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三集
2014/9/4   热度:319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三集 内容提示: 11、妙声功德成就 12、主功德成就 13、眷属功德成就 14、受用功德成就 原文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辞为“梵言”。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盖菩萨别业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出有”者,谓出三有。“而有”者,谓净土有也),名能开悟曰“妙”(“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称“妙”)。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啖;宝轮驻殿,则四域无虞。譬之风靡,岂无本耶?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住持”者,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经泶(夏有水、冬无水曰泶)不坏。安乐国为正觉善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此二句,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以胞血为身器,或以粪尿为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竖子婢腹,出卓荦之才。讥诮由之怀火,耻辱缘以抱冰。所以愿言:“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与夺无路。”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为饛(盛食满貌)饶(饱也、多也)之膳。或悬沙指帒,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实可痛心。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 “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慈法法师讲解(2006年6月08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往生论注》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个指导性的文字,它对净土法门的认知与实践,起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引导。一个教言若是没有一个清晰完善的依止,我们是很难去实践它。要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那么你就不容易去认知、认识。希望能通过《往生论注》的学习,对净土法门的修持次第,我们能有一个感知性的认识,以便我们在日下中来熏习这个法则。 昨天把庄严光明功德作了一个提示。在这十七种庄严国土功德成就的文字中,天亲菩萨以无碍之辨,以简练的文字,来直接给我们传达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以来所修持的功德、功德相、功德实质之力,令我们末世凡夫有情通过文字来印契我们的自心,了解一切众生通过阿弥陀佛报德转化机制来安住于无余的自性之中,出离无量劫以来的生死沉沦。这实在是一个大的因缘。 昙鸾法师在这个文字的基础上,又给我们作了一些详尽的方便引导,以令我们与文字有缘(的人)得以方方面面的认知。一个法则的认知是要通过一定的熏习,那善根成熟者,不假方便,可以于佛法得到利益。那么我们堕在无佛时代,生于佛前佛后,在这个娑婆世界,释迦佛灭度之后,甚为混浊的时代,称为五浊恶世,要是没有很好的机制,法尚不能闻,佛名尚不能闻,况且实践这样的法则,况且深入实践这样的法则。那么这个机制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文字。 11、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辞为“梵言”。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盖菩萨别业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出有”者,谓出三有。“而有”者,谓净土有也),名能开悟曰“妙”(“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称“妙”)。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善哉!所谓的妙声功德成就,他以次第来给我们显现种种彼国土之佛事,光明佛事、妙香佛事,这是音声佛事,闻其妙音咸令证悟。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他这个开章与收章皆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的九十六句子的两句、四句。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 你看诸佛如来世尊所有用心,就是所谓的愿,所有的用心皆因世间之所需,究竟道业之所需,利益众生,成就菩提之所需,那么这样皆是为了饶益有情,非为自身一已之利,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个是我们真正的养成一个观察的对观机制。世间有情、凡夫有情所有举心动念,离不开是为了自己的,为自身的个人的好恶与得失,乃至说邪正、善恶之类的。那么诸佛世尊,也是说阿弥陀佛所取之愿,皆是为了利益世间,看看怎么来利益世间。 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 假设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修行者,你在一些法则上有极大功德,要是没有这种名声的远播,那么其教义也就不能远播。所以阿弥陀佛发甚深广大誓愿,名声广传十方。就是为了令众生闻名而得度脱,成就菩提。