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8
2014/9/4   热度:676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8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08 2006年3月27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接下来,讲到“三分位差别故”,是讲心不相应行法和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关系。 心不相应行法是建立在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基础上,它是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分位假立,是根据心、色法的所表现出来的某一种规律或者特征建立起来的。比如我们刚才所讲的“速度”,就是属于心不相应行法。速度是什么东西?速度它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像“时间”,它就是心不相应行法,时间是什么呢?时间它还是根据物质的运动来计算的。像数字,1、2、3、4、5、6、7、8……数字是个什么东西呵?数字它没有独立的东西,它也还是要建立在……我们要有具体的东西,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运算上,这个数字才有意义。所以,心不相应行法它是建立在……它是没有离开心法、色法,同时它自己是没有独立的实体,所以它是属于假法。如果说,心法、心所法、色法是有它的自体,那么这个心不相应行法是没有自体的,就是离开色法,离开心法,就没有心不相应行法。 那么,下一句“四所显示故”,这个是讲无为法。 无为法和跟前面的四种法是什么样的关系?无为法是由有为法所显示,它没有离开有为法。我们说无为法,无为法不是独立在有为法之外,但也不是就是有为法,所以它们二者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佛教里最常用的一种表述方式,就是“不一不异”,不是一个东西,但也不是二个东西,所以叫不一不异。如果是一个东西的话,有为法是有差别的,但无为法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它不是一个东西。但是呢,它也不是二个东西,因为离开有为法,它没有另外的无为法,就像离开桌子有没有无常?无常跟桌子是一个什么关系?无常跟桌子你不能说是一个东西,但你也不能说是二个东西。无常是一种规律,那桌子呢它是一个具体东西,我们说无常,要通过这个桌子来体现,所以它不是二个东西。同样地,无为法和跟有为法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要认识无为法,认识涅槃,认识空性,要到哪里去认识呢?就是要从有为法的当下去认识。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就是无为法没有离开有为法。 空性、涅槃,没有离开有为的一切现象。因为空性是遍一切处,无为法是遍一切处,它是无所不在的,所以,从任何一个有为的当下,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你都可以契入空性。不是说空性一定要在什么地方,哦,在大殿里,还是在什么非常豪华地的圣殿里边,不是那样子的。它是无所不在的。你看类似的道理在庄子里面也有说到,道在哪里?“道在瓦砾。道在屎尿。” (原文查到: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当然,道同样也在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高山流水、白云天空,还有豪华的宫殿……到处都有。关键你要有智慧,有智慧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契入无为的空性。如果你没有智慧,你著于相,落在相上,落在能所,没有办法从有为的依他起所建构的这种相见、能所相对的这样的一种状态里边跳出来,那你永远都没有办法契入空性。 其实有为,我们说有为,有为是什么?有为是缘起,缘起的世界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就是一个主客的世界,就是一个能认识和所认识的世界,我和我所的世界。但是我们人都生活在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里边,我们执著于能所、高矮、美丑、善恶,因为我们的执著——我们的心本身是处在一种无限的,因为我们的执著,就会从这种无限进入有限,陷入到这种有限的状态里边。我们对有限的执著,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所,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那么这就是我们的凡夫心。所以凡夫心是建立在能所的基础上。所以,能所,能和所它本身是依他起的这样的一种现象,其实它本身也是如幻如化的。 但是,当我们的意识在认识这个能所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会产生执著,我们认为这个“能”就是实实在在的能,“所”就是实实在在的所,所以,我们对这种能和所产生一种对立的,把能所给对立起来,产生一种自性见,那么这个时候进入什么世界?