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相逢瞌睡中?——由《大悲忏》谈行愿力与发明心地


2014/9/3    热度:273   

你我相逢瞌睡中?——由《大悲忏》谈行愿力与发明心地
  心音
  佛法首重发心,它的宗旨在于就在天地与世间纷杂的人事物现象中,一念直呈我们生命的全部,也就是将我们的心从埋没它的一切种可能的问题中,如开门扇,一排而出。这关键的一下,能使人即刻发明心地,直证菩提;而这一下又名大愿力,能使人在发明心地时,一边消了自我情执,一边全起护生的情心。
  所以学佛发心,首当从行愿下手,效法佛菩萨的愿力和事行,因为这是开发我们众生内在智慧和自性力量直截了当的途径。甚至,事实上起佛愿、行佛行时,我们众生的这颗心就已经是佛心了,那里还需要去求一个什么果,得一个什么法呢?
  行愿是菩萨的生命道路,菩萨的生命道路上,步步都是佛的足迹。也就是说,佛国的一切智慧神通境界,仍走至情至性的行愿之力的显现。众生之所以悟不了道,成不了佛,一切只因为他自己时常走处于心不甘、情不愿的状况下,自己的心封死了,困住了。如果有时候他愿意了,也多半走放不开地,心门半开半掩,小小地来应付一下而已,少能真正大敞心胸,将自己毫不保留地豁出去,随时随地将此真心面向一切。
  这颗心能发起大愿力,向著一切众生、一切境界,那什么烦恼障、业障都会化为乌有。因为你心开了,又怎么会烦恼呢?自然不会搞得天怒人怨,反能让人心存戎念,让人在被尊重申而自己不敢乱来,让人在被善待中,他这颗心自自然然也打开来,生出善念,甚至做出善行来。尤其,当这颗心愿意向一切,打开来以后,它的智慧力量、它的神通力量足难以想像的。
  比如,我们拜《大悲忏》,忏文中就有这样的偈语: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渴。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这些愿景走观世音菩萨的道力功德,能化解一切众生的灾障,能增长一切众生的福慧,其中的事理关键,就在一个“向”字。菩萨的心旱就已经“向”著一切了,袍自心、自性的妙用,在毫无遮拦中随缘、随众生的祈祷呼唤而发动。
  我们学佛修法,就学一个“向”,修一个“向”而已。发愿就是“向”,能“向”,那么一切功德福德智慧神通自然一一发露,而一切烦恼、业障、报障也都在这过程中消声匿迹了。你做人做事,若不能向,那就只能去“背”了,“背”是背地里的背,凡事怕人知,遮遮躲躲,说话支支吾吾,不愿这样,又不愿那样,那多烦恼、多痛苦啊!“背”也是违背或背叛的背,那是离心离德,走祸瑞,必生祸事。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别人“背叛”他、“背对著”他。由此,这也就证明了一个“向’字是多么的重要,而这个“向”字其实就是“愿”,愿意的一愿”。
  《大悲忏》文中又说:
  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充当从我发如走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旱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旱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旱登涅盘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这忏文中,可以看到行者修法的目的在于得到“智慧眼”、“善方便十在于能够“越苦海”、一登涅盘山”、“度一切众”、“乘般若船”等等。这些成果是依二种力量。一是皈依观世音菩萨,依菩萨一向”著一切众生的大愿力:一是在于行者自己,依行者自己有心愿意“向一著菩萨。“向”著佛法种种的功德目标。简单来说,我们修行要成就,依宗教的道理,是靠两个愿,一个走佛菩萨的愿,一个是你自己的愿。你向佛,佛向你,必然佛心与众生心,心心相印,这就是行愿力成就佛道的大法门。
  所以,从一个“愿”字、“向”字出发,生命的伟大力量,就在其中。这“愿意一是修行人的德性所在,修行人的福、修行人的功都在德性里,因此我们谈福论功,都说走“功德一或二褐德”。
  以“福”而言,福字在世间法中,对修行人好像很庸俗。可是我们千万别小看它、用俗眼看它,因为本来福就是福德的意思,是由众生发心的感报而来。你若无福无德,那么祸事早就已经在旁边虎视眈眈地对著你了。你有福德,维然为人不免过去有些过错、冤孽,在佛法中还是能逢佛、逢善知识而化解将有的灾障,这根本原因就凭藉你的福德之力,而福德之福就在德性的培养。
  我们到道场学佛修法,不管你是念佛也好,打坐也好,修止修观,持戒、布拖、忍辱、精进,无非都是归结到心地的德性。心地的德性就是佛所说的“福田”。我们乎常念三皈依,除了皈依三宝外,又特别强调自性皈依,皈依自性三宝。因为自性皈依走佛法修行的根本处,自性三宝也就是我们自心的德性。我们自心的德性走一切佛法出生的所在,它是福田,也是慧根。福田不耕,慧根不长;慧根不长,荒废福田。修行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
  这里用两个禅宗公案来印证前面所说。
  唐朝的慧朗禅师,有一次他向他的师父石头禅师问法。
  他问:“如何是佛?”佛是什么?怎样才走佛?
