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贤首 行在弥陀——纪念杨仁山居士诞生一百五十周年


2014/9/3    热度:213   

教宗贤首 行在弥陀——纪念杨仁山居士诞生一百五十周年

  林克智

  杨仁山(1837—1911)层士,是近代佛学复兴者。名文会,以字行,安徽石埭(今石台)人。他早年遍习孔、老、庄、列诸子之学,并懂天文、地理、历数、音韵等。

  一八六三年他于病中读“大乘起信论”,因而对佛教产生了信仰,在他“一心学佛,悉废其向所学”的同时,觉得要想宏扬佛法,必要有完整的佛教典笈;又因梵本藏经翻阅不便,遂生刻印方册本藏经,以利流通之志。于清同冶五年(一八六六),集同志者十余人,创立“金陵刻经处”于南京。他曾编“大藏辑要目录”,拟刊包括大小乘佛典:四百六十多部。三千三百二十卷的“大藏辑要”以利后学。惜逢经济等种种困难,生前只完成二千余卷,但重要的著述均己刻印出来,像贤首的十疏之六和一些杂著、嘉祥的“三论疏”,慈恩的“唯识述记”、“因明述记”,善导的“观经疏”等,我国久已失传的要典,都从日本搜得底本,精加校勘,刻版流通,即使他本人刻印“大藏辑要”的宏愿尚未全部实现,但其成绩是不可估量的。

  除刻经之外,杨仁山居士对佛学研究和佛教教育事业亦有硕大贡献。一、九O八年秋,他在金陵刻经处设只洹精舍,自编课本,招生教授佛典及英语、梵文。后来在佛教事业及佛教教育事业上,做出伟大贡献的太虚法师,就是当时只洹精舍的学生。一九一O年他义发展组织佛学研究会。他既任会长又是主讲。后来创办支那内学院的著名的佛教学者,居士欧阳竟无,此时即就学于他。在他的指导之下?其他会员如谭嗣同、桂伯华、梅光义、黎端甫、李证刚等都各擅专宗,均有独到的造诣。

  杨仁山居士毕生从事刻经,兴办佛学研究会,创设佛教学堂等事业。不但对晚清的佛教振兴起很大作用。并且在近代我们的文化、学术、思想界发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这些均已成为读者所熟知。下面我想从他本人的佛学思想方面,作一介绍:

  由于杨仁山居士因读“大乘起信论”而信佛。我们可以说他从马鸣大士的劝赞念佛中,使他骂信净土。他创刻的第一部佛典就是“净土四经”,以后他义汇刻了“净土经论十四种”、“古逸净土十书”等多种净土宗经论。他推崇明末四大师——连池、紫柏、憨山、藕益。他认为“马鸣、龙树”二菩萨是释迦遗故中的大导师,西天东土,教律禅净,莫不宗之”。他在与“陈大监、陈心来书”中曾说:““大乘起信论”一卷为佛学纲宗,先将正文读诵纯熟再将(贤首大师)“义记”、“别记”悉心研究。于出世之道,思过半矣”。贤首以“大乘起信论”发挥“华严经”思想。建立起华严宗教理。杨仁山居士则认为:“以一切佛法,入念佛一门,即从“华严经”融摄无碍之旨也”。他还认为:“净土一门,括尽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皆趋净土一门”。因此、,现代学者皆认为杨仁山居士“教宗贤首,行在弥陀”。

  杨仁山居士对于净土之理,深有研究,且力躬其行。他还著有“观无量寿经略论”。我们统观杨仁山居士的净土思想,是既继承净土宗诸砠。而在行持上则有听独特,现简单叙述于下:

  净宗诸祖,初重观想念佛。以后诸师均主张持名念佛。谓“末法众生,根机陋劣,非持名无以出离生死。”与他同时尚有净宗十三祖印光(1861—1940)大师,尤倡持名念佛。杨仁山居士则认为单持名号或一心专念。日久易于疲劳,以致产生懈怠,甚至走入歧途。因此必须“以深妙经论,消去妄情,策励志气,勇锐直前,方免中途退堕也”。(见“学佛浅说”)。他认为净土法门的行持,应以观想、持名兼修,在他所著的“观无量寿经略论”中说:“此经专重观想,小经专主持名。近代诸师,以观法深微,根钝难入。即专主持名一门,若观想迳可不用,何以大小二经皆详演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耶?”他在“十宗暑说”中又特别指出:“此宗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

  近世净宗一般认为: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皆仗弥陀接引之力。他则认为修持必须以“三经一论为津梁”,大力倡导自他二力并运的旨趣。他曾说:“盖生品之高低,见佛之迟速。证道之浅深。受记之先俊。皆在自力修行上分别等差。”此理纯与净宗诸祖之见相合。惟在行持上主张观想、持名兼修的原则,在近世说来,可认为是他的独到之处。

  杨仁山居士本人“独尊贤首,行在弥陀”,而他在佛学上则诸宗兼顾,对接近于他的学人就因材施教,各就其所长分别鼓励深入余宗,绝对没有门户之见,这对于现代各宗派在弘法时,各执唯我独“是”的人,应从中得到教益!

  摘自《内明》183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