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初传中国的佛事活动
2014/9/3   热度:253
浅谈佛教初传中国的佛事活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文 / 温泉
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建以来,距今约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了。佛教传入我国,大概是在两汉之际(西汉末、东汉初)永平十年间。
佛教的传入,随之而来的是与之相应的经典翻译、寺庙的建设、华人出家受戒,以及僧人西行取经和创立梵呗、佛画艺术等一系列佛事活动,为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注入了勃勃生机。佛教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地发展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首要之事,便是经典的翻译工作。经典的翻译标志着佛教的初传。一般认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合译的《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翻译的一部经典。隋时费长房编写的《历代三宝纪》中说:“本是外国经抄,原出大部,撮要引俗似‘孝经’、一十八章。《四十二章经》是一部摘要小乘经典,不过也含有大乘思想,甚至含有大乘禅观思想。随着佛教的不断传入,西域的高僧不断来到中国弘传佛法,当时中国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在东汉恒帝到汉灵帝时期,有西域高僧安世高,以及大月支国的支娄迦谶(简称支谶),他们先后来到我国从事佛教的传播和经典的翻译,可谓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两大翻译家。他们二位代表了佛教的两个系统——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安世高,约公元二世纪时安息国太子,本名叫清 ,是个非常好学并且笃信佛教的行者,同时也是汉译佛经的创始人。他为了献身佛教事业,不惜把王位让给叔叔,自己则落发出家。他博学多识,精通《阿毗昙学》,平时最注重修习禅定。他不辞劳苦,游历西域各国,于汉恒帝建和初年(公元147年),辗转来到河南洛阳白马寺。到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公元前172年),他一直进行中国经典的翻译,共翻译出经典35部41卷,其代表作有《阿含经》、《四谛经》、《大十二门论》、《小十二门论》、《百六十品经》等。安世高代表小乘佛教,特别是小乘禅学和阿毗昙学。在禅学方面,其代表作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经》和《阿毗昙九十八结经》等。其中的《安般守意经》为我国禅学经典之始,本经对中国的禅观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给中国人修习禅法、兴弘佛教,提供了方便,他本人既是小乘佛教学者,也是很有成就的小乘禅观行者。
在这些译著中,安世高第一次向中国介绍了四念住、五停心、六种法门、十六特胜等止观数息禅法,所以对我国后世的禅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安世高一共在中国活动了三十多年,作为汉译佛经的创始人,安世高的译经事业以及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作出了大量的贡献。
支娄迦谶,平时常省称为“支谶”。他大概在汉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年),在中土进行了为时十多年的佛经翻译工作。支谶则和安世高不同,他所译的《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和《般舟三昧经》等,均是大乘经典。支谶是第一位把大乘般若学介绍到中国的人,其《般若道行品经》影响最大,其精神贯穿整个大乘佛教,其内容乃是唐玄奘大师所译的六百卷《大品般若经》中最精要的部分,历代也都有所翻译。《般若道行品经》是般若学的入门经典,也是学习其他大乘经典理论的基础。而《般舟三昧经》则是大乘禅观经典,其中介绍的念佛禅,是大乘佛教中最高的禅定,统摄一切佛法的根本,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实践和修行方法之一。而介绍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成长、出家、修道、成道等事迹的佛传类经典《中本起经》、《修行本起经》,也由(与支娄迦谶、安世高)同时代来华的西域信人康孟详等人译出,这是佛传类经典在我国最早的翻译介绍。
