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札记(4)
2014/9/3   热度:200
料简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问:何故对经典要如此的恭敬?
答:一、如此经后文所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香华而散其处。”何故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又诸大乘经典,处处教人恭敬经典。所以,凡为真正修学佛法者,没有理论不恭敬佛经。
二、凡诸经典,皆是佛弟子后来结集而成,前后六次的结集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艰巨的代价。特别是大法的东来,不知有多少高僧西行求法而未归,东来之天竺僧人亦是备受辛苦。佛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以此中凝聚了千万人的心血、智慧和毅力故。〈梵网经〉中有“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流通”的明训,故今天没有理由不恭敬经典。
点评
此段文,是“善现启请”中的“修敬施仪分”,主要说明了尊师重教的在佛门中的重要,故推长老须菩提为众代表,作金刚法会上的当机,以身修敬施仪,为现前及未来众生作榜样。其中更重要的是,以须菩提的三业清净恭请之礼仪,暗示了修学佛法贵在“诚敬”二字。
第五节 别序之“称赞感叹”
丁二、请益陈辞二
戊初、称赞感叹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解字
[希有]赞词,是须菩提称赞如来的言辞,即“罕见、难得”的意思。
[如来]佛教术语,是梵文“多陀阿伽度”、“多陀阿伽陀”的意译,佛陀十号之第一名号,又称“如去”。《大智度论?卷第二》说:“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稳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四》说:“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成实论?卷第一》说:“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大日经疏?卷第一》说:“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若依本经,则“所谓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或“所谓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事实,“诸法如义”更为符合经意,与后面的“善”字甚为相当,意喻如来巧为物心的护念、付嘱皆如。
[善]是“巧”之异名,擅长、善于。这里以护念付嘱声闻为不善,以护念付嘱菩萨为善。
[护念]佛教术语,加护、爱念的意思。如嘉祥之《法华义疏?九》曰:“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这里“护念”有二意:其一、如来以其无上智慧力加护已发大心者,令悟真实大法成就自利行。其二、如来以其无上教化力爱念已悟大法者,令转化众生成就利他行。《心印疏》中引《法华经?信解品》文释此“护念”,则更赋新意。护者,即“我虽年朽,犹故贪惜”等文;念者,“时富长者,于狮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等文。
[诸]佛教常用字,相当于“一切”或“凡是”。《管子?轻重丁》“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禅藉”中的“诸”字便是如此用法。但在这里,“善护念诸菩萨”中的“诸”字,指的是善根成熟已悟真实大法的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中的“诸”字,则指根未熟还未悟真实大法的菩萨。
[菩萨摩诃萨]佛教术语,是梵语“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旧译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旧译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即求道果的众生,名为道众生——菩萨。又因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为简别彼故更曰“大众生”。又因菩萨有高中下诸位的不同,但为特示地上菩萨故更曰“摩诃萨”。可见,菩萨与声闻的区别,只在于发心的大心,所以有此二名。在金刚会上既舍小归大,欲发无上菩提心之声闻众,岂可更以声闻而目之也哉!是以即声闻而菩萨也。如《法华经》中之十六王子,未闻《法华》以前止名沙弥,既闻法华之后则曰菩萨,亦即此意。故这里的“菩萨摩诃萨”,即是不拘泥于外表所现之身形,凡是欲发无上菩提心者皆可称为是“菩萨摩诃萨”也。
[付嘱]杂语,亦作“付属”,即委付、嘱告的意思。付者,付以物也;嘱者,以言语托所思也。义为以种种财物相委付,以种种言语相叮嘱。如《法华经?宝塔品》中的“佛欲以此妙法莲华经付属有在。”这里,“付嘱”亦有二义:其一、如来哀彼未发大心者,以其无上大愿力委付已生信佛法者,嘱之令增长;其二、如来以其无上大道力嘱告未生胜法者,付之令生。若以《法华经?信解品》文释,则付者,即指“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等文;嘱者,即指“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止者,当得作佛”等文。
