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八集


2014/9/4    热度:443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八集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八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09年12月18日

  [狂与愚,其过虽然不同,终是不能了生脱死,皆是轮回中人。]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想到一句话:觉得这世间之人非愚即妄,那这个是非狂则愚。[若止观不均平,定慧不相等,此则行乖圆融具备之道,欲期速登无上极果,]无上极果就是菩提,[无有是处。]如果你这样子有违背圆融具备之道的,想要证菩提是不可能的。[所以念佛时,口虽念佛而心念妄想,]口里是念着佛了心都在打妄想,[是有观而无止,]这句话我跟宝大师有点出入的看法,因为心有妄想应该不是有观了,有观的话应该心很寂止才会观,因为观事指观意境、圆意境,而不是说观那个散乱的心。若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那应该是铁定不能坐观的了。就好像你心水荡漾不能照物这是确定之说。

  [有慧而无定。]如果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恐怕连智慧也都不会有的了。[若念佛时,心虽无妄念,而糊涂暗昧,则有止而无观,] 心虽无妄念,而糊涂暗昧,这我也觉得好像不是这样子,如果你心里没有妄念的话,那你的心一定是很澄明,道理讲应该是这样子。则有止而无观,有止无观是可能,无妄念就糊涂暗昧,而糊涂暗昧不太适当。[有定而无慧,如是念佛,决难得益。]我是觉得说如果念佛的时候能够心无妄念,那么应该心意已经相当集中了,你才能够没有妄念,因为这样子,我是觉得说如是念佛,如果是在静而观佛像也好,一定会得到大利益,对不对?[务必定慧圆融,心口合一,如是念佛,方能速成净业,高登净城莲邦,而证无上菩提。]所以我们虽然用我师公宝静大师的本子,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稍微不防注解、注解,以法为依归,依法不依人,所以请各位见谅见谅。

  [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随便跟你们讲一下我向来讲经都不用人家写好的本子,那事实上人家写好的本子很难讲,尤其是几乎用白话文的,根本没有什么讲头了你知道吗?没有你发挥的地方,当然没有你表现的地方了,所以要用别人的本子讲实在是很辛苦的一件事,不过我是看到说,这样我就比较不用准备材料,可是后来发现反而比较花时间,为什么?因为要打破脑筋说我一定要讲讲东西嘛,不能光是念过去,就好像以前高中老师教国文,然后不太会教就这样把他念过去这样子。这样子的话第一次来十个人,第二次只来三个,所以就不能照念,可是在学校讲国文可以呀,你不来听课可以缺席,缺席三次就当掉对不对?既然用了这个本子就继续讲,我要试一试看用别人的本子,但是实在是满辛苦的。如果要照念的话你自己也可以念,为什么要听我念是不是?

  [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定力多是说定力比慧力多了,所以不能见佛性,因为见就是观,要观才能够见,因为观佛像也好,乃至于观法师像,所以能见佛性这样子。因为慧观最终不管是观佛像也好,还是观佛果功德,最终最终要观的是诸法实相。因为诸法实相是究竟的,而且一切诸佛的相好、庄严、清净全都是从诸法实相里面产生的。所以不管你观什么,当然小乘人从不净观开始观起,不净观、九想观、白骨观这些比较复性的东西,观了以后灭贪欲,然后渐渐观比较正相的东西,增加庄严,譬如说慈悲观这个是正相的了,那就是庄严增进我们的慈悲就是庄严;乃至于观佛果功德那也是正相的增加庄严。

  起先先观不净观、九想观等等这些复性的去贪爱欲,贪爱欲去掉了以后心清净,心清净以后能堪摄受庄严之法。所以先把那个心器的坛子洗干净,用种种不净观的方式就好像把它洗干净,这个心器干净以后再来装如来庄严的甘露。那装的甘露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慧观,增长慧眼。所以开个玩笑,学佛做慧观之后就是养眼,养着慧眼、法眼。因为有慧眼、法眼的关系能够观法明了,增加究竟智慧,那就是庄严了。可是小乘人因为他只要槁木死灰,然后把自己的烦恼全都灭尽,所以佛也慈悲就传给他们灭尽定。什么叫做灭尽定呢?灭尽定者实不灭尽也,为什么?如果灭尽的话应该八识都灭了,可是八识实在没灭,八识永远也不会灭;八识即使成佛了以后他转成清净识,所以他只是转染为净而没有灭,一切善界里面的这些心识是从来没有灭只有转变而已。但是佛为了要方便度化,无始劫来不修慈悲、悲心寡少的小乘根器的人,而方便说灭尽定让他说我灭尽了,拜拜这样子,但事实上实不灭尽;因为灭尽定只是用定力压服六识、七识,但是第八识还在,那以大乘的理讲第八识的习气都还在。

