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四节 第八识颂
2014/9/4   热度:2412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四节 第八识颂 1、颂凡情 性惟无覆五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注释: 「性惟无覆五褊行」:这句颂是显示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只有五个徧行心所。「惟」,与唯同,只是。「无覆」,指无覆无记;谓第八识之性,为非善、非恶,也非有覆,而是无覆的无记性,而与其相应的心所,只有五徧行:作意、触、受、想、思。 「界地随他业力生」:「界」,三界。「地」,九地。「随他业力生」,谓第八识为异熟果之总报主,于三界九地中,任随他夙世「引业」之力而受生于五趣之中,而第八识本身自己却丝毫作不了主。 「二乘不了因迷执」:「二乘」,声闻乘与缘觉乘。「不了」:「了」,完全明了,或了悟。此谓二乘之人由于智浅,故不能了悟此藏识。「迷执」,此指二乘迷执第六识为能受熏持种,而不了第六识乃「审而非恒」,以其有间断,故实不能受熏持种,亦非异熟之总报主。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由此能兴论主诤」:「论主」,指此颂文之论主,即玄奘大师本人。谓本论主为破二乘之迷执,故依理而提出议论。 义贯: 第八识之「性」属于非善、非恶、亦非有覆无记、故「惟」是「无忧」无记性—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只有「五徧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 第八识于三「界」九「地」中但任「随他」夙世善恶引「业」之「力」牵引而受「生」轮转于五趣。 「二乘」之人以浅智而「不了」此第八识才真正是众生异熟果之总报主,「因」而起「迷执」误以第六识为能受熏持种。「由此」因缘「能兴」此「论主」依理而与之「诤」辨而破斥之。 诠论: 为何第八识不能与别境等心所相应?成唯识论云:「如何此识非(与)别境等心所相应?曰:(因为第八识与别境之性)互相违故。谓: ㈠欲(之性为于)希望(获得的)所乐事(上运)转;(但)此(第八)识(为)任(运于)业,(且)无所希望,(故第八识不与欲心所相应)。 ㈡胜解(之性为于)印持决定事(上)转;(但)此第八识(之性别)菩昧,无所印持,(不印持决定任何法,故第八识不与胜解心所相应)。 ㈢念(之性为)唯明记(及在)会习事(上)转;(但)此(第八)识(之性是)昧劣(的),(且)不能明记,(故第八识不与念心所相应)。 四定(之性为)能令心专注一境;(但)此识(第八识)(则)任运(在)剎间即别缘他法,故第八识不与定心所相应。 五慧(之性)唯简择,(于)得等事(上)转;(但)此(第八)识唯是(无记之)异熟性(于法无简择性)故,(与)善(及)染污等(法)亦不相应;(然而)恶作(悔)等四(不定心所虽是)无记性者,(但因)有间断故,(且)定非异熟,(故第八识不与慧心所相应)。」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注释: 「浩浩三藏不可穷」:「浩浩」,形容第八识深广犹如大海。「三藏」指藏识之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兹略释如下: ㈩能藏——是指第八识能执持、能藏众生无量劫来所作之一切善恶种子;是故「能藏」是依第八识本身的「持种」功能而言。 ㈣所藏——这是指第八识「受熏」的功能,是从前七识的立场来看的,因第八识能受前七识之熏习,而成就善恶种子。 ㈦执藏——又称我爱执藏,专指第七识念念执第八识为我:心生贪爱,执持不舍,故称「执藏」。 第八识以有此「三藏」之义,故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 ( Alaya)为梵文,汉语之义为「藏」,故第八识又称「藏识」。简言之,此「三藏」即是第八识主要的三种性能:持种、受熏、被执为我。 「不可穷」,以第八识深广如大海,故除如来外,无人能穷其边际。 「渊深七浪境为风」:「渊深」,谓第八识其深如渊。「七浪」,七识浪,这是将第八识比喻作大海水,而七转识即是「识海」中所起之「识浪」。 大乘入楞伽经亦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界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密严经亦云:「世间诸有情,习气常覆心,生种种戏论,末那与意识,并余识相绩……如风击暴水,转起诸识浪,浪生流不停,赖耶亦如是。无始诸习气,犹如暴水流,为境风所动,而起诸识浪,恒无断绝时。』 楞伽经亦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境为风」,即境界犹如猛风,能鼓动藏识心海生起七识浪,故境界风为七转识生起之槽上缘。 「受熏持种根身器」:「受熏」,第八识能受七转识之熏,而成就新种。 「持种」,第八识能执持一切善恶业之种子,这是指旧种。「根身器」,指第八识不但能持业种,亦能内持根身、外持器界,因为一切根身、器界,都是八识所变现的相分故。 「去后来先作主公」:「去后」,众生居于「死位」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去。「来先」,当众生处于「生位」 (受生位)时,则是阿赖耶最先来执持。 「作主公」,谓一切生死因缘业果虽非实我实法,但法如是故,众生的一期生死,仍必定是以第八识为总报主。故称「作主公」 (以俗语言之,即是承担总帐的人。) ]义贯: 此第八识具有「浩浩」无边之能藏、所藏、执藏的「三藏」之功能,犹如大海,广阔无边,「不可穷」其际涯;其「渊深」亦不可测其奥底,而「七」转识之波「浪」则依藏识所现之相分的「境」界「为风」,鼓成无尽之汹涌波涛。 