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12)--最应该贴在脑门上的四个字


2014/9/4    热度:314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12)--最应该贴在脑门上的四个字

 

  沙弥这个词是音译,梵文Sramanera,南山律祖意译为“息慈”,意思为止息世间染着慈济众生,玄奘大师翻译为“室利摩那路迦”,意译为“勤策”,还有翻译成“求寂”的。

  单解释清楚这个词,引经据典就可以写一篇文章。

  但那样就没什么意义了,把沙弥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全都搞清楚,意义实在是不大。真正的意义似乎更在于我们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位师兄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书,叫《沙弥学处》,福建莆田广化寺出的,专门讲沙弥律仪的,之前,我们一直学习一本叫《沙弥律仪要略》的书,要略里就提到如果一个沙弥想详细了解律仪的话,就应该更深入和更多地阅读这些律仪的出处。

  《沙弥学处》的序是民国一位叫学忍的法师撰写,读来发人深省,不知道说什么好。其实,我们有引导,读书不能够一本未完,就读另一本。

  因为手头在读《曾国藩家书》,书中曾大人他也三番五次地告诫亲人,不能一本没读完,就读另一本。看到新书,本没想读,但没忍住,顺手翻了翻这本《沙弥学处》,一读就没放下,结果起了烦恼,掩卷就觉得很多地方都不对劲,再联想过去的一些事情,越想越不对劲。

  倘使我们把经论中以及戒律中的很多东西都联起来的话,没有向内找的功夫,读着读着就读死了,比如《三千威仪经》中讲,比丘有沙弥,当教行五事,一者、沙弥做众事未竟,不得使唤;二者,不得令沙弥求贤者长短;三者,不得信沙弥语;四者,不得于众中大声骂沙弥;五者,不得独令使,当给众事。

  还是那个老问题,向外看还是向内看的问题,如果向外看,那学经论乃至学戒一定会有麻烦。

  我们的本能是保护我们的烦恼,越是见识多的人,就越擅长,智可以拒谏,文可以饰非。再学了各种戒律,那还了得。

  看这个世界,就一个好人都没有了。

  其实,世界上,确实是一个完人都没有,真正的具足圆满品质的只有佛。我们要求世界上有完人,那就麻烦了。

  我听说,有一个居士曾对一个大德很有信心,后来亲近了以后,就没有信心了,乃至非常绝望和痛苦,原因是有一次发现大德上完洗手间,没冲厕所。

  他看见大德拉的屎,实在难以接受。然后伤心地哭。似乎他觉得他心目中的大德就应该不吃不喝金光闪闪地坐在高座上。

  我个人认为,大德都是凡人,都有凡夫的品质,他真正体现圣贤的地方不在于他在庙堂上的赫赫威仪,而在于他以一个凡夫之身在面对世间困难和绝境时的超凡脱俗的品质和气质。

  我崇拜并景仰后者,并立志学习这样的品质,愿意接受这样的感染和教育以及熏陶。

  《论语》中有一段比较有意思的话,很多后人也都很斯文地阅读和引用,这里就不再之乎者也地引用了,就把原意描述一下,孔子有一次见到一个儿时的朋友,他叉着腿坐着,孔子这个大圣贤,看到这个朋友,立刻气不打一处来,骂他,你这个家伙,小的时候跟哥们弟兄就不和,长大了什么著述都没有,现在老了还不赖着不死,你这个老不死的,简直就是个贼。

  说完,不解恨,抡起手里的拐杖去打他的腿。

  你看,这个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很可爱吧,正因为他以凡夫之身,所做的为后世继绝学、开太平的事业才如此的光辉,如此地了不起。要是孙悟空或者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就不稀奇了。

  我一直怀疑经论都是因不同的根器而说的,体系也是根据人的根器和团队的管理、学习便利而设计的,戒律也是因为人的秉性而制定的。全都是方便。比较通的人不太需要这个,使一使也能扔得下。不给困死,也不放逸。

  我们在阅读经论和实践法门的时候,因为角度和态度不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出来。

  读了一些《沙弥学处》心里有不如意的时候,别扭了一个小时,忽然自己就冒出一个结论。戒以律己。倘使,把所学到的一切都用来对照和检省自己,那就万事大吉,一切矛盾和问题都没了。倘使用来对照别人,那就死定了。

  想到这里,禁不住要出冷汗,而且,随着不断学习的深入,如果不把向内看的功夫用到纯熟,就会经常起烦恼。看来,学戒之前,应该把“戒以律己”这四个字写在案头。贴在脑门上都不过分。

  最要命的还有抱着一个方便不撒手,比如次第,这个问题,值得警觉,觉得还是要把这八个字写在案头,言有次第,行无先后。

  我认为刚会说话的小孩子读书还是应该从《大学》、《论语》、《金刚经》、《楞严经》开始读,而不是从“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开始读。

  同样都是读不懂,索性就从人类社会最高级的读物开始,也不去叨叨那些幼稚的文辞。一个小孩子,你把他当呀呀学语的小燕子去教,大了他也就是个叽叽喳喳的老燕子,尽管他现在还流鼻涕、穿开裆裤,你把他当圣贤去教,立大志,大了,他就有可能是圣贤。

  当然,这是随便说说而已,随时等待批判,好像存这样思想的人从小到大就一直就被挖苦、被批评、被嘲弄。

  还是要有思想和志向。学习经论,但不死在经论上;学习戒律,但用来检查自己。做沙弥的时候用沙弥律检查自己,做比丘的时候用比丘律要求自己。

  好在还是沙弥,从沙弥的意义上讲,是成为“大僧”的准备教育阶段,有偏颇的地方有机会改正,立志要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僧,有智慧的僧,而不是披着袈裟的木头。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