遍计所执,我们从依他起进入遍计所执。如果从遍计所执里边跳出来,那我们就会从依他起进入什么地方?进入圆成实。所以,依他起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核心,这是一个核心。比如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它都是一个依他起,那么从这个依他起,如果在你这个动心动念不起执著,你的心不陷入念头所产生的这个影像里边去的时候,其实这个念头对你的影响并不会很大,你们想一想看是不是这个样子?如果当你生起一个念头的时候,你保持一种观照,这个念头对你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可能很快就消失。如果你执著于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就开始成长了。如果我们执著于某一种想法,我们执著于某一种情绪,当我们对这个念头执著的时候,这个念头就开始成长了。你们每一个人想一想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你很在乎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很在乎一种感觉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一种状态,你的念头就开始成长了,就像滚雪球一样。它可能会因为这一份执著将会使你的这个念头将会无限地夸大、无限地壮大,因为它得一种充分的营养,它就会无限地壮大,它就会长时间地主宰着你、长时间地影响着你。甚至,有的人一生他就是在某一种念头、某一种情绪的左右下生活,某一生执著左右下生活。像世间人的这种感情,或者对艺术的执著,或者对事业的执著,或者对权力执著……他一生都在追逐这样的一个念头。但你要把它看破了,一文不值,其实就是你的一种念头,一种感觉。你要有智慧观照的话,这个念头他不会对你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它只是像一片云彩一样,它对虚空是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的。所以,从有为如何契入无为,在这个有为法、依他起法中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依他起,这是帮助我们契入无为法、契入空性、契入圆成实的关键所在。 那么,我们要知道:依他起的当下就是圆成实,就像云彩的当下就是天空。我们须要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无为法是要由有为法所显示出来的,不是离开有为法,也没有离开有为法。 下面: “如是次第。” 这样一种次第,什么次第啊?就是这个五种法的关系:心法和心所法的关系: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关系;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应行法的关系,乃至跟无为法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是:心法和心所法是胜和劣的关系;心所和色法是属于一种能和所的关系;心法、心所、色法和心不相应行法的关系就是假法和实法的关系,假和实。 那么,前面四位和无为法就是有和无的关系,有为和无为的关系。那么,百法它就是根据这样的一个关系来建构宇宙人生的一切法的内涵,以及它的关系。那么在这个关系里边,就是我们对佛教的宇宙观的认识我们有几点须要知道的。 我们要知道,在这个宇宙里边,心是具有主导的地位。 心对于这个宇宙是具有主导的地位,宇宙一切现象的存在离不开你的心。如果离开你的心,它就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价值是人赋予它的,离开人,它是什么价值?所以,心是主导地位,我们要发挥这种心的能动性。我们现在人就是成为物质的奴隶,我们的心早已经成为这些物质世界的奴隶了,所以这是人的可悲,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失去这种能动性了,而成为一种被动的东西,所以,这个是一个我们认识百法的宇宙观里边第一点我们要认识的,我们要认识到: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同时,我们更要发挥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不仅仅是认识到它的能动性,更主要是,我们要去做、我们要去选择。心的最大特点它就是具有选择的作用。你看西方存在主义,它提倡这种“存在先于本质”,就是事物的本质它是要人赋予它的,也就是有选择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人生,因为多数人的人生事实上都一种接受约定俗成的观念,接受一种世俗的这种……就是多数人都在世俗的环境的左右生活、影响下去生活,都是一种很被动的,而多数人的观念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他的人生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比如说,你从小,你爸爸叫你干什么,你妈妈叫你干什么,然后你到学校你的老师叫你应该要怎么样,然后周围的人都怎么样生活,你看着人家怎么生活,你也怎么生活。