说文
须菩提说:甚是希有,我的世尊!如来您善能(以自己的无上智慧力和教化力)加护、爱念一切(已发大心的)菩萨,(令其远离人我四相、法相及非法相而发愿度生,不住六尘而广行六度);(如来您)善能(将自己的无上大愿和大道)委付、嘱告一切(未发大心的)菩萨,(令其发菩提心,展转听闻、读诵、受持、为人解说、流通此经)。
会意
这段文句,是须菩提称赞感叹佛陀的言辞,是对佛陀入城乞食的如理赞叹,其语气甚为恳切!其实,也是须菩提向佛陀呈自己所悟的见解,以求如来的印证,嘉勉与会同人。从言辞中可以看出,须菩提独具慧眼,比参与法会的其他声闻众是伶俐多了。
良以华严会上的直说大法,独被上根利智之人,中下之流难得受益。由是从阿含以来,直至今日金刚会上,二十年来,历三时而调教根机,深心爱慕,无非是欲令行人经阿含而革凡成圣,历方等之弹呵而歆慕大乘,至般若会上而彻底淘汰二乘凡小情执、融通大乘根性。不料须菩提于此金刚平等会上识取自己家珍不离眉端与足下,方始荐得大道就在日用寻常中,故尊者极口称赞感叹曰:“希有、世尊”。可见尊者已于如来入城乞食之来去动静、穿衣吃饭处讨得了一些分晓,深感如来于日用寻常中忽示此一奇特事的希有难得,其感叹之情则油然而生。而须菩提的这一极口称赞,暗合佛意,巧会佛心,这便是感佛说此《金刚经》的一种殊胜助缘,也是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中的第一大愿——“称赞如来”。
须菩提之所以能如是极口称赞如来之希有,当然这与尊者的宿世所种善根、多劫值佛闻法的因缘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如来的“善护念”、“善付嘱”的不可思议神力的秘密加被,才使得尊者能从上文的如来本地风光中领悟到无住真心的全体妙用。
此中如来的入城乞食是身业的垂范,“善护念”是如来意业的鉴机,“善付嘱”是如来口业的教化,这则显示了如来出世以三业精进利物的慈悲本怀。盖佛说此经的目的,是以欲令行人能直下彻底承当、认识本性为旨趣,以慈悲度生的入世精神为目的。虽则此种道理,以前曾处处点示,无奈诸人皆茫然无知。而今日却被须菩提撞着,一眼窥见,于如来的乞食敷座中讨得了分寸,自恨从前的种种愚昧不觉,窃喜今日的一但忽悟,深感如来出世利物之大恩,蓦然称赞一声“希有”,继而又道出了如来“护念”、“付嘱”的巧为物心的慈悲情深,足见尊者的赞叹至极、感激至深。如是恳切之言辞,若无相当之见地则难以吐露。故愿人人于此言辞能细心玩味,则如来尽善尽美之化导于此大显,不待言矣。
鉴赏
此中用词之巧妙,可谓是至善至美矣!文含多意,似看是尊者对佛陀入城乞食等威仪的极口称赞,其实则是尊者在向佛陀呈自己的妙悟心得以待如来的印证,并以此感发佛陀宣说此经,以促进法会的顺利召开。
“希有”一词,在原有的六译中共存,足见这一词的相当重要,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翻译水准之高超。这一词,寓意幽微难见,应单刀直入里巷剖析其深意,方符其旨。“希有”一词,不是通途的赞叹之词,在这里有其特别的用意,因为其余诸经中赞佛之词并非尽用“希有”二字。故在这里,须菩提并非是赞叹佛陀出入来去的安详威仪,亦非是赞叹佛陀的成道说法度生。若言“希有”是赞佛威仪,然佛之威仪无时不具,何故此会独赞?若言“希有”是赞佛成道说法度生,怎不见人言:“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众生度毕。”若直待此会赞叹,则未免“鹞子过新罗”,谪去许久,方才刻舟,于事于理,或有欠缺。当知此处之“希有”,其意有二:一是尊者赞叹如来于百姓日用中忽示此一奇特事(即无住真心的全盘托出),堪为世所希有;二是尊者暗庆自己已于如来行住坐卧处,讨得了一分从未有过的消息。
“善”,意谓佛陀能于不同的时机、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巧说种种不同的教法,即如来说法贵在“观机逗教”、“对症下药”,真可谓是善而又善也,故奘师译作“最胜”,如文曰“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
“护念”,意谓如来意业有不可思议的鉴别、洞察众生种种不同根性的妙能,故能对已发大心的众生如世间慈母平日般之护念,以如来种种神力加被令其领知法门,转教菩萨,这便说明了此会如来秘化二乘的良苦用心。
“付嘱”,意谓如来口业善能说法,如来哀彼还未发起菩提心的众生,委付佛法宝藏,良言好语地苦苦叮咛嘱告令其生信佛法,种诸善根。更进一步说,意谓如来将小菩萨付大菩萨,嘱大菩萨化小菩萨,犹如世间严父之临终遗嘱子孙也。将小付大,意在引小入大;嘱大化小,意在以大激小。可见如来方便护念,慈悲爱怜之情,无不令人潸然泪人。
这里,“护念”、“付嘱”二词大畅如来出世的本怀,说明了如来教化众生的显秘互补、顿渐相资的全巧方便之妙。故如来于此金刚会上,对已发大心的根熟者则以意地秘密加被力护念之熏陶之,犹如蜾赢之祝螟蛉,希其当下顿悟之;对未发大心的根未熟者则以展转相教、相互促进、相互激励、互资互补的显化之方,委付之叮嘱之,冀其次第渐修之。又在“护念”、“付嘱”前加一“善”字,则强调了如来说法虽不存规则而又能契理契机的随意自在,可谓是“身为法王,于法自在”也。
引典
鉴于此段是尊者因上文的入城乞食而所感发的见解,主要赞叹如来的善于“护念”与“付嘱”,从侧面则说明了如来的无言说教,以身垂范的妙用,故今“外道问佛”之典如下:
《五灯会元》载:世尊因有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
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
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
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注:此中的外道根机之利犹若须菩提,世尊的“良久”无言之教似此经中的“入城、乞食”。
料简
一、问:以何因缘故尊者兴叹?
