、他有情想。 4 、作杀加行,比如具有杀他的一切准备。 5 、不是误杀。二、不与取:也称偷盗,包括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等不与而取的行为。具足五缘成业道: 1 、故意起盗心。 2 、对于他物。3 、起他物想。 4 、预先有盗窃的动机与准备。 5 、不是误取。三、邪行。又你邪YIN。总有四种: 1 、非境:如对他人妻子或父母姊妹等行YIN。 2 、非道:于不正道行YIN。在自己妻口及余道行YIN。 3 、非时:虽然是你的妻室,假如你在她怀地,儿饮乳时,受斋戒时,与她行YIN也成邪YIN。 4 、非处:如在寺中或佛塔边行YIN。四、虚诳语:又称妄语。有自妄语,教他妄语,遣使妄语,书面妄语,以及通过表现:如默认、暗示、点头、手势等。是凡达到欺骗目的,都是妄语。具四缘成业道: 1 、以违背事实的言论去欺骗别人,比如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等。 2 、对方理解你的意思。 3 、有欺骗的心理。 4 、以方如实接受。五、离间语,即挑拨离间,也称两舌。具足四缘成离间语染: 1 、有挑拨离间他人关系的意思。 2 、制造矛盾的语言。 3 、对方理解你说的内容。 4 、如实接受。六。粗恶语,又称恶口。如毁谤、攻击、讽刺、尖酸、刻薄、挖苦等伤害他人的言语。具足四缘成粗恶语染: 1 、有心伤害他。 2 、发出非爱语。 3 、对方理解。 4 、如实接受。七、杂秽语,又称绮语。具二缘成杂秽语染: 1 、有染污心。 2 、所发语是诲YIN诲盗,情歌艳词,天南地北,戏论言词,以及不正见的邪论等。八、贪欲:对于他人的财富起非理希求,想要占为己有,是贪业道。九、嗔恚:对于有情起伤害心理,是嗔业道。十、邪见:拨无因果,否定圣贤,不信前生后世,是遇痴邪见。

  与十恶行相反便是十善行。即不杀生,不不与取,不邪YIN,不虚妄语,不杂秽语,不离间语,不粗恶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遇痴邪见。十善十恶都是依身、口意三业发出的。杀、盗、YIN身业的表现;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口业的表现;贪、嗔、痴是意业的表现。

  众生造了恶业都要招感果报的。这些罪业的感果情况是取决于因缘的。因缘具备了业果才能成熟。所以业力又分为现报业,即现生受报;生报业,即来生受报;后报业,是要等到第二生、第三生乃至更多生才受报;不定报业,是受报时间及报应轻重都没有一定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常怨恨上天不长眼睛,善恶总无结果,其实不然,善恶并不是没有报应,只是时间没有到罢了。

  5 、 苦果

  现有的生命形式及现在的环境,是我们过去生中造业所招感的结果,因为我们所造的业不论是善是恶,都是有漏的,相应招感的果报就有缺陷和痛苦了。所以在佛经中讲我们有情的生命有八苦交煎;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这些苦有来自于心理,如五阴炽盛中的种种烦恼;有来自于身体,如生老病死;有来自物理世界,如五阴炽盛中的地水火风某种增盛,引起大水大火地震等灾难。因此,众生是充满着各种痛苦的。

  众生的各种痛苦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比如有人短命或者身体多病,那是因为你过去杀生或者虐待动物。你杀生,让那些动物短命而死,不得终身天年,那么你自然要受短命的果报;你虐待动物,让那些动物痛苦的活着,相应的你也要得到病痛的惩罚。

  有人贫困潦倒,任何好的机遇他都碰不上,同样是做生意,虽然他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但总是不能赚钱,那是因为过去悭贪、吝啬的结果。一个人富贵与否取决于他的福报,而福报又是来源于布施,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倘若你悭贪吝啬,不肯布施,那将来只能贫穷了。

  有人长的丑陋,生就一付对不起观众的相貌,那是因为嗔恨心太重的结果。世界上最难看的表情,是在一个人愤怒的时候,那是一张扭曲的脸,一位即使长得再漂亮的小姐,若充满嗔恨时也是可怕的。因此,经常起嗔心的人,会导致丑陋的结果。相反的你想拥有庄严的相貌,就应该有忍辱的修养,祥和的心境,保持微笑方能得到相貌庄严的果报。

