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华严宗之法界缘起说


2014/9/3    热度:477   

略述华严宗之法界缘起说
  释演慧
  一、导论
  杂阿舍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由此可见,缘起是不能自生自灭的,一切宇宙万法皆是相资相生,所以是无自性的,有自性者不能言为缘起。换言之,即缘起性空。虽是性空缘起,但却是诸佛悟道之要,法尔如是,为本然必然的原则。归纳各经论对缘起的阐释,共有四种:㈠刹那——此指时闻上之一刹那,即最短的一瞬。㈡连续——此指无有间断。㈢这续——此指相续相起,权贯三世,无有问断。㈣分位——指十二因缘所分出的十二位。以上四种皆约十二因缘的观点而说,因此又称为「四种十二因缘」;又以十二支为代表性,通常也称为「十二缘起”。
  若就义理而言,缘起说可分为五种:㈠业感缘起——这是小乘敌的宗旨,以十二有支为依归,认为宇宙万有的生起,皆由各人的业力所感召。由惑而生业,因业而生苦果,如此轮转互为因果。㈡赖邪缘起——这是唯识宗所依立。「阿赖邪」译为「藏识」,能舍藏一切种子,此种子善、恶性皆有,故是无覆无记的。宇宙万法即由此种子所现行,巳现行的种子,又复薰未现行的种子,展转相熏无有止息,故称为「一切种缘起」。㈢真如缘起——又称如来藏缘起。指真如是一味平等、清净无始无终、不增不灭的贵体,但被染净之缘所驱,故生种种之法。此缘起强调一心,因被染净所缘,所以一心开二门,如论云:「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总摄一切法。」此二门是一体两面,不一不异。又因二门是一体两面,所以才有流转与还灭的相互交替。流转是染;还灭是净,即逞归真如实体。㈣六大缘起:这是密宗所依立的,认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是佛身之体,故六大是佛身。就事上而言,这是把宇宙予以人格化。法身具有本来的色相,犹如显敌中的报身佛和化身佛。六大是隔历不融、无碍相应的,所以又称为「无碍瑜珈(相应)」。前五大名为白性身,卸理法身;识大是白受用身,卸智法身。㈤法界缘起——指法界的事物(法),无论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皆成一大缘起。换言之,是万有缘於万有而起,单一法而万法全收,诸法相依相成,重重无尽,故又称「无尽缘起」。此缘起以法藏的缘起论为主,是以六相十玄为总合,滙聚诸种缘起说,犹如万般支流,同时归入於无边性海中。
  二、法界析义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以法藏大师的缘起论为本,缘起论以无碍无尽的缘起为支干,以十玄门和六相为基体,由此开创出又特殊又圆融无碍的论说,这也是单严宗自誉为别教一乘的理由。
  「法」的意思就是「规范或任持」。(注四)「规范」是有所示教,故能使我等开智慧。「任持」是指它本身有一种特质,能成为开始的机缘,故称为「法」。以缘起的观点而百,法是指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精神、物质等一切事物。故又称为「一切法或诸法」。
  所谓「界」,也分两种。就现象界而言,界指种类,如花的种类、狗的种类、人的种类。以缘起说而言,「界」是本性,也就是理性。宇宙万有虽千差离别,但理性是完全相同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虽然法界的涵义很广,但总合起来可分为四种法界,以此说明事与理之间的无碍关系。
  三、四法界
  所谓四法界,是就其所入之门而说,这不但是华严的要义,也统括了佛学哲理,兹分述如下:
  (一)事法界:指平常所接触之现象与作用,如山川、草木、人类、鸟兽等,都是因缘祈生,空无自性。在事方面的干差万变,均不超出色心、依正,境智,相用等,这是意识作用的对象,称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七十五法或百法等。在华严一乘圆教中,把一切事法分为十对差别: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应感。
