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二十七:谈菩萨如何说法度众生
2014/9/3   热度:321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二十七:谈菩萨如何说法度众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智 铭
菩萨度家生方法很多,而用说法度家生,是菩萨常用的大法。所以菩萨首先要学修说法,同时也要学修听法,有昕成就以后,才可用以度家生。所以菩萨在修学的过程中,如何辨认他人听说的法是否是正法,非常重要。佛陀曾作了下面的开一不:
“善男子!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
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而说,
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
清净说者复有五事:一者、先施食然后说,二者、为增长
三宝故说,三者、断自他烦恼故说,四者、为分别邪正故
说,五者、为听者得最胜故说。”
这段经文的意义有三点:
第一是说明能说法的菩萨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清净说法的菩萨;二类是不清净而说法的菩萨。
第二是说明什么样的菩萨所说的法是不清净的呢?共分为五点不清净:
一者为利故说:他说法的目的,只是为个人谋取利益,如求名闻利养等是,而不是为度家生而说法。
二者为报而说:所谓“报”者,是造什么因而有什么果以相对,这果是报因而有,所以称之为“报”。“报”有出世报,有世间报。这裹所谓“为报而说”者,是指自己希望因说法因缘而报得果位,这种存有求报之心说法,是为不净说。
三者为胜他说:就是说法者是为了说得此他人更胜而说法,这种好胜心的说法也是不净说。
四者为世报说:“世报”就是世间报。世间报最大的福报是幅、禄、寿、喜、财。说法者若为了能得这五项世间福报而说法,是为不净说。
五者为疑说:昕谓“疑说”者,是指对经义不正知,所以不能作肯定的正说,使经义不明,这种不知而强说,就是不净说。
第三是说明什么样的菩萨说法为清净说,共分为五点说明:
一者、先施食然后为说:就是施主先存功德心,向菩萨施食以后,菩萨方为说法,这是清净说;若施主要求菩萨先说法,然后才为施食;或菩萨要求先施食,然后方为说法,这二种行为都构成买卖行为,就成为不净说了。
二者、为增长三宝故说:“增长三资”者,是为使家生增长对三宝的认识、恭敬、供养,以成就功德而说法,这就是清净说。
三者、断自他烦恼故说:菩萨说法,若为自己断烦恼,也为众生断烦恼者,是为清净说法;若只为自己断烦恼,而不为家生断烦恼说法者,就成不净说法了。
四者、为分别邪正故说:菩萨为使家生辨别何者是邪法,何;者是正法而为家生说法者,是为清净说。
五者、为听者得最胜故说:是指菩萨为使众生听法以后得到解脱,这就是清净说法。
以上已将菩萨说法的净与不净作了此较说明,佛陀特别再说明清净说与不净说作了进一步的解说:
“善男子!不净说者,名曰垢秽,名为胄法、亦名污辱、亦
名错谬、亦名失惫;清净说者,名曰净洁、亦名正说、亦名
实谱、亦名法聚。”
说法不清净,是因为说法的菩萨,在心中先存了有昕得之心。凡有所得,原来清净之心本体被污染了,所以被称为“垢秽”;若心中不存有利得之心,所以心之本体永远保持清净,因此名之为净洁。由心的净与不净,会衍生一切正与不正等等的后果,所以菩萨说法,必须作清净说。
佛陀恐佛弟子不明真义,又作深一层的说明:
“善男子!若具足知十二部经、声论、因论、知因、知喻、
知自他取,是名正法。”
凡是行正说法的菩萨,须具备下列的条件:
一是“具足知十二部经”:这是指一切的经分为十二种名,即:
一、修多罗:译为契经,是直说法义的长行文学,契理契机。
二、只夜:译为应颂、重颂,为重宣长行经义之颂语。
三、伽陀:译为讽颂、孤起颂,是没有长行而独立之颂句。
四、尼陀那:译为因缘,叙说佛闻法因缘和说法因缘。
五、伊帝目多:译为本事,佛说弟子过去世因缘之事者。
六、阁多伽:译为本生,佛自说过去世因缘事。
七、阿浮达磨:译为未曾有,记佛神力不思议之文学。
八、阿波陀那:译为譬喻,佛以譬喻说法之经文。
九、优婆提舍:译为论义,以法理论说义理之问答文学。
十、优陀那:译为自说,无问法之人,由佛自说经文。