  有人家庭不和谐,夫妻之间吵架不停。那是因为在过去曾种下两舌的因。两舌是挑拨离间,破坏他人的友好关系,你不想让别人和谐相处,那你也得不到和谐的环境。另外邪YIN的人破坏别人的家庭和谐,将来也能招感家庭不和谐的结果。

  有人地位卑下,大家都瞧不起他,那是因为我慢太重的结果。一个拥有我慢的人,他总是自高自大,谁都不放在眼里,总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别人都不怎么样,相应的他就要得到地位卑下的后果。

  因果现象千差万别,举不胜举,世间任何现象都有因果,明白了因果,基于对自己未来生命的负责,我们应慎重行事。

  二、获得幸福的方法

  怎样才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我想这个答案也不一致。有人会去拼命赚钱,以钱多为幸福;有人会努力读书积极表现自己,争取当官,以当官为幸福;有人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寻觅一个理想的对象,以拥有美满婚姻为幸福;有人会注意营养,加强锻炼,以健康长寿为幸福;有人兢兢业业,费尽心思地创业,以拥有事业为幸福。可是,我们仔细考察一下,拥有这些是否就能得到幸福了?现在世界上有些富翁,他们有跨国公司,拥有千万、亿万的资产,可他们活得并不幸福。比如报刊曾刊登一个希腊的女船主,她有三十六亿美元的财产,可她活得很痛苦,结果自杀而亡。又如古时帝王地位财富都达到了极限,在别人看来他们太令人羡慕了,可他们还是觉得有不如意的地方。

  世人所追求的这些幸福,在佛教看来都是有漏的。漏是烦恼义,即世间的幸福快乐里面总是蕴含着烦恼,正像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总在担心有朝一日会失去权位,但心别人算计他,为了能够保住自己,有时对上级就要投其所好,违背本心地去干一些事;而拥有地位的时候,终日都要为事业操劳,不能自己,没有言行的自由,所以究竟幸福在哪里?实在说不清楚。那么如何才能得到真正幸福快乐呢?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 树立正确的认识

  佛教讲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源是无明,又以正见为修道解脱痛苦之本。正见就是正确的认识。佛教认为众生想解脱生死,获得幸福,首先对宇宙人生势必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正确的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得到美满幸福的结果。那么,怎样才是正确认识呢?

  ( 1 ) 相信因果:因果二字大家都很熟悉,但对因果道理正确理解并且能够相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说到因果,人们总会想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要想对宇宙人生有个正确认识,首先就要了解因果,相信因果。

  认识因果首先要相信有善有恶,并且明确什么是善的行为,什么是恶的行为;其次相信有业有报,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有来早与来迟;再次相信有前生与后世,生命是连续的,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形式中的一种,有无穷的过去,有无尽的未来,因为生命是延续的,才能完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还要相信有圣有凡,也就是生命层次有高低之分,作为一种生命它可以因为修养而得到升华,成贤成圣;也能因为造恶业,烦恼增加而堕落。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行善或行恶才有自身的价值。倘若生命不能转化,人死如灯灭,我真不知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对自身而言究竟有什么不同。

  ( 2 ) 相信无常:对 “ 常 ” 的执著给生命带来了巨大的苦痛。要想解脱痛苦,就得正见万事万物无常的特性。佛经上说: “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 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变化的,比如心念无常,我们现前的心念是无始以来心识的延续,也是生命经验的积累,它由喜怒哀乐等不同心理因素组成。我们任何一种心态的出现,除了依据内心的心理内素,还要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尤其凡人是心随境转,外境不同,心态也往往随着变化,如大海,时而一片平静,时而波涛凶涌;如虚空,时而万里无云,时而阴云密布。人的心念也是如此,变化无常。

  身体是无常的,我们自从拥有这个身体的那天开始,时时刻刻都受到无常规律的支配。因为无常,我们才能从最初父母所给的那一点点物质元素中,转变成现有的这个庞大色身;因为无常,我们这个健壮的色身,又要迈向衰老,最终投入死亡的怀抱;无常又使得色身时时受到疾病的威胁,随时都有可能产生病变,乃至死亡。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告诫弟子们:人命在呼吸间,就是这个道理。

  国家和社会也是无常的。我记得《三国演义》开头就有这样两句话: “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这也是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无常。打开中国古代历史,它就是沿着这样一种无常规律发展的。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秦灭之后,梦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末三国兴起,晋朝统一;晋灭之后,南北分争隋唐统一。这些国家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但都经历兴起、延续、灭亡的阶段。无常使社会进步,因人类社会是无常的,所以才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希望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无常也使社会从繁荣富强走向衰败,所谓衰极而盛,盛极而衰。

