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
2014/9/4   热度:283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 原文: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有出没、前后相故。是故兴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问曰: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与此若为差别? 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或容有前后。此言无前无后,是为差别。亦是成上不动义。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须观一时。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净乡。或以所居清净,鄙薄秽土。以如此等种种局分,于诸佛如来所,不能周遍供养,发起广大善根。是故愿言:“我成佛时,愿我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论注的解释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昙鸾法师这段文字,主要是两卷文字,他所提示的净土法门的中心思想,绝对离不开我们现前这一念——一念的运用与认知。因为无始以来一切凡夫有情在妄念中轮转,念念不能觉知,所以繁衍出过、现、未来三世,就把这一念延续出来三世。那我们真正能了解这一念,无尽刹土皆由此一念生起,显现出诸佛刹土、菩萨刹土、声闻缘觉、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十法界绝对不离现前一念。那我们学习佛法就有一个方便,或者说认识人生,学习佛法,断除烦恼,运用智慧慈悲都有一个很清晰的下手方便,就所谓的现前这一念。 这一念我们人人可以感知,可以观察,可以运用,可以了知。就是说若于一个法则有一个入手方便,那我们与出生死断烦恼就有一个很好的机制了,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要不然我们学千条理论、万条法则终是不相干,说得起用不上,那学习就变得无有意义了。学习佛法一定要真实起来,要能运用得上。 我们昨天把“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这一段菩萨的住持功德第一种修持的善巧给我们作了一个学习与提示。因为八种佛的功德我们已经学过,四种菩萨正修行给我们作一个实践佛法的教化。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2、同时利生德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有出没、前后相故。是故兴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问曰: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与此若为差别? 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或容有前后。此言无前无后,是为差别。亦是成上不动义。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须观一时。 菩萨四种功德受用,他提示的第二种修持与受用的守护。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 我们世间有情就有三个法则是必须染污的,所以是为有情类。善,或善或恶,不善他必然就会落到恶,善恶皆不可得,他就会落到无记。那么这三个法则是众生所取染。不取染这三分他就感觉无以依从,就是不知道怎么来安排自己的心念、心智。所以在凡夫心智中,垢障——这种三业的垢障是必然的。那菩萨已尽于见思二惑,或者已伏见思二惑,得贤圣方便,因为顺性故,而得法益的安住。或者说随顺阿弥陀佛的报德,无染无垢,于善恶无记一时逾越。若是以凡夫业,善恶无记,无以逃离,所以是为垢染;那么以佛陀清净圆满的果德的成就,顺性安立故,所以说无垢的自性一时坦露。 那么庄严光者,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无垢的心智一旦坦露出来,善恶无记的业相蒙蔽一时就荡除,就会放出庄严之光,也就是具足种种法味,具足种种法的善巧,以自他二利。象我们这个时代的修持,在无垢处的修持,凡夫的机制就比较少一些,说功夫、说高低、说善恶、论凡圣,垢染难除。 “无垢庄严光”是来彻底显现我们能随顺阿弥陀佛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彰显自已的生命的延续机制,在我们现前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延续过程中,来运用这样的顺性法则,也就是念佛,也就是忆佛,也就是随顺佛的果地觉为现前因地心。菩萨若不如是修行,欲成办无上菩提,绝无正因。 我们知道世间所现法,从俗谛说,因果相,皆仗因果现,法不孤起故;要从真如门中说,不离此说。这在生灭门中就是顺应俗谛来说,必须有一个缘起缘灭。那么“无垢庄严光”是阿弥陀佛无碍净光,普照法界,得遇有情,垢障消除,心智柔软。所以《无量寿经》那一段文字就这样提示的——阿弥陀佛光明照触之人,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这个垢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之垢,就是我们的烦恼障,我们的所知障尘垢,我们的善恶无记对待的尘垢。在阿弥陀佛无碍的光明照射下,身心柔软,一时汇入法性,所以三垢消除。自性之光,自然得以延续,得以照耀世间。 我们若不依这个欲来得见自性之畅明,实在是在这个末世多有阻碍。所以这四句一开章就给我们提示“无垢庄严光”。凡夫心智中,种种垢障其本质与诸佛本质庄严用有别,实无别。所以一切凡夫有情若无择取,但知随顺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令其本质一时相应,无增无减,真实抉择。像我们在学佛中自性抉择若没有彻底,没有真正地休息下来,这个造作对待、疑惑还在蒙蔽我们之时,这个垢障是必然的,令众生心智在这种愚痴蒙昧中不能放大光明。这段文字提示是来让我们透视阿弥陀佛清净报德的给予。 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 我们看看我们这一念,每一念每一时刻,平时所维系的是不是业习的荡漾、无明的逼迫、业力的侵蚀?若是这样,我们这一念,我们这现前一时,就不能得到这种普照的善巧、周遍的善巧。 “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来提示我们在每一个当念、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时节因缘,不错时机地得见诸佛,得见诸相无相,无染无著。 “普照诸佛会”,何一尘刹不是佛会?就像佛在经典上举例子是一样的,让菩萨去找一找,看山河大地所有草木有没有不含药性的,那么他们找来找去、品尝来品尝去,味味皆是药。那么我们心智纯净之时,顺法性观世间之时,何处不是佛会?何处无佛安立?何处不是佛之庄严? 古人讲山河大地皆是法王身,那我们真正顺应这个自性之光明,远离善恶无记之尘垢,烦恼障、所知障的蒙蔽,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伤害,“普照诸佛会”正是我们的正修行,也是守护的法则。 利益诸群生。 象我们在这世间,作为一个普通的学佛者,或者说没有遇到佛法的有情,皆沉浸在我们无始以来的业习、烦恼、无明、无明业流中,是无力觉醒的。可能大家都有体会。要不得遇佛法,我们正思维的机会都没有,观察的机会,怎么来观察世间呢?若是用杂乱的心、变异的心、无常的心、染污的心去观察这个世间,思维这个世间,那得到的还是染污、颠倒、无常,乃至流变,还是苦不堪言的。 所以我们遇到佛法有一个法则,象遇到净土法门,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对佛陀的教言与回施有一个随顺满足的机会,那么就会远离造作,远离烦恼的执着,有这样的一个法则,有这样一个圣胜缘。那这样的机会必然会有自利利他的殊胜功德,在世间作为一个学佛人,不侵害他人,那就有利他人之机了。世间人莫不相互侵害,世间之生命莫不是强食弱肉,相互欺凌的。 我们都看过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看到释迦牟尼佛出城看到耕地的时间,看到虫子被鸟吃掉,鸟被猎人打掉,就伤感生命之无奈和生命之逼迫。那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亦复如是。若不得遇佛法,自利尚不可思维,怎么有利人之心?我们自我的安全、自我的消除烦恼的方法都没有,你怎么能去利益有情?所以我们在这个四谛缘起中可以看得到,若顺应佛陀的教言,那么自性之光明必然有延续的成熟的机会。那么在一切时处必然能照见一切时处莫不是佛法最胜因、最胜缘、最胜之时、最胜之机,普利不失时机,利益十方有情。 那我们念佛,你要说这个法则我是认识不清楚的,那我们时时刻刻可以用念佛来不失时机地普利有情,照耀十方。我们前面讲过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无垢的光明名号,就是庄严的光明名号,我们在称念之时,念念普利十方。所以一般在经典上有这样的记载说: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阿弥陀佛就教导他说:“念我名,莫有间断。”佛的名、如来名,名号本身无有间断故。若抉择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无间断,那就是顺应法性,了晓觉知,尘垢消除,对待的尘垢一时消除。所以显加冥加,皆得自在。那你就会休息下来,在我们这个很烦恼的对待心智、善恶心智中一时得到了清凉与休息。 一旦人舍弃了这种对待的、取舍的自我逼迫与对他人的逼迫、善恶对待的自我逼迫与对他人的逼迫、凡圣的自我逼迫与对他人的逼迫,你的心就会休息下来,那个垢障就会消除。在无意识消除中,它自性之光自然就坦露出来,所以这就会庄严世间,利益有情。我们的自性之光,每一个有情的自性,如佛一样具足圆满,若不蒙蔽之时,光明自然彻照;若被蒙蔽之时,显虚妄之业。众生以虚妄业故,逆性流转生死;要是能顺着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三垢消除,念念时时普利十方。 你说这个我做不到的,我经常听到大家说这个事情,说我念佛——时时刻刻地念我做不到的;若作意处、不作意处,可以做得到的;若是单以作意处,说时时刻刻称念,这是作不到的;若是不作意处、作意处,所谓的显加冥加,得念失念无非弥陀光明;若是作意念、不作意念,皆是安乐,那么这个会在法性的心智中得真正的安乐与休息。凡夫于此多不抉择,于此迷失,要么迷失于断灭、顽空之中,要么就会有这种虚妄的自我逼迫,逼迫于得失善恶是非大小之中,沉沦于此,所以多蒙垢障,就是三垢蒙蔽自心。 象菩萨之四种正修持中,每一段文字,它都深刻地揭示了阿弥陀佛圆满报德的回施,令现前有情,若能随顺,照了自性,一时横断我们无始以来的所有轮回之业。就象一个大力者把一棵大树一拔拔起来了,把它放到一个没有滋生它的—个水泥台子上,这个业缘之树是没有法再成长了,但它不会一时死掉的,它甚至还会长出新的芽子的,因为它自身的水份。 象我们在闻到阿弥陀佛圆满报德的回施,印契我们自性本来圆满,在这地方要有一次放心的机会,那么自性之光明自然会照耀出来,虽然业习、习气还会时时表露,时时在你生命中表现出来,但它已经不可惧怕了,它已经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它已经没有根了,横断于生死。 念佛人在这个地方是最容易疑惑,说:哎呀,我这念佛学佛这么久了,还这么大的习气毛病烦恼?实际要是了知了阿弥陀佛圆满报德的回施,就是欲令众生无疑安住,若得念失念处、若作意无作意处,皆能坦荡如实地守护着无染无著,那么自性之光自然照耀,那么念念时时自然在诸佛会中放大光明,利益群生,不失时机,不失因缘。 佛法中无有自他之隔,虽有尘刹佛刹,有无尽佛名,也有无量众生,现前这一念犹为重要、犹为方便、犹为透彻。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念佛者,应该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正观察、正思维、正确的运用。当然是说我在这个地方在知见的随顺不能深入不能抉择,因为这种抉择是远离了对待的休息,是自性的自我安乐,非是造作来,非是修持来,亦非阿弥陀佛所能真正的给予,只是说弥陀在给予的刹那间,显示了自性本具之光明,所以我们说是弥陀之恩德,我们称说是弥陀之给予,所以阿弥陀佛于无量劫为大施主,不相隔离故。 因为有自慢有情,多不受人之恩惠。象自力有情,他不喜受人恩惠,他无有内法可生,亦无外法可得,所以不认取弥陀之给予。那我们就可以作方便说。弥陀之认取,印坏文成,不假方便,以方便力故而得见。那你不假方便能知见吗?心不自知故。所以弥陀的报德,印取我们的自心,印坏文成。就是说实际是个皆作如此而矣,这样对骄慢有情有一个交待,要不然,割据自心,说这是弥陀所证,非我智所成,他就会排斥的。昙鸾法师讲,末世有情实不应割据,你不应把它分开,一谈佛力,自相妨碍,不能这样,这样就会妨碍自己学佛的机制。 这段文字在没有提示昙鸾法师的解释前作这样一个提示,以使大家能有一个思维观察这样的方便,看昙鸾法师怎么来解释: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佛能起庄严吗?