所谓的此名声,我们都知道世间的有情,染着于名闻利养。他这个染着是为一时之利,此处是为令众生成就无上菩提。此差异看似不大,实从根本而现,从根本上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差别。 现在我们看一看周边的有情,看看自已的举心动念,所有的修法真是为了有情吗?为了佛法吗?为了令三界九有之类有情成就菩提吗?要真是这样,那我们离佛不远;那假设就是为了自身,自身的知见、感知,为了自己的一个愿望、自身的一个需求,这离佛甚远。我们可以作一个对比,自己的举心动念的对比,也不需要外求。 佛法的确是离不开我们现前这一念,这一念的举措。这一念是主动来念、被动来念、方便来念、慈悲来念、智慧来念,还是无明念、还是迷失之念?可能是说真正地需要我们自己来善自观察。修法的每个过程,可以说不离我们的当念,实在与他人不相干。相干者是利他分,若在自利分中,不可失念。要是失念,那不能觉悟。我们在这个学佛的过程中,处处要觉察了知自己的知见何以安立。 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 名声广大,不能利世,无有实利故。我们经常会遇到善知识的名声,或者说传法因缘机制是很广的,但是说是得利于世间,就是令世间有情偶尔得增上利益、偶尔得度脱、偶尔得成就者,那就少之又少了。象有些大善知识,立种种的善巧誓愿,通过种种的修持、善巧功德令众生听闻,得到利益。好比一些总持修法、名号修法,具有这样的真实利益。 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象我们早课)的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都是诸佛如来在因地的心智成就,以总持名号传播十方,令闻者、持者、诵者而得证悟。象我们念的很多真言都是诸佛如来菩萨的名号与那些功德成就者的名号。有人听闻即得证悟了,有人念诵串习时得以证悟。 那我们学佛立的是什么样的誓愿呢?我们都知道有些有情,名声不听便罢,一听令人消沉迷失,令人嗔恨愚痴业生起,或者令人不知所以,皆因自心不明、业缘不明,那功德利益(?)也就不明。所以诸佛如来菩萨皆是明心者、自知者,成就心愿之力,一时名声广播十方,令听闻者得以心智成就。 这个我们每一个现前的菩萨们,都要如实地审视自心,审视自己修法的机制与愿望。我们自己的修法机制与愿望是什么?假设我们有成就之时,我们的名声、作业、意志又是有何作为?给世间、给有情带来的是什么?若这个地方不去审视,那我们学佛有什么意义呢?学佛的机制又从何处生起呢?诸位善知识一定会如实地来审观自己学佛的机缘,不要迷失在一种虚妄的造作我执中,那样的确是错失了自己人生的美好机会——学佛的机缘。所以,“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 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 阿弥陀佛这个誓愿甚深广大,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功德、誓愿功德。假设我们真正作为一个称念者,于此名号纯熟无碍,有种种相应之机。 是故起此庄严。 昙鸾法师解释,它这个作为天竺,印度——古人称它天竺国。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 中国人是龙的子孙,我们都称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印度人他不称他们是龙的传人,他们是大梵的传人、梵天的子孙。象西方人他们就认为他们是天国的子民,所以说他们有天堂地狱设置,那么其他种种宗教区域各有自己的所设。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极特殊的民族,我们中国人这样称自己——龙的传人,在这地方有比较坚固的传统认识。到我们中国比较大的国家场合,尤其是古代皇宫内院之类的,龙的形象、龙的标志触目皆是。在印度他就不是这样子,这是民族的一个差异,区域性的一个差异,这差异是很大的。 称妙辞为“梵言”。 这是昙鸾法师对印度的行为与言说的一个解释。 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 我们看看秦桧的名,好比说岳飞的名,同一个时代,我们不管他是真名假名,传播在世间,一个是忠孝,一个是大奸,此人在生命上早已消亡了,但是这名声传播于未来之世。我经常走我们后面这个林子,我看到林子里有很多朽木,很多大树长啊长啊,默默无闻地长了一生,就枯死了,没有做什么家具啊、梁柱啊,给人世间带来什么福祉,它就自生自灭就腐朽掉了。 我们人类若是没有清净、明确的心愿,了知自己生命的价值,或者修法的价值,也就象朽木一样。象很多出家在家学佛者不能主动去享受、实践、认知佛法。虽然在佛法中,亦同朽木,消耗自己的生命与业缘,随着业缘过去,也就象朽木一样,腐朽了,就是自生自灭。我们在诸佛菩萨的愿望中,看到他们多劫、旷劫、尘数劫以来就行持一个利生之愿、利生之心、利生之法,这样多生多劫的守护,以殊胜愿望为生命之依止,所以多生多劫有殊胜功德名号与功德力,乃至有自己清净广大国土。那有些众生之类,因为自己的虚妄造作,沉湎于一种虚假之中,堕入种种有情之类,或无情之类。 那这都是名啊,名有种种名,世尊说十法界皆是名所现啊。所以“声者,名也。” 名谓安乐土名。 这个是昙鸾法师把名字安到这个地方了。为什么?他说十七种国土庄严,来解释这个国土庄严。所以名者,安乐土名。 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 这是诚实言、真实语,所以知西方有阿弥陀佛国土,乃至清净国土能涵纳十方有情,往生者,毕生成佛;若清晰愿生彼国,但闻佛国名,亦得往生。所以万法唯心、唯愿所现。愿者,就是心愿力,此力为第一力,所谓一切法则中誓愿力为第一力。其他的业力都在我们身边成熟表现,但唯有心愿力可以随时抉择,可以表达。 那么心愿力,我们说是顺性建立的心愿,那你违性建立,那是很苦的。所谓违性者,众生业分所现,就是乖戾心、贪嗔痴慢疑、邪见心,种种的苦难都来自于这种违性建立。苦乐本来是没有什么的,智愚本来也是没有什么的,净浊本来是没有什么的,只是说我们主动力、透视力、方便力,往往不能建立出来。所以尤其是染着的有情、逆缘的有情沉沦无际啊!一旦沉沦,心智越来越迷闷,越来越丢失自主之力,所以越来越违逆于性德,逆缘心智越来越建立,生命的自由广大善巧分就越来越遥远。 这一点还是鼓励我们来顺性往生,实际阿弥陀佛国土是顺性建立,众生若放下自己的虚妄执着即得往生彼国,安住无疑。因为随顺法性之力故,随顺佛陀的愿力故,随顺一切法无自性故,那么这个愿望的随顺就会得到很相应的法则成就。那逆这个愿,逆法性,那就在六道里沉沦。 