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啊,这种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它到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要这样生活?当然,很多人要这样想的结果,多半就会很麻烦了。因为你想了之后,你就会活不下去,想了之后,你又发现找不到价值,所以才有什么哲学、宗教。你看有一个哲学家就说过:没有通过想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没有通过用理性去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是没有价值的。同样,没有选择的人生,没有通过你的用智慧、用理性去选择过的人生,这种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是没有内涵的。但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可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可能都是过这样的一种人生。他们从小到大基本上就是像……一个模式,按社会的一种模式生活着,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自己的想法,大家是在随着主流社会、随着社会的潮流在走……人家怎么过,我也怎么过,生孩子就生孩子、结婚呵……稀里糊涂地生存,生存得好一点,然后就稀里糊涂地离开世界。多数人都是这么过的。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这个《百法明门论》,它强调这种心的这种主导性,也就是告诉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心的重要性,一方面更要发扬在这个世界的主导地位。我们须要去选择有意义的人生,我们须要对我们的人生赋予它的这种内涵,赋予它价值。你赋予什么,它就是什么;你赋予它什么内涵,它就是什么内涵;你赋予它什么价值,它就会有什么价值。那么,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心可以承办的。心可以造一切,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蕴。心就像画家一样,它画什么,最后通过他的努力,最后就成就什么。我们的心就是我们心灵世界的画家,就是我们人生的导演。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个导演的作用,而是一个被动的、盲目地,无明。 那么,其实我们要认识到认识和存在的关系,这也是哲学的一个大课题,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认识和被认识对象的关系。这个我们须要清楚地认识。那么唯识呢,就是整个唯识的重点,我们今后如果学习《三十颂》,那么这将是这部论要解决的重点。当然,这几次上课我大体上已经给大家一个提示了,关于这个唯识的这个哲学,它的知见,它的这种唯识中道正见是如何建立起来。那么,当然我们大家今后还要深入,进一步地学习。学习了之后,乃至我们能够运用这个唯识见,能够正确地认识认识和存在的关系,运用这个唯识见,用这个见来解决我们生命的困扰,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意义所在。因为人的整个心理的形成,它跟我们的认识是有关系的,如果我们的认识出问题,我们的心理肯定是很麻烦。所以,佛法的修行里边,八正道的修行第一个就是正见,强调见的作用,强调这种认识的作用。所以,学习佛法不能够不闻,学习佛法一定要有闻思,一定要正见,如果没有正见,你就没有正确的观念。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你就是无明。你在无明的状态下,你想要解脱、想要开智慧,那简直就是做梦。 那么唯识的宇宙的观里边同时也告诉我们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就是缘起的现象和空性的关系,这也是蛮重要的一块。我们知道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空性和缘起的现象是什么关系?我们有了这个正确的有关系之后,才有可能透过缘起的现象契入空性,这也是蛮重要的。这种理解对我们学习唯识非常地重要。 接下来就是要正式进入心和心所,关于唯识对心的介绍。 我看留些时间给你们提问,看看你们有什么疑问。不要总是我讲。看看我今天的讲的这些东西,你们听起来亲切不亲切,能不能感觉到跟你们有关系,这个很重要。不要我讲半天跟你们没关系。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你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边的东西。 问:心它具有选择的作用,身口意业它有的时候有善行,有的时候有恶行,它的选择,它是根据什么东西来选择呢? 