十一 、毗佛暑:译为方广,说方正广大真理之经文。
十二、和伽罗:译为授记,佛授菩萨戍佛记别的经文。
说法的菩萨对以上十二部经,要能完全知道,所以名为“具足知十二部绳”,若其中有一部不知或昕知不详,就不能名为“具足知十二部经”了。
“声论”就是声明、“因论”就是因明,这是五明中最重要的二明。能知这二明,就能知十二部经中的佛说法之因,佛说法之喻,也知说法对自己对家生有何所取,而叉不损于道学的增长,能如此说法者,方可名之为“正说”。
说法的菩萨应具有以上的修养,那末听法者应有些什么样的修养呢?佛说:
“听者有四: 一者晷闻多解,二者随分别解,三者随本意
解,四者于一一字一一句解。”
听法的人听法以后,须有下列四点的修养功夫:
一者、暑闻多解:这是说:听法以俊,要能举一反三,这样听法的利益才会更大。
二者、随分别解:这是说:听法以后,必须立即求解。一法有一法的意义,每一法的意义都能求解,才能获益良多。
三者、随本意解:这是说:对菩萨所说的法,要依其意义而求解,不可以依自惫而妄解。这才能求得正解。
四者、一一字、一一句解:这是说:听法者对每一字、每一句的意义都要求得正解,不可以忽晷一字一句。
如来说法,目的是为调伏众生,所以必须善巧方便调伏,易伏者先调,难伏者后调。佛陀说:
“如来说法,正为三人,不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如
是四人,分为二种:一者熟,二者生。熟者现任调伏;生者
未来调伏。”
“如来说法,正为三人,不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者,这四句话不可以误解如来只调易调的法器, 不调难调的非器,若有这样的分别心,如来就不是如来了。这四句话的真意是将听法的众生分戍四大类:前三大类是因缘已熟的法器,故先调伏;第四类是因缘未熟者,留待因缘成熟时再予调伏。若先调第四类难调家生,由于因缘未熟,枉费心力,使已熟众生也无缘得到调伏,这就是两失了。所以如来先调伏法器,后调非器。这是以因缘的生熟而说的,不是有什么分别心。佛陀唯恐佛弟子不解这几句话的真义,特别举譬喻说明:
“善男子!譬如树林,凡有四种:一者易伐难出,二者难伐
易出,三者易伐易出,四者难伐难出。
在家之人,亦有四种:一者易调难出,二者难调易出,三
者易调易出,四者难调难出。”
佛陀将在家家生分成四大类,此喻为四种待伐的树林。伐木者当然先找易伐易出,难伐易出,易伐难出的树木,依次砍伐运出,至难伐虽出的树木,留待三类树木砍伐完毕,一切障碍已排除以后,才予以砍伐。这样难伐难出的树木就戍了易伐易出了。
同样的道理,菩萨调伏家生,先调易调易出,然后是难调易出,易调难出;最后才是调那难调难出的家生。这样才能调尽家生,都得解脱。
但调伏的手法,也要知道,佛陀说:
“如是四人,分为三种:一者呵责而调,二者软语而调,三
者呵责软语使得调伏。
复有二种:一者自能调伏,不假他人。二者自若不能,请
他令调。
复有二种:一者施调,二者咒调。”
第一、调伏的手段分为三种方法:
一是“呵责而调”:就是用呵责的方法来调伏,“呵”是怒斥的意;“责”是责备的意思。如禅宗用棒、喝的方法调伏新学之人,就是一例。有些众生用这方法容易调伏。
二是“软语而调”:就是用温言慰语来调伏,若用呵责反而难调。
三是呵责、软语,使得调伏:就是以上二种方法,交互使用,有些家生易得调伏。
第二、因众生善根不同,分二种调法:
一是自能凋伏、不假他人:这是宿世善根深厚的众生,只是因缘一成熟,就自我调伏,不需他人相调伏。
二是自若不能调,请他令调:这是宿世善根不深厚的众生,自己不能调,必须请菩萨为之调伏。
第三,还有二种调伏的方法:
一是施调:“施”就是布施,这是指先以财施,后以法施,甚至无畏施,使众生易为接近、易得调伏。
二是咒调:有些象生用施调无用的时候,就用咒调,“咒”就是念咒语,也就是为众生祈祷,用这功德回向象生,使合调伏。
调伏家生,须观察家生受法因缘,佛陀说:
“复有二时:一者喜时,二者苦时。为是四人说正法时,有
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为其给使。”
菩萨为象生说法相度,观察象生受法有二大因缘:
一者、喜时:这是说当家生正在欢喜之时,为其说法,容易接受。譬如某人中了彩卷,得了大批的奖金,非常欢喜,若有菩萨为其说法,叫他及时行布施功德,成就善业,他很可能接受而行布施。
二者、苦时:这是说当家生正在愁苦之时,为其说法,也容易接受。例如有家生长期生病,非常痛苦,若有菩萨前往安慰,并为其说四谛法,他很可能接受而修灭苦法。