  石头禅师却回答他:“汝无佛性。”你慧朗这个人没有佛性。
  石头禅师的回话很巧妙,人家问他什么走佛,他却用反面的手法来指点对方,说这问话的人没有佛性。那么怎样才是佛,才有佛性呢?
  慧朗听了师父说他没有佛性,不服气地回问他师父说:“蠢动含灵又作么生?一慧朗质疑师父,佛经上都说一切众生、一切蠢动含灵,凡是会动的,有意识的,都有佛性,你说我没有佛性,那我也是蠢动的众生之一。我若没有佛性,那他们也一样都没有,这样你的说法就不合乎佛理了。
  石头禅师使回答说:“蠢动含灵却有佛性。”石头禅师说他并不违背经义,一切众生是有佛性,但就是你这个慧朗没有而已。这样的话,实在是太刺激人家了。
  慧朗当然按捺不住,便抗议说:“慧朗为什么却无?”大家都有佛性,只有我没有,这算什么啊?
  到这里,石头禅师才把底牌掀开来,他说:“为汝不肯承当。”你就是有佛性,也等于没有一样嘛!因为你不肯承担,你若顽冥不灵,自私自利,什么都不愿意,那你还会有什么佛性呢?不肯承当,就是不愿意。石头禅师的禅教育法是多么地高明又生动啊!看一个人有无善根、慧根,就在他肯不肯承当。我们若是遇到石头禅师,他会说你我走有佛性,还是没有佛性呢?
  另外,唐朝未年有位太原芋上座悟了道,他的一位前辈大师玄沙禅师特别前去测验他。那时太原孚上座在井边提水,准备用来沐浴。玄沙一见便开口说:
  “相看上座。一意思是我来看上座你。
  孚上座马上回说:“已相见了。”意思是我们就这样已经见过面了。
  玄沙说:“什么劫中相见?’你跟我在什么时候那一个劫数中碰过面呢?
  手上座说:“瞌睦作么?”你在打瞌睡,这么迷迷糊糊的。
  这个故事的大意走,玄沙禅师来羊上座那里,玄沙说我来看你,而孚上座说彼此已经见过面了。意思走,你来看我,你愿意向著我,但我也早就当下同时向著你、看了你,已经和你相见了。我从来没背对你,也没有在你看我之后,拖拖拉拉慢了半拍才回应你。若是这样那就定我的不对了。所以羊上座才会说“已相见了”。但是玄沙禅师故意装蒜,问说:“我们是以前那一世见过面啊?”用一般学佛人对宿命的好奇心理这样的一句话想来撇开羊上座的话,羊上座不吃这一套,立即一棒打回去,指玄沙你打什么瞌睡?大家彼此当前这一见,都己过了,你却不知不觉,还在推测几劫前的事,那不太糊涂了吗?
  我们一般与人来往,有时候常常心不在焉,心没有真正向著对方,甚至心中不愿意,只是勉强与之周旋一下而已。这样又何曾跟人家相见呢?
  做一个人,如何与人相见,那才走佛法修行见真章之处。真修行人和大家见面,绝对心向之,不会漫不经心,也因如此,他能观照到对方的心结、对方生命的苦处隐微处,以及对方学佛所忽略的自己的要害,伺机随缘以种种善巧方便利济之。
  可阶我们众生,少以此心向人,其至向著自己时,也是迷迷糊糊,常常误了自己,也误了别人。有时想想,我们这些有缘人相见,走不是就相逢在瞌睡中呢?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