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的学习与检核
2014/9/3   热度:169
戒的学习与检核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作者:释悟因
谈“戒律”时一定要探其根源,确切掌握戒律的根本精神。在缘起法中,戒律的根本精神是“相互尊重”,要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存。自己好活;也尊重别人好活。—这是修行布施无畏的最好法门。
佛陀告诉我们:“世间是苦,真实不虚。”说世间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说了苦谛,一位伟大的老师不可能不告诉我们有关苦迫的解套方法。佛陀所说的方法,法门非常多,有八万四千法门—诵经、念佛、持咒、布施、持戒、禅修等都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数目何其多,为什么这么多?在在说明:众生的根机有多少,习性有多少,烦恼有多少,解决的方法就会有多少。法门虽多,但佛法的修学,归纳起来,总不出戒、定、慧三学。
佛陀在世时,有很多在家居士修行修得很好,像频婆娑罗王、须达多长者、耆婆医师……,他们持戒认真,对佛法信受奉行,是佛弟子的楷范。出家比丘众像舍利弗、目犍连、周利槃陀伽等,也都奉行戒、定、慧三学的修学。比丘尼众如差摩、苏昧达、吉那达多等,也都是我们的楷范。他们都是从戒、定、慧三学下手修学。
戒与三学的关系
有人曾经问我:“师父,您是修大乘还是修小乘?汉传、南传、还是藏传?是修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我说:“若要尽数汉系中国的宗派,还有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俱舍宗、成实宗、唯识宗等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共十个宗派。这十大宗派各有所依的经典与论典。我修学佛法比较重要,而不在哪一传承、哪一宗派;是大乘还是小乘。这十大宗派都必须持戒、修定、修慧。”戒、定、慧是通往解脱道的三无漏学。是大、小乘的共学,任何一个传承、宗派的共同内涵。三学可以说成三个阶梯,最初阶就是戒学,是所有基础的基础。然而三学常常是紧密相连,难以切割。持戒庄严,可以得到智慧,得到解脱。这叫“由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得解脱。”反之,不修戒不可能得到禅定。不修禅定,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乃至世俗智、法智、无漏智、一切种智等无由得生。再进一步谈,“智慧”是解脱的根本,但是智慧很抽象,从哪里可以看得到?从身、口、意的持戒与禅定去表达。
总说戒学
戒的根本精神-布施无畏
谈到戒学,一般人的印象每每是: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或者是犯戒后有惩治或制裁,但这只是戒律消极的部分—防非止恶,即“诸恶莫作”的意思。其实,戒律还有积极的一面,就是要利乐、利益众生。要做什么?怎么做才是如法如律?因此,谈“戒律”时一定要探其根源,确切掌握戒律的根本精神。在缘起法中,戒律的根本精神是“相互尊重”,在人与法、人与团体、人与大自然间,要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存。自己好活;也尊重别人好活,运用大自然的资源;也要尊重大自然的资源。—这是修行布施无畏的最好法门。
出家在家的要求不同
佛陀的弟子有在家众、出家众。出家有男众、女众,在家也有男众、女众。佛陀的教法,出家与在家持守的戒律不同,出家众的戒律要求有其特殊的部分,最明显的是YIN戒。出家众持“不YIN戒”;在家众持“不邪YIN戒”,世俗的男女仍是有家庭合理的性生活。在家众戒律的基础: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及不饮酒。尤其前四条,是性戒,也是布施无畏的最好法门。这些戒律,不管佛陀出世或不出世,都应持守。
持戒的归趣
若持戒庄严,身心可以安定。渐渐的,觉知能力加强,就可以修止、修观,三学不断增上,进一步得到出世的解脱,这是持戒的宗旨归趣。因此,不要持奇奇怪怪的戒,要问这对自己身心的安详宁静有帮助吗?“戒禁取见”,就是执持那些有损而无益的邪戒。持戒时,要能够辨析: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善的因缘,才能帮助身心安宁;不善的恶法,反而会回过头来反噬身心。这是世间必然的情况。
佛陀告诉我们:持戒就是在修行“布施无畏”,因此,持戒的人生前会得到好的信用,好的名声,让别人信任你,对你感到无所畏惧。往生后,可以升天增上,至少可免除堕三恶道的苦。最重要的,持戒可以不疑悔,对自己的行为,于身、口、意上的表现,可以没有遗憾。生前持戒,在临终的时候,没有后悔,身心安然无惧无畏。此即保有人身。
种种譬喻说持戒
喝酒的禅修者:喻禅修要以戒为基
在尘寰世间修行、学佛,常常要面临考验。很多年前,有个人住在台北南港,非常用功,喜欢禅坐,听说修禅修得非常好,有境界出现,大家都很护持他。南港的冬天很冷,有人就劝他:“喝点小酒比较暖和,通通血脉。”我第一次陪师父上人去看他时,发现他身心安详;第二次看他时,围墙边开始有几支酒瓶;过两年再去看他,茅蓬周围堆满了酒瓶,听说已经酒精中毒。如此,还可以禅修吗?爆掉了。多可惜啊!这是现代版的。
持戒是修定、修慧的基础。尤其有禅定工夫之后,更要以戒当栅栏守持著,定、慧才不会漏失。修行是要减少烦恼,增进戒、定、慧,如果因不持戒,走上歧路,真可惜。
降龙的沙伽陀:可以降龙却无法照顾自己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具神通的比丘叫“沙伽陀”。有天,某地方出现毒龙吞噬人们。沙伽陀比丘运用神通降服了毒龙,为民除害。国王及全国百姓都非常感激他,问他喜欢什么?他说在家的时候喜欢喝酒。大家就拼命送他酒,他也就喝了。有一天,佛陀与阿难外出经行时,看到路边躺著一个人,那个人吐得一蹋糊涂,衣服都弄脏了。群鸟飞到他四周吃吐出来的秽物,还在他身上跳来跳去,大小便,很是喧闹。那人身上穿的好像是比丘的袈裟。
阿难问:“那人是谁?”