  业习力非常强大的,那个是很难断,一定要菩萨地里面去慢慢断,但是小乘人他没有那个耐心,他也不想成就无上佛道,度化无量有情,所以他不用那么麻烦。所以赶快赶快灭尽定搞定了,拜拜,一拜拜他就认为不再来这样子。但是有好根器的八万劫以后如来加持会让他回心转意,以《法华经》来讲回小向大,然后入菩萨地在开始修。不过八万劫的中间不知道跑到阎王爷那里报道几次,已经多受苦多少次了,对不对?那八万劫是很久很久你知道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才十劫,你看阿罗汉入涅盘八万劫才会在渐渐的回小向大,所以他得了佛的法水滋润利益以后,他根本就不考虑我们这些小弟小妹们,反正爸爸的财产已经给我了,我不管你有没有的吃有没有的穿,我就去留学,留学以后就不回来了,差不多是这样意思,所以是很没有悲心的,那慈悲心是勉强不来的,悲心跟孝顺心都是一样是勉强不来的,这个是无始无量劫修来的。

  如果做人不孝的话你在讲也没有用,因为孝顺是不需要别人讲的,没有人说被人家讲就变得孝顺的,从来没有。慈悲心也是一样,因为如果你有慈悲你就会顾虑他人,你就会比较照顾他人,为他人好,但是这个太难了,这也不能勉强。佛一切智里面知道阿罗汉,虽然他有智慧能看到说生、老、病、死、苦,苦集灭到这些道理,但是他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想要因此利益他人。或者甚至这样说:他受了佛的好处他不会想到说要回馈给众生,这你听的比较懂了吧,他就没有回馈给众生或我们商场说回馈给客户,对不对?我赚了就赚了,怎么回馈客户。

  定力多故,定力比慧力多所以就不能见佛性,因为没有多修观慧,以慧观有慧眼,长法眼慧眼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十住菩萨他的智慧力要比定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这个经是《大般涅盘经》里面讲的,这个见佛性我们如果把那个佛字去掉见性,六祖大师说的见性就是见佛性。这个就证明了所谓禅宗所说的见性不是说一见就全见,这个见有层次,所以十住菩萨就能见性,但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还有很多了。初见性以后还有很多层次的见性这样子,不是究竟见了佛性。顺便讲到说听到禅师的开示以后就悟了或大悟,大悟就是见性,但是那个见性并不是究竟的见性,就是初见性所以还是要继续的修了。

  禅宗讲见性成佛道,见性成佛道不是讲初见性就能成佛道,当然你见性了以后你是成就了一部分的佛道,但是不是究竟的、完全的。等于天台宗所说的始觉,始觉就是初见性了,始觉以后就要继续在修分证觉,一分一分证去断、证,从各宗、各派种种法门很多地方都是通的了,问题是你看得出来看不出来,看不出来你就为一宗一派之所囿,囿就是被范畴围住了这样子,但是如果你通达了,事实上各宗各派讲的其实都有共同性、都相通的,而且都应该相通,所以不是互相排斥的。至于各宗各派都说他最好,那当然也是最好的了对不对?那你就把所有的最好都纳在你心里面,那就更最好了。