答:一言以贯之,此中如来的入城乞食,正是如来以大慈大悲之出世本怀,护念、付嘱诸菩萨。以此护念、付嘱因缘故,尊者随即称赞如来三业利物之深恩厚德,兴此一叹欲请佛陀宣说此经,以护念、付嘱诸菩萨。
二、问:诸佛常念六道群生,何故此经如来偏念菩萨?
答:诸佛虽则常念六道,但惟独菩萨方堪听受般若大法,有其内因故偏念。又此金刚法会,显化菩萨,秘化二乘。显化,意在引小入大,以大激小,展转相教、展转增益;秘化,意在欲令声闻领知般若法门,转教菩萨。
三、问:何故将此般若妙法独付菩萨?
答:之所以独付菩萨者,是因菩萨善能问答,辅佛弘宣故,则如是之妙法得以流通、久住世间,普益后人。
四、问:如来护念、付嘱有何利益?
答:护念有秘密加被益,犹世间慈母平日之护念儿女也,菩萨亦尔,若得如来护念则善根易成;付嘱有增进安乐益,若天下严父临终之遗嘱子孙也,菩萨亦尔,若得如来敕教警训则大心易生。
点评
金刚法会的召开之所以以须须菩提的“称赞如来”为肇始,是因为须菩提善会佛心、善解佛意、善说言辞。须菩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解空第一”人,深知如来护念、付嘱诸菩萨之慈悲本怀,故能于佛陀的“入城、乞食、还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等七事中识得自己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之实相般若平等本体,荐得自己百姓日用中的无住真心之全体妙用,可见尊者对如来的无言大道,能直下彻底承当。惟独如此根性的人,方堪听闻般若大法,正因须菩提的如是称赞如来之殊胜因缘,才得以感发如来宣说此经。因此,这段赞叹如来的言辞,正说明本经正化菩萨、旁化二乘,或显化菩萨、秘化二乘,或顿化上根利智之辈、渐化中下之流。
贯穿前文,以义推求,则知如来的乞食等事乃是勘验、荐取众生的根性,而须菩提的当下领悟、极口称赞正说明了众生听闻般若的机缘已经成熟,故感如来宣说此经。如来的无言说道,当机的直下承当,勘验在领悟处,领悟在勘验处,可谓正是机教相契之时也。可见,这段经文正发挥了达磨西来的意旨,与佛在灵山会上的“拈花示众”、大迦叶的“破颜微笑”之意趣有点相似,这对后来禅宗开创的以机锋、转语等勘验众生根机的秘化遮诠之作风是不无关系的,这也正从侧面说明了如来于此会中秘化二乘的权巧用心。
第六节 别序之“正请发问”
戊二、正请发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字
[善男子、善女人]佛教术语,相当于民间所谓的“善男信女”,一般佛称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其中这里的“善”,是指其能信佛闻法。在这里总该参与法会的僧俗七众、天龙八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等。
[发]这里作动词用,谓发起。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教术语,是梵文的音译,是对佛智的称谓。《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五》说:“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诘经?佛国品》云“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法华玄赞?卷第二》中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指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心]思想、意念、情感的通称,在这里即是对无上正等正觉的一种希求。心,通常是指有情的一种意识行为,即人们日用寻常中的见闻觉知之心。如《大乘义章?卷第二》云“虑知曰心。”不过,佛教各宗对心的解释有种种的不同,如在法相唯识宗认为心有三种功用的不同,即心、意、识三。其中的“心”专指第八阿赖耶识的积集和集起二义,因为阿赖耶识既能集诸法种子,又能生起诸法,故名为心。《成唯识论?卷第三》说:“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在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中,心即是异乎草木山石等无情的一种灵明洞彻的功用。在华严宗和禅宗,心则是“真如”的异名,可以总该宇宙万有。
[应]请益、咨问之词,有“应当”、“顺从”的意思,可引申为“理当如此”。
[云何]这里作“如何”用。
[应云何住]有清初刻印的流通本作“云何应住”,但此与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书《金刚经》、清代翁方纲所书《金刚经》、南宋《碛砂藏》本、南宋张即之所书之《金刚经》、唐代纪国寺慧净《金刚经注疏》、姚秦僧肇大师《金刚经注》、唐代大兴福寺宗密《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等相异,故此不从。但参照六种原译本,多作“应云何住”,惟陈本作“云何应住”,隋本则依印度风俗作“云何住应”,故这里以“应云何住”为正。事实,这种“应……”的句式则常见于古诗词中,如白乐天《母别子》中的“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住枝”,又如《玉台新咏》中的“秋来应瘦尽,偏自著腰身”。其中的“住”,若依五位百法来说,则应为“廿四不相应行”中的“十二住”,即是指的能使“诸行相续流转”之法,为名词;不过在这里作动词“应”的补语,则含有“保任”、“守护”的意思。若依古德的“会理之心,名住;慧住于理,名住;慧为能住,理为所住”之说,再结合本经,则应说是依般若所发之菩提心为能住之慧,般若平等空为所住之理。
[降伏其心]佛教术语,是梵语“阿毗遮噜迦”的义译。即以般若观照之功夫驯服心猿意马的六尘缘影之妄心。
说文
我的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心,应当如何令他们的这种清净心不住六尘妄境、而常常安住于般若的实相呢?应当如何降伏他们的执著人我四相、法相及非法相的妄心呢?