  世界也是无常的。人类几千年来一直苦心地在建设着世界,农民不断修理地球,工人在改造地球,军人在保护地球,科学家在研究地球,哲学家在探索地球,文学艺术家在描绘地球,以及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在试图丰富地球上的生活,这才使得人们从原始社会的愚味落后进化到今天的高度文明。无常使世界进步发达,无常也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最终是毁灭。因为世界本身就有成住坏空,当这个世界要毁灭的时候,人类的文明还会存在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3 ) 相信缘起性空: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它几乎穿着整个佛教教义。佛教的因果不同于宿命论者所说的因果,它是建立在因缘上,由因缘决定因果。无常也是一样,世间一切事物为什么无常呢?因为缘起。缘起又是宇宙生长的规律。经论上说到:“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说世间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是缘起,不是神造的,也不是偶然有的,离开了因缘找不到任何一法。

  缘起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缘,佛经中讲四缘生诸法:一、因缘:是事物生起中最亲的条件。比如我们在田地中播下一颗种子,这种子就是因缘。二、增上缘:是助成某种事物成长的外在条件。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有土地、水份、人工、阳光等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增上缘。三、所缘缘:所缘是缘的外境,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缘。比如眼识生起要有色境,耳识生起要有声境。色声之境就是所缘缘,它是心识生起的重要条件。四、等无间缘:我们心念的现前,如流水般相继相续,一念接一念。在一个心识活动的过程中,它不可能在一刹那之间,同时出现两个不同的念头,必须要特前念过去了后念方能生起,那么这个前念就是后念生起的等无间缘。这也是心识生起的一种缘。

  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无不是缘起的,比如眼前的桌子,是由铁钉、木头、油漆、木工等因缘和合,才能造成一张桌子。又如我们人是五蕴和合,五蕴中色蕴物质,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受想行识指各种心理活动,识蕴是精神主体意识。由这些条件聚在一起,才成为一个人。又,人的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要有众多因缘,如五识中的眼识要有九缘生:即光线、空间、色境、注意、种子、俱有依(根身)、分别依(意识)、染净依(末那识)、根本依(阿赖耶识),这九缘具备了眼识才能生起。小到一张桌子,一种心识的生起,大到整个宇宙,无不是缘起的。

  佛教让我们用缘起去观察一切,透过缘起的现象,洞达事物的性空,一切现象无不缘起,同时也无不是性空。三论宗的根本论典《中论》中说: “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 。因缘所生法为什么说是空呢?因缘所生法没有自性,自性是一种不由因缘固定不变的自体。比如前面所说的桌子,是由木工、木头、铁钉等条件组成,离开了这些条件,请问桌子是什么?又构成桌子的条件如木头,它也是地水火风各元素的组合,离开了这些元素,木头又是什么?再说人是五蕴的假合,假如离开五蕴人是什么?由此可见缘起法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缘起法都是性空的,但是性空并不否定现象,认识一切事物性空,也要认识到事物的假相宛然,这就是中道的认识,也就是正确的认识。

  在佛教的般若经典中,处处都让我们要用这种中观的思想去观察一切。如《般若心经》上说: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这里告诉了我们缘起性空不是凡人的错误认识,它是菩萨用无限智慧透视的结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缘起的有与自性空不是两个东西,有很多人对佛教的空往往认识不足。或以为空在色外,或以为色灭才空,因而对空产生了许多误解,这是错误的。佛教讲的空,是缘起有的当下就是性空,不可以离开缘起有另外去找性空。度一切苦厄,是说作为生命,只有认识到这种道理,才能度脱人世间的种种苦恼

  2 、 不住于相

  众生因为住于虚妄不实的颠倒相上,起烦恼造业,导致了生命的种种痛苦。要想解脱痛苦,必须不住于相。如何才能做到不住于相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视世间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它的因果性、无常性、缘起性、空性、了不可得性,只看破世间万事万物的实质,你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不会住著于假相,这样就可以避免贪嗔痴烦恼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带来的痛苦。

  在佛教的般若经典中,《金刚经》就是宣说不住相修行。经中须菩提向佛陀提问:善男子善女子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刚经》全部经文都是回答这两个问题,云何应住,是问修学佛法者心如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是问通过什么方法降伏其心。