  [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这个于字没有意思,就是了了见佛性,为什么加一个于字,因为这样读起来比较顺,加一个填充字。[以此推之。]这个论文是智者大师写的,智者大师他在没有学佛之前就是一个儒家的读书人,所以他很会写文章超会写。他写让你看不完,《法华三大部》。[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止跟观只是说是涅盘大果的重要门径,[行人修行之胜路,]佛法行人修行时最殊胜的路途。[众德圆满之指归,]能够达到令行者众德圆满,万德庄严的指向归趣。[无上极果之正体也。]止观也是无上菩提果的正体,也就是说止观是无上菩提的骨架,然后其他的又般若密、十提八道等等,都是他的筋肉血等等。[此段文,亦是引证。上言行人,]修学佛法的人,[不可偏于一边,若偏修于定,则落于枯定;若偏修于慧,则堕狂慧。]

  讲到这个枯定我又想到那个槁木死灰,我在学佛之前有看过庄子、也看过老子但是没有深入。我说学佛是精进学佛了,因为我从高二就开始看佛经了,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开始精进学佛,虽然曾经看过一些老子但是没有深入去看,读了佛法以后觉得佛法怎么好,我那时候还有一点点祖国意识,这个佛法是印度人的,我们中国有没有阿,我们这个最大的哲学除了孔子以外就是老子了,孔子的东西我很熟了,因为四书我都很详细的读过,包括尚书,然后看的一些左传等等,其实孔子的东西偏向于伦理学跟政治学这样,真正的哲学倒是很少。,过若以西洋的哲学分类的话,伦理学跟政治学是属于哲学下面的分支,等于是应用哲学。后来我就去看老子,一看老子以后发觉说老子跟佛家讲的一些东西很类近,可是初学的人可能看不大出来,等到你深入的以后就知道了,当然要在老子里面深入,知道说佛法比老子高太多。虽然是有些道理很类近,讲无、讲虚无跟虚就跟空类似,不过老子的无跟虚这就是我们中国老祖宗的问题也是智慧,什么智慧呢?老子讲的虚不像佛讲的那种空一样,佛所说的空是为了去贪爱、去执着的;老子所说的虚以虚取实,或者换一句话讲以退为进,这就是老子哲学里面的精华就是以退为进。

  你表面看我是让你,事实上我是要把你打垮,而且我就这么一退你就死了,这就是老子哲学的精华。所以说虚怀若谷,虚怀若谷没错,你看我嘻嘻哈哈的虚怀若谷,事实上我都把你吃进来了,我用这个虚怀若谷把你吃掉。但是同样的原理佛法讲说你是无我,我不是把你吃掉我是把你容纳进来,差很多你知道嘛!老子就是我把你吃掉,就都变成我的了。但是佛法就不一样我是把你容纳进来,所以一切万物万人全都容纳进去,但是我不是把你指为我所有而容纳,你进来你还是你,你就在我的悲心笼罩之下是这样。但是老子我把你包进来以后,你就在我的诈术之中,他就是讲这个。所以我们中国人常常讲说吃亏就等于占便宜,我为什么能够吃你的亏,那就是我要占你的便宜,如果我吃了你的亏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有一天或当下就占了你的便宜,所以实者虚,虚者实这样子。但是不管实实虚虚总是我得到好处,乃至于孙子兵法也是一样以退为进,不进则退,这些都是老子的运用。

  太极拳也是一样从道家武当派出来的,道者所圆圆的圆滑,圆滑你要打他没有着力点,圆滑之极这样的。不过他用在政治上总是比法家要好,不过话说回来法家是从道家出来的,法家是道家的运用。从极度的无为到极度的有为就这么一转。这是由于看到枯定因为他们讲槁木死灰,但是他们的槁木死灰就是说,道家跟佛家不一样的是什么?佛教是悲天悯人;道家的特点是嫉世愤俗,他看世俗人看得很清楚;然后嫉世愤俗,在下一句话就是自命清高。那如果跟儒家比起来儒家就有点自甘凡俗这样,因为儒家他们从来也不想离俗,他们就在俗世之中所谓的自世入世,但道家就是嫉世愤俗自命清高,所以他修槁木死灰这样子。若偏修于慧则堕于狂慧。所以我曾经说当在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我就真正是感觉这样子,这个佛法是真正的最了不起了。事实上这个结论是我在初一的时候就得到了,怎么得到?糊里糊涂也不知道,可能是业力的关系,我写日记的时候就写说:其实也不是糊里糊涂,而是因为历史课本里说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我就看到譬如说孔子还有基督教他们都是不平等的,他们都是排斥外教,但是释迦牟尼佛就说一切众生都平等,所以我说他最伟大、而且最慈悲。

