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觉者释迦牟尼佛
2014/9/4   热度:574
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觉者释迦牟尼佛 一、悉达太子成佛 世界人类历史发展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宗教,也扬弃了许许多多的宗教。时至今日,世界公认的世界性宗教有三大宗教,它们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的佛是什么含义?我们在上面已经讲过,佛是“智者”、“觉者”的意思。照这样讲,佛教也就是智慧的教,也就是觉悟的教,可简称“觉教”。教义、主义在英文中都是Doctrine,因此“觉教”也可叫做“觉的主义”。照这样讲,佛教徒就是一群追求智慧觉悟之徒,也就是智慧觉悟之徒。照这样讲,这本身就不“迷信”,就反对“迷信”。 佛教,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凭空捏造的,她是本来就存在于宇宙之中,只是起初没有被发现而已。到人类进入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有位被称作“佛”的人,他觉悟了这个真理。他所觉悟的这个真理,被人称作“佛教”,如今在世界各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个佛教的发现者是谁呢?他就是被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的释迦牟尼佛。 悉达诞生 在公元前六世纪,印度的北部有一个富裕的国家,国号名叫迦毗罗卫国。当时的国王姓乔达摩,名净饭王,是释迦族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释迦族人自认是太阳的种姓,这位太阳种姓的净饭王自从即王位后,把这个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国泰民安,深得全国人民的敬爱和拥护。 净饭王的王妃叫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国天臂城主的女儿,模样长得像天女一般美丽。她性情温和,贤淑能干,更拥有一颗仁慈之心,更让她显得无比漂亮。光阴过得很快,还没讲几个字的工夫,他们已经是结婚二十多年了,摩耶夫人也已四十多岁的人了,然而,他们仍然没有儿子。他们非常着急王位的继承人。 一天晚上,摩耶夫人似梦非梦,朦胧中看到一个人骑着一头大白象向她走来,并走入她的肚子里,摩耶夫人怀孕了,时年45岁。冬去春来,摩耶夫人临产的日子就要到来。按照当时印度的习俗,孕妇必须回到娘家生产。摩耶夫人也依照这习俗回娘家生产,她一队人马路过城外一处名叫蓝毗尼花园时,摩耶夫人想到花园看看,于是在一棵无忧树下休息时生下了太子。这一天,按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四月初八日。 蓝毗尼花园,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1897年,考古家在尼泊尔发掘阿育王石柱后,才发现这里是佛陀的诞生地蓝毗尼花园遗址,并在附近发掘出古代的市镇,其中有些相信是属于当时的迦毗罗卫城。尼泊尔政府已将这些地方作为圣地加以保护和建设。 太子诞生的消息传开,全国一片欢腾。太子诞生了,自然也需要一个名字,而且取得名字要好叫,叫起来要好听,还要富有深刻含义。不像我们一般平民百姓,儿女生下来了,就随便安个名叫“阿猫”、“阿猪”的。涂先生生了个男孩,非常开心,想给他的宝贝儿子取个响亮的名字,想了三个多月,终于取名叫飞,姓涂名飞,寓“突飞猛进”之意,涂先生很是得意。可是,后来人们叫他儿子却是“土匪”(涂飞)。俗话说,“生儿子容易,取名难”,是有这回事。现在,人家是为太子取名,当然是作为一件大事来做。于是,净饭王举行“取名”宴会,召集文武百官,经过研究讨论决定,为太子取名“悉达多”。悉达多,中文意思是“一切事业成就”、“一切义理通达”。摩耶夫人生太子后的第七天就往生了。悉达多太子由他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养育成长。 从太子进入学习知识的年龄开始,净饭王就聘请全国最出色的学者来教太子当时印度的所有知识。又请来武术高手和军事专家教太子武艺战术。太子天资聪明,勤奋努力,学业进步非常快。眼看太子已16岁了,净饭王就为太子办结婚大事。太子娶了拘利国国王善觉王的大公主,也就是他的表妹耶输陀罗为妻,后生罗侯罗。 出家成佛 太子生性仁慈,气质非凡,对人类无限悲悯,有着“普救众生”的救世情怀。他得知,当时恒河流域奴隶制国家中,严格而不平等的等级种姓制度,非常反对。那时,印度主要有四个等级的种姓。第一种姓叫婆罗门,他们是掌管祭祀的奴隶主贵族。第二种姓叫刹帝利,他们是掌管军政大权的奴隶主贵族。第三种姓叫吠舍,他们虽说有人身自由,但不能当官,被限制只能从事农业、工业等。第四种姓叫首陀罗,被称为是最下贱的种姓,又被称做“非人”,就是不是人,他们世世代代只能做奴隶,做前面三种姓人的奴隶,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 婆罗门的《摩奴法典》中明确说,婆罗门人种,是造物神梵天用口创造出来的;刹帝利人种,是梵天用双臂创造出来的;吠舍人种,是梵天用双股创造出来的;首陀罗人种,是梵天用双脚创造出来的。前三种姓是再生族,依宗教生活,死后可以获得新生命。首陀罗种姓是贱民,不能信仰宗教,不能有宗教生活,没有来生,死了就完事了,所以,又叫“一生族”。 各种姓的职业都是世代相传,种姓之间不准通婚,尤其禁止首陀罗和其他种姓通婚。如果首陀罗人和其他种姓人生下混血种,这在法律上被称作“旃陀罗”,意思是“不可接触的人”。这种人被规定只能从事屠夫、刽子手、扛死尸等社会低层的职业。现在,印度还有约七千万“不可接触的种姓”。种姓制度的严重不平等,还涉及到人们的服装、讲话等各个方面。 另外,太子还发现人生的生老病死问题,众生界的弱肉强食、互相残杀,以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关联等等问题,都让太子冥思苦想。思索的中心,就是如何寻求解脱人类的痛苦。但是,他所学到的丰富知识,和他未来的王位、权力、金钱,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因此,他想出家修行,找到这个解脱人类苦痛的方法。 