  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无住生心。无住是不住于相,比如在修布施时,经上说: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香味触法布施。又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住相的布施,就是在修布施时要观察三轮体空,不住于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倘若在布施时,心有所住,则布施有限,功德也有限。布施时,心无所住,则布施无限,功德也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在度生中不能有度生相。经上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果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广度一切众生,不能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众生相,菩萨如果在度生时尚有我相众生相,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

  在学习佛法中,也不能住佛法相。经上说: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保况非法。通常人们没有学习佛法以前,住于世间相,学了佛法之后,又住于佛法相。其实,只要是住相,一样都能成为修道的障碍,譬如沙子放在眼中,与金子放在眼中一样都会影响眼睛。所以修学佛法不但不能住于世间相,也不能住于佛法相。

  在修证佛法中,不能有修证相。经上说:须陀洹没有得须陀洹的果相,斯陀含没有得斯陀含的果相,阿那含没有得阿那含的果相,阿罗汉也没有证得阿罗汉相。因为阿罗汉如果认为我得阿罗汉果,那就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又说: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须陀洹等四种是声闻乘的四种果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佛果。三乘行者在修证佛法过程中,以般若慧证诸法实相,能所双亡,无智无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别,早就知道真理不相应了。

  《金刚经》告诉我们: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 实相者即是非相。 ”“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 。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 等等,都说明了相是虚妄不实,实相是无相,要证得实相,就不能住于相。因此,经中处处以般若去观察一切: “ 如来身相者,即非身相 ” ; “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 “ 所言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 ,从而达到无住生心的效果。

  禅宗发展到五相祖之后,以金刚经的思想作为修证上的指南。六祖就是从听闻《金刚经》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而大彻大悟的。惠能的得法偈: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也体现了般若空无相的道理。

  后来,六祖在《坛经》上也以无住相修行教授学人。比如对于烦恼与菩提的区别,六祖曰: “ 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 。烦恼菩提就在于执境与离境,执相就是烦恼不执相即是菩提。又如见性成佛,祖曰: “ 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 ” 又说: “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 佛性每人都本相具足,只为烦恼尘劳不得显现,如能用般若观照一切,不住于相,就能见性。

  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六祖指出了禅宗的几大要领。《坛经》上说: “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 无念者,念是念著于境,对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无相者,实相无相,行者要能离一切相,不取一切相,才能证得清净法性。无住者,在念念中不思前境,在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住在境上,是为无住。

  在具体修行上,禅宗也表现出与其他宗派在方法上的差异,比如参禅向来都强调打坐,而六祖却呵斥坐相,如《坛经》说: “ 善知识,道要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 道是通过无著的心境才能证得,如果住著于坐相,势必不能证得大道,又说: “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 也是反对住著坐相。

  基于这些前提,禅者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不取不舍的无著生活。因为他们不住著相,绐终过着极为简单俭朴的生活。比如左溪玄朗常行头陀,居住石岩,一件袈裟穿四十多年。通慧禅师入太白山,不带粮草,居住树下,饿吃树果,喝饮泉水,一裙一被,一双鞋穿二十多年,布衲终身不换。智则禅师性格落魄不羁,总是披着一件破衲,房间里除了床单,瓦钵,木匙,其他什么都没有,房门从不关闭。大梅法常禅师不吃锄头下菜。慧休禅师三十年著一双鞋。他们把物欲减少到了最低程度,却从宁静的心境中得到极大的法乐。

  禅者的修道就是在简朴的生活中,在日常作务中,他们从吃饭、穿衣、种田、采茶、扫地、砍柴、除草去体会道。因此,当你,当你问禅师们如何修道的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睡觉、喝茶之类的话,但禅者吃饭穿衣不同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辗转反侧。而禅者则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不住相能解脱生命的痛苦,《心经》上告诉我们要用般若智慧去观照一切,认识到世间万物皆空,了不可得,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献恐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槃。涅槃是永恒的幸福宁静,只有证得涅槃,生命才能彻底解脱痛苦。

  3 、 息灭妄想

  生命的痛苦,很多人往往把他归罪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经济建设落后,世道不公,人情淡漠等。其实,痛苦的根源是心念。因为心念上有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的错误观念、迷信、执著、贪嗔邪见等烦恼,都是妄想的表现。妄想使我们失去平静的内心;妄想使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们坐立不安;妄想使我们忙于寻求种种声色刺激;妄想使我们干种种坏事。 —— 要想解脱痛苦,就得息灭妄想。如何息灭妄想呢?

