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法相·参考资料:唯识学上的唯识义(济群法师)


2014/9/4    热度:451   

唯识法相·参考资料:唯识学上的唯识义(济群法师)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济 群

  在人类历史中,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在关心一个问题:宇宙人生的差别现象如何生起,其本根为何?对于这个问题,中外哲学史上异说纷呈,兹归纳为四类:

  一曰唯物:以物质为世界本根。古希腊泰勒斯以“水”为不变本体,能生万物。德谟克里特以“原子”为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可分,不生不灭,由此原子构成万物。印度顺世外道以“四大极微”是实,是常,不可分,能生粗色。

  二曰唯心:以精神为世界本根。如德国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以单子为充满宇宙的客观精神,由单子有贵贱不同,分别形成上帝、人及动物的灵魂。贝克莱的主观唯心经验论,以为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是被人的心灵感知的,于心外并无独立存在的物质。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客观存在的宇宙精神,在最初阶段,绝对精神作为纯粹思维、纯粹概念存在,然后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建立自己的认识对象,后来又扬弃自然界,回复到自身,作为精神、思维而存在。叔本华的“世界是意志表象”,以为世界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现和产物。

  三曰唯神:是以神为世界本根。如印度婆罗门教的“大梵天”,以为由“梵天”等创造一切,主宰一切。

  四曰唯理:是以理体为世界本根。如柏拉图以“理念”为客观永恒的真实世界,由此派生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幻影、模仿、分有。老子的“道”以为,道无形无相,先天地生,由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佛家的“真如缘起”,由离言绝相的真如,从体起用,产生万物。

  这四种观点,按一般说法可概括为两类:一曰唯物,一曰唯心。其中,唯神、唯理都属唯心范畴。

  哲学分类中,唯识学属于唯心一系。在唯识经论中,唯识有时也称唯心,但与西哲所说的唯心,不论在内容、范围或说明方法上都有着很大不同。本文将依唯识各种经论,看看唯识学是怎样说明唯心义的。

  一、什么叫唯识

  唯识,梵语摩恒剌多,汉译曰唯,是简别义。梵语毗若底,汉译曰“识”,是了别义。《成唯识论》卷七说: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1。

  “识”之一词,包含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种色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六种无为法。八识是识的自体,五十一心所与识相应,十一种色法是识所变现,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在心、心所、色法上分位假立,六种无为是识的实性。这一切都不离识,总立识名。唯是遮遣愚夫所执识外实有色等,所以唯识并不否定依因待缘生起的宇宙差别现象、色心诸法,但不离心而已。唯心,心是集起义。《法苑义林·唯识章》说:

  识者心也,由心集起采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2。

  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为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云:

  心意识,了名之差别3。

  经中多称唯心,论中多称唯识。识与心同是一体,只是从作用的不同,约通因果与唯在因的区别,建立识与心的异名。

  二、从经教证明唯识

  唯识理论的建立,依据大小乘经典。从佛陀设教的动机来看,佛教既不能说是唯心,也不能说是唯物,佛陀只是随着众生根机,针对众生弊病,无思普应,演说种种教法,自然不同于哲学家为建立唯心或唯物而著书立说。然而佛教毕竟是以有情为中心,有情所以异于无情者,盖有无心识耳。因此在佛陀教义中,唯心之文随处可见。下面列举几种,以证明唯识的理论。

  1.《华严经·十地品》第六地说: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4。

  三界都是一心造作,不离一心。由心有染净、为善为恶,招感三界参差不齐的果报。这是从业感缘起的立场,说明三界唯心。

  2.《解深密经·心意识品》说:

  一切种子心识成熟辗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5。

  由一切种子心识为根本,一方面现起有色诸根及依止器界、名言习气,一方面生起六识。这是从宇宙人生的生成显示诸法唯识。同书《分别瑜伽品》又说:

  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6。

  我们所认识的一切,由于无始以来的错误习惯,往往以为离心而有。其实,客观、独存的境相是没有的。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是自心现起的影子。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就能知、所知的关系,显示唯心所现的道理。

