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乘经分类部分的补充说明
2014/9/3   热度:267
有关大乘经分类部分的补充说明 《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关於大乘经的分类,是和从前的各种藏经很有出入的。为什磨要那样区分,我在《初稿》的卷头和《谈汉文大藏经译本部分的编次》的前半段已经作了说明。但最近看到周叔迦先生提出的种种意见,觉得我的说明还嫌太简略了,因此再来补充几点: 一、《初稿》将大乘经分成四部,分别用了“宝积” “般若” “华严” “涅盘”等名目,似乎都以一经的别名作为一部的通称,有些不合,但这完全依照经录家的惯例,并不足为奇。因为即使以一种经名来作部目,部内仍可收入根本的、支分的以及眷属的各经,不必仅仅限於那一种经和它的异译本的范围,所以无妨其为通称。 (此例在《开元录》已发其端,见该录的卷十一和卷十九。)就以比较晚出的《大正大藏经》来说吧,在其“宝积部”内除去《大宝积经》和它的异译本而外,即收有别的经典一十四种,又“般若部”收有《大般若经》和它的异译本以外的经一十七种, “华严部”收有《华严经》和它的异译本以外的经一十二种, “涅盘部”收有《大涅盘经》和它的异译本以外的经一十九种,其它“法华部” “大集部”都有同样的情形,足见以别名为通目,从来就不成什麽问题。 二、《初稿》以“宝积”作为通论或泛说大乘法门经典的部名,这也是从佛教经典发展的史实来考虑的。 “宝积”这一名目,最初用於现存《大宝积经》的第四十三会孟曰明菩萨会”,所指的是叙述“菩萨藏十六门教授”,也就是泛说大乘的主要法门(这些还着重在以法教“异门”的形式来列举)。後人根据这一种意义,滙集类似的各种经典,成为一大丛书,就称之为“大宝积”。由此可见“宝积”并非泛泛的赞美之词,还是确有所指的。印度原来编纂的《大宝积经》内容如何,已不清楚。但据《慈恩传》卷十所说,《大宝积经》原本的分量和《大般若经》相等,译出来也有六百卷之多,而後来菩提流志辑译成书的《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只得《大般若经》的五分之一,当然原本遗失是很多的了。现在从大乘群经中取其性质和《宝积》相类的,以支分经,眷属经的意义,统收於“宝积部”内,这应该是可以允许的。至於其中有些“间经” “说经”,还具备《大宝积经》里已有的体裁,更无妨其为同部(经典的体裁在大部头的编纂中有一定的意义,譬如《杂阿含经》的编纂就是以收入以偈烦为主的“八众诵”为其特徵之一)。但是那些经典之隶属於“宝积部”,主要还是因其性质之相似,并非单纯由体裁来作决定,《谈汉文大藏经译本部分的编次》谈到此点,其语意是很明白的。 三、《大集经移和》大宝积经移的内容性质很多相通,这在两经的本文里,早就有了说明。例如《大集经·海慧菩萨品》在用从一法到四法的异门来抉择大乘义理时,就说明这是“宝聚” (即“宝积”,见凉译本卷十),又在经末明白地说此经名 “大宝聚” (即“大宝积”,见凉译本卷十一),这可算是大集通於宝积之一证。又《无尽意菩萨经》原来即是《大宝积经》的一品(见龙树《十住毗婆沙论》秦译本卷六),而经末又明说“此经名无尽意所说不可尽义章句之门(即“异门”),又名大集” (见《大集经》凉译本卷三十)。这又可算宝积通於大集之一证。《大集》与《宝积》两经的内容性质既然相通,所以《初稿》编为一部,并无大碍。至于因为《大集经》晓出的部分(如“月藏分”等)说及佛教末法的问题,当其译出以後即遇到周武破坏佛教之事,佛徒对於此经不期然地印象很深而大加推崇,这自然不能视为《大集经》定要独立成部的充分理由。 四、 《初稿》之区分大乘经的部类,原来是按照晚期大乘佛学的体系而作安排,那麽,由大乘要典《摄大乘论》所说的启发去体会《般若》《华严》等经的特质,应该更能切合。尽管那些经典内容也涉及大乘的全盘义理,但其各有所偏重,或以修道的因果行(即六度)为纲,又或以修道的差别行(即十地)为纲而贯穿一切,则在文脉上表现得极其显然。《初稿》即着眼於此等重点而将“般若” “华严”分成显示大乘道的两个方面的两部。至於湼盘经类着重详说大乘的极果,可不待言,但依据原始要终之义,谈佛果就不能不辨明佛性,辨佛性即不能不涉及一乘,这看《摄大乘论》在“彼果智分锣的一品中兼用“为引摄一类”云云的两个颂文解释说有一乘之所以,即可了然。《初稿》将会三(三乘)归一(一乘)作究竟之谈的《法华经》编入涅盘一部,即从学理言,似亦未见其不当。 五、向来视为诸大部以外的大乘群经,由于它们的内容复杂,分类较鸡,各种大藏即以“部外”或“方等”或“经集”等名目滙为一部,笼统芜杂,本不足为法。《初稿》於此,仍从学说的体系着想,试为比较合式的处理。除去其中大部分收入“宝积部”以外,所余则从“般若” “华严”等部可能联系的方面,分别归队。这由于实际的限制,自不会吻合无间,但就学理上说,仍都有其相当的根据。例如,三昧和陀罗尼在般若诸功德中可算是最主要的种类,所以般若经典特加重视,在经文的卷首列举大乘会聚赞其功德,总是以“具足诸陀罗尼及诸三昧” 一句领先(参照《大品》《放光》《光赞》的首卷)由此, 一切三昧和陀罗尼经典无妨视为般若眷属(陀罗尼本有四类,兼通显密, “般若部”所收自与显教有关者为限)。又如,三身、二土,在华严学者看来,主要是“真应相融、净秽无碍”的(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一,又卷十一),这也就是从应身而证真身,即秽土而见净土,并不能机械地割裂来理会。穴初稿》以佛名、佛土诸经系属於“华严部”内,也有取於此意。 最後要附带说到的是,《初稿》草创,缺点很多,这还等待同人多多指教,使它逐渐改订完善。以上几点补充说明不过将我编纂《初稿》 (关於大乘经分类部分)的原意解释清楚,以供同人提意见时的参考而已。 一九六三·十二·二十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