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以来噶举派的弘传
2014/9/3   热度:338
南宋以来噶举派的弘传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帕竹噶举派的传入
帕竹噶举派始于塔波拉杰的弟子帕摩竹巴(公元1110——1170年)。帕摩竹巴,简称“帕竹”,法名多杰加波,原西康南部止垄乃学地方人,早年曾广学噶丹、萨迦、宁玛各派显密教法,公元1152年奉塔波拉杰为根本上师,得到“俱生和合法”的大手印法门等许多密法传授。公元1158年,他于今西藏桑日县境内的帕竹地方修建了丹萨梯寺。从这里发展出帕竹噶举派。公元1208年,出身于帕竹地方朗拉斯族(简称朗氏家族)的扎巴迥乃(公元1175——1255年)担任丹萨梯寺座主,从此朗氏家族(后来亦称帕竹家族)掌握了帕竹噶举派的领导权,丹萨梯寺的座主职位由朗读氏家族的兄弟叔侄承袭。公元1268年无朝分封卫藏十三万户,帕竹是万户之一,万户长由丹萨梯寺的座主京俄举荐,由宣政院加以任命,实际上朗氏家族在暗中掌握实权。后从扎巴迥乃侄扎巴仁钦起,既任丹萨梯寺座主,又兼任帕竹万户长,总理政治与宗教,实行政教合一统治。公元14世纪中叶,扎巴迥乃的侄孙大司徒绛曲坚赞(公元1302——1364年)武力兼并前藏大部分地方,公元1354年又击败萨迦派地方政权,统一卫藏,建立起帕竹地方政权,统治西藏达两个多世纪。在这期间,绛曲坚赞的侄孙扎巴坚赞于公元1406年被明朝封为阐化王,地位至尊。因此,帕竹噶举派在历史上是显赫一时的大教派。帕竹噶举派共有八小支。其中直贡、周巴、叶尔巴三支传入青海。
直贡噶举派的创始人是直贡巴仁钦贝。仁钦贝(公元1143——1217年),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治结合古镇附近西航村人,家族世代信奉宁玛派,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在故乡靠给人念经维持生活。25岁时前往丹萨梯寺向帕摩竹巴学法,成为其弟子,两年后帕摩竹巴圆寂。仁钦贝极具慧根,颇有悟性,虽师事帕摩竹巴时间不长,却能深悟佛家因果教理,通达“诸法真实智慧”,达到很高境界,在信徒中获得相当声望。后返回故乡传教,布施收入日益增多,约在公元12世纪60年代,全在今玉树县巴塘乡卓玛邦杂地方建成卓玛邦杂寺。“卓玛邦杂”意为度母岩根,得名于左面峭壁上传有后来人微言轻直南噶举派护法神的阿斯秋吉卓玛的自然显像,并传说在寺院东南侧石崖上有21尊天然的度母石像。该寺建成10传余年后,毁于与萨迦派的教派之争。寺院被毁后,仁钦贝带着80余僧逃往西藏,于公元1179年在今墨竹工卡县的直贡梯寺,并从这里发展出直贡噶举派,称仁钦贝为“直贡巴”。因此,青海玉树的卓玛邦杂寺当为该派的第一源头寺院,历史上也称“直贡顶洒寺”,意为直贡噶举派的根基寺院。据当地口传,初建的卓玛邦杂寺沿山崖建有三层楼高的大经堂一座,崖前平地上有殿堂两座,亦规模可观。寺院被毁后当地僧徒重建,但规模不及从前。公元1958年前,该寺有大经堂、小佛堂、护法殿、讲经院等各1座,僧舍56间、僧侣40人,活佛1人,为仁钦贝的转世系统。公元1958年后一度关闭,并拆毁。公元1988年3月批准开放,重建小经堂1座、僧舍13间。现有僧9人,由活佛日布秋英多杰(公元1946年生)主持寺务。经堂内主供有阿斯秋吉卓玛护法神和六臂怙主等的塑像。该寺后山有一山洞,深邃莫测,相传卓玛邦杂寺被毁后,仁钦贝在去西藏之前,将不少法器、经典密藏洞内,为后世直贡噶举派寺院曾组织以掘藏师代东喇嘛为首的40多名僧人入洞寻找伏藏,结果死伤角色人,却一无所获。90年代初,又有人欲再次组织人力入洞寻藏,国外一引些直贡噶举派寺院亦表示要给予支持,但至今未能实施。