他的父王,也早已发现他的思想倾向,于是,用金钱、美女、歌舞、更舒服的环境等等来供他享受,想阻止他出家。然而,这一切都未能让他放弃他的追求。终于在他二十九岁那年的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起身来到已经熟睡的妻子和儿子身旁,深情地望着他们。虽然,他知道他们母子俩在未来的生活中会过得很好,可是,他仍然伤感没能尽丈夫与父亲的职责。但是,在“众生”与“私情”的天平上,他还是投向了众生。为了寻找真理,为了拯救那无数的在痛苦中挣扎的众生,他必须割断这狭小的私爱,必须抛弃个人的荣华富贵。他鼓起勇气,坚定地走出卧室,离开宫殿,跨上骏马犍陟,偷偷出城,来到苦行林,剃去须发,脱掉太子服,穿上简朴的衣服,成为真正的一名无产阶级的修道人,过上了苦行生活。 在苦行林中,有许多苦行者修各种各样的苦行,有的修倒挂苦行,将两只脚倒挂到树上,倒垂着身体;有的修曝晒太阳的苦行,天天坐在华氏90多度的太阳底下;有的绝食、烧手臂,有的持“狗戒”食粪便等等,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他们认为通过肉体上的折磨苦修,才能洗除罪业 ,获取灵魂上的安乐。 悉达多太子来到苦行林之后,先后参访了毗舍离国的跋伽婆、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阿罗迦蓝、郁陀罗等许多有名的修行者,但是,他们的理论和修行方法都不能让他满意。于是,他深深认识到当时的这许多哲学思想都不是真正的解脱之法,便离开他们,渡过尼连禅河,来到岸边的树林中,和那里的极端苦行者一起。为了寻找解脱之道,他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苦行,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苦修了六年时间。但是,徒劳无功,毫无结果。方才觉悟到用折磨肉体的苦行方法来寻求解脱,是不可能的。 他走到伽耶山附近的尼连河里,洗去六年的污垢,接受难陀波罗牧女的奶油稀饭的供养,觉得精神许多。然后,他来到前面不远处的一棵又粗又高的荜钵罗树下的一块大石板上,铺上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腿端坐,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正觉,宁可粉身碎骨,终不起此座!”他便这样开始禅修解脱之道,终于在49天后的一个星光闪耀的夜晚,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证得了圆满觉悟而成为佛。时年35岁。 佛的成佛处,在现在的印度比哈尔省,是世界旅游圣地。那棵原本非常普通、不太出名的荜钵罗树,因为佛陀在树下成佛的缘故,而得名菩提树。后来,所有的荜钵罗树都叫做菩提树,成为“圣树”,闻名于全世界。菩提是“觉”的意思。 悉达多太子成佛后,大家就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佛”。释迦是指释迦族,是民族称谓。如我们是汉族。牟尼就是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然而,释迦族的圣人不只一位,因此,再加上一个“佛”字,以作区别,以表示这位是释迦族中最伟大的圣人。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 二、一生说法度人 上面,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释迦牟尼的成佛历程,但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在做些什么呢?本经文中概括性地告诉我们说:“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简简单单四句19个字,道出了释迦牟尼成佛后45年间的说法度人的光辉历程。 释迦牟尼成佛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将他所觉悟的真理传授给他人,以至他将要入涅槃的最后时刻,他还在作这件工作。45年来,他到处游行,从未间断这个工作。虽然,这个工作利益层面遍及到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九界众生,然而,它的利益重点对象主要还是为人间的人类。虽然,为他类众生说法,但其目的还是为了人类。所以,我们说这是“说法度人”的工作。 初转法轮 阿若憍陈如,是人名,是一位僧人。最初,佛观察到阿若憍陈如,应该是观察到阿若憍陈如、跋提、跋波、摩诃男和阿说示等五人,这里省略了其他四人,只提五人的代表阿若憍陈如。佛观察等五人阿若等五人机缘成熟,因此,佛从伽耶山步行300余公里来到波罗奈城鹿野苑(即现在的印度瓦拉那西城西北约十公里处),为憍陈如等五人说法,这在佛经上叫做“初转法轮”。“初转法轮”,是说释迦牟尼成佛后第一次说法的意思。 法轮,是以“轮”来比喻佛法。为什么要用“轮”来比喻佛法呢?它有三种意义:(1)摧破之义:谓佛法能够摧毁众生的烦恼罪业,就像须弥四洲之主的“转轮圣王”的轮宝,能辗碎山岳岩石。(2)辗转之义:佛到处说法不停,不限于一人一处,好比车轮辗转不停。(3)圆满之义:佛所说的教法圆满无缺,犹如车轮之形状。“转法轮”,就是指佛说法,宛若轮子转动,还寓意佛法能够让学修者“转迷为悟”、转苦得乐”、“转凡成圣”。 “度阿若憍陈如”,“度”通“渡”,由此岸渡到彼岸之意。《八大人觉经》说:“乘法身船,渡生死海,至涅槃岸。”佛教认为,一切生命都是来自于经历了无量次的生死轮回,如果今生还不能够解脱,她还将经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生死无边,譬如大海,乘佛法船,才能渡过此生死大海,到达光明、幸福、快乐的涅槃彼岸。 为什么?释迦牟尼成佛后,不来度我度你,而去度憍陈如等五人呢?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特殊的因缘。原来,当时悉达多太子离家出走,净饭王得知后,立即派憍陈如、跋提、跋波、摩诃男和阿说示等五人去,要把太子找回来。憍陈如等五人找到太子,并传达国王的意思,请他回去。太子坚决不答应,憍陈如等五人没有办法。于是,他们也跟随太子修苦行。六年之后的有一天,他们看到太子接受牧女的乳糜供养,并开始饮食,改变了原来极端的苦行生活,以为太子放弃修道,要过世俗生活。因此,他们离开太子,到波罗奈城鹿野苑,继续苦修。 鹿野苑,是地方名。这有个典故。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国王打猎到这里,围困了一千多只鹿。