菩萨在行以上二法度众生时,有二个方便:
一是善知世事:这是说:说法的菩萨要以入世的精神,知家生的疾苦以及安乐,然后方便说法,应病与药,就可事半功倍。若平时与世间脱节,不知世间事,不知家生因缘,为之说法,可能言不及义,不为家生所乐受,所以知世事非常重要。
二是为其给使:“给使”就是受家生差遣。如菩萨要为病苦家生说法,应为病苦家生服务,如照顾衣、药、饮、食、大小便利等等,家生受了恩惠,很乐惫接受佛法。
菩萨行这二方便有什么利益呢?佛陀说:
“善男子!菩萨若知是二方便,则能兼利;若不知者,则不
能得自利他利。”
菩萨知道如何使用上说的二方便,就能得自他兼利,如为病苦家生作给使,为病苦众生服务,“服务为快乐之本”,这是自利;病苦家生因此而得安乐,这是利他。若菩萨不知这二方便,不能因应家生因缘,则自己不能度象生,不能成就功德,这是对自己不利;家生因而不能得度,这是对他不利。
菩萨为度众生,仅用佛法有时嫌不足,须学外典,所以佛陀说:
“善男子!菩萨摩河萨为利他故,先学外典,然后分别十二
部经。家生若闻十二部经,乃于外典生于厌贱。复为家生说
烦恼过、烦恼解脱,叹善友德,呵恶友过,赞施功德,毁怪
过失;菩萨常寂,赞寂功德;常修法行,赞法行德,若能如
是,是名兼利。”
“菩萨为利他故,先学外典,然后分别十二部经”者,这是一大方便,例如教家生读四书五经,甚至现代科学,增加了众生的知识和智慧。然后再教众生学十二部经,家生就能一 一知解,一一接受,一一行持,因而得利。
“象生若闻十二部经,乃于外典生于厌贱”者,这是因为十二部经是真理,外典非真理,二者比较,十二部经较胜,所以家生接受十二部经,而于外典生厌贱。禅宗有许多禅德,过去都是学儒,后来归佛,就是这道理。
“复为家生说烦恼过、烦恼解脱”者,是因为烦恼乃一切痛苦的根源,唯有去烦恼,才能解脱生死。烦恼不去,生死无尽。所以去烦恼乃学佛第一件大事,应教象生知之。
“叹善友德、呵恶友过”者:这是用比较的方法,来训练家生有善恶判断的能力,学善友而远恶友。
“赞施功德,毁怪过失”者:“施”是行善法,济助象生,功德无量;“怪”是贪欲的根本,是恶法的因缘,二者比较,令象生行布施而舍怪贪。
“菩萨常寂,赞寂功德”者:“寂”就是寂静,也就是无为,能无为故无烦恼,所以凡能常寂者,必功德无量,劝象生常行寂静,才能去烦恼,得解脱。
“常修法行,赞法行德”者:“法行”就是依于佛法行持,能得无量功德,劝家生亦常修法行,必成就功德,解脱自在。
“若能如是,是名兼利”者:以上听说的种种法,无一不是有利于己,同时又利于家生,唯有自他兼利,才是菩萨摩诃萨所应行、应修的事业。
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在自我调伏方面,有些地方不同,佛陀说:
“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在家菩萨能多
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何以故?若无在家,则无三乘出
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
为庄严。”
“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者,这是指出家不是容易事,所谓出家之人,乃大丈夫,非将相所能为,所以出家之前,在家行菩萨道时,须先自我调伏,方能在出家之后守持一切的戒法。若在家时尚不能调伏,又如何能在出家之后,持守二百五十戒而不违犯呢?所以在家菩萨须先自调伏,方得出家。
“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者,这是因为在家菩萨生活于世人之间,有较多的因缘与一般象生接触,所以度人较容易,被度者当然较多。而且出家菩萨要以在家菩萨为助缘,才能庄严,所以佛说:
“何以故?若无在家,则无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
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
这是说在家菩萨是出家的阶梯,若无在家菩萨的先自讽伏,那里会有出家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又出家以俊,若无在家菩萨的恭敬供养,出家菩萨又如何能修道、持戒、诵经、坐禅,来自我庄严?