  3.《阿毗达磨大乘经》说:

  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知真实故。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何等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7。

  这是基于现实观察及行者实践经验证明唯心无境的道理,补充了《解深密经》未涉及之处。其后,唯识论典中对于唯心无境的论证,大多渊源于此。

  4.《增一阿含经》(《四教义》转引)说:

  佛告比丘,谓一切法者,只是一法,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

  以心法包括一切法,出生一切法,显示了诸法唯心之理。而《维摩诘经》的“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华严经》的“一切诸法皆不离心”,《杂阿含经》的“心种种故色种种”等,无不阐述了诸法唯心的真义。

  三、从理论建立唯识

  依据以上经典,唯识家从两方面建立唯识理论:一、宇宙人生的生成,二、有情的认识,这就是《成唯识论》所说的因能变和果能变。

  因能变,又曰生变,转变义,是从宇宙人生的生成建立唯识。宇宙人生的生成以阿赖那识中含藏的等流、异熟二种子为依因。等流种子具漏、无漏二性,是前七转识现行时熏成的种子,能为八识三性诸法生起的亲因缘。等流种子又称名言种子,名言有二:一曰表义名言,是形成语言、文字、观念的种子。二曰显境名言,为能显现色法的心、心所的种子,这类种子现行时,在能缘识上呈现出所缘相分,恰如名言能显义理,故曰显境名言。异熟种子具有漏善、不善性,是前六识有漏善恶业熏成的种子,为招感异熟果的增上缘种。异熟种子又称业种子,有善恶、共不共的不同。由此两类种子,因缘成熟时展现宇宙人生千差万别的现象。那么,这些种子又是如何转变宇宙人生差别现象的呢?根据种子的性质和定义,可以看出,名言种子是思想、观念,是构成诸法的质料因、亲因;业种子是动力、目的,是形成事物的助缘。在人类文明史上,任何一物的产生,无不由人的思想、观念及实际需要(动力)、生存目的的促发才能诞生。从原始人的钻木取火,制造简单劳动工具,到今天的科学文明、人造卫星,一切都是由心为创造动力。假如离开心的作用,历史将是一片空白,故说一切唯心造。

  难曰:人类文明固然可以说是人心所造,根身器界、山河大地又该怎么理解呢?答曰:山河大地、根身器界主要由我人的业种所感。业种子有共不共二种:由共相种成熟变似器世间相,不共相种成熟变似根身。又有情所缘的器世间,是有情各自变现,以自所变为自所缘,譬如一室千灯,一一灯光皆遍照全室,光光相映,互相涉入而不相障碍。

  果能变,又曰缘变,变现义,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唯识。八识自体现行时,各各变现相见二分,见分为能缘之心,相分为所缘之境,这是继承《解深密经》诸识所缘、随心所现的思想。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是境随心异。如《大智度论》譬喻说:有个美丽女郎,贪欲者见了,觉得如天使般美妙,心生染著;修不净观者见了,认为是一具秽器,毫不清净可爱;其他妇女见了,可能妒火中烧,嗔心现前;漠不相关者见了,犹如见到普通人一样,没什么特殊感觉。如果这个女郎确实美丽,那么无论什么人见了之后,都应感觉是净妙的;反之,则应认为丑恶不净。事实却不然,足见好恶、美丑都是随心识所现,没有实在外境。

  《列子·说符》也记述了一个故事:有人丢失了斧子,怀疑邻人之子偷去,察看那人的言行,处处有偷斧之嫌。不久,又从山谷捡回斧子,再看邻人的动作言语,却一点都没有偷斧之相了。这也说明了唯心所现之理。面对同一位邻人,失去斧子时,心中所现邻人是窃斧相;得到斧子后,所现邻人则不似窃斧之人了。