在青海玉树地区最古老的直贡噶举派寺院不有今囊谦县癿扎乡乜也寺,由撒东肖噶上师建于12世纪前叶。撒东肖噶是西康人,与他同时代的都松钦巴(公元1110——1193年)和帕摩竹巴(公元1110——1170年),并称为“康巴三杰”,在西康、玉树一带很有影响,乜也寺,也称“南乜也寺”,位于今白扎乡西南约7公里处,海拔3500。约在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撒东肖噶来此建成寺,寺院建成后,曾长期在当地一山洞闭关修持,至今此洞尚存,内藏有其灵塔。乜也寺原为囊谦王(后亦称囊谦千户)直属的四大寺院之一,下辖肖噶寺、巴米寺、龙卡寺等子寺。寺主洛卡恰胸杰,为撒东肖噶的历辈转达世,有几世曾转生于囊谦王家族,一直是原囊谦王的灌顶活佛,尤在清代,显赫一时,清廷曾易有翎帽、印章、灰色旗帜等,原西藏地方政府亦赠有孔雀翎华盖和鞍具、镶金辔头、脖饰等坐绮用具。该寺在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经堂两座、活佛拉让1座、寺僧200余人。大经堂高13层,巍峨壮观。现有十二柱经堂1座、僧舍9间、僧侣40人,活佛2人。直贡噶举派在玉树地区广泛传播,现存有20座寺院,其中囊谦县6座、玉树县3座、称多县7座、杂多县4座。20座寺院中,尼姑寺4座,僧尼混合寺院1座。这些寺院中,不少是由其他教派改宗的,这与后来无、明王朝对直贡噶举派的支持有很大关系。西藏直贡地方富庶一方,地处康藏交通要冲。在无初,直贡噶举派很得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看重和支持,直贡万户中一直势力比较强大。明代,直贡梯寺第十三作座主仁钦贝杰于公元1413年被明成祖封为阐教王,在宗教上有很市制地位,这些都导致了其他教派的一些寺院改宗直贡噶举派。在青海玉树藏区类似寺院圈套的有:今玉树县上拉秀乡的安云寺,原替周巴噶举派;称多县称文乡的康觉寺,原奉噶丹派;歇武乡的巴干寺,原奉宁玛派;杂多县吉多乡的龙嘎寺,原春巴绒噶举派。现存直贡噶举派寺院几科都在玉树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温泉乡的多合旦寺是玉树境外地区唯一的一座直贡噶举派寺院,位于温泉乡东12公里的南木塘冬季牧场。该寺源自玉树,由多合旦·班玛俄赛南杰活佛初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原址在果洛阿尼玛卿雪山下,为帐房寺,民国末年,与国民政府发生冲突,被近迁到汪会代海部落,改建土房。公元1958年前有僧40余人,活佛1人,即第七世多合旦·班玛钦饶嘉措,通称“钦保活佛”,附近长水、吉扎、完加、王德等部落为其香火部落。现有僧29人,活佛仍为第七世多合旦·班玛钦饶嘉措(公元1944年生,温泉乡南木塘人)。寺内珍藏有藏文《大藏经》等经典,主供该派创始人直贡巴·仁钦贝塑像,尊称为“直贡觉巴”。如上所述,青海现有直贡噶举派寺院21座,僧尼约400余人。
周巴噶举派也昌传入青海的帕竹噶举派的重要一支。该派创始于帕摩竹巴的弟子林热·白玛多杰,正式形成于其弟子藏巴甲热·益希多杰。林热·白马多杰(公元1128——1188年),西藏娘堆(今江孜)人,属“林”代家族,因修密法能空布衣御寒,故称“林热”。早年从父学医,17岁出家皈依佛门,曾在洛饶等地向热穹巴及其弟子学习噶举派密法,38岁时往拜帕摩竹巴为师,学密法口诀,并居静地依法专修,获得证悟。帕摩竹巴去世后,他去游卫藏,晚年定居那浦寺,收徒传法,从事写作,著有记述他修证体验的书籍约6种。其弟子藏巴甲热·益希多杰(公元1162——1211年),亦娘堆人,属后藏库勒地方的“甲”氏家族,故称“藏巴四热”,早年广参各派上师,学习过本教教义及噶举派的拙火定法、宁玛派的大圆满法等,亦曾悉心学习《俱舍论》、《量论》、《文殊师利真实名经》等显宗经典,22岁去那浦寺从林热学法。