答:这个选择它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某一个心所的力量特别强大,它就会很习惯性地去选择它。比如说,一个人贪心的力量很强大,他看到好的东西,他贪的心就很习惯地出现了。习惯的力量是选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有一种因素和我们的观念有关系,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我们的心能够起到一种调整的作用。比如说,我须要选什么——你会经常一直告诉自己,可能你一时做不到,但是你会经常告诉自己。在这个不断告诉自己的过程中,慢慢地它就会来完成这种选择、来完成改善这种选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认识已经达到了,但是你还是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你习惯的某一个心念的力量太强大。那么,你对它也无可奈何。所以,这就是须要有一个修行的过程,你要通过不断地观修来强化某一种心,去对治某一种心,有意地去……比如贪的力量特别强大,你就有意通过各种不净观,通过各种观想去对治它;然后我们觉得某一种心比如慈悲心、惭愧心很重要,我们就通过特别的观修去强化它。其实修行的作用它就在这里的。 问:法师刚才说,心都有三个层面,相分、见分、自证分,其中里面有体和用的关系,法师能不能再讲一遍。 答:自证分就是心的体,见分、相分是由自证分上所产生的作用,那么这就是体和用的关系。即相分和见分是在自证分上面很自然地显现出来的,而且它的显现和作用基本上是一个……当它一个心念产生的时候,这个三分的出现基本上是同一个时间的。虽然是同一个时间,但它还是存在体和用的关系。 (提问者就法师上个问题继续提问)问:然后后来又说,当一个观念起来时能够保持一种观照,这样的一种观照,其实我们自己平常检查一下自己,要保持这样的观照,一般都是做不到的。那我们怎么能做到:当念头起来,不让念头能够占据我们的心,能够保持一种观照。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答:观照也是一个训练,也是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训练,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够做到的。当然佛教里面最……从普通一点来说吧,当我们一个念头生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培养一种觉察的能力,我们的心是具备有觉察的能力的。我们知道:哦,我现在想起什么了;我现在一个什么样的念头出现了——这种能力我们是有的,但只是因为我们平常的人这种觉察的能力,它的力量非常非常地弱,所以,对这个念头的……因为它没有多大的力量,因为它本身力量很弱,而那个念头本身的力量很强,所以,你观照一下,可能很快就没掉了。但是你现在如果说你强化这种观照力,观照的力量如果越来越强了,那么,被观照的这种影像这个念头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因为能够观照的这个心和所观照这个的念头,其实都是我们心的作用,它要占据能量。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我们的心,当一个念头产生的时候,当这个心活动的时候,它须要提供的能力的是一百分,如果你没有任何观照的情况下,那么在这个念头上它会把一百分的能量都给使用了,它的力量很强大。如果当你起观照的时候,这个观照也是一个心念,也是一种心,当这种观照的心产生的时候,那么这个观照的心念的活动,它是须要有能量的。那你刚刚开始观照的时候所须要的能量可能只有百分之五或者百分之十,你用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的能量去对抗那个百分之九十的能量,你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你现在须要强化观照力的力量,那么也就是让观照力掌握更大的能量、更多的能量,但这个观照力掌握更大的能量和更多的能量的时候,那么,这个念头里边所拥有的能量将会越来越少。最后,有可能你的观照力有绝对的权威性的时候,你可能有百分之百的能量在观照上面,被你观照的念头,最后只剩一下一个影像,它一都没有这种能量在产生在作用,那么它对你的影响将会只是一个影像,一点都不会有力量的。大概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我用这样的一个比较形象的方式来说明,主要就是要显示,当我们的观照力越来越强的时候,这种念头对我们影响的力量将会是越来越小,因为它本身是没有力量的。比如说,你想起一个人,你非常生气,为什么非常生气?是不是你想这个人,你就非常生气呢?你跟他是朋友的时候,你想他是不会生气的,可是后来你们变成仇敌了,才会有生气。可是,你想他会生气,这里边有一个强烈的嗔恨心的这样的力量在那里,其实对你真正产生生气的是那种在影像的背后,它有一个强烈的嗔恨心作为基础。如果这种强烈的嗔恨心已经被你化掉了,其实这个人当他出现,对你是不会有影响的,就像这个道理一样。所以,就是要说明,我们要增加这种观照力的能力,也就是增加它的能量。怎么增加它的能量呢?就是要不断地强化它,不断地训练它,那么这些念头对我们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了。