此名悟物之证也, 就说极乐世界清净国土的名字,也能悟物,就是令众生心智得以随顺,放弃我们自己的虚妄造作,无始以来我们已经造作习惯了。 《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非三界所摄。学习净土法门的人对这个地方要是不抉择,就是我们所习的法则,不是三界世间有情所虚妄设置的法则,要是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对善恶对待、对逆顺、对功夫,你就会孜孜不倦,多受辛苦,不能成就往生正因。 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 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非三界染欲所安住,不是三界染欲的心来安住的法则。所以说是无欲,但为利益世间有情,建立极乐世界,所以所有往生彼国之人,一时得到法之满足、种种意乐之满足,我们说这个地方消除众生差别之欲,得以法满足。所以说非是欲界。 地居故,非色界。 我们知道色界天非地居天,象我们这个所谓地居,因为欲染、差别对待故,设立天地,设立的净浊二法,形成所谓的地居界,就是欲界。那么色界不是这样子的。地居故,非色界。因为色界非是地居之相。 有色界,非无色界。 他是类比说,因为极乐世界有种种庄严,我们知道无色界天不以色取,不以色见,但有识心。极乐世界是有种种庄严的,看极乐世界的描述,虚空啊,什么地啊,水庄严啊,乃至说……都是来描述非色界、非无色界的实在的内涵。昙鸾法师用方便的语言,给我们来引导了知极乐世界,非三界所有,非三界所摄,但利三界有情。三界有情不出离三界,还沉沦于三界,此利虽然广大,三界有情不接受故,无以法施对象,施之不立,这个教化不成立的。 所以,阿弥陀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光明照耀十方,摄念佛众生不舍。那你是念自业者,念自己心智所识者,念自己造作者,那你与此法不相应。所以净土教言的确是令我们逾越三界的一个教言。这个看着很简单,得遇这样的佛法,实在不易。因为我们经常在社会上会听到大家这样的交流,说功夫的赞叹,说善恶的称誉,说福德的差别,基本上我们出不了这些对待的心智的。包括修法亦是出不了的,所有的谈论基本都会落到这些地方。 说赞佛功德,象十大愿王为什么会导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呢?他没有这些东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请转*轮,常随佛学,乃至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没有自身的业、业相,没有三界沉沦之物啊。但我们自己举心动念,只要假设,难免是三界之缘、三界之行,实在是没别的。你是逾越不了三界心智的,因为我们三界有情,所有的情缘就离不开这个三界。那么这个地方,所以说让我们来缘佛、成佛。 盖菩萨别业所致耳。 阿弥陀佛因地的别业,非三界业所建立。 出有而有曰“微” 不染着于种种事相,在种种事相中得以自在力,所以是为微。 (“出有”者,谓出三有。“而有”者,谓净土有也。) 所谓过去的人讲:三界虚伪无有实质,极乐国土,清净顺性,实有安立。这样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在声闻教言中,象南传佛教教言中,他为了使众生进趣涅槃,得以随顺,说轮回实无,烦恼实无,涅槃实有。实际这是方便语,非是真实语,接度众生方便故。这个出有而有曰“微”实际是方便语,若于染着分来说,此语可用。 名能开悟曰“妙” ”(“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称“妙”)。 解释微妙传十方之妙,名能开悟,名能悟物,令众生闻而得悟,象我们闻南无阿弥陀佛,念久了你必然会审视。象我们平时在世间得失心中,观察世间的种种作为,很难不用得失来审视的。说到什么事情,得失心马上就会现前。那么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何以显现得失呢?消除烦恼是以为得?消除对待是以为得?走出沉沦是以为得?实际其得真是无所得。所以无得无失,令众生开悟,了悟心源。 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在净土教言中,音声作佛事,光明作佛事,乃至说以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因缘作佛事,实是广传周遍的,这十七种庄严事事皆是佛时所现。这是以名声来作佛事。 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12、庄严主功德成就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啖;宝轮驻殿,则四域无虞。譬之风靡,岂无本耶?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住持”者,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经泶(夏有水、冬无水曰泶)不坏。安乐国为正觉善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阿弥陀佛善住持,住持功德显主功德成就。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一切世间,一切出世间法则,皆有主缘之相,就有宾主之相、总别之相、成败之相。那么我们以什么相来观察极乐世界?他这个地方以主相、主功德来让我们观察。因为阿弥陀佛住持清净法界,令有情闻其名号,闻其国土,闻其住持,而得回归这样的法则之中,就是说善住持的功德中。 主者令我们回归,我不知道每个有情心智中是有住是有持的?怎么来以住持来审观自己的心智、自己的业报?其实凡夫心智中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住持,没有总别,没有成败,在这里面混乱不堪,无所依从。所以阿弥陀佛建立主功德成就,或者说许多世间主功德是强制的、是被迫的、是无奈的、是被业所主导的。 那么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是以什么力量来住持这样的法益?他判立这样的因缘。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 佛为什么立这个愿?实际要是善巧者,可以很方便地说佛怎么立愿,我也怎么立愿,来观察观察,就是顺应方便,顺应观察,就比较好体验一个法则。