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研究: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七)


2014/9/4    热度:220   

唯识学研究: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七)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七)

  张化蒙

  六、如来藏说

  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之思想根源者,在般若之性空说。如来即是此空性,空性是遍于一切的,故众生身中亦藏隐有此性,依此而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如《宝性论》说:

  “一切众生界,不离诸佛智,以彼净无垢,性体不二故。依一切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注108)

  如来藏佛教所依经典可分前后期不同,《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经》、《无上依经》、《涅槃经》等是前期经典;《楞伽经》、《密严经》等是后期经典。而在论典中,汉地传为“坚慧”(Sāramati)的有三部论:《入大乘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究竟一乘宝性论》(前一论说是坚意Sthiramati造,关于二者是否为一,学界并未有一致的说法)。真谛所译的大部分瑜伽唯识学典籍,却带有极其浓郁的如来藏说,其相关论典有:《佛性论》、《摄大乘论释论》、《十八空论》、《三无性论》、《显识论》等。关于如来藏与瑜伽唯识学之关系,学界并未得到统一,大致有二说,一说如来藏为单独流行之佛教,是与中观、唯识并行的大乘佛教;另一说则认为瑜伽唯识学是依如来藏而开出的,如来藏思想是瑜伽唯识学的初期思想。后之一说为现今学界最为流行的说法,笔者不敢附和,今但就此发表一点意见,简略地说明如来藏并非是瑜伽唯识学之初期思想,瑜伽唯识学并非就是依如来藏而开出的。

  关于如来藏之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上述二说之争向来并未得到统一,笔者仅提供一点资料看能否对上二说有所帮助。唐·法成(Chos grub)《大乘稻芊经随听疏》中说大乘有三流,(注109)一是依经中宗,二是唯识中宗,三是依论中宗。其中依经中宗“亦名胜义皆宗空,亦云破相宗”,是指龙树一系的中观学派;唯识中宗“亦名应理圆实宗,亦云立相宗”,是指无著、世亲一系的唯识学派;依论中宗“亦名法性圆融宗,亦云法性宗”,其所指印度具体学派《疏》中并未说明,不过法成又说:

  “言依论中宗者,为无著菩萨有一弟子,名曰那多落尸多,依于无著所造《瑜伽》撰中宗《庄严》等论,立世俗法同唯识宗,若第一义而即同于胜义皆空。何故尔耶?若离识心外有境者,不应道理。识了境时,外境是其识自性故,乃能了别。若不如是,则不能了。若其识心是真实有,不应道理。为外色等是识性故。即如外境有名种相,心亦同彼有多种故。又,如识无形外境同彼不可见故。是故当知有此二过,非真实有。更有所立,如余处说。”(注110)

  有人认为法成所立大乘三流是依耶些德(Ye ?es sde)的《见差别》而将中观分类为“依经中宗”、“依论中宗”。笔者认为依论中宗的那多落尸多当是如来藏系的学者,但其人其事现已无从稽考,我们从法成的片语中可以得知他是瑜伽唯识学者无著的弟子,其所造论书是多依瑜伽唯识学的典籍,如《庄严》就是依《瑜伽论》而编制的。但《庄严》是否就是汉传的《大乘庄严经论》及藏传的《现观庄严经论》?《大乘庄严经论》是依《瑜伽·菩萨地》而作,这已为学界所公认,但其作者向来争论甚激,就是奘传一系也是众说纷纭。但该论本颂为无著作的说法,在今日学界也是多所认同,吕澄先生在《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中有较详细的说明,并得出“本颂无著作,长行世亲作”的新说。(注111)而《现观庄严经论》在藏地说是弥勒作,而该论的传出则是解脱军(Vimuktasena),是解释《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并非是在解释《瑜伽论》,故那多落尸多所作之《庄严》并非是指《现观庄严经论》。那么,那多落尸多所作之《庄严》当是指《大乘庄严经论》,但这应该是该论作者的又一说法。现就如来藏与瑜伽唯识学之关系,来看那多落尸多立论即如来藏说。

  那多落尸多是依瑜伽唯识学之典籍立论,这与如来藏思想在印度佛教发展史上是不谋而合的。在瑜伽唯识学未兴起之前,如来藏思想是重般若学的,其思想之根源即是在般若之性空说,依性空而说佛性、涅槃、心性本净、法身等,其间又融合龙树之中观思想。待瑜伽唯识学勃兴,如来藏思想并未有太大的改变,正如前面所说,瑜伽唯识学对当时印度流行的佛教有综合解说的特色,故如来藏被唯识学者解说为“空性”,这是承般若学而来的原始解释,是符合如来藏本来的意义。但如来藏思想在印度的流传中,并未得到正统的地位,最初是附于般若学的,在理论上一直缺乏有力的组织,而《涅槃经》算是对如来藏综合解说的第一部经典,理论上虽然宏博,但系统仍不十分分明,其中宣扬涅槃“常乐我净”的“我”是如来藏,依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说为我义,(注112)是多近于外道的论调。故《楞伽经》在大量融摄瑜伽唯识学的同时,又对《涅槃经》“我”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如说:

  “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我所有境界如来藏门。……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所说之我。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注113)

  《楞伽经》可以说是如来藏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由重般若学的立场转为重瑜伽唯识学,以瑜伽唯识学的理论来建构如来藏体系,可能此时的如来藏系学者是出于瑜伽唯识学系,——至少他是学习过瑜伽唯识学的。故法成说那多落尸多是出于无著的门下,依《瑜伽》等撰论,这是较可信的。那多落尸多的“依论中宗”亦名法性圆融宗、法性宗,证明他的根本思想与般若时代的如来藏是大同的,仍然体现出了般若的性空(法性)说,只不过在理论方法上是运用的瑜伽唯识学。但在汉、藏佛教中,有关那多落尸多的著作全缺,故不能进行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他的学说全貌,不过可以肯定他是如来藏思想运用瑜伽唯识学解释的第一人,将重般若的如来藏转向为重瑜伽唯识学的如来藏,故《楞伽经》的集成当与“瑜伽唯识学的如来藏”者有关。