会意
这段经文说明须菩提已经从佛陀的入城、乞食等事中领悟到了实相的道理,极口称赞后,紧打一转语而兴斯问。正因尊者的这一请问,才能使这次金刚平等法会得以顺利地拉开了序幕、乃至最后的圆满闭幕,才能使佛陀得以继续地坚持宣讲此经,由是这卷《金刚经》的宗旨和大意逐步地才得以展开、深入、明朗,可见此次法会上的当机之重要,诚可谓与如来分座弘宣也。
金刚法会之所以选须菩提为当机,并以须菩提的前后两番问答为中心地展开了精彩、深入的论述,是因为须菩提是这次法会的真正聆听人,是佛陀二十年来所寻觅的能倾听金刚般若的知音,特别是须菩提的请问并不是尊者个人的问题,而是与会同人所普遍面临的问题。惟有如是知音方堪聆听般若妙法,方堪为众代表向佛咨问、请佛教诲,故选须菩提尊者为此次法会的当机。
这段经文也说明了欲受佛法大益、欲领悟般若的实相、真心的妙用之旨意,须作像须菩提那样的真正聆听人。因为惟有这样的真正听众才能领悟到佛法的可贵、宣说者的老婆心切,惟有这样的真正听众,才能坚定佛陀宣说此经的信心,从而就会不遗余力地尽力演说。有了这样的听众也可以阻止不赖之徒的起哄、搅乱、转移听者的视线、引起非议的争论、以至分散演讲者的注意力而干扰法会的顺利进行,即便是有如法华会上的“五千”退席,佛陀仍然会因不舍一个真正的听众而继续宣讲下去。所以,在这里希望人人能向须菩提学习,不论是参加什么样的演讲,争取做个真正意义上的听众,坚持作到说听周足,且莫中途而早退或无故而晚到,岂不知古人有言曰:“要看就早点来,大文章全凭起首;须看完了回去,好戏还在后头。”
这使人想到,要做一个真正的聆听佛法的当机众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这不光是需要有颖悟异常的禀赋,更须要有大仁、大智、大勇的风范,为众着想的慈悲心胸和博爱精神,否则是很难做到的。而须菩提尊者既具耆年宿德,又能善观法空,被众推尊为长老,作这次法会的当机众,良有所以也。
鉴赏
好一个聪明伶俐的须菩提,已于佛陀的无言说道中体悟了这个道理,故有如是上文之极口称赞之词。然尊者鉴于无言之道,自非上跟利智之者,安得于当下荐取?否则,不免作寻常错过。今尊者惟恐辜负如来意旨,曲为时机、便为与会同人兴此“住、伏”二问,此为当机之为人处。
尊者明知如来“善护念”、“善付嘱”诸菩萨,然问发心“应云何住、伏”之时,乃曰“善男子、善女人”,这正见须菩提问法呈辞之善,借人成己作用之巧。意谓:未发大心时则厌弃生死,趣向涅槃,以生死涅槃为实有,则著于生死涅槃,不得解脱。设发大心、应云何住?即如我住偏真、应如何舍偏真而后安住于实相呢?此正暗示为自己安身立命处问,乃自利之问。又未发大心时,只求自度、不欲度人,知见偏枯,意志狭小,以故变易生死不断、住地无明犹存;今设发大心,应云何令其断除变易、降伏无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呢?此问度生边事,乃利他之问。
其中“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句,稍有意义。这种“应……”的句式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故这里的“应”字正体现了作为当机的须菩提请问“住、伏”之方的恳切心情,有洗耳恭听、惟命是从的虔敬态度,更表现了尊者外现声闻相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特点,故尊者蹑“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三藐三菩提心”而请问应云何“住、伏”之方,其尊者代众急切请问的至善至妙的恰倒好处就更不用言了。
在这极其精简的问辞中,使人如亲临其境般地感悟到须菩提的请问是多么的确的重要啊!这确实是现在及未来的善男信女欲发起无上菩提心时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良以大地众生无始以来不知菩提心之名,以六根攀缘六尘妄境、内心执著人我四相、法相、非法相之故,而今既已发大心,诚易改辙转向,然此心欲契入般若实相之理时、则应该向何境界安住呢?此心欲起般若观照之时、其奈妄想多端,如狂猿之升木、上下攀缘,如痴蝇之逐秽、挥去复来,则当云何而降伏之呢?尊者的此二问,则为上本卷经文之中心轴。
据下文佛陀的答意可知,昔住六尘之妄境、今住四无之空心,昔时著相、今不丝毫著相。如是真实修行而发菩提心,岂可忘失上求下化之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呢?可见,此中尊者的连发二问即在佛陀的答处,佛陀的答处即在尊者的问处,犹若函之与盖而正好吻合,问者答者同居一念,以心传心,以空印空。可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
引典
