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流亡所的观音圆通


2014/9/3    热度:715   

入流亡所的观音圆通
  陈清香
  一、法鼓山观音殿前的‘入流亡所’匾
  从台北或绕道淡水滨海公路,或北上仰德大道直接跨过阳明山,直抵金山乡,就登上了法鼓山的道场建筑群。每当进入观音殿瞻礼祈愿观音像后(见封面) ,回头即见人口处的横梁上,悬挂著一块题著‘人流亡所”的木匾(见封底) ,书法字体十分飘逸流畅,但涵意不易理解,原来‘人流亡所、四字,出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卷六的经文。
  在《楞严经》所载二十五位各以不同根性而人圆通的菩萨比丘中,最后一位为观世音菩萨,菩萨提出依音声而证耳根圆通的修法经验,依《愣严经》卷六起首曰: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亿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人三摩地,初于闻中,人流亡所。,
  此意即观音菩萨向观音佛请益,观音佛教以从闻声、思维、修证等三个阶段去修持,能证实人如来的正定三昧。最初在耳根闻声的境界中,就进入于能闻的自性之流,那是没有所闻的声音之相。这种‘人流亡所”的境界是: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於此得以超越世间与出世间的境界,获得两种特殊妙胜的功能,一者上合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二者下台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而因供养观音如来,又复蒙佛教以由耳根薰习能闻性空的金刚三昧,与佛具同一慈力,故能具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国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宫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王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闱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呼罗伽身、人身、非人身等三十二应化身。更能令众生在我身心中,获得十四种施无畏力,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干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身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今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四者,我得佛心,证於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求大涅盘得大涅盘。’
  最後因强调耳根圆通,而曰:
  厂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味,缘心自在,因人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二、历代观音图像的经典依据
  回顾历代所创作的观音图像,属於显教主要有三大经典依据,依序是:
  (一)净土系统,依《观无量寿佛经》 <十六观>所记载,观音菩萨是为阿弥陀佛的脇侍菩萨,法像头戴化佛宝冠,胸前璎珞为饰,装饰复杂繁琐,通常手势一上一下,作为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状。
  (二)法华系统,依《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载,观音循声救苦,为了度众,且得以随时变现不同的容颜。
  (三)华严系统,依《大方广华严经》 <入法界品>所载的观世音菩萨住在普陀洛迦山,有清流掩映、紫竹为林、观音晏坐其间,姿态自在,正等待善财童子的参访,这一式样的观音,是作半跏坐姿,右足拱起、左足半跏,右手托在右膝之上,一般称之为厂水月观音’。