众生能起庄严吗?为什么说佛起庄严呢?实际说愿力催使,愿力的标立。象我们现在学佛人愿望不清晰。经常遇到这样的菩萨:出家好啊?在家好啊?这两天我还遇到他们,住在这个地方的居士跟外面的居士打电话说:“哎呀,真是徘徊得很,这出家好?在家好?这个出家怎么出家?在家怎么在家呢?这个出家在家,在家出家……”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的精力就浪费在这个地方了——怎么好啊?怎么恰当?怎么最完美?怎么最得当?结果这个最得当的东西永远都在自己对待中浪费掉了。为什么?对待中没有最得当,最得当无有对待。 所以一心彻底投入之时我们都知道:对待荡尽之时,那无垢的心智就生起来了;你那个对待之时,就被得失所蒙蔽、被出家在家蒙蔽、被善恶蒙蔽、被凡圣蒙蔽、被利害关系蒙蔽了,那就是尘垢。你那个心智之光、自性之光,你无以坦露,你没有这个机会了。这是我们人类最苦最苦的一个地方,就是择法不定,也就是说选择自己的心愿没法定下来。我们的每个心念都是个法,六道轮回的法、声闻缘觉的法、诸佛菩萨的法,都没有离开这一念择取。你不知足,不知足不清晰的时候,就开始徘徊了——出家好在家好?学佛好不学佛好?往东好往西好?回家好在家好?脑袋瓜子越激烈的人越苦。昨天一个小伙子和我说急了,拽头发,我说不用拽,没人要求你。“是出家好在家好?”我说:“哪也不好,停停心,休息休息,最好。” 看着很简单个道理,真正抉择十分不易。何以故?我们自身无有抉择之力。造作尚未停止,抉择不现前。你现前不了的,你造作没有停止。阿弥陀佛就是伸出慈悲救助之手,就是给我们一个圆满的心,让你休息下来,怕你择取中受苦,择取明明是妄想,但是没有择取你受不了,你怎么活人?所以人之依止,皆在对待。你可以观察,我们人类所有依止的法则,离开了对待,他就是圣者;要么再离开对待,他就断灭了。我们自己可以观察,这一念十分厉害,含着一真法界,也含着十法界,这一念十分厉害。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佛为什么起这样的庄严?觉悟者是起的这样的庄严。佛者是觉悟具足者,佛者是与众生印契心智圆满者,与我们做抉择者,那我们要不依圆满具足者,我们何以依从呢?你没有依从啊,你又开始择取了,这个那个那个这个。他们问我说:“为什么说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呢?不说释迦牟尼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我说:“释迦牟尼佛丈六金身太小了,很多人看不起的,那不行的,阿弥陀佛的光相大的。”他们说这样不合适,我说也不合适。 为了令众生分别心智、取舍心智一时消融,无力取舍了,这正是阿弥陀佛出世的本怀,令众生这种取舍的、彷徨的心得到休息,就是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夺你的取舍心,令你取舍心安住在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大光中,休息一会,休息一秒钟都行啊!你休息一秒钟就行了,你下面说这休息真好,那你就南无阿弥陀佛了。南无阿弥陀佛一秒钟、两秒钟、一须臾、一弹指都行啊!那你就会感触到这个自性之光,具足圆满,无取无舍,无来无去,不增不减。我们常常作如是说,到事相上常常不肯如是做。 今天一个居士给我打电话,很远地方的一个居士给我打电话,说这个事情。他说:“法性我决定认取了,一切智我决定认取了,一切智无来无去,无造无作,清净光明,佛那个地方增不了,我那个地方减不了,决定了,这个地方我是决定了,十方诸佛来了疑惑我也疑惑不了了。”我说:“不用十方诸佛疑虑你,现前你的业习处处疑惑你,我说你这个话说得,事做不得。”他说:“哎呀,法师你说对了。”我说:“我说的不对,我也是这样——话说得,事做不得。”何以故呢?没有佛力故,就是没有觉悟之力,但有觉悟之解。解是解了,理解了,力没有生起。我们说就是在这个地方没有串习,没有实践,没有守护,没有深入,就是没有觉悟之力。 阿弥陀佛给我们一个无碍之力、报德之力、清净之力、无对待之力、智慧方便之力,什么焰王光佛、超日月光佛、不思议佛、欢喜佛,让你处处心结在这休息一刻,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就这样给你的。南无无碍光如来、南无无对光如来、南无清净光如来、南无欢喜光如来……干什么?休息一分钟,休息一秒钟,休息一刹那。你念的时候是休息一刹那。你说南无阿弥陀佛,你休息了一刹那,因为什么?在这里面你取舍不顶用了,你取也好,舍也好,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 象我们现在要真是念三万声阿弥陀佛,你取也消融在南无阿弥陀佛了,舍也消融在阿弥陀佛中了,取啊舍啊……看来看去就是个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这一印“啪”印上了,取啊舍啊也不取舍了,那真南无阿弥陀佛了,那无垢庄严光也真无垢了,也就庄严了,也就放出光明了。哪有光啊?心光照耀,照耀觉知,那人有佛力了。那佛本何故起此庄严?你就起此庄严了,要不然我们起不来,佛起来了跟你有什么关系?对不对?起来起去我们还是烦恼,现在解悟者多。我经常思维自己,这个理解我说的头头是道,一张嘴就可以说出来,到事了颠颠倒倒,迷迷糊糊,那咋办?就是这个力上我们要用了,要真正地守护这个法则,依解而行;不依解而行,此解为邪见。菩萨,就会夺你的心智,伤害你的法身慧命,那蒙蔽你了。 诸位善知识啊,我们学佛之人要学佛就真学佛,可不要假学佛。要不然我们嘴上学佛,脑袋瓜子也在学佛,到事上就不学佛了。一到事上,这个佛就跑了。因为啥啊?佛,你佛你的去吧,我业力还是业力。我告诉你这个业力与佛力就是同一个身体的,就是说如水中波是烦恼业,诸佛如来亲证的就是水中水。你怕什么呢?周遍守护那就是佛,所以波也是觉悟之根源,你不要害怕。但我们一到烦恼之中,这个烦恼之力不可思议了,佛力不可思议已经丢给佛了,说你不可思议去吧,我这烦恼大了,就这样强制自己。我们常常,你可以观察这一点,看着是很可笑,很幼稚的,实际往往我们会用这一个不可思议的业力,放弃了不可思议的佛力。 虽然说一切力中佛力是最不可思议的,但我们这最不可思议的虽然是在影响我们,他说慢慢来吧,慢慢来吧,最后有的人慢慢来就慢慢地糊涂掉了,就迷失掉了。所以佛本何故起此庄严?那我们要知道,我们每个学佛人要知道:佛者觉悟者,具足觉悟之力,具足报德圆满守护,具足因地心清晰,过程清晰,结果圆满。所以无始无终,善巧守护者,那就是远离了取舍,顺性安立大愿者。我们不取此愿,永无出头之日。没有回心这一念,没有消融之机,永远在对待徘徊高低大小善恶凡圣中徘徊…… 你可以回忆你的一生中,最幸福的时间就是抉择了的时候。你可以回忆你的一生,最痛苦的时候,就是得失取舍不能定的时候。你回忆就对了,得失越计较得很,那苦难越大,逼迫德那是火烧火燎的。一旦你心智——算了!就这样了!死而复生,你就得到安乐了。很多人就是心死了,算了吧!