相传他颇具慧根,得密法传授后,静修7日,即能以单衣御寒,故有“藏巴甲热”之称。藏马甲热博通显密二宗,林热去世后,他在今江孜境内的热垅地方受比丘戒,并一度收徒讲学,后在该地建立了热垅寺。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他又在拉萨西南兴建了周巴寺,由此发展出周巴噶举派。该派初以周巴寺为主,后骏马认热垅寺为主寺,派生出上、中、下三系。从热垅寺传承下来的一系称为中周巴系;南宋理宗淳元年(公元1241年),藏巴甲热弟子洛热巴·旺秋宗哲(公元1187——1250年)在热垅寺以东的雅隆河谷修建了噶波却垅寺,形成一个派系,称下周巴系;约在南宋理宗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前后,藏巴甲热弟子郭巴·贡保多杰(公元1189——1258年)在后藏协噶附近的郭仓地方兴建了郭仓寺,嗣后又相继建成登卓、绷札、绛林、德钦登、巴尔卓多杰等寺,晚年分别信以上寺院讲经传法,又形成一个派系,称上周巴系。藏巴甲热的门徒很多,公元12世纪下半叶,藏巴甲热的一些弟子即来今青海玉树地区传教,据传在今玉树县的上拉秀地区修建了周巴寺、安云寺和察柔寺,这是玉树最早的3座周巴噶举派寺院,后来安云寺改奉直贡噶举派,察言观色柔寺改宗萨迦派。但限于原始资料匮缺,我们尚难以说清周巴噶举派在青海早期传播的详细情况。比较可信的是,原玉树地区显赫的囊谦王家族主要信奉周巴噶举派和巴绒噶举派。玉树原为苏毗故地,或云其发祥地。公元629年,吐蕃松赞干布嗣立赞普位后,开始以武力统一活动于青藏高原的诸羌及其他部落,派出大臣娘莽布支尚囊征服了苏毗,使之成为吐蕃王辖地之一的孙波如。此后,玉树地区为吐蕃王朝东攻吐谷浑和唐朝疆土的军事重地,吐蕃派重要大臣坐镇玉树。这里为吐蕃提供主要兵源、马匹和其它军用给养,为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和对唐发动战争起过重要作用。与青海其它藏区相比,这里与吐蕃本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更为密切。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后,玉树地区大小部落各自为政,相互争夺兼并,同时其它地区的一些势力进入玉树。据《囊谦王世系谱》记载,约在公元12世纪中叶,西康珠氏家族吉乎·隆荣布的后代直哇阿鲁由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折多山一带,携其妻智藏尕毛及7子,并带瓴愿意随迁的部分属民一齐迁入玉树南部,形成一个新的部落。因其先祖吉乎·隆荣布相传曾任内地一朝廷的内务大臣,内务大臣在吐蕃时期通称内大相,藏语谓“囊伦谦波”,简称“囊谦”,遂以囊谦为其部落名。囊谦部落逐步发展,成为玉树地区最大的藏族部落,领袖各族,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其直接统辖之地跨据杂曲、吉曲两河,东下苏尔莽百户部落为界,南与西藏昌都、类乌齐相连,西与苏鲁克、中坝、格吉等部落毗邻,北与拉秀百户部落接壤。据《中国藏族部落》,公元1958年时,囊谦千户部落直辖7个百户部落,36个百长部落,属民5967户,26797人,囊谦部落以直哇阿鲁为第一代首领,旧时通称“囊谦王”,于公元1958年民主改革前,共传25代王,代代世袭。至第十八代囊谦王多杰才旺(公元1680——1734年),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云南提督郝玉麟在今昌都招抚囊谦部落,将玉树地区25个部落集合在一起,委任囊谦王多杰才旺为各部落的总头人。