阿弥陀佛所建立的愿望,成就的国土,乃至说殊胜的法义,皆不是为自身安立。为了利益众生,令众生方便习仿,来接度我们。 见有国土,罗刹为君, 在我们这个心目中,罗刹是什么?食人生命。这个,以前说我们这一带,过去这一个大范围,称为清台山,或者是九区山,它的名字很多,变了很多。过去说这地方有很多罗刹,迦叶尊者没有来之前就把他们迁单到摩尼山去了。就我们背后一个山叫摩尼山,那地方有很多洞窟,要是没有正见,人多受伤害。象以前无著菩萨去那个地方住,实践法则。因为凶险之地必能了知自身的心业凶与不凶,要是你心智中没有凶险之业了,罗刹可以变成调柔的菩萨,要是我们心中有凶险就必然相应。 若慈心比丘不受毒药之害,就是常修慈悲观的比丘,你下毒也药不死他的,他不相应故,所以毒药能化做甘露。那么这个罗刹可能是一个……我们说谁见过罗刹?那你不相信可以去那儿走一走,去住一住,这个倒没有什么。前段他们说终南山很多地方境界很大,举了很多地方,到那地方有很大的境界力。象在藏传佛教,他们修行就要到十万梵林(34:06),那个地方要有十万个人被天葬,这样的地方才可以修法。这个地方是罗刹聚居之地。 我们这个鸡足山不是罗刹聚居之地,这个地方有八种殊胜调柔功德,这地方毒蛇都不咬人的,树木右旋。这个地方,整个山上的机制是在迦叶尊者甚深的光明禅定的加持下,很多因缘都转化成十分调柔吉祥的征兆了。象我们来到这个地方——所谓的圣山福地,就受到圣山福地的加持。就你很多恶性业缘,在这地方会放大一些,但他最主要还是为了消除。 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啖。 相互的蚕食。真是要有因缘了,可以去后山走一走。就是翻过这架山就是摩尼山。以前我们在那住过一宿,那有个华严洞,大概有一公里深,七重,一重一重的,有时间可以去住一住,那一带的山窟还是比较多的。那一带迦叶尊者来的时间,因为护法天龙,七十二个天龙,随着迦叶尊者到这个地方守护了,他们就不能在这呆了。 以前这是罗刹聚居之地,象这一带过去的土匪就到其他地方去住,他抢那个地方,但这地方不能居住土匪。象木香坪再往下边走一点,过去那地方有个土匪窝,在清朝民国时间有很多土匪,他们骑着马来到这个地方,各个寺院就收供养,然后他们就再回去。就是我也不烧你,也不抢你,但是你得给我银子,这么个机制。 这个地方所率之主,就是迦叶尊者,以禅定功夫摄化的这些贤圣。象有的人去五台山,那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所守护的一个清净的国土,那地方也有过失,也有罪恶……他是个表面现象,业相所现。我们这个地方,也有人经常出现违缘……但这不是整体的因缘,整体因缘还是善良的。 宝轮驻殿,则四域无虞, 这个宝轮,它称为四种轮王中,宝轮王就是金轮王。金轮、银轮、铜轮、铁轮,这是四王。宝轮驻殿,天下一时归顺,他不需要打仗也不需要去……象现在出世的多是铁轮王之类,就要相互的残杀征战,才能使国土统一,或者说相互的安住。那么要是有宝轮王出世,不需要的。宝轮王一出世七宝随身,四天下一时安乐,人民以五戒十善自为守护。轮王出巡,但以十善教化有情,他没有其他的。他不会说象我们现在用种种刑法,枪毙、抓起来、判刑,不会有这些东西的,绝对不会有这样。为什么呢?轮王善德所护故。过去说七宝随身,出生之时七宝就随身,摩尼宝、将军宝、宫殿宝、居士宝、象马宝、女宝(编注: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何等七宝。一者夫人宝。二者摩尼宝。三者轮宝。四者象宝。五者马宝。六者大臣宝。七者主藏宝),七宝就自然随着他出世。就像善财童子出世的时间,他家里的所有库藏自然就充满七宝,他的福德所导致故。这个地方亦复如是,所以,则四域无虞。 譬之风靡,岂无本耶? 就象这个风一样吹动,就是说他德风相吹,遇者得安乐,那么这个宝轮王出世亦复如是。那么前面举这个例子,罗刹为君,相互啖食,亦是这样子的。那我们真正遇到阿弥陀佛这样的因缘是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他是一个次第的对比罢了。象我们要是遇到释迦佛出世,有的善根成熟了,那就会见世尊。 所以释迦佛出世之时,象在王舍大城有三十亿人,十亿人能得见世尊,与佛法结甚深因缘;十亿人能闻世尊出世之名;十亿人连名尚不闻。过去这个亿可能不是象我们现在说这个亿,他是十万、百万、千万皆可为亿。就是这样,印度这个数字很机智的,不象我们现在这个单位,好比说由旬,他这个单位都很活,机制很活。 印度人他这个……我不是说不尊重我们中华民族,不是,我们因为生活在这个民族机制中,我们还是很爱国的,还是尊重这个民族的,但你要是看文化,我们这个中国人就太可怜了。我们中国人称为七千年的文明文化。对吗?你到印度一看,拘留逊佛,拘那含牟尼佛的遗址都有。 拘留逊佛人寿六万岁时出世,人寿六万岁的文明还保持住呢。那我们怎么比?我们一说起七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明,我们中国人很自负。人寿六万岁的文明的标志,他们还保持着呢,人寿六万岁减到我们这人寿百岁需要多少年?拘那含牟尼佛是人寿四万岁,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的。这样减、减、减……释迦牟尼佛人寿百岁出世,就是很震撼人的一个事情,就说这么微小,一丈二的个子,说你怎么能成佛呢?这个样子对不对? 他方国土的人看我们,我们只能称为人虫,别的还称不上呢。弥勒佛降世,在这降世,四十八米的个子,我们是什么啊?四十八米,我们的个子就全部给你平均两米算,是你多少倍啊?这个地方不是说是诋毁我们这个现业,不尊重,我们很尊重自己的这个现业。但我们现业果报十分的羸弱,就是说十分的卑贱哪。福德因缘,生命短促,福德薄少,不具方便,自我坚固,少有善巧,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状态啊。 你说看我们现代人,古代人有这个吗?他们有这个吗?他不需要这个,他记忆力就够用了,我告诉你。象我们现在那个律藏——《四分律藏》,优娑离往那一坐就够了,八十颂,嘴都说出来了,他不需要这个本子。迦叶尊者就张张嘴就行了,他不需要笔不需要纸,你不能说他没有善巧,他记忆力无有丝毫的错谬,不会记错的。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时佛在什么地方,他都十分清楚给你交待出来。他不能说某年某月,为什么?因为他对整个三界九有之类有情不能说某年某月,他的记忆绝对不会有丝毫的过失的,不会有遗忘啊。 我们现在的机制是什么?现在就是在南传,九部经典会背的人还是很多的。我们拿出来,随便找,就说《华严经》谁会背?我们看看多长时间能会背完吧?以前我遇到个法师,一星期是六百颂,他背诵不是读,是背。一星期六百颂,六百乘四,一诵是四句,多少句我不知道,我们可以试一试,可以做一做。