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顿悟大乘正理诀”后记
2014/9/3   热度:1423
读“顿悟大乘正理决”后记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永 明
顿悟大乘正理决,原出自敦煌文献,现有巴黎(伯希和)本及伦敦(斯坦因)本。原撰者是唐殴中御史王锡。藏经或续藏对它俱未有选录。北京图书馆保存有巴黎本的影印副本,并曾在一九五零年十二月现代佛学(第一卷四期),作为资料清息介绍过。近人有法国汉学家戴密徽教授(PROF PACL DEMIEVILLE),细经考证、研究。珲十年精力译成法文本。名为:拉萨之会、第八世纪印度与中国的佛教禅定之诤论。(LE CONCILE DELHASA CNE CONTROVERSE SUR LE CUIATIME EN-TRE LES BOADD HISTES DRE INDE ET LA CHIZE AUVILL SIECLE)。饶宗颐教授曾撰:王锡顿悟大乘正理决并校记,刊于中文大学崇基学报。(一九七零·五月),作详尽介绍。其后李璜教授在中华月报第七O二期亦曾略为述及。按王锡顿悟大乘正理决卷子,(下简称为“王、顿悟文”)。为研究哲学、思想史的珍贵资料,戴教授翻译、考证之严谨、详檄,饶教授序说校订精详,在学街上亦极具意义。恨上述诸本,流通未赓,故在此东施效颦,再撰“读后记”。
顿悟大乘正理决,全文一卷。内容基本可分为三部分:
(一)序说“理决”缘起
(二)条记“理决”问答
(三)结述“理决”原则——以无辩为旨归。
按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出家至吐蕃(现西藏)。公主是虔诚佛教徒,唐太宗以释迦佛像、金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为公主嫁奁。(见吐蕃史书及中国通史简编)。自此之后,于汉蔽途中,遂有漠僧络绎住还。至弃松德赞普,在桑鸢寺迎请印度莲华戒比丘等卅人,大唐国摩诃衍禅师三人人西藏讲说佛法。唐僧所宗乃顿悟大乘,印僧宗小乘戒律,因此唐、印两国僧人在西藏拉萨之会,遂有顿渐之诤。如王锡叙云:“婆罗僧卅人,汉僧摩诃衍三人,会同净域,互说真宗。”又叙云:“首自申年,有婆罗门僧奏言:汉宗顿悟禅宗,非金口说(按:即言“非佛说”)。请即停废,摩诃衍遂愍含灵,潜然下泪,先礼佛,次伏请赞普御前,与印僧对相诘难,校勘经义,至戊年正月止。摩诃衍问答无畏,究畅大乘,皇后闻法,剃除柑发,披排缁衣,赞普姨母及诸大臣夫人卅人皆一时出家。摩诃衍徐请王锡为之条记及叙……凡此次诘难答问之内因、外缘、始末,俱可见于王顿悟文的第一部份,故第一部份亦可名为“序分”。
顿悟大乘正理决第二部分是条记诘难问答内容,(逐项记录质问与答难)。并由此可见当时中、印。顿、渐。两方思想各所本宗及各之殊异,文中列新旧问答三十九条,(若联后摩诃衍自设问、自答难、则共五十九条)。全文引经为据凡七十九次,所引经典名目有:
《楞伽经》、《金刚般若经》、《金刚三昧经》、《金光明经》、《净名经》、《宝积经》、《首楞严三昧经》、《思益经》、《华严经》、《密严经》、《诸法无行经》、《法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
其中所引最多者为楞伽经、金刚经。其次是思益经、净名经。问答内容为三方面:(一)一念与无念、除与不除的诘难。(二)修与无修、行与无行、乘与非乘的诘难问答。(三)“佛性”成“佛”等诘难。下略引数条记以分别介绍三方面各自之内容:
(一)念与无念、除与不除、得与不得的诘难问答:文中记
第(一)问:令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
答:准大佛顶经:“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据金刚经云:“但离妄想即名诸佛”。
第(三)问:佛无量劫以来,无量功德,智聚圆满,然始成佛,亦不要六波罗密,十二部经,只合说令灭妄想,不如是说于理相达。
答:准诸法无行经上卷云:“若一切法中,除其心缘相不可得故,是人名为得度。又楞伽经第二云:“但离妄想,即诸佛如来不思议慧”。
第(九)问:“离一切相名为诸佛”是何经文说?
第:金刚经。又大般若经、华严经等经亦广说。
第(十)问:言一切想者,其想云何?
答:想者,心起念动,及取外境。言一切者,下至地狱。上至诸佛以下,楞伽经云:气诸法无自性,皆是妄想心见”。
第(二)问:想有何过?