翌看藏历五月十三日,由黄带子钦差颁给囊谦千户的号纸,并划定囊谦千户的四至辖界和周围25住地,“由千户妥为管理”。自此,囊谦王又称“囊谦千户”,至公元1958年,共传8代。千户驻地为囊谦喀,在今囊谦县的扎乡。囊谦直哇阿鲁率兵族入据玉树地区之时,正值西藏佛教后弘,各派相继形成的活跃时期。玉树毗连西藏,成为各教学楼派创始人及其弟子的重要布教区,特别是囊谦王的支持下,巴绒噶举派和周巴噶举派在囊谦地区传播很广。囊谦王朝早期主要信奉巴绒噶举派,根蚌寺为其家寺,是玉树地区历史上出名的政教合一寺院。公元17世纪30年代,德格白利土司顿悦多杰反佛信本,向临近地区扩张势力,出兵占领昌都和囊谦等地,焚毁了根蚌寺。后来,据说根据根蚌寺创建者勒巴尕布鞋灾害师直希热巴的授记,根蚌寺一直没有重建,囊谦王家族则与本地区的池秀寺、嘎日寺、桑买寺等周巴噶举派寺辽保持密切关系,并建采久寺为其家寺,使周巴噶举派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又相继建成一批寺院。现存周巴噶举寺院14座,其中11座在囊谦县,3座在玉树县。约有僧尼1140余人,活佛18人。
桑买寺,藏语全称“桑买寺南杰特钦林”,意为“弥勒尊胜大乘寺”,由周巴噶举派僧有噶玛丁增建于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初址在今囊谦县吉曲乡的桑雄尼利木,后一度迁至桑荣公宁囊,现址在吉曲乡的桑堆那日永,海拔高4300米。该寺原为白日部落的主要寺院,创建者噶玛丁增,为西藏卡巴寺活佛噶玛丁培的北子,相传法力高深,被囊谦王尊为其四大灌顶活佛之一。本世纪50年代,该寺有僧430人,建筑宏伟,尤其桑买活佛拉让,是一座具有一百根大柱的高大建筑,巍峨壮观,寺内供奉有各种佛像500多尊、唐卡300多幅。当时以昌都地区的卡嘎寺为母寺,下辖今本县境内录涌乡的哇龙寺、吉曲乡的洒郭改尼姑寺和楞主寺、昌都地区的改保尼姑寺和哇那日朝等。寺主活佛桑买,共传8世,另有拉却活佛系统,共传6世,其中第二世法名阿旺求巴嘉措,学识渊博,称之为“班智达”,著有《囊谦千户》等著作12部。现全寺仍有僧250人,经济富裕,有牧场两处、牛羊250头(只)、马14匹。
池秀寺也是一座与囊谦家族关系较密切的周巴噶举派寺院,位于囊谦县吉曲乡卡冈村侧的吾改山坡,由第一世池秀活佛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藏语全称“池秀彭措德钦林”,意为“池秀圆满大乐寺”。第一世池秀活佛,法名赤列嘉措,当地卡冈村人,猎户出身的中年悔悟杀业,弃猎向佛,倡建池秀寺,成为寺主活佛,至今共传9世。历史上,该寺以西藏的周巴寺为母寺,下辖囊谦境内的海日寺、采芒寺、央公寺、赛若日朝、擦伊寺和西藏的达多寺等。本世纪50年代有僧百余人,现有僧50余人。
采久寺分建于池秀寺。公元19世纪初,第五世池秀活佛巴丹晋美才旺赤列出生于囊谦千户家,其父索培(公元1789——1830年),为第二十一代囊谦王、第四代囊谦千户。其母拉毛班藏(公元1789——1858年),系拉达百户之女,巴丹晋美才旺赤列,亦称阿德,为索南求培长子,公元1812年生,被西藏周巴寺活佛登巴江才、德格八邦寺活佛白麻宁叶和拉多康巴寺活佛竹久尼玛三人认定为池秀寺活佛赤列嘉措和第五辈转世灵童,于公元1821年6月迎入池秀寺坐床。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拉毛班藏嫌池秀寺与千户府邸太远,于囊谦喀建采久经堂,供儿子习经,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后来的采久寺,成为囊谦千户府家寺。