以前德灯师背八十颂?是七十二颂,我让他背的时候,背了一年,二年、三年?二年!我得不断地提醒,七十二颂,我们的这个记忆力已经不够了。 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打击我们,我感觉是为了鼓励我们的出离心智,我们再往下面沉沦,到时候人都这么高了,菩萨们,就这么高了,人高一肘的时候看你还自大,那时人更自大了。对方一说话他就把树枝摘下来,直把对方扎死了,不允许对方张口说话的。我们现在这个情绪已经出来了,一句话不顺心就翻脸了,两句话不顺心就结仇了,三句话不顺心就动手了。到人寿十岁的时候,这么高的时候,一句话受不了,对方已经成一个血洞了。为什么?那时的刀兵劫,刀兵不在其他地方,大地随手可掷,拿来就可以伤人了。 我们现在还是感觉到自己不错,我们要跟人寿八万四千岁怎么比?跟人寿六万岁怎么比?真不错,但是这个不错是什么?就是日落西山嘛。 我们看看他下面的文字。 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我们祈祷这个世界常有法王,那我们蒙蔽娑婆世界之业之时,我们就不能见阿弥陀佛这个法王。我们要以无碍心智,随顺佛愿,能见到阿弥陀佛这个法王在善住持世间。我们随顺阿弥陀佛本师,不生佛前也不生佛后,但生阿弥陀佛住世之时,得以成就。 你遇佛你没有不成就的,这个地方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后面昙鸾法师举这些例子,都是来唤醒我们这种沉思的。 住持 法王善力之所住持。“住持”者, 他这举了个例子。 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 过去这“更”写成声音的“声”。这举这个例子,我们现代人真难以相信。因为子安在坟墓里已经一千年了,但是黄鹄一叫,他就复生了,这个我们怎么能相信?我都不相信,让我怎么相信?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的法性会复苏,你不相信吗?你沉睡的智慧的法性会复苏吧?谁来唤醒你?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唯有无量光无量寿可以唤醒它!唤不醒吗?应该唤醒了! 虽然我不相信黄鹄能把子安唤醒,我相信阿弥陀佛能把我无始以来没有泯灭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心智唤醒,这是深信不疑的。这个我也不相信,我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这个我不相信,因为什么?人说要眼见耳闻的,是不是这样子的?实际我们执着真是这样子的,眼不见不为真,耳不闻也不为真。 那么这个地方,让你耳闻了,你能眼见吗?所以眼也不如实,耳也不如实。我们的法性是如实的。我感觉这个地方,你要不相信,你没有如来的种性了,你没有成佛之机了,这一点我感觉诸位善知识可能有一个对比的审观。这个可以不信,但你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认为不信吗?那你要不信,阿弥陀佛来,十方诸佛来也唤不醒你。 13、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此二句,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以胞血为身器,或以粪尿为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竖子婢腹,出卓荦之才。讥诮由之怀火,耻辱缘以抱冰。所以愿言:“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与夺无路。”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这个文字都是比较简练的。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他这个是次第来延续的。有主了,就有眷属,前面有“梵声悟深远”,那么梵音就能使善住持的功德成就现前。这个又开始表达眷属,有主必然有眷属,眷属功德。“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前面宣化了“法王善住持”之国,有正住持之国,岂有不正觉之相?下面就表达了“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阿弥陀佛所摄化的国土有情皆是以正觉华化生,非胎生,非湿生,非卵生,皆是正觉所化生。 此二句,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但有其主,若无眷属,其主何意呢?无法的延续与表达了,所以这是次第表达,遵从我们的世俗来表达这样的教言机制。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来举的例子。 佛本何故兴此愿? 佛为什么兴这样的愿? 见有国土,或以胞血为身器, 我们现在这个色身就是这样的,胎生之身就没有逃开这个,卵生基本也没有离开这个,“为身器”。 或以粪尿为生元。 象那些蛆啊,那些蠕动的生命,很多都是这样,以这不净为生命源头依止,出生于此,饮食于此,虚妄于此。 或槐棘高圻。 象鸟之类的,一般在树、高埂子上,象猫头鹰就是这一类的生命。 出猜狂之子。 猫头鹰抱个土块子它都可以让土块子成为它的子,但是它还是必须把它吃掉,一旦成熟就把它吃掉,说我是从此物中来,要把此物吃掉。我不知道大家见过猫头鹰没有?我们以前经常见,因为住山上经常见,猫头鹰经常在崖壁上。在这山上也有,甘肃最多,它这个出生是什么呢?就是它这个槐棘高圻是这么个东西,它卧是卧在树上,但它儿子是什么?就是土块子什么东西,它就去念叨,念叨久了它就变成它的这种色身了,它不产蛋也不产卵……也不胎生,但它一旦成了,就必然把它母亲吃掉。 那这事是怎么产生的?它就这样的机制,生存的机制。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你要说我想象不到就没有这个事,就象我们说那个黄鹄持子安一样的,那你想不到的事太多太多了。所以说我们生活的很狭隘,心智狭隘,机制也狭隘,所见也狭隘、所虑狭隘、果报狭隘,凡夫有情的心智极为地狭隘。他是这么讲的。 或竖子婢腹,出卓荦之才。 我们要知道,很多出身不高贵的人,但她怀的孩子是稀有之人,轮王之身都可以在她这儿出生的。但她这个奴婢之身,虽然有这样的儿子,但她高贵的自身的受用她是不具的。有卓荦之才。 讥诮由之怀火, 大家相互的讥讽,不尊重,这在我们娑婆世界,尤其是在印度,这个东西最厉害了。