  真正对如来藏思想发展直至成熟的,当是坚慧的《究竟一乘宝性论》。该论作者汉藏所传不同,藏地认为是弥勒撰颂、无著撰释,近代在中亚细亚所发现的八世纪梵文残片上署名为弥勒作,故有学者认为该论的作者变化当是在八世纪。关于坚慧其人,法藏《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根据西域所传,说是于佛灭度后的七百年生于中印度,作《宝性论》及《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注114)而玄奘《大唐西域记》说他是那烂陀寺的僧人,其生年在世亲之后、护法之前,与德慧并称于世,共著《阿折罗论》。(注115)又,圆测(613~696A.D.)《解深密经疏》说龙军主张有影无本说,坚慧及金刚军亦同此说,并说“坚慧论师即是旧翻《宝性论》主”。(注116)由此看来,坚慧并非就是生于佛灭后的七百年间,其引述瑜伽唯识学思想(如《大乘庄严经论》)来看,玄奘所传可足征信。其藏地所传《宝性论》为弥勒撰,当属讹传。

  随着如来藏的流传,密教也随之而勃兴,以般若性空说而广糅瑜伽唯识学而成的如来藏佛教又参糅密教思想,(注117)这便是《密严经》的一大特色。其后密教在法义上完全秉承如来藏的“如来藏我”与“自性清净心”,(注118)在修行上本于唯心论与念佛说,这与瑜伽唯识学起源时期的思想是一致的,但在理论上及修行所观对象上却有极大的差别。(注119)

  后期的瑜伽唯识学,未免受到如来藏思想的影响,在无著、世亲的论书中,并未见引《楞伽》与《密严》,但在后期瑜伽唯识学代表论书《成唯识论》中,却引了《楞伽》的“藏识海”作为阿赖耶识之教证;(注120)又引“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来说明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互为俱有依,又同时能生起前六识;(注121)再引“藏识说名心,思量名为意,能了诸境相,是故说名识”来说明心意识义各别。(注122)最后又引“心意识八种,俗故相分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来说明“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之理。(注123)关于《密严经》,汉译共有二种版本,一是地婆诃罗译本,二是不空译本。藏地也有本经的译本,称之为《圣厚庄严大乘经》,其品目为四卷九品,与汉译本略有不同。《佛地经论》引该经二颂。(注124)《成唯识论》引该经四颂,即:“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注125)“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别。”(注126)“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注127)“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注128)《楞伽》、《密严》俱为如来藏佛教的典籍,特别是《密严经》,是如来藏思想向密教过渡时期的经典,而瑜伽唯识学者却引以为典据,足见其如来藏思想与后期唯识学在思想上的交涉。

  注:

  (注108)《究竟一乘宝性论》,《大正藏》册31,页828上—中

  (注109)《大乘稻芊经随听疏》,《大正藏》册85,页544中

  (注110)《大乘稻芊经随听疏》,《大正藏》册85,页544下—545上

  (注111)吕澄《吕澄佛学论著选集》(一),页63—69,齐鲁书社,1991年7月1版

  (注112)《大般涅槃经》卷七,《大正藏》册12,页407中

  (注11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大正藏》册16,页489上—中

  (注114)《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卷上,《大正藏》册44,页63下

  (注115)《大唐西域记》(校注本)卷九、一一,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册13,页771、822,(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

  (注116)《解深密经疏》卷一,《卍续藏经》册34,页586下

  (注117)如不空译《大乘密严经》卷中说:“定者观赖耶,离能所分别,……住密严佛刹,显现如月轮。”《大正藏》册16,页753上

  (注118)如《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现证大教王经》卷上说:“藏识本非染,清净无瑕秽,长时积福智,喻如净月轮。”《大正藏》册18,页313下

  (注119)如密教宣扬的男女双修法,虽一再强调是在“观想”中进行,但就欲界众生而言是容易下堕的。藏传《大悲空智金刚王经》即专对此种修法作了极为详尽的解说。学人可参阅英·渥德尔(A.K.Warder)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页463—468,(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4月1版

  (注120)如《成唯识论》卷三说:“如《入楞伽经》亦作是说: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大正藏》册31,页14下。《大乘入楞伽经》卷二译为:“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大正藏》册16,页594下。又,《入楞伽经》卷二译为:“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梨耶识亦尔,境界风吹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大正藏》册16,页523中

  (注121)《成唯识论》卷四,《大正藏》册31,页20下。《入楞伽经》卷九译为:“依止阿梨耶,能转生意识,依止依心意,能生于转识。”

  (注122)《成唯识论》卷五,《大正藏》册31,页24下。《入楞伽经》卷九译为:“本识但是心,意能念境界,能取诸境界,故我说惟心。”

  (注123)《成唯识论》卷七,《大正藏》册31,页38下

  (注124)《佛地经论》卷三,《大正藏》册26,页303中

  (注125)《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10中

  (注126)《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10中—下。唐·地婆诃罗译为:“内外一切物,所见唯自心,众生心二性,能取及所取。”《大正藏》册16,页735上。唐·不空译为:“内外一切物,所见唯自心,有情心二性,能取及所取。”《大正藏》册16,页761中

  (注127)《成唯识论》卷七,《大正藏》册31,页39上

  (注128)《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册31,页46下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