池秀五世成年后,学识渊博,人称“班智达”(大学者),与章嘉国师意希丹贝坚赞过从甚密,通过章嘉,与达赖喇嘛和青海蒙古王公建立有广泛联系。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五世池秀巴丹晋美才旺赤列在拉萨拜会章嘉。章嘉回京后奏封囊谦王室为“布政使”,清朝还向囊谦千户授亲五爵位,赐赠蒙古王爷服饰,向池秀五世赐赠写有“诺们汗呼图兄图”字样的诏书、乌金印章以及写在缎面上的封诰等。公元1830年囊谦千户索南求培去世后,池秀五世一度掌管囊谦部落的一切政教事务。公元1851年池秀五世去世后,则由其弟官拉加(公元1830——1871年)任囊谦千户。自池秀五世受封起,采久寺地位陡增,成为千户府所辖各寺院之首,原作为母寺的池秀寺变为休久寺的子寺。历史上,采久寺所辖子寺,除池秀寺外,尚有囊谦的哇龙寺、海日寺、吉哦寺、擦伊寺、楞主寺、当卡寺、佐青寺、加宗寺和邦色寺,昌都类乌齐的安贡寺等。另外,与近百座寺院有宗教联系。该寺活佛在原千户府所属诸寺中地位最尊,有权召集著名灌顶活佛议事,生活上享受百户待遇,寺院生活费用主要由千户供给。公元1958年前,全寺有大小殿堂7座,寺僧160人。寺内文物丰富,琳琅满目,藏有历代中央王朝所赐诏书、合册以及大量的佛教典籍、唐卡、法器等。现有寺们153人、活佛2人。寺主池秀活佛,亦称“阿德”,共传9世,第九世法名仲木切却,简称“仲却”,囊谦县吉曲乡格达庄人,公元1932年生,博通佛典,擅长藏族文学及传统建筑艺术等,责任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此外,在玉树地区古老的周巴噶举派寺院尚有:吉周寺,位于今囊谦县香达乡境内的贡安拉山腰,创建于无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为四川德格争噶寺子寺;热泪盈眶艾寺,位于今玉树县小苏莽乡境内的热艾卡地方,创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为今昌都专区贡觉县康巴寺的子寺;秋普寺,位于今囊谦县吉曲乡境内的智雅涌沟,约建于明末清初,为昌都止嘎寺活佛噶玛丁普所建,历史上亦有影响,清雍正帝、原西藏地主政府及清朝统计表丁宁大臣达鼐等曾向该寺颁赐过例子册。另外,位于今囊谦县吉曲乡桑雄村侧的采芒寺、吉曲乡瓦户村的楞主寺是僧尼混合寺院,位于今囊谦县香达乡乃嘉玛山腰的代东寺是周巴噶学分制派和宁玛派僧人合住的寺院,今囊谦县吉曲乡多改村的洒郭改寺和位于玉树县上拉秀乡吉曲河畔的载空改寺是周巴噶举派尼姑寺院。这些寺院亦历史悠久,具有特色。
叶尔巴噶举派是帕竹噶举派中的一个较小支派,创始人为帕摩竹巴的弟子益希则巴,后世信徒尊称为“桑结叶巴”。南宁孝宗乾道貌岸然七年(公元1171年),益希则巴在喀木(康区)建成叶浦寺,后来通称此寺为叶尔巴寺,从这里发展出叶尔巴噶举派。益希则巴曾来今囊谦县境内传教,建立叶尔吧噶举派寺院。今囊谦县吉尼赛马乡境内达那山坳的达那寺是全省仅存的一座叶尔巴噶举派寺院。寺院坐西向东,当地海拔4700米,地处吉曲乡西、尕永乡东和吉尼赛马乡南的三乡交接处。达那寺藏语全称“达那僧格南宗”,意为“马耳狮子天堡”。“马耳山”即“达那山”,“狮子天堡”状其建筑之险。达那山,得名于该山最高处一状若马耳的石峰,石峰下面是沙土地不定期,颗颗沙粒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其下草坪如菌,草坪带以下为茂密的松柏林,寺院即坐落在林间。山腰下满布河柳、刺丛,清辙的麦曲河自山根缓缓流过,景色十分秀丽。据《达那寺志》,远在北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4——1032年,迦湿弥罗(今作克什米尔)的迦罗大师派遣其婆罗门种姓的弟子凯达周游各地传教。