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以“中道不二”为正观的原理
2014/9/3   热度:914
三论宗以“中道不二”为正观的原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今从十个方面说明不二中正之道。一、离大小而显中道;二、绝有无而显中道;三、洗断常而显中道;四、除是非而显中道;五、息双非而显中道;六、辨邪正而显中道;七、无取舍而显中道;八、冥诸见而显中道;九、除随言生执而显中道;十、显无所得正观。
第一、首先从内外大小俱无显中道之理。外人认为三论宗内外大小俱破者,是无内无外,非大非小,一切皆无,成为断无之见。三论宗正以既无内无外,无大无小,一切法本来皆空,无内外、大小可言,以此远离大小二见,断常有无均不存在,哪还有断常有无之见,若断常二见既都舍离,这正是中道正观。
第二、从有无俱无明中道正观。因为有外人执著心太强,不能完全理解中道“无言之道”,所以又起执著,是故难问,有断有常,名为有,如果无断无常,则名为无。今既然你说无断无常,是为无,怎么能又说是脱离有无偏见?其实三论宗既然已经明言,断常二边的见解都已寂灭远离,就不应再说还落于无,如果我们内心不存在有个断常之见,同时也就远离了有无之心,这样双离二边,即是中道,怎么能说又执著于“无”呢?
第三、从断常二见俱断言中道正观。无论是大小、有无、断常皆是有二边之见,所以《中观论》云:“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但是外人还是迷而不悟,认为三论言断有无还在有无之中,比如说:有有有无,都叫“有”,那无有无无,还是无,这不是明显的还在“有无”中,怎么你能说是远离无有,名为正道?其实这还是外人的执著,今对这种迷惑之人再显正。中道实相,本离断常,也非有无,我本为了对治执有之人而才说空无,如果执有的偏病没有了,那医“有”病的“无”药也就自然没有用了。所以三论宗说有说无,只不过是相对而假说而已,菩提大道本来不可言是有,也不可说无。所以僧诠说“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如果这样理解本论之大意,才是中道正观。
第四、以是非二见皆除明中道。前边明绝有无二边,非有非无为正道,于是有人便认为是有是无为二是,非有非无为双非,这样说的话,其实虽然好象离开了有无,实际上又堕入了是非,既然落入是非之见,那又怎么能说是正道?如同历史有无之争,皆为是非之见。此是外人认为三论宗虽断有无但落入是非之见,但是三论宗本为破“是有是无”二是,而说非有非无双非,如果二是不存在了,那双非自然也就息灭,不成为见了。也就是说如果本来就没有“是”,那自然也就没有“非”了,那里还有落入“是非”之言。实际上“是非”是相对而言的,但真理只有一个是绝对的。所以真如实相,是绝“是非”的。
第五、以息双非而显中道。前面说离是绝非,即是说“非是亦非非”,今接前面之“非非有非非无”而问,如果说非是亦非非者,这是堕入“双非”,怎么能说是离非之中道?实际上佛教各宗都以非有非无为中道,如果有人否定此非有非无者,即是否定佛法的中道法门,但是在佛教的有些经论中说:“非有非无”是为谤法,在经论中有四种谤法:一者说诸法为有,是为增益谤;二者说诸法无,此是损减谤;三者说亦有亦无,是为相违谤;四者说非有非无,是为愚痴谤。因为一般人们总认为不是有便是无,而今说“亦有亦无”互相矛盾,故是戏论。非有非无者,非有既是无,非无还是有,所以此是愚痴。既然是愚痴就不能说是正道。可是佛经中用非有非无为中道者,是想借用这双非之言来息有无二边之见,令众生悟入真空实相。如果说众生不能因双非而悟实相者,则双非成为戏论,不名中道。而今外人认为“双非”还是无者,此是没有领悟经意,所以本论说:“二是犹如梦虎,双非还见空华”。即是说空华梦虎,本来虚幻不实,是没有实体的,今所说的是非也同样本来无是亦无非。“梦虎”是说人在梦中见有虎,非常可怕,但梦醒后,一切虚幻不实,“空华”是说眼睛有病的人常看见空中有华飘落,但无病人就不会看见空中有花的。这是说,梦虎、空华,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本文用双非是为了息灭是非之见。真空实相,本来没有是非可言,只因为众生被无明遮蔽,虚妄分别,不明此理,对迷者来说,才有是非之见。所以古人说:“梦里明明有恶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第六、以辨邪正明中道正观。我们一般人都用“是非”来辨邪正,是就是正,非就是邪。比如有人说我们生活在是非之中,矛盾之中。如果说是有是无为偏邪之见,非有非无为中正者,则是说“无是无非”,那也就无邪无正了。这样的话,那还为什么要建立篇章来破邪显正?这好象是相互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而且是更深一层的说明了邪正的含义。不同于外人所说没有是非,就以为没有邪正。其实如果有是有非就是邪者,那无是无非毕竟清净就是正,怎能说无邪无正?正因为说有是非为邪,才明无是非就是正,所以今建立偏章,称为破邪显正,是能成立的。
第七、以无取舍之心显中道正观。前面所说都是从境显正,今“取舍”下四种是从“心智”上显正,如果以境显正名为正道,约心智显正即是正观。前面明破邪显正,即是说有邪可破,有正可显。这样邪正既然明显可分别,便有取舍之心生起。舍去邪法,摄取正理,这怎么能说破邪显正者,心无所依呢?所以外人认为如果无依无住名为般若者,今中观正宗破邪显正,则有取舍之心,便不符合般若中观之教。其实三论宗今明显正者,是为了息灭偏执邪见,所以才勉强建立,如果邪见既灭,则取舍之心也不保留。因此说,外无取舍,内无所得,一无所住,就是般若正宗。