正因为须菩提的适才请问,才感得如来说此《金刚经》,这充分说明了须菩提才是金刚法会上的唯一的真实听众,故能在佛陀将一卷离相无言之般若和盘托出后,曲为时机地以善巧方便而兴斯问,这即是说明佛陀之所以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地为众展开、深入、明朗此经的宗旨和大意,其真正的原因是须菩提树立了正信,有希求般若大法的虔诚恭敬的态度。为了使后人懂得、明白聆听佛陀教诲的学问,做现实中的真正听众,就引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和现在作家刘墉的《超越自我》中的一文。
一、惟独傻子一个观看的一场皮影戏
记得在许多年前的一个雪夜,乡人有每逢春节为祭祀方神而演戏的习俗,但因彼社户少人穷,就根本请不起什么剧团唱一台大戏,只好请我村三五人自演自唱的皮影戏。那时因我特别爱好的缘故,也随喜去彼社演戏。时值北风雪花,天气陡然聚变,来看戏的人几乎少得可怜,戏未过半台下就寥寥几人。本来在遇到这种没有观众的情况下,是可以停止演唱的。但奇怪的是台下有一个傻子呆呆地立在雪中一动也不动,看得特别的认真,还时不时地为我们喝彩。我们每个人透过银幕的缝隙都看得一清二楚,或许正因为是那个傻子不肯离去的缘故,我们始终是没有停下来,并且一直都十分认真的尽力演唱。结束后,有个好事者去神祠打卦咨问方神是否满意?结果三卦皆是“上上大吉”,这说明方神是十分的满意。不过,那次的演唱真是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超越境界,以后多次的演唱再也没有达到过。
二、聆听的学问
在人们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么一个现象。
其中一大正兴高采烈地对众人讲述,却发现大家突然交头接耳,岔到别的话题;原来的
听众似乎一下子全转向了。
正当他尴尬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如果你能做他唯一的忠实听众,甚至大声地追问:
“继续说啊!下面的事情怎样发展?”他一定仿佛潮水时突然抓到援手般,眉头一扬,又恢
复了精神,续完他的故事。
每个人都可能碰过这样的场面,都可能是那个故事说到一半,不知如何是好的人;也或
许是那及时为人脱困的朋友;更可能是另起炉灶,岔开他人话题,而换成自己发挥的人。
但是我相信,最令你感激难忘的,应该是那追问你“继续说啊!下面事情怎么发展?”
的朋友。最让你咬牙切齿的,则是泼你半盆冷水,大家突然转变话题的场面。
说话时,使听众注意力集中,是一门学问。听话时,集中注意力于说话着,更是一门学问。因为前者是一种才能,后者是一种德性。
这种德性,可能包含着尊重、体谅与忍耐,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当我们听演讲或音乐会时,知道要准时入场,中途不能讲话。也不该离座,因为这是对
台上人的尊重。
如果这台上人的演出实在差得很,而你能维持风度地听下去,不就是一种忍耐吗?
问题是:忍耐对你来讲只是一时的,如果你半途离场,对台上人的伤害,却可能是永远
的。
有位舞台剧的演员对我说,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有一回在舞台独白到台边,突然听到下
面传来磕瓜子的声音,虽然只有一响,他却气得差点从台上跳下去,掐住那个人的喉咙。
他为什么那样气?
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获得尊重,那嗑瓜子的一声,伤了他的自尊心,而这种伤害常是永
远的。
至于我说聆听人讲话,也是一种体谅,就更值得你深思了。因为“事不关己便不关
心”,你会发现许多在述说者心中最了不得的事,在外人的耳中,却是极元聊的。
譬如遭遇情感问题的人。谈她少收到几封信、白打了几通电话。得意的父母,说他的孩
子又考了多少第一,得了几个甲上;甚至沉迷于宠物的,谈他的猎狗如何通灵懂事。如果你
没有体谅,知道情人心、父母心、乃至宠物心,再加上忍耐与尊重,是极可能无法长久听下
去的。
我有一位朋友,曾在长途车上,以几个钟头说他研究制作纸花的心得,仿佛他已经是世
界上最伟大的纸花艺术家,并计划如何打开全球市场。
隔了几个月,他又改变话题,说他得到一种祖传秘方,将可以大量生产,且会得到诺贝
尔奖。事后同行的人怪我,为什么一直听下去,而且有搭有唱的,明明知道他在做梦,为什
么不拆穿,又何苦做他的唯一听众。
我说:因为这是他再三遭遇挫折后,唯一做梦的机会,有些人的梦可以早早打断;有些
人做梦的权利,却不是我们应该去剥夺的。
这种听话的忍耐力,是因为我了解他的苦,也可以说是一种体谅。
从以上这些例子,你应该知道,聆听人讲话,是一门多大的学问!你要学着去尊重、去
容忍、去谅解。也必能因此而获得对方衷心的感激。
失志人前,勿谈得意事;得意人前,勿谈失意事。失意时交的朋友,得志时常容易失去;得意时得罪的的友,失意时也难以挽回。
料简
一、 问:此段有作三问解的,有作二问解的,到底是几问?