凯达经过达那山,见其景色壮丽,划时代发建寺念头,遂在当地定居,娶妻繁衍。后来,他于达那山下的宗巴卡地方建成一座16柱经堂,收徒传法,形成一座佛教寺院,迨至北宋神宗熙宁无年(公元1068年),凯达之第五子达查益西生格在达那山腰建经堂1座,相传有9层楼高,具有100根大柱,称之为“噶吾拉康”,有徒众300人左右。关于派属,亦云信奉传统的本教,步侄传递衣钵,主持教务。约在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桑结叶巴益希则巴来囊谦地区传教,将噶吾拉康改为叶尔巴噶举派寺院,迄今800多年。达那寺在历史上规模较大,有大小殿堂6座、大佛塔4座。其中大经堂高5层,有100根大柱,称“嘎嘉麻经堂”;小经堂二层高,40柱;佛堂4座,分别名噶吾拉康、叶尔巴拉康、贡保拉康和拉毛拉康。殿堂内供奉有帕摩竹巴、直贡觉阿、萨迦群佩、玛鸠拉准、宇妥云丹贡保等大师的灵塔。该寺原属囊谦千户管辖,信教群众遍及囊谦和昌都有丁表县、四川德格县等地,曾辖西藏的多宗寺、杂多县的巴艾寺(现属噶玛噶举派)、今囊谦县境内尕涌乡的嘎扎西寺(现奉直贡噶举派)、吉曲乡的叶文寺和赛佐强寺(现均奉噶玛噶举派)。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僧300人,现有150人。该寺内部相传,历史上最盛时曾达到1000余人。现存达那寺建有经堂1座,称“叶尔巴经堂”,方形藏式平顶建筑,高20多米,具42根大柱;殿堂2座,其中帕摩竹巴灵塔殿,为两层建筑,内供帕竹舍利灵塔等,叶尔巴殿(即原来的叶尔巴拉康),内供有传为益希则巴自塑的药泥自身像和该寺早年主供的本教祖师敦巴辛饶的镀金铜像,高约1尺,这种保持原来信仰牲的寺院在青海尚不多见。此外,达那寺的住持世代从德高望重、学经优异的寺僧中选取任,称之为“叶尔巴弟子”,至今历20多任,这亦具特色。有关佛教史称,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各萨尔王尊信叶尔巴噶举派,格萨尔王的后人曾把格萨尔王使用过的兵器存放在叶浦寺,后来这一支派和其它教派合流,已漂没无闻。这可能是西藏和康区的情形,但在达那寺仍保持着格萨尔王信仰叶尔巴噶举的特色。一直保持到公元20世纪50年代的达那寺叶尔巴拉康中,建成有格萨尔殿,殿内塑有9米高的格萨尔身介两面三刀侧分别列其部将吉本和贾擦的塑像,塑像前供放着传为格萨尔和贾擦使用过的宝刀。殿内还存放着相传格萨尔之妃珠姆的各式腰带、格萨尔及其部将的兵器、盔甲、衣服等,还有格萨尔念诵过的经卷。在达那山顶有两处传为格萨尔及其部将的土木结构的墓葬塔,一处8座,一处27座。达那寺因与格萨尔的传说密切相关,枚也称“岭国寺”(“岭国”为格萨尔的故土),这些神秘的传说使达那寺名扬藏区。此外,达那寺叶尔巴经堂左下四分之一处有一殿堂,内有梵塔,名曰“噶丹塔”,高9米,殿门用紫檀做成,取材于云南纳西族地方,形呈藏、汉、纳西三族传统殿门结合式样,传说推门而入,因人不同会发出不同声响,由此卜知各人前程命运,故历史上到此来卜吉凶者颇多。还由于该寺与印度撒格本日地方的达那寺齐名,认为朝拜了囊谦达寻寺,犹如亲临印度佛教圣地,加之寺周景色秀丽、寺院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前来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历史上,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九世活佛旺秋多杰、第十世活佛却英多吉(公元1604——1674年)等有影响的人物都亲临过此寺。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