我们只要有一定禅观经验的人,我想大家一定都能体会得到,如果没有禅观经验的人每一个念头对他来说就是一切,就是全部,它对你的影响将是百分之百的。 问:法师我一个问题。刚才讲到自证分是体,见分、相分是用。能够知道自己在认识是自证分,会不会把自证分当作我来执著?这个自证分是不是阿赖耶识? 答:你要把他(自证分)当作我就不对了。你要认识到每一个心念都是没有我、没有我所,这个也是我们将来如果进一步修这些……尤其是修空性观的时候,这个是须要做的。每一个心念的生起就是一个心念,它是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的,你把它当作我,那么这就是我们常人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不对的。那么,佛教里边就会有很多道理来破斥你。你说:呵,这个心念是“我”。那你高兴的心念是“我”,那你不高兴的心念是不是“我”呢?因为我们每一个念头它的性质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每一个心念其实都是独立的,不一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很多的心念,就像一个动物园一样我们的内心世界,你说哪一个心是你?哪一个心不是你?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我们要用缘起的智慧去透视,透视了之后,我们才不会把它当作是我。当我们不会把它当作是我的时候,我们才可能从这个念头里边跳出来。这个时候你对念头的时候就会很轻松。因为你会感觉,你无非就是一大堆念头,你的心灵世界无非就是一大堆念头在活动,其实这些念头它只是一个缘起的东西,缘生缘灭的,任何一个念头都不代表你自己。如果我们有一定禅观的基础,慢慢就会体验到。这样你就会很轻松,否则你就会被一些念头给抓住,你就会很辛苦。 问:法师我想问一下:缘起性的心念,就是唯识是倾向缘起性,它的前后心念相续因缘,但是缘起就是原我的心,就是禅宗说的在寻找原来的自我,它是不是从原我的心性中起来的? 答:我知道你的意思。你这个表述就不对。“从一个原我”,佛教是讲无我,你怎么哪里来的“原我”,原来的自我?禅宗里面也没有讲到原来的自我,是不是?禅宗的修行中这个也一个极大的误区。这个心性是非我非我所,如果当你加上一个“我”了之后,它就会变成被你“我执”包装过的东西,你最后你所证得的,其实不是空性的。空性是没有我,没有我所,超越任何意识的东西。它没有离开空性,但是,每一个心念的产生……当然我们凡夫心的产生它是以有漏的种子、无明为基础。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心念,它都有它的基础,这个基础是我们无尽生命的一个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种子,那么,这些种子它的相续,就导致我们现在生命的相续,这些种子的活动导致于我们现在的身口意的活动。 问:法师,在心法当中它有没有对一个事物善恶、好坏的分辨能力? 答:心法如果没有分辨能力,那色法有分辨能力? 问:法师,种子遇缘起现行,这个缘是不是相分? 答:种子生现行,现行本身包含着见分、相分、自证分,那么种子生现行的助缘就是八识、三性诸法,就是一切法,当然每一个种子生现行都有不同的因缘。这个我们下面会说到,比如眼识生起它要俱备哪些条件,耳识的生起要俱备哪一些条件……每一个心念的生起它都要有相应的因缘,内因或者是外缘,都是有因缘的。这个要落实到具体的什么心,什么心会有什么样的因缘。比如你贪心的生起,你肯定是有贪的种子,你这个人是有的贪的习惯,然后你要看到你喜欢的东西,如果你看到很讨厌的东西,你可能不会起贪心,你可能会起嗔恨心了。所以具体到每一个心念的产生,都有它自身的因缘。 问:法师,学习南传的时候,南传它不会讲念头有见分、相分、自证分,前一念头和后一个念头的这种念念的生灭,在他们来看,自证分只是一种后一个念头对前一个念头的再认识,二者之间是平等的,而不是体跟用的关系。我就想问一下:唯识是怎么成立它的自证分。 答:你说,南传有讲自证分吗?(学生插问:不不,它没有讲,它只是说后一个念头对前一个念头的认识,这是相当于……)你这种“相当于……”就不对。其实这种说法在唯识里边也是一样,唯识里边讲心法是四缘生,那么四缘中有一个“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就是体现了识的……因为唯识最喜欢用的一个比喻,就是用流水来比喻我们的意识活动,那么这个流水的过程就是一个念念生灭的过程。流水的时候,前面的水一定要流过去,后面的水才流的上去,其实心的活动也是一样的,一念一念,前面的一念要腾出空间来,后面的念头才会上去。所以,心不是一个常恒不变的一个固定的实体,它是一个由念念生灭、念念相续形成的心念的延续,这种心的延续它是揭示了心这种活动的一种特征,同时也说明了:心念的活动,本身它前念会带动后念,前念会作为后念的一个开导依,开导依也就是开路。所以前面会带起后面,后面又会带起后面。它是说明每一个念头在活动中它本身前后念的关系,这个跟唯识讲的自证分和相、见二分根本就是二码事的,它要说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的。(学生又插问:我觉得,像我现在看到一颗树,然后我现在没有反应,然后我第二个念头就反应:哎,我在看一个树——这后一个念头是不是自证分?)你看到一棵树的时候,只要这个影像出现,见分、相分、自证分就都有了,因为自证分、见分、相分它是同时出现的。