就这样吧!反而活过来了。怎么?轻安了,解脱了,喜悦了,也结束了。所以很多修法人就在这个死心处,死而复生,得见自心;稍存贼心,也就是祸心,不得证道。过去念佛法门他们提出两句话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我们天天这么说,但念头不敢让它死,法身不敢让它活,我们那就念业你要活,习你要活,烦恼业障处处活。所以我们看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 他这个文字真是……我们造作取舍……我经常遇到他们现在在藏地修法的出家师父、居士,给我打电话说:“师父咋办?法师咋办?慈法师咋办?”我说:“怎么了,是不是没有供养了?”他说:“是啊,没有钞票了,生涩了,咋办?”我说:“咋办?寄钱呗,对不对?”我说你让你家给你寄点钱行不,让寺院给你寄点钱行不,让居士给你寄点钱行不?我说你这供养不是真供养,你这是偷盗别人的,或者说掠夺别人的,或者说依靠别人的。你这供养不诚实也不足,你自己去怎么做点其他供养,他说我这必须得化点缘供养。不舒服!本来供养是个很好的事情,求法啊供养啊都很欢喜的事情,他没有,没有怎么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他说我拿钞票供养最吧,因为什么?钞票来的快,方便,法供养怎么供养? 所以真正的修法者,过去耐力守护、忠厚老实相续性强(的人),喇嘛,你就不用给他拿一分钱,他撵着你教你。你只要是这样的人,忠厚老实,耐力强者,你不用供养他,他供养你,我告诉你。你若是浮燥,急于功利,第一天想成活佛,第二天想做喇嘛,第三天就想做法王。你放心吧,他不敢教你,你给他万万,他也不敢教你,教你教你点加行,说你慢慢消业吧,慢慢除障吧,你只能慢慢地来。为什么?不忠厚,你没有那个底子,你非法器,那不行。 那这个地方他给我们提示一个什么法则?我们也经常想供养,但往往供养具不足,供养力不足,周边性不足。好比说这个靠我们色身奔波真是太忙了,此没彼出,你这个地方供养完了,跑到那个地方供养。有人现在学很多法门,有一个居士跟我说他很烦恼,我说你烦恼什么?他说:“这么多上师,哪个也不能漏掉,又怕舍法,又怕谤法,又怕对师长不尊,我累。”“你累吐血就知道了,那你咋办?”他说:“我真不想学佛了”,我说:“你敢不学佛,你不堕落去了吗?”累啊,天天应酬。 山东有个居士,前几天还给我打电话,他说:“师父,我想背叛上师的。”我说怎么了?他说太累了,我说:“那可不敢,那可不能背叛,累啊,我们休息休息,不用背叛。”他感觉到心里太苦了,天天供养什么,受不了。实际这个不是习法生的供养心,供养心它就不会累了,他就不求回馈,这求回馈了。 有的人很迷茫,不学佛迷茫;学佛了不具足供养、不具足善巧、不具足宁静心、平等心、清净心、礼敬十方心,所以我们不动不摇,守护清净心智,无垢守护,供养十方诸佛,一时成就,无亏无欠,你不要害怕。要不然我们整天东跑西跑,总是供养不足,这供养,那供养,怕供养不足,越怕越供养不足,越怕你妄想越多,亏欠的东西越多,这样子太累了。 不如真是念几句佛,去哪儿诵一遍经,我感觉我们这个地方的供养是最丰富的了,华严世界,华严海会佛菩萨,哪个不供养?一切种子海中,一切尘刹海中,一切诸佛、一切海会悉皆供养,对不对?一一佛前皆应礼敬,那又怕什么?所以诵诵《华严经》。我们末世人福报薄了,所以诵诵《华严经》,念念佛,这是发起广大清净平等供养最善巧的方法了。想供养,一摸口袋里——象我一摸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怎么供养?我经常一摸我口袋什么都没有,有时把钢笔什么都……我最惭愧的一回把衣服都脱了,外面的衣服没有,里面的衣服都解下来供养了。你没东西供养,这个那个都需要供养,对吧?这个地方给我们提示,就是说我们要从根本上来供养,就从真诚心中、顺缘中、如法中供养,要不然那太苦了。所以现在居士苦,出家人苦,不学佛的人苦,学佛的人更苦。 我在去天津的时间,天津有一个学律师的博士,跟我开了个会,谈他们居士声讨出家人,说现在出家人到处走动,居士供养,饭都没吃的了。一个老太太就说了,说自己的经历,黄肿黄肿的,她每天吃咸菜一个馒头,她一天只有一块咸菜与馒头的能力了,但经常出家人去逛她们那个小区,她不知听谁说,见出家人你居士不供养不行,有过失,见就供养,见就供养,她没有钱,但她就是借钱也供养……最后吃咸菜,浮肿,一按一个坑,一按一个坑,就这样子。他们就为了这事说,这象什么出家人,对不对?后来就跟我联系联系说,那我们怎么样正面认识这个事情呢?我说这不叫供养了,这是什么了呢?这是苦逼自己的心了。 什么叫供养?欢喜踊跃,爱乐佛法,于善知识生起敬仰之心,得到佛法之加持,喜悦故而供养。来一个人就要去拿钞票摸摸口袋,这不把人累死吗?现在形成一种十分不好的错觉。以前有居士给我磕头我说你不要磕头,你又没有什么佛法利益,见人磕什么头?要有佛法利益了,你见什么磕头都要有利益的;你要没有利益了你见人就磕头,磕的多了你心中苦了生烦恼了,对不对?磕什么头?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供养的机制中,安心的认知、清净的认知、平等的认知、周遍的认知没有。什么叫周遍?心智光明,心智不被得失所逼迫的时候就是最真诚的供养了,你不再怕得失了,你再不怕我供养他不供养他?你不在这徘徊了,那就是真正的供养,清净供养,如实守护自心,这样是十分有意义的。 实际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凡夫的有情修行的一个方便。那我们乘佛的力量来得到利益,下面他会有讲: 有出没、前后相故。 “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远离了出没与前后,一时普遍供养,就象“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之说是一样的,普同供养。在这种供养的教化中,利益众生的普及教化中,莫过于念佛!佛为一切法之主。我们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僧、皈依法是为了增进皈依佛之机制成熟。那我们诵千经万卷修一切法,莫不外乎是供佛,无外乎是成佛,无外乎是知自心是佛。那你如实地清净守护自心,赞叹诸佛功德,那是最大的供养、最清净的供养、最真实的供养。莫要疑虑,产生自我伤害。 是故兴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 这是佛愿力加被,你能完成的心智,你莫要慌。为啥?你只要信顺它,法性的力量,就我们自身所具足的法性之光、法性之力,会在弥陀的愿力加持下表现出来的,你不要害怕这个。现在我们学佛人往往有惧怕之心,不敢接纳佛陀这种慈悲的恩惠,也就是真正实际是我们本具的恩惠,只是说要不假佛力,众生不敢承担,无力面对故,是这样一个机制。 “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守护南无阿弥陀佛的给予的这种愿力加持,清净的守护、安心、平和、如实,那么这样就在做种种佛事,供养诸佛。何以故?