佛教发展到三国时,经清信士支谦和高僧康僧会的弘传,把佛教大大向前提进了一步,此时佛教已由北向南发展逐渐扩大。支谦所译的《维摩诘经》、《慧印经》、《大阿弥陀经》等均为大乘经典,其中《维摩诘经》属于大乘经典,讲诸性空之理论。而《大阿弥陀经》就成为最早翻译的净土经典,为后来净土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经中阐述了“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理论。其经为末法时代众生的修行指明了方向。而康僧会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具有儒、释、道思想的大师,开始以“老子的格言和成语来表达经意,他所译的《六度集经》,从六个方面讲述了大菩萨因地修行的故事。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了汉僧的佛教著述,最早的是严佛调的《沙弥十慧章句》,还有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述《牟子理惑论》,它融三教学说于一体,对后世的译经著述影响很大。
佛经的翻译,需要一个译经的场所,自明帝“感梦求法”,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来华,明帝即敕建白马寺供译经之用,所以河南洛阳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场所。
汉恒帝时笮融在民间大造佛寺,铸造佛像,而且还将佛像送往各地安奉,另外汉恒帝还在宫中用黄金铸造佛像。到了三国时,孙权为了超度其母,便在建邺(今南京)为康僧会建立了江南第一寺——建初寺。建初寺的建成,标志着佛法已在南方弘传的历史见证。有了佛像,佛教徒就有像可依了。有了寺庙,接着就有了汉人沙门,拒宋·赞宁《僧史略》载:明帝时有阳城候刘峻出家,可谓“僧之史也”。洛阳妇女阿潘的出家,可谓“尼之史也”。而南朝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则说东汉的严佛调是中国第一位出家沙门,但是最初受戒的沙弥却是曹魏时期的朱士行。有了寺院和汉人的出家,便大大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东汉以来,出家的形式比较简单,沙门只是剃除须发,没有禀受戒律,道风很不纯正,对于斋供、礼仪也不明确,只是把斋供当作一种祭祀来看待,因为当时没有一个戒律作为规范。在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西域沙门昙柯迦罗首先来到洛阳,在白马寺译出《僧祗戒律》,并建立了羯磨法,也创行了受戒制度。因为一人不能传授戒法,后来又请来梵僧昙谛等人设坛授戒,朱士行是第一位登坛受戒的中国沙门。当时昙谛所译的《昙无德羯磨》到唐朝时,便定为中国僧人共同遵守的轨范,昙柯迦罗是第一个翻译戒律,并把戒律传到中国的人,被后世推尊为律宗第一祖。中国僧人有了戒律作为准则,作为依规,便逐渐地走上了正规。
朱士行从昙柯迦罗登坛受戒后,经常在洛阳以沙门形象,讲说《般若道行品经》,讲解之时,他认为译师或理解不透,或粗心大意,经文删略太多,有的地方读上去气脉不贯,有的地方译笔有欠精确。造成了经不贯意,层次不清,所以他十分感叹,于是便萌发了去西域迎取真经的念头,来弥补此经的的缺憾。在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间,他从雍州(今长安)出行,度过沙漠,在于阗他得到了九十章节《大品般若》,一共六十万余言,两万余偈颂,当时他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才派弟子弗如檀等十余人送回洛阳。朱士行晚年圆寂于于阗,世寿八十岁。他是中国第一位西行求法的沙门,他那不辞劳苦的精神,鼓励了后来的法显和玄奘等人。九十章节《大品般若经》是般若学的第一部经典,对中国后来经典的翻译和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国时,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并且精通文学艺术,有一次出游,在游东阿鱼山时,听到天空中传来梵天之赞,清扬哀婉,其声动听,乃摹仿其音节,写成梵呗。当时他便触发灵性,随即作出梵呗和之“传为后式”,梵呗最早起源于三国时,曹植则是第一位佛教音乐家。他所创的梵呗,后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法会,成为法会不可缺少的四法要之一。而且也是四法要之首,它即用唱诵的方式来表达佛偈,讽诵如来的妙身之偈,赞叹佛偈,禁止一切外缘。后来被支谦和康僧会等人继承下来,康僧会依《双卷泥洹经》创作了《泥洹梵呗》,支谦依《无量寿经》和《中本起经》创作了《赞菩萨连句》和《梵呗三契》等。
佛画艺术也起源于三国时期,当时画师曹不兴因见康僧会从西域带来的佛像和佛教画本。他见佛像庄严,心里非常欢喜,于是就依画像为样本,开始画像,最终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的画被后人高度赞誉,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美誉。他的弟子卫协,也从画佛像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被世人尊为“画圣”。
总之,佛教的初传是一个多事之秋,它不仅表现在经典的翻译、寺庙的建立、出家后受戒,另外还有佛经的著述理论和创作,佛画艺术等各个方面,其为后世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迈出了中国佛教史上可喜的一步。由此,在我国佛教史上,朱士行便有了三个第一:第一次依法受戒为僧人,第一次以中国僧人的身份开讲佛经,第一次西行求法。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