  (二)理法界:指精神现象和精神作用,为统摄万物的本体。在现象的千变万化中,其理体是如如不动,超越一切言语思虑的,虽强名为空,但仍不能表示其绝对之境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理是太体,事是现象;换言之,是本体和现象问之相即相人。太体之外无现象可取,现象之内亦无木体可寻。理是就事而言,事又是因理而存在,二者不一不异、融贯交彻,成为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既然宇宙万法皆依理性而生,事与理融贯无碍,因此事法无论大小等类,皆具有全体的理体。由此理体徧於事物中,则事事无不周徧,祈以理事无碍,事事也无碍。如波与浪只是事项的变化而已,其木体水性是同一的。水性所现出的波与浪二种现象,相融和洽,同归於如如不变的理体之中。因此波浪无碍,事事亦无碍。
  以上四种法界,都在说明各各缘起、互为因果的无碍之相;故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四、缘起三原则
  华严的法界缘起说,始於杜顺,经智俨、法藏二大师之提倡而成为华严宗之特色。法藏承继智俨的染净二缘起,再参照大乘起信论,创「染净合一」说。起信论以一心开二门,即真如门与生灭门,因一念不觉生妄心,则生灭流转,再由厌离生死而还转於真如中,二者之体本自清净,所以真如不离生灭,生灭不离真如,不一不异。法藏即依此而创「染净合一」之理论。
  ㈠染法缘起
  法藏大师继承搜玄记的思想,染法缘起,著「探玄记」,开四门:
  (1)缘集一心门
  相当於搜玄记「缘起一心门」中之「真妄缘集门」,以真妄二法来彰显十二因缘,故又称「集十二因缘之一真法界心门」。立真如、生灭二门,前者是绝对平等的木体,为不生灭之实相;後者是相对差别的诸法,为生灭变化之现象。
  (2)摄本从末门
  就十二因缘之妄心立场而言,把真妄分开,确认十二因缘之种子识和果报识。如搜玄记云:「种子识及果报识对治道时,友识都尽。」(注五)在阿赖耶本识中,藏有迷与悟,此悟乃木净之智慧,徧一切法界,离诸妄念,但因被外缘所染,所以一念生出妄界而化成无明·故本识是宇宙万有之根源,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3)摄末从本门
  以真如为体l说明十二因缘乃由真如心所造作。如华严经十地品云:「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皆依心。」(注六)三界内之现象,乃虚妄不实的,连阿赖耶识也是由真如所生起的,是为虚妄无实之法。就因一切虚妄不实的万法,是生灭不已的,由生灭返观清净真如,则一切无明亦随之消失,再回归到清净真如体中。因此三界中一切妄相生灭等,皆是由此心所造的。
  (4)依持门
  阿赖耶本识能生一切法,由此法显现森罗万象。故第七末那识恒依太识为境,不断产生我执,是为无明之根源。第六意识又依此妄执,错认心外有法,心外有境,由此永无休止地变现妄境,但它的自体是如如不动的。因第六、七识依阿赖耶本识,所以太识是能变,第七末那为所变,且为第六识之能变,六识为祈变。因此本识在唯识学中,称为「能变识」。此能、所二变,是相依相持的,能所不能强分为二体;但若合为一体,又不能成为「依持」义,故二者是不一不异,自体染净不别的。
  (二)净法缘起
  染法是站在因上而言;净法则以佛果来论,依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显现佛果上不可思议佛功德义相,也分四门:
  (1)本有
  指「缘起」之本源,离一切迷情,是众生心中本具,非後天熏习所得。此心中太具之佛性,是权贯三世的。如性起品云:「众生心中,俱微尘经卷;众生心中,有菩提大树;众生共证,人证前後不同,其树不分别异。」(注七)虽是本具,但因外缘之染,故有强弱之别,因此可藉熏习力来增强。
  (2)修生
  指信等善根,须待缘方能生起。因信等善根,非本具而需後天之闻法、思考、辨别、精修後,方能成为出世清净之佛性。它与木有完全相反,需後天之熏习,方能成就不可思议功德相。
  (3)本有修生
  综合前二项而言,搜玄记云:「诸净品木无异件,今约缘发生新善,据彼诸缘乃是妄法所发真智,乃合普贤。性体无分别,修智亦无分别,故智顺理,不顺诸缘,故知修生即从木有。」(注八)可知,妄法诸缘之智,乃符应因位普贤之境界,其顺理之智,乃不随诸缘而转。因法性之体,本自空寂,无分别相,故修证上之真智,亦是平等无差别。因此本有即修生,降生即本有。
  (4)修生本有
  因众生迷於外境,如来藏法身被无明所覆,不觉太具清净之身。若能由修而得无分别智,由垢转净,乃离一切情念之无相真智。此智又称为无别心,是平等平起,与木体相应。法藏认为所谓友有,指为金子,狮子是修生,狮子由金子打造成金狮子,具有金子的体性;这是太有修生。又若热化後,则还原成金子之原状,这是修生本有。此即金狮子章中之比喻。
  (三)染净合一
  染法是流转,净法是还灭,二者犹生灭与真如,不一不异。法藏大师另辟染净合一说,指出其修行方法,分有四门:
  (1)翻染显净门