佛陀说:“沙伽陀比丘。”
阿难:“哦!他不是有神通吗?而且他曾降伏毒龙,为民除害。”
佛陀:“他现在连自己都照顾不了,还降龙!”
在律藏里面的沙伽陀,禅定工夫一流,而且有神通力,却功亏一篑,令人觉得惋惜。犯戒就在一念之间,有时候一个缺口没处理好,堤防就崩溃掉了。持守戒律是要付诸身、口、意的行动,并非只是知道理论,而是要成为实际的践行行为。
持戒是尊重生命的展现
持戒是自己守法,遵守道德行为。不但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让别人有生存的权利。
1997年,禽流感在香港发生首起死亡案例之后,数年来陆续在十几个国家爆发疫情,比SARS的传染力还强。类似这种传染病,当个人发现被感染时,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应主动向医检单位报备并积极接受治疗,避免将感染源扩散。又像喝酒不开车,不吸毒,乃至防范爱滋,让自己好活,也让别人好活。这也是说明了持戒是布施无畏的法门。
所以,持戒是积极的,是一种正法的生活,是尊重生命的展现。大家都能够相互护持,共同蕴育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过海关托带东西:喻持戒要有智慧
持戒,除了遵守戒规,也必需具有智慧才能持戒清净。举例来说,早期国人出国喜欢买热水瓶、电锅、漂亮的衣服等。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机场准备返台时,有一位居士靠过来说:“师父!我归依您耶!”我说:“哦。”居士又说:“我看你行李很少,我的东西麻烦您帮我带,放在一起,然后我们一起回台湾。到高雄的时候,我可以送你到香光寺。”虽然觉得这位居士很亲切,可是我想想,他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早期是热水瓶、电锅,现在甚至有走私枪械、毒之品,或其他危害国家社会安全的东西。所以,帮别人之前要先想一想,宁可严肃一点,不做一时的烂好人,否则惹祸上身,帮助他人犯戒,自己也犯戒。这不是布施,是助长不善法。
持戒要坚忍,不要接触不好的因缘
持戒的生活与“触”有密切的关系。接触不好的因缘就容易受迷惑。有的人自认武功高强,左一个圆融,右一个不执著。到酒店、色情店去度人,于是喝酒、嫖妓、赌博,最后肯定是被度走。有的人说:“缘起嘛,缘起无自性空。像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都是空的。”但佛陀告诉我们:佛法说的“空”,不是断灭空。《心经》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我们的理解还不够,但要深信因果业力不失,世间是有业、有报,有善、有恶,有圣人、凡夫。没有禅定与智慧的抉择真本事,随著自己的业力习气转,三世因果业报你要怎么圆融?没有证量,“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那是自往地狱火坑跳。所谓“染缘易就,道业难成。”在染的因缘法里面,可能被薰染得变样,自己还不自觉。
因此,持戒要有定力,要有一些坚持及坚忍。在家居士持戒遇到环境的考验比较多。在你的环境当中,尽可能不去接触不好的因缘,不去喝酒嫖赌的场所。不只出家众不可以去五家托钵,在家众也应少去那些地方。勉励自己福慧要增上,就要往减少烦恼、困惑的方向精进。世间永远有利息:善的行为,有善的果;不善的行为,有不善的果。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影响力,不断地反薰著你的身心。
让自己没有负担—无畏,过著不悔的生活—无畏,这是为什么持戒最重要的原因。
比丘入军阵戒:喻持戒是合理的生活态度
在出家的戒律里,我很喜欢讲一条戒律:戒比丘入军阵中。军队里本来就是训练战争杀伐,是非也多。有位比丘去到军营里,国王知道了,就叫他来问:“你来多久了?”
比丘说:“有几天了。”
国王:“你来做什么?”
比丘:“没做什么,只是路过。”
国王:“你接下来要去哪里?”
比丘:“我想去向佛陀礼座。”
这位国王就是波斯匿王,他准备了一份礼物交给这位比丘,说:“你去看佛陀时,请替我将这份礼物呈献供养佛陀。”
比丘就离开军营去看佛陀,并把礼物呈给了佛陀。
佛陀问:“礼物从那里来的呢?”
