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9


2014/9/4    热度:904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9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09

  2006年3月28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昨天讲到了五位百法的关系。

  今天接下来的内容就要对五位百法的每一个法做详细的介绍。在五位百法里面,第一位就是心法。我们翻开讲义: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心法一共有八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识。那么,一般声闻乘的佛教是讲到前六识,世间上的哲学它们也讲到六识。佛教里面像唯识宗它不只是讲六识,还讲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它不仅仅讲到意识的部分,同时也讲到了潜意识这部分的内容。所以,关于潜意识的思想其实在佛教里边早就提出来了,而不是像西方心理学上弗洛伊德、荣格才提出来的,佛教唯识宗早就有关于潜意识的思想,而且讲得非常地详细。

  那么,这八个识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面称为心王,心王是相对心所而言,心所也就是各种心理活动。心王也就是心灵世界的主人。那么这八个识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边,我们真正能够意识到它的作用的,最主要是第六意识。因为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都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所谓潜意识的范畴也就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所以,在唯识宗里边在对阿赖耶识的特征的一个描绘是:不可知。不是我们通常意识所能够意识到的。那么,在前六识里边,像前五识因为它只是一种现量的作用,现量缘境,所以,它的作用的时间是非常地短暂,非常地微细,所以我们对它的意识也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八个识里边真正最突出的、我们最容易意识到的是第六意识的作用。

  那么,对这八个识我们如何去认识它,通常唯识家会把它分成四组,也有的时候把它分成三组。

  比如说分成三组,像《唯识三十论》把第八识叫作初能变,把末那识第七识叫作第二能变,把前六识叫作三能。八个识,三种能变。前六识,因为六个识关系比较密切,有某一些共同的特征,所以把它合为一组。所以,分为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

  像玄奘三藏他有写过《八识规矩颂》,如果我们要想详细地了解八识,一般来说我们要读一读《八识规矩颂》。你们有没有读过?可能有的人读过。《八识规矩颂》是对八个识的特征,它的作用以及它在修行中的最后的转依过程,都作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那么这个八识规矩颂,它把八个识分成四组来介绍。前五识分为一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个五个识分成一组;然后第六意识分成一组,第七识一组,第八识一组。所以《八识规矩颂》对八个识的解说,它是把它分为四块来说明。那我觉得这个四块的说明方法比较合理。所以我们接下来介绍,我们也是先介绍前五识。

  前五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处法师有口误,把舌识说成意识)为什么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个主要是因为它的建立的基础。五识的生起,它所依托的是五根:依眼根产生眼识;依耳根产生耳识;依鼻根产生鼻识;同样依舌根产生舌识;依身根产生身识。所以,五根是五识依托的基础。那么,同时五识的生起又是以五种境界作为所缘的对象,这个五种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眼识具有了别色境的功能,耳识具有了别声音的功能,鼻识具有了别香味的功能,舌识具有了别香臭的功能,身识所了的是触境。

  所以,识是什么意思,识就是了别的意思。所以五识依五根作为依托,以五尘境界作为所缘的对象。对五尘境界具有了别的作用,一方面是识,但是真正具有了别的作用是识是不根,这个我们大家须要知道。能够了别是识的作用,是属于心作用,而不是我们这个器官的作用。我们一般以为,能够看就是眼睛的作用,能够听就是耳朵的作用。但是,眼、耳、鼻、舌、身它只是一个辅助认识的一个器官,一种感官,但是真正能够了别是识的作用。如果我们识离开这个身体的时候,这个感官就没有用了。如果我们死的时候,识已经离开这个身体了,这个感官就没有了别作用了,就像这个道理一样。那么这个前五识为什么合在一起说呢?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比如说,它缘的都是性境,它本身所具有的作用都是现量的作用。现量,量就是一种认识。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直觉,但事实上这个现量和直觉还不一样。现量只是把境界原原本本显现出来,没有介入任何的思维的色彩,所以,现量的境界它所缘的是一个是现前的境界,这个境界一定是出现在你的眼前境界。比如说你眼睛看东西,你看的对象一定是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才能看得到;如果没有出现在你的眼前,你的眼识是不起作用的。所以,这是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它所缘的是现在的境界,不是过去的境界,不是未来的境界。如果是过去的境界,眼识没有办法缘,如果是未来的境界,眼识也是没有办法缘的。所以它一定是现前、现在。