就在这危难关头,一只“鹿王”奋勇而出,哀求国王说:“陛下!请求您放它们走,让它们多活几天。我愿意每天送一只鹿,供你食用。”国王同意。 一天,轮到一只母鹿供国王食用。这只母鹿正好怀胎待产,于是,母鹿请求鹿王让它生下小鹿后再去献身。鹿王答应。但是,按“协议”,今天也必须送一只鹿去,供国王食用。让排在母鹿后面的那只鹿去替母鹿,提早一天死,这不公平。为此,鹿王自己替代母鹿,前去供国王食用。国王得知这件事后,十分感动地说:“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为鹿头人。”从此,国王不食一切肉。从此,国王禁止任何人在这个地方打鹿。这个地方,因此得名“鹿野苑”。 憍陈如等证四果 释迦牟尼佛到达鹿野苑后,为憍陈如等五人正式演说佛法。佛第一次说法讲些什么内容?主要是讲了苦、集、灭、道四谛法。这“四谛法”在后面我们会讲到。据南传佛经记载,在“初转法轮”阶段,佛说《转法轮经》时,年纪最大的憍陈如立即获得“斯陀含果”,佛进一步指导,其余的四位也一一证得“须陀洹果”。佛阐述《无我经》后,五位都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他们五人是佛教最早的出家众。自此,佛教有了三宝,形成了教团。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谛法轮是法宝,五阿罗汉是僧宝。这是佛教最早的三宝。 什么是斯陀含果、须陀洹果呢?什么是阿罗汉果呢?由于大家是初学佛法,所以有必要作些介绍。佛教认为,生命界由于迷与悟的不同,因此,存在十种类别,这就是: (1)地狱界:最低层的生命,处于牢狱之中,遭受极重苦痛。 (2)饿鬼界:这类众生不得饮食,遭受无有休止的饥渴痛苦。 (3)畜生界:此类众生互相饵食,生存艰难困苦。 (4)修罗界:阿修罗,嫉妒心强,生性好斗,天上人间畜生界中都有。 (5)人间界:人类,有苦有乐。我们就是人间界。 (6)天上界:天人,享受天界快乐,快乐享受完了则堕落。 (7)声闻界:指听闻佛所说的声教,观察“四谛法”而悟道者。 (8)缘觉界:缘觉,观察因缘法而证悟者。 (9)菩萨界:发广大心,自行化他,以精进帮助他人而成佛者。 (10)佛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 前六种界的众生沉沦六道,遭受生死轮回等种种痛苦,是迷惑颠倒的世界。后四种界,是圣人觉悟的世界,他们即将、或已经超脱生死轮回等痛苦。 “声闻界”中有四个等级的“果位”: (1)初果梵语名“须陀洹”,意译“入流”,即入圣人之流的意思。初果人已经断除三界“见惑”,进入圣人果位,不再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但由于有欲界九品“修惑”,所以,仍然需要经过在“人道”“天界”往来七次生死轮回,断尽欲界九品修惑,则证“阿那含果”。见惑,见道上的迷惑。修惑,修道上的迷惑。修惑也称思惑。 (2)二果梵语“斯陀含”,意译“一来”。二果人不仅断除了见惑,还断除了欲界六品修惑,但还有欲界修惑三品未断,所以,还必须生到欲界天一次,然后再来人间出生一次,欲界三品思惑了断,这才证得“阿那含果”。 (3)三果梵语“阿那含”,意译“不还”。三果人已经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不再来“欲界”出生,所以称“不还”。三果人命终之后则生色界天,然后,再进一步修行断惑,证阿罗汉果。 (4)四果“阿罗汉”,意译“应供”、“杀贼”、“不生”等。这个果位的人,已经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见惑思惑,有漏惑业统统消除,超脱六道生死轮回,圆寂以后就不再来三界受生,因此名“不生”。他们好比用智慧之剑杀尽三界烦恼贼,所以,得名“杀贼”。他们具足无漏功德,自然受到广大人天的供养,因而名“应供”。阿罗汉果是“声闻界”中最高的果位。讲到阿罗汉,顺便就简单的附带讲了以上这些。有关详细的内容,以后有机会再作讲述。 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 佛陀度了憍陈如等五人后,不久又度了耶舍和耶舍的四十九名好朋友。耶舍的父母亲也归依了佛教,成为佛教最早的优婆塞、优婆夷。这时,佛的弟子增加到55人。佛为他们教授佛法,他们觉悟佛法后,佛就指派他们到各地宣讲佛法,利益大众。 佛陀在鹿野苑住了一段时间,就动身前往优楼频螺。优楼频螺,在现在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南侧500多公尺处的目支邻陀村的东面。在优楼频螺这个地方,居住的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三兄弟是当时很出名的苦行宗教师,他们各自有500、300、200名学生。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听闻佛说法后,深深地为佛的智慧、道德,以及佛法所折伏,先后分别带领各自的弟子一起归依佛出家。 离摩羯陀国王舍城(现在的印度巴特那市南面的拉查基尔)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村落名叫优婆提,这里有位饱读经书、聪明绝顶的年轻人,名叫舍利弗。他和他的好朋友目犍连,出于对生命宇宙真相的探索,而结伴离家到各地求学。他们四处参访,跟随了许多著名学者学习,但是,最终都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心。最后,他们还是回到自己的村庄,并二人协议,从今天开始,谁遇到“高人”都要在第一时间告知对方。 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街上漫游,见到前方迎面而来一位身穿袈娑、威仪整肃的出家人,让他油然生起恭敬心,心想他一定不是一般人。这个人,就是最初的五比丘之一的阿说示。舍利弗很想知道他的来历,于是走过去同他谈了许多话。其中有一段问答非常重要,这段话促使了舍利弗走上出家学佛的道路。舍利弗说: “尊敬的法师!请您告诉我您老师的教义。” 阿说示以偈颂的方式回答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这是一首“缘起法”偈,大家听了有没有“见道”?然而,我们这位舍利弗听了第前句偈语时,即证得第一“入流”圣果。 舍利弗立即将这件事告诉目犍连,目犍连听了这首偈,也证得第一“入流”圣果。两人非常喜悦,决定归依佛出家。出于礼节和好意,他俩前去拜见他们以前的婆贾那老师,希望他也能依佛学法。