那末,在家之人与出家之人有什么关系呢?沸陀说:
“善男子!有道、有道庄严,道者昕谓法行,道庄严者,所
谓在家。出家菩萨为在家者修行于道;在家之人为出家者而
作法行。”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在家之人与出家三乘之间的关系。出家菩萨的最大任务就是修道,所谓“道”就是菩提,也就是觉悟,要能成菩提而觉悟,非修法行不可。出家之人能修法行,又非在家之人予以助缘不可,所以出家之人以道庄严,实由于在家之人的助力所致,所以说在家之人乃成为“道庄严”者。出家菩萨一旦修道成功,可以作为在家之人的响道者。所以说出家菩萨是为度在家之人而修行于道。二者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佛陀说:
“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受,二者施;出家之人,亦修
二法:一者诵,二者教。”
出家与在家之人,所修之法各有二种:
“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受;二者施”,昕谓“受”,是接受出家之人所教之法,若出家之人不教,在家之人郎无法可受。“施”就是布施,在家之人必须向出家之人行布施供养,出家之人才能修这,持戒、诵经,坐禅。否则郎不能修法行,成就菩提道了,也无法度在家之人了。
“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诵;二者教”:所谓“诵”就是诵经,出家之人若不勤于诵经,郎不能了于佛法,也不能修法行,当然也成不了菩提道。 “教”者就是教化,出家之人既得修法行、成菩提道,必须以此道教化在家之人,方便度脱。若出家之人不行教化,那就不能称之为“出家菩萨”了。昕以佛陀说: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兼有四法:受、施、诵、教,如是名
为自利利他。菩萨若欲为家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
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
这一段经文是一段结语,是总结以上说法的,在家与出家之人所修之法合起来,就是受、施、诵、教四大事,这四大事是彼此互利的事业。菩萨为象生说甚深的佛法,先教以世法,世法有了基础,再说佛法,这样可收易化之功。
“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
切家生;菩萨亦应拥护自己,若不护身,亦不能得调伏家
生。”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菩萨的任务,一是护家生心,众生心能护则易调伏;其次就是要能自护己身,护身就是持戒,若菩萨自身不护,如何去调伏众生。
“菩萨不为贪身、命、财;护身、命、财,皆为凋伏诸众生
故。”
菩萨调身,就是不贪身、不贪命、不贪财,所以身、命、财要能善为调护,能自我调护者才能调伏一切家生。
“菩萨摩诃萨,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
他除,无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知足、勤
行精进,然俊化人。菩萨若不自行法行,则不能得教化家
生。”
菩萨须除自身一切恶,修一切善,才可以除家生恶,教化家生行善,若自身不正,如何能正人,所以菩萨应先修布施,才可敬家生修布施;自修持戒,宁可以教家生除恶;自己知足,才可以教众生无贪;自行精进,才可以教家生精进,自身正,才可以正人。
“善男子!象生诸根,凡有三种;菩萨诸根,亦复三种,
谓下、中、上。下根菩萨能化下根,不及中、上;中
根菩萨,能化中、下,不及上根;上根菩萨,能三种
化。’
佛陀将众生与菩萨区分为上、中、下三种根器,每一根器相对相当,如只有下根成就的菩萨,只能化下根的家生,中根、上根者则无以为力;中根的菩萨只能化中、下根众生,上根者则无以为力;上根菩萨则可以化上、中、下三根众生,没有障碍,所以菩萨必须修至上根,普化众生。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
自利利池,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是二利,是乃为难。何以
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所作的比较结语。菩萨都要行自利利他,而出家菩萨行此二利,由于恶因缘少,所以修行较为容易;而在家菩萨由于恶因缘多,修行二利不太容易,因此在家菩萨应更加的勤行精进不可,以无负于佛陀对在家菩萨倚望之殷。
原载《内明》第267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