  (第三)还有,不带名言。不带名言是什么意思呢?我看到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如果我觉得:哦,这个是一个讲义,这是一张纸,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进入意识的范畴,它已经不再是现量的境界,它已经进入比量或者非量了。所以,它是不带名言。这个是现量的特征。

  (第四)还有现量缘境是不作判断,就是没有分别和判断。比如说我看到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如果我觉得它就是好,它就是不好,这个时候就不是现量了。那么前五识它们在缘境的时候都只是一种现量,现量也就是对境界很短暂的、一种很真实的显现,所以现量缘的境叫性境。性,就是实的意思,就是实境,它缘的是真实显现的境界,没有加入意识的色彩的这样的一种境界。

  那么,因为前五识所缘的境界都有共同的特点,所以把前五识合在一起来说明。

  那么,这个前五识的生起它是要有条件的,佛法是缘起法,缘起法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事物的产生它都要有因缘,包括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它都是要有因缘,不是没有因缘的。那么前五识的生起, 第一种识的生起, 它都是要有缘,都是要有因缘,这个因缘,关于前五识生起的因缘,在《八识规矩颂》里有一句话叫作:“九缘七八好相连。”眼识的生起要有九个条件,耳识的生起要有八个条件,还有鼻识、舌识、身识产生作用的时候须要有七个条件。

  比如,举个例子说,眼识的生起它要有九个条件,这九个条件是什么条件呢?比如说眼识要产生作用的时候:

  第一个要有空间,我们眼睛看东西要有空间,也就是要有距离,如果没有距离,能看得见吗?一点距离都没有,看不见。所以,这是一个条件。

  那么要有光线,如果没有光线,你什么也看不见,所以,“明”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这是)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要有对象,你眼睛看什么,要有一个看的境界。(这是)第三条件。

  第四个条件,你要注意到了,你要有作意。你要没有注意的话,视而不见。你要作意。这是第四个条件。

  第五个条件,要有种子,也就是你看这个境界,你要有眼识的种子生起,你的眼识才能产生作用。这是第五个条件。

  第六个条件要有俱有依,什么俱有依?要有五根,比如眼根要没有坏掉,如果眼根坏掉了,比如瞎子,眼睛就不能产生作用。聋子,他的耳朵就不能产生作用。这是第六个条件。

  第七个条件,要有分别依。要有第六识的辅助作用。

  (第八个条件)然后还要有第七识对它产生的杂污的影响。第七识是染污的根源,当你每一个识生起的时候,都要受到他的染污的影响。

  (第九个条件)还有,要有第八识根本依。没有第八识,那肯定就没戏了。

  所以,眼识的生起要有九个条件。那么我们只是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第一个识的生起都要有条件。

  平常我们五个识的产生作用的程度主要是取决于条件。比如说有的时候五个识会同时产生作用,有的时候可能只有四个识产生作用,有的时候可能只有三个识产生作用。

  你们看看,我们现在听课的时候,有几个识产生作用?眼识肯定产生作用了,是不是?耳识肯定也要产生作用嘛,那要不产生作用,那就不行了,那鼻识、舌识它的作用就不明显,是不是?最主要、最突出的就是眼识耳识。那如果你们在吃饭的时候,那就鼻识、舌识,眼识肯定也要产生作用。