婆贾那老师固执已见,不从他学,倒是他的弟子们願意加入他俩的行列。于是,舍利弗、目犍连等同门200人一起到优楼频螺佛的住所,加入僧团。 虽然,舍利弗依佛为师,但他是遇阿说示而听闻佛法的,因此,他也视阿说示为师,对他非常恭敬。恭敬到什么程度呢?据经中记载,阿说示在那个方向弘法,舍利弗就会朝那个方向合掌,表示尊敬。假如,舍利弗是躺下来休息时,他便把头朝向那个方向。舍利弗,堪称尊师重教的楷模。佛弟子中,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同他这种“重道”精神,应该是有关联的。 此外,佛的同父异母兄弟难陀、堂弟阿难陀、姨母摩阿波闍波提,妻子耶输陀罗、儿子罗侯罗等也都出家了。佛的弟子中,四种种姓的人都有,在这里没有种姓等级,没有贵贱,一律平等。 佛陀自从35岁成佛,直到80岁涅槃,一年到头,除雨季安居时间在本住所讲学外,其余时间或是单独一人,或是在弟子的陪同下,四处宣扬佛法,让许许多多的人受到了教育,获得了解脱。佛“临涅槃”的最后时刻,还在说法度人。 佛陀知道自己即将“入涅槃”,于是在“脚俱多河”洗了个澡,上岸接受纯陀的饭食供养后,来到拘尸那城(约在今印度联合邦的迦夏城)郊外邬波陀那的娑罗树林间铺好卧床,准备涅槃。云遊苦行大外道须跋陀罗,此时正在拘尸那城,当他听说佛陀将在今晚涅槃时,“博学多闻,高傲自满”的他突然想起要归依佛陀出家。他见到佛后,佛就为他说法。他明白佛法后,就在佛的面前出家。这就是经中所说的“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须跋陀罗,是佛最后的一位出家弟子。 须跋陀罗,依佛出家时,已经是120岁高龄。人活120岁,寿命很长吧!其实,这是每一个人应有的正常寿命。前几天,我从《香港佛教》杂志上,看到一篇专题论述,题目是:《人活到120岁不是梦》。这是一位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洪绍光教授研究多年的结论。当然,各人的“业力”不同,寿命长短自然不同。 120岁的人,在我们佛教界有好几位。有书籍记载的,除这位须跋陀罗外,还有佛的侍者阿难、佛陀时代的大护法维莎诃女信徒、唐朝赵州禅师、近代虚云老和尚等。“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唐代赵州从谂禅师八十岁高龄还在云游四海,参访名师,身体好吧!须跋陀罗120岁仍然到处参访,住无定所,身体够强壮吧!他们的求知精神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三、佛陀涅槃时刻 佛陀说法45年,讲经300余会,说了许许多多的佛法,度了无量无数的众生。所要说的法都已说了,所要作的事都已作了,所要度的众生也都已度了,这就是经中说的“所应度者,皆已度讫”。讫,是事情完结。 佛在娑罗树间涅槃 佛来到人间成佛,成佛后圆满完成了他的一切工作,于是他选择在“娑罗双树间,入涅槃”。佛为什么要挑选在这个地方涅槃呢?据说至少有三个原因。(1)方便120岁高龄的须跋陀罗皈依,成为佛最后的一位弟子。(2)演说法要,方便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3)使大家能够方便地分到佛的舍利。 佛为什么选择在“娑罗双树中涅槃”呢?这也有因由。因为“娑罗树”有坚固、高广的含义。又,娑罗树花大如车轮,果实大如花瓶,果味甜如蜂蜜。坚固、高广、果大、甜蜜,都是佛教所推崇。坚固象征信心坚固,高远象征誓願、理想又高又广,果大象征无上佛果,甜蜜象征涅槃快乐。 再者,娑罗双树,实为佛涅槃时,所卧的床舖的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两棵娑罗树。这些娑罗树,它们底下的根与根相连,上面的树枝同树枝交融,“下连上合”表“和谐”“圆满”。更奇妙的是,佛将要“入涅槃”时,四边的每一对娑罗树,都有一棵枝叶、花果、树皮逐渐枯萎而呈白色;而另一棵却是枝叶异常茂盛。此四棵荣,四棵枯,正好象征破除“四倒”,而证如来“四德”之意。 何为“四德”?四德,是佛的“法身”所具有的四种特征。 (1)常,指佛法身常住,永恒不变。 (2)乐,佛的法身没有诸苦,安住大乐。 (3)我,法身超越时空,来去无碍。 (4)净,法身远离惑业,清净不染。 何为“四倒”?倒,乃颠倒。四倒有两种: (1)凡夫四倒:①常:由于不明事物的真实性,而将世间一切事物,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常”。 ②乐:对世间苦的产生、过程,以及结果迷惑不解,并以苦为“乐”。 ③我:不能明了一切事物乃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本身并无自性---无我,以无我为“我”。 ④净:凡夫肉身,四大组成,不净之躯,生命无常。凡人不明此理,迷恋肉身。为了这个身心,造作恶业。以“不净”为“净”。 (2)二乘四倒:①声闻、缘觉二乘人,明悟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生灭之中,诸法无常,便执著“万事万物”是“无常”。 ②二乘人认为世间充斥缺陷,六道充满痛苦,毫无快乐可言,就固执“无乐”。 ③通过对生命的体悟,认识到一切生命,都没有一个主宰、永恒不变的个体的我的存在,就偏执“无我”。 ④他们认为身体是“罪恶之根源”,是不净之物的组合体,没什么可爱恋的,应该彻底看破放下捨离,执身为“不净”。以上都是颠倒、错误的见解,破除了凡夫四倒,再进一步体悟了二乘四倒,则证得如来的四德。 经文说:“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佛在“娑罗双树间”,度了须跋陀罗出家后,“将入涅槃”,就将要捨弃这个肉体,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涅槃的含义和种类 众生由于贪欲、执著等错误的思想,因此,对自身,对外界事物产生错误的理解,因而产生错误的行为,造作恶业,从而流转生死,以至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众生错误的思想被修正之后,具有流转生死能力的“业力”则停止运行,业障消除,这就从生死轮回中解脱,解除一切痛苦,突破时空,获得生命的涅槃境界。 “涅槃”是梵语,译成中文有“灭度”、“圆寂”、“不生不灭”等意义。这个词,原意是“吹灭”,或者是指“吹灭”的状态。意思是指造作生死、苦恼等一切污染不净之法的“业力火种”被“吹灭”。