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法师:解读《圆觉经》之普贤菩萨篇 第六讲 转身的智慧


2014/9/4    热度:256   

佛光法师:解读《圆觉经》之普贤菩萨篇 第六讲 转身的智慧

 

空中花和第二月本非实有,但是对于我们的感受来说,我们认为好像有些实在的东西,实际在本质上是如幻聚合的。这些事相我们平常的时候把它太当真了,自然会受它的障碍和干扰,不能去探究它的实质。

比如说喝茶,本来喝茶的目的就是解渴,后来上升到所谓的品位的时候,喝茶就成了一种奢华的享受。我们在博物馆里有看到,古人的茶具非常奢华,都是金银器打造出来的。这种目的跟它一开始的目的就有点不一样,越来越讲究。这种讲究就是这里讲的“第二月”或者“无明”。

为啥称为“第二月”?把原来的目的已经基本上忽略了。当然也包含有原来的目的,但是已经不作为主要认识的方向了(追求所谓的一种高尚的品位)。误以为六尘缘影是自心相,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是我要追求的。实际上可能已经跟它原来的目的相违背了,甚至背道而驰。

本来茶是可以生津解渴的饮品,但是通过外在条件的熏习,有了改变,你又没有觉悟,却在不断的感受当中“升华”,这种升华产生执著。缘越来越圆满,各种各样对茶品的感受越来越丰富。人家说喝茶能喝败家,沉浸其中不能超拔自己。完蛋了,就成“第二月”了。就像猴子捞月,总在找那个感觉。

就像人们结了婚离婚,离了婚再结婚(今天下午处理了一桩离婚事件),很是复杂。她担心离了婚现实生活怎么过?再结婚又怕再找一个跟以前那个一样的。总希望找一个永远受气于她的人,但有一点儿,成天受她气的人她会觉得他窝囊,没气没恼的人她也相不中。反正再结婚的事她是不高兴,但又担心不结婚老了怎么办?

念佛修行是从根本上解决你的烦恼。谁都可以骗你,佛菩萨不会骗你。你有一分真诚,自然有一分收获。首先你现在的信念就是颠三倒四的,原则没个准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是“第二月”,把外在的六尘之相(感情经历)当做自己的心。“哎呀我的心里头有什么什么”实际真有什么吗?什么都没有!

人只要静下心去观察,周围环境在心里的投影实际是不存在的。包括感受都是如幻如梦的,要在意它的话纯粹是个痴人。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就知道,“第二月”(心相和身相)都是不可得的。从这个角度去思惟,所谓的“空中华”、“第二月”自然就熄灭了,回复到本来的清净(本来生命的快乐)之中去。

认识不清这些问题,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是是非非。是非风起,因为有个自己所生出来的标准,标准就是是非风的缘起。偏得要说,“我要怎么样”。你要怎么样的同时,就代表着是非风要生起来。偏得要生起来一个标准衡量这个人好那个人坏,这个标准实际上是虚妄的。这就宛如在虚空中划一个道一样。我们用经线和纬线给地球划分时区,咱们这个时区跟日本美国的时区一个道一个小时这样隔过来的。实际上你说这个道它有没有?真的没有的,时空的划分也是人的一个虚妄。

比如现在咱们这儿已经天黑了,我们驾着飞机到美国,美国现在正是白天。那你说到底是黑夜还是白天?这就是人的虚妄认识。好比说人在美国呆了十年八年,现在他突然回到中国。把咱们的晚上他当成了白天,兴奋劲就上来了,要干活呀什么的,就得倒过来这个时差才行。慢的得一个多月两个月才能倒过来,快的几天就倒过来了。

这种时差效应就是一种执著的感受,我们不能把心相的作用熄灭(消除)。心相,就是以六尘为缘而产生的影像。把这个作用看透,就不会被它干扰,这时候心的作用才会发生正确。现在我们知道“空中华”,“第二月”的来源就是我们自己的烦恼根源,你一定要认清。这要细说起来的话很多,这是我们粗略地解释一下。能够让我们在修行当中认识它就好,你去把观念扭转过来,这叫转身的智慧。

明明知道结婚没好处,还要去干这些蠢事。人们讲话,“没办法嘛,人家都那样过来的”意思是人家都那样,你就得那样过来就对了。你既然选择了和人家一块儿混,就不要抱怨啊。过日子就是稀里糊涂睁只眼闭只眼混呗。哪有较真儿的事?你较真儿,最后结果就得离婚。我们在所对境当中,知见绝对不可能跟周围任何的事物相合。知见一生就是是非,是非根源就是自己的执著。不把自己消灭掉,是非就没法熄灭。怎么能进入到那种祥和的境界呢?不可能的。