第八、以“冥诸见”而显中道,今息诸见者,是因为前面为了息邪见,而勉强立为正,如果邪既除,则正亦不立,即所谓邪正双冥,心无依著。所以有人认为如果邪正并冥,一无所有者,这难道不是空见了吗?故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不起空见如芥子。”可见空见有很大过失。今吉藏大师举《中论》作回答:《正观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意思是佛陀(大圣),所以说空法者,是为了消除断常、有无等诸见,如果有无等诸见消除了,那所说的空法再不可执守,如果还执著于空法者,便堕于空见,所以空见也必须要破除。故《百论》有“破空品”。如果还不能悟正理随言起执见,闻无所有便执著于空者,则诸佛菩萨所不能教化。《般若经》说:“诸有得有著者,难可解脱。”比如水能灭火,今火还从水中出,水中有火当用何灭?比如断常为火,可用空能灭之,如果有人反又执著于空,那只好无药可救了。
第九、叙述随言生执者难以教化。这是因为前面说若闻空法,又执为有“空法”者,便落于空见,这样的人佛也难以教化。所以今外人问,前面“有”病用“空”药对治,今既生空病,何不用有为药,去对治空见之病?吉藏大师说,如果用有为药去消灭空病者,执迷不悟的众生又会停于有法上,又成为有病。乃至于有无都不说,一致到无言。这种迷惑太重的人又会去执著认为是断灭之见,这种人诸佛所不能教化。所以说,众生的心,如同爬虫,必须取一舍一,才能步步行动,不能反观自心的人,舍外道著小乘,舍声闻著大乘,于大乘法中又舍偏渐著于圆顿。谈理愈高的人,执著心也就愈重了。如果这样的话,这都是取舍行心,怎能悟入般若中观之境界。所谓般若中观理者,如僧肇所说:“言而无当,破而不执。”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也就很难理解中观般若的真实含义。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般若的真实含义,而在语言文字上去执著者,象这种人,怎么能够教化的了。
第十、显无所得正观。由于前面的九次问答,对于显正有所觉悟和认识,所以今外人请问:假如心有所著者,有何过错?吉藏大师说:若有所著,便有所缚,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这是说执著心的过失,意思是若心有所执著,便有所束缚,缚即用绳捆绑。比喻若心取境时,用境系缚于心,心即为境系缚住,不能自由,众生由于心取著于外境,而起贪嗔痴烦恼,不能得到解脱,而造种种罪业,故永远在三界生死中轮回受苦。所以吉藏大师在《维摩义疏》中说:“机神微动,则心有所属,心有所属,名为攀缘,攀缘取相,是妄想之始,病之根也。”说明我们众生烦恼、痛苦都是心的思惟妄想分别攀缘而来,只有心无所依,心无所住时则攀缘心灭,一切妄想分别息,一切烦恼也才能解脱。所以说“若有所著,便有所缚,不得解脱”。故《法华经》云:“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此文引自《法华经》的“方便品”:“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此说明众生流转生死者,皆由于执著取相之心的缘故,如来成佛就以种种方便比喻,演说教法,引导众生,远离贪著,一切法因缘所成,本性毕竟空寂不可得,教众生悟入无我之境界。《净名》云者下,为此《维摩诘经》“佛国品”赞佛功德偈,赞叹佛的心智境界,明佛的智慧功德,于诸世间无所取著,犹如莲花虽生在污泥浊水中,而不为污泥浊水所染。说明佛虽常在世间教化众生,但不为世间假相扰动,而心智常处在空寂中,佛虽了达诸法,自然分明,而心无所挂碍。犹如虚空无依无碍。本文引《法华经》明众生心,于境有取有著,引《维摩》明佛智于法,无依无碍犹如虚空。由此可以知道众生所以受生死苦,而诸佛所以得解脱,其根本原因所在了。
三世诸佛皆因众生心有所取著,而出世说经,引导众生远离执著,证入诸法实有,四依菩萨也是为了大小乘学人心有所依,不能完全明白佛所说空无相法,故出世造论以释佛经通申佛意。所以本文最后说:“故有依有得,为生死之本,无住无著为经论之大宗。”这句话说明了中观的宗旨大意。所以有文云:“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道,故以无所得正观为宗。”但是这里的无所得,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叫做无所得。而是三论宗认为,若有所得,则有所不得,诸佛菩萨心无所得,而能无所不得。所以无所得是说明般若无知,而能无所不知。如果能做到无智亦无所得,便能远离颠倒梦想,证得究竟涅槃,成就无上菩提。如《金刚经》云:“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诸佛能无所得,才能无所不得,若有无所得可依住,怎能说是无所得呢?只有心无所住,无所得也无所得,才是真正的无所得,如《智度论》云:“佛法不著有,不著无,有无亦不著,非有非无亦不著,不著亦不著。” (中国佛学院 理净)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