答:障诸众生本来一切智,金刚经令离一切妄想,则名诸佛。
第(四)问:作何方便,除却妄想与习气?
答:净名经中说:“不观是菩提”。宝积经云:“不得少法,名无上菩提”。
第(十九)问:佛言无有少法可得者,不可执著言说,若无少法可得者,无思无观,利益一切者,可不是得否?
答:无“心”,无“思”,离得不得。但随众生、应物现形、水喻、宝喻、日月喻,皆亦同等,又据人如来功德经云:非是不得少法,与义相达……以无所得故,是名为得,于理实不相违。——上为念与妄想、除与得之类问答略举。(详情参原文)。(二)修与无修、行与无行、乘与非乘之诘难。如:原文中
第(七)问:所言声闻住无相,得人大乘否?
答:准楞伽经云:“若住于无相,不见于大乘”。……所以经文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问:所言大乘经者,何名大乘义?
答:楞伽经曰:“缘有妄想,则见大小乘,若无妄想,则离大小乘,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大乘”。
第(廿一)问:六波罗蜜及诸法门要不要?
答:如世谛法,六波罗蜜等,为方便显胜义故,非是不要。如胜义离言说,六波罗蜜,及诸法门,不可说要与不要,诸经广说。
第(廿三)问:此方便为显第一义故,只为钝根者要,为复利根俱要?
答:钝根不了胜义者要,利根不论要不要。
第(廿五)问:如何说要不要?不会!
答:经文广说者:钝根说要,利根不论要不要,譬如病人要药、求渡人要船、无病之人不言要不要,渡河了,更不用船。
第(廿七)问:六波罗密要时如何修行?
答:般若、思益经:“修六波罗密时,于一切法、无思无观、三业清净、一切不敢、犹如阳炎,于一切不取不住”。
问:又行此法,有河功德?
答: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已用布施,及恒河沙数身命布施,不如闻一四句偈,其福德不可喻”。大乘经广说此义,其福德除佛无有知者。
第(卅六)问:若离妄想,不思不观,云何得一切智?
答:若妄心不起,离一切妄想,真性本有,及一切智,自然显现,如华严及楞咖经云:如日出云,浊水澄清,镜明得净,如银离铁等”。
第(五十)问:经云:气文殊师利,顿有无所行,名正行否?(引经自设问)。
答:有,若不行一切有为法,是名正行。(引经答)。
第(四十三)问:诸大乘经中说无二者是实,须二即是智慧,分别即是方便,智慧不可分离,维摩经云:分明此二、一要一不要,无如此分别,若有如此分别,即有取舍,有如此说,请即答者。
答:诸佛无量劫来,离三毒妄想,烦恼分别。是故悟得无二无分别智,以此无二无分别智善能分别诸法相,非愚痴妄分别。据此智慧方便不相离,若言取舍,于无二法中,有何取舍?——以上略举大、小、顿、渐、两方对行、乘、修,等一类诘难问答。
(三)佛性、众生、声闻、成佛,及其他诘难问答:
第(十九)问:如前所说,凡夫初学岂得喻佛?佛是已成就者。
答:凡夫虽不共佛,同诸佛所悟之法,准经文,皆留后代末法众生,教令修学,若不如是,法教留与阿谁?
第(三十)问:令一切众生尽证无上菩提犹不及此幅者,此无上菩提乃成有上,此乃是否?次后说无上菩提等,从般若波罗蜜出、无上菩提不出般若波罗密,不出者说是阿舵个菩萨,若说无上菩提,据如今观般若波罗似是如此,只如此者,不可说是无上菩提。
答:所言一切众生尽证无上菩提,犹不及此福者,前者所言,一切众生不合行此法,所举诸大乘经典,及般若波罗蜜,众生闻此法,生一念净信者,得如是无量无边功德,为此量功德,故作如是说,现有经文,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今再问有上无上,及阿个纪菩萨者,经文现在,请检即知。
第(卅七)问:众生本有佛性,何以得知本有,如外道言有我,有何差别?