他们是四个种族,十分清晰的,象我们这样的机会是没有的。人群聚会,种族隔离得很清晰,十分分明。象我们到南传佛教,有时可以看到种族的相似相,不见得是真实,好比说女性必须得跪到下面去,台子下面去,他并不是说歧视你,但她必须得这样子,不能让你进殿堂。为什么?就是这样的规矩。这个大家要是都是信顺了,都没有什么感觉了,也就罢了。但要有一点不平衡的心,那就出问题。 耻辱缘以抱冰。 那人心里的东西——不平衡的东西,印度,我到印度有一个感觉,他们种姓很分明,但人就比较安分,就是各类种姓的人,各人就守护着自己的本分事,不太象我们中国人现在这个状态,忿忿不平的少一些。因为人心中不平给人带来很多灾难,攀比之风是中国人未来最大的一个苦处。现在在我们中国产生的这个苦呢,也毒害着大部分人,就是攀比之风,相互的攀比。 所以愿言:“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 我国土的人民——他是这样讲。 眷属平等,与夺无路。 就是大家都是一样的莲花化生,正觉化生,身相无别,报德无别,来源无别,所以清净平等。远离了种姓,远离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差别,远离了福德差别。现在我们很多人在比功夫,在净土法门修持中讲功夫,那你生不到这样的国土,所以不能成就往生彼国正因。 这个极乐世界教言是很清晰的,皆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增上缘是很清晰的,就是说往生彼国是清净之国、平等之国,皆是正觉所摄,是远离造作的,远离善恶的造作、差别的造作、对待的造作。要不远离这些,我们这个杂毒之善就很难成就往生正因了。所以在历代净土法门的善知识的教言中,说杂毒之善不能成就往生正因。 现在学习净土法门的人,在这个地方往往认识不清楚,他不是缘佛的正觉愿力,而是缘自己的修持力、善恶力、是非力,我们不能说缘这个力不行,只能说你缘这个力不能生阿弥陀佛清净平等的报土,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心智安乐,这个是不能成就的。这个诸位善知识还是应该善观察、善思维。实际这在说一个教法罢了。 “眷属平等,与夺无路。”你想要差别都不行的。现在我们在这个世界想平等就很难,十分难十分难,说人往往心业中有不平之报。太多不平等的东西,在毒害着我们的心灵,毒害着我们的周边因缘。我遇到很多案例,以前就比较喜欢看这些案例,就是在社会上抢啊、杀啊、打啊、夺啊,比较暴力的事件,基本上都是心理失去平衡的人。在寺院里出事情,基本上也都是心理失去平衡的人,好比说同样出家了,有人就失去平衡了。因为业报不一样,宿缘不一样,现缘不一样,一旦失去平衡了,毁灭道场、毁灭法义、毁灭自身,都是不平衡带来的这种果报。 那么极乐世界皆以阿弥陀佛正觉之愿摄化有情,平等摄化,欲不平等而不得,想不平等也没法。在我们这个世界想平等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无量劫以来的业报差别,所作为差别,所缘起差别,真是千差万别。所以生杂居众生之类,我们这个众生是杂居的。你看看样子、个子、福德因缘、身体状况、所受教育,参差不齐,雷同的都甚为少。 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我们在深入的看到这个种种庄严的机制中,我们能体会到一个,阿弥陀佛誓愿力、阿弥陀佛住持之力,是我们每一个杂缘有情往生彼国的唯一的依止。要看到这一点,你就会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来住持自心,住持你所修的法则,走出自我,得以往生现前大利。 现前大利就是走出自我,你要不走出自我,那么你行的善恶无记相杂之业,你还在六道里沉沦,那没有什么。因为你这个善恶无记的杂业就会形成你这个杂缘世界,未来的果报你也不用问别人了,你问自己就对了,未来的果报你己经择取了。 所以现在的人说念佛的多,往生的少,何以故?他不是真正的念佛,是念自己的业,包括念佛都培养自己的功夫,培养自己的善恶,培养自己的名与虚假,没有真正地去念佛,就是没有投入到佛的功德藏中去,没有在佛的功德藏中消除自己无始以来的重罪、重业、重缘。而是把弥陀这个名号、功德来依附在自己的现缘的业缘上,那不相应的,不能产生所谓的真实安住的功德与利益。 这个诸位善知识,通过逐步深入的观察,我感觉能会逐步的观察得到的。因为这个法则的特定性。 行,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14、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为饛(盛食满貌)饶(饱也、多也)之膳。或悬沙指帒,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实可痛心。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 “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有主功德,有眷属功德,他就会说他们所受用的功德了,“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是受用功德。 庄严受用功德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延续,来解释阿弥陀佛正觉功德利益,住持功德利益。我们要是以阿弥陀佛正觉心智的加持来住持生命,三昧为食不为难事;若以我们自己的贪、嗔、痴、慢、疑、邪见,欲得三昧,甚难。何以故?无始以来的业浪涛天,一时难平,但汇入弥陀清净智海,一时安乐。那么你有清净相续故,所以三昧力反而真是不远。若是以自身的修持业缘去修持,尤其在这个浊恶的世间,你想得三昧真是太难太难了。 现在人就是坐立不安的心智,象我们现在能坐下来在这个地方,就是这一堂课能老老实实坐下来,心里不往外驰,实在是不知道是需要什么样的福德因缘聚集出来才能成熟,要不然心不知道奔驰到哪个妄想中去了,静不下来,不要说三昧了,就是心智不外驰的机会都很少,心身不能抑制,过去那叫坐立不安,业缘所逼。心智业缘所逼,就是让你坐都坐不了,象我坐一会吧,静一会吧,没有个静的。催使你在心智业缘中奔波劳碌,无以休息。这样休息太困难了,我经常遇到居士出家师父和我这么说,“哎呀,想静下来静不下来。”我说是啊,你要依自己的业缘,无始以来的业缘所聚集的这种机制,你怎么能静下来? 那我们依止前面种种教言善引导我们,以阿弥陀佛的誓愿力来住持我们的心、业,来作阿弥陀佛的眷属,来随顺阿弥陀佛的正觉华化生,化生自己的心愿,来了解自己的机制、生命机制,那你这个禅三昧为食,受用功德必然会现前的。 