  又如我们适意时所见到的一切,无不美妙圆满,充满生机;而心境不快时,所见景象都显得暗淡无光,不期然产生凄凉感。历代诗词中,同是歌咏秋天,却情感各异。在隐士眼中,秋天是那样恬静自然,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奋发者心中,秋天却显得生气勃勃,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失意者看来,秋天又是萧瑟凄凉、清冷孤独的,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同是秋天,各人心情不同,所现各异,足见外境不实,唯心所现。

  我们对同一部书也往往所见不一,如鲁迅研究《红楼梦》时说: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YIN,才子看见缠绵,革命者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是佛教经典,佛弟子认为是真理,是准则;无神论者看来,是迷信,是鸦片。由认识不同,所见各异,说明各人所缘境界是自心所现。

  四、从实践体验唯识

  唯识学又称瑜伽学,根本论典称为《瑜伽师地论》。瑜伽,汉泽相应,是智与境、行与理的契合。瑜伽师,是三乘行者由闻思次第修习如是瑜伽,随分满足,辗转调化诸众生者之称。因此,印度的瑜伽师也就是中国所说的禅师,《瑜伽师地论》则是三乘瑜伽师修行所依的论典。

  唯识学之所以又称瑜伽学,主要因为诸法唯识理论的建立,不但出自如来亲口宣说的经典,更来自瑜伽师的亲身体验。正如《阿毗达磨大乘经》所说的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一、得心自在菩萨,即八地以上菩萨能随其增上胜解力,使诸境显现,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变火为水,变水为火,随心所想,所变皆成;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随其所观,苦、空、无常、青、白、赤、黄、不净、清净都能显现;三、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境相都不显现,由此说明外境不实,唯心所变。《摄大乘论》在论证唯心无境时引用偈颂以说明类似的道理。如《摄大乘论·所知依分》说:“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瑜伽者心异,由外相大故,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是说外界不实,于同一处,染者见染,净者见净。同论又引颂说:“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瑜伽师随着种种不同胜解,显现种种不同境像,从实践经验中体验到诸法唯识,这是促成唯识理论建立的主要原因。

  五、从业力说明唯识

  外境虽然不实,但在业力相似的人类看来,是大致相同的。如果依业力不同的各类有情所见,则大相径庭了。在唯识家的经论中,往往引用此例作为唯识无境的论证。如《摄大乘论·增上慧分》:“鬼、傍生、人、天,各随类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此颂古人称为一心应四境,是说在同一处所,我们所见的江河流水,在具足福报的天人看来,是青色的琉璃世界;在罪业深重的饿鬼看来,是一团猛烈的火球或一汪秽浊的脓血;在傍生界的鱼虾见了,则是安身立命的水晶宫殿。这就说明客观上没有独立境界。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随业识变现的,故各类有情所见不同。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有类似说明。论中说:人睡在潮湿地方就会腰痛或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爬在大树上会惊惧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和猿猴的生活习惯,究竟谁最合理?世人认为西施极其美丽,但鱼见了要沉入水底,鸟见了要飞向高空,麋鹿见了要急速奔跑,美色标准究竟如何确定呢?业力不同,所见各异,足见境随心变。

  六、从譬喻显示唯识

  唯识无境的道理,不但在理论、实践方面可以论证,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验到,因为任何人都要做梦。

  人们都知道梦境不实,可对于进入梦乡的人,却会将之当做真实境界。譬如有人在梦中去春游,迎着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听着小鸟欢叫,踏在郁郁青青的草坪上,一路心旷神怡,醒来时依然充满喜悦;而梦到战争场面,听到隆隆的炮声,飞机的轰鸣,人马的嘶叫,甚至敌人迎面扑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被惊吓,觉醒后犹惶惶不安。不实的梦境,在梦中却是那样逼真,醒后才知虚幻不实。可以推知,我们现在所缘的一切境界也和梦境一样,唯心所现。

  难曰:梦中人固然不知梦境虚幻,待觉醒后才知。那我们处在觉醒时,为何不知现前境界不实呢?