随喜阿弥陀佛的这种报德故,愿力故。所以随顺愿力,即住正定之聚,即得广大度化善巧。这是顺应愿力,我们得到这种广利十方,普供诸佛的一个具足心智。处处地没有离开我们现前的念,我们现前这个心智,没有离开。佛的这个愿力,令我们自性之力放出光明来。这个地方不断地要去熏修,不断地去审视,不断地去了解,不断地去观察,不厌其烦地去了解它。有时候很容易带过,一带就过去了,过去了,一到事相上又开始迷失。 今天上午有个菩萨给我谈这个事情,说我们罪障、业障深重,我得慢慢地忏悔业障,业障净了我来做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人。我说业障净了?业障净了这个世界就没了吧?我也不知道这个业障净了这个世界有没有了,可能我看不到了,业障净了的时候……我说那你就业障净了再说吧。所以即浊处知无所浊可得,此人得解脱;知净处无净处可染,此人得智慧。我们要于智慧解脱中不运用,此人迷失自心。所以见诸相是相,那你就会被相相所妨,相相所碍。《金刚经》所讲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读得了用不得,那弥陀实际也是让我们读得用得,他这个愿力非是为自求故,所以为一切有情安立的,让我们来用。 问曰: 这开始设问,因为这会有一个疑虑的。 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 那这个不动而至,是不是一时之义?你这说一时是不是重复? 与此若为差别? 有什么差别?设一个问,昙鸾法师很及时地来处理这些疑问。实际一切众生在本无对待法中强制对待;本无疑虑中,强建疑虑。我们的每个疑虑都是妄想,这是决定无疑的。我们每一个见思惑都是虚妄建立,无始以来的业习、习气罢了。实在无一个可以疑惑的,可以令我们产生蔽障自性的事实,但它会产生力。 前面这样讲,后面怎么又这样讲?所以他主动来给我们消疑,说佛法的传承教言机制中,无外乎是令我们心智清净,除去疑惑,带来佛法方便,断除烦恼,令见思二惑一时荡尽,自性坦露。这是佛法的教育传播交流的一个主要目的,要离开了这个目的,我们学佛来干什么?我们学佛就变得十分没有意义了,所以他来替我们设问。 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 《华严经》那四句偈子也是不动而至,“恒常坐此菩提座,随机感应弥不周,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恒常坐此菩提座,坐在哪个菩提座?就是不动而至,这个诸佛世尊都是做得到的。象读《大般涅槃经》举这样的故事很多,在经典上很多这样的故事,世尊都是不动法座分身无数,这个分身实在是应众生需求,就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一样的,月实未到水中,水中也实未生月,但因为水故所映现,无来无去自然映现故,所以心智净,自然映现。那么这个是不动而至,那么这个地方怎么来讲呢? 或容有前后。 身子不动,各各地方示现可以容于前后,他这个地方为什么说无前后? 此言无前无后,是为差别。 这是昙鸾法师立了一个判断的言说,最主要是为了除疑,实在是无言说中立了一个言说,但为治病而设的药方,设的种种味药,实无一药可得。要不然你要执着这个药,你认为这个药好,那个药坏,这个话对,那个话错,那你就会背上一个很负重的东西,就是法执。那么这个地方来除我们心中之疑。 亦是成上不动义, 那么无前无后也不是不动义吗?他是设置的一个说法。 若不一时,则是往来。 我感觉昙鸾法师耐心好,为了消除我们无义之疑,令我们心中得以泯平这种概念,泯平我们心中这种疑虑的概念而设立的言语。“则是往来。” 若有往来,则非不动。 所以这个地方说有往来之语。“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普照有往来之意,非是不动。为了和上一句有一个互补性。 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 那么“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所以这个地方无往无来是不动义,这个地方来来往往是一时义,他把它强制拆开了,这样子来说,“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 须观一时。 那么这“一时”是正印说了,一时又回归到不动不摇处,来互补说。那么佛法是无生无灭的,无前无后的。我们读《观经》中说,世尊在耆阇崛山没,在王宫出。那你说这个地方又说无出无没的,是什么个说法?实际善知识诸佛说法处处为了泯除众生的对待心智,凡夫心中此处要出,彼处一定会没的,要不然他不能接受。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是用此出彼没,我们一定不能安住法性,一定于周遍心智中不能安乐,就会产生所谓的“此处没、彼处出”的这种分别对待取舍不周遍的心智,那么就会产生心智障碍。 为了消除这种不周遍的障碍,给我们设立了消除此没彼出的心理障碍。实际出入法则无外乎是泯平众生的疑虑,消除众生的疑虑,令众生生起无上信心。所以经典的翻译方式,以前我读到《观无量寿经》,我就有疑惑了,佛在许多大乘经典上,分明讲佛无来去,不动法座,光照十方,犹如缔网珠相互映射,一珠现物,珠珠皆现,何有来往呢?对不对?后来再看他一些注解上,这是翻译经典的一个善巧罢了,以令众生——来往众生得以安慰。所以为了安慰韦提夫人,就是灵鹫山没,现于王宫。 我们这回去印度的时间,去看望阿阇世七重牢狱禁他父亲的地方,我们去看了看,因为现在这些遗迹都很荒废了,他把他父亲关到七重阁中,七重狱中,就想把他弑死,就那一个概念。那么佛不来去,不放光照耀,他怎么能生起法喜?所以佛——那上面就翻译说“灵鹫山没,王宫出”。这样的文字是没有矛盾的,目的就是一个。 行,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3、无余利生德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净乡。或以所居清净,鄙薄秽土。以如此等种种局分,于诸佛如来所,不能周遍供养,发起广大善根。是故愿言:“我成佛时,愿我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 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何以故?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若于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是故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这是第三种菩萨功德,进趣心智,就是所谓的菩萨无分别心,供养修持,与上面“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是相续的修持法则,前面是利益诸群生,这个来供养诸佛。 