他这个引导次第是十分地清晰,就象那个剥芭蕉树一样,一层层剥尽,毕竟见空。我们这个层层剥尽,毕竟得究竟解脱。这个设置也是层层给我们剥尽,一层层在剥离,剥离我们无始以来染着的业力之树,剥尽了,我们就得见自性之无所染着,本来安住的功德。 我们看他的文字。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为饛(盛食满貌)饶(饱也、多也)之膳。或悬沙指帒,为相慰之方。 这个我们能看得到的,“探巢破卵”,为了一餐之食,杀伤破命。我上小学的时间我们经常去塔上,很高的塔上去做这些事情,他们后来说你怎么出家呀?我说我幼年时做这些破坏家庭的事情,必然得出家,无家可安,业报如此,那时候的征兆就是这样子,你只能出家。因为你破坏别人家庭,你不要看鸟兽之家也是家园,所以我的果报是只能出家。那么我们这样的,你看很多细微的事情都是一个标志性的,有的人就很爱护生命。 但你要是在这个——好比说你是游牧民的家庭,你怎么去爱护这些生命?你无以爱护;你是渔民的家庭,你怎么爱护这些生命?你是岛屿上的家庭,你就食用只有这些资源,你怎么来爱护这样的生命?我们好比说生活在一个农业的国度,你可以去这样。象现在在东北一些特定地方,蒙古一些特定地方,游牧民族还是有的,他们还是靠猎取来生存,现在在云南这一带也有这样的民族。那你不能不造杀业,那相续的一定是杀业之恶性果报。你杀此,此强时必杀汝,强食弱肉,恶性循环是决定难逃的。 我以前对这真是说信难信,只是说感知上的罢了,后来因为一些业缘,最弱的时候真受过这样的果报。到你最弱的时候,你过去杀死一个蚂蚁都可以象一匹大马来踩死你,我告诉你。你随便杀死一只小鸟都可以象一架飞机来轰炸你,来侵夺你的生命,威胁你的生命。因为我们现在人类果报自身感觉到很强,我们可以用武器去打杀,去猎杀一些生命,可以用自己的手段一些方便去猎杀生命,岂不知你生命最弱的时候,你连顾它都顾不到的时候,那些生命都变得十分地强大了,就来夺你的命。这个还是因果相续之相,为了饮食,来做这些恶性的事件,现在这个我们见到的,我知道内地的打猎的没有好结果的。以前我也经常接触这些事,没有好死的,象这一类就是猎取。 或悬沙指帒,为相慰之方 这个在中国古代饥荒之年经常会搞这个的,孩子饿了就哭哭啼啼的,说我们粮食是有的,明天再煮给你吃,实际就是沙袋子。象我们现在人类面临的困难,面临的业缘是很麻烦。我们中国近五六十年大相还是很安稳的,象苏联解体的时间,饿死了很多人,战乱死了很多人。象现在非洲,很多地方的人,人寿不均十岁,平均不到十岁就死掉了,很多小孩子很小很小,象阿富汗,象以前战争比较频繁的国家,安哥拉,刚果,我们国家经常去救济的国度。很多人寿十岁的都很少,都是五六岁、七八岁小孩子就死掉了,很多无常的业缘离我们不远。但我们现在说还有点福德,还是很好的,但违缘一旦现前,整个人类都会面对,是十分痛苦的。 我们现在要不把法则搞清楚,不把轮回因缘搞清楚,生命相续搞清楚,未来的归向搞清楚,实在是很畏惧的一个事情,一旦恶性业缘现前了,你实在是难逃、难免、难改的。因缘过去稍有福德所摄化,令我们现在还没有大的恶报。 以前放光寺的出家师父知道,我的恶报是最频繁的人,经常有恶报。因为这一生和过去生都是恶性机制多,多受恶报,经常是,哎,不行了,哦,不行了。你一观察,哎哟,杀业又成熟一个。这个杀业成熟一个,那个恶业成熟一个,那就夺你的命。你只能让他去夺啊,有时候有遮护,其他人念念佛,善知识遮护一下,有时候就会有些法则上的遮护,使这个生命延续下去。 生命象什么样呢?我们内地六七十年代的小孩子,他玩那个琉璃,吹那个——我们称为琉璃拨灯,十分消薄,就是一吹,噗,玻璃就会碎掉,但你可以吹响,鼓咕、鼓咕、鼓咕那样子的,我感觉人的命象那个物件一样,起码我的命是那样,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年青,很有什么样的,我看都差不多。小时间我们见过那个东西,你稍微碰到点什么东西,稍微硬一点就碰碎了。我们的生命决定是这样的,稍有违缘一碰就碎了,你抑制不了它的业报,业报一旦成熟不可抑制。所以我们趁着年青健康还有生命把持的时候,还有意识把持的时候,把自己的生死问题、业缘问题、延续问题、法性问题,一一要处理清晰,不辜负自己这个难得的生命。我们这个生命是最难得的了。为什么?在人寿百岁之时,得人身甚难,守护人身最难,延续人身基本上是没有的。 我们可以现在去寻找——你要真正想参学,可以寻找现在有天眼的人,一睁开眼睛,他马上把眼睛闭上,我告诉你。他一定会说出这样的话——堕地狱如射箭。就现在的人,能保住人身者稀,极稀少极稀少的。堕地狱象射箭那么疾快。我们可以参学去,有时间可以去征寻,看看哪有天眼明的人,就是知道众生未来果报的人,看看这个世间是个什么样子?机伪多端,外现贤善,内怀虚假,罪恶多端,自私邪见,我慢邪见,多做不如法事,就是我们这时代的机制。 我们若不是缘佛,就靠你那点小善缘,根本抵挡不了无始以来的恶性果报、恶性现缘。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我灭度之后,此界中五恶、五痛、五烧更加恶剧,你读读《无量寿经》可以给自己对照,一对照十个有九个人对上号了,那一个对不上号的人,早已经迷失了自己的心,你看看对不对,五恶、五痛、五烧你可以对,告诉我们这个国土是这样一个状态,甚令人怖畏的一个世间。 我们在这么高的山上,基本上大家都在学佛,但是用真诚心、精进心、孜孜不倦的心、如实的心守护自己的机制的,我们自己审视审视自己,不说别人,都审视自己——是不是真正这样的?怎么来守护这个的法则呢?下面的世界,他们下去一趟上来就说:哎呀,不行了,再下去两天受不了了,一个是热,再一个是烦燥,再一个就是太看不了了。这几天我没有下去,我也不知道,但外面的世界我是真太……热恼、烦燥,人相互之间的心理状态,宁静的少、安慰的少、爱乐尊重的少,相互的……我不知是什么因缘多,大家可以去观察。不是故意贬低这个世间,是这个世间的延续是这样子的。 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实可痛心。 象为了这些饮食,为了生存,就这么样的相互的……生存下来,实在是令人痛心,象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的观察,我们可以观察这样的机制的,相互虚假的东西太多了。 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 以佛法,因为佛法之乐,佛法之安慰之休息,能令众生得以满足,佛法之满足,因为能令人心智宁静故,所以能得法满足。以禅定,因为住禅定的可以免除这种世间尘劳,尤其是我们这个欲界有情是尘劳众生。现在我听他们讲这个所谓的做善人教育,你要做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多布施多什么,我感觉很好,但是这都是尘劳教育,不能说是……在这个世间来说,只能讨好这个世间,但决定无益学佛者出离生死。 