“波斯匿王要我带过来的。”
佛陀明白了波斯匿王的用意,就呵斥比丘:“出家比丘跑到军营去做什么?如果军队请你去说法或辅导,可以去,但最多只有几天。如果没有事,一个训练军队的场所,岂容你在那里!”
我们可以看出:波斯匿王对佛陀的信任,以及对僧团的护持。他知道佛陀会告诫比丘,不准比丘没事到军队闲逛,容易被当作可疑人物看待。这条戒律虽然是出家戒,一般人也是要遵守的。因此,持戒更要知“因缘节度”,要知道因缘时节,知所进退,这也是修无畏的方法之一。持戒律是合理正确的生活态度。在家庭及社会中,个人谨守分寸并相互护持,同时要教导家里的人,这些是一定要传扬的。
被罚款的工作者:喻持戒是工作态度的正确性
我再举一个例。有一位居士跟我说,他从事营建工程业,曾因为延误工期而被罚。七罚八罚,连营建的材料费、工资及设计费都亏损掉了。怎么会这样呢?
刚好旁边有位居士听了,便说:“你为什么会一直迟延呢?你要改变你工作态度的正确性。”又问:“怎么罚的?罚也会影响彼此的利益。”
亏损的居士说:“延一天罚千分之几,延二天罚千分之几,一天一天的扣。扣到最后,连本带利都被扣光了,自然一毛钱都没有赚到。”
另一居士说:“你接下工作后,就要按时施工。工程进行首重管理人、事、时,尤其对时间要有概念,要遵照约定在限期内完工。另外,如有不可抗拒的原因出现,这是合理的,你可以提出交涉;纵使要罚的话,也还有折扣可以打。”
施工守时、依约行事、付款酬报,隐含相互尊重的规范,而订出游戏规则。世间法如此,何况修学佛法、出世间法!一位伟大的老师不可能不教导他的追随者,将所教导的法则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并坚持这些准则。—即使有不可抗拒的原因出现,使终极目标难以达成。—但在目前,仍旧知所进退,坚持奉行大方向,力求正确。这不是对别人说,而是自己对自己的坚持。
吃鳖的现报:喻持戒是惜福的生活态度
持戒是一种惜福的生活态度,吃要吃得健康,而且不杀生。
我曾经听过一个喜欢吃鳖的人。他将鳖放在有水的锅子里面,用一个有几个洞的盖子盖上去,然后锅子慢慢加温。水一热,鳖就会从洞探出头来,他就把香麻油和著酱醋等佐料往鳖的嘴巴里倒。一倒之后,鳖就沉下去。等一下又加温,它又冒出来,他再加佐料。连续地做几次,最后把鳖煮熟了,于是上桌成佳肴,以为这样很好吃,是享受。有一天家里失火,他张惶地赶快逃命,却被阳台上的铁窗挡住去路。他急著要冲下去,结果头是出去了,身体却卡在铁窗中。消防人员拼命从下往上喷水救火,水柱却直灌入他嘴巴。火已经烧到他身上了,他又拼命喝一肚子的水,最后还是活活烧死。
有人说:“持戒很苦,很束缚。”但所谓美食享乐,要像这样杀生吗?持戒是一种惜福的生活,消极的持戒是“诸恶莫作”。积极的持戒是“众善奉行”、“慈悲喜舍”、“自净其意”的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素食就是以不杀生为要,是惜福。在我们还没有解脱以前,这样的惜福,至少在世间是安心的、安详的、宁静的,是布施无畏。
持戒就是修行
持戒是佛教的修行方法,是走向解脱道的第一个步骤。若只到庙里烧烧纸钱,银纸烧完,银货两讫就没事了,这样的宗教行为是堕落的。《金刚经》说持戒的功德大于布施。为什么?因为持戒是布施无畏,就从身、口、意的行为去践行。要净化自己身心,是要有所付出。它不只有理知,持戒就是修行布施无畏的行为实践。
从自己的身心去分判: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会让你心安?什么会让你心不安?这才叫信仰、正信。以在家居士来说,三归五戒是基础,若有因缘再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短期的,三归五戒是终生奉行。修学佛法就从持戒—布施无畏开始,这就是行“道”。
“道”是什么?道是方法、道路、法门,是“乘”。“乘”的梵语是YANA,音译为“衍那”,是度脱、运载的工具,如同船只、脚踏车、摩托车、汽车、飞机等。有人说:“我要修大乘法,要坐大船而不是小船。”然而想要度脱,并非从别人身上开始,是从自己身心的持戒—布施无畏—开始。从自己的身、口、意去实践生活规范,这无关大乘或小乘。不管修大乘、小乘,或修任何的法门,持戒是修学佛法的基本—布施无畏是修学佛法的道。
戒律在那里?就在生活中。从自己的身心先学著辨析善恶、是非,因实践才有修证。修行法门,总在戒、定、慧三学,而三学就从持戒、学戒—布施无畏—开始学起!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