所以说看透它,把固有的东西放下,是非就没有了。我们不放下,偏偏去要求别人这个那个,那是不可能的。看天上月亮有两个,是你眼睛错了。把眼睛弄好了,月亮自然就是一个了。人平常会怨天尤人,实际上都是自己的事。哪关人家别人的事啊?根本跟别人没关系。

林黛玉死了怨谁啊?林黛玉死了怨她自己小心眼。花落花开不很自然的事吗?还要感伤一回。那样感伤的话,我们还怎么过呀?想起来这些事,人真是可怜。我们现在学佛,要去体会这些都是不可得的事。

按照佛讲的道理去思惟,这一切万法因缘幻生幻灭,管它干嘛!把自己的心安住于当下,安住于真实。再好的、再不好的都要过去,把自己的心平和下来是最好的,不要看暂时的境界,好坏善恶。

再说了,你跟他只是一段时间的因缘,不如咱们跟人家结个善缘,不至于下辈子见了恨得牙根疼,想咬死你。他是你的法界里头有缘的众生啊,你成佛以后要度人家的,跟人家结了恶缘,人家见了你光想杀了你。我们现在觉悟了就要多跟人结善缘。结恶缘的话,到时候报应起来挺不好的。尤其跟你有缘的众生,孩子啊老头啊以前的朋友啊。一定要给人多多去祈祷善缘力。

讲这些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第二月”。《圆觉经》等经典翻译的时候应用的是当时中国的官方语言,那个时代的语言模式已经很复杂了,如果用研究语言文辞的方式理解这些经典,之乎者也,善恶是非,会被整得复杂化,我们学来学去,越学越迷糊。本身佛法在于直白的教育,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没有那么多的隐晦,玄之又玄的东西。佛陀时代,他教化人的方式,你去看《佛本生传》里头讲的那些故事,都是当时那个社会上很流行的语言。我们一定要明白其中直接受用的道理才好,简单明了。

打个比方说,如果佛祖生到现在这个社会上,一定是个电脑高手,还会看电视,那里在演演绎无常、生死、空苦、烦恼的佛法。还用去世界看吗?演的生死烦恼贪心,贪嗔痴慢疑报,多清楚啊,人家演绎的那些还用亲自再演绎一遍吗?人不懂这些道理就瞎整,这就是心相和尘相不相知,所以容易进入到所谓的误区、盲区。了断无明,从哪儿了?就要从心相和尘相去了断,这是我们所依的缘。

“善男子 空实无花 病者妄执 由妄执故 非唯惑此虚空自性”因为他见虚幻认为实有,实际上是没有的。不懂这些道理的时候,认为他见到了虚空里头有个花啊什么的。“为什么说没有啊?”他就说“我明明有感受啊”。误以为空中自性(虚空的作用)是没有的。他把空性真正的作用给忽略掉了。虚空当中是不存物的,但是他就感觉有东西存在。而且他真的相信有一个东西存在,因为他真的有感觉。

“空实无花 病者妄执”因为虚妄地执著身相和心相,所以迷惑和怀疑虚空的真实作用,总认为心里头真有东西。总在思惟,总在去找那个所谓的真实的感觉。实际上总在找真实的这种冲动(感受)就是个假的。我们的心,不用去找。心本来就是真实的,一切具足的,在找的时候是假的。反回来有句话,现在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不要说还有比这更好的,没有。真的,合适你的就是最好的!

啥叫合适?能够现在得到的就是合适的。不要说“我还再奢望着一个什么”没有,奢望的永远都是得不到的,对你来说永远都是灾难。我现在包包里就有十块钱,记住,这十块钱最合适你。“我想去有十一块钱”那一块钱不是你的,不是你的就是灾难。记住,你现在所有的就是最好的!这叫知足安乐。

这种知足是知见了知的满足相(满足心),能获得安乐之道(但不是心安理得,不是常乐之道)。我们为什么生活不得安乐?就是因为我们心不知足。心知足就会安乐,用这种心去观察周围的环境、生活,安乐相自然就发生。首先安乐相不发生(身不得安),道义就不能发生。因为身始终是在一种漂泊无依的感受当中(身不得安),就没有一个心定之处。为什么?因为毕竟自己是凡夫(烦恼众生),烦恼众生必须得身安心才得安。心安,道义才能生起来(才能合乎于道义)。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明白 “空实无花”,心中实际上没有物可得。由此可以引用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一观察,实际是了无可得,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身心影尘之相而已。

“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我们总怀疑有个生处,对身体也是如此。我们的身体和身心的感受就是个影像,没有来处的。我们总认为身体是父母生的怎么样,是个错觉。只是借他们如幻的因和缘,虚妄发生。父母本身也是虚妄发生的,并不是真实有的。在父母没有生之前,你也有,并不是没有。到底父母生以后是你,还是未生以前是你呢?