痛苦之因、痛苦之果消灭,生命的生死轮回痛苦得以脱离,圆满成就智慧福德,证得永恒寂静、不可思议的最安乐的解脱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涅槃。 诸经中对涅槃的解释非常丰富。这里根据“唯识宗”所立,涅槃则有四种分别。它们是“性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 (1)性净涅槃,全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一切事物的自性本体,本来清净真如。此真如之性,在生命于“三恶道”时,虽为烦恼尘垢所污染、障蔽,但它仍然“不垢”;成为圣人时,虽然烦恼尘垢消除,证得涅槃,但它也没有因此而增加清净度,这叫不净,这就是通常经中所形容的真如涅槃之性“不垢不净”。涅槃之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纵使经历“驴胎马腹”,“涂炭吞火”也不减少损坏丝毫。 (2)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圣人,虽然,仍以五蕴的肉体为所依,有饥寒老病等相,但是,烦恼断尽,能以“涅槃境界”面对人生世事,不受饥寒老病诸苦所影响。如,释迦牟尼佛35岁的时候,便已证得涅槃而成佛,但是他的肉体依然是过去的惑、业所剩余的,这就是有余涅槃。 (3)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圣人,所有烦恼断尽,五蕴身体捨离,业尽报息,自他、物我、身心不再对立,一切事物圆融无碍,生命中不再有任何痛苦。释迦牟尼佛80岁时,证入无余涅槃。 (4)无住涅槃。了知生死涅槃,体性原来是一,本无烦恼生死可断,也无菩提涅槃可证。以大智大悲大願大力,往来生死涅槃,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于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息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不为凡尘污染、诸苦所恼,随时随处自在涅槃。 四种涅槃中,性净涅槃为涅槃本体,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二乘无学果人具足前三种,唯佛如来四种全部具足。 涅槃的样子 涅槃,是怎么个“样子”?涅槃离言绝虑,无形无象,那有“样子”可讲,不过通过一些经典所述,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一些“轮廓”依据《方等般泥洹经》说,它有八大“法味”,通俗一点讲可称“八大特征”。 (1)常住:常住十方三世而不变。 (2)寂灭:业障永灭,功德圆满。 (3)不老:无增无减,青春常在。 (4)不死:原本无生,自然不死。 (5)清净:清净空寂,一尘不染。 (6)虚通:虚空通行,来去无碍。 (7)不动:安住无为,如如不动。 (8)快乐:永恒圆满自在大快乐。 涅槃,是“灭度”,是“不生不灭”,有四种区分,具有八大特征,但其“样子”究竟是怎么个样呢?下面,这则“禅门公案”,也许能为我们对这涅槃“样子”再增加一些理解和意会。 一日,南塔光涌禅师参访仰山禅师,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回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禅师吗?” 光涌回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紧追地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回应说:“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禅师听了光涌的回答,非常满意,赞叹不已! 这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其实含义深刻。这是一场对“涅槃自性”的对白,它表明了事物实相、涅槃自性的“形容面貌”。“来见禅师”,就是“来成佛”,就是“来求涅槃”。涅槃,就是事物实相。涅槃相貌怎样呢?它,如同仰山禅师,既不像驴马,既不像佛。说白了,仰山禅师就是仰山禅师,涅槃就是涅槃,我是我,你是你。 有人说,涅槃之相,我还是没看清楚!的确如此!涅槃,本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你一开口、一动念已不是了。涅槃,乃“唯圣者所知”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能以凡人的经验、概念来测度的,更无法用文字做完整直接地表达。作个比方说,一个从未见过水、喝过水的人请教你:“水是什么样子?”纵使你口才很好,讲上大半天,对方也未必能“明白”水的样子。即便你很会写,很会画,也很将水样子如实展出出来,对方还是无法完全明白水的样子。 怎样才能让他知道水的样子呢?有办法!佛告诉我们:“让他喝水!”让他亲临其境,亲自体验,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就如同要明白水的味道,喝了水,便恍然大悟:“哦!原来水是这个味道。”佛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你喝过水,也知道水的味道,但是,你还是无法完整地直接地确切地告诉他人“水的味道”。 说到这里,应该明白的是,不能准确地将“水的样子”、“水的味道”表达出来,并不等于水不存在。涅槃也是这样,当你没有证得涅槃,你是无法准确地全面地明白的。当你证得涅槃时,你就完全明白涅槃的境界了。可是,你还是无法用语言来准确表达。 涅槃就在这里 涅槃,是佛教实践的终极目标。如何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这要依靠“道谛”。道谛,它以涅槃为目的,以消除生死根本的烦恼为对象,以戒、定、慧为修行方法。佛陀在本《遗教经》中讲述了“道谛”,我们遵照本经中的“道谛”修行,必定证得涅槃的境界。 你经过修行,证得涅槃的境界,豁然大悟:原来如此!涅槃就在这里!有一天,洞山良价禅师问云岩禅师:“老师!你百年后,如果有人问起您的道貌,我要怎么回答?” 云岩禅师答:“我不在别处!” 洞山禅师听后,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洞山禅师在渡河时,看到水中自己的身影,这才悟到云岩禅师“我不在别处”的道理,而说偈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涅槃如影相随,不在别处,也不须到处寻觅,涅槃就在这里。