答:关于此段应作三问看,还是应作二问看,历来诸师见解不同。以义推求者作三问释、重文相次第者作二问释,各有道理。诸译中,这段同样的问辞前后重复出现了两次,只不过除秦译本外其余译本都多出“云何修行”一问。但秦译本中的当机前后两番问和如来的两番答词,基本上是言辞一致的。惟独前问中的“应云何住”与后问中的“云何应住”一句稍有变动。而前番答词中没有“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后番答词中却有此句的出现,又玄奘译本中前后都有此句。
所以,在注重前后文相次第相生的前提下,并结合前后如来的两番答词,以义推求则知,前番问词是当机征对欲发菩提心者而请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方法,则重点在问“住、伏其心”的事。而后番问词是当机征对已发起菩提心者而请问“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的深奥道理,则重要是在问“发菩提心”的事。可见,这段问词是须菩提蹑“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三藐三菩提心”而请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之妙方。
当然后二问是在“发菩提心”的前提下而问的,并非单独问“住、伏其心”之事。故应以“住、伏其心”之事论“发菩提心”之理,摄“发菩提心”之理入“住、伏其心”之事。这样则知,此段经文重点在问“住心”、“伏心”之事。
二、 问:须菩提如是之问有何意义?
答:尊者鉴于初发大心者,因无观照之功,势必难免妄想纷杂驰骋,搅扰正念,忽起忽
伏,极难调御。若无观慧妙方,则实相般若之理难以证知,故尊者就此代众请问住、伏之方,以令行人有轨可循,不致盲修瞎练。
点评
这段经文是正请之言辞,即须菩提代众向佛请问欲发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方法,主要说明了这次金刚般若法会的当机是须菩提。当机的角色相当重要,上合如来同一慈力,下合众生同一悲仰。他的这一请问,上符佛旨,下合众机,既是这次法会能否圆满成功的关键,又是感佛宣说此经的增上缘。这充分说明作为这次法会的当机,则须具备忍辱成就的深厚涵养和曲为物机的善巧方便。
第七节 别序之“如来印许”
丙二、如来印许二
丁初、赞印叹请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解字
[善哉善哉]佛经通常用语,赞美感叹之词。意谓当机善会佛心,善会说辞。重复叠用,意谓“善而又善”,相当于现代口语中的“甚好!甚好!”,表示如来极为赞成当机极其深广的如上请问。此语隋本作“善善“,义净作“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即如来对当机的印赞。“汝”,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这里是代指当机——须菩提。
说文
佛说:“善哉善哉,须菩提!正像你所说的那样,‘如来的确能善巧地(以自己的无上教化力和智慧力)加护、爱念一切(已发大心的)菩萨,(如来)的确能善巧地(将自己的无上大愿和大教)委付、嘱告一切(未发大心的)菩萨。’
会意
这段经文是佛陀对须菩提上文叹请之言的赞成和印证,充分肯定了须菩提的发言恰当、到位,堪作此次法会的当机。盖世尊出世,本为直示此般若实相之谛理、无住真心之妙用,奈无机缘可说,无知音可语。故自华严以至今日,历经三十余年,有怀未吐。不料在此祗园会上,撞著了须菩提,一眼觑破,善为咨问,恰似高山流水、巧遇知音,当下被抓到了痒痛处。是以佛陀通身畅快,满口称赞曰:“善哉善哉”,紧之呼名而印述曰:“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意谓适才当机赞叹如来的这两句话,甚为的确,言当其事,一字不差,皆合佛意。同样,如来的赞印之言更赋深意,因为惟有像须菩提这样的人,始可与言斯道。
鉴赏
当机叹请,如来赞印,一唱一和,相互彼此赞叹,以警示、启发与会同人,令其尊人重法。其中“善哉”一词的叠用,说明当机的叹请甚合时宜,故得如来的极力称赞。“如汝所说”,是世尊的极力印可之辞。良以如来为令佛种不断故,自成道以来无不以种种善巧护念、付嘱诸菩萨,而当机的发问正中佛意,可谓是善体佛心、善为说辞也。由是感得如来连声称赞之、极力印可之。就在这短短的数语中,使人深刻地体会到作为请主的当机是多么的重要啊!他酝酿了法会的和睦气氛,当机与如来的合作是多么的默契啊!可见佛法的弘传是注重师承的,贵在以心传心。
引典
欲酝酿和睦的气氛,须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赞叹,故引“文殊化童子谒莲池大师”的典故。
话说杭州云栖古寺的莲池大师,道高德重,四方缁素咸皆叹服,感得文殊菩萨化一童子前去试探深浅。
因去时逢雨,童子累得满脚是泥,就光着脚丫子谒见了大师。莲池见状忙说:“看你满脚是泥,想必是远来之客?”