我们看不到父母未生之前的自我,但是父母未生之前的确是有我的。因为任何东西没有根由是不可能发生的。光有个身体就有你了吗?那是不可能的。人死了以后身体还在,为什么人就不存在了呢?证明身体只是生命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部分可有可无,不是主要的,主要的不随着身体变的。

我们认为身体是主要的,所以生命就展现无常性(善变性)。我们要去研究身体到底从哪儿来的,处处以它为真实。总在研究怎么保护好?怎么延续下去?希望能长生不老。甚至还妄想,自己死了以后还是不是这个样子?到极乐世界在佛祖面前可不要以这个样子出现,这样子是最丑的。

佛祖的堂弟孙陀罗难陀因为家里有美丽的妻子,不想出家。佛祖为度他,有一回到他家托钵,故意把钵放在他家。让孙陀罗难陀把钵给送到精舍里来,因为佛祖的威势,他不敢不送,佛不让他回去。他说“我得回去,我妻子还在家等我”。佛祖说“你先别回去了,我领你去个地方”。

就领他到四天王天上去了,看到有一个天宫是空的,天女都在打扫宫殿,他就问佛祖,这是谁住的宫殿?佛祖说你自己去问“各位仙女啊,这个地方怎么回事啊?怎么没人啊?”天女告诉他“南瞻部洲世尊的堂弟孙陀罗难陀将要出家修行,因为他出家的功德,报尽以后将要到天上享福”。回来很有信心,发心要修行。

有一天,佛领着他到外面去托钵。佛指着路边的大马猴(大猩猩)问“你看猩猩漂亮吗?猩猩跟你媳妇比谁漂亮?”“当然我媳妇漂亮”。“要是你媳妇跟天女比呢?”他说实话了,“那我媳妇就是大马猴”,舍弃了对媳妇的执著,真的发心出家了。

佛祖看因缘成熟了,有一天领着他下地狱去了。到地狱口那儿,看见俩小鬼在那儿睡觉。油锅没开锅,火熄灭着。佛让他去问,他就过去问“这地方干啥呢?”俩鬼差说“世尊堂弟孙陀罗难陀出家修行,报尽生天,生天福尽以后到这儿,我们等着炸他”。“我的天啊”,快把他吓死了。赶快回去勇猛精进,七天就证阿罗汉了。

去观察,我们生活当中所谓的经验、感受都是虚妄执著。 “亦复迷彼实花生处”我们在怀疑,这些是不是有个地方生出来的?在生和死的现象之中,一念妄执就生,一念放下就死。念生念死之间不断地旋转,就是无明。总在想轮回的感觉,不得解脱。一会儿心里有感觉,一会儿身上有感觉了,反正总有感觉,总在生死里轮回。

就像歌里唱的“一种相思两种闲愁,下了眉头又上心头”很麻烦。心头和眉头比喻我们自己的身和心。不需消除它,落花顺水流,不要管它,它自己就消除了。心情回复平静,不执著的时候,显现出来本有的东西。别管身心缘影(身相也好,心相也好),试试不去管它,你会很轻松的。否则会很累,很麻烦,一会儿胖了,一会儿瘦了;一会儿黑了,一会儿白了,这就叫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无明的体相是身相和心相的缘起性,身相、心相是我们的身心感受。比如多愁善感的人源自于他自己心的感受。心总在细微的感觉体会当中去幻起幻生(缘起缘灭)。总在思惟这事,碰见就有感觉。你看打仗的将军,这些所谓的生死对他来说他真的没感觉,因为他心里认识很清楚,这事很正常(认识的智慧力量告诉他没事)。

大夫是最不怕血。不怕死人的,因为天天动那些,根本没感觉。但是真的弄个鬼出来他也害怕,因为他没有见过鬼。要真的认识了也就不怕了,天下最不怕鬼的就是本人。为啥?因为我们太了解他了。你了解人就不怕人;了解鬼就不怕鬼;了解佛,佛就在你跟前。看你了解的是什么!

无明(身相也好、心相也好)的认识没有实质性。我们对相的执著,对现象的看法和感受都是虚幻的,我们对感情的分析和判断同样是如此。内心深处的感情现象和外界境界的现象,通通都是自己的虚妄,非实有性(非实有体),像梦中事一样,梦中的事何苦在意它呢?