  [所以修止观者,必要止观均等,定慧圆融,]圆就是圆满,融就是融合。定跟慧一定要圆满的融合。[兹又引经作证。声闻者,闻四谛声而悟道,]什么是声闻?闻就是受持没讲了,就听到了佛演说的四谛,佛演说这三个字漏掉了就省略了,听佛演说四谛的声音因而悟道,这样的人称为声闻。事实上声闻人以另外一个角度看,应该是最有福报的一种人,他们能够亲自见佛,而且亲自听佛讲法,然后他们成道也没有很辛苦,因为听佛说法有的他们就在坐中证阿罗汉了,然后有的甚至没有坐中。善来比丘知道吗?善来比丘他说他要出家,世尊说好,善来比丘,这句话一讲完,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哎呀!这简直太棒了嘛,希望我也能这样子多好。都没有也不要说剃度、受戒、受三坛大戒、然后又学了半天拼了半死,也还不知道在那里。对不对?善来比丘就一切OK这样子。所以读经文读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哇!心里面实在是很欢喜、很羡慕。

  [故曰声闻,即佛教中之小乘是。]事实上这个小乘也不能没有了,因为众生根基都有差别,令众生根基比较小的然后能够求自度也是好的,就好像你们国父孙中山说的:人生以服务为目地,知识及能力大者服万人之务,然后知识能力小的就服十人、百人、乃至于一人自己之务,利益个人。所以小乘也是一样勉强不来,因为根器的关系。[以观空而为究竟,知一切法空寂,了不可得,]因为他是以观空而为究竟,把观空当作是究竟,[念念执着于空,偏于空定,而缺少妙有之慧照,故不能见于佛性。以佛性不滞空不着有故,]佛性是不滞空,但也不着有,[不落二边亦非但中故。]就是只是执着在中间,所以不只是不落在两边,但是也不是只有执着一定要居于这个中间。[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从空出假,因此教由初住至七住,断见思惑,]十住菩萨智慧力比较多,定力少一点,所以从空出假,从真空而出妙有,这个假就是妙有了;妙有就是要度化众生而用。

  小乘人称他证于实际,什么叫证于实际呢?就是入于寂然不动的境界。但是这个就是自利或是自度,要利益众生、要度众生的话就不能,寂然不动就要动了。所以就必须要有所谓的妙有的假法,要变一些花样出来引摄众生,那些花样以真如实际来讲都是幻化一样。所以菩萨都要起幻法而度幻众这样的。观世音菩萨入如幻三昧,可是观世音菩萨入了如幻三昧跟这个又不一样,因为那个如幻三昧一来可以当时度众,可是他也可以自度。因为见于如幻所以也能够自度,因为诸法如幻你就不会贪着,然后知道就不会受迷惑了。所以以如幻智破一切惑这样,而且以如幻智出一切如幻法度化有情,就是不动不摇完全没有起灭的这种境界叫做实际,如果以小乘来讲止入涅盘的意思。这个证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金刚经》所说住的意思,住在那里他就不动了,大乘菩萨他虽然能够入于实际,但是他不证实际就不住于实际的意思。

  [八住至十住,分破尘沙,故能从空出假,] 从空出假这个空是本性的真空里面流露出或是现出一切的假法,一切假法就是说一切法都是幻化的所以说是假法。[虽相似见佛性,仍不明了,犹如隔纱见月。]这个隔纱见月也用的好,或别的地方有说隔雾看花。所以虽然看了本性见了佛性,但是也不是非常明了,[唯独如来,了达非空非有,而不妨即空即有,]只有佛如来他了达了一切法非空非有,而不妨说即空即有,这个即差不多等于是在什么什么本身,即空就是在空的本身,(法师画一个圆圈表示空,圆圈里面画一些斜线表示有,)在这个空的本身就是有有。脱开这个不讲,譬如说以空来讲,那个空你想象一定有一个概念在那里,是什么概念?空的概念。所以空虽然没有东西,但是空的这个概念还是有,如果没有空的概念为什么佛讲空我们能懂,我讲空你也懂,显然就是有。