  所以,识产生作用是取决于因缘。《三十颂》里有一句话叫作:“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五识是随缘产生的,同时具足还是不具足,就像大海的波涛,哪一个地方有风,海洋就会出现波涛;哪一个地方没有风,就不会有波涛。同样我们的心理活动也是一样,境界就像风一样,我们的心灵就像一个大海一样,我们心灵的海洋被境界的风一刮,稀里哗啦的,各种心理活动波涛汹涌。尤其对没有定力的众生,那就特别地突出,如果你很有定力的话,那可能情况就不一样了。你有定力的时候,你把你的心定在一个境界上,那境界的风对你也没有用。但如果你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心定在某一点上,那只要这个境界的风一刮,那么你的那些心王、心所、各种念头稀里哗啦地就往外冒了,你根本就控制不住。所以在心灵的海洋里边呈现出的心理活动,跟你的因缘是有关系的。

  那么,前五识在伦理的作用上来说,它也是通三性的。也就是善、不善、无记。按道理来说,前五识在认识上它自己是不会想着:我要干好事,我要干坏事。这是属于第六意识的范畴,但是第六意识在活动中,它会带动前五识,它虽然不动脑筋,但是,它是会配合第六意识的活动的。比如说,我们生气的时候,你瞪眼睛,这就是一种不善的心理表现。真正生气的主谋是第六意识,但是,前五识是它的表现的方式。

  所以,我们前五识在我们的精神的世界里边,它是属于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对外接受信息的五个窗口,同时也是对外表现我们思想的五个窗口。也就是,一方面我们接收信息要靠什么?就是要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我们接收外在世界信息的五个渠道。我们的世界就是由它来决定的。一个人有眼识才有颜色的世界,你要有耳识才有音声的世界,你有鼻识,才有香臭这样的世界。所以,我们能够接触外在的世界,其实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认识能力。所以,因为我们有前五识,所以我们五根、五识是接触外界的五个窗口,但同时它也是我们表现心和心理活动的五个窗口。因为它受到意识的影响,虽然说它在认识上只有现量性境,但是因为它在意识的带动之下,同样也会表现出善和不善的行为。比如,你打人,你干坏事,这都是属于一种不善行为。所以说,前五识也是通三性,通善、不善、无记。但是,我们要知道它的主谋是意识,不是说前五识可以作出决定:我要干坏事,我要干好事。它是没有能力作出这个决定的。

  前五识在作用上来说,当然我们前面也说了,接收信息,表现行为,还有观察这个世间。《八识规矩颂》有一句话,叫作:“合三离二观尘世。”就是这五个识里边,有三种是要密切地接触了之后,它才能够缘境,有二种是要保持距离它才能够缘境。也就是眼和耳要保持距离,鼻、舌、身是要密切地接触,那么才能产生识的。所以,前五识对我们的生命来说,它也是蛮重要的。我们缺少了某一个识,我们就缺少了某一个世界。

  接下来讲意识。

  意识在我们心灵世界里边它是相当于总理的作用,当然这个总理不是指的是我们国家的总理——不是总理,应该类似于像英国的首相,象日本的首相,英国的首相。权力很大。所以,它是我们心灵世界里边的总裁、首相。意识的产生它也是一样要依根,比如说前五识的生起依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那么意识的生起,它同样也要依意根。在十八界里有意根,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其中有意根)。意根是意识生起的俱有依。意根在唯识里边指的就是第七末那识,第七识。

  意识有分为几种:

  第一种是五俱意识。和五识同时产生作用的意识,这种意识叫作五俱意识。因为有五俱意识协助前五识认识境界,所以使得前五识对五尘境界更明了。所以五俱意识又叫作明了意识。

  然后,除了五俱意识以外还有不俱意识,就是不跟五识同时产生作用的,它自己单独产生作用的。这个单独产生作用的意识,叫作独散意识,也叫独头意识,是单独活动的。独头意识也有几种:

  一种是在我们散乱状态下的独头意识。比如说你闭上眼睛在房间里遐想联词的,这是属于散乱心状态下的独头意识。

  (另一种)还有作梦时的独头意识,你作梦的时候,你会想很多东西,其实这也是意识在作用。想到过去,想未来,幻想很多东西,这是在梦中的各种境界。这是梦中的意识在作用。

  还有定中的意识。你在修定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五根都不起作用了,五识甚至都不起作用,当你在定中活动。定中活动的意识,叫定中的独头意识。

  所以,意识大概有这样的几种。

  在分别能力上来说,识是了别的意识,独头有没有了别的作用?没有了别的作用。所以,有情和无情,有情就是觉知的作用,有知觉。我们说有知觉,这是属于动物、有情,它是有知觉的。那么这个知觉,当然也有高低,也有简单和复杂。那作为植物来说,作为无情来说,它的这种知的成分,很少很少的。植物也有感知,但是植物的这种感知如果比起动物的感知能力,它要弱得多。但是在动物里边,比如说人的这种意识、人的这种思维能力,又要复杂,又要更高级。有知觉还是没知觉,我们通常是把它作为有情和无情的一个区别的标准。当然如果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这种东西事实上也不能够彻底地分开。当然如果相对而言,我们说有情是有知觉,无情它是没有知觉。但是,这种东西也不能绝对化,其实无情它的知觉是比较弱而已,有情的知觉比较强。但这种知觉里边,同样是有情,知觉的能力也还是有简单的,有复杂的。越是低级的动物,它的知觉的能力越简单。你说单细胞、双细胞,从低级的一直到高级的动物,乃至于到人。这个知觉的能力和作用,都是不一样的。

  作为第六意识,它在知觉上表现出有哪些特征?第六意识有三种分别:第一种,是属于自性分别。第二种,是属于随念分别。第三种是属于计度分别。

  第一种就是自性分别。自性,就是本能性的,本来具备有的觉知的力量,它是比较原始的,比较单纯的一种深知。

  第二种是属于随念分别。随着忆念,比如我们想起什么,它不须要通过外在的境界,它可以随着自己记忆,然后产生很多分别。比如我们一个人在我们在房间里,我们会想着过去做过很多事情,我们过去有过什么生活经历,我们会想着我们未来会做什么……一个人在那里浮想联翩的,他不须要有什么境界,但他可以要根据自己的记忆在那里打妄想,打上三天三夜也没有问题的。你看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打妄想,很多时候就是随念分别,是随着你的记忆在那里胡思乱想。

  第三种就是计度。计,是计算的计;度,一种推测。一种计度分别。就是对现前还是不现前的境界进行分别,看到的,还是没有看到,然后你就有很多的判断、推理、想法,觉得它好,觉得它不好。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东西,你觉得这是一个商业机会,可以赚钱。这都是属于计度分别。这个东西好,这个东西不好;有价值,没有价值。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对任何一个东西进行判断。这个是属于计度分别的范畴。

  所以,意识在认识的能力是具备有这样的三种分别。这个分别也可能是对,也可能是错的。一般来说,错的比对的多。

  那么另外,它又具备有三种量:现觉量、比量、非量。量,也是属于一种认识,唯识宗把这个认识叫作量,量就是一把尺。我们用我们的认识去认识世界,我们的认识就像一把尺一样,我们去判断:这个对,这个不对;这个好,那个坏。这就是属于一种量。这个量也有三种量:

  一种是现量。是对事物没有作任何的判断,它只是一种如实的显现,比如我们每一个识产生作用的时候,它会自动地弹出一个窗口,自动地弹出一个影像,对这个影像没有作任何的判断。这个境界就是现量。在没有作任何判断的情况下,这个境界就是现量。

  比量就是种推理,就是种推测。当然人的推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如果是错误的推理,那就是非量。比如说我们看到那里有烟,然后我们觉得那里有火。因为看到烟,然后我们就做出一个判断:那里有火。这个比量就是正确的,它可能就是火。可是,你看到的那个烟,其实它不是烟,它是一团雾,结果你把它当作是烟,那就推测那里有火。那这个就是一种非量。就是错误的一种推理,错误的一种认识,错误的一种判断。这就是非量。