“梦时非无 及至于醒 了无所得”,醒了以后了无所得,但是我们很会在意梦的感觉。今天做了个梦,就会问这个问那个,而且还有很多老祖宗留下的解梦的法儿。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有一种说法:做了好梦的话不要说,做了坏梦的话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以前告诉别人,就破了。我发现好梦坏梦对我都不灵光,我做那些比较可怕的梦呢,我也没法跟人说,人家都是太阳出来以前不来的,我给谁说去?算了吧,自己消化吧。好梦人家太阳出来以前人家也不来,所以干脆啥都不说。梦就是梦!

身体好了心情好了,自然就做好梦。过两天心情不好了身体有点毛病,肯定就做坏梦。所以我们根本就不在意这个梦那个梦。越在意越准,因为心系在那上头了。不在意它,就了无实性可得。没有实际的作用可以发生,就不会有业力发生。这是熄灭,业障从这儿就忏悔掉了。

“梦时非无”,我们没有智慧的时候就会认为有好有坏,有是非有善恶有得失。不昏沉的时候就没有了。有句老话,“人之将死,其言亦善;鸟之将亡,其声亦哀。”为啥有这样的感悟呢?因为心性起作用了。现象要消灭(所执著的业相要消除)的时候,本性的功用就现前了。作为众生来说,死是消除一切执著的最大的力量。

任何人在死的时候都放下了(都要认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学佛的人不要通过死才能认识,要没有死就认识,生和死对你来说都不是事。人为什么对死有那么大的一种认识?因为他太执著生了。死对他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震撼,由他自己生命实体发出来的,这就是所谓产生的自觉性。

所谓的伟人也怕死,人家发愿要青史标名,对生的执著实际就是对死的恐惧。唯有佛陀在一生的论述当中,一生的行径当中,从来不谈及死以后怎么样,而是积极面对每一天生活的本质。这就是佛陀超越的地方。他是真实地面对生的每一天,完全融入到生的乐趣当中,所以没有死的恐怖,人家不计死以后怎么样。

那些伟人要算计死了以后人家对他有怎么样的评价,“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这就是伟人最后对自己的结论。佛在世的时候一个字都不留的,无需留,他的智慧就像阳光就像大地一样,亘古永存。伟人要青史标名,还不是完人,我们从这里认识到佛跟他有根本的差别。为啥?因为佛是永断无明的。永断无明就是对一切都是了无所得,了知最后没有所缘境界,所以对一切都是真实地对待。

“如众空花 灭于虚空 不可说言 有定灭处”虚空中的花,因为没有实际生处,所以没有一定灭处。就像人一样,人无来处,亦无有灭处。人无始以来就有,所以说无始以后也就没有灭处。无来无去,这是我们知道的。

“不可说言 有定灭处”,就像有一句话说“人先定死后定生”,一生就已经决定死了,那是宿命说。佛不是那么说的!按照宿命说,释迦摩尼佛也可以活一百多岁,但佛就活到八十岁就往生了,所以这些都不肯定。“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不能说这个人一定会怎么样,没有一定数。这一句话就破了宿命论。

佛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至理名言,每一句话都够我们去想的。我们依佛言教去看世界上的事,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看不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误以为这个世界纷纷扰扰,一旦依佛说的原则观察世界,了然清楚。而且真真实实不但是知道,还能够去受用(能够去感受),从自己的身心世界里生起来的,那是真实的。

“何以故 无生处故”因为众生生于无生之中,没有来处。就像那话“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不能说先有鸡,也不能说先有蛋,因缘造化生(有因有缘才能聚合的)。鸡和蛋本来是因缘合一的,那你说先有人还是先有世界?这就是我们的偏执。一切都是万法因缘生。但是顺着达尔文老兄说的道理去想,越想越迷糊,想不到头。

牛顿不是研究万有引力吗?那地球是怎么开始转的?达尔文也解释不了,进化论必须得以地球为基础。牛顿比他研究得彻底,先解决地球的构成才能解决进化论。牛顿没有弄清楚,最后还得归于上帝,既然是上帝把地球转起来的,肯定这里头的东西也是上帝造出来的,那怎么说人是猴变的?可见,所谓科学是对浅表现象的简单总结,不能深入其中。

“一切众生 于无生中 妄见生灭”一切众生,生于无生之中,没有来由(没有条件
),条件是虚妄组合的。你说“它到底为什么是这样?”没有为什么,就是因缘和合。比如碳在那种条件下组合就是碳,在这种条件下组合就成为金刚石了。那你说“组合是什么在作用?”没有什么,就是业力,业力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可得。佛说得很明白 “妄见生灭”就是你虚妄地执著认识,说有这样一个现象。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