雨天乐华衣,读雨(三声)不太合适,读雨(四声)就是普降普供,这个汉字有这么个说法,以前我们读雨(三声)有个菩萨提出来,说应该读雨(四声)合适,我们后来查一查读雨(四声)还是合适。雨天乐华衣,雨(四声)是动词,雨(三声)是名词。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 那么这从事相上来说,还是给我们依止着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与天人的生活习惯。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中国人可能是已经习惯了男耕女织,我们中国人这个习惯是,我们的衣服都是织来的,一个线一个线纺织出来的,我们都是知道的,现在虽然是工业化的纺织,还是纺织的。但是在天人,在北俱卢洲,这个衣是天然的,因为他们的色身跟我们的色身所需不一样,他们是细微的这种业报相,福德是具的,树挂天衣,需要什么衣服,摘一件就可以了。那我们中国人说这不是懒惰吗?那不是的,是果报差异。我们举个例子,象一个富有家庭的孩子,他父母就会给他买很多衣服,他可以很随心地穿这样的衣服、那样的衣服、这样的颜色、那样的颜色。但很贫瘠的人他就没有这样的机制,他要一件衣服就费很大的心思、业缘,那这是业报差别。并不是说有没有这样的事情,那不能这样谈。 “雨天乐华衣”,是印度人有这种风俗习惯,希望把衣铺到地上,来让尊贵的贤者、圣者踏过去,然后自己再用的时候感觉到受到加持,结一个圣缘。现在我们到藏地还可以看得到,南传也可以看得到。我第一次到南传看到他们把芭蕉叶剪下来,一铺一铺的。我说他们干什么?把芭蕉叶剪剪剪,一个人扛一个大芭蕉叶,在那铺路,他们说不能让尊者的脚踏地。最早在版纳,第一个僧团来的时候,村民就把布匹——一个人扛一卷布,他们人走到哪,就把这布铺到哪,象我们现在铺地毯是一样的,他们就有这种习惯。我们中国人这个习惯的确是看不到,就是历史记载也看不到。 “妙香等供养”,妙香——我们这个地方有什么香?檀香、沉香。这个香是用物质所设的香,实际用道德来说,戒香、功德香、禅定香、善巧香、智慧香都是普熏普供的香,我们一般称为戒香,这个是很好理解的。“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菩萨应守护此心智,若于供养中有普供养之意、周遍供养之意。象大家每天唱“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就是普供养,普供养的心智。我们起这个赞子就是这样子的,“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每一个都是普同供养的心智。在大乘教言中,普供养是我们正修行的心智。若偏于供养,好比说我供养哪一个人、哪一个僧团、哪一个道场,这不是一个真实的供养。所以普同供养是我们学佛的平等心的最好的熏修。 昨天有一个菩萨问我说,真想跟我学一学药师法门,这个菩萨说以前想修药师法门,我说:“我不会啊。”他说:那我就去找吴立民老居士学去。我说:那你就去学吧,很好啊。他说这个药师法真好啊。我说:“药师法好坏没有重要,最主要有一点,平等饶益众生心,就是药师法的整个教言机制,你要掌握了。”平等饶益众生,就是药师佛的心、药师佛的愿,普同利益世间,平等心饶益有情。你看他贯串始终就是远离爱憎,平等饶益,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不过他回施的法则很细腻。但我们有没有平等心呢?我们有没有普同供养佛的心呢? 前面是“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那是平等利益众生的心,那就是药师琉璃光影畅表里,普照十方,一切平等给予。那这个地方是供养诸佛的平等心,无有分别心。所以佛在经典上讲:别供养五百罗汉僧、菩萨僧,不如次第一凡夫僧。我们的分别心重,连修证佛法心都不平等。那你怎么能得到平等的供养呢?所以“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我们看昙鸾法师怎么来提示这个话?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实际也是让我们思维的,这个佛本何故起此庄严,佛本何故发此愿?都是让我们来随文入观,让我们看看自己心智是怎么思维的,要不然与我无干,你学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呢?变得没有意义了。 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 志趣不广。我们大家真应该想一想自己学佛的志愿是什么?我在汉地遇到许许多多人在谈佛法,谈到佛法基本上都是自悟、自证、自修、自闭关、自念佛,自己有什么样的善根功夫,自己做过什么样的事情;很少人说广大供养,利益世间不为自求的话。我有时感觉是一个很大的错觉。这在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这样的教育机制是不可能有的,但在我们汉传不知道为什么会把佛教,很多人的心智中,佛教是被世俗化了,就是为自已,狭隘化了,自私化了,庸俗化了。大家这个地方应该你观察你心灵深处是不是有这种庸俗化、世俗化、狭隘的东西?一看自心这个狭隘的东西出来了,什么都要为自己。“志趣不广。” 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 你要没有平等之心、无分别之心、圆满之心、无畏之心,你不敢生起这样的心愿的。什么愿?周遍十方,在无尽刹土平等供养,你生不起这样的心。有的人不要说无尽刹土了,离开他那个“我”字,他都走不出来。 我真是有这个经验,我给大家推荐经验。现在大家在读《华严经》嘛,我每次身体不行的时候,以前我宿世的杀业特别深、特别多,这一生要酬还这个杀业。经常就会不行了。我知道一不行了就和大家告个假,说大家就慈悲我,以前因为大家在一起学习功课,我说我诵几天《普贤行愿品》。大家基本上都给我这个照顾吧,给几天时间,一天我不读多的,七遍,十五分钟读一遍,读读读……读完了,就休息了也不管了。一般七天,再重的病也就过来了。 他们说:哎,你也不吃药什么的。我说我有一味最好的药了,广大心智,无染无著,普同供养,尘刹之中,一一诸佛各个礼敬,各个忏悔,一切菩萨各个礼敬,各个忏悔,一切诸佛海会,各个忏悔,各个礼敬,各个供养,各个受法、启法、习法,令诸佛菩萨护念于我,加被于我,存念于我。虽然是自私,亦得健康。我说这味药太好了,真愿人尝试这一味药,能治一切病——狭隘病、颠倒病、不平等的病,种种病都能治的!以前他们说有病,你吃点药呗,我说药能治病,我说皇帝都活万万岁,我从来不相信药。因为什么?皇帝什么药都能吃得到的,但他没有那样活下来的人。所以我不相信药,我相信因果,相信读《普贤行愿品》这样的广大心智的因果,他有广大的果报。是啊!我的业报成熟快死了,那要随顺过去无始以来的业,你吃药也是死,那个因果逃不掉,但要发起广大供养、随顺、忏悔、习法、受教、实践,孜孜不倦,这个命好改的。 