第八识恒续F受」七转识「熏」,并能「持」一切法之「种」子,内持「根身」、外持「器」界。当众生处于死位之际,第八识于种识离「去」时居于最「后」:若于生位「来」受生时,却居于最「先」:因此第八识系「作」为众生一期生死之「主」人「公」 (总报主)。 诠论; 瑜伽行者在解了第八识「受熏」与「持种」的道理之后,于修行上有何助盆呢?那就是能于一切时,对于自心之起心动念,都比较能觉知、警醒,小心在意,因为知道每一起心动念:心中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反熏八识,如此熏久了,即成为习气之新种。以此了知,即有俾于「念念觉知」之修习。如是念念修习「觉自心现量」 (楞伽经) ,亦即是侮「唯心识观」之初门。 2.颂圣果 不动地前纔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剎中 注释: 「不动地前纔舍藏」:此下四句颂,是讲第八识次第舍假「名」,乃至达于究竟转智之义。「不动地前」,即是第七远行地。「舍藏」,即舍去藏识之名。因为阿赖耶识(藏识)无始以来,一直被第七识执为我,须要到不动地前,我执永伏,才能舍去藏识之名。 问:F为何说『舍藏识之名』呢?」 答:「因为藏识之名,乃至其能藏、所藏、执藏之义,都是无有实我、实法,但假名安立;若我执之障销尽之时,其『三藏』之作用与行相亦皆尽了,因此其名乃舍:以其名、相、用既已转舍,则其体亦转,此即所谓转染为净、转识为智;然而究其实际,亦只转其假名与妄有之相,因八识之体依究竟而言,则本自圆成。故禅宗六祖大师亦云:『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故知性相二宗所说实完全一致,并无乖隔。」 「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即无问道(圣者入于无问修习之地位);而「金刚道后」则指在F无问道」之后的F解脱道」。瑜伽行者修行,共有四种道: ㈩加行道——又称方便道,即为求断惑、用以入于无问道之前的前行(准备工作)。 ㈣无间道——即正式开始修断谙惑(烦恼) ,而不为诸惑所间隔之无漏智:并且由于此修行,毫无间断地便可入于解脱道。圣者在无问道之最后阶段,起金刚喻定,以金刚三昧力断除烦恼种子,故无问道又称为「金刚道」,或「金刚无问道」;无问道旧译为无碍道。 ㈦解脱道——二乘圣者断惑之后,即证得奂理,获得生死解脱,亦即涅槃。故「无问道」旨在断惑,而「解脱道」旨在证奠。二乘证解脱道,故得 F解脱身」。 ㈩胜进道——大乘圣者于解脱道后,更进一步,进求无上菩提,而于胜进道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得「法身」。经云:唯佛得法身与解脱身,二乘只得解脱身,不得法身,是故二乘不得起三身,普度众生。 「异熟」,第八识有三种名:一 、阿赖耶识,二、异熟识,三、一切种识。唯识三十颂云:「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阿赖耶识(藏识)的三藏之义,已如上说。此「异熟识」之义有三: ㈩变异而熟——因位的种子必须产生改变,其果方能成熟:例如稻种,须经发芽、生根、抽枝、发叶、开花、最后才能结果:于其中间,稻种的形相早已经过多种变异,才能成熟为稻果:故其成熟必须经过许多形相与功能上的变异,才能成就,总称F变异而熟」,此即是「异熟」之第一义。 ㈦异时而熟——「因」与「果」一定不是同时出现,「因相」灭后「果相」方生,故因相与果相出现的时间一定有异,因此果相必定是异时而熟,不是种子当下马上就能成熟为果;而众生的业报通常必须隔世,其报果才能成熟;故称异时而熟,这是「异熟」的第=义。 ㈦异类而熟——此指果与因系不同类。此与「变异而熟」不同,因为以变异而熟来说,虽然在外相有所变异,但因与果仍属于同类。「异类」是指业与果报的三性而言: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性:而果报则有苦果与乐果二种。但苦果及乐果本身,却与第八识本体一样,都是属于F无记性」的:所以果报多属于异类而熟。又,「异熟」一词,旧译为果报,故第八识又称果报识。谓依过去之善恶而得的果报之总名,此果须依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若合乎此三条件,即称之为「异熟」。 「异熟空」,因为异熟空时,方得舍异熟识(果报识)之名,二死永亡,入究竟解脱道。 「大圆无垢同时发」:「大圆」,指大圆镜智,即成佛时转一切种识为大圆镜智。F无垢」,即无垢识,梵语为庵摩罗识,又译为「白净识」。此无垢识系与大圆镜智同时发起,以相续执持无漏善种,得尽未来际利乐一切有情,更不受熏,以其一切有漏种子皆已永尽故,故称为白净识。此「白净无垢识」即如来藏清净具如之心,以其虽会处生死,而本来无染;今返流还净,即从证得佛果起,至于尽未来际无量劫,虽亦名为无垢识,然实本如来藏妙具如性。 「普照十方尘剎中」:「尘剎」,如微尘一般多的诸佛剎土。「剎土」,梵语「差多罗」,即国土之义。谓此无垢识与大圆镜智一发,则能普徧照耀十方世界无量之诸佛国土。 义贯: 此第八识在菩萨第八「不动地前」 (即于第七远行地中)因我执永伏,「纔」得「舍藏」识(阿赖耶识)之名(不再名为藏识)。而至「金刚」无问「道后」,二障之种子永断,而至于第八「异熟」识「空」时,方得舍异熟识(果报识)之名,而不再受异熟果报,如斯方永断生死,入于解脱道。 在此之后,菩萨道行者于成佛之时,即转舍一切种识之名,而转得「大圆」镜智,以其一切有漏种子皆已永断,故得成就「无垢」之白净识,即如来藏清净真心:比大圆镜智与此无垢识系「同时」而「发」者。当此识一转、此智一发之当下,即能「普照十方」世界如微「尘」众之「剎」土,而于其「中」,大作佛事。 八识规矩颂义贯终 二oo二年五月三十一日完稿 二oo六年九月四日初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二oo八年五月二日二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