  譬如说我们这个房间,这个空间这个有没有?有。这个房四面墙加房顶和地板这个中间的空间是空,那么这个空间有没有?这个空间有。只是空间里面没有东西,我们把这个空间称为空体,这个空体还是有的。乃至于这个空你还是可以认知、理解、现相,所以他还是有。甚至于也有这个空字,所以有空其名就有空的知解,也有空的概念,所以空不是完完全全什么都没有,只是他中间没有东西而已。为什么佛讲这个呢?佛讲一切法都是以究竟来讲,都是对治论,空对治有的贪爱,因为众生贪爱有,所以佛跟我们讲说空。这一切法本体都是空虚的,让你离于有的贪爱;反过来说如果你已经没有贪爱了,不贪爱有的话那么管他是空还是有,都可以都不有关系,对你都没有影响,那个时候就可以称空有无碍了。

  讲空的目地是为了要去掉有的贪着,有的贪着一去掉以后空跟有都没有关系,那就空有无碍了。所以道理上都好,而且因为你了达了这个道理以后,你怎么说你就怎么对。可是你还有任何贪着,因为你贪着有跟你讲空,那你就舍去有的贪爱,可是你又贪着空,会不会?会的。因为你已经懂这个大道理,这个大道理要你放弃太恐怖了,如果小道理放弃没有关系,大道理放弃太恐怖了所以就不肯放弃,所以这个凡时着有,然后出世间就着空,那样的话一旦有着怎么说就怎么错,你如果通达了,就舍一切无所着,那你就怎么说怎么对,事事无碍乃至于于事无碍都是这个样子,所以佛声无所着等正觉,他理解一切的空有都无所着。

  佛的实例里面有一个无不知一舍,这个知就是知见或是证,什么意思?就是佛证道一个法以后,证道了他就舍,舍什么?不贪爱那个法,那个法怎么办,就放在他的百宝袋里,到时候用再拿出来就这样子,所以叫无不知一舍,这个舍是不贪爱的意思。但是我们众生不是这样的,知见证道了以后那不得了了,天天都要广告。以佛性不至空、不着有,那佛当然也不至空不着有了,也不堕二边,而不施但中。刚才讲到即空即有这里,在空的本身就是有,这个概念习禅你必须要知道,即空在空本身他就是有,然而反过来讲,因为他会绕一下即有即空,在空本身就是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在有本身就是空,听懂吗?就是空本身他虽然是空,但是他还是有,就即空即有;有本身他算是有这个现象,可是他的性是空的,所以即有即空。所以有人在解释空有的时候说:空有好像一个事情的两面;一面是空一面是有,不对,不是两面而是单面,这本面这一面是空就是有,反过来也是有就是空这样子;而不是说这面是空这面是有。

  同样的即空即有还有,即事即理也是一样,在事上本身就是理,不是说事是一面理是一面,或是事是这边理是这边,不是这样的。他不能是重叠的而是交织的,所以事跟理是这样子的,好像篱笆编在一起,所以即事即理和在一起,你几乎不能分,如果你要分可以就勉强分,勉强方便说方便分。事实上如果要讲到究竟的话,止观也是一样,止就是观,观就是止。如果要方便的就好像我以前教你们打太极拳,不是分解动作嘛,那分解动作对会打的人是很苦的,因为他应该是连续动作的嘛,实际上是不能分解,可是分解到完了以后,你真正要打起来的时候你一定要把他连在一起,而且连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不是那么回事,是不是?同样止观也是一样,乃至于理事也是一样,那有离于理的事呢?没有。那有离于事的理呢?也没有。如果讲有理有事的话那是勉强说,为了要开悟凡愚或者开悟众生,而勉强去分好像分解动作一样。