《杂阿含经》中明示我们说,贪欲之念消除干净就是涅槃,嗔恨之火消灭干净就是涅槃,愚痴邪见之心去除干净就是涅槃,烦恼痛苦破除干净就是涅槃。贪嗔痴没有了是涅槃。他人对你贪嗔痴,你也不计较,这是涅槃。你不但不计较,而且还感谢他对你贪嗔痴,这是涅槃。不是有句话说:“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讲的就是涅槃的境界。你感谢他对你贪嗔痴,你就连所谓的“贪嗔痴”,“不贪嗔痴”这个概念都不存在,当下即涅槃。 涅槃,在佛经中有许多别名,这里也顺便给大家提一提,如《法华经》中说“最上一乘道”,《华严经》说“一切诸法的自性”,《胜蔓经》里说“如来藏”,或“自性清净心”,《般若经》中说“对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大涅槃经》上曰:“佛性”,诸经中提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如”等等,说的都是涅槃的异名。虽然,名号不同,但是,同属一物。 是时中夜寂然无声 佛将要入涅槃的时候,经文说:“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这是“中夜”时分。在古时候的印度,将昼夜一天24小时分为六个时段,就是昼(白天)分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三个时段,夜(夜晚)分为初夜、中夜、后夜三个时段。每一时段4个小时。中夜,是现在的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2点。中夜,又有寓意“中道”之意。中道,就是离开极端的观点,不偏于“左”不偏于“右”的中正思想。比如离“断”离“常”,非“有”非“空”之理,这就是中道。断,是指“物质”毁灭了,则彻底没有了。常,是说一切“物质”永恒不变。不持“断”的见解,不持“常”的观点,这是中道。 中国儒家讲待人接物要有“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中庸之道。这中庸之道相近佛家中道思想。但佛教的“中道”的“中”还有“如实”等其他含义。如实,就是实实在在知道事物的真实相。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思想立场,在大、小乘中都是广受重视。虽然,它们对“中道”的意义和理解有深浅不同,但是,都将这“中道”理念作为教义的核心思想,在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 上面,经文讲到时间已经进入了“中夜”时分,此时此刻“寂然无声”。半夜三更,已经是够凄凉的了!结集经的人还来一句“寂然无声”,更显出了当时气氛之特殊。是的,伟人将逝,天色黯淡,大地沉默,悲痛无声!这里“寂然无声”,包含两点意义。(1)是指万籁无声,周围环境非常安静;(2)是指佛此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身无痛苦,心大安详。 “中夜”时分,万籁俱寂,佛还希望借此不多的时间“为诸弟子略说法要”!佛陀!您应该休息啦!可是,佛陀不!他要为诸弟子演说“法要”,他要说法说到最后一口气,他要为众生流尽最后一滴血。佛陀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之心,在这里展现无遗。 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为诸弟子略说法要”。“为”,这里是介词,表示行为的对象,相当“替”的意思,如为你服务。“诸”,是众、许多的意思。从他受学,学习知识在他之后,因此,对于对方则自称为“弟”。从他学习而获得知识,产生见解,所以,对老师而自称是“子”。佛弟子,菩萨、声闻都是佛的弟子,但由于声闻人常随佛陀学习,以佛为师,所以,佛经中有时特指声闻为佛弟子。佛灭度以后,一般而言,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五众,以及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都是佛的弟子。 以上七众佛弟子身份的不同划分,是根据他们所接受的佛教戒律的多少而区分的。梵语“式叉摩尼”,中文意义是“正学女”。18岁至20岁的女性出家后,受了“十戒”成为沙弥尼。之前经过两年的“试验期”,合格后才可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在这两年“试验期”的女众,就叫做“式叉摩尼”。 佛弟子,再广泛一点讲,凡是受了三皈依者,都是佛弟子。再广泛一点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弟子,因为“佛想念慈爱众生,犹如父母之想念慈爱子女”。又一切众生本具佛性,都是未来佛。 在佛门中,弟子一词还有多种不同称谓,比如,一般称本派门人叫门弟,或徒弟;授戒的弟子为戒弟、戒徒、戒子;传法的弟子称法弟、法子;本师圆寂后的遗法弟子则称遗弟,等等。 “略说”,就是“去繁取简”说,简单说说。“法要”,就是佛法大要。由于时近“中夜”,时间不多,又由于要说的平常都已说了,此时只是象征性地总结性地简单讲述佛法要义。临终说法,血泪言语,字字嘱咐,意义深刻。佛陀临终交代,希望“诸佛弟子”能切实依教遵行。 佛略说法要后,进入涅槃,终年80岁。这一天,按当时的记载相当于我们中国农历的二月十五日。佛出生在公元前623年,涅槃于公元前543年。这是1950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在斯里兰卡首都可伦坡,举行首届大会时,所作的一项关于佛陀生卒的决议。现在我们所用的佛历是从佛的涅槃日算起。 关于佛的生卒、出家等日期,我国和东南亚各国记载有点不同,这是由于古代各国的历法不同等多种原因所造成。现在中国大陆,还有人依然用出生的农历日期来注册户口的。比如,某人今天农历四月十七日出生,向政府申报户口时,则被写成2003年4月17日。假如说,有人又想将这4月17日变为缅甸日历,于是,日期成为缅甸日历的2003年一月一日新年。这样,这个人的生日到了第二年便有三种不同的出生日期。又加上古人对时间和日期的观念比较淡,各国历法不同,时差不同,再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于是,人物的生卒出现不同的记载,这是很正常的。现在,佛的生卒、出家等年份,一般以“南传佛教”的记载为依据。 