  不住相能息灭妄想。经常听到很多初学打坐的人说:打坐的时候妄想太多,静不下来,有什么办法对治?我说办法是有的,但也有必要考察一下,为什么会有很多忘想?一个人的心念有它前后的延续性,要想打坐妄想少,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到如何用心。打坐时最强烈的妄想,一定是平常最住著的境界。因此,作为一个修习静坐的人,平常就要透视一切,保有一颗无住的心,空灵的心。对一切境界,如雁过长空,风吹竹叶,不留丝毫的踪迹,打坐时心自然清净了。

  念佛能息灭妄想。人们往往错认为念佛是老太婆专修的法门,或以为念佛是在求佛。曾有位老婆婆一天到晚地念佛,被她孙子知道,有一天,她孙子拼命地叫:奶奶,奶奶!叫个不停,老婆婆听了之后就说:没完没了地叫什么?这时她孙子说:我叫了几声,你就不耐烦,而你一天不停地念佛,佛也会生气的。这个故事中小孙子的看法,代表了许多凡人的观念,其实这是一种自作聪明。我们念佛难道只是念佛的外在形象吗?念佛是为了调御自己的心态,息灭自己的忘想,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净。所以,在《在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息灭妄想,深入禅定。这是最佳的方法。

  止观能息灭妄想。止观乃禅定之异名,梵语奢摩他,汉译曰止。止息敬乱,止心一处;毗钵舍那,汉译曰观。对所止境起正观察。止观有小乘止观与大乘止观。小乘止观大多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缘而修。如修数息观就是专注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长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细,把心系在呼吸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细,由细而无,妄想息灭,止观成就了。

  参话头能息灭妄想。参话头也是禅家修行的重要方法。话头的种类通常有: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谁;无梦无想时主人是谁;一念未生前是什么等等。参话头不可对话头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开悟,不可以扔掉话头求静,不要给自己讲道理,外界动静一概不管,一路地追问下去。黄龙南禅师对参话头有个比喻: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诸根顺向,首尾一直。参话头重在一个疑字,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凝聚在话头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一个修行的人,当他话头参到得力时,自然也就不起妄想了。

  妄想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要想息灭妄想。当然息灭妄想还有很多好处:息灭妄想就能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息灭妄想就能专心地去干任何事,提高办事效率;息灭妄想能把心念专注一处,进入禅定;息灭妄想能使你的真心显现,智慧得以开发;息灭妄想就能正确的认识一切。这此充分说明了息灭妄想的重要性。

  4 、 认识自己

  人类文明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在宏观上有能力去认识其它星球,可以乘飞船遨于太空之中;在微观上,通过精密的科学仪器,直探物质的本质,发现物质基本结构,创造出原子弹。遗憾的是,人类却没能认识自己。是否认识世界容易,而认识自己难呢?

  不认识自己是生命痛苦的根源,要想解脱痛苦,就得认识自己。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禅师告诉我们直下承担是认识自己。在我们一个人的生命里面,身体不是我们自己,因为身体乃是四大的假合;思维不是我们自己,因为思维是概念的延续。除了身体思维,我是什么呢?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 “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 这是说我们除了妄相执著,还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谓直下承担,就是要我们认识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怎么去认识呢?大珠慧海禅师去参马祖,祖问:来这里干什么?慧海禅师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没有,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抛弃不顾,到处乱跑干什么?慧海禅师问:哪个我的宝藏呢?祖曰: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师在马祖的开启之下,当下认识到了自己。

  不落于思维是认识自己,思维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续,是前尘影事的重视,一旦落于思维分别,住著于是非得失的思想,我们就会迷失自己,所以禅师要我们远离妄想分别。如临济禅师上堂开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说:道道。这个僧人想了一下。师放开手说:我位真人是甚么干屎橛。又如六祖接引惠明,六祖从五祖处得了衣钵后,南行而去。惠明从后面追上,六祖把衣钵放在石上,惠明拿也拿不动,于是就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说:汝既为法来,可放下万缘,不要有任何念头。过了一会儿,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认识到自己。这两个公案都告诉我们,要从离开思维中去认识自己。

  明心见性是认识自己,我们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妄不实的,是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迷惑,方能见到自己的心性。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道六祖已经悟到本性了,对六祖说:不识本心,学佛法是没有益的,如果认识到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会成为大丈夫、天人师、佛。

  凡夫众生无始以来因为不认识自己,于是就认贼为子,随着妄想分别,升沉于六道之中。倘能认识自己,就能息灭妄想,不随外境迁流,掌握自己的生命,开发生命中的种种智慧潜能,断除种种烦恼,完善人格,得大自在。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