我经常听他们那样说,我也问过他们那样的老师,他们说你要先做一个好人……再来学佛,我说你告诉我,你是不是好人?我就这么直接问了,这自诩的好人有几个是好人?我们可以严肃一点,我遇到一个法师给人讲,你证不得三昧,你证不得功夫成片,你达不到一心不乱,你怎么能往生?我说你不要说别人,你能不能往生?我们就拿到案子上来,说真格的,不要回避。 这个世界,很多教育者自己就陷入不信之法,还去教育别人。好比说功夫的问题,你问问他功夫能不能了生死?人不知道佛法的教育,就是不能清晰了知佛法的教育,结果把佛法世俗化了。那么这里是以法味、以禅定、以三昧,三昧会产生种种正受善巧。百千三昧,圣者所守护,圣者之妙用,圣者之资产。就是戒定慧,慧根所用,慧力所现,就是种种三昧力,所以“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 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世界,阎浮提世界中,象北俱卢洲就是自然向道,衣食是自然的,天衣挂树,自然向道,人民不需劳作的。你说我看不到,你看不到的多着呢,那儿人寿千岁而尽。我们这儿吃用必须得勤苦劳作,不是自然之报。因为啥?你行的不是自然之业。我看许多现在勤苦的修行者、学习者,还是在造作自己的不自然心智,不是顺性的心智。所以历代的象宗下的大善知识,都鼓励学佛之人于省力处安住,他这个省力就是顺性,不要染着,所以你广行善法,不要染着。恶业悉皆现前,无畏无惧,所以勤作忏悔,诸业消除,所以行自然之法则,远离粗重与尘劳。就是不要在造作上再造作了,太痛苦了。“永绝他食之劳”。 爱乐法味 “爱乐佛法味”者, 说法不倦,求法不厌,行法不倦,恒常爱乐佛法法则,常思维正见,常与三十七道品观察守护,(编注:三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此三十七品顺趋菩提,故又名菩提分法。)常于念佛念法念僧作守护,常于布施作守护,常于利益世间作守护,那这样你作为一个佛法中人,爱乐佛法味,常串习种种法门清净教言,自他二利。经常这样来串习,那你这样就是“爱乐佛法味”。而我们打妄想,五分钟的妄想就生烦恼了,因为妄想苦逼,佛法味令人休息安乐。你要真正有佛法味了,你真正会安乐休息下来了,真正尘劳现前,佛法是休息处,禅定是休息处,三昧是智慧妙观察运用处。 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 就是一食之顷,六十小劫已过。爱乐佛法味,谈道无厌,闻法无倦。现代人倦于佛法,陷于妄想,陷于业流,厌弃于法则,那实在是辜负了自己得遇佛法之人生。我们每天都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要不是如是的感知的时候,实在是念的时候你也在自欺,欺骗自己,你能欺骗自己的人,你怎么能不欺诳他人呢?你能欺诳于当下,你怎么不欺诳于未来?你现下不如实,你未来怎么能安住呢? 我想诸位善知识一定会问自己的。你不问自己,那你就迷失心智了,迷失于未来了。 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他没有倦怠。何以故呢?心智爱乐法则故,所以我们大家有这种庆幸的机制。我经常拿工人与大家对比,工人跟我们都一样的,都是普通的人,都是汉族人,或者白族人,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但他们打一手血泡,或者说出一身臭汗,为了一餐饭,为了三十块钱。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在学习、在实践佛法,你要是不认真,我感觉他们你都对不起,不要跟其他人比了。我们不认真去珍惜自己的机制,回施给他们,我们烧那柴,用那柴上都冒着臭气,也薰你的。 所以我感觉我们周边的,随便找一个因缘,我们十人学佛,百千人辅佐啊。你看这一个道场,有多少人在温养这个道场?以前我们这里住五、六个人的时间,就我知道的,每年给我们这个地方寄钞票的居士,不下五十个人。他们都省吃简用的,往这汇款,大家养活这五、六个人。当时我跟他们出家师父说,我说大家不好好用功,你对不起百千个人,就是很直接的百千个人,你都对不起。因为他们拿自己很虔诚的心来供养你,但你在这挥霍,你造恶业,你不受果报,你不担他们的果报,你怎么说啊? 就象我们这个寺院,我们没有其他的,都是别人来建立来爱护我们,让我们能静下来,不为衣食去操劳,但为法益而守护。那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自己的机制?你要厌倦,你为什么会厌倦法则?那你希望什么?那我们要厌倦这个,下面那个驮沙子、驮砖头那个东西,你一转身就滚到那皮套子里了。因为啥?现在就是愚痴的人披驴布,难道你不怕?这不是骂人啊,我们要培养愚痴业,那就愚痴报,你培养善业,就有善报,你培养清净智慧业,就是清净智慧报,这不需要说什么。所以那我们爱乐佛法,爱乐禅三味,爱乐种种善巧,清净回施给世间有情,那果报也是很清晰很自然的。 禅定为食 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 象我们这是段食(编注:古译经律。皆为搏食。以手团曰搏。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搏。遂译为段食)有情,我们这饮食都是段食,带杂质的东西,段食,印度人就称为段食,有禅定的人就不是段食了,以触食、思食、识食,印度教他们讲五食方便,我们一般段食是粗重食,养粗重身,造粗重业,就是有力量,这个力量养这个粗重的色身,造粗重的业。那要是禅三昧为食,那就不需要这个了。象迦叶尊者所入的禅定就不需要这个了,我们知道窥基大师的故事,都是读过的,他那就是禅三昧为食,入于某一定那就不需要其他的,为一食三餐忙忙碌碌的,不需要为这个奔波了。就静下来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做些什么事情,会等待的机制。那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延续呢? 三昧 “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那么这个受用功德的文字,希望我们大家善于受用自己的当下,善于尊重自己的当下,善于如实自己的当下,善于如实的当下观察未来。当下不知,未来不可见,堕于无明业。所以希望诸位善知识未来一片光明。 明天继续学习,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璃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