佛涅槃后,遗体举行火化。摩揭陀国、迦毗罗卫国等八国将佛的舍利分为八份,并在他们各自的国土上建塔安奉。 四、佛是觉悟的人 近代以来,许多高德大德突出强调“佛是人”、“佛是觉悟的人”这个理念。这一理念非常重要。在佛在世的时候,佛就曾经这样说过,只是后来被忽略了,没有被重视。我们在上面稍为了解了佛的出生、修行、成佛和说法度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对“佛是人、是觉悟的人”这个观念,应该有初步的认知。为了对这一问题加深认识,我们有必要再作一些补充说明。 佛是人 当今,仍然有许多人将拜佛叫拜神,把土地、城隍叫做菩萨,对佛与神混淆不清。以前,有位朱先生刚从土地庙里拜土地公出来,信佛的李先生在路上遇见他,问: “你从哪里来?” 朱先生答:“我去拜神。” 李先生看他双手提着酒、鸡、鸭等祭品,听了他的话吓了一大跳:“你拜菩萨?怎么可以带酒、鸡、鸭去供?” 朱先生说:“那个‘神’吃荤的,还抽烟呢。” 土地公塑像上有把烟斗。最后事情总算弄清,朱先生是把土地神当作神。佛神分辨不清。佛与神是不同的,佛与神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某些人,还将佛菩萨视做“贪官污吏”来供奉膜拜,这都是不明佛法。 神是什么?原始未开化时代,人们对大自然界不甚了解,对大自然界发生的闪电、打雷、洪水等无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以为一定是什么“东西”在操纵着,于是,人们就给他们,应该是它们,人们就给它们取名叫“神”,如雷公神、电母神、河神、风神、火神等等。这是人类对大自然无知和恐惧的产物。及至后来,自然现象被人格化,或是某些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亡成神。在人间最出名的神当属创造天地万物无所不能的“造物神”。 根据专家学者统计,还不是很完整的统计结果:人类所崇拜的神,竟达三亿三千万个多。真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一般都是具有超凡神力,能神通变化。他们居住天界的叫“天人”,在地界的叫做“地祇”,在人间的名“鬼神”。尽管“神”有超人能力,但是,他们依然处在三界六道轮回之中,遭受生死痛苦。 什么是佛?人、蚂蚁、昆虫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都是“未来佛”。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佛。这是从广义上讲的。如果从狭义上讲,佛是指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是实实在在的人。他有出生地点,有生身父母,有修行证悟过程。他国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父亲是国王,姓乔达摩名净饭,是释迦族,母亲摩耶夫人。他出家后,经过“修行”,而成为佛。佛是由人而成的。 释迦牟尼成佛后,衣食住行与普通人一样。从本经序言中,我们看到释迦牟尼成佛后就不停息地到处讲说佛法,传授真理,解答疑难,利益他人,一直到“将入涅槃”还“为诸弟子略说法要”,还在说法,这是说佛的工作方面。从本经的经文中,我们看到的也都是“人话”。 从《金刚经》序言中,我们看到了佛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轮廓”。经序中说:“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气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佛的生活就是如此平常。再结合其他佛经,我们看到佛一天的生活大致是这样:早晨天还没亮就起床盥洗,然后进入“禅定”。之后说法,或安排事务,就出门“托钵乞食”亲近群众,服务大众。在城中乞讨到饭食,即回到住处。吃完饭,洗净饭钵,收好衣钵,洗净双足,铺好座位,安坐片刻之后,或说法,或为弟子信徒解答疑问,或看护病人,或巡视各寮房,等等,一直“工作”到“午夜”,佛才以“右手托头”如弓形般吉祥而卧。 佛在《增一阿含经》中说:“我亦是人数。”佛也是人类中的一员。佛是人,释迦佛是由人而成佛的,而且“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 而得也。”(同上)一切诸佛都是在人间成佛。不但佛陀出在人间,三宝的法宝、僧宝也在人间。虽然,佛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同我们正常人无异,但是,佛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是没有人我分别,没有是非执著,没有烦恼痛苦,是生活在菩提觉悟之中。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是充满人我是非烦恼痛苦。这就是“佛与众生”的不同之处。 一生提倡念佛法门的印光法师在《一函遍复》中也写到:“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格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份与否?我总要尽我之份。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份,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许多人听了净土法门法师的音像制品,就错误地认为,要想求生西方,只有放下工作生活,一天到晚不停地念佛,这叫“净念相继”,才能往生。这其实没有把握净土法门法师的思想。净土法门法师在《净业三福讲记》中就明确说过:“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假如人都没做好,怎么能成佛作祖呢?首先要把人做好。”又说:“(修行的)行就是行为,错误的行为就是染污。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行为不外乎三大类,就是身、口、意三业。身是身体的造作,口是言语,意是思想、见解。”因此,我们首先必须通过修成完善的“人格”,人格完善则“人成佛亦成”。 佛教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以修正自己,利益他人为根本的修行方法。先从了“生”作为起点,生活的问题解决了,死的问题自然也跟着解决了,生死了脱而出六道轮回。 