  修行者应依正信佛法来熏习,如法如律修行;并以善巧方便,破除本识之和合妄相,妄相除则相续心相亦随灭,故能显现法身,与无漏之清净真智。
  (2)以净应染门
  因智净相清净无漏,故能造一切殊胜妙境,利益一切众生。换言之,以无量恒问沙功德,随众生根机教化,即为以净应染。
  (3)会染即净门
  无明妄想,为分别性,实无自体,故空,其妄想乃是现象。但二者又不能强分别,自体是空,现象是有,有非真有,室非真空。有乃依空而有,故言空中妙有,但一切皆因缘所生法,故二者不一不异。
  (4)染尽净泯门
  如来平等法身,名为觉。众生木具佛性,亦与觉同,但因为外坟祈缘而生妄念,迷於妄境而成不觉。由小觉而流转生死,故厌离生始觉,由始觉再同归到太觉之中。若离木觉则无始觉,若无始觉则难回归友觉,二者不即不离。是故,於分别中之无分别,乃真正平等,由平等而显圆融之究竟觉,此即所谓染净二法了。
  五、因门六义
  由法界之万法,扩充至无尽之缘起,无碍无分别。然万法森罗万象,各有不同,如何才能达到相即相入呢?所谓缘起必有因,法藏分为六义:
  (一)、空有力不待缘—刹那义
  所有刹那,说明万法皆无自性,故为空。而种子虽是能果,但刹那改变,故空中能生果。此空生果,是不待外缘之力而生的。
  (二)、空有力待缘—俱有义
  指因与果是同时俱存的,故称为有,但非真有,亦是空性。万法之生起,因果二者必须俱有才能成立。换言之,空虽有能力生,但必须有他缘方生。因此虽有力,但仍须待缘。
  (三)、空无力待缘—待众缘义
  诸法之因,不能孤起,须有众缘和合,方能生起,故是无力的。换言之,空本身已无力可生起,须假藉外缘而方能,故是待众缘。
  (四)、有有力不待缘—决定义
  指三性决定,此三性皆是等流因,其果是等流果。因种子木具生长能力,故是有。而其本具足诸缘,故种子不敢生果,此能生之力量,乃内在潜力之所致,故是不待缘。
  (五)、有有力待缘—引自果义
  种子能引现形而生果,故是有。然此有,若无缘则仍无法生果。换言之,虽有功能、力量,皆须仗缘方能生果,故必须众缘和合方能生。
  (六)、有无力待缘—恒随转义
  种子随外境而转,成就了殊胜,故是有。就因随外缘而转,故不能违背外缘,所以是无力的。既是无力,则必须待缘而生。
  在以上六义中,都不离空有二义,虽是对立,但又不一不异,彼此圆融无碍。由於空有之相即无碍,致使六义成一无碍相。六义中有力、无力虽相对,然能彼此摄收。又空与有虽成对比,但以无不能生有立场而言,二者却又是一整体。因有非实有,乃众缘和合而成,故是空。而空又非真空,所以有是空中之有,空是有中之空,二者是一体两面。由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构成圆融无碍之相。
  六、法界缘起的主体
  由六义上可见缘起之诸法,悉能相即相入,举一物则一切物尽收;以一法为主,则一切法为伴。如此诸法互为主伴,任一法无不揽全法界而成,彼此融通,互为缘起。以华严宗立场而言,真正能诠缘起义者,即六相十玄。
  (一)、十玄无碍缘起
  所谓十玄门,是始於杜顺著三观中的「周徧含容观」;後由智俨继承而在十玄章中,建立十玄门;法藏又继智俨在五教章和探玄记中另立十玄门。後代的华严学者们,都把智俨的十玄,称为「古十玄」;而把法藏的十玄,称为新十玄。若比较二者,十门中有七门是相同的,另一门则名称不同。如「诸藏纯杂具德门」,因有摄藏,是诸法之能所二藏义;纯为能藏,杂为所藏,所藏摄诸法时,即为能藏上所具的功德。因恐同於理事无碍,故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这是内容与名称都不同。另一门是「唯心回转善成门」,依智俨持如来藏思想所成立,不离唯心论之范畴。法藏则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主要在显现主伴不相离,皆能圆明的具足无上功德。新古十玄虽有以上的不同,但都在说明事事无碍的法界。现就依法藏大师的十玄门内容,解说事事无碍的意义:
  (1)同时具足相应门
  清凉云:「如一室千灯,为九门之首。」(注九)即此一门乃九门之首,换言之,一门能具足九门。在广大时空中,能互相交彻,每一体都能相即相入相成。以时间而言,乃具足三世诸法,相资相成无碍。以空间而言,指物与物互相交彻,无碍自在。可见此门是具足时空中之一切法,不仅具足且又能相应,相依相资,此是宇宙之全体性。
  (2)广狭自在无碍门
  这单指空间而言,包括大小、广挟、轻重、形相、硬软等。但在事事无碍法界中,一切有质碍、形相、大小等等,都能相容,广狭可自在无碍,如一芥子可纳须弥一样。换言之,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诸法能人一尘中,但不失其本位,是为事得理融,自在无碍。