童子眨眨眼,机灵地说:“闻得莲池水,特来洗一洗。”
大师见话里藏机锋,便转关捩子曰:“莲池深千尺,不怕淹死你。”
童子反驳道:“双手攀虚空,一脚踩到底。”
相互闻言,彼此点头称赞。刹那童子不见,大师遥首作礼。
料简
问:何故如来如是赞印?
答:其一:因须菩提叹得时宜,故如来叹之;其二:须菩提身居声闻位,而今却能叹请菩萨事,此为希有难得之举,故佛复叹之;其三:佛恐与会同人因尊者是声闻人,怕众疑其小乘智浅之人问法岂无僻谬之过,故佛陀叹而印之,令其尊人重法。
点评
佛陀之所以能如此地赞而印之,是因为当机对如来的赞叹极为恰当,甚合时宜;又尊者能以声闻身份而赞叹如来护念、付嘱菩萨的事所必然,是为令佛种不断,这充分显示佛陀在金刚法会上秘化二乘的彻底悲心。同时,也说明了须菩提已彻底淘汰了二乘情执,融通了大乘根性,堪听般若,转教菩萨。佛陀的赞印是为祛众疑,令其能尊人重法,展转教化,相互促进,彻底回小向大,发菩提心。
事实,如来的赞印,不仅是对当机赞叹如来之言的赞成和印可,更重要的是这里含有如来
“以他山之石攻玉”的启发、激励、嘉勉与会同人的策略,以显当机称赞如来功德不可思议的妙用。
第八节 别序之“许酬善问”
丁二、许酬善问二
戊初、化主正诫拟为宣说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解字
[谛听]佛经常用语,这里是诫其谛审真实,令其摄耳仔细听,即如来对当机的警告、提示,有“一心”、“专注”、“作意”、“恭敬”、“顺从”等意思。“谛”的这种用法较为常见,如白乐天《霓裳羽衣歌》“当时乍见心惊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当为汝说]即如来对当机的许说。“说”,在这里是用作本义,即“解释”、“解说”。如玄奘大师、义净三藏皆译作“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如是]佛经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样”。其中的“如”是介词,相当于“像”;“是”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在这里既代指前文的“着衣、持钵、洗足、安坐”等事,又代指后文的伏、住等开示之文,更代指后文的“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之理。
说文
你现在认真听,我正要给你一一分别解说,善男信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道理,然则只不过就应当如我这样的安住,如我这样的降伏其心而已。
会意
如来赞印当机的叹请后,又因当机的如上请问甚为要紧,是现、未众生发菩提心上圆佛道的规则要门,是诸菩萨行菩萨道下化群蒙的良谟警训,以故如来拟为宣说,作如是正诫谛听。其答意皆赋“如是”一词中,今分三义明辩之。
其一:约理释如是,则众生与诸佛同共一心,本自如如,所谓“弥勒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据此则生佛莫不皆是。若扩而论之,则内自根身,外至山河大地,无非真如,咸是实相。正如古人所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岂非般若!”《弥陀经》中亦说,
水鸟风林,皆演妙音,无情说法都在不言之中。可见,世出世间,无有一法不如,亦无有一法不是。若能如是安住菩提心,则于法法头头皆可契见般若实相之理;若能如是降伏妄想心,则尘尘点点无不是无住真心之妙用。如是住是真住,如是降伏是真降伏。
其二:约前文释如是,则当机已解如来作用,以故如来诫其莫再裁剪须眉,扭捏鼻孔,另寻住、伏方法,就像如来平日穿衣吃饭、洗足敷座一段光景一样地安住、降伏就是了。以此而住,无非安住;即此而降,无往不降。这是佛陀巧借乞食等事,以明无住之住即是真安住,无降伏之降伏是真降伏。即是欲令行人能于百姓日用中,做到“任运随缘不系舟”,“饥来吃饭悃来眠”。
其三:约下文释如是,则指正宗分的广略开示住、伏其心之文。
佛陀正诫须菩提曰:“汝当谛听”,事实则是以此来警告、提醒与会同人,且莫错会良机,应注意听。因为佛陀将要为当机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道理,以此启发与会同人能会得“如是”之奥理,能于佛陀言前荐得无住之妙用。
鉴赏
这段经文是佛陀对须菩提上文善请的许说之辞,其中含有对须菩提的赞赏,以警告、提醒当机谛听而策进与会同人,其劝诫意味深长,使人倍觉如来之慈悲与亲切。
“汝今谛听”,是如来对当机及与会同人的真实告诫。意谓欲得佛法实益,聆听教诲,当谛审真实,以免作寻常错过,这说明了聆听般若大法的重要,因为众生的往昔种种著相之执情,处处攀缘六尘之妄想,长期以往根深蒂固,非般若理水洗涤淘汰不可。其中的“今”字,有“抓住机遇”、“莫错良机”的警告,即要求以我人现前一念了不可得心谛听,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一念心也是指的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赤洒洒、体裸裸的中间之孤棱棱的一念。