答:本来有佛性者,如日出云,浊水澄清,镜磨明净。如九十五外道者,以不知三界唯心所变,矿中出银,熟铁冷却,先已说讫,不同外道所言,有我等者,见有作者,见有时变者,或执“有”“无”、观空、住著边者。以此不同,楞伽经广说。——上所略举为第三类,关于“佛性”,成佛……一类诘答。观此及第(一)类,第(二)烦,诸诘难条记,而成为顿悟大乘正理决之主要内容。前此为第一部分序本文缘起,后此第三部份结述辩难之原则及其旨归,此则为全文的第二部分条记问答内容,亦即全文中心分,亦为“理决”的正宗分。
顿悟大乘正理决末后第三部分,结述:道本无言,不得已而辩,虽辩仍以引佛经为原则,以无辩默言为旨归三百辞平易亲切,顿令读者,闻其语而想见其宗风的超脱与平实。又摩诃衍曾于文中前后四番自述,一并引之,以见禅师宗风:
(一)自述
“臣沙门摩诃衍言:臣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虽以三乘所化,令归不二法门,为迷苍生,频穷胜谛,臣之所说,无义可思……臣据问而演经,非是信口而虚说。顿依贝叶传,直启禅门,若寻文究源,还同说药而求疾愈,是知居士,默语吉祥,称扬心契,相应名何有”?……
(二)自述
臣所对问目,皆引经文,非是本宗,若论本宗者,离言说相,离心分别相。若论说胜义,即如此。准法华经文:“十方佛土中,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除佛方便说”。何为方便?三归、五戒、十善,一称南无佛至一合掌,及以小低头,乃至六波罗蜜,诸佛菩萨,以此方便,引导众生,令人胜义,此则方便”。
(三)自述
“……当沙州降下之日,奉赞普命,远追令开示禅门,及至逻娑,众人共问禅法……屡蒙圣主诘讫,却发至逻娑,数月盘诘,又于勃誉漫,寻究其源,非是一度,陛下了知,禅门宗旨是正……然后敕命,颁下诸处,令百姓官僚尽知。
(四)自述
臣前后所说,皆依问,准经文对之,亦非臣禅门本宗,臣之所宗,离言说相,离心分别相,即是真谛,皆默传默受,言语道断,若苦论是非,却成有诤三味。如一味之水,各见不同,大小智能,实难等用,特望随所乐者修行,自当杜绝法我,则臣荣幸之甚。……摩诃衍一生以来,唯习大乘,不是法师,若欲听法相,令于婆罗门法师边听,摩诃衍所说,不依疏论,唯依大乘经文指示。……现令弟子沙弥,未能修禅,已教诵楞伽一部,维摩一部,每日长诵。……除持声闻戒外,更持菩萨戒,及行十二头陀……
——此为全文第三部份,亦可名为流通分。此结述诘答之归趣并流露摩诃衍禅师本所宗行及其生活侧影。
在香港目前“顿悟大乘理决”介绍最详者,是饶宗颐教授撰之王锡顿悟大乘正理决序并校记,需者可详见崇基学报二九七O年五月号一。
饶序中谓据王文及景德传灯录,考摩诃衍其人,乃神秀再传弟子,并为惠能再传弟子,(摩诃衍为神会门下)。又据摩诃衍所引经典而认为盛期禅宗对金刚经、楞咖经并重,且所习经典,不专于一种,如维摩、思益、涅槃、宝积……等经亦信受奉行,并以此正胡适所谓“南宗神会,以金刚经代替楞咖经”之说。
读顿悟大乘正理决及其序说与校记,可被启发以思维和反省者,至少有四:
(一)禅宗所宗经典非独金刚经,并与维摩、法华、思益等大乘经的最后指归相契合。胡适云:“南宗神会以金刚经代替楞伽经”所言殊可商榷。又任继愈云:“禅宗自慧可至道信学的都是楞伽经、弘忍开始改用金刚经”。(见漠唐佛教思想论集)。“改用”——是改为金刚楞伽并用?或改以金刚取代楞伽而用?而对“顿悟”一文,“改用”涵义,宜有进一步之疏译或说明之必要。
(二)摩诃衍为神会再传弟子,并为神会门下,故在其言词中亦顿可见南、北、顿、渐的宗风,教门之交会与融和的痕迹,如结述分第(三)云:“臣所对问目,皆引经文,非是本宗,若论本宗,离言说相,离心分别相”。又结述分第(四)云:“除持声闻戒外,更持菩萨戒,及行十二头陀”。凡此顿、渐、南北、宗门教下之风俱可于荷泽门下兼神秀再传弟子的沙门——摩诃衍一人身上而同时得见于一斑。
(三)中原佛教直接影响西藏文化与宗教,并在西藏容纳印度佛教,故结述分云:“如一味水,各见不同,小大智能,实难等用,特望随所乐修行,自杜法我”。又云:“摩诃衍,唯习大乘不是法师,欲听法相,令于婆罗门僧处听,摩诃衍所说,不依疏论,准依大乘经文指示”。
(四)盛期禅宗,(或谓唐代禅宗),不尽如一般流行所说禅宗,废除经教,不依戒律,然后方显其特色,观于摩诃衍其言可知。
读顿悟大乘正理决,后记如上。
(转载华侨日报“人文”版弟十九期)
摘自《内明》第215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