以前有一个菩萨说他要修药师法,我说你修法怎么发的心?他说我要受七天戒,然后让我挣十万块钱。我说太少了,你忙了半天,还要点七七四十九盏灯,还要做幡,搞这搞那的这不是太少了吗,他说那都行,我说行你也够呛。搞来搞去也没有满足。给我打个电话,他说:“师父,药师佛不灵。”我说:“不是药师佛不灵,是你不灵,你没有平等饶益众生之心。”他说《药师经》上写的求男得男,求财得财,求财富得财富,求男女得男女,他怎么不叫我得呢?我说你自己妨碍自己了,你自己没有找到那个得财的因缘,你没有念药师佛,念的发财发财我发财,药师佛你要我发财。你要真念药师佛的,发财的那不是这样念的。 我们一般的所有的学佛的目的,就是一个自私狭隘的,刚才我说有病了,诵《普贤行愿品》是不是一个狭隘的自私的心呢?但它前面有个广大的机制,就是供养诸佛,礼赞诸佛,一切诸佛面前要忏悔的,要供养的,要尊重的,要发起平等之心的,虽然回施的是一个狭隘,但开始要广大,所以私心在后面藏着。但你得有广大的过程你才能去私心。开始就是私心,后面还是私心,那你不行,那没有机制了,这个真是要的。我们读十大愿王中,读《普贤行愿品》中这样的菩萨修行是处处显现的,所以菩萨四种功德与四种修持跟十大愿王是十分亲切的一个法则,很相近,很相似。所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切善根都散坏了,一切功夫都散坏了,一切外缘都散坏了,什么国城珍宝什么也没了,唯有十大愿王导引此人,刹那间往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 这个十大愿王不坏的,因为顺性建立故,真实广大故。你若发起一念随顺广大周遍的供养,你的这个善根不可散坏,周遍摄故。但是凡夫在无得无失的周遍心智中,往往感到没有得失,他就不愿意念,不愿意做,不愿意发此心,不愿意用此意。这个没有啥得失呀?没有得失凡夫不愿意操作,有得失了凡夫心智中来那个力量了,大功德我大作,小功德我小作,没功德不作。那么在这种“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中是无得无失的平等供养,周遍供养,具足供养,顺性供养,三轮体空之真实供养。 菩萨啊,这个地方要多审视多观察多实践,要细致地观察,深入实践。你看我们所有的做事,没有得失他绝对不干的,我说你做一个跟你不相干的事挺好的,他说那我不做,做有什么回报?最少要有点回馈反应嘛,没有反应不干。所以现在学佛人难啊,平等心没法生起来,周遍心没法生起来,安乐心、无得失的心没有生起来。我这话说起来就是天天说、日日说,我也经常观察自己,在这熏修又有几念几时?几等几会呢?所以昙鸾法师给我们这样提示——“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 供养诸佛如来大众。 不能遍至无穷世界,我不知道无穷世界在我们现前菩萨们的心智中,无穷世界是怎么样一个思维、一个观察、一个认取?所以要不用平等心、无分别心、无对待心实难涉足,举心动念皆有偏颇,举心动念皆受辖制,你就被制约起来。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读读《普贤行愿品》。象近代这些善知识们,把《普贤行愿品》汇入到净土五经中来,净土三经又加一经,净土四经,十分得当,能启发末世狭隘心智有情、卑劣心智有情、自私心智有情、业报缠缚不能自拔心智有情。能令此类有情的心智广大、心智无碍、心智周遍、心智无我,入平等智。 所以这个时代读《普贤行愿品》,不是一个地方提倡,处处提倡,但是真正地用意乐心、随顺心,欢喜地去读它,那你真是大福德的成熟、善根的成熟。象《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这样很短的经文,真是要多读多诵,它能启迪你自心,不知在哪一时哪一刻你那个我执、狭隘、蒙蔽一时可能就会被它揭去,露出它的本来面目,那你再念阿弥陀佛,再做一些事,那就得广大方便。 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净乡。 因为我们心智羸弱,志愿薄少,道德无存,见佛怎么见?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佛者,说我好好地忏悔,以后再去见哪个大德,我说你这太可怜了,这个大德要是因为你干净了才见你,那真不是大德。他惭愧?他不是惭愧;他自卑?不是自卑,他畏惧!他为了把自己武装好再去见人,谁见你那个武装啊,对不对?哪个善知识诸佛菩萨需要你这个武装?很多人都说我学好以后我再干什么,那你真是很虚伪啊! 很虚伪很虚伪,很不实,就是这个心理。 “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净乡。”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不要惭愧,你再多的过失,阿弥陀佛放净光明,照触此人,一切垢障一时消除。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讲,念一句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就不怕你秽浊的。你不要担心自己的秽浊,你不要蒙蔽你自己的心源,你不要自以为实有罪恶,你不要把业习当作固有。你要把弥陀的这种广大恩惠当作自己实有的珍宝,那你会产生消除这种污浊的这种善巧之力、智慧之力,你会接受这种力量了。要不然我们不接受这种力量,我们接受的都是自己的罪恶,因为你罪恶是你自己造出来的、实践出来的、感知出来的、记忆出来的、不能原谅出来的。 我遇到一个念佛人,他这样说的,他说这回可以随心所欲了。我说咋了?阿弥陀佛太伟大了。我说怎么说?他说阿弥陀佛饶益一切有情,那我该干啥干啥了,我说你小心,怕你该干啥干啥受不了。那么前前后后之说,阿弥陀佛大光明慈悲,无碍地饶益一切众生就是前前;要后后说,好比我们闻说阿弥陀佛广大无碍慈悲的利益的给予,你还是造业,你就继续受苦报,决定不饶你。何以故?你把阿弥陀佛那个东西扔掉了,那个无碍的给予,就是治你这个业习之苦的给予,你扔了,你去纵容自己的业习,你必定受恶报。 所以许多学净土的人在这个地方迷失,迷失,就是守护着自己的恶业,这回认为可有放纵的善巧机制了。你要是不能横断于生死,不能抉择于当下,彻底、不彻底者,你敢趟这一趟露水,那就把你身体荡死了,你非受恶性果报不可,你承担不了。所以那些大善巧者,具足大威德者,他做种种因缘也是为了饶益有情,不是纵容自己的业习,这是个误区。那我们在这个地方,因为志愿的狭隘、自私,不能发起广大的这种供养,不敢面对这些贤者、智者、圣者,那实在是一种自己不原谅自己,自己不与自己出离机会的自我的伤害、自我蒙蔽。 菩萨们,不要以为自己丑陋不能见弥陀啊,不要因为自己的混浊而不能去荷负我们清净的心智,不要因为自己过去的过失而不南无我们本来的光明庄严,不能回我们本来的国土,滞留于这个五浊恶世。你纵容自己的业习,你不愿意舍弃自己的业习,不愿意随顺佛的光明慈悲,那你就是不舍浊土,你就沉浸在这个浊土中,你不能自拔。 