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晋东南地区的观音信仰及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2014/9/3    热度:187   

  浅述晋东南地区的观音信仰及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冯玉庆

  一、民间的观音信仰
  唐宋以来,随着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其信仰在民间得到普遍的传播。陵川是晋东南地区佛教传人较早的地区之一,随着东晋后赵创修的崇安寺建成,观音信仰就在本地得以盛传,并且很快成为当地民间神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受唐朝皇帝李世民名讳之故,观世音菩萨简称为观音菩萨,在本地更是去掉观音二字,简称菩萨。对本地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不一定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但说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就实在太少了。而且一提起菩萨,人们就知道是说观音菩萨。在当地,每一家都供有观音像,不管是佛教寺院还是道教官观或佛教信众自家的佛龛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观世音菩萨的身影,所以又有“户户观世音”的说法。
  观音菩萨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民间佛教中的头号尊神,主要在于她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且公正无私的行为,满足了处于下层社会广大苦难信众渴求解脱、向往幸福的迫切心理。《西游记》第四十九回“观音救难现鱼篮”一节,便是佛教下层信众对她体察民间疾苦的感激涕零的生动写照。书中写她早上扶栏看花时,不见池中金鱼出来参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经人。于是,平时的喜悦神情不见了,连梳状打扮都不及,就在林中削篾编篮。对于一个神佛、尤其是一个万众景仰的女神来说,衣着不整意味着什么呢?所以,八戒与沙僧见状很是过意不去,说:“师兄陛急,不知在南海怎么乱嚷乱叫,把一个未梳妆的菩萨逼将来也。”但正是因为她没有梳妆,便少了一些神圣的灵光,却多了一些世俗的情味,使得与百姓的距离陡地近了起来。《西游记》里关于观音菩萨的故事,反映出她在佛教下层信众以及一般老百姓心目中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真正的救苦救难的大菩萨、救世主。所以她在中国民间佛教中,最受老百姓欢迎、接受香火也是最多。
  二、晋东南地区的观音形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民间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晋东南地区的观音信仰主要由两种形态组成。
  其一是“称名救难型”。在《普门品》中详尽的描述,基本特征是相信观音具有“观其音声”的“方便之力”和随缘显相的“威神之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若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灾难时,一心称念观音名号,以求获得感应,从而解决现实的一切问题。
  根据《普门品》经云,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就给民众的信仰提供了方便的法门,不管什么人有了难,也不管是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音菩萨的名字,菩萨便会前来解救。这对于祈求天人和谐的山里大众来说,如此简易可行的方法使大家极易接受。
  晋东南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又多是些荒山秃岭,土瘦脊贫,当地人在原始的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中,深感旱涝难测,从而把自然力当作主宰一切的神灵来崇拜,形成了山有山神、地有地神的独特现象,也构成了山里人神灵信仰中的多神性融合,最有特征的表现就是对观世音菩萨的顶礼膜拜。而且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生活条件的恶劣,人口的数量一直徘徊低下,受传统思想的熏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广大民众一直遵循的伦理观念。《普门品》经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观音菩萨有如此的神通与法力,自然也就成了民众最为喜爱的菩萨了。
  其二是“解疑释惑型”。这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观音信仰形态,其主要特点是把观音当成世俗社会中指点迷津的神仙,求其预测吉凶、解除疑难,具体方法则是五花八门。在晋东南地区,最著名的是“观音签”和“观音符”,另外还有观音水、观音药等。特别是观音签,据说“向来以灵验著称,只要诚心祈求,白有应验”。
  当地流传的大量观音神话和故事,以及渗透在生产、生活、信仰、礼仪等层面的“观音文化”,体现出了山里人祈求观音菩萨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和谐期盼;“户户观世音”的独特的供奉观音现象,反映出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膜拜,形成了独特的观音文化。
  三、观音文化的具体体现
  观音文化在本地区的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庙堂与塑像:
  在晋东南地区,每一个村庄在过去都修有观音堂、观音阁和观音殿等,本地到处都可以看到观音菩萨的身影。观音塑像种类众多,而最为典型的当属于德明观中的观音形象。
  德明观位于陵川县冶头乡大王村,属本县道教三大宫观之一。其观内塑有道教的玉皇及祖师等神像,观外正殿背后有一观音堂,坐南朝北,与正殿系一个房坡,门楣上写有“振海潮音”四字,殿内后壁上彩绘有带背光的三尊女像,中间是怀抱婴儿的送子观音,两侧分别是手持药丸和净瓶的两尊观音,但本地人称为奶奶殿,称菩萨像为送子奶奶、眼光奶奶和疙瘩奶奶。
  德明观的塑像依据是:据《楞严经》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介绍,观世音菩萨有大神力,能变现佛身、菩萨身……乃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共三十二种应身,随众生根性而予度化。可见观世音菩萨本身无一定形象,只是随众生因缘示现有别。所以当地人们在塑菩萨像时,就根据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的去塑自己喜欢的形象。
  二是观音的称谓:
  如德明观称观音菩萨为奶奶一样,当地人对观音的称谓多有如:观音老母,观音娘娘,观音奶奶,观音大士、慈航大士、白衣娘娘,送子奶奶等。
  三是观音的作用:
  以德明观的观音塑像来说,人们对观音菩萨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送子观音能使人传宗接代,子孙昌盛,这也正应了民众的心理需求。当地女人在结婚多年后不生子的情况下,都要到观音堂(本地称奶奶殿)内去求子,给送子奶奶送一双用纸糊的鞋,将送子奶奶怀中的小泥人用红布抱回家,待生子后再将小泥人送回去,另外再加上一个。以至于后来出现了殿里的小泥人多的放不下的状况。
  净瓶观音能普降甘露,救治水火风等民间所谓的三灾八难。每遇大旱之年,当地人就集中12个未婚女子到观音堂(本地称奶奶殿)内去祈雨,她们一边给所谓的眼光奶奶烧香磕头,一边用柳树枝鞭打奶奶脚下踩的龙头,一连几天不停的打,直至奶奶瓶中的柳枝头滴出水珠为止,这时候就会天降大雨,解除旱情。据说是有求必应,挺灵验的。
  由于山区的卫生条件差,生疮害疙瘩是民间常见病之一,发病率很高。药丸观音(本地称疙瘩奶奶)治疗民众疾病,对缺医少药的山区民众更是不可或缺的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们对观音的喜爱,一是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择怨亲,平等对待;救苦救难,有求必应。二是临危之际,一称其名,即可解脱。三是随类化现,慈航普度。这也是观音文化在民间的重要特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包括人际关系和谐、群体和谐和天人和谐。无疑观音菩萨是慈悲祥和的象征,观音文化也是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融合剂。中国传统和谐理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自身的身心诸方面关系时,多以汲取观音文化的和谐理念和道德观念。如果能将民间的观音信仰与观音文化加以系统的挖掘利用,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今天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