  显教观音图像的三大经典依据,其手势姿态各有特色,至於密教经典所载的各式观音像,现多臂多首,深具寓意内函,必依严谨的仪轨制作,以作为修法的依据。约言之,明代以前所创作的观音图像,除了受到民俗《宝卷》或《全相莺哥行孝义传》内容情节的影响外,大都不出以上所述的典据。但这类图像都没有如《楞严经》所阐明的强调耳根圆通法门的观音像。
  三、吴彬的大士图像
  而总括以上所述,依《楞严经》卷六的记载,观音菩萨在无数恒河沙劫以前,已经礼拜观音如来,且蒙观音如来的教化,从闻思修,人三摩地,从耳根中人於自性之流,达到圆通的地步,因此,观音被称为『圆通菩萨』 ,或称厂圆通大士』。
  本刊上期所介绍的明代吴彬所画<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菩萨图像>卷轴中,第二十二尊即题为<大士>的观音图像,此图像正中以白描画一尊观音菩萨像,坐在岩石正中的蒲团上,观音头戴高高的宝冠,宝冠正中镶了一尊阿弥陀佛像,宝冠的顶上头巾覆顶,发丝及头巾带顺著大大的耳饰旁,垂及双肩。观音菩萨身著交领右袵服,胸前朴实无饰璎珞,袖子宽长盖过双手垂在岩石上,白色的袍服也卷缩在蒲团上,观音的身旁有翠竹数丛,交错生长,摇曳生姿,观音的面前是波涛起伏的流泉。
  从观音头上的化佛冠看来,是因袭著《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的记载,从观音的背景、紫竹与流泉,那是遵循著《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的记载。就造型而言,其实是跳脱了传统观音的形象,脸部与身形及衣纹皆有变形,而最具特色者,为观音的手形不露,完全被长长的衣袖所掩盖,而置於双膝之上。换言之,双手和双腿呈现止静歇息的状态,肩膀也呈现放松的姿势,而从面部表情来讲,两眉弯弯,双眼下垂而有神,所呈现的神情,一副倾听远方声音的气息,这便是吴彬抓住了耳根圆通的观音形象。也因此在原卷轴图册之後幅题跋,除了陈继儒之外,更有董其昌行草题曰:
  ‘容静道丈出此册见示,乃吴文中所画二十五圆通也。昔有学人问师曰:耳根圆通从何得入。师曰:闻偃溪水声么。答曰:闻!师曰:从这里入。今日在西湖舟中,正是此境,余因举三十年前葛藤,为容静相激扬,容静首肯,已人大寂光中,无论诸菩萨观矣。辛酉三月,董其昌题。’
  吴彬所画的二十五幅圆通佛像,对照楞严经文,除第一幅无量寿佛、第二幅侨陈那五比丘、第二十四幅阿难尊者、第二十五幅达摩等,不符合经文所载之外,其余皆符合,其中观音以大士为题,形象是符合的,只是次序上栘为第二十二幅。
  四、法鼓山观音殿内的祈愿观音像
  若初次乍见法鼓山观音殿内的祈愿观音像,会为观音那高高的发髻,典雅的胸前璎珞,自在的半跏坐姿所吸引,因那是蕴涵著唐末时代贵族的优雅气质,也有华严经所述普陀洛迦山式观音的神韵。而更重要者,此祈愿观音像,下垂的眼睑,微微向右顷的头姿,正是同样的捕捉了耳根圆通的观音神情。更何况其背景以深蓝色的瀑流,依稀可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此既符合华严经入法界品经文所述,又增添了耳根闻声、人流亡所等的境界领悟。
  五、台湾寺庙的圆通宝殿、圆通
  大士与观音佛祖
  台湾自明郑时代以下,官方所设立的天后宫及武庙,主殿之外的偏殿或後殿,总是附设观音殿,观音殿的正中,供奉著『观音佛祖』,不称观音菩萨,这便是依据《楞严经》卷六所称的观音,在无数恒河沙劫以前,已经礼拜观音如来,且蒙观音如来的教诲。是故,观音佛祖是观音菩萨之师,当观音从闻思修,人三摩地,於耳根圆通中,人流亡所,成就了圆通的境界,且与佛具同一慈力,能具三十二应化身,获十四种施无畏力,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是则观音菩萨即可与观音佛祖画上等号。
  一般宫庙如此供奉观音佛祖,其次,明清一般的佛寺,主尊若为释迦世尊,则在後殿必有专门供奉观音的殿宇,此殿宇的名称往往不称观音殿,而称『圆通宝殿’或『大士殿』。厂大士』一词,原指菩萨,但是观音菩萨具有耳根圆通,被认为最为圆融,最为慈悲,因此厂大士』几乎成为观音菩萨的代名词。
  依照《楞严经》的记载,总共有二十五位具圆通境界的菩萨、阿罗汉,但以观音从耳根声尘人手的观音圆通,最为圆融。因此,观音便成了二十五圆通的总称,一以『圆通菩萨’为名,几乎便是指观音菩萨。到了日治时代,新建的以观音为主尊的佛寺,不再如明郑清初时代的以观音亭、观音宫、观音庙为命名,而以圆通寺为命名。
  《慧炬》总第520期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