佛教一切法门都是为我们修正身心行为,完善人格,成就佛果而建立的。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一些学佛人却“重视鬼不重视人”,“重视死而不重视生”,从而造成人们对佛教的种种误解,以为佛教是“鬼教”,学佛是来学鬼,佛教跟活人没有关系;以为佛教是“死教”,学佛是来学死、学往生、学求死,佛教同“生”、同现实生活没有关系。这都是“本末不清”,错了!佛教不仅是重视现实生活,而且更重视“死”,以至死后无尽的来生。佛教不但重视人类问题,而且也关心他类众生的问题。 佛是觉悟的人 佛是人,是觉悟的人,是觉悟了人生宇宙真相的人。《杂阿含经》中,有一段佛陀同一位婆罗门的对话,更详细说明了这一关键性的问题。 有一天,佛在憍萨罗国沙林村落的树下静坐,一位名叫陀那的婆罗门来到佛的跟前问道: “您是天神吗?” “我不是天神!”佛回答。 “那么,您是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伽吗?” “我实不是!”佛回答。 “那么,您是一个凡人?” “我不是凡人!”佛回答。 “那么,您一定是非人?” “我也不是非人!”佛回答。 “那么,请告诉我,您到底是什么?” 佛陀告诉他:“天、龙……人、非人等,都是由无明烦恼所生。我已熄灭无明烦恼,破除一切迷惑颠倒,横渡生死大海,超出三界的觉悟者。”“我犹如水中莲花,生于污泥而不染;我虽生活在世间,但不为世间所烦恼,我是觉悟的佛陀。” 佛是觉悟的人,我们从佛法中,的确看到了那充满觉悟的文字和义理。佛不是万能,不是造物主。佛说,“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提倡众生平等,每一生命体都可成佛。佛说,“一切法都是佛法(真理)”,高唱“平等慈悲包容和平”。佛说,人们的命运是由自己掌握,人们通过正确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佛教崇尚追求智慧觉悟自由民主,反对迷信,更鼓励人们对佛的教义提出怀疑,反对偶像崇拜。佛经中在在处处教导人们严守“五戒”“十善”,广行“六度”“四摄”,遵守国法,遵循道德,修正自己,行善积德,乐观进取,不畏艰难,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等等。 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都是未来的佛。众生与佛平等无二。你从思想意识上,从行为举止上去伤害自己,去伤害他人,以及伤害他类众生,就是伤害未来的佛。你为众生服务,就是为诸佛服务,就是修集福德菩提。这还容易记住,可是许多人往往将自己家里的“未来佛”给忘了。大家要牢记你家里的所有成员都是“未来佛”,恭敬、照顾、供养他们,就是恭敬、照顾、供养诸佛。然后,将此思想行为扩展到亲戚、朋友、同事,乃至一切众生。这样“修行”你必定能成佛。 佛教否定“神创造”说,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解散而灭。基于这点,佛教常被人称作“无神教”。下面,我们简单谈谈这于问题。 佛教中,有句名言这样说:“大疑者大悟,小疑者小悟,不疑者不悟。”这是说,对佛法有大疑问的人才会有大悟,有小疑问的人只有小悟,对佛法提不出任何疑问的,这个人很难“开悟”,将不会有大出息。佛在世的时候,有位名望很高、宗教知识丰富的大财主名叫优婆离。他本是尼键陀若提子的信徒。一天,他听佛说法后,要求归依佛陀,改变原有信仰。佛陀就对他说:“善男子!您应该对我的教义作认真研究后,再作信仰佛教的决定。”虽然,后来优婆离归依佛陀,成为佛教徒,但是,佛对他多一条要求,那就是希望他尊重他以前的宗教师尼键陀若提子。 《临济语录》记载,一天,临济宗的开创人义存禅师到达摩塔,塔主问: “长老先拜佛还是先拜祖师?” 义存禅师答:“佛和祖师都不拜!” 塔主说:“佛和祖师是长老您什么冤家?”义存闻言,一声不响,转身拂袖而去,好一个潇洒自在。 另一则众所周知,名为“丹霞烧佛”的禅宗公案,则可谓惊世骇俗,将佛教反对偶像崇拜、反对迷信权威,反对的教条框框的理念推向了高点。依据《祖堂集》记载,唐代丹霞天然禅师住慧林寺时,因天气寒冷,丹霞就取来木佛像烧火取暖,说是“我在烧取舍利。”这个公案大家都应该听说过,这里就不罗嗦。 佛像建立,她有她一定的意义。她可以让人们缅怀先圣丰功伟绩;让人们见到佛像而想起佛,而学习佛的慈悲、智慧、圆满觉悟的人格,而学习佛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见贤思齐,依教修行,利益众生,超凡入圣。她是我们学习佛的一条方便途径,这是建造佛像的真正用意。如果以佛像为“真佛”,这就大错特错了。好比一个国家的国旗,她只是代表该国的旗帜。见到这面国旗,就如同见到这个国家,能激发国民爱国思想。但如果把国旗当作这个国家的实体,一天到晚向国旗敬礼,献饮食,不去劳动,建设国家,而说自己天天是在“爱 国”、是在“建设国家”,这显然是“走”偏了。 说到“佛像崇拜”,圣严法师作了个比喻。老法师说,正像靶场的射手,他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他必须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虽然,射击的目标在靶子的红心,但必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也许并不需要这些程序。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也无须借用偶像来作为中间媒介。这里说的“瞄准口”“准星”是比喻佛像,“红心”是比喻真佛、佛法。将瞄准口、准星当作“红心”当然是错了,它们只是能让射手容易地射中靶子的红心而已。虽然如此,但是,对于初学的射手而言,想要射中靶子的红心,瞄准口、准星是不可少的设置。同理,虽然佛像不是真正的佛,但对于一些学佛的人来说,佛像也是很重要。学佛人通过佛像,见贤思齐,明悟自性真佛,而成佛道。 听了丹霞烧佛像的故事后,你也去破坏佛像,这便错了。虽然,国旗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实体,但你故意去玷辱国旗,这也是不对的。
---------------------------------------------------------------------------------------------------------------- 更多正如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