  其实,人的这种认识能力是非常重要。你的认识是否正确,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对世界能够认识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我们的认识从我们的感官到我们思维,就像一个仪器一样,它就是我们认识的仪器。我们对这个世界能够认识到什么程度,其实就是取于决这个仪器,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仪器。如果说你是一个很迟钝的仪器,那你对世界的认识当然很有限。如果你这个仪器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就像一个人他戴着有色眼镜,他看到什么都是变色的,都是不真实的。所以,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关键在哪里?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我们有什么样的认识能力,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层面。我们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就能够认识到什么样的境界。这个是我们过去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的。我们总以为客观的境界,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客观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其实西方的哲学为什么到了十六、十七世纪以后,它更重视认识论?而早期更重视宇宙论?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于,因为他们发现了:你不去考察你的认识能力,你去追求宇宙的什么是根本的,什么是真实,其实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如果你本身你的认识的是有问题的,你所有觉得正确的东西其实可能都是错误的。就像一个人,你戴着一个变色眼镜:我看的就是红色的,我明明看到就是红色的,但事实上是因为你的眼睛有毛病。所以,要了解自己的认识。所以,佛法的修行最后要获得一种如实见。这个如实见就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因为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抵达空性,才能见道,才能破除生命的迷妄。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现在的认识就是有问题的。

  所以,佛法的修行是帮助我们树立正见,甚至整个唯识它通过逻辑的这一套建立一种现量、比量,树立唯识见就是帮助我们获得一种比量,改变过去的非量;然后通过比量再抵达真正的现量,开发智慧,证得空性。这是一种真正的现量。这个过程离不开意识。所以,非量是一种意识的作用,遍计所执就是一种非量。那么比量同样还是一种意识的作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如何从非量里边走出来,然后掌握这种比量认识的方式,然后通过这种比量认识的方式,然后通过比量的认识方式获得这种闻思正见,然后从闻思的正见修习止观,契入现量,成就现量的这种智慧的能力。

  所以,唯识学的整个建构就是通过非常严格的因明,通过一套模式帮助你来纠正认识。因明无非就是三支比量,抛出一个观点,然后如何成立这个观点。那么就是因;然后就是喻,喻就是一种比喻;然后宗,要远离多少种过,宗要远离十种过,因要远离三十三种过,然后喻也要远离十种过。通过一种非常严格的一种思辨来帮助你获得这种人生的正见,佛法的正见。那么这个过程都是属于意识作用的范畴,离不开意识的作用。

  所以,意识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的造业、轮回,这是意识非量的错误分别结果,我们现在在开智慧、断烦恼,树立人生的正见,还是在靠意识。所以,我们知道,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理性思维。我们说人生难得,人的特胜有几点?人的这个身份为什么是修行的最好的身份?原因就是因为人的理性很发达,这个理性发达就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当然理性必须要有正见的引导,理性必须要有正法的引导,更改必须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反过来说,理性如果没有正见的引导,没有正法的引导,没有善知识的引导,那么理性所产生的这种负面的作用,那也是难以估量。所以,人对世界的破坏,任何动物都比不上。人痛苦起来,动物也是没有办法想象。动物只要吃饱喝足就没事了,人会躺在房间里,他可以想出很多烦恼出来。所以,我觉得理性它是一个双面刃,也就是这种发达的意识,它一方面可以给我们制造无量无边的痛苦。可是如果我们有善知识、正法的引导,那么理性也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观念、开智慧、断烦恼的重要力量。

  所以,这个是我们须要知道的,意识的作用。

  所以,意识本身也是通三性,通善、恶、无记,它跟善的心所相应,就会产生善的行为、道德的行为;如果跟不善的心所相应,就会产生不善的行为。所以,能善能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边,意识的作用非常重要。

  休息一下。

----------------------------------------------------------------------------------------------------------------

更多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