每一个心念,当它出现的时候都有一个影像,当然至于说,你说这个影像好与不好,那么这个就是说有没有介入意识,是属于现量、比量的范畴,不是属于什么前后念的问题。这是二码事的。当然有的时候,我们的分别会滞后一点。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东西没感觉,这是一个现量,你甚至说不出来,就是一个很单纯的影像,这个是属于五识的作用。然后你马上就伴随着一大堆情绪、经验,就会出现概念、出现判断,那么这个就是进入意识的状态。 问:法师,在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那么在成就菩提道的时候,是哪一个心念使我们可以获得空性见。 答:从菩提心到空性见,像百法里的“思”心所,还有“慧”心所,这都是蛮重要的。慧,抉择,是帮助我们证得空性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比如说“欲”,欲望的欲——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就是一种欲望,是一种善法欲。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一切众生。那么这个欲心所是很重要的。我一定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以利益一切众生作为我尽未来际的事业——那么这就是一个“思”心所的作用,意志的作用。你要有一种强烈的意愿,如果你没有强烈的意愿的话,这个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学生插话:那空性见的形成呢?)空性见的形成要靠闻思,先要从闻思,树立正见,然后再作止观 问:法师刚才说:有为法是对立的世界,有染和净、好和坏和能缘和所缘,然后又说凡夫心是建立在能缘和所缘的基础上,但是,凡夫心是把能缘和所缘对立起来了,然后对立以后,执这个能所二者为真实有,最后进入了一种遍计所执的世界。怎么理解这个把能缘和所缘对立起来?又怎么理解能缘和所缘都是真实有?是不是说能缘和所缘不是真实有的。又或者说,认为能缘和所缘不是真实有的,就可以摆脱了遍计所执的世界? 答:可以(学生继续问:“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能和所,就是见分和相分,它只是一种因缘的假相,缘起的,如幻如化的,所以在佛经用得最多的概念,就是对有为法的说明,一个是假,一个是幻,虚幻。你要认识到它是因缘的假相,那么你就不会产生我法二执。因为我们是把能所认为是实实在在的能、实实在在的所,然后进行分别、判断、执著,然后就把很多情绪就培养起来了,就带动起来了,然后我们就进入一种凡夫心的世界。如果你认为它是一种很虚幻的东西,那你的执著就会减少了。执著减少了,它对你的影响就会小了,那你的念头相应地能得到平息,你的心也会很平静。你的心很平静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心是比较接近于空性的,会更接近于空性的时候,对你修空性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环境。所以,这个过程就是你对依他起怎么样认识,这个是修行的关键。佛法的修行为什么要强调正见?第一个是正见,其实就在这里。 问:刚才法师讲,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不是也包含了善恶的种子?那依他起的当下就是圆成实性? 答:对呵。依他起生它没有离开空性,它是在空性上所呈现的一种影像,如果你不执著这个影像,你就可以透过依他起的影像,直接当下就可以契入空性了。 问:请教法师,慈悲心也就应该属于善的种子这一类,那么我要不断地薰修这种慈悲心,但这也是属于一种有为法,既然是有为法,它就是属于变异的、无常的,既然是无常,我为什么要不断地薰修这种呢?比如说修慈心,不断地修道、修道,意念非常猛地那种,但是,这是无常的,对不对?这属于有为法。那么,这样搞来搞去,是不是最终还是不会有成就?阿罗汉既然是证得空性的,那应该是不须要再圆满慈悲、圆满智慧,那么为什么还说他不比不上佛陀,比不上菩萨?那归根结底还是慈悲心和智慧上不如(佛、菩萨)。 答:你的观念里边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断见。所以,你一想到无常就想到断灭了,这是一个蛮可怕的观念。无常不是断灭,正是因为无常,所以你才要修;如果不是无常的话,你没法修,因为它是固定的。正是因为无常,所以你才可以创造因缘,形成一种无尽的良好的相续。因为是无常,所以你才可以改造。如果不是无常,一切都固定的,那你的菩提心也修不起来了。如果你没有慈悲心,你永远也修不起来,是不是? 问:法师,我想问证自证分和比量有什么关系? 答:证自证分和比量有什么区别?怎么会有这样的问法呢?比量是一种认识的方式,证自证分是一种认识的工具,是一种认识的本身。比如说,在心的认识里边有现理,有比量,还有非量。证自证分它在三量里边它的认识应该只是一种现量,它只是一种自证,一种单纯的自证。也还是有关系哦。不是没有关系。
---------------------------------------------------------------------------------------------------------------- 更多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