  止观也是一样,那有离于止的观吗?没有。有离于观的止吗?也没有。所以观中有止,止中有观一定是这样子的。厉害吧!所以在整个佛法里面都应该做如是思惟,在整个分析的时候可以分析。有一个比喻就好像西医他把人体解剖了讲这个,讲那个,可是那个是尸体,他看的都是尸体。中医就不一样,中医他看的是活体,他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这就是为什么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他看的是尸体他是把他分割出来,所有西洋学术的一个特点也是分割,分割分门别类,然后分的很严禁。然后各各门都不相通这样的,那中医就不行了他是全套的一整个人嘛。佛法也是一样,你要分唯识学、般若学乃至于天台学、华严学你就尽管去分吧,但是事实上是实在不可分而强分。强分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众生是个狭小的根器,他不能全部都吃,他就吃一点点他就很饱了。那个时候没办法,不过那样就比较营养不良就是了。如果你真正要变成一个身体很健康的,你的法体很健康,那就都吃而且营养要很均匀。现在我们大家讲究生活品质,都会说营养把他弄得均衡一点,可是学佛的时候这个法师却都偏食,是何道理呢?

  唯独如来了达非空非有,而不妨即空即有,在空本身他就是有,因此就[即双遮而双照,]遮就是止的意思,遮止他的缺点。照就是显,显出他的优点。就是两边各有的缺点都把他遮止了,两边各有的优点都把他显出来了,这叫双遮双照。光是这两个词你查字典都查不到,你如果问我说为什么知道,我就是知道。[所谓空有不二,定慧均等,二边不立,中道不安,] 二边不立是常常听的,中道不安这个很少看到,安就是安置在那里不动。所以也不安置安居不动于中道,也就是说连中道也不执着,所以也就不执着到家了;不执着正负两边,也不执着中间这样子,这是很究竟的了。[是故了了见于佛性。]所以佛以这样的智慧什么都不安居,那一处都不安居无所着无所住,所以能够了了见性。[以其凡夫着有,声闻着空,菩萨着二边,]这个我又有点点意见,菩萨应该是说外道了吧,外道着二边,菩萨要说了可能会着中慧,权教菩萨会着中,唯有佛如来连中都不着。菩萨因为还看到二边的错误,所以见到中道的妙处因此可能会着中,但是那是权教的菩萨,实教菩萨就跟如来一样连中都不着。

  [惟佛则离空离有,而即空即有,去二边,远但中,]但就是只有一个中间,只有一个中间的概念也把他去掉了。[惟以圆融中道妙观,彻照佛性,虽非空非有中道,而即空即有即中道,]我刚才画一个图跟你解释这个即字,现在你看那个就不会很苦了对不对?就很清楚了。在空本身就是有,在有本身也就是中道这三个,所以这三个圆重叠,[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事实上《金刚经》里面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即离非,]即就是正的,非就是负的。离于正也离于负,正负都远离都不着,离就是不着的意思。[是即非即,故于中道佛性,了了分明矣!然如来之定慧,由何而证耶?]耶就是呢?这个然是但是讲,但是如来的定慧是用什么来证呢?[无他,]没有别的办法,他的别的办法,[即修止观而得也。]就修止观就可以得了。[止即是定,观即是慧,能定慧圆融,止观平等,寂照不二,]寂就是寂静不动,照就是照耀,所以寂静是自受用,照耀是他受用利益众生。[明净一体,方为如来之止观,无单轮只翼之弊。]所以就没有一偏之弊,单轮只翼就是一偏。

  [古云,]就是古代的大德说,[寂寂惺惺是,] 寂寂就是寂止,很寂静,惺惺就是明白明觉,寂止而明白明觉是这样子对的,是是对的。[寂寂无记非。]如果寂寂而堕于无记的话,那就是错了。无记就讲到法性总共有善、恶、无记,所以堕于无记就错了,虽然是很平静,但是无记也就是说你那个无记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这样也是不对的。为什么?虽然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无记,但是无记增长无明,不能增长智慧,所以增长无明。[寂寂既久,偏于止,一味寂寂,久则成病,此则落于有覆无记。] 有覆的意思,这个也是唯识学里面一个很深的名词下次我详细讲。这个讲起来就非常的精彩,一讲你就会把很多的唯识学都搞通了。无记有两种:一种有覆无记,一种无覆无记,有覆就是会覆盖真如本心,虽然同样是无记,但是一种是会覆盖我们的真性,一种是不会覆盖真性的这样子。可是如果只是一味寂寂的话,变成有覆的无记这样,虽然不能说他是恶法,但是他还是会覆盖真如,所以称为有覆的无记。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