所以浊土净土一念生起,佛在经典讲心净国土净,那我们不否定心净国土净,我们也不能否定此有彼有,我们这个浊土有,极乐世界你不能否定有。说证得法性空,知道一切世界乱起乱灭,无有实质;你证不得自性空,此世界有,彼世界亦有。所以此世界浊染所现,彼世界净相所现,决定无疑,这不要害怕。所以因果中得以出离,法则中得以守护,皆得安乐。标方立向予众生善巧,这是净土一法于凡利益的最方便的地方,也就是说特别法门的特别所在。其他法门见思二惑若不除尽,生死不可以了的,你没有了生死的机会。那么这个标方立向令众生遵循这个因缘念佛,乘佛愿力,一时断除见思二惑,从根本上断除它。 或以所居清净,鄙薄秽土。以如此等种种局分。 有的人认为自己有善德,有善业,认为自己能往生、以前遇到有居士这样说,有出家师父这样说,“像某某类人他们能往生,我就不往生这个净土。”我说你不往生,少你一个没什么的,多几个往生的人还是对的。你不往生,你能阻碍别人往生吗?善恶凡圣皆是阿弥陀佛摄化之对象。那有人就会鄙视这个浊恶有情,那这样是不相应的,与净土平等心智的回施是不相应的。 于诸佛如来所,不能周遍供养, 以前我也生过烦恼说,娑婆世界是不能再来的,那你释迦佛的教化机制你是不能供养了,那弥勒佛你也不能供养了。实际这是妄想。我们因为真正的南无阿弥陀佛得生阿弥陀佛国土,一饭时顷供养诸佛,游化自在,一饭时顷什么诸佛国土都供养过了,你哪来不来,去不去啊?发什么神经?就会把自己这种凡夫知见,说我去我不去,经常听到人说我再也不来娑婆世界了,以前我也说过,应该忏悔,什么你再来再不来,由你不由你啊? 因为我们的心智广大自在力一旦成就,你来不来都光照十方。什么来不来?来不来是凡夫心;无来无去、度化众生是诸佛心;普利十方是智者心。有时我们心智中很多盲点、暗点,就是妄想,妄想知见把它当成一种守护了,他就会遮蔽你,所以一时知见荡尽,见无见见,即入涅槃,寂静心智一时照耀世间,这个地方是个提示。所以不能周遍供养,发起广大善根。 我们诵《华严经》,就是佛经中之经,能迅速成熟一切众生广大善根。所以若有危难之时、病难之时、业障成熟之时,读诵这一类经典,能令众生善根机制迅速成熟,免除诸难缘。诵《华严经》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以前我受一些杀业果报成熟的时候,我诵《华严经》,以前也是大本地诵,逼自己,那时一天到晚的诵,二十个小时,眼都看得充血,还在诵,充血也得诵,看不见也得诵,一直在诵下去,干什么?那业逼得太苦了。果报来侵害你的时候,诵不诵?那诵来诵去就从果报中走出来。 今年我们放光寺诵《华严经》,录一堂课呗?挺好的,鼓励鼓励更多人诵《华严经》。诵《华严经》特别好,它一个是字母,一个是经典的内容,这个与诸法身大士同一海会、同一供养、同一境界、同一安住、同一熏修、同一游历,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末世诵经要比讲经说法功德大得无量无边不可言喻。那到很多地方我真不提倡讲,讲者在末世多有虚妄发明,多有过患与蒙蔽,多有自我业习的表现,不相应。所以末世诵经法是第一善巧。所以鼓励大家多诵经,特别好,在诵的时间不自觉的有意无意地就入佛境界,入菩萨境界,有时是无意识的。 我们看近代的汉传佛教入旋陀罗尼三昧的——智者大师,就是读《妙法莲华经》,读着读着就在殿堂上入法华三昧……那宗喀巴大师就在大家读经中,读着读着就进入种种功德善巧,就入正定之聚,就入正定善巧。所以现在在藏地,在南传,读诵是大量的。象我以前住的一个寺庙,他们读诵,八个小时的读诵是决定逃不掉的,下面的功课再说,读诵八个小时你必须得读,天天都读……再稍微一疏导就好了,就是不要读得太累了,或者读的时候能生起随顺,放下知见,放下业力,消融业力,消融造作。 我们在诵经的时候你不造业了吧?恶业也不造了,善业也不造了,无记业也不造了,只造佛业对不对?随顺佛愿,随顺佛力,随顺佛境。善哉!无意识成就了菩提道业,无意识中正是清净心、平等心,无造作心中修持了佛法,那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读经以后要多多提倡,那真是供养诸佛的最善巧的方法。因为看看周遍,我们想像用自己的心业、发心去供养很不容易的,你一读经你再看我们讲什么说什么啊?好好读经吧,就够了。 你听听读读《华严经》,讲什么啊讲?《华严经》上处处有,处处宣化,处处标明,处处真实,处处不增不减,处处具足安乐,你还要什么?真是每一次坐在这个地方我都脸红,大家都在读《华严经》,对不对?法身大士都看着、听着、闻着,你在干什么?你要干什么?不过有一点,前面这句话说,“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净乡。”我不这样讲,我这个人我不怕这个,我这个人——丑陋的人,就是在佛菩萨前面多暴露暴露才好呢。 佛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说犹如父母养育多子,病弱者父母偏顾。说我是病弱者,这个我不怕的。你有时感觉自己过失多,好啊,让佛菩萨多照顾我呗,对不对?你们都健康,善根淳厚,少照顾一点。这个不能嫌自己丑陋,遮丑陋不行的,我就不敢面对法则教育,那不行。那我们晚上那功课,诸佛世尊当忆念我,忆念我们干什么?佛不忆念我们,我们的善根一时就全部散坏。不念你,你没有丝毫的善根。龙树菩萨在这个地方反复作的都是决定说。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妙觉菩萨,诸佛如来若不存念摄化,一切有情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老老实实在这个地方念佛念法念僧就好了,这样的一路超出,就走出自我,成就菩提。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要因为自己过去的一些善啊恶啊好啊坏啊,蒙蔽自己的心,沉沦在自己的业中,不能自拔。凡夫无力自拔,这一点一定要清晰的。 善导大师在净土教言告诉我们,你是不能自拔的!他直接给你这样点明了。你要是感觉你还能自拔,你就完了,你就开始彷徨徘徊在自己的业流之中,你越徘徊越走不出来,越陷越深,就是自己越设计这个沼泽地越深,最后一直到没顶了,没顶上哪去了?黑暗地狱去了呗,沼泽地里去了。因为什么?真是这样。你不相信我们在自己的业流中,不管是善恶,你在那徘徊得越久,陷得越深,越坚固,越不能自拔,最后大力把你颠出来了,要不然是不行。我们只能依靠佛了,没有出路了,菩萨们!没有出路了,只能依靠佛教、佛法,佛陀给予的法则,来顺法修持、顺教修持、顺性修持、无染无著修持、平等修持、慈悲智慧真正地熏习、修持,这样我们才能出离了。 发起广大善根,是故愿言:“我成佛时,愿我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 这一段文字,后面的文字我们留着明天再去读吧。象这些文字要如实地照了觉知自心、自心之量、自心之感知、自心之守护,我们不失于学佛交流佛法的一个的好的增上机会。 谢谢大家,我们明天继续学习! 录音记录:明璃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