  答曰:我们现在处在无明大梦中,无始以来从未醒悟,对所见一切都错误地执为实有。若从无明梦中醒来,证得无分别智时,自然知道外境虚假。正像人在梦中不知梦境虚幻,同样,众生处在无明大梦,不知外境不实,一旦通达无分别智,才知外境不实。

  七、释难以成立唯识

  唯识理论的成立,在小乘学者或世俗外道看来,不但同现实违背,就佛教自身的教义去看,也是自相矛盾的,因此纷纷提出疑难,攻击唯识无境的思想。论主为回答这些问题,撰写了《唯识二十颂》。此外,《成唯识论》卷七也将外人疑问归纳为九难,释九难以成唯识。现综合二论,叙述大意如下。

  1.难云:如果心外无境,现见世间事物处所一定,时间一定,众多有情同见一境,又该怎么理解呢?

  答云:唯识所变之理非如幻师魔术,说变就变,说有就有,必待名言种为因,共不共种为缘,因缘和合,方能显现,所以唯识之境有处、有时、共见一事,作用得成,并以二喻显示。以梦喻释三难:境随心变亦有处、有时、有作用,如梦境。梦中所缘境界也有一定的时间、处所,如遇恐怖境相也能产生惊吓作用。可知所缘境界虽然定处、定时、有作用,也是识所变现的。用饿鬼、脓河喻释三难:脓河是不实的,然在共业所感的饿鬼却同见脓河,故知外境虽然不实,不妨所见相同。

  2.难云:如果唯识无境,为什么经教说有色等十处呢?

  答云:世尊设教有密意说和显了说,十色处是密意说。如来为使声闻人悟入生无我,乃于五识之能生种子及所变相分,施设内五处和外五处,这十处实际也不离识。又因心外无实色,如来复说唯识教,希望有情由此而悟入法无我。

  3.难云:色等外境是极微所成,现量证知,怎能说没有呢?

  答云:所言极微实有不成,以彼如有形相、质碍,还可分析,何以称为极微?如果没有形相、质碍,不能集成众色。又前五识缘色等境时,并未执为心外实境,执以为心外实境的是意识虚妄分别,不是现量。

  4.难云:得他心智者缘他心为境,而他心在自心之外,如此岂非缘心外境界?

  答云:他心智者缘他心不是亲缘,而是在自心现起他心影像为亲所缘缘,尚不出自心范围,所以他心智并未缘心外之境。

  5.难云:虽不是亲缘外境,但若在自心之外有其他的异境,怎能说是唯识呢?

  答云:唯识并非单指某个人的心识,而是包括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圣者凡夫,他们在缘境时各各缘取心内之境,即甲者所缘不离甲者识,乙者所缘不离乙者识,故曰唯识。唯是简别心外实色,显示诸法皆不离心。此外,还有许多对疑难的解释,详见《成唯识论》、《唯识二十论》,此不赘述。

  八、结束语

  以上,从经教、理论、实践、譬喻、释难六个方面,充分说明一切诸法皆唯心所现,离心之外没有实境。

  那么,经论为什么要成立唯识呢?因为凡夫无始以来执有心外的实我、实法,由我执起烦恼障,依法执起所知障,由二障造作诸业,招感生死轮回苦果。今说唯识,正显唯心所现的缘起道理,由通达缘起而证得我空、法空,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从而圆证菩提、涅槃之果。唯识学建立唯心,正是为了帮助我们转迷成悟、转识成智、离苦得乐的方便。

  注释:

  1.《成唯识论》卷七,《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三九页下。

  2.《法苑义林·唯识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卷二六0页上。

  3.《唯识二十论》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七十四页中。

  4.《华严经·十地品》,《大正藏》第九卷五五八页下。

  5.《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十六卷六九二页中。

  6.《解深密经》卷三,《大正藏》第十六卷六九八页中。

  7.《摄大乘论》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一三九页上。

  刊载于《法音》

  2007年11月修订版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