  (3)一多相容不同门
  此门是以作用为范围,说明诸法相入、事事无碍的特性。
  一切万法都依其力用的有无,成为「一」中容「各」,「多」
  中摄「一」,最後是一各相容无碍。如经云:「以一佛土满十
  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木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示。」
  (4)诸法相即自在门
  这是由体方面,来看空有之相即。一切诸法之体,都有相即之理,犹如金和金色不相舍离,太体与现象二者不相舍离。以同体和异体而言,生与生是同体,生和死是异体相即,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是究竟相即的。由各具不同特质,然能相即无碍。此相即性原理,即大乘共同之基本原则。
  (5)秘密隐显俱成门
  这是以因缘之袠裏,来说明任何事物。所谓表与裏,乃一体具德之现象。如一为表显,多为裏隐,因是一体俱德,故显不离隐,隐不离显。由此可见,表裏、隐显都是能所之分,因万法互为能所,故都各全其成也。
  (6)微细相容安立门
  这是以相的立场,来看事事无碍境界。所谓一多之相容,并非是缩小而破坏诸相,主要是在相容之必要条件下,不破坏它本来的面目,安然自在,故又称为「安立」。由於能同时齐显存在之相,所以是徽细相容安立,如一微尘是小,一国土是大,虽是大小之相,但微窿不大,国土不小,故能互相含容。
  (7)因陀罗网境界门
  因陀罗网是挂於帝释天宫的珠网,有无数的纲目,每一目又悬有明珠;如此网无量,明珠亦无数,彼此互相辉映,交叠成无数无量的圆融。明珠更具有互映的功能,由此重重无尽,互映无碍,充分显示出事事无碍的境界。
  (8)托事显法异成门
  这是随举一事,能显现一切法,且更互为缘起,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因一切法都由最微小事物所构成。如积沙成塔,故举一沙必能使塔显现。这种无碍的道理,并非只是理论,而是具体表现在现象事实上。此现象上之事实,即是法体,即是真理。这是以智来看事事无碍的境界。
  (9)十世隔法异成门
  这是以时间说明无碍之理。所谓十世,即三世中之每一世,都各含有三世,故成九世。又九世不出当前一念,合为十世。然此十世各有差别,故称「隔法」;但又能相即相入,方名为「异成」。此一念,一切时间皆显现於其中,举十乃袠无限,一念则成无量劫。是故时间可互融,乃超越性,是海印三昧中所显现无碍之一。
  (10)主伴圆明俱德门
  这是指法法之间的关系。缘起无尽,宇宙万有是贯彻时空的,但法不孤起,须仗境方生。是故任举一法,其他万法为伴,成为主伴相随的关系。人有体系,物也有物体系,各体系又能圆融,成为主伴相随。法法相彻,互为相依相资,圆满具足无上的功德。
  七、六相圆融缘起
  十玄缘起代表法界无碍的境界,是相即相入的。另设六相缘起,则在说明十玄门的圆融相,由六相加以统摄。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在法藏的金狮子章比喻中,狮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成一缘是同相,五官各不相知是异相,由诸根共成狮子是成相,诸缘各守本位是坏相。由此可见,总是一体,别是诸缘,同是不相违,异是诸缘各有别,成是诸缘辨果,坏是本位。若就三大而言,总别是体,同异是相,成坏晕用,三位一体圆融自在,成为法界一;大缘起,显现十玄圆融之相。若就缘起次第而言,总相同相成相是圆融自在门,别相异相坏相是行布门。行布门是指六相各别,故是差别之门;圆融门是指六相统摄无碍,故是平等门。华严宗是以圆融门为主,是平等圆满的。由多元联系且重重统摄、和谐共流,这是六相之特质。
  八、结论—海印三昧一真法界
  法界缘起,无论是四法界或十玄门、六相,都在说明物物相即相入、互为因缘而生起的道理。因为是仗境方生,故同体和异体都能圆融地合为一体。至於法界缘起的无碍妙用,则是海印三昧所流出的实证境界。所谓海印,是指佛之大觉,是物我合一、天地与我同根、宇宙万有与我合为一体的境界。这个境界是清澈寂静的,任一物投入,无论染净,都能映现而无有分别。
  这个清澈寂静之本体,即是一心,无论时空等一切无尽现象,都能影现出无有隐藏。此一心不仅现出森罗万象,连他世中之地狱天国或清净土无不印现,涵摄其中。因为万法都是由一心所现,故称为一心法界或一真法界。此一真,是唯真不妄,促成事事无碍、圆融无尽的法界缘起,将四法界、六相、十玄融摄成一体,形成真空妙有的一真法界。
  摘自《慧炬》290-291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