“当为汝说”,因当机的请问暗合妙道,故得如来告诫谛听拟为解说。但这里的“当”字稍有意思,可谓是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当机欲问的就是如来欲说的,如来所说的就是当机所问的。故“当”字有机教双契之意,又有欲令当机直下彻底承当的意思。可见,如来说法贵在弟子能直下承当,聆听佛法不得不专精一心,审实谛听。
“善男女”,普该与会大众,凡发菩提心者皆可参与法会聆听般若大法。其中,“应”字与“当”字有点相近,意谓对如来的教诲须能直下全盘接受、不可有半点的怀疑与否定。“如是”一词含有多意,普被与会的上、中、下三根,如上根利智的须菩提已于如来的无言说教中体悟到了般若的实理,真心的妙用,而中下之流还须倾听如来的下文开示。
总之,如来的这段警告、提醒之辞,被译人的精湛言辞描绘得有色有声,但愿读此经者能于此句下有所领悟,专心致志地恭读,使自己的心念与经文打成一片,久而久之,定契般若实相之理。
引典
此段重点在“汝今谛听”,为使大家能专心恭读此经,就引周利槃陀伽尊者的故事如下:
周利槃陀伽,华言“继道”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尊称为“义持第一”人。据说尊者随佛出家,因根性比较钝,记忆力特别差,就根本没法忆持如来的经藏,连一言半偈也很难记住。因此之故,佛陀教他只念“扫帚”二字,那也常常忘前遗后的,记得“扫”字忘记“帚”字。但因专心一致故,久而久之,终于成证阿罗汉果位,得无碍辩才。
料简
问:如来何故诫令谛听?
答:此中“谛”是审实的意思。若听而不审,则漏言遗理;故诫令谛听,则言理弗虚。
点评
如来之所以如是诫令须菩提及与会同人审实谛听,是因为即将要宣说无住之住、不降之降的要旨,这说明聆听佛法贵在一心专注,不漏言遗理。此中如来正打傍敲,将一卷无言般若以“如是”之语已向诸人重重发挥了。
第九节 别序之“当机领旨愿闻复请”
戊二、当机领旨愿闻复请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字
[唯然]佛经中用来表示“恭敬、顺从”的应答词,可理解为“唯愿如是”,六译中有作“如是如是”、“如是”等译者。“唯”,是信极无疑的意思。如《论语?里仁》“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故“唯”字在这里既作副词,以表尊者渴仰大法的希求之心;又作应答的象声词,以示对长辈的恭敬之意。“然”字亦兼二义,作代词,相当于“如此”、“这样”,代指前文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事及其下文的伏、住开示之文;又含有“复请”之意,即尊者意谓,“我则虽然如是,其奈诸人尚未荐取,伏愿如来还须细说,我亦愿闻。”可从“唯然”二字看出,当机已契见如来垂范的深意。
[愿乐欲闻]佛经常用语,表示弟子们领旨闻法的一种迫不及待的心绪。这里“愿”、“乐”、“欲”三字都作“闻”的状语,用来表示闻法应有的先决状态。六译中有略去此语的,亦有作“愿欲闻”的。愿,愿意、希望的意思,以表尊者愿佛广说,令中下根人尽得悟旨的大悲心愿;乐,喜悦、愉快的意思,以表尊者乐闻深法的无上喜悦;欲,想要、期愿的意思,以表尊者渴仰慈诲的殷切期盼。“闻”,则有“返闻自性”、“溯流穷源”的要求。
说文
(须菩提说:)“世尊!我则虽然已经领悟此理,但无奈诸人尚未荐取,伏愿如来您能为他们详细委说,我也非常想听。”
会意
当机乃解空第一,慧命长老,为如来上首弟子,作此金刚会之请主,以此观之,果然名不虚传。因当机已领如来“如是”之意旨,故连忙顺从而答应道:“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这说明须菩提闻法的心情极其迫切,这种心情犹如《十地经》中所说的:“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群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急闻甘露雨。”当机之所以如是“愿乐欲闻”,主要是为了以此带动、启发与会同人能发菩提心聆听。
鉴赏
其中几个字颇值得玩味,尤其须菩提的机灵值得尊崇、赞赏。
“唯”字说明尊者对如来所说深信之极而无疑,能一肩担却,全身负荷。“然”字则含有转折意,体现了尊者善识佛意的机灵禀赋,故能于此为众着想而请佛详细解说。“愿乐欲闻”说明尊者如饥似渴的希求闻法的心情,便为与会同人及未来众生予以深刻的启发和回味。
引典
此中当机的作用,一是引众同闻谛听,二是请佛重宣详说。今引赵州禅师之“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以伸张其间深意。
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还护借个什么?”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注:此中赵州的“我亦不知”与须菩提的“愿乐欲闻”同出一辙。
点评
此段正显当机的作用,在自己已领佛旨的前提下,善巧地劝诱他人同闻,请佛详细重说。这说明当机既能负荷如来正令,又能代众请益佛法。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